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房子鄉下濃湯


老爷叔这个帖子应该另开新贴,跟贴可惜了!
讲起文革时的红房子,就是这副样子。汤匙打洞,粘乎乎的塑料盆子。楼下暗促促,还供应过盖浇饭的
老木匠發表於 2012-1-19   17;07   



此貼原跟在“懷舊樓”之後,尊木匠師傅命,移貼於此。





紅房子鄉下濃湯




     
這次去上海,特地留了一日到霞飛路懷懷舊,妻說想吃紅房子,好的。
   
原來的紅房子已經改建成一座七八層高的新樓,外牆倒也還是紅磚,本來紅房子的地方成了 Starbucks,二樓有家洋名的西菜館,門口廣告牌寫着「正宗紅房子法式西菜」,想想總不大對頭,而且貴得要命,肉麻銅鈿,更怕當缺西被斬。
   
轉到霞飛路,走過以前二流的上海西菜館,不料就是今天的紅房子。
   
「阿拉是正宗紅房子啊,那邊是冒牌的。」門口的侍應生向我們自豪地介紹,引我們進電梯上二樓。
   
一出電梯,就聞到撲鼻的羅宋湯香味,食慾大開,想起以前紅房子低矮昏暗的店堂,乾淨的桌布餐具,上海人心中的法國菜館就是這樣的。現在的紅房子燈火輝煌,裝飾華麗,所有牆面畫滿從達芬奇素描到十八世紀宮廷畫的拙劣仿製品,這是今日上海人想象中的法國。
雖然有點失望,但一坐下來翻開 Menu,過去的紅房子又回來了,羅宋湯、金必多湯、鄉下濃湯,鐵排雞、鐵排魚、烙田螺,看得口水馬上涌出來。
   
好了,這回好好吃一頓,美味的紅房子。

   
對紅房子的懷舊,回憶,是和飢俄連在一起的,在那個年頭,紅房子是美味、品味和地位的載體,能進來吃一頓是值得記憶的盛事。
1960年,中國人個個都吃不飽,領導同志忽悠老百姓說是「自然災害」,這伎倆到今天朝鮮金胖子還在用。
   
外婆生日,請我們去吃紅房子,一早八點就去排隊,等啊等,肚皮裡蛔蟲咕嚕咕嚕叫,等到11點半派號碼了,我們排在前面,第一批就蜂擁而入,外婆坐在我左手邊,叫了鄉下濃湯和咖哩雞飯,大碟子裡除了噴香金黃的咖哩雞,幾塊炸得鬆脆的麵包乾,還有倒扣的一碗白飯,像個饅頭。這是法國菜嗎?不去管它了,我想學電影裡見過的洋人風度,但最後還是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狼吞虎嚥。
   
外婆在一旁看我吃,等我吃完,她把自己未動一口的那份推過來給我,說:長頭上要多吃點。我又三兩口就消滅了。那時上海人不懂英式紅茶,只知道咖啡,拼命加糖,媽媽說:多加點多加點,這裡不要糖票。
   
法國的浪漫和優雅,在這狼吞虎嚥和不要糖票之下,蕩然無存了,我想起外婆的這個生日,至今心酸。

   
不過那時畢竟還有紅房子,到全國一片紅,時裝店「紅裝」成了「武裝」,紅房子像所有革命飯店一樣,只買六分錢一盤的青菜和六毛錢一盤的青菜炒肉絲。
   
毛夫人藍蘋畢竟在上海呆過幾年,她勸越來越肥胖的領袖少吃些紅燒肉,為他準備了六十多種西菜菜譜,但毛偉人還是一日一日地衰退下去,到1974年長歎一聲道:「文化革命已經八年,還是安定團結為好。」紅裝恢復了,紅房子也恢復了。

   
1975年初,我終於獲准第一次回上海探親,和未婚妻約會在重開的紅房子。
   
那時的紅房子,還是低矮昏暗的店堂,但桌布卻不大乾淨了,盤子是塑料的,拿起刀叉一看,嚇了一跳,湯匙中間被鑽了一個洞,服務員說,因為有人偷,鑽個洞偷回去也沒用了,真是好辦法!
   
喝湯時必需盡量把嘴貼近盤子,縮短湯匙的移動距離,同時匙湯的運作速度要快,在湯還沒漏完之前把一部份送進嘴裡。轉頭看看大家,個個低頭猛喝,吃相之難看,實在叫人忍俊不禁。
   
法國的浪漫和優雅,統統在這湯匙洞裡漏光了。

   
今天,我們回來了,回到紅房子了,菜譜依然,香味依然。
   
鄉下濃湯,鐵排 ……
   
但是,不知是因為我們的嘴刁了,還是今日的紅房子差了,總之,吃完這餐價格也不便宜的所謂正宗法式西菜,我無法形容,無論菜肴還是服務,無論陳設還是氣氛,不倫不類,實在不倫不類,妻說:「國營企業嘛,就這水平。」
   
紅房子的香味,留在我們這代人的記憶中。

                     
                                                                                                                             20111011
霞飞路早就改名叫淮海路了,很奇怪老爷叔是现在去的,为何还要叫老名称。这不是害吹笛白跑吗。
即使在地狱,也要把它变成天堂
本帖最后由 老爺叔 于 2012-1-19 18:57 编辑

不是懷舊麼?對我們這些老東西,霞飛路、金神父路、巨萊達路、福開森路這些老名字,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溫馨感,是你們無法理解的。
其實,我未滿周歲,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收回租界,這些租界殖民者取的路名全部改為中國地方名,如上海最大的馬路改為南京路,因為南京是首都。
但是,在我長輩口里,直到五十年代後期,他們仍以舊名稱之。
記得 1957年叫三輪車,母親說“麥達赫司脫路”,車夫都聽動。
順便提一下,1949年10月1日前的中國政府叫“國民政府”,不叫“國民黨政府”,當代內地人普遍犯錯。還有軍隊叫“國軍”,不叫“國民黨軍”。“黨領導槍”是毛先生最自豪的發明,不要強加在蔣先生頭上。
红房子80年代初的时候,2楼供应比较高档的套菜,底楼供应简餐

记得女儿刚会走路的时候,带她上了红房子2楼。中午的时候,没有几个客人。点了一道“火烧冰淇淋”,还没有上菜的时候,她要走走,带她在饭堂里转了一圈——记得那时还是铺了地毯的,当时上海没有几家饭店是铺地毯的,回来的时候,火烧冰淇淋已经上来了,火烧过了,只有内子一个人看到火烧过程,等我们过去只有冰淇淋。那道甜点好像是6元呢,当时算蛮贵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1978 或79年,我阿姨帶法國老公回來,在紅房子定“真正的法國菜”,為了我們這一桌“外賓”,二樓全封了,半生的羊肉,法國老吃得津津有味,當然那廚師是否真屬於紅房子就不得而知了。
怀旧么,可以说明一下,原来叫霞飞路现在的淮海路,否则人家按图索骥会找不着北滴。再说既然是现在写的刚刚发生的事情,写地名还是按照目前的名称让人看得明白些,回忆中出现曾经的名字可以理解。傻瓜上来看到这篇文章,刚开始还以为是很久很久以前写的呢。
即使在地狱,也要把它变成天堂
红房子
陕西路 长乐路口
那是以前的红房子,现在的红房子在淮海路上
即使在地狱,也要把它变成天堂
80年代我常去红房子吃西餐,喜欢二楼,环境好,顾客少。有次在那里碰到一位老先生,是49年前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后来有次看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在剧场里又遇见他。
10# 晓梦

上海人讲的罗宋汤,也不是指正宗的俄国菜汤

大批白俄到上海后,难以维持生计,开出很多小饭馆“罗宋”馆子,利用屠宰场的牛肉肥膘以及牛骨之类的下脚料,加上大量的土豆和卷心菜番茄,煮一大锅又油又浓的汤,配上罗宋面包(梭形面包)。顾客买一碗汤,面包不限量,在当时上海小职员阶层来说价廉物美,营养丰富。

这个变味罗宋汤味道实际上和俄国菜汤、法国乡下浓汤是不一样的。因为实在名气响,后来上海人就把所有的西餐浓汤一概都俗称罗宋汤了——至少它那个牛肉汤的味道在中国家庭里是很少闻到的。

不过在红房子这样的餐馆,点菜的时候顾客自然知道是要点什么汤。

记得有一年陪领导到俄罗斯去“考察”,领导指定要吃一顿俄国大餐,吃一道罗宋汤。结果送上来的红菜汤一不浓二太酸三太红,领导大倒胃口。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严格地讲老红房子是在陕西南路上,离淮海路不远而已。文革前去上海过暑假,外公出钱让表姐带我吃过,后来每次路过上海总要去开开洋荤。再后来我的一个比我还小几岁的舅舅分配到红房子,没几年成了大菜师傅,我们再去就找他,不用看菜单坐下来等娘舅配好烧好就是了。
红房子拆迁后曾关过一阵子,我那位娘舅自己开店做红房子西点,有这金字招牌生意当然不错。这牌子不能白用当时他还得养6名老员工。
诸位去南京西路第一食品店时请到店里红房子专柜上给俺那娘舅捧捧场,那点心可是正宗哦。
红房子我也去过,不值,服务差,西菜都是改良过的,不正宗,很普通,那个时候必胜客刚开,完全不如必胜客。
俺滴网站:www.cocophoto.com.cn
12# 晓梦
记得在90年代初期,邀约一批日本朋友去红房子吃西餐,原来满心希望能够夸示一下老上海的西洋特色,不料基本上汤也淡,菜肴也无特色,让人大跌眼镜,以后就不曾光顾。只是听说闹过分家,那些老师傅估计都或者退休,或者被一些五星大酒店高薪聘请,留下的都是小徒弟苦撑门面。

现在还是那些近年从欧洲来的那些西餐师傅比较靠谱,也有新的观念、新的手法,现在去红房子,似乎都是为了怀旧而已,单纯为了吃到正宗的西餐,似乎不多了。
有命自天,而俟之以义,人之所助,天之所祐。——王夫之《读通鉴论》
现在上海开了很多意大利 法国 希腊 餐馆,都是外国大厨烧的,总比红房子正宗些吧,哈哈。
俺滴网站:www.cocophoto.com.cn
13# 老程

老程说的是不是红房子的糕点之类,这倒是一直在买它的饼干、糕点,那自然是可以捧捧场的,不过好像与红房子西餐馆没有关系(没有确认过)。目前在五角场附近也有第一食品分店,那里也有红房子的专柜,生意要比其他的好很多。是不是也是贵娘舅的出品?
有命自天,而俟之以义,人之所助,天之所祐。——王夫之《读通鉴论》
17# 陆东洋西 红房子糕点是俺娘舅下海时得到他老东家许可使用滴,条件是要带走6名员工。据说“他老人家”在上海有五六个专柜。你去捧场时问问,大老板若姓郭那便是了。
西餐嘛还是到那些五星级酒店有外国大厨的餐厅去吃吧,1986年华亭酒店开业,那的西餐一下子让当时所有上海西餐馆“摊了遭斯”。
謝謝大家令這裡充滿了羅宋湯——當然是上海羅宋湯的濃郁香味﹐正如木匠說的﹐肥美牛肉加大量蔬菜﹐油膩濃厚﹐煮得滾燙﹐沾剛出爐香脆的羅宋麵包﹐真是極品佳餚﹗

四五十年代最著名的西菜館﹐要數南京西路的德式 “萊西飯店”
﹐現在恆隆廣場對面﹐維多利粵菜館隔壁﹐維多利和南京東路新雅粵菜館齊名﹐現在叫珠江。“萊西” 在大躍進後就沒有了。
南京西路還有家 “沙利文”﹐是沙
利文麵包廠開的﹐在泰興公寓對面﹐這家廠公私合營後改名益民食品四廠。
一流西菜館在四十年代還有四馬路 “大西洋菜館”﹐杜月笙常去的﹐解放後關門了。

六十年代最好的西餐﹐除紅房子外﹐還有天鵝閣﹐在淮海中學正對面﹐二樓是個閣樓﹐非常有味道。

其他都是二流。
不能不提一下﹐大飢荒 (即所謂 “
三年自然災害”) 時﹐外白渡橋附近有家極其出名的家庭西菜館 “燕記”﹐一個老太帶一個佣人﹐客人就在她擺滿老式傢具的客廳裡﹐大餐桌坐滿了﹐就坐在沙發上﹐在茶几上用餐﹐一早上百人排隊﹐一輪只有十來個客人能進去﹐這家 “燕記” 可以說是舊上海最後的閃光。

著名的西式點心店除了老大昌﹐要數 “哈爾濱”﹐五十年代初 “哈爾濱” 是茂名南路淮海坊沿馬路一家小店﹐老闆是一個俄國老太﹐會說洋徑幫上海話﹐我很喜歡她做的一種杏仁餅﹐自從俄國人離開﹑哈爾濱國營之後﹐幾十年我再找不到這種韌皺皺的杏仁餅了。

唉 ............. 不寫了﹐越寫越饞 .........


19# 老爺叔

燕记后来被国营,是虹口区唯一的西餐馆,门面改到四川北路靠近天潼路的地方,只卖简餐。80年代才开始有点菜的。后来曾经改在甜爱路和山阴路、四川北路之间的一个夹角上,那里先是一家叫蓝亭的西点店,后来改成燕记,现在是味千拉面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霞飞路早就改名叫淮海路了,很奇怪老爷叔是现在去的,为何还要叫老名称。这不是害吹笛白跑吗。
傻瓜也快乐 发表于 2012-1-19 18:35
喔,知道了。
八十年代末出差到上海,去过红房子二楼,吃的什么已经全都忘了,只记得最后的冰激淋很好吃,还有一个秀色可餐的少妇坐在我对面,聊了很长时间。
八十年代末的冬天,曾经去过红房子。看到一个儒雅帅哥和一位曼妙少妇侃侃而谈。还看到一个娇俏美眉独自品酒。估计前者是老西安,后者是施美眉。
即使在地狱,也要把它变成天堂
现在最接近红房子口味的,是一家叫新利查的,在广元路天平路口。
俺滴网站:www.cocophoto.com.cn
八十年代末的冬天,曾经去过红房子。看到一个儒雅帅哥和一位曼妙少妇侃侃而谈。还看到一个娇俏美眉独自品酒。估计前者是老西安,后者是施美眉。
傻瓜也快乐 发表于 2012-2-3 14:25
快乐大姐想象的场景很文艺啊。

其实偶那时喝酒是去衡山路,那里有不少私人酒吧,不知道现在还是否那样。
八十年代末的冬天,曾经去过红房子。看到一个儒雅帅哥和一位曼妙少妇侃侃而谈。还看到一个娇俏美眉独自品酒。估计前者是老西安,后者是施美眉。
傻瓜也快乐 发表于 2012-2-3 14:25
傻瓜姐这回可估计错了。我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去的,恨不得把皮剥了在大街上走,西餐厅一般有冷饮卖,就进去了。如果当时能遇到施妹妹,哈,老西安就有福啦,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请mm大吃一顿。
借老爷叔的气场来凑热闹。普通羊大家都见过,这里发一个文艺羊让大伙乐一下。二逼羊我也没见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这气氛真暧昧。插一句嘴:什么是乡下浓汤?
这气氛真暧昧。插一句嘴:什么是乡下浓汤?
kemingqian 发表于 2012-2-3 16:55
就是罗宋汤。
这气氛真暧昧。插一句嘴:什么是乡下浓汤?
kemingqian 发表于 2012-2-3 16:55
就是牛肉先水煮烂,然后汤里加土豆,白菜,还有番茄酱,也可以加胡萝卜和洋葱,看个人口味了。最后加盐和糖,想浓稠一点可以勾芡一点点。
俺滴网站:www.cocophoto.com.cn
本帖最后由 傻瓜也快乐 于 2012-2-3 18:44 编辑

回施美眉。衡山路有很多酒吧,应该大多是私人的吧.难不成还有国营?天平路附近有三个酒吧,藏珑坊,沙沙,墨西哥。各有特色,颇有名气,施美眉以后来不仿去怀怀旧。
回老西安,看到你贴说吃冰激凌,估计就是夏天。不过傻瓜确实是冬天去的,因为施美眉说起八十年代常去红房子,就描绘了一下想象的场面。
补充一句,所谓乡下浓汤,最好问问花间。她最有发言权。
会吃算什么,会做才牛呢。
即使在地狱,也要把它变成天堂
唉,这么好的一个话题,竟然被谈的七歪八歪的,走样的太厉害。

还是笃悠悠的谈吧。

吃西餐,是上海人向往和喜欢的情调。尽管解放前和解放后两个世界,厨师变化了,自然味道也走样了,但精神气质犹在,所以,上海人讲究吃西餐的,仍然保持一种精神上的自傲。

比如汾阳路上教育会堂里的食堂,每周固定会有一天午餐节目是菜肉大馄饨,另一天节目则是西餐(面包+红肠浓汤),就是坚持一种口味上的城市风度!

说到红房子,自然是品牌与概念化的产物,真正符合法国餐标准的烹饪做法是完全不可能的。

老爷叔开篇说的新“红房子”餐馆,是近来国营企业与法国企业的合作成果,当然是利用红房子这块招牌经营的市场策略,和原来上海人心目中的红房子印象,不是一回事。(具体故事可以网上搜索新闻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