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苗 于 2012-1-30 20:02 编辑

方舟子和贺卫方掐架的时候,萧瀚过去帮忙,被方打了一“神棍”。判断力有些偏差,也很正常。
如果俺是方舟子的律师,就建议方舟子反诉韩寒。你告我诽谤,我告你侮辱,啥秃顶,性功能之类,都是名誉侵权~~也是10万元诉请。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463# 兮兮
方很有风度,没有起诉的打算。
童靴们请注意,童靴们请注意,我刚才忘了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说,现在回来补充~

麦田所谓的“质疑”文章题目是什么?人造韩寒!这么斩钉截铁的表述还是“质疑”么?分明是诽谤!麦田的文章表面文质彬彬,实则……

好了,我说完了,你们继续掐~~~~~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转韩寒前年质疑刘谦的博文,便于换位思考:
把魔术演成话剧
我看到有些刘谦的粉丝觉得刘谦的魔术只要让人觉得震撼就可以了,不用想太多,也不用知道太多,更不要想知道太多。事实上,我个人非常喜欢看刘谦。但是我不光不护主,而且我更是刨根问底栏目组的,我对我比较欣赏的对象的要求更加严格。
当我慢慢知道了真相以后,我觉得刘谦带给我的是巨大的遗憾,不是震撼。一个顶级的魔术师不应该这样表演魔术。可能春晚的舞台太大,所以刘谦认为观众就是电视机前的人。但我始终认为,所谓的近景魔术,真正的观众其实应该是坐在你桌子旁边的那几个人,这些人可以有一个是托,但不能全部都是托。这号称近景魔术的小品,果汁的杯子,定制的桌子,特制的硬币,无一是道具,这已经不符合近景魔术的规则了。董卿,不洗手男和刘谦身后坐的所有人,每一个都是托,甚至连电视台的导播,摄影师都是托,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切换镜头,转变机位,这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电视台在记录魔术的时候应该做到如实记叙,而不是帮助魔术师掩盖。你和一帮托在一起用道具互动,这怎么能叫近景魔术呢。魔术师的职责就是利用你的能力和手法欺骗观众,但刘谦带了一个诈骗团伙来,演了一出话剧。如果这个也叫近景魔术,我韩寒带一桌子六个托,排练半个小时,能演的更邪乎,导播和摄像再多配合一点,春晚现场我还能把宋祖英变成宋祖德,能把董卿变成董洁。以娱乐的方式娱乐观众是正道,以愚弄的方式娱乐观众,也许不知情的观众依然觉得很好,但这不是一个电视台和魔术师应该做的事情,这样做下去,明年是不是该用更多的托,甚至用电视特技了?
央视新闻联播最擅长的就是使用托来欺骗全国观众,魔术应当往技术和创新上去发展,而不是一天到晚想着如何使用托。作为央视,春晚的第一要则是政治正确,第二要则是万无一失,所以我能理解他们安排一桌子托的苦衷,如果现场不幸抽中一个像我这样的观众上台,非得要求刘谦用我兜里的硬币和自带的杯子来表演,关键时刻还大叫一声,咦,这桌子里夹层玻璃怎么在转,那就事故了。但是我坚信刘谦肯定拥有不使用道具但让我震撼的一流手法,可惜央视肯定觉得这个不够震撼电视机前的观众。在政治正确和万无一失的前提上,直播是延时的,群众是安排的,歌曲是假唱的,杂技是录播的,小品是阉割的,相声已经被摧毁了,连本来就是作假的魔术还要再作点假。于是我们中国的文艺晚会是永远不会出演播事故的。
如果有得罪到刘谦的粉丝,请你们为你的偶像想多一点,你们的偶像已经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全托阵容表演近景魔术的魔术师了,你希望你的偶像未来成为一个世界魔术大师呢,还是一个只想多赚点钱于是每年年底在淘宝网上买一些道具再使用几个托上春晚的小品演员呢?很明显,央视希望你们的偶像是后者,你们的偶像似乎也很认同,你们认同么?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刘谦的反击,不知道是不是全文:
非专业批评请走开

    原本,我对您的文笔操纵能力、思维逻辑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评价。同时我有一种感觉——“一艺通百艺通”,更能够精确地将你的艺术天赋与专业努力整合成一种超脱的行为模式。我一度以为,在某个场合之下,我们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个想法至今都没有改变过,不过您的形象在我心中却出现了一些小小改变。

    我个人是非常乐于接受各种批评的(专业性的),批评证明我的不完美,还有成长的空间,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而非专业的批评,我虽然也可以一笑置之,但是却不能接受它出自您的口中。因为同样地,我对自己比较欣赏的对象的要求更加严格:

    1.我以为您不是一个只为了某些道听途说(的传言)就妄下判断的人;

    2.我以为您不是一个只了解一些粗浅的魔术原理,就大肆炫耀的人;

    3.我以为您不是一个不了解表演艺术的精神和运作过程,就加以否定的人;

    4.我以为你不是一个不了解魔术的本质与存在意义,就自行定义的人;

    未来,如果我有幸跟你成为朋友,或许我们可以讨论更多的深入问题;但是您得先将杯子里的水倒掉才行,谢谢!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记得好像谁说过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给迟到的韩寒单独出题加赛违反程序正义, 当时想反驳觉得有心无力, 现在看到这个帖子赶紧转过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童靴们请注意,童靴们请注意,我刚才忘了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说,现在回来补充~

麦田所谓的“质疑”文章题目是什么?人造韩寒!这么斩钉截铁的表述还是“质疑”么?分明是诽谤!麦田的文章表面文质彬彬,实则… ...
qfwfq 发表于 2012-1-30 20:46
哈哈,难道韩寒不是“人造”的?我晕啊。谁跟麦田打这个官司的话,老童帮忙解下来了。呵呵。
“总之,谁是一等奖,谁是二等奖,这些基本是在复赛前就已经决定了的”——这是事实吗?本人很吃惊。不知道李其纲认可这一说法吗,这可是挺韩派说的。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468楼是文章是谁的呀?又是“代笔”难道?
“初赛决出入围奖,入围者来沪参加复赛,由两项分数综合得出最后一二等奖及入围奖名单。”

这句话是百度上“新概念作文大赛”条目中摘来的。这个说法与468楼所说初赛就已经确定一二等奖,并且一二等奖与复赛成绩无关的说法不一致。
哈哈,难道韩寒不是“人造”的?我晕啊。谁跟麦田打这个官司的话,老童帮忙解下来了。呵呵。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30 21:11
记得刚刚粉碎四人帮的时候, 民间好像有种说法说江青身上很多东西都是假的, 甚至包括屁股.

麦田说人造韩寒就相当于说某个女人的胸是塑料的, 屁股是橡胶的. 大腿是玻璃纤维的, 总之凡是表现女人性感的部位都是人造材料做的, 如果这个女的没有做过这些, 肯定得告你侵犯名誉权.
468楼是文章是谁的呀?又是“代笔”难道?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30 21:17
科幻作家宝树,出版作品《三体x》,翻译作品《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微博地址:http://weibo.com/baozhongtang
“科幻作家”呀,怪不得。
“初赛决出入围奖,入围者来沪参加复赛,由两项分数综合得出最后一二等奖及入围奖名单。”

这句话是百度上“新概念作文大赛”条目中摘来的。这个说法与468楼所说初赛就已经确定一二等奖,并且一二等奖与复赛成绩无 ...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30 21:21
原来你也百度.
“科幻作家”呀,怪不得。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30 21:35
@宝中堂 #微科幻#舟子和韩寒对掐多日,未占便宜,反被群嘲。一怒之下潜心发明时间机器,回到90年代查探其作品何人代笔。舟子披上隐身衣,在韩家、学校、医院、书店等各处出入,发现彼时韩寒整天踢球,未写小说,毫无线索,只有怏怏返回。忽然觉得不对,一拍脑袋:“坏了,我把带去参考的韩寒作品集拉他家了!”
在天朝的体制下全中国人都是奴隶奴才,难道全中国人都难免智障?恐怕你自己也不会答应吧?如果是抬杠就没意思了,我撤了。
qfwfq 发表于 2012-1-30 19:47
全中国人是奴隶不是奴才,奴才是自愿的,奴隶是被迫的。
原来你也百度.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2-1-30 21:39
我长期百度,从来没否认过啊。该部是你也发现老童有“代笔”了吧?
人造鲁迅

           睿智的方舟子先生:

看到您在博客里质疑韩寒造假的博文,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万分的崇拜。从您的文章里,我看到了您的敏锐的观察,严密的推理,犀利的言辞和不屈的斗志。

      受您的启发,我想到“抄袭”在文坛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造假者绝不止韩寒一个。于是我努力的向您学习,对我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们进行质疑。令我心惊胆颤的是,我也许一不小心揭破了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惊天大骗局——人造鲁迅!请原谅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法向您一样没日没夜的查找别人所有文字记录中的每一处疏漏和不合常理的地方。我 对鲁迅的了解也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本,但仅从这区区几篇文章中,我就找到了十大疑点。听说您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曾在多个场合表示鲁迅对您 的重大影响。但是,正直如您,一定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放弃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希望您再接再厉,翻遍鲁迅所有的作品,各类鲁迅的传记和研究资料,还我们一 个历史真相。

疑点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于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段描写:“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但在鲁迅的另一篇《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中“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都是描写的鲁迅童年在故乡的生活,都是冬天,活动的鸟类何以如此不同?两篇文章的作者的童年是否生活在一处?

疑点2:
小学课本(人教版某册,请专业打假人员考证)的课文《三味书屋》中记载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在课桌上刻“早”字的故事。应当不是杜撰,有鲁迅纪念馆的书桌为证。文中记载: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 第二天,他(方尺规按:鲁迅)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可是在鲁迅自己撰写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自己上课的情景: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看到这些我不禁要问,一个在家庭的重担下,仍旧每天坚持读书不迟到的“优秀学生”,却在课堂上“画画”,而且画了不只一大本,符合常理吗?如果我们取信刻“早” 的故事,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谁? 如果我们取信鲁迅自己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鲁迅么又是凭什进入江南水师学堂的,难道是艺术特招生吗?

疑点3:
作家萧红 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许先生看周先生说话吃力,赶快接着说周先生是怎样气喘的。”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8日,终日喘着。”

而鲁迅的侄女周晔却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两位作家都是鲁迅亲近的人,但是描述鲁迅临终前生病的症状却相互矛盾,相信凭两位作家的中文水平,绝不至于分不清“气喘”和“咳嗽”。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两个鲁迅其实并非同一人?
方舟子先生擅长“读文诊病”,是否可以对两位鲁迅的病情作出诊断?

疑点4:
    在鲁迅的散文诗《秋夜》(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一句话,我的中学老师曾反复称赞:“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私下里告诉我,鲁迅(周树人)在北京的居所外根本没有枣树,只有梧桐树。我有理由质疑,《秋夜》很可能不是鲁迅(周树人)本人所写。

    另外在《秋夜》中,还有这样的话:“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短短的一句话居然就自相矛盾,鲁迅先生家的窗上究竟是玻璃呢,还是窗纸? 最大的可能是团队创作,文章先后经两个不同的人手,却没想到留下了这样的破绽。

疑点5: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写道: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孔乙己是个小说人物,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正是鲁迅先生。可是周树人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吗? 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知道鲁迅在私塾中读书并不认真,而私塾也不太可能讲“回”字的四种写法,鲁迅去江南水师学堂后 以西学为主,去日本留学读的是医学,更不可能学习这些,倒是鲁迅的父亲为正牌秀才,极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  鲁迅每日读书,不会长时间泡在咸亨酒店,对酒店中形形色色的人有那样详细全面的认识。 而且,如果没有亲身的体会,很难将孔乙己这样一个落魄文人的行为举止甚至心理状态刻画得那样深刻。 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秀才出身,家道中落,很有可能整日在咸亨酒店以酒消愁(周伯宜生病并不能证明其没有去过咸亨酒店)。所以,最可能的真相是,鲁迅的父亲,清末秀才周伯宜,自知重病在身,命不久矣,为了照顾儿子今后的生活,决心帮助其成名,早早留下了这篇小说。

疑点6: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时,在东京学了两年日语,却没有留在学术水平相对较高,中国留学生集中的东京,而选择去了仙台。事实上,鲁迅是当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这对一个仅仅学了两年日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相当的不便。那鲁迅为什么要选择仙台呢?
        在藤野严九郎(即鲁迅提到过的藤野先生)所写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到:“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
        我们看过许多鲁迅的画像和照片,鲁迅的脸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圆圆的”。日本二战时期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为1.60米,百度百科记录鲁迅身高1.61米,在日本当时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以上,何以会被评价为“身材不够高”?难道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24、5岁)与后来的相貌身材差别这么大么?还是在仙台读医学的鲁迅并非后来的文豪鲁迅先生? 鲁迅的学历造假的问题也值得研究。

疑点7:
          鲁迅的文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均是现实主义题材,但晚期的《故事新编》却是神话故事等浪漫主义题材,语言风格也大有不同。利用统计软件SPSS(我只会用这个)分析三本小说中历史人物名出现的频率(不是次数,我智商过百了),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统计检验的显著度达到6个9(即来自同一样本的概率不超过0.0001%)。(方舟子先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我们可以据此质疑:《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并非一人所作。
    另一个证据来自百度百科,以下为百度百科截图:  


    百度百科中,《故事新编》创作出版于1918到1926年间。 而据我所知,《故事新编》初版于1936年。为何百度百科上详细介绍了鲁迅生平,却会连鲁迅作品的出版时间也会记错? 如果我们假设:鲁迅的小说均为一个团队在1918到1926年间所做,因为文风的强烈差别,才故意将《故事新编》拖到1936年出版。百度百科的编辑很可能知道内幕,而在无意中露出了马脚。这样一切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疑点8:
    关于“鲁迅”笔名的含义,我们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中知道鲁迅从小生活在“鲁镇”,有个小名叫“迅哥儿”,鲁迅这个笔名即使还有其他深层含义,但至少应该包括表面上的这一重。但是在鲁迅的密友许寿裳询问他时,他却回答说:“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 这说明鲁迅对他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并不了解,不然何以连这么明显的事实都会忘掉?

疑点9:
    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过鲁迅学年成绩,这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均有引用(我则是引自百度百科):
  解剖学59.3分
  组织学73.7分
  生理学63.3分
  伦理学83分
  德语60分
  物理60分
  化学60分
  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学142人)
    “七门功课,一门不及格,四门60多分”,特别是主要依靠死记硬背的解剖学都学不好。我们还知道鲁迅自承童年时上课不认真,“书没有读成”(我们暂时选择性遗忘那个刻“早”的故事),这样的一个没有天赋又不用功的人真的可能成为后来伟大的文学家吗?我想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断。

Ps: 在藤野严九郎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供了可能的解释:“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 不是健康的血色。”,“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 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但是这不利于我们的质疑,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无视他。

疑点10:
    鲁迅的诸多文章中,同样是代指女性的“她”,有些文中用“她”(如《祝福》),有些文中用“伊”(如《纪念刘和珍君》),甚至偶尔有用“他”的。不同的用词习惯,使得我们强烈质疑这些文章的作者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我从来没听说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词特点。)

    方舟子先生,我和你一样理科出身,清楚的明白理性和逻辑绝对正确,无所不能,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必然能用理性和逻辑得出结论。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象,非理性的人类行为,人类的个体差异,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时代的变迁,记忆的模糊,书面资料的错漏,语言的歧义,逻辑的悖论,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通通都如同伪科学一般,是绝对不存在的。
    以上的十大疑点的分析资料均出自于我在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本上读到的著名篇目,网上有限的几篇关于鲁迅的传记,以及百度百科。大量的鲁迅的文章、传记以及研究资料我都没有阅读。因此,我并未下任何肯定结论,仅仅对鲁迅是否有人代笔的问题提出了质疑。相信通过查阅更多的资料,睿智的方舟子先生一定能找出更多的蛛丝马迹,将鲁迅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彻底打入十八层地域,永不翻身。您必将一举超过福尔摩斯、狄仁杰、柯南和黑猫警长,成为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具睿智、最敏锐的人。

最后,我再为您提供一条线索,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我强烈的感觉到那个日本干事正是您的打假同行,工作风格极为接近,希望你能早日联系上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当面对质。我将坚决捍卫您一切质疑的方式、质疑一切的权力!

                                                                                                 您的愚蠢的模仿者,方尺规
“他们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闻一多
作为卤粉,老童坚决支持任何人质疑鲁迅有人代笔,并保证不像韩寒的经纪人路先生那样问候人家的姑奶奶。
童靴们请注意,童靴们请注意,我刚才忘了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说,现在回来补充~

麦田所谓的“质疑”文章题目是什么?人造韩寒!这么斩钉截铁的表述还是“质疑”么?分明是诽谤!麦田的文章表面文质彬彬,实则… ...
qfwfq 发表于 2012-1-30 20:46
“人造韩寒”,哈哈,现在单从字面上理解,自然错不了;韩寒的反驳,等于打自己屁股,连带将爹娘骂了。前后忙了三分多钟,最后又是十来秒;完事还得洗涮洗涮,痛并辛苦着。也不容易。真作孽啊,麦田恐怕说了句正确的废话。——不过很显然,麦田作文的初衷,并不是要从字面上下这个无聊的结论。

此人造非彼人造,然而,那就是所谓“诽谤”了吗?既非生物学意义上的人造,社会学上,韩寒难道竟然不是人造的?撇开所谓代笔。即便是孤军奋战,那结果,也无非“人造”而已——他自己造了个别人眼里的他自己。不造,读着何以识别韩寒?何以发出对韩寒的评价?何以追随?所谓“造成个青年领袖的印象”,仍然,还是个“造”。

撇开人造不人造的不说,你这个提炼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商榷。文章的标题,一般难以直接作为结论。且不说标题往往有修辞和新闻学上的意义,不能死扣;还有个“文不对题”呢,还有个省略主谓宾定状呢。“诽谤”论太多,标题党也是有意见的呀。
越闹越大,近乎疯狂。(下是转帖)

1,我知道方舟子实际没有儿子,才举出了这个逻辑反例。2,在该例中,我已明确说明,这是“虚假结果”

      ◆◆        @路金波   :  方舟子:你的儿子不是你亲生的,是你父亲和你太太生的。因为:1,你儿子长的不像爸爸,像爷爷。2,你儿子生日减去280天那天你出差了。而你父亲和太太住在一个院儿。3,你太太一直孝顺公公(精心挑选的事实+逻辑魔术=虚假结果。而假结果*群体非理性=闹剧)       转发(7391)  |   评论(5525)   今天 17:46  来自新浪微博          标签:   
   
转发(170)|   收藏|  评论(353)20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关于方舟子的儿子其实是他弟弟的事情,他、太太、父亲的回忆也不一样。找了几个邻居,竟然补充了更多细节(邻居多希望打麻将的时候有事说啊)。而且,阿方得罪的人也不少,趁这个机会,各种巨V纷纷转发我的系列质疑文章。他要告我。我说:法庭的结果不影响我的质疑~~
29日凌晨路金波在博客上宣布:“至于对方舟子该如何处置,请看韩寒明天的最后一篇文章。”

现在都31日了还没看见,真吊胃口啊。
方舟子新鲜出炉的文章:

天才”韩寒《书店(一)》分析 (2012-01-31 11:03:45)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其他
  韩寒在1999年上高一时给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投稿投了两篇文章,除了《求医》,还有《书店》。在两年前,韩寒还在江苏《少年文艺》发表过另一篇《书店》。据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说,韩寒在创作《书店(一)》时,还是个14岁的初二学生。在我刚刚加入论战时,我对韩寒是否有代笔一事是将信将疑的。直到我开始看署名韩寒的作品,看到了这篇《书店(一)》,就认定了它肯定是别人写的,因为一个14岁初二学生绝无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在初中,韩寒是个学习成绩非常差、调皮捣蛋的差生。《儿子韩寒》中说:“所以几乎是整个初中阶段,韩寒在班级中的名次一直在40一50名之间,而他们班级共有54名学生。”“韩寒令老师感到头痛的事情一般不外乎丢三落四、作业不完成或者找不到、上课不遵守纪律等等。”

  但是这个差生,在1997年3月如神附体地创造了一个奇迹。据《儿子韩寒》说,事情经过是这样的:1997年春节过后,当时韩寒念初二第二学期,韩仁均带他去县图书馆办了借书证。以后韩寒一个人自己去了几次,在那里接触到众多的少儿报刊,认为那些少儿报刊上的文章写得太滥太幼稚了,自己可以写得比他们好。“1997年的整个三月份,放学以后,晚上做好作业,韩寒都着了魔似的开始写作。一篇几千字的小说,常常只一个晚上就写好了。而且他还写得一手很好的钢笔字,写的文章初稿就如别人改定誊清的稿件一样,基本上是一次‘成型’的。”这一个月里面,他写了十多篇小说、散文,先后发表在一些少儿刊物上,深受好评,还得了奖。发表在9月号江苏《少年文艺》的《书店》的简评中说:韩寒“把自己的笔瞄准了书籍出版中的弊端,用少年纯真明亮的眸子,透视出当代图书种种可笑可悲之处,毫不留情地将其中的荒谬乖戾、欺骗人、蛊惑人之处揭示出来。在写法上,借用了杂文常用的勾勒形象、比喻、夸张、幽默嘲讽等笔法,把漂亮外表下的种种花招解剖得淋漓尽致,思想开阔,想象丰富,随手拈来,左右逢源,辛辣老到,冷峻犀利,让对手在狼狈尴尬中无处可逃……”

  对为什么韩寒突然具有远远超出同龄人的创作水平,《儿子韩寒》的解释是:“韩寒善于观察社会,有一定的积累,所以想到写了就能很轻松地写出一些文章,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想:如果韩寒当时不接触那些少儿报刊,不了解中学生写作的总体水平,不知道自己的写作水平到底在他的同龄人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程度,那么他也不可能在1997年的三月份一口气写出那么多的文章。”

  韩仁均提出的这两条,接触到少儿报刊,只是创作的诱因,只有善于观察社会才能算是具有高超创作水平的因素。那么仅仅具有善于观察社会的能力,就可能写出《书店(一)》这样的文章吗?

  《书店(一)》的文字表述成熟、老练,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完全不像初学者的习作。我们姑且相信韩寒有文学天才,不写则已,一写就是老练的文笔,那么还有一个问题:从《书店(一)》的内容看,作者是个博览群书的人,熟悉琼瑶、三毛、欧·亨利的作品,读过许多中国文学作品和现代诗,甚至《雄辩绝技》《写信不求人》《喂猪窍门》《防骗术》之类的乱七八糟的书都翻过。

  在韩寒写作《书店(一)》之前,有没有可能博览这些成年人的书籍呢?韩寒虽然从小喜欢阅读,但是小学读的还“都是一些少儿科普和童话寓言”(韩寒《正常文章一篇》)。读初中以后,韩寒对课外书籍的涉猎越来越广了,“我们的这点工资收入远远满足不了他买书的要求”(《儿子韩寒)),也仅限于父母工资能承担的自购书部分,从下文到图书馆阅读少儿报刊看,他此时的兴趣还主要是少儿读物,买的可能还主要是少儿图书。之后有了借书证到图书馆去过几次,看的也是少儿报刊。

  所以,从韩家父子的自述看,韩寒在创作《书店》之前,并没有博览成年人书籍的阅读史,否则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不会对此一字不提,没有理由不把这归为他具有超常创作才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人也许会说,就算韩寒没有博览群书,就不能通过其他途径(比如从报刊上,或到书店翻阅)了解到这些成年人书籍的内容,然后把它们写进文章中?

  即便如此,还有一个问题:《书店》的写作者对钱钟书的作品非常熟悉,这就不是能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的了。《书店》不仅文风模仿钱钟书,而且一些句子就是直接模仿钱钟书《围城》等作品的句子写出的,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有一定难度的模仿,对比如下:

  《书店(一)》:“英文情书的最大好处莫过于信的开头便可以直称‘亲爱的某某某’”
  《围城》:“只有英文信容许他坦白地写‘我的亲爱的唐小姐’”

  《书店(一)》:“企图躲在英文里兴风作浪,鬼鬼祟祟地好比政治犯躲在国外活动”
  《围城》:“不然真想仗外国文来跟唐小姐亲爱,正像政治犯躲在外国租界里活动”

  《书店(一)》:“还有《男人如何博得女人欢心》,其实就等于把‘怎么调情’说得更加含蓄,就仿佛植物有它的学名一样。”
  《围城》:“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瑰花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

    《书店(一)》“想必与‘幽默’(humour)最初在英语里解释为‘体液’十分切意,眼泪鼻涕当算体液,流眼泪便是流‘幽默’。”
    《说笑》:“我们不要忘记幽默(humour)的拉丁文原意是液体,好象贾宝玉心目中的女性,幽默是水做的……”

  刚刚告别阅读少儿读物阶段的韩寒,对《围城》和钱钟书的其他作品就已烂熟于胸,怎么《儿子韩寒》没有对此大书一笔?

    韩寒说

  从《书店(一)》的某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中年男人。

  “必要时可以作撤退的掩护,结合《雄辩绝技》便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化解困难,取得革命胜利。”

  “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不利形势下打得天昏地暗,然后每次奥特曼出现将敌制服。”

  这是用文革时代的语言进行讽刺。

  “与武打小说一壁之隔的是言情小说,这里被女士们所包围,人密得针插不进,一个个故意弄得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她们扭着屁股抵住书柜,细细端详琼瑶的五十部和三毛的十八集。”

  “还有《男人如何博得女人欢心》,其实就等于把‘怎么调情’说得更加含蓄,就仿佛植物有它的学名一样。买此种书的人往往作贼心虚,付了钱之后就落荒而逃。”

  “为了便于辨认,在书中附上作者近照一张,详细介绍,有的甚至连‘未婚’也挑明了,只算不花钱登个征婚启事。”

  这是中年猥琐男的恶趣味。

  从《书店(一)》的一些细节描写,可以推测此文的实际写作年代。

  “她们扭着屁股抵住书柜,细细端详琼瑶的五十部和三毛的十八集。”

  书店里用的不是书架而是书柜,消费者扭着屁股抵住书柜细细端详里面的系列小说,这表明描写的是闭架售书的情况。金山的新华书店是在1993年才开始实行开架售书的,那么此文描写的是1993年之前的情况。作为创作时代的佐证,还有:

  该文把书店里各类图书都刻薄了一番,涉及武侠、言情、古典、实用、文学、儿童、教育,却没有提到小平南巡之后大量冒出来的经济、管理类图书,像是90年代初之前的情形。

  该文最后一句:“磁带和碟片的消费对象以青年居多。磁带包罗万象,声音略带呻吟,唱到‘情丝百结’时突然无声,反复调查才发现原来带子与机器‘情丝百结’了。”

  磁带和碟片同时销售,以播放磁带歌曲为主,也像是90年代初之前的情况。“青丝百结”是1978年香港武侠连续剧《小李飞刀》主题曲里的歌词,是粤语歌曲。1989年,香港粤语歌手许冠杰在“十万人大合唱演唱会”翻唱了这首歌曲,这首歌又开始流行。1992年许冠杰在香港体育馆举行创纪录的42场告别演唱会,轰动一时,也许这首并非特别流行的粤语歌就在那个时候传到了上海。

  如果此文实际上写作于90年代初,或者回忆的是90年初的情形,韩寒那个时候才几岁,那更要让人惊为天人了。

  我把《书店(一)》全文附后,请仔细读读,看它有没有可能出自一个82年出生的14岁少年之手?

2012.1.31.

书店(一)

作者:韩寒

  步入书店,第一印象是人多,男女老少你挤我我挤你挤出阵阵汗臭,与书香在空气中展开厮杀。由于人多,动作自然要受到约束,人们缩手并足,尽量缩小自己的占地面积。有时来个胖子,因体积大,一站之后便挤占了众多席位,只恨胖子不是违章建筑,乱拆不得,只好将身子挺得笔直,手上又捧着书向上伸,活像德国法西斯行纳粹礼。这种地方往往是武侠小说群居的地方。武侠小说就是让人欲罢不能。只见人们看得咬牙切齿,然后神情随情节而舒展,竟开心地微笑,但万万没有想到微笑只是地震的前兆,他们开始放纵大笑,笑得满脸的青春痘互相碰撞,险些掉下。

  与武打小说一壁之隔的是言情小说,这里被女士们所包围,人密得针插不进,一个个故意弄得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她们扭着屁股抵住书柜,细细端详琼瑶的五十部和三毛的十八集。这种书往往看到第二章便可以猜到结局,正符合进化论的观点,这使我们不得不崇拜起欧·亨利来。

  古典文学柜身处交通要道,却相对安静得不可思议,只有寥寥几个老者驻足,观而不买。四大名著本本精装,价格不菲,而且商人狡猾万分,不将售价印在书底上,而是藏于扉页或是更深处,给你带来一种惊奇。

  实用书一栏与古典文学相映成趣,实用书种类奇多,诸如《雄辩绝技》、《点穴秘功》、《口才大全》等等等等,甚至还有《写信不求人》,开卷后只见密密麻麻的英文信,诸多信中又以情书居多。英语情书的最大好处莫过于信的开头便可以直称“亲爱的某某某”,而且可使对方不得不捧着一本字典字字推敲句句琢磨,有时还一知半解连蒙带猜,尤其英文中的“想念”与“错过”同词,必要时可以作撤退的掩护,结合《雄辩绝技》便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化解困难,取得革命胜利。英文的好处之多不计其数,那些捧着《写信不求人》的人必然心怀鬼胎,企图躲在英语里兴风作浪,鬼鬼祟祟地好比政治犯躲在国外活动。更绝的还在后面,细阅方才发现“实用”一栏不仅应有尽有,连不应有的也有。还有《男人如何博得女人欢心》,其实就等于把“怎么调情”说得更加含蓄,就仿佛植物有它的学名一样。买此种书的人往往作贼心虚,付了钱之后就落荒而逃。还有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题曰《喂猪窍门》,书一共只有六七十页,光介绍什么叫“猪”就用了六七页,生怕人们喂错了对象。《喂猪窍门》里详细记载了猪的生活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并叮嘱猪窝要优雅,以免限制猪的个性发展,阻碍了猪长膘。电脑类书籍层出不穷,有《什么叫电脑》一书,写得其妙无比,厚厚一本侃侃而谈,放置在《喂猪窍门》旁边,以便比较。《防骗术》里面包罗万象,想来作者经验丰富,著成此书,以示渊博,道理充分却一本也卖不出去。也有专门研究称谓的,告诉你女人无论老少,一律“小姐”,佩服自己怎么没想到,“小姐”、“大姐”乱叫。根据此书论点,“老奶奶”应该叫“少奶奶”。一看作者,原来就是《男人如何博得女人欢心》的作者。“幽默”也算是实用口才纳入实用系列,这类书教你如何幽默,并举例说明,令人看了不但不想笑,却想哭,想必与“幽默”(humour)最初在英语里解释为“体液”十分切意,眼泪鼻涕当算体液,流眼泪便是流“幽默”。

  惜别了实用栏,来到“中国文学”的前面。这里许多知名的、不知名的作者的书混在一起,有的看过自传之后才发现“自传”的作者一生只出过一本书,而那本书便是自传,顿时后悔不及,欲退不能,只好自吞苦水。如今中国作家多如牛毛,然而文笔迥异。为了便于辨认,在书中附上作者近照一张,详细介绍,有的甚至连“未婚”也挑明了,只算不花钱登个征婚启事。最为恶心的便是那些诗,现代诗的篇幅不限,诗人想到哪里便写到哪里,零乱得好似一觉醒来的头发,好像不这样就称不上“诗”似的。而且一张纸上往往只有七八句,一本书也不满万字,粗看如同一书白纸,定睛才发现居然缩着几句小诗,诗旁诗后皆为空白,正符合“留给读者一个思考的空间”的写作技巧。还有人喜欢为别人写传,尤其爱写大作家的访谈录,以达到自己扬名的目的。一石多鸟,何乐而不为,纸张又粗劣,往往从一百页一下子跳到一百五十页,缺的内容尤为重要,读者心焦不已。后来又欣喜地发现原来缺的五十页全订在了书屁股上。

  “儿童文学”柜漫画泛滥,《奥特曼》旁边还有更绝的《奥特曼和孙悟空在一起》,结局竟成奥特曼一同与孙悟空去取经。忽略情节,光画面质量就让人心寒——齐天大圣非人非猴,金箍棒弯弯曲曲仿佛是次品,穿虎袍不像穿虎袍,反而像是短裤。猪八戒牵的那匹骏马小得像驴子,沙和尚脚下生风仿佛挑着两只篮子去赶集,唐僧悠闲得如同现今的某些领导在检查工作,奥特曼在空中疾飞,一路怪兽横行,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不利形势下打得天昏地暗,然后每次奥特曼出现将敌制服。

  教育类书籍不容小视,多得惊人。各类复习迎考的玩艺儿满天飞,好似一窝乱鸟。中小学生驻足于此流连忘返,这本也想买,那本也想要,结果什么都没买。这种书开头惯以一套动听的词藻,以证明水平之高,答案蜂窝似的千疮百孔漏洞百出。

  磁带和碟片的消费对象以青年居多。磁带包罗万象,声音略带呻吟,唱到“情丝百结”时突然无声,反复调查才发现原来带子与机器“情丝百结”了。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本帖最后由 施国英 于 2012-1-31 11:49 编辑

直到我开始看署名韩寒的作品,看到了这篇《书店(一)》,就认定了它肯定是别人写的,因为一个14岁初二学生绝无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
从所谓“质疑”变成了“一口咬定”,方老师真的以为自己是上帝。
直到我开始看署名韩寒的作品,看到了这篇《书店(一)》,就认定了它肯定是别人写的,因为一个14岁初二学生绝无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
从所谓“质疑”变成下定论,方老师真的以为自己是上帝。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1-31 11:48
他自以为上帝没有问题,关键是还有很多人拜这个上帝。
29日凌晨路金波在博客上宣布:“至于对方舟子该如何处置,请看韩寒明天的最后一篇文章。”

现在都31日了还没看见,真吊胃口啊。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31 00:37
路金波玩岔了,改韩夫人上阵。呵呵。
他自以为上帝没有问题,关键是还有很多人拜这个上帝。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2-1-31 11:50
你搞错了。网上80%以上是拜韩寒的,支持方舟子的占绝对弱势。看看调查和对方舟子排山倒海的辱骂,就知道了。

拜方舟子这个上帝固然扯淡,拜韩寒就对了?树立偶像没错,但这个偶像有让人胆寒的时候。比如现在。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12-1-31 12:43 编辑

485# 兮兮
80后和90后的思想都有很明显的老套成分,一直都有这个感觉只是没有表达过,也可能只是相对于“这种年代成长的人不该再有这种老套”这个“见解”的一种过度反应。分析起来,应该是来自于对父辈的崇拜、模仿,可以理解成专属于他们的一类“时尚”。但父辈肯定无法理解啊,“我”是好不容易才走出这些老套的,你倒好,轻轻一来,居然又去老套上了。所以有些东西其实是一种“时尚追逐”,俗称假老练一下!估计每一个时代都有这样的“惊奇”。又岔题了。呵呵。
韩三篇的“老套”成分是怎么回事?其实很好理解哈!哈哈。
理性、推理是否无所不能,是否可以穷尽万事万物?在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中,我们应否谦卑一点,承认有我们不熟悉的、未知的人与事,并对此保持一份善意的尊重?而不是武断地否定。
边走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