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为什么纸书是可以替代的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11-11-4 23:01 编辑

by砖头in茅坑0.首先陈述一个事实:《光荣与梦想》这本书, 600万字,将近1000页,字典一样厚。我相信,任何人拿到它,心情都和它的分量一样沉重。我09年的时候买了之后,先是在书架上放着,后来被扔到了箱子里。去年春天,我用上班路上和睡前的时间用手机读完了,在豆瓣上标记了个五星。——直到这时,那本书我都没有翻开过一页。

说纸质书看着带感的 ,都是没看过这本书的~╮(╯▽╰)╭


1.今天不少朋友都在推荐一篇文章《为什么纸书是不可替代的》,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作者这样说:”我一直觉得纸书不可替代,是因为前文所说的,很多东西是只有纸书可以承载,比如托尔斯泰,比如尼采,电子书有它能做的事,但它无法做所有的事“。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在《后天》那部电影里的一个情景:天地骤然变色,寒潮从天而降,男女主角去图书馆里避难。当然你知道,图书馆里唯一也是最好的取暖物就是书了,在关于”烧什么书取暖“这个问题上主人公们产生了分歧,特别是当有人拿起尼采的著作的时候:有个黑小子认为尼采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烧了有辱斯文;有个姑娘则觉得尼采就是他妈的一个恋妹狂+阳痿,烧了算是积德行善。在他们争论不休的时候,有人找出了一大摞关于税法的书,于是争论结束了大家开心地把税法书付之一炬,皆大欢喜。
不提外国人,说中国,《诗经》里的其实都是民间小调,相当于现在的二人转;柳永的辞当年也都是怡红院的姑娘们在唱,上不得台面;有段时间宫里的格格们想看《西厢记》都得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偷偷看。
我举这几个栗子是想对那个叫水木丁的姑娘说(是个姑娘吧?):风物长宜放眼量,请给文明以岁月。放松点儿,别紧张。
2.我想,讨论文学的价值不是我辈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我没那个野心也没那份学养。但是既然我们在讨论”书“这个东西的去向,起码大家都是读过几本书的,也是喜欢读的。既然都是读书人,对文字保持基本的敬畏是个值得夸奖的好品质。我得承认,我也经常想,为什么《盗墓笔记》不能做成电子版呢?这书根本不值得我买了放家里呀,花上十来块钱看了爽了就完了嘛,或者你们直接告诉我闷油瓶是谁也行,反正我也没打算看第二遍——但是问题来了,我难道打算看第二遍的《战争与和平》?看第二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上面那个问题太难分析清楚,因为涉及到了个人的价值和审美取向,我们就此打住,我接下来说一下为啥纸质书是可以替代的。可能,在未来的人们眼中,我只是一个可笑的: (,居然在这么一本正经地讨论这个问题——就好像我们今天看到一百年前有人严肃地思考为什么汽车能代替马车一样。我初中的时候曾经面对一台VCD机高屋建瓴地指出:这东西不能反复擦录,光盘又贵,必定只是昙花一现,录像机才是看毛片儿的不二选择。现在,每念及此,我都面红耳赤,只能以”谁年轻的时候没: (过“自我安慰。
4.首先古董书籍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宋版书和中世纪手抄本都已经丧失了书籍传递知识的作用。古董的价值不是电子书能给你的,但那也不是人家电子书的活儿呀!对不对?5.有些人觉得纸面比液晶屏/e-ink屏强的地方是可以有自由书写的快感。我也很喜欢在纸上写写画画,特别是需要做一些思路梳理性的工作的时候。所以我推荐Noteslate这个东西:

Noteslate,完全模仿手写输入


完全模仿手写输入,自动保存为图片格式。虽然这帮不靠谱的人不断跳票,上市时间已经被推到了2012年春天,但是这项技术无疑是已经进入应用阶段了。
6.如果你还是觉得在一个屏幕上写字不如在纸上写字带感,那么你还有一个选择,Wacom的离线手写系统Inkling

Inkling,直接在纸面上书写,保存为图片格式,可以在PhotoShop里直接画。


直接在纸上书写,完成后自动保存为图片格式。
7.我的好基友吕老师提出:不嘛人家想在书上做笔记嘛~~~~还要画小人儿!画胡子!╮(╯▽╰)╭据我了解呢,Kindle这个东西,可以在TXT和非影印版的PDF格式下,不但可以对文本进行自动翻译,还可以自由摘录,摘录后用大而友善的字体生成一个文本文档,供你随便编辑。我承认现在的Kindle在输入上不是很方便,摘录的问题解决了但是记笔记还是麻烦。但是亲们,你们都知道Siri这个东西了吧?以后谁还往里打字啊,有了快感你就喊,后台自动进行语音识别,整理成一份字体大而友善的文本文档(哦~啊~呃~嗯~轻点什么的),供你随便编辑——这不是科幻哦,明年Siri就支持中文了哦,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们系语音实验室就已经能搞定这件事了哦~~
至于说想直接在文本上画胡子、画小人儿么……我脚着,只有你想不到,没有Ipad的App做不到的……

这货,以及这货所代表的所有对人类语义的理解程序,就是未来


8.我说了这么多,就是试图证明,技术的手段是可以满足书籍和纸张为我们提供的服务的。进而证明纸质书的可以被替代。当然,你看,书籍所能提供的各种功能(传递信息、画画、写字、记笔记、擦屁股等等)都被分割在不同的设备上了。但是保守估计,五年的时间都不到,一款电子设备不但能提供所有的服务,还能解决传统纸质书所有的弊端,比如无法快速检索,无法快速翻译的问题。
9.未来,阅读这件传承几千年的活动,其生态会彻底改变。所有书籍,无论贤愚忠奸,都以比特的形式出现在云端,知识的获取路径和语言的障碍都不再是问题,围绕书籍的商业活动更加高效,利润的分布更加合理,文字以前所未有的面目出现,脱胎换骨改头换面。
10.我知道,我的很多朋友之所以不喜欢电子书,就是因为他们不喜欢电子书,没有道理可讲,如果有的话那也只能是审美的而非技术的。我不是技术至上主义者,技术自有其局限,技术只能无限逼近那个虚无的美好。
但是我将所有与审美有关的问题都归为╮(╯▽╰)╭这个表情处理。现在╮(╯▽╰)╭这个表情是越来越多了呢╮(╯▽╰)╭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书店和图书行业的未来

by桃花石上书生
这是一个讨论帖,名字起得有点大,欢迎拍砖。

一,光合作用的倒掉

上周末在厦门看到了歇业之前的光合作用总店。一进去就知道这店是不行了,里面东西摆放得稀稀落落,明显是卖一件少一件。

光合作用就像厦门很多店一样,对海峡对岸的商业模式多有借鉴。光合作用可以算是借鉴了台湾诚品,卖有些格调的畅销书,也卖各种可爱的文具百货。是一家让人感觉年轻美好的店。很多人在这里看过书、买过书、约过朋友,就连不爱逛书店的人,听说这么一家店倒掉也是会觉得可惜的。

经营不善当然有很多复杂原因,但薄利经营、税赋重确是事实。网易新闻说得好:“‘光合作用’死于歧视。……从第三极、风入松到光合作用,这些民营书店不单是电子阅读的祭品,更是政策性歧视的祭品:
占图书市场销售额40%的教辅市场被新华书店垄断;民营书店无法享受公益性租房优惠,面积3倍的国营书店每年比民营少交租金200万元;融资困难成为瓶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民营书店税赋高,增值税13%,所得税25%,国营书店全免。” 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privatebookstore.html

图书行业相对很多其他行业来说,是只需少量资金就可以维持的。开发商卖一套小房子赚的钱,足以让一座城市地标性质的书店开销一整年。而书店若是开得好,对城市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对于这样一个行业,我们的收了很多税、又老想提升形象的合法政府,理当资助。

二 时尚廊

同样是从厦门起家开到北京的时尚廊,营业状况就好得多。在厦门时候也有幸见到了时尚廊的老总许志强先生。我说自己总是在网上买书,他说他也是,尤其是当“在外地看到大部头书”。说完都笑了。网上买书真是又划算又省事,连他一个书店老板、我一个出版社编辑都会由衷这么觉得。那么,实体书店还怎么做呢?

如果你在卓越、当当或者京东买一两本书并送货上门,网站是要亏本的。京东最近又有火爆的图书打折活动,当然更是大大亏本。那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学雷锋?当然不是。原因是,书是最最聚人气的,有了人气才好卖别的东西。书就是这么奇怪的一种商品,所以连苏宁易购也卖书。

网店懂得,地面店当然也懂得。时尚廊就不仅仅是卖书,也是通过卖书聚集人气,搞很多高品质的活动。
我相信,如果地面书店把单纯的“卖书”功能,转变成“通过卖书聚集人气带来其他收益”,一定是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的。

三 编辑的未来

晚上吹着惬意的海风,大家还讨论了是否害怕纸质书消亡,编辑失业。我说我不害怕。因为我是做内容的,不是做纸的。只要还有内容生产这回事,我就不怕。

虽然网络是让这个世界变得平了,话语权变得分散,但是,内容生产仍然不是可有可无的。

当信息变得更加杂糅,信息就更需要被分拣出来。当然,大众推举,也就是高人气,是一种分拣方式。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一点就是,民主推举的东西,往往是“性价比最高”的,但未必就是最好的(参见淘宝销售排名以及美国大选)。

就算纸质书在减少,内容生产本身,还是会持续下去的。只要有内容生产,我就不怕。

南大社的杨全强老师则说,他不怕,是因为,他说,他这一代人还会至少再读二十年书。只要他们这一代人在读书,他们就会读纸质书。只要再继续干二十年,他个人就满足了。(一位出版家大叔的深情自白啊!)

从另一方面来说,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保有对纸质书的迷恋。诗集《日光夜景》作者、南大社安吉拉·卡特的译者、台湾才女严韵说:“我写了二十年的诗,可是出了一本诗集以后,才有人认为我是诗人。”纸质书对于写作者来说,仍然是意味着一种正式承认。一个人在网上哪怕写了上百万字却没有出纸质书,就仍然只是一个“网络写手”,而不是“作家”。在很长时间以内,这种看法是不会改变的。大家都笑说,从作家的需要出发,纸质书也没那么容易灭绝。

四 纸书和电子书

纸书和电子书阅读的差异,我们都有感受。我说的不仅仅是油墨香气和翻书的悦耳哗哗声这样的感性认识。

我在Ipad里面下载了二十本书,一个下午就心烦意乱地全部翻完了。电子书比较让人感到没有耐心。我在电脑上读过上百本亦舒小说,十分畅快。但《明史》或者《红楼梦》是没办法是电脑上读的。就连张爱玲的作品都似乎没法在电脑上读——以个人阅读经验来说,具有较强的文字描写美感的、或者情节较慢、信息比较密集和难以消化的,似乎都不太适合电子阅读方式。

但是,电子书一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我的书橱已经满了,我还知道这些所有书的内容都可以放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U盘里,既然有了更先进的信息记录方式,我们对旧时光再依依不舍也没有办法的。

老实说,现在出版的很多书是不值得为它们砍树的。将来少砍树总归是好的。

五,对学弟学妹说

最后,如果对学弟学妹说句话,我想说的是……图书行业在一百年前、五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都算得上朝阳行业。现在当然不是了。入行需谨慎!

还有,报考大学,别报什么“编辑专业”……这算是大学自以为面向就业市场、其实向壁虚构出来的专业之一。我认识的所有编辑都是从中文、外语、哲学等各种相关专业毕业的。编辑证也很好考,背两本书都考得过,不用读四年书。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可以替代,却不是可以取代。电子书没有纸书目前所具有的形式美感,捧在手中的质感就不用说了。读电子载体的,最多只能叫阅读。只有捧纸书,才能叫读书。二者的分别,你懂的。
边走边看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现在已经可以完全不用纸质书了(当然,这里不谈板权的问题,否则,就不可能)。
现在,中国的网络情况是,只要你能说出纸质书的名字,不出一天,就会有你要求的电子书呈现在面前,而价格只是纸质书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这些电子书中,有些是影印板的PDF,对于影印版的PDF,你还可以要求分辨率。因此,最近刚把俺的近万册图书全捐了,实体书,找起来不方便,带起来不方便,不如电子书,几千本书无论是你是放在kindle DX上,还是放在ipad上,轻松实现。找起来也方便,甚至可以对内容进行索引,这好处,纸质书是做不到的。
對出版社來說,內容製作是強項,而網絡上快餐或條塊化的閱讀方式,會對傳統製作造成怎麼樣的衝擊,現在還言之尚早,只能等等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看电子书,似乎比纸书更费眼睛?
边走边看
閱讀習慣的改變會改變行業,科技改變生活,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看电子书,似乎比纸书更费眼睛?
李小苗 发表于 2011-11-4 23:53
用e—ink的电子设备,比看书舒服。主要是因为它轻。我看《阿特拉斯耸耸肩》时,上下两册,重噢,但是用kindle看,就完全没有了这种缺陷,带起来方便、读起来方便,标注更方便。
作為內容提供商,出版或媒體行業不會消失,而讀者習慣則要靠技術的普及和推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纸制书可以在上面写点感想,划点重点,可以反映出主人人生历史痕迹
纸制书当然可以替代。那不可替代的,只是一代人的情感,而一代人的情感又牵连着之前无数代。
但历史是由下一代人说了算的,下一代人对纸制书并没有如此情感,他们不由分说就进入了读屏时代。
既是豆瓣大战,平平缘何如此偏心,主帖是反书党,桃花是中立党,偏偏不贴保书党水木丁的文章。
-----------------------------------------------------------------------------------------------------------------
为什么纸书是不可替代的(水木丁)

最近因为工作的关系,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不在北京,要到宁波工作,在宁波的住处没有安网络,我想这样也好,于是办了个手机上网的套餐,回到住处,看书闲暇的时候就拿手机来上网,无非是刷刷微博,看看新闻什么的,偶尔也回复几句,于是也成了一个手机党。在微博上,开始的时候我还像从前一样,看到感兴趣的话题就跟人家讨论几句。可是后来发生了几次事情,我误读解别人的意思,被网友指正出来,我仔细一看,吓了一跳,确实是很简单的句子被我看错了,看漏了,于是赶紧把评论删除了。后来我仔细想了想,有时候我在网上说点什么,下面跟帖的人也会出现好像连中国话都听不懂就出来乱发表意见的现象,令我十分匪夷所思。现在我也这样了,我想这是因为我用手机阅读的原因,于是在那以后,我就不大在手机看微博的时候跟人家讨论太严肃的问题了。朋友之间的嘻嘻哈哈,到无所谓。


无独有偶,最近看的一则印象深刻的新闻是,美国纽约时报的纸质版的订阅户又有回潮的现象,记者采访了一家人,先生说,他们家本来是订了电子版之后就取消了纸版,但是妻子始终不喜欢,这倒是一个次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他发现他每次看电子版,十条新闻一条都记不住,远不如当初看纸板的新闻让自己愉悦和印象深刻。这让我想起自己早期的上网经历,当年我在某个大的文学板块当斑竹,每天我们版友二十几页的新稿子,有一段时间,其他的斑竹都很忙,只有我一个人打理,于是我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就是开文笔,看开头,看结构,这样挑出来的东西,虽然经不起细究,但是作为网络阅读,放到主页上去,一般看着还都像模像样。后来我自己也开始给杂志写东西,每次杂志寄样刊来,我都会再重头到尾的把自己的文章读一遍。令我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我在网上阅读自己的文字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文字写得相当不错,很成熟,很丰满,可是一旦他们变成了白纸黑字,立刻什么毛病都出来了,文笔又苍白有平凡,让我自己都非常不满意。就像一个女人,你在平时看着她是一个美女,可是一到电视上,你就发现她得脸是不对称的,鼻子太大,眼睛距离分得太开,等等等等。


这是我第一次深刻的认识到,在屏幕上阅读和在纸上阅读的区别,写书和写网络文学的区别,因此后来,盛大的穿越小说,奇幻小说大行其道,我从来没有像我的朋友那样抱怨什么,这是应该的,网络文学就应该是快节奏的,浅层次的的阅读,适合用电脑来看得东西,纸质的书本作为另外一种载体,就理应承载更多的信息,更深厚,更密实……这也是反过来,很多网络文学,一旦脱离了电脑屏幕,把它印成白纸黑字,就显得很烂的原因。


这个原因,很久前看本雅明的《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里曾经提到过,他说为什么老照片里的人的脸上会有一种梦幻般的神色,那是因为当年的照相器材简陋,曝光过长所致。而这种灵光现在不可复制,是因为现在的器材完全不同了,虽有科技也是一种载体,载体本身也会影响内容,也有它自己的表达。所以人们在有了快捷灵巧的数码相机之后,又回头去玩胶片机。而不满足于数码做出来的胶片效果,为什么?因为不是一个东西,表达就是不一样,数码相机并不能成为胶片的替代。为什么美人用肉眼看和用镜头看就不一样?观看的方式本身决定了你看到什么。阅读也一样。


我一直觉得纸书不可替代,是因为前文所说的,很多东西是只有纸书可以承载,比如托尔斯泰,比如尼采,电子书有它能做的事,但它无法做所有的事,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科学原理,也许是因为电子书的闪屏,也许是因为读电子书和读纸书人们的大脑处理方式不同?我不大知道,但是我无法拿着IPAD读托尔斯泰,而纸书我就能看得下去。当然我也相信有很多人用TXT文档也读了很多大部头,怎么说呢,这就像读纸版和电子版的纽约时报的区别,如果有人读完托尔斯泰的TXT文档然后说没觉得托尔斯泰有什么了不起啊。我也真得觉得不能说什么,因为我们读的不是一个东西。这就像你坐在透纳巨幅油画前幸福得想死,可是另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瞄了一眼就说没什么了不起一样,你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东西。


电子书负责通俗快速的轻阅读,纸书负责深刻需要更多沉静思考的阅读,我想这也许是未来的分化,至于我说的有没有道理,你可以把自己写的认为不错的文章,白纸黑字的打印出来看一看,试一试。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想来想去,还是喜欢纸书,书不但用来读,而且要用来赏,用来摸,用来闻,用来听,用来摆,昨天在书店里乱翻一本设计书,有一个设计原则被我记住了:最好的摆设是书(这话估计也能气死保皇党)。不管怎么说,生活在南京是幸福的,先锋书店是个强大的庇护所,光合作用倒了没要紧,如果先锋书店倒闭,对南京的读书人来说,可能犹如推倒明城墙。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而且喜欢看着书慢慢变老,被翻得松松的,泛黄,变脏,慢慢散发出老书的气味。喜欢归喜欢,真被淘汰了也没有办法。很多我们舍不得的东西不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地消失了吗?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几年前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感到不可思议,现在看来这只是时间上迟早的问题,纸质书籍至多变成古董一样,只有审美的价值了。
纸质书逐渐没落,是正常的。对纸质书抱持依恋和怀旧感,同样是应该的。
虽然相信纸书一定会挂掉,但仍不习惯电子书。
电子书的文字好像没办法进入脑袋成为记忆,只会在我眼前飞速掠过。我现在只能在旅途上看看电子书的消遣小说,略微正经点的内容就没法看。
电子书最大的好处是便于做研究吧。
纸书动辄弄得摊书满床,电子书无非是多开几个窗口而已。
纸制书可以在上面写点感想,划点重点,可以反映出主人人生历史痕迹
feilian 发表于 2011-11-5 09:45
电子书不仅可以划重点,做批注,还可以作链接,作图解,且不受纸质书那种空间限制。你可以在一页书的旁边,批注出一本书来也没有关系,甚至,你要以链接个电影过来作备注,而这些,纸质书是完全没法想象的。
下一代的电子书是无屏幕投影式的。就在你的眼前,在空中,字幕按照你的眼球的运动速度滚动,当你的眼球注视着某个字或图像时,字幕自动停止滚动,你可以在其上加批注,加动画,甚至在你看书时,旁边就有一个素材库,为你准备各种各样的插件,以备你插到正文中来表达你的思想。
       在没有空调的年代,人们没法想象没有扇子的生活,即使贵为皇上,也只是用更大的扇子罢了,对于电子书,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电子书不仅可以划重点,做批注,还可以作链接,作图解,且不受纸质书那种空间限制。你可以在一页书的旁边,批注出一本书来也没有关系,甚至,你要以链接个电影过来作备注,而这些,纸质书是完全没法想象的。
什么都略懂一点 发表于 2011-11-5 22:52
失去书主的手迹
失去书主的手迹
feilian 发表于 2011-11-6 12:14
呵呵,这个现在就有了啊,现在的电子批注就有手写录入、键盘录入、音频录入与画面录入等多种形式啊,这一点在目前所有可手写的设备上都有了,如所有的平板电脑上,包括iPad和Andrion上都有啊,对于纯键盘录入的设备,如主流的计算机,键盘录入和音频录入是没有问题的,对于手写录入,只需花不到200元钱,买一个手写板,完全搞定。现在的电子世界,已经进入到了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搞不定的局面了。
想想看,当你回看这本书时,不仅有手写批注与键盘录入的批注,还有音频批注与录象批注,而音频批注与录象批注不仅会留下你当时的想法,还可以记录你当时的情绪,多酷啊。
本帖最后由 陆东洋西 于 2011-11-6 16:35 编辑

电子书的好处多多。至少有以下二点:1,可以节省大量的空间,读书人最后问题总是书的储藏,他们拥有的空间永远不够放那些大部头的系列书、多卷本书;2,大量节省印刷所耗费的树木和其他能源,毕竟,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有些甚至再生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真正到了电子书时代以后,赠书就是送人家一个链接或一个U盘,著书人未免会有些许惆怅和悲凉。尤其是一旦送上网络,基本上就不是作者、出版社所能控制,而成为公众唾手可得的免费之物,版权只能成为“鸡肋”。而辛苦构思、反复修改可能就会成为一种过于奢侈的“自虐”。

现在值得担心的是,一方面由于电子书的存在,知识可以迅速获得,一般平民也可以得到接触高深学问的机会,而另一方面由于版权不受保护,粗制滥造充斥,而真正的“精品”只能在凡庸之作的汪洋大海之中苟延残喘。
有命自天,而俟之以义,人之所助,天之所祐。——王夫之《读通鉴论》
我曾经不相信纸书能被替代,最近我渐渐觉得纸书很难不被替代。

老童在报刊行业做事,已经切身地体会到了纸媒穷途末路的困境,而且似乎没救了。
对于李苗来说,早已经替代了。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11-7 12:50 编辑

24# 童志刚
别太郁闷。
纸只是媒介。书不会消亡。
作者和编辑作为内容提供者,始终会有存在价值。

传统出版业会成为互联网企业的一部分,如同制作从印刷厂车间挪到了美编的电脑上。
下一步是不是就临到绘画了,不过我相信还要很长时间。
但是,有一个好消息,在纸质书被完全代替之前,我们现有伤害眼睛的液晶屏先被完全替代,今后的电脑就是一个纸质的笔记本,这个纸质是生物芯片,材质上与纸质一样,但是功能上比现在电脑还要海量。

纸质书可以说永远需要存在,而液晶完全是要替代的。我们要的是智能和方便,而不是一堆光电材料。
参加交流
绘画与人类共存亡,几万年前的人类画岩画,当今画家仍然可以画岩画。
参加交流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11-7 17:41 编辑

27# 杨林
不会。
画画的人也是内容提供者。互联网对新鲜内容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失。

不过我担心会不会有一天买不到颜料和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