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1楼所引文字来看,韩寒有些失态(那种骂人法咱们玩BBS的都熟悉),虽然我同时也非常理解他的悲愤。
我非常坚决地不认为韩寒的文章有人代写。他关注重心的一些变化并没有掩盖其写作风格的前后一致。
我也坚决地支持麦田提出质疑,如果韩寒可以“圆”自己的“读错”,麦田也可以声明自己不是神。
我还坚决地维护方舟子以及其他人起哄的权利,而且有些起哄还确实有恰到好处的效果。
就几篇对掐的文字而言,韩寒本次书写有点心慌意乱,韩少的形象微有损失。
方舟子这家伙招不招人喜欢是一回事,但现在是另外一回事:40楼方的质疑还真不是很方便就能证明其扯淡的。

在这件事上,方是半路杀出来的抬杠者,韩本来可以很简单地处理:请方帮助麦田找到证据就行。可小韩认为这回可以用抬杠的方式羞辱并打倒对手,又很着急,所以越说错越多。这就导致了现在的局面。
从抬杠的标准来说,“我看是越来越扯淡了”一句肯定不能消弭争议。“把证实代笔一字的最低条件改成了代笔过一行字。”这个变化是否属实?如果属实,那这个悬赏就步是一般的不严肃,人家跟你的不严肃较个真,怎么就“泼妇气”了呢。
所以我才说:“韩本来可以很简单地处理:请方帮助麦田找到证据就行。”如此,无“修改”,无“托大”,扯淡的人也没机会扯淡,不是更好吗?如此,引发扯淡以及越扯越远的根源就只能在韩少了。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个逻辑对不对呢好不好呢?按照这个逻辑,在论坛上一旦有一方开骂,事情将永无休止,双方的自己以及家人只能更多地无端端滴“遭受羞辱”,直到有一方自愿放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逻辑——似乎是麦田较早地宣言撤退了。

韩寒可以不可以愤怒?当然可以。但是韩寒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如果说没有,那就意味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实是“必须且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结果不就是“暴力革命”了吗?

由于愤怒,由于遵循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起情绪”而“不妥”。作为爱护韩寒的第三方,一定要理解韩寒的愤怒,但也一定要劝阻他的“不妥”而非相反。

麦田以及方舟子能不能质疑“公众人物”韩寒?哪怕方式不是很合适?我们看到,麦田的道歉并非针对“质疑”本身,而是为“证据不足”,而韩寒接受了这个道歉。现在是方舟子在倔强或者说无聊地在继续寻找证据,这种寻找本身不合适吗?我觉得,对于韩寒来说,最好的结果是让他放手去找但终于找不到——也许根本就没有那样的证据存在于这个世界,而不是在第一或第二时间禁止方的寻找。
没看到韩寒有禁止方舟子寻找证据的内容么!老童何出此言?
韩寒不应该意气用事,旁观者应该爱护他,维护其形象,老童这个用意固然不错,可韩寒恐怕没以意见领袖自居的想法吧,因此也不用顾忌自己的所谓形象。他只 ...
阿吕 发表于 2012-1-23 18:29
韩寒自然没有禁止,老童该言也没有指责韩寒禁止啊。但很多网友确实企图禁止,比如不加辨析简单认为方的寻找就是无聊加扯淡。

社会上的事情是这样的,某人可能本意从来就没有想做意见领袖,但由于意见发表得多了而且还颇有共鸣,于是自然滴就成为了意见领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是历史滴形成的”。我们知道经常有“公知”评选,其实有不少被选上公布出来的人自己都不“自居”“公知”的,但他无法反对别人认为他就是“公知”。

说实话,这次韩寒的反应过于“率性”,如果能更理性一点,方舟子哪有机会出来扯淡?假设方就是那个咬定“三七二十八”的家伙,而韩寒跟他对飚,那县官到底会把谁啦下去打一顿呢?
呵呵,没阻止最好了,是我理解错了——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维护方舟子对公众人物提出质疑的自由吧。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支持韩寒以“诽谤罪”起诉麦田和方舟子吧。
涉嫌诽谤的恶劣者不仅仅只有麦方,还有其他人。

(转帖)韩寒到底有多神? 一一韩寒的“三重神”
作者:红水西三

这个年底最有嚼头的新闻莫过于“人造韩寒”事件了。以前人家都说韩寒很神, 我反应迟钝,一直没这样觉得。但看了麦田的《人造韩寒》后,觉得有些事情真的 挺神的,后还花了几十大洋,买了《儿子韩寒》和《三重门》,一口气将其看完, 哇塞,真的挺神的-我无意质疑韩寒,更无意要左右韩粉的立场。我希望韩粉们能 尊重自己的崇拜.因为只有经得起考验的崇拜才是值得崇拜的。如果别人一质疑你 的崇拜对象,你就急了,你怕偶像倒掉,证明你对偶像还不是很有底气。如果我崇 拜一个人,我欣喜于看到有人质疑甚至攻击我的偶像,如果被扳倒了,那证明我的 崇拜是盲目的。如果扳不倒,那证明我的崇拜还是有点价值.

麦田质疑韩寒有团队,有人代笔。说真的,这个年头,你说有个炒作团队,有 个人代笔有什么啊?你还以为生在阳春白雪的年代啊?就说‘代’吧,有代孕的代 罪的代驾的代哭的代言的代表的,为什么就不能代笔啊?再说这年头,无知可以代替有 趣,谎言可以代替真相,助理教授可以代替副教授的职称,三聚氰胺可以代替牛奶,画 中老虎可以代替真老虎,小三可以代替老婆。‘

代的产业,在我华夏人的心中茂盛开 花.而韩寒再多也就是代个笔,况且现在还没有定论。换了我,我就大声地对麦田玩命 地喊:我就是代了,怎么了?有本事你也找人代去,或者别人代你。没有价值的人,代 不了人,也没人代你呢!这样反倒不用辩解,我该玩车我就玩车,该和范冰冰打情骂俏 我就打情骂俏,该在电视上读稿子我就读稿子。管你们吹的东南西北風,我在十里洋场 岿然不动。

好了,不说废话了。以下是我看了《三重门》后,按照其书里的顺序摘抄下来的书 名和人名,全部都是出现在《三重0》里的。。书名如下:―《三字经》《走出魔镜的钱钟书》 《李敖快意恩仇录》 《舌华录》 《尚书》 《论语》《左传》《红楼梦》《水浒传》《四世同堂》《史记》《战国策》《江 南的水》《贺拉斯》 《流浪的人生》 《铁轨边的风》《教学园地》《镜花缘》 《佳人》《美女赋》《西厢记》《中国文学史》《万历野获编》《永州八记》《至 小丘西小石潭记》《孙子兵法》《说文解字》《变形记》《中国作家传》《广 阳杂记》《康河里的诗灵》《数字化生存》《闲情偶寄》《孟子I滕文公上》《会 通派如是说》《本.琼森与德拉蒙德的谈话录》《心理结构及其心灵状态》《论 大卫.休谟的死》 《包法利夫人》 《西游记》 《聊斋志异》 《西学与晚清思想 的裂变》《管锥编》《出师表》《从混浊到有序》《形式逻辑学》《搜神记》 《长恨歌》 《肉蒲团》 《淮南子》 《羊脂球》―人名如下:

鲁迅列子曹植杜甫老子钱钟书吴盡、叶公超李敖胡适韩非子荀子庄 子朱光潜狄德罗徐志摩竺道生柳永毛泽东来玉韩愈柳宗元刘墉海德格尔 叔本华孔德墨子林徽因雅典娜唐寅曹聚仁陈寅格魏尔伦李煜尼采郭沫若 卡夫卡格里高尔.萨姆沙墨索里尼马里内蒂拿破仑希特勒居里夫人瓦特爱迪 生张海迪奥特加范德萨苏格拉底孔子彭祖伯玉柏原崇江口洋介董桥梁实 秋戴望舒柳亚子孟德斯鸠曾国藩李百川孔祥熙慈禧肖复兴赫鲁晓夫栗良 平左拉莫泊桑福楼拜李渔杜牧张俊欧.亨利托尔勒为普里戈金莎士比亚江 青罗曼.罗兰王尔德奥登曾亚波拉德爱绿绮思苏东坡杨万里邵稼轩―一:

看了以上的书名和人名后,我们再来看看韩父在《儿子韩寒》书里的一些 的描述:

1:从韩寒初识汉字后,就开始像模像样地看起《故事大主》等刊物.

2:我们不限制他看电视,。韩寒小时候非常喜欢看《唐老鸭和米老鼠》和《成长的烦恼》。

3:小学的时候,韩寒经常“创作” 一些笑话,并在《故事会》和《故事大主》上 发表几则小幽默和笑话。。关于韩寒的小学时光,韩父只用了 4页不到的文字来描述,后面接下来都只是 描述韩寒的性格,发生的车祸,还要养狗的故事,一直到30页,讲到了韩寒的初 中时光。。看了《儿子韩寒》前30页对韩寒的描述,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从韩寒小时候发 表的小幽默,以及看的书和看的电视,韩寒小时候还算正常,不是特别神,因为他 看的书也是他那个年龄应该看的,基本上都是少儿读物。《儿于韩寒》前30页描写 韩寒初中以前的文字里,基本没有涉及到我以上从《三重门》里列出的书名和人名。

我个人理解,如果韩寒小时候喜欢看那些书,韩父应该会说到的。既然没说,传递 给读者的信息就是韩寒小时候基本不看那些书,就是看,也可能看得不多,不值一 说.“二:我们再来看看韩父的描述

1: 1995年韩寒升中学时,我就在朋友的帮助下,让韩寒到了罗星中学读书。

2:读初中以后,韩寒对课外书籍的涉猎越来越广,我们的这点工资远远满足不了 他买书的要求。

3:1907年的整个三月份,放学以后,晚上做好作业,韩寒都着了魔似的开始写作, 写的文稿基本上都是一次定型的。

4:当然,韩寒不接着再写东西,一方面可能是进入初三后要迎接中考,课业繁忙;另一 方面,也可能是在酝酿写长篇小说《三重门》。我们从他初二以后真正看到他的文章,是 参加’’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的文章《求医》、《书店》、《杯中窥人》。写这些文章时,其实 他的《三重门》巳将完稿了。后来有人以为韩寒是借”新概念"获奖的名气然后再写长篇 小说《三重门》的,这是一种不了解情况的误会。

5: 一部《三重门》,20多万字,也真是难为了一个高一学生。试想,就是认真地抄一遍 也得多少时间?更何况要构思,要“偷偷摸摸"地写。‘我后来间他:"你是用什么时间写的?是不是熄灯后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写的?"他 说:"不是。你试试,在被窝里连稿纸都摊不开,能写东西吗?我是在上课时写的。”我 问:”你上什么课写的?“ ‘他说:"上什么课都写,只要灵感一来。

三:韩寒“一重神“:韩寒在95年下半年是初中一年级,96年上半年是初一第二学 期,96下半年是初二第一学期,97年三月份,韩寒应该是初二的第二学期,那时候就 是着了魔似的写文章’进入初三后因为学业忙,韩寒基本上不写作。年上半年是韩寒 刚刚进入高二时光,而这时候《三重门》已经完稿。也就是说韩寒在初一和初二的第一 学期(因为第二学期着魔写作了〉的一年半时间阅读了至少我以上列出的书名,还知道 了那么多古今中外的名人,如果我们将以上的书籍总字数〔韩寒还远远不止不止读那些 书)全部加起来,除以一年半时间,韩寒每天得看多少字?而且很多还是古文。当然,我不是说做不到,可能性还是有的。但我认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做到,挺神的。

韩寒“二重神“:韩寒用高一 4个月时间,在家长不知道,老师不知道,同学不知道 的情况下,利用上课时间完成了一部22万字的著作,还熟练地运用了那么多的典故。 可能是我的主观臆测,我觉得这样的事情一般人做不到,在韩父的笔下,而韩寒做到了, 所以韩寒很神。当然,韩粉可能会说,在《三重门》里出现的书名,韩寒未必就一定读 了才能运用。是的,韩寒是在上课时秘密写就《三重门》的,那些典故和人名,若是不 熟练,是很难灵活运用的。

如果没有读,就能那么熟练地运用’那岂不是更神啊? ”韩寒“三重神、我查了网上资料,《萌芽》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特别复赛是很严格 的,复赛题是在临考前一刻时通知考生题目的。此也侧面证明了《萌芽》作文赛是很严 肃的,是很有纪律的。而韩寒没收到复赛通知,过了复赛时间居然还可以参加复赛;第 二是临时出题’此题居然还不是经过全体评委会通过的;第三是韩寒在考试时’居然全 场只剩一个人,等其考好了,评委们全回来了。

很多事情太巧,所以感觉很神。      2012.1.21
说韩寒最近几篇因愤怒而写就的文章有失水准,似可成为共识。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正常。不过呢,原来韩寒的“文字本色”竟然就是10个小时琢磨出一篇然后再不加说明滴修改3回,唉,只能唉一声罢了。
粉丝眼里出韩寒。正常正常。
一直没拜读过《杯中窥人》。刚去细读一遍,感觉这个17岁的孩子确实够成熟,写杂文骂官的人其实就是想当官的人,这思想,推想应该是来自受过一些挫折的人的偏激感受。另外,方舟子仔细分析到的水杯中的纸张到底会不会在一个小时之内沉入杯底而让韩寒顺利结尾,这事儿,就算是乱咬,也还是让人觉得并非咬到了石头上。

过去没怎么关心韩寒的出道过程,现在看来,至少,单独给他一次复试机会,也许不够程序正义,即便说是为了不让一个人才漏网,那第二年他不是还有机会参赛嘛?大赛又不是仅此一回。再是,从扣题来说,杯子里如果放进去的确实是纸,而且被特别强调了“这是完整的题目”,那么作文者一布再布不涉纸张,从命题作文的角度考察,就真的不能给出高分——哪怕这文章足够发表水平——否则“命题作文”就没有意义了。
哦,因为纸不是布,所以《杯中窥人》是不能得高分的命题作文。老童又有一条新见解。
“方舟子仔细分析到的水杯中的纸张到底会不会在一个小时之内沉入杯底”也让老童心有戚戚焉,实在让阿吕哭笑不得了。
阿吕 发表于 2012-1-25 21:31
没有明白阿吕兄何以哭笑不得。我没有作过试验,不知道一张(团)纸被丢进水杯中是否会在一个小时内沉底,如果能沉,而且评委愿意相信“布”只是“纸”的笔误——我不大明白韩寒为什么一定要把实际的“纸”换成想象的“布”来写,因为如果能由于浸泡而沉底,那这一换毫无意义——也不一定不可以给高分,其实我也还没研究过“新概念”的评分标准——若有命题作文也无需扣题只要……的预言,老童下面一句自然无效。若是不能沉底,那作文者就不仅仅是由纸到布的跑题,还显示了观察粗陋、漠视实际的跑题。我觉得这是个实际的问题,不是编造的,也不是臆想推理出来的,为什么就把阿吕弄得那么难受了呢?
老童的一个都不能少要把挺韩改为挺方了.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2-1-26 00:29
你的偶像胡适说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方现在所做,就是在“小心求证”。对于他的一系列说法,老童确实认为不是胡搅蛮缠。
人跟人的理解力确实有不同,可以说有高下。今天方舟子又发了博文,继续对韩寒的《三重门》起疑。为什么我要说人的理解力有高下呢,因为我对自己的理解力现在有怀疑了,好多人都说方现在质疑并且一再质疑不过是人格有问题、偏执的结果,而我确实认为方的大部分质疑非常有价值。其实方的质疑都是很具体的,方队完全可以就具体问题逐一反驳,偏执有什么啊,不偏执他也打不出那么多假来不是吗。
2012年最大的一个谜题,越来越热闹了。

转帖:

  作者:牛村一直存在 回复日期:2012-01-24 02:09:30 

  回复
  天山去折梅 于 2012-1-24 1:08:5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的"、"地"、得"这三个字出现的频率,实际上代表我们说的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和特点。真作和伪作,通常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判断,即使这个作者经过长时间的停止和重新学习后创作,这个字频仍然不变,或变化很小。


  经过武汉大学沈阳博士开发的rost字频软件对韩寒作品的统计(国外也有类似的软件,如英国的wordsmith),终于发现了统计学上的意义(此方法,通常用来鉴定真作为伪作,过去《红楼梦》的前80回与后40回,曾有大学进行过类似的统计):


  《三重门》、《零下一度》、《博文九篇》,作者韩寒;《儿子韩寒》,作者韩其均。



  其中《博文九篇》选自韩寒新浪博客2012年1月19日下午6时前的九篇:


  (超常文章一篇、小破文章一篇、我的2011、要自由、说民主、谈革命、问我、这事儿都过气了、序言一篇)




  《三重门》、《零下一度》、《博文九篇》、《儿子韩寒》字频对比:


  的 0.0308 0.0357 0.0490 0.0388


  地 0.0032 0.0036 0.0008 0.0040


  得 0.0071 0.0055 0.0050 0.0051


  其中,《博文九篇》“的”,“地”两个字,尤其是“地”字,与其它各篇,明显表现出统计学上的偏差,是其它各篇的4倍至5倍。说明:《三重门》、《零下一度》、《儿子韩寒》确是一人所写,而我所选的2012年1月19日前的《博文九篇》,显然是另一人所写。


  结论:这里可以看出,如果《儿子韩寒》是韩父所写,那么《三重门》和《零下一度》,也应是韩父所写。《博文九篇》则是韩寒所写,或他的团队代写。
  ===================
本帖最后由 童志刚 于 2012-1-26 22:42 编辑

我也不知道。该转帖不代表本人观点,但高科技让我感到新奇。

其实我对韩仁均先生也有点疑问:
据说他是1977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上了一个月的学被劝退了,然后在1982年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华东师大的毕业文凭。1,我不大清楚已经入学的大学生是否会因病被劝退。我是1978级的学生,有个77级的学生得了肝炎,于是休学半年,后来跟我们年级一起毕业的;我们年级也有个同学得了肝炎,于是休学一年,后来是跟79级一起毕业的。也许我们学校(武汉大学)跟华师大的政策不一样,我不清楚。2,中国的自学考试是1981年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辽宁试行的,上海是1981年5月正式发布的文告。韩仁均用一年时间(如果他已参加工作就得业余时间去背书)考完4学年的几十门科目并且还要一考就过(规定一年只有两轮考试机会,不像现在的托福啥的可以月月去考),也有点过于神奇。
我觉得不是难易的问题,而是时间是否足够考完并毕业的问题。另外,自学考试不是上电大,似乎没有入学考试。
网上查到如下资料:
“1981年6月6日,根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精神,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了市高教局制订的《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办法》,同时批准成立了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在华东师大等大学试办中文等6个专业,并宣布首次考试于1982年11月7日举行。”
如果1982年11月才开始首次考试,那么流传的韩仁均在1982年拿到自学考试的华东师大毕业证就肯定不能是真的了。
作者:红水西三
水落和石出——《三重门》到底是谁写的?

韩寒终于在大过年的时间里作出了光明的、磊落的回复了。韩寒的题目叫《光明和磊落》,我取个名字叫《水落和石出》。到底是“磊落”还是“水落”?各位看官自己判断。

我从来没有在写韩寒的文章里下过定论,甚至假设都很少,我只是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仓促下定论,是很不科学的。我只是拿韩家父子自己说过的话来质疑他们,因为他们说的话很多是自相矛盾的。说实话,除了相关的几个人,想真正拿出《三重门》代笔证据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况且也未必就是代笔的,所以我们只能质疑,至于大家看了文章有什么样的判断,那完全是读者自己的事了。

1:韩寒在《光明和磊落》一文里,前面和后面基本都是废话,中间有一段是回应质疑的,他是这样写的:

所以我深知这种污蔑对一个作家的声誉损失的一辈子的。既然很多质疑我的人主要焦点集中在我17岁时候我第一本小说《三重门》上,而理由恰恰是在他们的17岁写不出来,所以我的17岁也必须不行。好在我留下了当年《三重门》所有的手稿,定稿整整四百多,加上初稿和修改稿一共超过八百页,接近四十万字。

韩寒当然可能在17岁写就《三重门》。但韩寒即使提供了手稿原件也不能证明其就是《三重门》的作者。公众都知道《三重门》书都已经出了,不可能没有原稿。公众现在不是质疑韩寒有没有原稿,而是质疑《三重门》的原创。韩寒为了表示自己的证据确凿,附上几张显示原稿的照片。但我认为:即使原稿铺遍960万平方公里,垒得高于8848米,也不能说明问题。韩寒以这样的方法来回应,有点像当年小沈阳在春晚节目上穿的裤子,跑偏了。

2:韩寒还说: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

我们都知道韩寒是98年下半年进入松江二中的,99年3月28日获得新概念作文大奖。而韩父非常肯定地说,此前已经完成了《三重门》。就是按韩父说的截止到99年3月28日完成,最多也就半年时间,就是四舍五入也就一年,也没有像韩寒说的一年多啊!

以下是韩寒在《零下一度》的《足球啊足球》一文里的一段话:

上了高中后常在双休日踢球。1999年高一足球联赛,我们连小组都没有出线,我承认那次自己踢得很臭,因为和那时的队员在一起,我有些找不到感觉。

http://www.xiaoshuo.com/readbook/0011029061_1246_3.html

看了以上两段话,我不知道各位看官什么感觉?前一段说周一到周日都在写作,连体育课都逃了,表明写作很紧迫;下一段却说上了高中后常在双休日踢球。我不知道周一到周日包不包括双休日?一个连双休日都喜欢踢球的人,会不会连体育课都逃?

3:韩寒《三重门》里涉及那么多名人和典籍,而韩粉说:即使引用了,也未必都看过啊!这个话韩粉是害了韩寒,是向韩寒泼了隐形的粪,你们也根本不了解韩寒。让我们来看韩寒自己怎么说:

为了显示自己读书很多,我有一个小本子,记下了很多可以引用的地方,用在文章里和第一本小说《三重门》里,这也是当时为什么很多教授大为震惊,觉得我旁征博引,其实我只是有多少存款花多少钱而已。(摘自韩寒博文《正常文章一篇》)

如此看来,韩寒是看了《三重门》里引用的典籍。有多少存款花多少钱,我没理解错的话,就是我看了多少书引用多少典籍。

4:韩寒还说:当然都是一些少儿科普和童话寓言,我几乎每两个晚上都要看掉一本书。到了初中高中,我拼命的读各种书,这点我的同桌和老师都可以证明,到了高中更加病态,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摘自韩寒《正常文章一篇》)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韩寒在《足球啊足球》一文里怎么说的:

我跟足球结缘是在初一时。初一的课程比较宽松,每天傍晚一下课就去踢球。那时我球技很差,往往沦为替补。我不甘心,于是每日苦练。由于我的技术飞快进步,在初二(14)班时我已经属于班里足球出众者。每逢放学早,我们就会携一只真皮足球去篮球场踢球,直到夕阳西下。

初二全校联赛时,我们班几经大喜大悲,终于捧回冠军。那天我们全队一起灿烂地笑,对足球场作暂别。上了初三后,就很少真正地去踢一场球了。

前一段文字说自己嗜书如命,初中如此,高中更是变态地看书。这段话结合上面说自己上课也看课外书,传达给我们的意思就是:韩寒无论是课内课外,都在看书。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韩寒的《三重门》是在高一写的,《三重门》里那么多的典故韩寒自称是读了的,读的时间段只能在初一和初二的上半学期的时光。因为韩父说:1997年的整个三月份,放学以后,晚上做好作业,韩寒都着了魔似的开始写作,写的文稿基本上都是一次定型的。而97年3月份是韩寒的初二下半学期,已经着魔写作了。也就是说韩寒的那些书都是在初一和初二的上半学期读的。但韩寒在《足球啊足球》里是这样说的:初一课程宽松,每天傍晚一下课就去踢球了,后来到初二球技还突飞猛进呢!每逢放学早,我们就会携一只真皮足球去篮球场踢球,直到夕阳西下。

我的问题是:如果韩寒看了那些书,是用什么时间看的?韩寒不是说初中是拼命看书的吗?怎么又每天傍晚一下课就去踢球了呢?

5:韩寒在《正常文章一篇》里的描述:

《三重门》这么书在创作过程中,坐在我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发白的同学们都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几乎是写一页给要好的同学们传看一页的,尤其是我的同桌陆乐,他是从第一页看着我写到最后一页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061.html

而韩父在《儿子韩寒》第三篇‘丢三落四’最后第二段里是这样说的:

可再粗心的人,也有心细的地方。
  比如,他上高中后写长篇小说《三重门》,这期间要经过寝室、教室、家里,还要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所回避,500格稿纸,400多页,竟然没弄丢一页。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594398/

韩寒说在课堂上写《三重门》,很多同学都知道,而韩父说要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所回避。既然同学们都知道,那韩寒回避什么同学干什么呢?

还有,韩寒在《光明和磊落》里说:好在我留下了当年《三重门》所有的手稿,定稿整整四百多,加上初稿和修改稿一共超过八百页,接近四十万字。

而从韩父说的话去理解,应该是所有的稿件总共400多页,因为韩父曾经说过:他还写得一手很好的钢笔字,写的文章初稿就如别人改定誊清的稿件一样,基本上是一次"成型"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594398/

我想问的是:稿件到底是400多页还是800多页?韩寒到底是要修稿的还是一次定型的?

6:韩父在《儿子韩寒》里说:一部《三重门》,20多万字,也真是难为了一个高一学生。试想,就是认真地抄一遍也得多少时间?更何况要构思,要"偷偷摸摸"地写。
  我后来问他:"你是用什么时间写的?是不是熄灯后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写的?"他说:"不是。你试试,在被窝里连稿纸都摊不开,能写东西吗?我是在上课时写的。"我问:"你上什么课写的?"
  他说:"上什么课都写,只要灵感一来。"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594398/

而韩寒在《第三个人》里是这样说的:

幸亏我的长跑成绩1500米跑进5分钟(上海人普遍跑得比较慢),作为体育特招生进了市重点高中——松江二中。

进了松江二中要住校,无父母管教,很幸福。我每天上课看书,下课看书,图书馆的书更是被我扫荡干净,只好央求老师为我开放资料库。中午边啃面包,边看“二十四史”。为避免我的文风和别人一样,我几乎不看别人的文艺类文章,没事捧一本字典或词典读。

http://www.xiaoshuo.com/readbook/0011029061_1243_2.html

我为什么不将以上两段话全部做成红色,而只是将两句话做成红色,是为了让读者做对比。上一段里说上课时写《三重门》,下一段却说我每天上课看书,下课看书。我想问的是:高一那段时光的上课时间,韩寒到底是在看书还是写书?如果是写书,为什么说在看书?如果是看书,那《三重门》是什么时候写的?

我不知道这个世上有几个韩寒?我不知道韩家父子文章里描述的到底是不是同一个韩寒?我不知道韩寒在初中、高中到底在干什么?我不知道韩寒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时间做那些事?我更不知道韩寒的一天是不是24小时?

另外:以下是韩寒在2003年9月出版的《通稿2003》里《教师的问题》一文里的描述: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故意将教师的地位拔高,终于拔到今天这个完全不正确的位置。并且称做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实说穿了,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是养家糊口的一个途径,和出租车司机,清洁工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全天下的教师一个月就拿两百块钱,那倒是可以考虑叫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

http://tieba.baidu.com/f?kz=261018653

我们再来看韩父在2000年12月出版的《儿子韩寒》里《先到老师那儿搞素质教育》一文里的描述:

老师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教师的工作被誉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老师和工人、农民、医生、干部等一样,都不过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已,也是拿工资吃饭,不存在“最”的问题。

http://book.sina.com.cn/new/nzt/vip/71539/55959.html

从以上两段文字看,无论从文字架构、语法以及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意思,我不知道有什么差别?

(以上红字全是韩家父子的原话,都来自韩家父子的书籍)

2012年1月25日

红水西三

新浪微博:红水西三    http://weibo.com/fh1077
本帖最后由 童志刚 于 2012-1-27 09:38 编辑

为什么蝴蝶和屎壳郎不能成为朋友----正面回应方舟子(路金波)(2012-01-26 23:45:20)


(转帖总是乱码,只好把链接放这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4bd10102dwo0.html?tj=1

其中说到:“韩仁均是1977级的,因病在一个月后就退学。……李其纲78级的,82届毕业。国家1982年开始有自考,韩仁均此时开始函授,又花了3年,1985年才拿到专科文凭。(《儿子韩寒》中有述)。”
人跟人还是不一样,比如脾气、性格。154楼的兄弟就属于脾气比较暴烈的。前不久看过干露露母女在电视节目里,就有观众直接问雷女士:“你是她亲妈吗?”雷女士就属于脾气比较温柔的,没怎么生气也没到处找砖头,她平静地回答说:“是,我是她亲妈。”估计在这一点上她并不心虚。能不能质疑要看有没有可质疑之处,因为干露露的妈把自己女儿的裸体视频放到了网上,所以那观众的质疑就是有根据的,因为很少有亲妈会这样干的。
不好意思啊,151楼方舟子的分析还是有道理,呵呵,是在我个人看来哈。
本帖最后由 童志刚 于 2012-1-27 14:06 编辑

为什么“无语”呢?那位兄弟我也觉得可爱啊,现在真敢动手的就凤毛麟角嘛。
问题是,质疑没有禁区,只看有无可疑之处。比如那兄弟认为最难以接受的“这孩子不是你生的吧”,我举例是要说明,即便这样的问题照样有人质疑,而且还真没打起来——虽然干露露当场大哭大闹来着,因为确实可疑嘛。一个17岁的少年称20多岁的已经参加工作的女生为“小姑娘”,一个每天踢球奔跑拿了不少体育荣誉的特长少年自称“体弱多病”,一个总考不及格且自己说记性很差的人却记住了那么复杂的英语单词,一个一本翻译名著都没读完过的人却引用了两本书里两段很不著名的细节……这这这,怎么说都有点可疑,楼上的刘先生说他这些都干过,那自然是不会觉得可以的,但是没干过还没听说过的觉得可疑并提出来,这这这,还是可以的吧?
有人习惯性地把各种论战总结成“理科生大战文科生”,我一直不习惯。这两科生在各方面不能说没有区别差异,但其实总是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理科生并不少见,温柔理性的文科生同样是大有人在的嘛。
晕啊,怎么也都想和稀泥啊。老童这方是和稀泥的。呵呵。
这个咱俩一致:我也不关心“韩父的文凭”。但我有点关心“韩父的文凭问题”,其实我关心的是在这方面有没有人说假话,如果有并且掩盖就会成为“前科”,从而导致质疑合理性的增加。事实是从传说到实际之间确实是有点距离的。比如韩寒过去总说他父亲是华东师大的本科,这回他父亲本人出来纠正了,其实是专科。路金波说韩仁均选择了自学考试,然后通过函授拿到了文凭,这里“自学考试”与“函授”之间也有点矛盾。原来都说韩仁均在学校一个月就被劝退,现在他自己纠正说在学校呆了又10个月,到1978年12月才被劝退的。对这问题我还是没有找到在我看来最合理的解释,因为我自己就见过77级和78级的学生因为肝炎而休学,最后跟下一个年级毕业的情况,那两个人的名字我现在还说得出来。所以,至少是当年华东师大(上海师大)的有关政策非常不人性化,谁都知道当年仅有5%左右的入学录取率,进入大学是多么的不容易,怎么可以就那样把别人劝退了呢!
现在的情况是,韩方非常愤怒,著名文化人路金波在博文里公开操了方舟子的奶奶两次,这显然不是一般的愤怒了。
为什么会如此愤怒呢?据说因为这是事关人品的质疑其实就是诽谤。
但如果确实可以认定这个质疑就是诽谤的话,告官啊,中国的法制不健全,但听说是有诽谤罪的。
你路金波愤怒地要操质疑者方舟子奶奶两次,可就算你操10000000次也解决不了问题是不是。
韩寒的作品归属究竟有没有疑点?方舟子认为有,所以质疑并给出自己的证据。
路金波马日拉等很多人认为证据不成立,这正常,继续互相反驳就是了。
让人比较困惑的是,某人作品的归属究竟能不能被质疑?即:这个领域是质疑者的禁区吗?
马日拉的博客几乎逐条在反驳方舟子,看了下,有的有力,有的无力。
很希望都平静点,说理是可以斗争的,韩寒都开始平静了,粉丝们也跟偶像一样淡定多好啊。
老童看帖不仔细,说的是姑奶奶,如果方没有姑奶奶,那就不成立啦。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1-28 20:32
按这个逻辑,以后想骂人要操他九姑奶奶,基本可以肯定不成立。

建议方舟子操路金波的九姑奶奶,基本可以肯定:白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