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相:薄一波与陈赓的历史宿怨

薄一波和陈赓的相识是从抗战中期开始的。1940年1月中旬,陈赓所部八路军第386旅为了解救山西决死一纵队的困境奉命挺进太岳区。不久也就是同年的6月,根据黎城会议精神,加强地方武装建设遂成立太岳军区,具体分工是八路军第386旅兼任军区工作并且负责组建第一分区,而决死一纵队负责组建第二、第三分区。而此前决死一纵队经过整编直属八路军总部,薄一波任决死一纵队的纵队长兼政委,李聚奎、牛佩琮任副纵队长。1941年1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决死一纵队兼任太岳军区,薄一波任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聚奎、牛佩琮任副司令员,薄一波可以说算得上陈赓的直接领导了。1943年3月,太岳区、晋豫区合并后成立的太岳区,薄一波任新的太岳区的党委书记、太岳军区政治委员,陈赓任太岳军区司令员。这一时期,薄一波等于是陈赓的直接领导。
    1942年,决死一纵队和八路军386旅合并组建成为太岳纵队,负责人是薄一波。两支部队原本并无渊源,在合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矛盾是势不可免的,作为主要领导人的薄一波在处理一些问题上,没有很好的遵循毛泽东提出的“待人宽,责己严,多做自我批评”的原则,也没有注意第386旅的优点、长处的宣传,考虑386旅的困难少、回护自己的决死一纵队多,从而造成了两支部队的不和谐,也造成了领导人之间的一些隔膜。用薄一波自己的话说,他当时的做法有“山头” 的倾向。
    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时,薄一波被提名为候补中央委员,陈赓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就向周恩来、刘少奇反映他的意见,陈赓认为薄一波是从监狱出来的,当党员可以,当候补中央委员不合适。刘少奇表示可以陪他一起去见毛泽东,但是,陈赓不同意,只是请刘少奇代为转达。刘少奇就和毛泽东谈了这件事,毛泽东立刻说:“为什么不可以当正式的中委?提候补中委就不妥。”毛泽东此话一出很快就在大会中间做了传达,薄一波事后顺利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时年不过三十七岁,是“七大”中资历比较浅的一位。而陈赓则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有人问陈赓:“你资格那么老,为什么不当中央委员呢?”陈赓说:“我可以比他们多活几年啊。”
    在对待第386旅的问题上,薄一波很快通过学习认识到了不足之处,并且在听取《学习与时局》的讲演以后还专门写了一份材料给毛泽东,在材料中薄一波检讨了自己的某些错误、缺点。不过,毛泽东倒是没有过多的指责什么,而且还颇为谦逊的在薄一波的材料中做了如下的批示:“个人同整个党一样,都有一个觉悟过程,文内所说,都是这个觉悟过程中的事,其中有些我还没有做到,我还要努力。”
    然而,事情远没有结束。当陈赓率部进入豫西以后,因为当时在土改中一再宣扬的“贫雇农当家”的极左观点的影响,陈赓部队内部也出现了些许咄咄怪事。陈赓作为第四纵队、第九纵队、第三十八军以及太岳军区22旅合并组建的陈谢(陈赓、谢富治)集团的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竟然被因由于贫雇农当家进而成立的“搜查队”的随意翻检,这个搜查队的权力很大,举凡所有非贫雇农成分的科长以上的干部都在他们的搜检之列,当陈赓问这是谁给他们的权力时,他们仍旧不以为然。陈赓找来通信科长询问,科长告诉陈赓这是前委决定的,而陈赓更加一头雾水,他是前委书记居然毫不知情,事实上据《陈赓传》介绍,陈赓的前委书记实际已经被架空了,这件事根本上就是背着他进行的。陈赓是陈谢集团的前委书记、谢富治是副书记,但是,如果这件事是谢富治干的,以谢富治后来被批臭的模样,《陈赓传》的作者似乎没有必要为他掩盖,而就在这本传记中,作者吞吞吐吐的只告诉读者是纵队某位领导。可是,一位纵队的领导又是谁给他的权力来翻检前委书记的私人物品呢?适时主管陈赓的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一书记名义上是邓小平,但是,薄一波以第一副书记的身份始终代理第一书记,1948年1月毛泽东亲自致电薄一波等人,指出中央局在土改中的错误倾向,这点薄一波也予以承认。从这些事例看,陈赓的遭到“搜检”的背后显然没有那么单纯,仅从被架空这点来说,如果没有来自上峰的默许,那是很难做到的。
    建国后,薄一波很受重用,成为中央在财政经济领域内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但是,因为“新税制”的问题遭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新税制也被说成是右倾机会主义。1953年6月,中央召开全国财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是解决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是居然给开成了一个批判会,其斗争矛头直指薄一波。在财经会议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后,高岗找到陶铸请他吃饭,给陶铸透底说,这次会议的方针就是重重的整一整薄一波,还要陶铸放头炮。高岗还专程跑到大连看望正在出差的陈赓,内容也是如此,因为他知道陈赓和薄一波之间曾经有过一段不甚愉快的插曲。高岗认为陈赓既然当初对薄一波的当选有些意见,那么此间批薄,陈理应挺身而出,哪知道陈赓不但没有答应,反而很快就向周恩来做了汇报。后来在中央高层的会议上有人曾经提出高岗也拉拢过陈赓,周恩来马上说:“第一个向我报告高岗野心的是陈赓。”周恩来的解释让围绕在陈赓、薄一波之间的某些不快也随之消散。在大是大非面前,薄一波对陈赓的襟怀坦白有了转折性的认识。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向周恩来汇报这件事上却迎来了毛泽东冷嘲热讽。毛泽东说:“他(陈赓)既然看出了高岗的苗头,为什么不找我来说?我不在还有秘书嘛,我还没有死呢。”高饶事件之后,毛泽东有一次和彭德怀谈及将来的国防部长的人选,毛泽东问:“你彭老总选谁做接班人啊?”彭德怀说:“我推荐陈赓做下一任的国防部部长。”毛泽东就说了一句“他啊”就再也没有往下谈。
彭荐陈一事,出自陈赓传,我也认为不太可信,在当时,国防部长一职,由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任,以陈赓在党内、军内的地位,怎么可能出任该职。彭主持军委工作期间,在他之下协助其处理军委日常事务、掌大权的是黄克诚,黄是军委秘书长,又是八大当选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庐山会议后,彭、黄下台,改组中央军委,副主席缩减为三人,林、贺、聂,林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并兼任国防部长(63年后由贺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另六位元帅和罗瑞卿、谭政两位大将为军委常委,罗瑞卿同时担任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并在62年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先是协助林、后协助贺主持军委日常事务,另一位军委常委谭政,担任国防部副部长、总政主任,也是八大当选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庐山会议后,十位大将中,除黄克诚挨批下台、徐海东长期休养、张云逸早已退出军界外,另七位大将均担任了国防部副部长,再加上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和军事学院院长廖汉生中将也同时兼任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共有十位之多,陈赓不过是十位之一而已。实际上在当时,军委常委和国防部都是个空架子,真正管事的,是庐山会议后不久成立的军委办公会议,由罗瑞卿、谭政、副总长杨成武、总政副主任肖华、总后部长邱会作、军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肖向荣组成,这个军委办公会议,到了文革,就逐步演变为军委办事组,杨成武、黄永胜相继担任组长,至“九一三”事件后,军委办事组被撤消,就又恢复成立了新的军委办公会议,由叶剑英主持。
亚平是专家级别的

粗看起来,59年后军委和国防部是搞五湖四海的,各方面军都有代表人物,像廖汉生就是二方面军人太少也拉过来当副部长。好像是纠正老彭当政搞小团体的样子

实际上那个办公会议,一律的一方面军 ...
老木匠 发表于 2012-1-20 22:26
哪是什么专家,纯业余的。


将帅传在编纂过程中,写作组成员往往遍访其身边人和老部下,也就难免会有许多溢美之辞和言过其实的描述,不能太过当真。


倒是老彭自己在笔记中曾经写道,他觉得林当国防部长更合适,为此他跟毛当面谈过,毛答复他,林身体不行。


毛向彭征询国防部长继任人选、或彭向毛主动推荐继任人选,都是有可能的,但彭作为被征询者或推荐者,大概不会信口开河,也即是说,他的推荐人选不会太离谱。这就好比,现在中央去征询俞正声上海市委书记一职的继任人选,俞或者推荐韩正、或者推荐某个省委书记,都有可能,但他绝不会去推荐某个现任的上海市副市长,哪怕俞再怎么赏识他、极力想提携他,他也应该清楚,上海市副市长(哪怕是常委、常务副市长)和上海市委书记(政治局委员)两个职务之间,差了许多个层级。老彭当年所担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和陈赓所担任的中央委员、副总参谋长兼哈军工院长,两人的职务之间同样差了好多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