郑褚 :我们为什么不该交社保

从年初的佛山工人退保潮,到上海软性延迟退休,养老保险制度几乎从来没有面临过今天这样广泛的质疑。一方面,人们对其保障的有效性产生批评,另一方面,对这种强制入保,账户由国家统筹管理的保障制度,其存在本身的合理性也令人争论不休。

偏向福利的人士认为,随着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国家财政有责任补贴和完善现有养老保险制度,让退休者尤其是其中的低收入人士安享晚年;而持古典自由主义经济观点的人士则认为,养老是个人和家庭的事,个人比国家更有动力和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养老金,让政府对养老负责,只会使他们有更多借口浪费纳税人的钱。

我们暂且放下这种意识形态之争,先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下投保人的收支进行一个粗略计算,因为,如果他让投保人不是受惠而是受损,那么它就不是保障而是掠夺,因此也就根本没有完善的必要,只有改革或者善后的必要。

公民交纳的养老保险由两部分组成,由企业代缴公民收入的20%,公民直接交纳收入的8%。而退休以后领取的养老保险也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余额。

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以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时的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年限每满1年增加1%,个人账户的余额发放男女不同,女性55岁退休计发170个月,男性60岁退休计发139个月。

说是170个月和139个月将个人账户上的钱全部发完,但这其实只是一种计算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养老保险只是按照1/170或者1/139个每个月支付,而不管你的个人账户里的钱是否发完,其原因也非常简单:不能够使得退休人员在某一个时点以后的退休金有大幅度的下降而造成社会问题。

我们假设某人25岁开始工作,工作35年至60岁退休,期间按照标准缴纳养老保险金35年,并于75岁死亡(中国目前平均年龄69.5岁,假定本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75岁),可领取养老金15年。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先假设社会平均工资在未来的60年不增长,社会年平均工资永远为1。那么该员工共缴纳养老金为0.28*35=9.8

退休之后,他可以领取基础养老金=1*35*1%=0.35

个人账户养老金=(0.08*35)*12/170=0.197647(按170个月计算)

两者相加,该员工每年领取0.3+0.2329412=0.54764的养老金,生前领取养老金总计0.5329412*15(退休后的生存年数)=8.2147,该员工领取和缴纳养老金之比为0.83823。领回的还没有交的多,显然划不来。

另一个必须考虑的要素是通货膨胀,任何社会长期来看都必然是一个通胀的过程,今天的人民币和美元英镑的购买力,都非三五十年前可比。

假设我们的社保制度是从1980年开始实行的,当时刚参加工作的某甲和某乙工资都为60元,某甲只按最低的标准交给养老保险四块八毛钱,而某乙为了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在以后的十年当中都坚持每月多给社保交20元。

三十年过去了,某甲和某乙如今都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们回头审视自己的生活:某乙在八十年代很长一段时间(工资较大幅度提高以前),生活品质都只有某甲的三分之二,他换来的唯一好处是,在社保账户上比某甲多2400元,这仅仅相当于目前城镇职工一个月的平均工资。

显然,个人账户是个很坏的投资品,领取根据退休前一年的平均工资制订的基本保费还比较划算,前二十年多送进个人账户的钱被通胀严重稀释,几乎等于打了水漂。

按中国的通胀速度,很有可能前二十年交的社保费在数额上只等于最后5年交的钱。年轻时多交老了多拿没错,但多拿的钱远远比不上年轻时多交的损失。

“惠民”的钱从哪里来?
反驳者也许会说,工资水平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如果我们考虑到工资逐步增长,那么购买养老保险就是划算的。

我们再来假定公民年工资平均初始值为1,年均工资增长率为5%,工作年限为35年,计算可知:

1年工资期末值:1*1.05^(35-2)=5.2533

年工资和值:(1-5.2533*1.05)/(1-1.05)=90.3200;

2总计交纳退休金90.3200*28%=25.2896

3其个人账户余额:90.3200*8%=7.2256;

基础养老金为1*1.05^(35-2)*0.35=1.7511

个人账户为7.2256*12/170=0.5100

总计领取退休金(1.7511+0.5100)15=33.9165

交纳25.2896,领取33.9165,比例为1.3411,似乎只要社会保持增长,看上去确实能赚一点。不过35年的零存整取,最后获取的收益仅为总额的1.34倍,到哪里去找比社保更低的回报呢?

而且,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有人真的吃饭没掏钱,也一定是因为别人替他掏了。社保要让投保人最后拿走的比存进来的多,就必须自己想办法。

尽管有部分地区已经拿出地方财政来为养老金支出埋单,但根据养老金的架设来说,它是独立于财政之外的,国家并无对其进行补贴的义务。因此社保资金投资股市,债券,基金,是各国普遍的选择,中国也不例外。

不过,目前中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还不到2%,几乎是世界上收益率最低的,连官方账面上的2.2%的物价增长指数(2000-2008年)都没有跑赢,养老钱实际处于贬值状态,且就目前情势看来,随着社保基金规模越来越大,贬值损失也越来越大。

社保资金靠投资收益很难填补缺口,现收现付是很多国家养老金管理中共同的选择。现收现付也就是把年轻人交纳的养老保险交给领取社保的老人,这些年轻人老了以后又由下一代人来养,他比较好听的名字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契约”,不过这被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讥为“最大的庞氏骗局”,所谓庞氏骗局就是“老鼠会”。

一旦经济下行,现收现付就会满足不了支出,法国民众因为退休制度改革已经进行罢工,希腊、保加利亚和马其顿的民众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走上街头,这些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或者削减养老金,或者提高退休年龄,或者提高养老保险缴纳比例。

中国正处在老龄化过程中,以后适龄劳动者越来越少,退休者越来越多,养老保险的支出还将越来越大,收入也将越来越少。

据世界银行的一项估算,从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可能达到9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对中国养老金缺口的估算,最乐观的也认为缺口将达到3万亿人民币。而据全国社保基金会预测,到“十二五”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预计也才1.5万亿元。

到那个时候,政府很可能会在让现役劳动者承担更重的养老负担或者延长退休年龄之间选择。上海已经软性延迟5年退休年限,这仅仅是个开始,究竟延迟到什么年龄才够,只有天知道。

个人才是养老保障的主体
其实搞强制社保以前,老百姓自己仍然会“积谷防荒”。为何一提“养老保险”,就觉得非国家参与不可,公民自身无力养老?这一观念的构成既有观念原因,也有现实因素。

在观念上,相信“养老是国家的事”似乎和计划经济养成的思维习惯有关,其实国家从来不是公民养老的主要保障,也不可能成为其主要保障。

“国家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虽然看上去很美,但事实上很少有哪个国家的老人不靠自己家庭的投资和积蓄,而靠政府发放的养老金来维持晚年生活。大多数西方国家养老金缴纳比例和领取金额都并不大,美国老人的养老金水平也仅仅是一个月三四百美元左右,约占美国人平均工资的十分之一。

即使在美国的低收入家庭,养老金在老人月支出中也很少能占到30%。然而,由于退休者往往都有一大笔积蓄,他们甚至相对在职工作者更加富有,在老龄化社会,这些私人养老金的投资和消费带给经济新的增长动力,被称为“第二次人口红利”。

现实因素是我国以大量下岗职工为代表的退休人员普遍贫穷,而他们是社保的主要支取群体,甚至当前社保制度有为他们量身打造之嫌。当年的低工资其实也不成文的包含着政府要在住房,养老上提供保障和补偿。然而,随着下岗,住房/医疗改革,以及把工人从“退休工资”推向全民社保,政府等于是单方面毁约,而把履约责任交给了刚刚加入社保的投保人。

当然,改革前的模式早该停止,这种毁约并不是坏事,不过显然应该将这一批人的养老和安置问题作为一个转型成本,由在转型中直接获益的一方去承担,这不是一个全民问题,不应该由新一代劳动者去承担,他们实际上也负担不起。

以目前社保资金的缺口看,退休离我们也正在越来越远。好了,文章结尾总结一下,现在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三个结论:

1,交养老金是不划算的,除非你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养老;

2,交得越多越不划算;

3,“老有所养”看上去很美,其实靠政府不如靠自己。
哈!很有幸,能生在这个生灵涂炭的年代!
说的在理,问题是有选择的自由吗?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只要不是在事业单位,应该都可以选择的,我在现在的公司就是用加薪500/月取代上五险的。招我过去的时候我就明确跟人力说了不要保险,只要现金,呵呵。
你有权保持不沉默,但我们很快会让你沉默的。
1,交养老金是不划算的,
2,交得越多越不划算;

3,“老有所养”看上去很美,其实靠政府不如靠自己。
========================
任何保险在概率上都是不合算的,要不保险公司无法赚钱;社保自然效率更低,交得越多肯定越不合算,但保险不是为了合算,是为了平滑收入,防止最坏.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自然,商业保险的效率会高过国家统筹的社保,那么是否可以把社保交由商业保险公司来代理运作,政府只起到一个最后担保的作用?
再有,请教邱版,“平滑收入”应该怎样理解才比较合适,不会是类似于再分配的意思吧!恕浅薄!
哈!很有幸,能生在这个生灵涂炭的年代!
养老金和保险是逆向关系。保险是对小概率事件的赌注,而不是对必然发生的事件的救助。养老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在于养老是社会普遍事件。

把养老和保险混淆,是养老金机制设计造成的。社会统筹的统一账户,使得养老金有了保险的样子,而且也就造成了功能的混乱。倘若你本人的小概率(未能领取养老金就过世,包括在平均预期寿命前过世)事件发生,按照保险,你应该得到保险救济,可实际呢,统筹帐户下的你的权益就被社会占用走了。

统筹帐户的本质是互助,短寿者要赞助长寿者,不幸者赞助幸运者,病庾者赞助康乐者,而且,比较搞的是,整个机制的运行管理费,实际上是由短寿的、不幸的和病庾的交纳。

然后,全社会感戴地赞叹说,这是福利。
自然,商业保险的效率会高过国家统筹的社保,那么是否可以把社保交由商业保险公司来代理运作,政府只起到一个最后担保的作用?
再有,请教邱版,“平滑收入”应该怎样理解才比较合适,不会是类似于再分配的意思吧! ...
周雪川 发表于 2010-11-10 20:48
平滑收入是对个体而言,在收入高时花费一点,使得没有收入时变得有一定收入(养老保险),或者在有大额财产时花费一点,(好比替房产买火险)使得失去时有一定补偿,收入或保有的财产相对平滑,不那么大起大落.从概率上是保险公司获利,个人不合算,但由于边际效应,唯一的一千元与有一万元以后的一千元,对个人价值大不相同,所以保险有它自己的意义.
商业保险效率高于国家统筹社保,但我们国家社会主要财富都在国家手里(资源土地矿山等)社保得到更多的国家支持,结果未必低于商业养老险.二十多年前我母亲退休时,养老金是一百元,现在提高了三十多倍,这是买商业养老金不可能得到的,我十几年前买的当时看非常合算的商业养老金,(百分之八复利,现在大部分都只有二点五复利)现在算来根本无法养老,二十年后可能就是零花钱了,就买安心的程度,社保比商业险更有效.

]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未来我们不知道,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银行史,那时开办的保险多么火爆,合卷一想,那些养老险是不是统统给通货膨胀吃了?碰到大的变动,百分之几的复利之类计算都是瞎想,泥石流一来,任你狡兔三窟四窟都逃不掉,不出那样的情况,在有限的变动下,照我想,缴最低限的社保(好比说十五年可以领养老金)还是有价值的.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__^*) 嘻嘻……我不想要,可是照扣无误。偶那些东西都不想要,比如住房公积金之类,555
即使下地狱,也要微笑的表情,只为你放心。
本帖最后由 周雪川 于 2010-11-11 22:11 编辑
平滑收入是对个体而言,在收入高时花费一点,使得没有收入时变得有一定收入(养老保险),或者在有大额财产时花费一点,(好比替房产买火险)使得失去时有一定补偿,收入或保有的财产相对平滑,不那么大起大落.从概率上是保险 ...
邱晓云 发表于 2010-11-11 08:36
谢谢邱版!确实,简单的把人的寿命分为三个阶段,粗略的说,大部分人在28岁前,赚钱能力有限,主要是花钱;29到50岁左右是赚钱能力比较强的时候,当然花的也比较多,50岁以后,赚钱能力在下降,收入在逐年减少,但也是要花钱的,所以在年轻力壮的时候每年为未来存下一笔钱以供养老之用,这笔钱如果一次性拿出,数目可能不小,但是分为15年,20年,甚至分摊到更多的年份后,压力就小的多!这样把未来的花销平摊到赚钱能力比较强的那些年份,未来“收入或保有的财产相就相对平滑”。

其实,养老的功能,金融工具也可以做到。商业银行有养老保险、重疾险,丧葬险(好像中国还没有)等,还有基金、债券等。陈志武在《金融的逻辑》中谈到过这些,大意是我们可以把未来的收入流通过金融工具贴现到现在,实现买房、买车的目的;也可以通过金融工具把未来的养老、看病等较大的花销平摊到现在的许多年,虽然我们付出一些费用,但是能达到我们买房、养老、看病等目的。但这些都有个前提就是:法律对契约的保护很重要,金融市场要比较发达。在目前的中国,显然还是不太流行,也不太行!如果单纯储蓄在银行,通货膨胀就能把它吃个差不多;社保,或许也是无奈中的选择!
哈!很有幸,能生在这个生灵涂炭的年代!
本帖最后由 周雪川 于 2010-11-11 22:16 编辑

谢谢大苗的跟帖,让我又学到了许多!诚如所言,商业保险和社保有本质的区别!

在商业保险公司里,在任何一个险种产品出来前,精算师们早就通过概率算出了此险种的赔付比率,总之,在一定的规模和基数内,商业保险公司是很难赔钱的,不过有些险种也例外,比如车险或者说交强险,在“社会普遍事件”这点上,交强险和社保都具备这一特点,所以基本是赔钱。只不过社保的金额较之更为巨大,如果能够投资好,也能取得不错的收益,但是在中国,在政府的手上,投资回报率就不会高到哪里,甚至不如商业银行的回报率,如转帖中所言,不负增长能够跑赢通货膨胀就不错了。
保险是事前设定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一种保障,以多赔少;社保是针对普遍事件的事后“转移支付”。假设通胀为零的话,利率达到某一合适的数,社保还不如个人的整存零取,至少短寿者对自己存款有支配权。

政府不过是把寿命短者的社保钱转移支付给寿命长者,并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福利。

只求别把这养命钱给贪了!
哈!很有幸,能生在这个生灵涂炭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