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德在被勃艮第人移交给英国人之后,是享受战俘待遇的,英国人无法将其判刑,只能指控她为女巫,施展妖术。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南北战争中双方对于战俘待遇还是比较宽松的,尤其是南军。北军的战俘营比南军条件稍好,但死亡率毅然很高,南军自己补给都有限,哪有余粮给俘虏,有时候也会就地释放。格兰特和李将军在1862年7月达成过《迪克西-黑尔协议》,规定,双方战俘 在被交换后,必须离开队伍,还兵为民。联邦军队的被俘人员。基本上都回到了北方的老家。可是,由于战争发生在南方的土地上,而且,随着战争对南方的不利, 因此,很多的南方被俘军人,释放后又投入了战争,事实上形成了南军的“违约”。这样,北军逐步放慢了释放战俘的步伐,终于在1863年5月,北军单方面停 止了协议的执行。
以上主要转自林达的文章
http://news.163.com/2004w05/12549/2004w05_1084256826043.html
美国战俘博物馆—安德森维尔

“人生都有其经验。我的一生如果有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我们再也不要战争了,不管是为了什么理由。”——南北战争期间曾被关押在安德森维尔的一位战俘如是说。

  安德森维尔在佐治亚州南部。沿着75号州际公路南下,经过南方重镇梅肯,当年宋庆龄姐妹上学的小城,折上49号公路,开个个把小时,就可以看到在公路左侧的战俘博物馆了。

  安德森维尔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隐于佐治亚州的漫漫林海之中。一路上我们路过大片的国家森林保护区。从走出梅肯之后,感觉就是越来越偏僻,人烟越来越稀疏。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在一百三十多年前,曾经建立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最大的战俘营,也是当时生存条件最差、死亡率最高的战俘营。在南北战争之后,这个战俘营的主管,威尔兹上尉(Capt. Henry A Wirz),成为这次战争后唯一以"战争罪"处死的人。他的定罪是否恰当,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个经久不息的争论话题。

  然而,不论怎么说,正是安德森维尔战俘营,在历史上第一次引起了美国人对战俘待遇问题的关注。而在19世纪中叶,这样一种人道关注,可以被称为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印记。

  南北战争发生在1861年,是美国唯一的国内战争。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双方阵亡高达六十二万人,受伤和被俘的数字也十分惊人。直至战争结束,曾经有35万军人被俘,是此后美国参与的历次战争被俘人员总和的二点五倍。

  在战争开始后一年,双方都已经无法承受战俘的压力。当时的联邦军队,也就是北军的司令格兰特将军,和南军将领罗伯特·李将军,都毕业于"美国黄埔",著名的西点军校。他们对于战争中产生的类似问题,因循传统,有他们之间正常的沟通方式。于是在1862年7月,两方将领达成了一项交换战俘的协定,那就是著名的"迪克西-黑尔协议"(Dix-Hill Cartel)。在这个协议里规定,双方被俘的军人,必须在被俘十天之后相互交换。士兵与士兵交换,军官与军官交换。这样,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虽然双方都有被俘人员,却不需要规模巨大的战俘营。

  南北战争的双方,各方面条件非常艰苦,士兵的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战俘营的状况更是等而下之。然而,战俘交换计划的执行,却在无意之中冲淡了战俘营存在的严重问题。战俘快速地流动,条件再差,他们也只不过待几天。可是,战俘营问题在南北战争结束的两年前,突然变得严峻起来。

  在"迪克西-黑尔协议"中规定,双方战俘在被交换释放之后,必须离开战斗队伍,"还兵为民"。联邦军队的被俘人员,在被释放之后,基本上都回到了北方的老家。可是,由于战斗主要发生在南方土地上,因此,南军的被俘人员在交换释放之后,有相当高的比例又重新投入战争,事实上形成了南军的"违约"。这就使得北军逐步放慢了释放俘虏的步伐。终于,1963年5月,北军单方面停止了协议的执行。这样,战俘营人员暴增,他们不再是熬一熬住上几天就能出头的短暂"住客"。各个战俘营原本的恶劣生存条件,被突然产生的拥挤恶化了。

  安德森维尔战俘营是其中状况最差的一个。第一个到达这个战俘营的北军战俘,是在1864年2月,可是,此后的几个月,差不多以每天400人的速度递增。在六月底,这里已经有了一万名战俘。这个数字曾经就是这个战俘营计划中的最大容量。可是,最终,它竟然被挤入了四万五千人。

  在博物馆小小的后院尽端,是一堵"照壁"式的战俘浮雕和雕塑。我们绕到它的后面,眼前突然展开一片幽静的峡谷。四周是森林,平缓的山坡顺势向中间下陷,一条不过一两尺宽的小溪流,穿谷而过。今天,这样一片景致无疑是赏心悦目的。可是,没有人站在这里会感到轻松。这就是当年的战俘营营地。一百三十六年前,四万五千名北军战俘,就是被命运抛到这里,自生自灭。

  在这二十六英亩的营地里,从来没有营房,仅有的构筑物,就是圈起他们的围栏。战俘营不发任何生活用品。所有的战俘,只能用自己随身带来的衣服毯子,用几根树枝,为自己支起小小的"营帐"。今天,在一个角落,向参观者展示了几个这样的"帐房"。只见在冬日的寒风中,小块的破布在那里嗦嗦飘荡。许多人则根本没有任何可以遮蔽风雨夜寒和南方的烈日暴晒的材料。食物不足,医药奇缺,卫生条件恶劣到极点。到战争结束时,这儿共有一万三千名战俘死去,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二十九。

  在当时的条件下,面对如此巨大的一个战俘营,战俘营主管威尔兹上尉手中,根本没有合理维持它的人力物力。战俘营中的混乱可想而知。不仅有饥饿伤痛病弱和死亡,战俘中也出现打架偷盗甚至谋杀。最后,战俘营的日常管理和维持秩序,就只能依靠战俘们自己的组织。在安德森维尔战俘营存在的一年多时间里,发生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战俘中的一起重大抢劫谋杀。为首作案的六名战俘,被战俘自己组织的执法队逮捕,由战俘组织的法庭审判,被24名战俘组成的陪审团宣布有罪并判处死刑。

  威尔兹上尉同意提供搭建绞架的材料。在死刑执行那天,他最后一次请求战俘们宽恕这六名被告,被战俘们拒绝。威尔兹上尉最后只能请求上帝关照他们的灵魂。今天,在安德森维尔战俘营的墓地,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那六名在这里被绞死的谋杀者的墓地。六块白色的墓碑单独一溜地站在青草地上,就象当年他们一起站在绞刑架下。

  这是1864年,距离"日内瓦战争公约"还有整整64年。当时,在战争的非常状态下,人们还没有清醒地要求人道对待战俘的理性思考。威尔兹上尉,就其个人来说,始终没有发现他有贪污或克扣战俘营经费的情况,也并没有发现他有恶意折磨战俘的劣迹。可是,那些逃跑后被抓住的战俘,曾普遍受到长时间捆绑在柱子上,甚至受到双手悬吊的体罚。在当时,人们认为,对于"逃亡",这样的惩罚是"不过分"的。

  这个战俘营在1865年4月,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关闭。威尔兹上尉被判处死刑。他是美国第一个由于"虐待战俘"这样的"战争罪行"被处死的人,也是南北战争后唯一因"战争罪"而处死的人。临死之前,威尔兹上尉说,"我担任的职责是艰巨的,也是不愉快的。但是,我感到欣慰的是,没人能够为那些我所不能控制的事情而指责我。可是,我却不得不承担众怒。战俘们为自己遭受的苦难而需要发泄复仇。"有关"威尔兹上尉之死"的历史争论由此而起。

  争论的焦点是,战争罪责的承担者究竟应该是谁。除了相关的军队领导人,以及当时战争期间的严酷条件以外,当时人们的人性觉醒的程度,都是造成悲剧的原因。南北战争时期,战俘的待遇普遍都很低。绝大多数战俘营的死亡率都在百分之十五以上。由联邦军队管理的,关押南军俘虏的纽约州埃尔米拉战俘营,死亡率也高达百分之二十四。那里的高死亡率,是由于冰天雪地中的战俘营,没有提供给战俘足够的御寒设施,他们大多是被冻死的。

  在南北战争期间,有55,814个战俘,死在双方的战俘营里,有大量战俘曾经生活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这是美国人共同的耻辱。

  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一百三十多年前的南北战争期间,有《纽约时报》这样的报纸,在整版整版地刊登双方公布的战俘名单。这些报纸要在交通状况极差的条件下,由马车或是步行,长途跋涉送到战俘家属手里。当时双方都有战俘登记和公布名单的制度。一个叫克拉拉·巴彤(Clara arton)的妇女,在战争中受林肯总统委托,专门收集失踪士兵的情况,以便通知他们的家属。战争刚刚结束两个月,她和联邦军队的摩尔上尉(Capt. James M. Moore),以及一名十九岁的安德森维尔的前战俘,朵伦斯·安特瓦特(Dorence Atwater),来到安德森维尔。在作为战俘关押期间,安特瓦特曾被战俘营特别指派为登记死亡的书记员。他们带领34名士兵,在原来的战俘营地,在南军作的战俘营记录和安特瓦特原有的登记基础上,展开辨认和标志死亡战俘墓葬的工作。

  两个月以后,一万两千多个死亡战俘的墓葬被确认和标志。最后,仅有460个墓葬无法得到确认。他们最后被安葬在一起,这就是"无名联邦士兵之墓"。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片绵延伸展的墓地。入口是三个相互扶持的战俘的塑像,似乎以他们最后的生命力,在支撑着生的欲望。墓碑都是统一的形式,十分简朴,不过尺把高的白色大理石,整齐地在大片草地上排开。每一块墓碑,都有受难者的姓名,和他来自什么地方。因此,他们的后人,今天依然能够找到他,给他放上一朵鲜红的玫瑰。当我们站在这样一朵靠着墓碑的玫瑰前,感受生与死的触摸,才更深切地理解,受难者的死亡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假如忽略人类历史悲剧中的受难者,我们就是在轻践人类和生命本身。

  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立法,将安德森维尔划归内务部国家公园局管辖,1999年4月9日,美国国家战俘博物馆正式成立。它是为历史上历次战争中的所有美国战俘而建。它是现今世界上唯一的战俘博物馆。它的建立,旨在伸张"日内瓦战争公约"的人道主义精神。战争不知道浪漫。战俘是战争苦难的最大承受者。当士兵在战场上被迫放下武器成为战俘的时候,对于他们来说,战斗已经结束,苦难却刚刚开始。他们将要遭受的肉体磨难和屈辱,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悲惨的一面。他们为自己的军队和国家作出的牺牲最大,头上的光辉却最少。身为战俘,他们是最透彻地看到了战争本质的人。就象安德森维尔的一个战俘说过的:"人生都有其经验。我的一生如果有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我们再也不要战争了,不管是为了什么理由。"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一定的战争规则”和“一般的战争规则”有什么区别?
内战是不是战争?
迅弟儿 发表于 2011-12-2 23:24
内战适用的法律和国家间战争适用的法律,如今也不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的内治有“战争法”的,目前,最努力的程度,也是参照国际的法则,而且还是在海牙的国际法庭的诉讼中。

一般说来,国内的战争定义中,对方的主体资格是违法的,行为适用的法律也是刑法。这是人类社会自身按照政治逻辑定义的东西,不是按照现象来归类的。这是在国际上,国家主权可以并立的原理所致,而国内的主权能是唯一的。

人类自身逻辑认定太普遍了。加盖税务认证的,叫“发票”;没有税务认证的,则叫“收据”,别看都是一张纸,法律定义和实际效力是不同的。
“一定的战争规则”和“一般的战争规则”有什么区别?
内战是不是战争?
迅弟儿 发表于 2011-12-2 23:24
一般的战争规则,就是后来归纳于格劳秀斯战争法,并成为现代国际法渊源的那些规则:打仗要宣战,打仗的必须是有标识的军人,使用的武器要遵守条约限制,战俘不可虐待,不得假冒敌军作战,不得屠杀平民,可以从占领区搜集给养,但不可使平民挨饿,中立国不可侵犯,有权进行海上封锁,对于运输军用物资船舶有登临检查权,违禁的中立国船只有权予以拿捕……

内战,从战争法本意来说也要遵守战争法。只是内战往往是以压倒性、征服性结局告终,因此难以受到违反战争法的处罚而已。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有个问题啊,如果把内战和异族间的战争都排除在“一般战争”之外,那一部中国战争史,也就剩不下多少东西了,陈的这个比较,也就无从谈起。

至于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间的战争,我相信中原王朝绝对是渴望能有战争规 ...
刘勃 发表于 2011-12-3 06:45
春秋以后,中国的战争观基本上是以压倒性、征服性结局为目的,因此只有极少的一些战争规则。

和游牧民族作战,任何军队都是试图将之固定在战场上,与之决一死战。可是游牧民族骑兵的优势就在于我想打你就打你,打不了你你也追不上我,为什么要入你的圈套?这是交战的战术冲突,难说上升到“交战规则”。

欧洲战争史上也并不都是“堂堂之阵”决战的。可是至少在大量的欧洲战争文学里喜欢鼓吹“堂堂之阵”,中国古代战争史记述则偏重于计谋——实际上很多战争也是依靠约定的野外会战决一胜负的。陈志武作为一个非历史学者,有这样的印象也是很正常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电影《第39级台阶》里,也有若干德军冒充英军潜入英国的镜头,不知有何顾忌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12-1 23:27
没有任何顾忌,间谍嘛。007不也经常冒充俄军混入俄罗斯嘛。
所以他没有战俘待遇,要被残酷处死。这是个人行为,作为正规军、作为国家不能采取这样的行为

凡是作战人员都应有身份标志,没有身份标志参与作战行为的,按照二战前的国际法,都要按照盗匪行为论处,由军事法 ...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12-1 22:26
可是华莱士是苏格兰民族英雄耶。长腿爱德华遵循的又是哪门子的规矩啊?华莱士的父辈为了争取苏格兰人民的自由,一直和爱德华抗战。爱德华提出议和,却利用议和的机会,把参加议和的苏格兰起义军领袖全部杀死,后来故技重施,被华莱士识破,自己人被全部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