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这么好咋会不及格呢?太多事情不能不让人无限好奇起来。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1 19:02
按他小说里的解释,是英文抄的好,不是学的好。

我们读小说的感觉是,不仅抄的好,而且用得妙。这个才是天才的手笔。

将来方韩对质,估计,韩寒要拿出一本文抄公的笔记本来作证了。否则,如何解释事后文抄公为何“被消失”了?
另外要说的是,韩寒十三年前挖的“坑”,还不够深。

春绿,这种打油诗,已经埋了一头猪。但是,如果韩寒多看看俄罗斯文学名著,就可以再引用法语的妙招了。(看看老托用过多少法语句型嘛!)

假若小说里,同时能挖“英文”和“法文”的坑,那么,这个疑问就自然没有了。人人都相信文抄公的本事,而不是“代笔”的影子。
码字如此辛苦,居然是广告嫌疑?太伤人了。

能不能请文学批评家周先生出面,谈谈为何《三重门》的内外言词在批评“下雨”这个桥段的设计上,会出现如此“前后不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悬殊姿态,有多少作 ...
test 发表于 2012-2-1 18:56
原来是原创啊,对不起,向你道歉~~~~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33# 花间对影

不必道歉,这个帖子是沿着别人的足迹,勘察勘察罢了。还等你家大人来“释疑”呢?
按他小说里的解释,是英文抄的好,不是学的好。

我们读小说的感觉是,不仅抄的好,而且用得妙。这个才是天才的手笔。

将来方韩对质,估计,韩寒要拿出一本文抄公的笔记本来作证了。否则,如何解释事后文抄 ...
test 发表于 2012-2-1 19:10
地球上70亿人口有70亿个不同变化的样子。韩寒为什么以前这么写,后来不这么写,这问题你可以去问每一个风格变化的写作者,估计很多人都要被你问哭,或者问笑。小苗在十八九岁前写东西,也爱半文不白。记得大一时参加过一次作文比寒,写了篇极酸极多书袋的伪文言,评委中某古汉语老师一见拍案:没想到现在的小孩还能用这样的语言写文章,力荐得奖。但不等毕业,小苗就被后来流行的“口语写作”彻底降服了,再经网络写作洗礼,现在打死俺俺也写不出当年那种文绉绉的腔调了。若有人要再拿当年的文章问俺,这个典故是什么意思,俺肯定要解释错好几个,因为,确是爱卖弄的写作者都爱现翻书现抄,用完就忘,也是很自然的事。
    若有人说那些酸文不是俺写的,从而质疑俺的学业成绩有假,俺估计也不会问候他三妈,俺还该感谢他惦记俺不是?当然,俺不是韩寒,不会有人有闲情多看俺的酸文一眼。那,韩寒就活该受这轮番不靠谱没道理的拷问吗?整天应付这些,他还要赛车吗?还要写作吗?不觉得需要尊重一个写作者的安宁吗?
边走边看
又去看一遍韩寒当年的《杯中窥人》,可以说笔法老练,但段落之间有点隔,感觉上,非引用类的文字,原不必加注的地方都加了注(比如提到钱鐘书的傲气,并未引用原文,却加注:孔庆茂:《钱钟书传》及《走出魔镜的钱钟书》),按韩寒自己的说法,他当年特别想模仿钱鐘书,而从模仿得比较拙劣这个角度看,不可能代笔,即使有人代笔,那水平也一般。《舌华录》和拉丁文的段落,也有硬凑的痕迹。现在我只有推测,也许,韩寒参赛时可以带上自己平时的摘录笔记并且拿出来参考一通?否则,即兴引用的书箱,怎么连出版社也记得那么清楚?比如:《李敖快意恩仇录》,中国友谊出版社。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35# 李小苗

你的话里,道理正好被你说反了。

“伪文言”或“掉书袋”的作文手段,如果用的不好,自然会随着成长过程中的反思,被逐渐抛弃。但是,如果用的好,为什么要忘记呢?英文就是这样的工具,用的好,甚至用到“文化”的层面,就会深入人心,而不是被抛弃,或被克制。除了将来作文或言语交流环境里用的少而忘记之外,真还找不出什么好的理由去抵制吧。何况,韩寒后期的两本小说,在少男少女的恋情故事架构里并无多大变化,“语境”如此相似,但“手段”却忘得一干二净,可能性大吗?
码字如此辛苦,居然是广告嫌疑?太伤人了。

能不能请文学批评家周先生出面,谈谈为何《三重门》的内外言词在批评“下雨”这个桥段的设计上,会出现如此“前后不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悬殊姿态,有多少作者会有曾经相似的心理“逻辑”呢?
test 发表于 2012-2-1 18:56
我不了解《三重门》,真不好说。
青年才子的成长轨迹,确有某种难以理推之处。当时处于模仿期,自己还没有风格可言,往往见什么模仿什么,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忙着打架,或者为了逞才,故意折腾些新鲜花样。反正读者也是外行,只要外貌上略得几分形似,一般就能博得喝彩。好像黑格尔说过一句类似意思的话:一个青年人可以写出与中年人同样深刻的话,但两者的内涵是不同的。我想,所谓的不同,就在于前者只是三分才气加上七分运气,年轻人有能力写出一句深刻的话,但无力深入地解读它,而中年人就可以。所以,不要轻易被青年才子的俏皮话所打动,是一个有益的忠告。记得大小说家毛姆在回首过去时,也曾检讨过自己。他年轻时写过一句格言:“随心所欲,可要注意街角的警察”,自以为很有深意,日后却感到难为情。至于一个不懂英语的人在小说里夹塞大量英语,也属于“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东西,我读大学时喜欢写诗,一次曾接受一个同学的当场考验,他要求我根据寝室里的几件物品写首诗,诗中必须自然嵌入这些貌似绝不相干的东西。我就尝试了,以当时的水平,似乎还不算坏。文学写作本身也有游戏成份,而“游戏可成好词”其实是文学的家常之谈,并非特别深奥的玄机。总之,截至目前,我仍然不认为方舟子针对代笔的质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实际上,如我之前所说,针对文字的指责,唯一让我觉得纳闷的,就是韩寒为什么在《杯中窥人》里能准确使用“的地得”,日后却突然不会用了。这就像一个早年学会游泳和骑自行车的人日后突然不会了一样离奇。不过,我得承认,方舟子确实抹去了韩寒不少天才分。比如,韩寒虽然声称当年喜欢模仿钱锺书,但钱锺书青年时代的英语,就远在大学英语教授之上了,钱是真会写、真渊博,韩是真不会,充渊博,两相对照,遂成西施东施之判。
本帖最后由 童志刚 于 2012-2-1 20:23 编辑

当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现在有很多人质疑韩寒的参赛和得奖,其中,我觉得确实有些问题让人疑惑。比如:1,当年实际是已经准备了很多套复式题目,韩寒下午来补赛,为什么不从没有使用的题目中随机抽一个给他,而是要某个人现场来出题?究竟有什么理由这样突破常规呢?2,有人从时间上分析,说评委临时讨论决定给韩寒补赛机会,从决定到通知到韩寒到场只有1个小时多点,而韩寒父子从金山区赶到复赛场地不可能在这段时间内完成,所以问是否韩家父子之前就在那附近等待了?3,纸和布的矛盾如何解释?评委对于作文的扣题究竟有何要求?4,韩寒从14岁开始在几家刊物上公开发表作品,一般来说,这样的荣誉无论对于家长、学校、老师还是学生本人,都是值得宣传和宣扬的,为什么学校和老师竟然不知道呢?
38# 周泽雄

谢谢答复。

说几点,

第一点,是周先生没有直接答复我的疑问。我的疑问不是指“代笔”嫌疑,而是指一个作品的主人,在故事的开头与结尾的设计中运用了一种典型的桥段(指下雨),但是,事后在小说出版的后记中,作者却又明明白白的批评这种桥段的设计手法。这个“包袱”实在令人不解,作者的心理状况在哪里出了问题?

想想看,如果是一位电影导演,非常自信自己的镜头运用方法与构思,会在访谈中大肆批评这种自编自导的“手段”吗?难道作者自身不相信读者的阅读眼力吗?

第二点,要说到“的地得”的语法运用,只要用小说《三重门》与其博客文章来对照,两者的差距如此明显,但作者可以解释有“分身之术”或无心插柳之功,别人无解。

仅仅是另有一点疑问,可供文学素养不错的读者(或出版社责编大人)来判断,就是小说《三重门》的笔法结构里有一种风格非常鲜明的“有自我克制能力的节奏感”,这个纯粹是一种“语感”的功力,而在韩寒的博客文章中毫无影子。可惜,这种强调语感的证据,不会为一般读者所识。
另外要补充的是,小说《三重门》里的许多地方写法上,也的确存在蹩脚的、自相矛盾的文字。这种水平和初中生的判断可以联系。只不过,有些特殊的灵光乍现的东西,值得一看,令人惊奇。
“第一点,是周先生没有直接答复我的疑问。我的疑问不是指“代笔”嫌疑,而是指一个作品的主人,在故事的开头与结尾的设计中运用了一种典型的桥段(指下雨),但是,事后在小说出版的后记中,作者却又明明白白的批评这种桥段的设计手法。这个“包袱”实在令人不解,作者的心理状况在哪里出了问题?”
——哦,这个呀。我可以理解。出现如下情况之一,都可能出现这种自我否定:
1、真诚地认识到自己的拙劣,而小说木已成舟,遂借此向读者真诚告白。
2、出于摆酷,而自嘲也是摆酷之一种。
3、显示一种急剧成长的态势,并借以暗示自己告别此书,另辟新境的意图。——突然想起,张承志先生当年曾自夸自己“正急剧地成长着”。
4、用一种自我开涮的亲和态度,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可能还有5、6、7,我确实没有读过,不多言了。总之,这多半不是一种心理问题,而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姿态,该姿态的属性通常是“可人型”的。
举个例子:快出周庄了,发现有家古色古香的面馆,里面棕红的桌椅散发着陈腐味,所以,扑鼻就是历史的气息。四个人饥不择食,闯了进去。店主四十多岁,比店里的馒头要白白胖胖多了, 乃是 “四书” 里君子必备的 “心宽体胖” 型。有了君子的体型不见得有君子的心。店主虽然博览过众多江南美女, 但见了Susan也不免饥饿得像在座四人。他对Susan搓手问: “小姑娘, 你要什么?”其余三人像是不存在于店里。
“喂,你还要问我们呢!”沈溪儿不服道。
  店主忙换个语气:“你们也要来点什么?”
  沈溪儿气得要走,雨翔拉住她说算了,店主是不会对她起非礼之心的。
  四个人要了菜后坐赏街景。

-------------------------------------------------------

经过漫漫地等待,菜终于上来。四个人都有一碗面,有所不同的是Susan的面条根根士气饱满,也是一副“君子”的样子;相形之下,其余三人的面条都像历尽了灾难,面黄肌瘦。用政客的说法,Susan的面是拿到国际上去树立民族自信的;其他的面则是民族内部矛盾的体现。
沈溪儿扔筷说:“不吃了!”Susan拼命抱歉,分她面条。再比下去也令人窝火,Susan面上的浇头牛肉多得可以敌过其他三人总和,质量就更不用说了。放在一起,那三盘浇头仿佛是朱丽叶出场时身边的婢女,只为映托主人的出众。
————————————————分割线————————————————

点评:这里就是作者技巧玩过头了,字面上没有点清四人点菜操作时有何特别的区别?自然当面端上之后,服务员并无手段来逐一分配,那么,读者如何区分某个人嘴下的面菜一定会有“择优”的待遇呢?作者想当然的以为已经有了先天的“区分”,然后就事论事,一大堆话语来渲染面菜差异的特殊状况作为搞笑的效果。

这证明了作者设计不良的逻辑思路。
举个例子:快出周庄了,发现有家古色古香的面馆,里面棕红的桌椅散发着陈腐味,所以,扑鼻就是历史的气息。四个人饥不择食,闯了进去。店主四十多岁,比店里的馒头要白白胖胖多了, 乃是 “四书” 里君子必备的 “心 ...
test 发表于 2012-2-1 20:55
从您引述的上述文字中,恐怕只能得出该书写作有种种不足的结论,恐难指认该书不是韩寒而是别人所作吧?
在写作中,前后矛盾的其实并不少见,因为写作就是编故事,写着写着,忘了前面交代过什么了,也是有的,特别是长篇小说中(虽然严谨的写作者不该出理这样的毛病)。像针对金庸,前些年就有人出过专书,挑出他许多写得前言不搭后语的地方,以此证明他不该被摆到“文学大师”的崇高地位上。但,也就只能如此了。除了大家都知道是倪匡代笔的那些章节,其他部分,真的就只能算穿帮,而不能视作代笔的“马脚”。
边走边看
44# 李小苗

同意您的观点,我的话意就是指,这部作品里可能有“天才”和“蠢才”同步并行的轨迹。有趣。
42# 周泽雄

为了呈现什么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解释。

索性将韩寒的自我感觉都转帖出来,晒一晒。

· 2000年 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畅销200多万册,成为中国近二十年来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1] ·

· 2002年 出版小说《像少年啦飞驰》畅销100多万册,该书还出了同名漫画

三重门后记

  《三重门》写于两年以前,那时正值校园小说泛滥,有些小孩子常用字还没认全,见过的东西还没见过的教科书多,只会从一根小草里看出什么坚忍不拔的精神,就操起了长篇,但令人惊奇的是还真让他们给操了出来,光上课下课就十来万字,回家路上能走十几页,后生可畏。

  一般而言,武林高手总是在这种乱世里杀出来的。但可惜我没赶上。不是我有耐性,我也想在热闹时当个盟主玩玩,于是开始赶字数。结果是十万个字废了。我所要的不仅仅是比写校园小说的好一点点。

  于是我慢慢写,一不留心就成跨世纪小说了。写着写着我开始怀疑,这就是自己想要的长篇吗?内容空洞,主人公基本上没干什么事,就这么混混沌沌过着。但这就是生活。写小说的凭什么写到男女分手就得命令老天爷掉几个雨点下来?凭什么主人公思想斗争时非要正值窗外左打一个雷右闪一个电?凭什么若干年后分手的双方一定会在霓虹闪烁的街头重逢?公厕门口就不可能撞上了?这就是所谓高于生活?

  尽管情节不曲折,但小说里的人生存着,活着,这就是生活。我想我会用全中国所有Teenager(这个词不好表达, 中文难以形容),至少是出版过书的Teenager里最精彩的文笔来描写这些人怎么活着。

  至于韩寒是哪路小混混,这里有一篇我曾发在《新民晚报》上的文章可以说明,韩寒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反对现在教育制度的小混混。

  穿着棉祆洗澡

  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我以为现在中国的教育越改革越奇怪了。仿佛中国真的紧缺全才,要培养出的人能今天造出一枚导弹,明天就此导弹写一篇长篇并获茅盾文学奖,后天亲自将其译成八国文字在全世界发行似的。假如真有这种人我宁愿去尝他导弹的滋味。全面发展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全面平庸。

  就我而言,理科已经对我完全没有意义,尽管它对时代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以后不去搞理科方面研究的人,数学只要到初二水平就绝对足够了,理化也只需学一年,如果今天的学习只为了明天的荒废,那学习的意义何在?如果我们为了高考还要不得不一把一把将时间掷在自己将来不可能有建树的或者有接触的学科上的话,那么拜托以后请不要来说教时间是什么金钱银钱之类。

  至于我常听到的学习数学是为了练习逻辑思维能力的说法,我觉得那纯粹是李洪志式的歪理邪说,因为看许多侦探小说或悬念小说更能练习逻辑思维能力,怎么不开一门看侦探小说课?不开倒也罢了,为何要阻止别人看呢?这里便涉及到读书的问题,记得有一句话,所谓教科书就是指你过了九月份就要去当废纸卖掉的书,而所谓闲书野书也许就是你会受用一辈子的书。现在的教材编课实在太那个,就拿我比较熟悉的语文英语来说,乍一看语文书还以为我民族还在遭人侵略了,动辄要团结起来消灭异国军队,这种要放在历史书里面。而真正有艺术欣赏性的梁实秋、钱钟书、余光中等人的文章从来见不到,不能因为鲁迅骂过梁实秋就不要他的文章吧?不能因为钱钟书的名字不见于一些名人录文学史而否认他的价值吧?不能因为余光中是台湾人就划清界限吧?如果到现在还有学生一见到梁实秋的名字就骂走狗,那么徐中玉可以面壁一下了。至于英语,我的一帮从澳大利亚学习回来的朋友说,空学了六年英语,连筷子(chopsticks)、叉子(fork)、盐(salt)等吃所必备的东西和厕所(toilet) 、抽水马桶(toilet bowl)、草纸(toilet paper)等拉所必备的东西都不知道怎么说,只知道问澳大利亚人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一些废问题来寒暄。 真是不知道自己六年来学了些什么。不过可喜的是笔者因理科差而留了一级,有幸学到新版的Oxford English(牛津英语),比老的教材要好多了。

  最近有两个“好”消息,一是语文高考要增加作文分数。别急着乐,这就意味真正有自己的见解风格的高手只会被扣掉更多的分数。 二是高考要3+X乃至3+综合,这表示你不能放掉任何一门而去主攻任何一门,同学们一定要为将来的全面平庸打好基础啊!

  我们最终需要的人才是专长于一类的,当然我们也要有各科的基础,不能从小学一年级就专攻什么,为直达目的扔掉一切,这就仿佛准备要去公共浴室洗澡而出门就一丝不挂;但也不能穿了棉袄洗澡。我曾从《知音》杂志上看见一个处境与我一样又相反的人,他两次高考数学物理全部满分,而英语语文不及格。最终他没能去大学,打工去了,所以现在教育的问题是没有人会一丝不挂去洗澡,但太多人正穿着棉袄在洗澡。

  我不受语文教育,我完全不懂主谓宾定状补是怎么一回事,我完全不了解知道“凸”字的第二划有什么狗屁意义,我从来不觉得《荷塘月色》是哪门子好文章,为什么编教材的置朱自清这么多好文章不选偏选一篇堆砌词藻华丽空洞的《荷塘月色》?我永远想不通许多除考试外这辈子再也用不到三角函数的人为什么还要被逼着去学,我怎么就不明白为什么上课不准喝水,怎么就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坐着回答问题。有些教育问题瞎子用屁眼都能看明白,怎么有些人就——

  文章发表后引起一些讨论。讨论的文章使我明白了鲁迅的一句话:这世上就是有些动物,好像自己中了中庸之道,凡是跟自己观点有出入的都是偏激。同时让我认识了许多有识的语文老师,他们也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中学语文课我一节没听过,可我就是比那些每节课都听的人出色。一切用笔说话。希望《三重门》这本书与上海人民出版社也将出版的我的文集《零下一度》能让语文教育界反思反思好好反思用心反思,中国教育部门也要反思反思好好反思用心反思。

  非常感谢《萌芽》杂志社与北大等著名高校联合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它为挑战应试语文教育打响了第一炮,现在由我来放第二炮;感谢赵长天、胡玮莳老师的热情推荐;感谢《上海中学生报》的徐明老师一篇全面深刻的报道;感谢《新民晚报》能发表那篇在中庸人眼里看来十分没道理的文章,并刊发了一些在“十分没道理”的人看来非常中庸的讨论文章;感谢《中文自修》选发了两章《三重门》,虽然为了避免遗毒学生删去许多;感谢作家出版社及本书责编袁敏老师的慧眼识才及其魄力;感谢北大曹文轩教授拨冗作序;感谢自始至终未曾离开过的一些朋友;感谢父母的理解;感谢自己的坚持。

  将一句话谨献给所有正春风得意或秋风不得意的人们,非常平凡,但你一定要坚信自己:

  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

  一块上海大金子韩寒

  2000年2月29日

————————————————————————————


· 2002年 出版小说《像少年啦飞驰》畅销100多万册,该书还出了同名漫画



  这十多万个字我大概写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期间断断续续,往往到后来自己前面写的什么东西都不记得了,所以只好跳过重新叙述另一件事情。这仅仅是我的懒散造成的而并不是什么叙事风格或者文学技巧。在此先说清楚,免得到时候有什么专家权威之类的说什么话弄得大家不知所云。

  在一年以前我还是一个现象,之后也有很多人争做什么现象,这些并非是我的意愿。我只是觉得,与其这么讨论还不如去做点什么。这场讨论丝毫没有意义。谁都无法改变谁。

  《三重门》是一部我倾注很大心血的书,所以我不容许任何所谓专家教授权威学者之类没有看过就发表评论。我觉得那帮人很厉害,在没有看到作品的时候居然能够头头是道地去分析它。可能这就是受了“高等教育”所学会的本领。

  同时我发现电视台的谈话节目是一个很愚蠢的东西,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参与这样的节目并且试图表达一些什么东西,这样的感觉尤其在北京做了几个节目以后特别明显。坐在台上的这些堂堂很高学历的专家居然能够在连我书皮是什么颜色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侃侃而谈我的文学水准到底如何,对此我觉得很遗憾。

  这些本应该是小说的内容但是我怕人家当是虚构的。

  几个月前上海一家电视台作了我一个做网站的朋友的一个谈话节目,当时台下齐刷刷十来个专家之类的人,对我朋友的现象提出这样那样的见解,比如你这个网站虽然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什么什么的或者说你的技术在我看来还是不全面的等等等等,然后我实在憋不住问他们说你们当中有谁知道他的网站的名字叫什么,结果没人看过。这是整个无聊的节目当中惟一一个不无聊的问题,可惜事后给删掉了。

  过几天有人带给我看《人民日报》的一个评论,里面有一段话的大致内容是说“当韩寒以粗鲁不恭的语言打断几位教育界人士的话时,他们一例地保持着宽容的表情,并不因被冒犯而生气”,我想说的是,我不需要这类人的宽容,况且这些表情都是装出来的。而且就算你们不宽容我你们也不能怎样我,你们不能改变我就如同我不能改变你们。所以我只希望大家好好去做一些事情,不要一天到晚讨论此讨论彼的。

  《三重门》以后有很多盗版和伪本,包括《三重门外》,《三重门续》,《生命力》等等。大家盗版我的书我没多大意见,只是希望可以尊重原著盗出水准,不要出现跳页漏页,不要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说是我写的,最好使用整书激光扫描而不要重新排版打字以免出现错别字。所谓盗亦有道说的就是盗版也要有道德,已经很暴利了,就多花一点工夫上去。

  这是我的第三本书。

  同时要说的是我不是什么愤青,除了有时候到车市看见好车的车价然后再对照一下国际市场售价的时候会愤青一回外,其余时间都不曾怨天尤人。我只是在做我喜欢做的事情而已,对此我想其他人没什么必要来指点什么。--韩寒

第二点,要说到“的地得”的语法运用,只要用小说《三重门》与其博客文章来对照,两者的差距如此明显,但作者可以解释有“分身之术”或无心插柳之功,别人无解。test 发表于 2012-2-1 20:35
这个我刚好有“经验”,是很无意之间得到的,这里“的地得”使用的差异在于,一个是手写,一个是机打,手写一般不会出错,除非本来就不会用,机打很容易错,这个经验是一位编辑的一次抱怨转达给我的,之前我也没发现会有这种差异。所以我推测韩的差异来源于此,应该是这样的。呵呵。
仅仅是另有一点疑问,可供文学素养不错的读者(或出版社责编大人)来判断,就是小说《三重门》的笔法结构里有一种风格非常鲜明的“有自我克制能力的节奏感”,这个纯粹是一种“语感”的功力,而在韩寒的博客文章中毫无影子。可惜,这种强调语感的证据,不会为一般读者所识。
test 发表于 2012-2-1 20:35
理科生都喜欢这种探讨?反正我觉得挺对路的,干脆一并废话说完拉倒:这个估计和“灵性”有关,这样说吧,有一种人是很不定性的,尤其在语感方面,他在不停地琢磨、变化、求新、逐奇乃至模仿。但博客中都很放得开的,一般都追求的是放松感,“有自我克制能力的节奏感”不容易产生,除非在放松方向上受过重大挫折。呵呵。
这个帖子里倒是可以看到质疑也可以看到学术批评,楼主辛苦啦


这个帖子里的英文,倒真像是翻着字典写出来的。
本帖最后由 test 于 2012-2-2 14:25 编辑

没药救了,果然韩寒到现在阶段,还是“的地得”的用法不精,一不小心就制造出令人感觉奇怪的句型。

举例,不知是否为韩寒的书面文稿: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079620

韩寒:请你们理解我的愤怒和无奈
——就与方舟子之争答凯迪网友

1,凯迪:记得你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谈及如果和方舟子辩论会有什么场面,你的回答是“直接道歉,甭管他说什么”(2010年146期《VISTA看天下:对话韩寒 不和单个人“打架”》 对话:林楚方 整理:徐臻)。而如今这一场韩方论战,已经发展到了双方要对簿公堂的地步,让你将之前的“直接道歉”转换为连续发文回应直至搜集证据公证并起诉方舟子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是方舟子在什么方面上的举动刺激到你了?

    韩寒:是的,因为我没有想到他会用出这样的招术。他可以说我文章写的差,我人品差,我观点差,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说我(的)文章是别人写的,而他又没有证据,仅仅是很多的推论,那我就百口莫辩了,而且这样做(的话,)我觉得肯定是不对的,超过了合理质疑的范围,就好比你能说一个同事的包品位差,难看,但你不能一口咬定,并且“百分之一百”(地)断定(这是方舟子接受采访说的话)这个同事的包是偷的。尤其是如果你还有一定的威望或者公信力,那一定会对那个人带来很不好的影响,尤其是人家还有发票。我的手稿有近千页,很多文章是写在笔记本上的,还有同学都可以作证,年代可以鉴定,三重门甚至还有一段十万字的没有采用的版本(结尾了以后觉得前面写的不好,重写了前十万字)。对于一个作家,能拿出这么多()证据(,)已经完全足够(令人信服)了。方舟子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抹黑我和复仇,这其实已经超过了质疑的范围。就像我在电视前根据某运动员的表现,公开发表文章说我断定这个运动员服用了兴奋剂,那我肯定是错的。我们可以论战,可以争论观点,可以争论文章,方舟子想的更多的是怎么弄垮一个人,有污点就放大污点,没有污点就制造污点。这和文学批评已经没有关系了。经过这次,我对方舟子很失望。以后他打假,我要先看看他是不是在报仇,不会轻易的相信了。

2,凯迪:凯迪网友“挖粪不涂墙”留言:韩方论战,应当让舆论的归舆论,让司法的归司法,你是善于在舆论场内用文字说话的人,一旦搬上司法平台,无论法院最终如何宣判。程序走完,即便赢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从此成为被抹黑的争议人物。对于这点担忧,你是怎么看的?

    韩寒:我只善于用文字来说观点,我不善于用文字来把对方抹黑。其实以前我也用过一些类似的方法,在打笔仗的时候,我会用搜索引擎搜索出对方好几次采访中前后言行不一的地方,只为了证明对方虚伪,但我绝不会说他(的)文章是别人写的,因为大部分文字工作者无法证明这个,谁主张,谁举证,不能只靠主观猜测,如果这样成立的话,那所有的文字工作者,想要打倒就打倒,想要抹黑就抹黑。而且其实我觉得(?愿意)一直保持着克制,因为虽然我忍不住说过一两句稍微过激的话,但是并不至于想方舟子说的那样(像方舟子说得那样),辱骂,威胁,我何时有威胁过方舟子?他很善于玩这些,一切都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并不科学和公正,只为了能让对手垮台,无所不用其极。但是我不一样,我知道方舟子包括方舟子的家人也有不少的小辫子,他的有些行为就是他正在打的东西。我在这里也不能说的很透彻。但我相信一些网友知道。不过在这次的论战里,我对此绝口不提一句,我相信如果我也反咬他,对他的名誉至少不会有好处。因为我觉得这是他以前的事情或者他家人的事情,和讨论没关系。所以关于方舟子的劣迹,我从来不提一个字。相反,他只靠猜测,就还把我的父亲拉了进来。我觉得很失望。

3,凯迪:凯迪网友“等风的旗”在论坛里转过一个理性的帖子:《韩寒与方舟子的论战应该留下什么》。其中提到两个问题:首先,就是公共讨论的界限在哪里?其次,就是围观公共讨论的态度应该怎样?当然,这只是网友们的一种探讨。对你而言,你希望从2011年末一直持续到2012年初这场对你来说应该算是最旷日持久的韩方论战除了炮灰跟口水,最终能够留下些什么?

    韩寒:无论如何,对于我和方舟子都是很大的伤害。对于我,至少有一些人是相信我的初中高中文章有代笔,或者有一批人会因为各种原因到了特别憎恨我的地步,同样对于方舟子,我觉得他面临着更多的人看清楚了他所谓的打假到底是怎么回事。南方的很多报纸,很多记者,很多的独立人士,也在很多地方打假,而且涉及到权贵,却没有获得方舟子的十分之一名气,而方舟子,只是更多的只是瞄准一个目标,指挥教徒去找黑材料,然后负责搬运,在电脑前就成了著名打假人士。比如这次,他也只是搬运了很多凯迪社区或者天涯的帖子。我知道很多人恨我,我希望用合适的方式来恨我,我全部接受。我是一个非常爱惜文字的人,出版社要修改我一个标点符号一个词语我都会反复的确认的争取。(???)在做《独唱团》的时候,我也不让出版社修改其他人的稿子,而我请的很多作家都是自由主义者,稿子往往都很激进,我正是为了保留他们的稿子,才拖了一年多,换各种各样的出版社。为了一两篇稿子的一两个段落,,我都反复的(?地)飞去(?飞来飞去)各个城市和刊号的负责人吃饭,沟通,赔笑脸,甚至喝酒。我是一个特别害怕坐飞机的人,也几乎不喝酒,更讨厌应酬。连删改了别人的稿子我都会郁闷一天。我是这样性格的人,所以这次居然有些人说我的稿子是我父亲写的,我完全不能接受。

    还是那句话,“猫眼看人”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论坛,也向所有身边的朋友推荐,就算你们全都骂我,我也会翻几页看看有没有我想要的帖子。这次我就觉得特别的对不起吴英,虽然舆论可能救不了她,但是我却没能说上一句话。我只能让我身边好友尽量()转发。如果你们喜欢我,我自然高兴,如果你们厌恶我,也请用恰当的方式。如果你们质疑我,批评我,都请随意,但别说我的包是偷来的。有些人说你不回应就行了,我一定要把事情说清楚,我起诉也是这个原因,因为我不能让我的女儿以后走出门有人在背后说他的爸爸的文章是别人代笔的。大家都是写字的人,请你们能理解我的愤怒和无奈。

    祝愿大家新年快乐。
还是请语文老师来指正吧。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12-2-2 15:38 编辑

我愿意回答,不是对韩寒感兴趣,而是对test的问题感兴趣哈——
[但是并不至于想方舟子说的那样(像方舟子说得那样)]
应该是“像方舟子说的那样”,这个用不着分析,在我使用的方言中“的、地”和“得”直接就可以分开,“的、地”有时可能会搞错,但“得”绝不会错。而且从语法分析来说,也应该是“的”,因为后面的“那样”不是补语,你翻成英文就知道了。
用“得”的情况:他把它说得那样(美好),你信吗?
[反复的(?地)飞去(?飞来飞去)]
可以是“反复地飞去”,这个和计量单位有关,他把一来一去作为一个单位,所以每次只需要说出发之时的那个状态就行了,这个是符合习惯的。呵呵。
[而且其实我觉得(?愿意)一直保持着克制]
“觉得”似乎更贴切,因为他描述的似乎更像是一种已经过去的状态,并且也不排除这种状态还影响至今。但如果改成“愿意”,似乎“期待于未来”的意味就很明显了,语义似乎有很大的改变。不知对否?
[我只能让我身边好友尽量(的)转发]
好像应该是“地”,“转发”是不及物动词,“尽量”是副词而非形容词。呵呵。
53# 流星雨

这个有意思。

因为从文本分析,可能是韩寒口述的记录,不能完全当做文本来解析。

但是,如果我们认定,博客文章通常就是口语化的记录,那么,韩寒的表达习惯就会存在这样的痕迹。

从几个句型的分析来看,用“的”后面跟不及物动词或名词的形式,但韩寒还是用的不严谨。

反复后面“的与地”的用法,牵涉到“飞去”一词,这里奇怪的是,他的整个句子不严谨,连续用了两个“的”,让句子理解相当别扭。

总体感觉,韩寒的口语表达中还是一如既往的“散”,这和他的博客文章(包括编书出版的文本)风格是一致的,但是,小说文本的结构严谨则是明显修正的结果。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12-2-2 15:50 编辑

应该是“用得不严谨”。哈哈。
你好像不能对人的口语太吹毛求疵,我也不习惯“你说我文章是别人写的”这种说法,但口语中好像是有这种表达,但一般读过书的人都不太这样用,起码读过理工科的人不太这样用,因为给人的感觉就是太“禅”,思维好像不清晰、分明。呵呵。
55# 流星雨

说起韩寒“被质疑”,本来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解忧,就是像贝利的承诺:下一个进球最伟大。

问题是现在的矛头所指,似乎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指的是《三重门》——“后继无人”(至少,后续的小说文风已经明显缺少了天才的妙笔),另一个则是指韩寒出名前靠2篇代笔嫌疑的作文提供了“门槛”效应,这是指机会不公平,并没质疑韩寒出名后的水平。

所以嘛,还是一笔糊涂账。
“的得地”不分,并不妨碍讲故事,也不妨碍语言表达,只能说是现代语文的基本功训练有差。即使到了新文化运动时代,中国人还都没有这个区分。但并不妨碍文学鸿著与文化巨人的产生。文学,很大成分可视作为文字艺术,一如楷体不功并不妨碍草体不凡。

“的得地”是汉语西化,或者现代化的产物,是西来的语法后的语言现象。

即使这样,不能排除韩寒的“的得地”,在具体文作中被编辑等做过修整。并因不同的编辑而形成不同的用态。所以,有的文作的用法看起来很精良,有些则粗陋。

分析韩寒作品中的情境不真,就断言韩寒被代笔,殊不知,小说中的情境的未必一定是作者亲历。某些东西算得上是“硬伤”,或瑕疵,抑或编造,作者驾驭能力不足而已。

不是不可以用统计分析的方式来探究作者习惯痕迹,但不要忘记,所有的文学艺术的志向都在于创造,所谓“创造”,就是不囿于自己显在与隐在的思维与文字表达习惯。用词分析,只能作为参考。
“分析韩寒作品中的情境不真,就断言韩寒被代笔,殊不知,小说中的情境的未必一定是作者亲历。某些东西算得上是“硬伤”,或瑕疵,抑或编造,作者驾驭能力不足而已。
, ...
李大苗 发表于 2012-2-2 16:00
现在方舟子等人质疑的两篇作文——《求医》、《书店》。的确是从作者的“情境不真”来设疑的。因为作者韩寒也并未公开声明这是“韩父的亲历”,由韩寒“执笔”的事实。所以,质疑才能进行下去。

另外有趣的是,《书店》一文还有“续篇”文章,对此方舟子并未任何质疑,因为续篇文章里的确是韩寒的亲历眼光,可信度高多了。
现在方舟子等人质疑的两篇作文——《求医》、《书店》。的确是从作者的“情境不真”来设疑的。因为作者韩寒也并未公开声明这是“韩父的亲历”,由韩寒“执笔”的事实。所以,质疑才能进行下去。

另外有趣的是 ...
test 发表于 2012-2-2 16:09
在这里的“执笔”,我以为,故事不是作者原创的,而是借来的。将借来的故事入说,也是普遍现象,从父辈那里借来中的极端,就是从父亲那里借来。令别人捉住“不真”,并不能排除作者驾驭能力不足的可能。“执笔”也是有责任将不足的地方补圆,烫匀。就这,以韩寒的名声来看,有着足够的杀伤力,足够证明韩寒的“无能”。
对三重门中秀英文段子的分析来了,证明了几点:

1,靠字典或用法小册子的水平,无法完成秀英文段子的能力。
2,推理:以韩寒目前的英文水平,不可能完成如此英文作业。
3,推理:以韩寒之后的两本小说完全丧失秀英文段子的理由,说明代笔者缺席的后果。同时,也推理,英文达到如此水准的人,如果不在小说中露两手玩的话,会非常遗憾。
4,推理:既然英文带笔者如此牛逼,那么,这个秀英文段子的代笔者去向哪里?(韩寒同学马日啦英文尚可,但不足以达到如此水准。上海滩上的作家新秀“小白”英文水平可信,但愿不愿意代笔呢?)

下面见图:[img]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