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那个年月的小故事

最近那次FB,聊起了几十年前的一点儿事儿。想起了这个帖子,当时就与平平说起,现在转来,与大家分享。


缗裆裤之水管车

      缗裆裤是在北方农村常见的裤子。此裤为青布制成,肥大宽松,裤脚八寸,裤腰四尺,裤腰为白布有半尺多宽,穿着时不用腰带,只需深抽一口气,使得腹部缩小,然后将裤腰在腹部左边开始裹紧,多余的部分向右展平,双手同时将裤腰的白布部分向下一卷,同时松气就行了。这时裤腰由于腹部的张力就会紧紧地绷在腰上了。
      由于制作简单,不需要专门的裁缝,家里就可以缝制,不分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均可以穿,夏天天气热,空心穿这样宽松的裤子很是凉爽,冬天套在棉裤外面再扎上一副腿带子冷风吹不到里面当然也会很暖和。由于它的这些优点自然就成了农村最常见的服装了。当然,这种裤子现在在农村也已经渐渐被西装取代了,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还在穿。
      当年,在农村还有一件东西是农村人的骄傲,那就是用水管焊制的自行车,加重车的车轮,加粗的车条,手推车的车带,最有特色的就是加长的车身,和硕大的车座。人骑在上面哈着腰就像骑在现在的山地车上的样子。他最大的优点是城里人骑的自行车没办法比的,就是实用性,在农村,车子是生产工具,自行车也不例外,骑这种车驮上四,五百斤东西和没事一样,简直就像一头小毛驴。
      邻村老三新焊了一辆水管车,大中午顶着烈烈骄阳得意洋洋的骑到我们这里要显示一下他的新坐骑,我们只好陪着他一起在烈日下欣赏他的新作。
      老三嘴角泛着一些口沫,‘你看这车轮,这车条,这车座,哈哈这才是我最好的车’
      说话间老三推上车,左脚踏在脚蹬上,右脚轻轻的蹬了两下地,车子轻快的向着前面的一小段向下的坡道滑动起来。借着下坡的惯性老三优雅的抬起右腿,口中叫了一声‘张飞翩马——咦—— ’右腿随声僵在了空中……
      我们吃惊的看到在坡道上,老三一只脚踏在脚蹬上,另一只脚(是一条腿)奇怪的举向空中,口中‘咦,咦’的叫着,只是屁股在奇怪的扭动.......   
      随着坡道的消失车子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缓缓的划了一个完美的圆,以后轻轻的倒在了地上,老三哈着腰挪了两步,双手捂着裤裆,蹲在了路边,车座的螺丝上,挂着一条小小的青布......

缗裆裤之看戏      南山老狼

      邻村老三可真的不简单,一米七五的个子强壮的体魄,当过几年兵,到过一些大城市。复员后回到家乡又当回了农民。既然退了伍回到农村,装束也要随俗。退伍时发的军装迭的整整齐齐,收进了箱子里作为重要场合的礼服。在夏天平时就穿一条缗裆裤,上身光着膀子,远远的就能看到他那晒得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的闪光。
      由于他当过兵,在当地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所以复员的第二年就被选为队长。作为队长老三还真行,两年干下来村里变了样,最明显的是老三在队里的威信明显上升,真正做到了说一不二。
      麦收刚过,老三到公社打电话回来。今天晚上村里要唱大戏,演员傍晚同他一起回来,让村会计马上准备三十人的晚饭。农村消息传得很快,两个小时就传遍了周围的几个村子。每到吃晚饭的时候各家的小孩就都跑到场院上来了。他们有的搬来土坯,有的拿来木板,各自在抢占优势地形,为自己家尽量占到好一点的位置。
      农村很少能看大戏,连戏台都没有,就是场院边上有一块稍微高出一点土坡叫人平了一下就是戏台了,两边各栽上了一根木棍,再在上面横着拉上一根铁丝,没有电,就在铁丝上面吊上两个碗大的棉花团。上面沾了柴油,点燃了当作照明用的灯。
      傍黑,演员们吃饱了饭,随着队长来到了场院,这里早是人头攒动,男女老少几百人挤在这里一边聊着家常一边等待着戏的开演。
      演员们在看场的小屋里画好了妆,演出就要开始了。村会计端着一脸盆柴油走到了戏台上,双手平举起盆把悬挂好的棉花团浸上柴油,用火柴点燃,灯亮了,演出开始了。
      台上演的是用地方戏改编的样板戏,由于当时收音机里面每天都是这八个戏在翻来复去的演,所以戏里的内容已经是每一个人都能背下来的了,并且演员的水平也是和城里没有办法相比的,但是在那个娱乐活动奇缺的时候,能够重复的看这些所谓的戏也是一种享受了。所以,我们一边忍耐着听那些支支吾吾的唱腔,一边把兴趣转移到那些看戏的人身上了。
      台上李玉和披着雨衣夹着一个饭盒走上来了,台下一个小孩喊了起来,那件雨衣是我爸爸的......
       李玉和愣了一下还在继续他的表演,台边上两把二胡也吱吱扭扭的响了起来。这时挂在铁丝上的两个棉花团爆出了灯花,光线慢慢暗了下来。
      老三知道这是棉花团里的柴油烧完了,需要马上加油,他站起身来四下张望,可是人群中没有找到村会计的影子,只好自己端起柴油盆走到台上那燃烧的棉花团下面,双手平端着盆向上慢慢举起。
      台上的李玉和继续着他的演出,老三举着盆站在火光下,在火光的照耀下老三的皮肤在闪闪发光,大家不自觉地把眼光集中到了老三的身上。老三的双臂已经伸直了,两个脚后跟离开了地面,油盆里的油离棉花团还差一点距离,老三停了一下,深吸了一口气,再把气深深的吐了出去,收腹,提臀一气呵成,盆里的油侵湿了棉花,火光顿时亮了起来。
       与此同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随着老三的收腹动作缗裆裤的裤腰松动了,老三的双手还举着油盆,而肥大宽松的缗裆裤在光滑的身体上没有一点阻力,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向下滑动……这时为了周围群众的安全手中的油盆是当然不能扔掉的,老三急中生智,大喊了一声:"老少爷们~~~~~闭上眼~~~~~:"
       台下的老少爷们包括台上的李玉和都闭上了眼睛……

       台上全裸的老三就像一尊希腊雕像两手举着油盆站在火光中……

好看,小时候俺待过的哪个村的民兵连长和老三有一拼,浑身的肌肉就像雕出来的一样,比摔跤没有对手。
“缗裆裤是在北方农村常见的裤子。此裤为青布制成,肥大宽松,裤脚八寸,裤腰四尺,裤腰为白布有半尺多宽,穿着时不用腰带,只需深抽一口气,使得腹部缩小,然后将裤腰在腹部左边开始裹紧,多余的部分向右展平,双手同时将裤腰的白布部分向下一卷,同时松气就行了。这时裤腰由于腹部的张力就会紧紧地绷在腰上了。 ”
——这段介绍性文字,简洁老到。
谢谢夸赞!
本来还会有一个“缗裆裤”系列的,可惜后来没有了。
好看好看!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大姐的文字老到!

这种裤子南方也很普遍的,上海人叫“叠档裤”,或者叫“三记头”——指穿裤的时候左右中三次叠腰动作。我进单位的时候,单位里的师傅还有穿这个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问候老木匠!
不过,这文不是我的,是我弟弟的。
我弟弟去年年底去世了(1953年出生,文革时的小学生),一直是个普通工人。
看到你们都喜欢,很欣慰。
德方姐好!你弟弟真有才,可惜这么早离世了,叹~~~
我们这儿有个童谣:迎面走来一个山东老郎哥,上穿一件二百零五公分的和尚领,下穿一条一二三阿娘吊筋裤……
这一二三阿娘吊筋裤,大概就是缗裆裤了。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我单位的一个老师傅——突然想起来他的名字叫“李能春”,绰号“老酒鬼”,每天三顿酒——就是穿这样的裤子,不过是加一根电线绑住的,因为我们房修工人要爬脚手架上下,裤子很容易掉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问候老木匠!
不过,这文不是我的,是我弟弟的。
我弟弟去年年底去世了(1953年出生,文革时的小学生),一直是个普通工人。
看到你们都喜欢,很欣慰。
德方 发表于 2011-12-27 20:20
天!李北走了?今年我们几次相见都不曾听你说起,前几年他在北京时身体还挺好的。愿他在那边一切都好。
问候老木匠!
不过,这文不是我的,是我弟弟的。
我弟弟去年年底去世了(1953年出生,文革时的小学生),一直是个普通工人。
看到你们都喜欢,很欣慰。
德方 发表于 2011-12-27 20:20
没有注意到德方大姐的这个回帖

太可惜了,53年,和我二哥一样大。69届或是70届?69届就要插队落户一片红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老程,不是李北,是我的小弟弟。李东。我们家现在只剩南北了。

老木匠,我弟弟是69届的。他也去了内蒙古兵团,在乌梁素海边。他的故事我知道的很少,对那种裤子,小时候在农村劳动也到看过,但只是有印象而已。

看了周泽雄的评论,感慨,一时竟无法回复。
杨林 ,邱晓云 ,花间对影 ,晓梦……
我已经把大家的评论转告了他的家人。谢谢关注!

恳请各位燕子注意身体!切!切!
14# 德方
我也纳闷。李北应该和我是一届的。我妹也是69届的,也被逼着去了内蒙兵团,在海勃湾(现在的乌海市),咱们这拨人有太多的相似。
老程,不是李北,是我的小弟弟。李东。我们家现在只剩南北了。

老木匠,我弟弟是69届的。他也去了内蒙古兵团,在乌梁素海边。他的故事我知道的很少,对那种裤子,小时候在农村劳动也到看过,但只是有印象而已。
...
德方 发表于 2011-12-29 21:16
回德方大姐:
之前回帖时,只是视为一个转帖,并不知作者与大姐间还有令人扼腕叹息的浓浓亲情。当时才读了第一段,就深为作者的文字功力折服。用如此经济的笔墨,准确高效且不失生动地写出这种裤子的别致之处,似易实难。至少,换了我,我做不到。
老木匠,我弟弟是69届的。他也去了内蒙古兵团,在乌梁素海边。他的故事我知道的很少,对那种裤子,小时候在农村劳动也到看过,但只是有印象而已。
...
德方 发表于 2011-12-29 21:16
我二哥是去江西插队的……,当年是我们家学习成绩最差的一个,在江西写信回来很多的错别字,老爸还要给他改。后来因为体力实在不行,被老乡们抬举当了农村小学教师,是我们家最早当老师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