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方舟子的文坛旧事,文坛美眉,还有其它…

方舟子的文坛旧事,文坛美眉,还有其它…

(连载一)

解滨

这几天我一直在骂方舟子,得罪了不少人。 我骂他是他活该,我有资格骂他。 网上有许多旧事,知道的人不多。如果我早点把那些事情写出来,使大家有个背景知识,也许韩寒就可早点学乖了。 今天我要骂韩寒。 韩寒这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傻到居然不知方舟子为何人的地步。 在这场战争的一开始他以为他喊几声“方老师”就表示对方的尊重了,岂不知方舟子在网络文坛上的地位哪里是“老师”,人家是祖师爷级的人物,是中文互联网文学的最早的开路先锋之一,韩寒应该喊他方师祖或至少方师爷才对。 韩寒一开始就搞错辈份了,这孩子以为自己出了几本书就可以和方舟子平起平坐了,狂妄到了极点。 麦田罢手后,韩寒本应该见好就收,恭恭敬敬地写个帖子感谢方师祖批评指正,最好亲自上门给方舟子三磕九拜,献份大礼,公开认错,这样以后还可以在江湖上混,方师爷多少会照应着一点,至少不会拿他祭坛了。 韩寒他对老前辈不恭敬也就算了,居然放出那种没高没低的恶言,甚至拿他的祖师爷搞笑,拿人家的生理特征调侃,还想活不想活了!?

凭良心讲,方舟子一开始并没有倚老卖老,他亮出“福建省语文高考状元”的招牌,那其实已经够虚怀若谷了。 你去问问网上的那些文坛元老们,谁在乎过方舟子的那一纸考分? 大家佩服的是他的文采,他的创业精神,他的孜孜不倦的努力,以及他的真才实学。 韩寒你的造化还不抵人家一个零头, 你凭什么不服人家的管教?

大家在网上斗来斗去,但可别忘了我们都是中国人。 是中国人就要照中国人的老规矩办,不能没大没小,没老没少的。 你韩寒跟方舟子斗,你嫩得很呢。 你犯了中国人的一个大忌。 人家掐死你就跟拍个苍蝇那么容易。 方舟子在网上掐架,很多年前他就是冠军,多少高人栽在他的手下。  他方舟子如今是打假英雄。 其实他不打假他还是网上的江湖老大。 搞科学你韩寒不行,就是斗文学,你韩寒还是个loser。 方舟子的本事不是吹出来的。 我劝韩寒读一点中文互联网历史吧,睁大眼睛看清楚了:互联网到处都有他方舟子的脚印。 这中文互联网的早期是四分天下,其中一分天下就是他方舟子打出来的。 在网上混,连这点知识都没有,你不是找死吗? 你凭什么喊人家“老师”啊?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方师祖在网络文坛上的地位,我就给你科普一下吧。 互联网最早是在美国各大院校里普及的,大约是1980年代的中后期和1990年代的初期吧。 把中文引入互联网,大约是1991年左右的时间。 1980年代的后期和1990年代早期,那个时候还没有万维网(www)。 一些中国留学生开始在被称作“Listserv”的网上用英文进行交流。1989年3月6日,四名留学美加的学生利用大学里的电脑系统建立了中国新闻电脑网络(China News Digest),简称CND,通过电邮的形式转发西方各大通讯社有关中国的英文报道。 两年后CND读者人数已达到一万多人,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1年4月5日,CND决定建立《华夏文摘》中文网络。 这就是全世界第一个中文网上刊物,至今仍在运行。

1991年王笑飞在海外创办了中文诗歌网。 1991年4月中国留美网络作家少君在网上发表《奋斗与平等》,是最早的一篇中文网络小说。

1992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中国留学生在Usenet上建立第一个了使用GB-HZ编码的中文新闻组alt.chinese.text,又名ACT,中文网络文学开始在全球的互联网上传播开来。

第一位中文网络诗人是诗阳(原名吴阳,安徽人)。 在1993年3月,他开始网络诗歌创作,被学术文献确认为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网络诗人。

1993年,加拿大的一些留学生创办了网上综合刊物《枫华园》。

1994年2月,方舟子等人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

1995年3月,诗阳、鲁鸣等人创办第一份网络中文诗刊《橄榄树》。

1995年底,几位原来活跃于中文诗歌网的女性作者创办了第一份网络女性文学刊物《花招》。

诸位请看清楚了,当年韩寒还在小学里玩“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女朋友”的游戏时,方舟子已经创办了世界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了。 他方舟子不是中文网络文学的祖师爷,谁是?

再请诸位睁大眼睛看清楚了: 当年活跃在网络中文文坛上的,不是桐华,不是匪我思存,不是痞子蔡,不是安妮宝贝,更不是沧月,而是这些人:若枚、路耘、啸尘、雅非、红墙、晓拂,鸿鸣、梦冉、莲波、诗阳、湖衣、伊可、马兰、图雅、方舟子、唐郎、虎子、散宜生、奕豹……等等等等,大约六、七十人。 您如果没有听过这些人的名字,赶快上网补补课吧。

那个时候,网络上的中文资料少得可怜。 上中文网,就只有去华夏文摘(CND),去ACT,去枫华园(FHY),去新语丝(XYS),真是网事如梦如烟。ACT,CND,XYS,还有FHY当年四分天下,这XYS就是四分天下的其中一分,又是唯一的以文学创作为主题的网上刊物。 作为创刊者,方舟子本人也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1994年方舟子所作的一首诗:

初 春 的 声 音



·方舟子·



我只是坐着

一如莲座上冬眠的塑像

只有一种声音能把我唤醒

醒来的时候就有了陌生的感觉

望着那条潮湿的黑色小径

知道所有的冰雪都已化尽

这时你的呼吸从远处传来

断断续续,时有时无

你说草在长

你说草在无声地长

在太阳睡去的时候

在失去月光的时候

破土的声音无人听到

我看着你

看着你鼻尖上微微的银光

看着你眼里神秘的滚动

心中最后一缕鹅黄也有了绿意

我轻轻地对你说

是的,我听到了



这首诗你是不是觉得有点青涩? 但如果你在当时的那种没有人跟你说一句中文,你在实验室做了一天的试验,精疲力竭,跑到网上看到这一首中文诗;或者你在公司里看了一天枯燥无味的英文报告和报表,然后回到家里打开你的modem,上网读到方舟子的这一首诗时,是不是如同一捧清泉,如同一杯美酒?

那个时候,文字输入没有扫描仪,只有靠键盘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入,文字工具也远不如今日的谷歌中文拼音这样便捷。 网页编辑没有今天这些编辑工具,而是要靠手写网页,hardcode每一页网页,人工上载到服务器上。当年那些手工写成的网页的source code仍然存放在新语丝网站上。 当年中文输入和编辑的艰辛可想而知。 韩寒你小子听清楚了:你方师爷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一边苦读他的博士学位,一边硬是把世界第一个中文文学刊物建立的,你怎么可以对他如此无礼? 他骂你就骂了,你听着不就行了,你怎么可以顶嘴?

要骂方舟子,无论如何也轮不着你韩寒去骂。 俺们这些当年的潜水和灌水大军,还有那些当年的文坛老人才有资格去骂他。 1991年,俺单位发了一个300 baud rate 的modem,俺兴冲冲地弄回家接到俺那台80286的机子上,用电话线开始泡网。 但能读网上中文信息,是一两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个时候俺上班就是玩命,特别是1996年互联网泡沫吹起来后俺几乎是在飞机上和旅馆里度过一半的时间,所以上网基本上只有潜水没有灌水的份,而且经常是用旅馆里的线路上网的。 直到2000年俺在一个大公司里找到一个好混的差使后俺才开始灌水发帖。  在那个中文互联网的早期,正是我们这一支中文潜水大军,使中文网络的发展找到了市场。 俺读过方舟子几百篇文章,俺今天骂他几句他也得听着。 他方舟子可以骂韩寒,但不可以骂俺们这些老网民,这些在他创业初期的忠实读者。

当年红极一时的网上刊物,大都灰飞烟灭。 ACT早已无影无踪,《花招》早已凋谢,《橄榄树》早就被砍了,FHY几年前自杀了。 坚强生存下来的,只有CND 和XYS。 你说方舟子是不是个奇才? 他方舟子在网络中文文学中的地位,至少相当于齐白石在中国画界的地位。 试想一位画界后生胆敢辱骂先师齐白石,那不是犯了江湖大忌又是什么? 韩寒你赶紧赔罪吧。 有的人是永远碰不得的,有的事是永远做不得的,有的话是永远说不得的,谁叫俺们是老中呢? 你韩寒算是条好汉,但是到了江湖的大佬方舟子面前,你的辈份还是太低了一点。 人在江湖闯,总得守点规矩吧。 方舟子是黑白两道都怕他7分的人物。 朝廷其实也不喜欢他,但既无法招安他也无法除掉他。 黑道上的人对他恨之入骨,也对他下过毒手,但还是拿他没辙。 人家方舟子其实光凭卖名声就可做几百亿的大生意,但是他偏偏不爱财不爱利,一心投入在他的打假生涯中。 这种人,你有任何可能战胜他吗?

在下一集,我要说说一些早年网上牛人的旧事,当然也有风流逸事,这当然也包括方舟子。 不过你千万别误以为我会写“方舟子和他的女人们”那种无聊的八卦的。  我现在先给你两张照片看看。 这两张照片,是方舟子垂暮之年一看必定老泪纵横的照片。 你能说出照片上多少人的名字(网名就可以了,别说出真名)? 你能够说出的名字越多,你的上网资格就越老。 看到那两张照片中的那些漂亮MM了没有?  下一次我还要给你看看更多网上漂亮MM的玉照,绝对比陈冠希的那些情人们要更加美丽,但她们都不是风尘女子,而是中文网络上早年的佳丽,网络女作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今天,我就是高瑜
文章评论   
作者:令狐冲  留言时间:2012-02-02 22:24:19  
俺是CND和FHY老水军了,CND和FHY正好一右一左,我都爱看,现在已经好长时间没去CND了。当初为了用俺的日文苹果机看电邮版本的《华夏文摘》费了不少事,后来朋友转来一个viewer才解决。那个viewer的作者真是功德无量。

问候老水军解滨!请继续。。。  

   


作者:凯利  留言时间:2012-02-02 22:45:42  
哇,第一张照片中有两个俺认识真人! 是宾州州立的,往日如烟呐!  

   


作者:解滨  留言时间:2012-02-02 22:54:13  
令狐冲:

谢谢留言和鼓励! 下一集,我目前打算说说莲波和梦冉的故事。 莲波就是第一张照片正中间穿白衣的那个MM。 据传她是网络文坛第一位女诗人,以传统诗词为主。 她是来自“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才女,大学毕业后在苏州教书。 方舟子一开始办新语丝,她就是作者之一。 但红漫天的莲波,大概是找到了爱情,突然从网上消失......

莲波去后,诗词散乱渐不存焉,后方舟子把他与莲舟唱和的诗集在一起成《莲舟唱和集》,保存在网络中,或许这是网络上第一部男女声唱和诗集。  

   


作者:解滨  留言时间:2012-02-02 22:57:41  
凯利:

谢谢留言!

您能说出那两个人的名字吗?

谢谢!  

   


作者:yimsc  留言时间:2012-02-02 23:13:55  
梦冉是否是97年左右常在文学城的品茶小轩的女才子(让我怀念当时的文学城只有简体版)?,后来就找不到了,她是我早期上网印象最深刻的女才子,简直把文字玩弄得出神入化。岁月不饶人啊。请问解滨兄是否是她?  

   


作者:凯利  留言时间:2012-02-02 23:30:23  
啊,可以,一个是罗嘉斌,另一个是他太太(名字好像是百合),不过罗是真名,不是笔名,呵呵,他们都站在方舟子旁边!  

   


作者:解滨  留言时间:2012-02-02 23:32:59  
yimsc:

谢谢留言!

网络上只有一个梦冉:来自杭州西子湖畔的,在UCLA读的学位,曾被誉为“第一位新时代网络女现代诗人”。 长的很清秀和美丽,跟莲波能有一比。 梦冉也是方舟子新语丝的最早诗人之一。 后来回国了,在上海做工商管理之类的高级白领工作。 她大概是2006年左右嫁人的。 在1995年曾跟方舟子闹过一次矛盾,我不知为啥。

如果你说的那个梦冉符合这些特征,那就是同一个人了。

谢谢!  

   


作者:解滨  留言时间:2012-02-02 23:41:35  
凯利:

谢谢回复! 新语丝上是有一个名叫“百合”的女诗人。 方舟子旁边的那位男士,他的笔名叫柳下不惠。 这张照片,摄于1995年7月百合婚礼后第二天。  

   


作者:yimsc  留言时间:2012-02-02 23:44:06  
啊!就是她了,记得是杭州人,谢谢了!  

   


作者:凯利  留言时间:2012-02-03 00:04:52  
抱歉老解,没说清楚。

方舟子旁边穿红裙子的是百合,百合旁边露出一个头的男士是她的先生罗,他们的婚礼我也参加了,呵呵!真是还历历在目。。。  

   


作者:皇城根儿  留言时间:2012-02-03 11:25:11  
呵呵,谢谢作者的历史点评。那读者也就借贵方宝地倚老卖老一下。

ACT的创办人叫魏亚贵。当年读者上ACT时候,也就是92和93年的时候,还没有方舟子呢。 当时网上比较活跃的除了最有名的涂鸦也就是图雅(他当时是CND编辑,还向读者征过稿呢),读者能记住得还有红墙,晓拂,散宜生,不光和尚,奕豹,方金等。

当时ACT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两个专题,一个是宗教,一个是红楼梦。方金是个业余红学家。其红楼梦的造诣之深,不在俞平伯之下。 后来方舟子出现时,他的明史系列很是精彩。 当时读者最欣赏的是波士顿大学的一个叫“不光和尚”的家伙。那厮思路那叫一个清晰和敏捷,说话那叫一个幽默。他绝对是ACT一景。关于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的概念读者就从他那儿启的蒙。大言不惭地说,读者当时的手下也是粉丝一大堆。算是新秀吧。但因离开ACT较早,所以很快就和哥儿几个失去了联系。

就明史和红楼梦,读者跟方舟子和方金可是掐了好一会儿。两人恰好都姓方,论才华和文笔绝对是超一流选手,两人联手大对决读者,那叫一场恶战。给读者的印象,方的掐架本事就是手快。读者费了吃奶的劲码了几百个字,他上千字的回复马上就出来了。弄得读者特丧气。根本回复不过来。那会儿的中文输入软件特懒。只好败下阵来。记得非常的清楚,当时读者在抱头鼠窜而去的时候留送给方的最后一句话是“长此以往,君将不君也”。

印象中方舟子在ACT玩得不过瘾,就创建了自己的《新语丝》。那个叫莲波的可是当时ACT的第一大才女和美女。她比方到的还晚。她来时读者都离开了。莲波有自己的私人网站。愿意一睹其风采的不妨可以网上搜索一下。  

   


作者:解滨  留言时间:2012-02-03 12:34:13  
皇城根儿:

谢谢留言!

在ACT上玩游戏的事儿,你还记得不?  

   


作者:皇城根儿  留言时间:2012-02-03 13:35:41  
对了,凯利好像也在ACT,看着好眼熟。

记得。作者当时的笔名是什么? 其实当时ACT上冒泡的没几个。撑死了不超过20.多数都是潜水的吧。  

   


作者:解滨  留言时间:2012-02-03 13:54:54  
俺那时只潜水不灌水,也早就忘记俺的笔名了。 方舟子写过一篇文章介绍ACT的兴衰,写的不错。  

   


作者:皇城根儿  留言时间:2012-02-03 15:04:33  
读者看过他写的那个东东。写的不错。但多是是从他那时开始的。很多他去以前的细节都没有。比如那个不光和尚,还有一个写反基督的,名字忘了,也是非常的生猛。

在ACT,真正的大佬是涂鸦。网上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他突然从人间蒸发,真是可惜。  

   


作者:解滨  留言时间:2012-02-03 16:32:48  
关于图雅,网上有这么一个传说: 1996年,图雅不辞而别,离开ACT,告别网络,从此一去不复回。 据说有一位美女因为爱图雅的文章和他最终缔结良缘,美女和图雅定下终身时要图雅放弃网上写作,惟恐他的漂亮文章和俏皮话再次射落芳心。一定是这位美女的才貌让图雅服气,他真的金盆洗手。  

   


作者:魔氏大法  留言时间:2012-02-04 05:46:58  
原来这些狗很早就在网上咬来咬去了。

咬到现在,就是一条老方狗在狂咬一条小韩狗。

哈哈哈哈!
今天,我就是高瑜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我知道什么?
莲舟唱和集(1995)

鹧鸪天

莲波

放眼江山终是空
吟诗举酒意无穷
琴心三叠初弹后
悲喜宛如袖底风

心未淡,血犹浓
清歌一阏梦千重
回眸暗夜愁何限
魂在故园明月中


   鹧鸪天
    --和莲波

方舟子

歌罢大江万事空
天涯孤旅路途穷
阑珊灯灭人归后
剩有绵绵昨夜风

情已淡,恨犹浓
河山回首几千重
不堪说尽思无限
枉作英雄噩梦中


   蝶恋花      
--元宵赠友

   莲波

去日匆匆浑不记
元夜他乡
灯影留残迹
犹忆小园花满地
西风难会相思意

故国东徊三万里
浅笑深颦
抛却怎容易
万爱千愁只一偈
与君闲话勘悲喜
  蝶恋花
    --和莲波

方舟子

灯火楼台心底记
极目归途
骤雪销行迹
身寄苍茫胡北地
何人可诉漂零意

相约一生春梦里
事了无痕
总聚难离易
呓语滔滔千百偈
因缘勘破空悲喜


   浣溪沙
    --一夜读词

   莲波

拍遍词书已五更
敛眉扼手韵初成
情深语浅诉平生

苔砌渐堆昨夜月
萤窗空点隔年灯
卧听来日江潮声


   浣溪沙
    --和莲波

方舟子

雪夜无书待五更
高歌一曲醉时成
闭门论道太狂生

千古兴亡今夜事
几经昏晓永明灯
杯中已尽发先声

 临江仙
     --本意

   方舟子

对影凌波心已碎
少年秀色如冰
临风独立自多情
江流香暗暗
月落影冥冥

一缕幽魂无寄处
几经风雨浮萍
情深命薄与君盟
风流清梦断
万恨伴余生


    临江仙
     --和舟子,亦用原意

莲波

评点百花不了意
春寒何事凝冰
红尘契阔几番情
来时心切切
归去亦冥冥

我自横波人莫笑
倩魂化作飘萍
罗浮山下忆深盟
孤芳携独影
后世慰前生


临江仙
--情人节

方舟子

今夜魂飞千里外
灯前浅笑盈盈
芳樽频进索山盟
呢喃千万语
梦醒不闻声

多少相思无写处
缠绵遥寄荧屏
人生最苦是多情
新愁听旧曲
独坐望天明
  临江仙
     --和舟子同酸 :)

莲波

回首清波人已去
远山珠泪虚盈
此生不解千年盟
笙歌寻梦影
岁月载风声

何事空题肠断句
香笺彩袖云屏
多情更苦是痴情
拈花相对望
亦醉亦澄明


浪淘沙
--赠舟子

莲波

故国水空流
难解深愁
心词有韵史无头
扼腕浩歌风雨夜
墨影诗眸

何事苦夷犹
谁系归舟
你如迷梦也烦忧
书剑情怀欢与恨
独上高楼


浪淘沙
--和莲波

方舟子

一样月华流
两样情愁
泪滴明珠湿心头
寂寞高丘堪对酒
无语凝眸

将去总犹犹
无处行舟
三生堪破更多忧
一剑空怀今世恨
梦锁红楼

回赠莲波

方舟子

夜雨潇潇入苦肠
自君别后欠思量
高歌相对风声里
低语同行怒水旁
四海为家寻古梦
孤灯伴我理新狂
重逢细算知何日
笑指西风旧战场


 七律和舟子

莲波

酒入冰心易断肠
三杯两盏已无量
焚诗小院珠帘内
葬我高丘锦瑟旁
剑影犹添前世恨
书香不灭此生狂
回眸欲觅当时事
竟是天凉梦一场

  后记:
    芝城暑气渐退,是夕始得安眠。眠熟,忽见我着白
  衣,卧高丘,长剑当胸,不知生死。
    大惊,醒,方知南柯一梦。
    常谓己侠胆情心,疑前生必是江湖中客。今夜此梦,
  想来应是前尘故事。

鹧鸪天
寄<最后的恋曲>

方舟子

百草无芳恶鸟鸣
难谋一面说飘零
共看残月思无限
独向群狼战不停

君莫苦,且倾听
高歌一曲隐衷情
为酬千里相知意
吐尽缠绵梦里盟


浪淘沙

方舟子

年少自轻狂
不费思量
凄风苦雨学彷徨
最是仓皇离国日
一样风光

往事已茫茫
梦醒愁长
江山无限苦情伤
芳草连天霜后绿
莫向残阳
今天,我就是高瑜
主帖里那首《初春的声音》读起来感觉好好~~
无意中看到这个帖子,却发现方舟子文学功底还真不是吹的,特别这首诗,读来真有点内心怦然一动,叫人肃然起敬起来。
今天,我就是高瑜
本帖最后由 浦右淞左 于 2012-2-4 22:10 编辑

如此方舟子,非等闲之辈也。小韩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人家“泡妞”也泡得不知高出多少档次了。
最近有人把方在6四时的私人信件也翻出来了,本来是想借刀杀人,谁知,现在也没人再追究那档子事了。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佩服此人的风骨。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本帖最后由 浦右淞左 于 2012-2-4 22:19 编辑
主帖里那首《初春的声音》读起来感觉好好~~
水笺 发表于 2012-2-4 21:44
这首现代诗,诗句凝练,意境幽远,堪称难得之好诗。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12-2-4 23:07 编辑

7# 浦右淞左
所以主贴作者认为不该欺负后辈,兼着还责骂韩寒有眼不识泰山。说句打抱不平的话,以方舟子说冲着二千万才出来和韩寒较真,还真有点掉链子,至少其中带有的轻侮戏弄的成分,和方舟子自己的身份不符。
今天,我就是高瑜
8# 花间对影
那孔和尚岂不是更狠?

过去是什么人,不等于现在是什么人。中世纪猎巫者何尝不曾是正人君子,但自负正义过甚,最后却真成了魔鬼代言人。
我知道什么?
再转两张青葱舟子的照片,一道记住对年龄这把杀猪刀的深仇大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今天,我就是高瑜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2-2-4 22:33 编辑

12# 自觉的梦游人

当年看着真是个好孩子,还有惨绿少年的影子。

我知道什么?
铁地要是想损谁,那人可就惨啦。从哪儿弄的这劳什子视频?笑喷了……
8# 花间对影
那孔和尚岂不是更狠?

过去是什么人,不等于现在是什么人。中世纪猎巫者何尝不曾是正人君子,但自负正义过甚,最后却真成了魔鬼代言人。
ironland 发表于 2012-2-4 22:21
我要指出的是,抖出方当年私信的做法,极其卑劣,晒信者不是一般的韩粉,而是韩寒的密友马日拉,如果连这种阴毒的手法都不加谴责,那么,公义何在?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为什么方舟子打韩寒是一场胡闹?

解滨

我至今仍然坚持认为,在科学和学术方面,方舟子的打假反伪是没有错的。  中国的科学界和学术界如果没有方舟子的打假,学术腐败、伪科学将会更加甚嚣尘上。 在这个方面方舟子是个英雄。就像某家报纸上所说的:站在方舟子背后的,并非权力,而是多少次与学术腐败相拼搏而凝聚成的公信力。

但这一次方舟子打韩寒的假,似乎双方都在骑虎难下, 无法证明自己一方是对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方舟子这一次逾越了科学和学术领域,使这一场打假成为一场名副其实的胡闹。 虽然方舟子强调他曾是福建高考语文第一,但那不等于他具备了在艺术或语文范围内打假的资格。 即便他是个举世无双的大文豪,严格地说,他还是不具备在文化艺术领域以这种方法打假的资格。 这是因为在当今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公认的在这个领域打假的任何规范。

科学领域和学术领域存在这许多不可违反的定律、定理和规则。 例如,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定律,等等。  在这个领域打假,可以靠揭露某项“科研成果”违反科学定律,或者与他人的试验结果不符,或者研究的过程中有猫腻这一类方法打假。 其结果是黑白分明,一目了然的。  在这个方面,方舟子的工作是成功的。

和科学界不一样的是,文化和艺术生活中没有定律,没有定理,没有规则,只存在常识或常理。 但是违反常识或常理的事情频频发生,而且大都是正常的。  按照常理,毛泽东是应该在家安分守己做一个小地主的,他一个小康人家的子弟绝对没有任何理由闹革命,打倒地主阶级,跟自己家庭所从属的那个阶级作对的。 按照常理,《倾城之恋》那本书是绝对不可能出自于一个当时没谈过恋爱的少女张爱玲之手的,因为她在没有亲身实践的情况下是绝对不可能把男女之爱刻画地那样深刻的。 按照常理方舟子是应该老老实实地在一所大学或一家制药公司找份正式的科研工作,而不应该舞文弄墨,成为一个云游四海,浪荡江湖,吃了上顿没下顿,饱一餐饿一餐的打假勇士的。  按照常理,“方阵”中一员猛将曹长青本来是在体制内吃香喝辣的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他是绝对不应该放着好端端的前程不要,却要民主要自由,漂流海外的。 这些违反常理的事情不都发生了吗?  难道毛泽东是个假冒?难道《倾城之恋》是代笔? 难道方舟子是某人的替身? 难道曹长青被调包了?

说起来韩寒不过是和方舟子一样的一个违反常理的异数,一个怪物,一个怪才,一个江湖浪子,一个刺头,一个傻瓜,一个神经质,一个放荡不羁的狂人。 那你方舟子你凭什么就对韩寒看不顺眼,罔顾事实,生编硬造出一大堆故事栽赃别人呢? 

方舟子的错误就在于,把他在科学打假的方法生硬地“移植”到了文化艺术领域,所以才出现了我们见到的这一个荒唐事。 方舟子对韩寒的所有分析都是站不住脚的。 

在科学领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无论你绞尽脑汁,使尽吃奶的力,还是不可能发生。 “永动机”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发明”了无数次,但没有一次是成功的,尽管这种“发明”还将继续下去。 但在文化艺术领域,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 鲁迅这个医学院的差等生,摇身一变成了中国文坛的巨匠。 齐白石这个木匠,这个毫无学术背景的雕花匠,居然能够大器晚成,成为中国二十世纪的十大画家之一。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一个贫困潦倒的酒鬼的儿子,一个文化水平极低的放牛娃,一个伤痕累累、病入膏肓的普通士兵,居然能够写出那本在共产主义世界红满天的文学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方舟子你怎么不去质疑他们? 你怎么不去打他们的假? 按照方舟子的思维套路,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艺术家都是假冒! 贝多芬十几岁时就失去了听觉。 一个聋子怎么有可能写出那样的千古流芳的交响乐?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你方舟子不是说韩寒是他老爸造出来的吗? 如果他韩寒的老爸确实有那个本事包装出韩寒,如果他是跟你揭露的那样打造出韩寒的,既然你什么都知道了,干嘛不去做个试验,大街上随便找个混小子,按照你揭露的办法一模一样地再人工制造出一个方寒、马寒、牛寒的? 既然韩寒是人造的,再造几个也是可能的嘛。

你方舟子的本事也是世人皆知的。 既然你有那么多的理由认为韩寒是他父亲人工制造出来的,那说明你对此过程已经了如指掌了。 那么就请你如法炮制,把你的孩子或任何一个孩子使用任何方法打造成另外一个方舟子试试! 我保证你无论如何都再造不出来! 

在文化艺术领域,由于太多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使用猜疑的方法太容易伤及无辜,所以打假就必须和科学领域的打假一样,拿出确凿的证据才行,不能信口开河。你要说谁抄袭了谁的作品,那就把两篇作品拿来比较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你要说谁的作品是别人代笔的,那就必须把代笔的直接证据拿出来,例如,代笔者的口供和旁观者的证词等。 你要说韩寒不可能在16岁写出《三重门》那样的作品,那你就必须拿出直接而不是间接的证据来证明你的猜疑是对的。 你要是拿不出这种直接的证据,那就等到你搜集好证据以后再来说话! 现在方舟子所做的不过是捕风捉影、胡乱猜疑、乱侃乱套,简言之就是胡闹!
今天,我就是高瑜
我要指出的是,抖出方当年私信的做法,极其卑劣,晒信者不是一般的韩粉,而是韩寒的密友马日拉,如果连这种阴毒的手法都不加谴责,那么,公义何在?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2-4 22:50
附议花间。揭人这个“短”不地道,他奶奶的。
方舟子考韩寒,必须这么考…

解滨


昨天收到曹常青先生的一封来信,其中有这么一句:“韩寒只需要接受一场作文考试,一次有媒体监督的专家提问,一天之内就可以给自己“平反昭 雪”。为什么不做?答案太一目了然了嘛!” 网上“方阵”要求韩寒接受一场作文考试的呼声也很高。 韩寒本人似乎也倾向于接受这个颇有中世纪决斗式的挑战。 看来这是一场牛仔决斗。

作家资格考试,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举办过。  原因不须我说,诸位作家和非作家应该很清楚。 科学家方舟子,作为一个打假勇士的方舟子居然提出用这种荒唐的方法来定胜负,看来我国的教育业被指责为“应试教育”是不无道理的。

既然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一场作家资格考试,那么这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就必须严格地举办好。 不然考试一结束,“韩粉”或“方阵”中必有一方怒火万丈,抱怨其不公平,怀疑其中的猫腻,指责其偏袒,抗议其无效性。

所以,这一场举世瞩目的考试必须保证其公正性、合理性、权威性,以及科学性。 笔者不是什么教育专家,更不是考试英雄,但本人是“方阵”中的一位匿名小卒。 本人的文章曾在方先生的网站发表数次,所以本人不会偏袒韩寒的。  但本人也是韩粉,此次偏爱韩多一点,所以也不会偏袒方舟子的。

废话少说,这场考试必须这样举办:

1.    在全国举办一场网上投票和专家评选,专家由随机选取的大学中文系里的20位教授组成。 网民投票和专家投票各占50%,选出200位“中国知名作家”出来。 韩寒由于目前的争议,不参选。

2.    由被网民和专家共选出来的200名“中国知名作家”中,随机挑选出40名作家出来,参加“作家资格考试”。  为什么要这些作家“陪考”呢? 是为了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分数基准。 没有这个标准,谁也说不准考分多高才算作家。 之所以“随机挑出”,是防止特定风格或特性的作家被挑选出来。 另外,随机挑出30名作家,由他们担任评分员。 总不能让俺这样的半文盲当评分员吧。

3.    与此同时,在中国100所具有中文系的大学里随机挑选100名中文系一年级大学生出来参加同一作家资格考试。 这100名中文系一年级大学生是作为对照组参加考试的。为什么要建立对照组呢? 是为了验证考试的有效性。 如果参加考试的作家们的考分和中文系一年级的考分的水准相差无几,那么考试就不适合于用来鉴别作家。 如果作家组的考分明显高于中文系一年级学生,考试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

4.    这40名被挑选出来的作家被随机编号,在考试前30分钟从这40位作家中随机挑出10人为考题命题。 他们每人可以提出3个考题。 提出后交给组织者。 组织者从30个考题中随机挑选出一个考题,立即发给那其余30名参加考试的作家,以此杜绝任何猫腻或舞弊。 韩寒在同一考场参加同一命题的作文考试。 所有考生均不准在考卷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只允许留下一个考生号码。 考试限制在1小时内完成。

5.    与此同时,“对照组”的中文系一年级大学生以同一命题参加同一作家资格考试。 也不准留下考生名字,只准留下考生号码。 使用考生号码,避免使用名字,是为了杜绝任何可能的猫腻。

6.    考试结束后,韩寒、作家组、对照组的考试结果一同送到评分组去接受另外30位作家的共同评分。 由于所有考生的名字都是对评分员保密的,而且是由30位作家共同打分的,评分结果应该相对客观。

7.    考试结束,参加考试的所有文章公布,但不公布考生的姓名,只公布考生号码,再由网民对所有的考生的文章通过投票方式打分。

8.    所有的分数公布后,最后公布所有参赛者的真名实姓,和其考生号码。

由于这种考试前所未有,考生的波动性极大,所以建议考5次,丢掉最低分和最高分,取3次中间分数为结果。

虽然以考试定作家资格是人类最荒唐的一件事,但上述考试程序,应该是最科学,最客观,最合理,争议最小的了。

对韩寒的考分,作家组的考分,中文系一年级学生的考分加以比较后,就会得出比较客观的结果。

大家如果觉得这个考试程序还不够科学,欢迎批评指正。 考试结果如果出现对照组(中文系一年级大学生)的考分高于作家组,或者多数作家的考试平均分数远不及中文系一年级大学生, 该当何解释,这就不是本人感兴趣的了。
今天,我就是高瑜
方舟子以假打假的一个例证

——对方舟子《对“天才”韩寒《求医》的医学分析》之分析

解滨

我说方舟子打假打昏了头,不是无的放矢。 对于打假者来说,最不能做的就是自己造假。 打假必须拿出真货来打假,以假打假就让人难以服气了。

方舟子以前打假,大多是拿出事实说明问题,证据确凿,让人心服口服。 例如,为了证明唐骏的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是假的,他拿出证据说明加州理工学院从来没有名叫“唐骏”的这么一个博士毕业生,这个假就打成了。

这一次方舟子打韩寒的假,要证明韩寒的许多作品出自他人之手,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在缺乏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他拿来打韩寒之假的许多东西,是主观臆造的,也可以说是假的。 我并不是说方舟子有意造假或者提供假证据,而是指方舟子拿来指控韩寒的那些东西中,有很多是根本就不成立的,完全来自于他不符合实际的想象力和漏洞百出的推理过程。 和往常不同的是,这一次方舟子并没有能够提供令人信服的任何直接证据,而是以推理或推测的方式,间接地说明他的观点的。 这种打假的方式当然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其推理过程却必须十分严谨。 一旦这个推理过程出现漏洞,打假本身就假,就失败了。  本文要说的就是方舟子这一次的推理过程中出现的几个漏洞。

任何一个推理过程,至少要承认一些事实,然后根据认定的事实,或所谓的常识或常理,按照逻辑关系来分析出一些可能的情况,得出一个或几个结论。 如果一个推理过程所承认或认定的事实是假的,或者不具有代表性,或并不是常识或常理,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很有可能不是真的。

方舟子最新的一篇博文《对“天才”韩寒《求医》的医学分析》是说韩寒的一篇名叫《求医》的文章很有可能是他父亲代写的。 很多人就凭方舟子他这一篇文章相信韩寒的《求医》确实是他父亲代笔的。 我就拿方舟子这一篇得意之作来告诉大家: 别被他懵了。

方舟子在他的文章中陈述了疥疮的一般症状,并引述了韩寒在《求医》一文中对他自己疥疮的症状的描写,分析出了这两者的差别,进而推出韩寒在《求医》一文中描述的疥疮实际上不是疥疮,而是肝炎的一种症状,所以韩寒的《求医》一文应该是他得过肝炎的父亲代笔之作。 逻辑上,这是说的通的。 但是,任何人只要比方舟子更细心一点,更认真一点,就可发现方舟子的这篇文章中存在着几个漏洞。 为了把细节搞清楚,我把方舟子的几段原文搬到这里:

“文中所述的这种没有皮疹、全身奇痒却又没有特定痒处的症状,更像是肝炎诱发的,是肝炎患者的切身感受。肝炎造成肝功能损伤,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升高,在皮肤下沉淀,刺激皮下神经末梢,导致全身上下都瘙痒难忍。所以文章所述,是作者把自己初患肝炎的体验移植给了疥疮患者。

  文中还说,他去的那家大医院,皮肤科和外科并在一起。皮肤病容易感染,外科多是外伤病人,更容易被传染,所以规范的医院是不会把两个科室并在一起的,何况是大医院。在医疗很不规范的年代,例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倒是有可能这么做。文中的其他细节也表明这次求医不可能发生在1999年的大医院。大医院都有护士分诊,患者先把病历交给护士,由护士分配医生;而文中叙述的,却是患者自己拿着病历去找医生,认为这个医生看病草率,又自己去找另一个医生,这像是在社区医院才会发生的。医院里患者很少、病历写得不规范、医生对皮肤溃烂患者不做检验就开药、医生手写药方写得药房看不懂、医生骂病人笨、墙上贴礼貌用语,也都不像是发生在1999年上海大医院的事。

  所以该文所写的,其实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或更早)一位肝炎患者在一家小医院的求医经历,而不是韩寒作为疥疮患者在1999年的大医院的求医经历。作者的身份,更像是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

方舟子的文字历来很精练,不说一句废话。 但这不等于他的话都是讲理的。方舟子说“他去的那家大医院,皮肤科和外科并在一起。皮肤病容易传染,外科多是外伤病人,更容易被传染,所以规范的医院是不会把两个科室并在一起的”。 韩寒原文的“大医院”,只是相对他的中学里面的医务室而言的医院。 所谓的“大”,未必就是那些上千职员的大医院,也可能是一家只有百十个职员,科室和部门不齐全的中小型医院。 但那相对他的学校里的医务室,还是要大得多。 但在方舟子的文中,方舟子把这个“大医院”认定为那种各种科室和部门齐全的,有几百号甚至上千号职员的大医院。 方舟子这里犯的逻辑错误就是先声夺人,或者把自己的概念强加于人。

方舟子又说“皮肤病容易感染”。 这里,方舟子犯了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 皮肤病有几百种,真正“容易感染”的,并没有很多种。 可以说,大部分皮肤病都不是“容易感染”的。你若不信,去问问皮肤科医生,也可以自己去谷歌一下。 方舟子在这个问题上骗人。 正确的说法是:有的皮肤病容易感染。他拿这个不精确的说法引伸出下面一句“外科多是外伤病人,更容易被传染,所以规范的医院是不会把两个科室并在一起的”,这就开始胡说八道了。 我说了,韩寒去的那家医院虽然相对学校医务室来说一定很“大”,但未必就是一家“规范的医院”。  50个职员的医院比起中学医务室也算大,但却不是规范的,对不对?另外,方舟子又是凭什么说“规范的医院是不会把两个科室并在一起的”,这是真的吗? 请问你的证据何在? 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 皮肤科的医生在医学院里大多是学什么专业的? 有多少皮肤科的医生是皮肤病专业毕业的?

方舟子还写:“大医院都有护士分诊,患者先把病历交给护士,由护士分配医生;而文中叙述的,却是患者自己拿着病历去找医生,认为这个医生看病草率,又自己去找另一个医生,这像是在社区医院才会发生的。” 我说方舟子你有没有去过中国的医院看病? 你这段话貌似符合常理,其实不然。在中国的很多医院里,病历是由患者自己拿着还是由护士拿着,分配医生,仍然是各自为政,和医院的大小并无直接关系。 你是从哪里得来的你的结论的? 你听说过“专家门诊”、“挂牌门诊”吗? 即使很大的医院,也有可能病人自己挑医生。医院的生意好坏(医生忙不忙),而不是医院大小,往往决定这一类的服务程序。小医院也可能很忙,大医院也可能很闲。一个病人去找皮肤病医生看病,可不可以自己拿着病历挑医生,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当时那家医院里的那些专看皮肤病的医生忙不忙。 中国人选医生大多是看名气。 如果那边的皮肤病医生没有什么名气,他们在再大的医院里也还是会很闲。 医生们不忙,就会不介意让病人挑来挑去。

方舟子下面这段话更荒唐:

“医院里患者很少、病历写得不规范、医生对皮肤溃烂患者不做检验就开药、医生手写药方写得药房看不懂、医生骂病人笨、墙上贴礼貌用语,也都不像是发生在1999年上海大医院的事。” 方舟子在下面一段中认为这种事情在“六、七十年代”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我说方舟子你错到顶了! 恰恰相反,在六、七十年代,“医生对皮肤溃烂患者不做检验就开药、医生手写药方写得药房看不懂、医生骂病人笨、墙上贴礼貌用语”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极小。 你方舟子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 你不知道那个年代的医生虽说总在毛泽东的各种政治运动中被整的抬不起头,但他们的医德比1999年和今天要好上千百倍! 而且我还想告诉你方舟子:在六、七十年代,医院的任何一面墙上是不大可能贴上任何礼貌用语的。 那个时候医院的墙上贴的是“突出政治”,“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这一类的政治口号。 恰恰只有韩寒写《求医》的1999年,医院的墙上才可能写礼貌用语。

方舟子你昏头了,该好好睡一觉了。

请允许我说一句大实话:人们做每一件事都是有原因的。 方舟子的这篇博文想说韩寒的《求医》那篇文章是他父亲的手笔。 如果真的是他父亲之作,那么问题就更多了。 例如,用方舟子的话来说,是韩寒的父亲在《求医》这篇文章中“把自己初患肝炎的体验移植给了疥疮患者。” 大家知道,韩寒的父亲并不是医生,在医学方面的知识应该是远不如方舟子这个生物学博士的。 韩寒的父亲应该很难知道肝炎原来还是可以“移植”成另外一种疾病的。 如果他真的要移植,就凭他那贫乏的医学知识,还是移植到别的疾病更加容易。 是的,肝炎的症状之一也许是浑身发痒,是有这么一点点疥疮的症状,但肝炎有更多的症状更象其它的疾病,移植起来更方便。 例如,肝炎可以轻而易举地“移植”成以下疾病:

肝炎早期有畏寒、发热、咳嗽、流鼻涕、全身酸痛等症状,将其“移植”成感冒,比移植成疥疮容易的多。

有一部分肝炎病人起病时有四肢关节对称性疼痛,常同时累及多个关节,就连医生也常将其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 所以韩寒的父亲最好把肝炎“移植”成为风湿性关节炎。

有一部分肝炎患者以腹胀、厌油、恶心为主要表现。 韩寒的父亲把肝炎移植成消化不良也很便利。

肝炎初期有疲倦乏力,有些病人可出现头晕、头痛、失眠,韩寒的父亲可以轻易将其“移植”为神经官能症。

最后,如果韩寒是个女孩,那么韩寒的父亲将肝炎“移植”成怀孕反应是最最容易的了,因为大部分肝炎患者都出现过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 就连医生也常常误诊为妊娠反应。

但韩寒的父亲却把肝炎“移植”成了疥疮,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我想请教一下方博士: 在全中国、全世界范围内,到底有多少肝炎病患者被误诊成疥疮?  可以说是接近零! 为什么呢? 因为肝炎和疥疮的基本症状相差太大了。 韩寒的父亲放着那些容易“移植”的疾病不去“移植”,那不是舍近求远了吗?

从大的方面来看,韩寒的多数文章如果真是他的父亲或者一个写作班子代写的话,那么他韩寒的父亲或者写作班子所做的事情真是不合乎逻辑到了极点。 请大家想想: 一个父亲替自己的儿子写了那么多与权势者做对,拿大款们开涮,找官员碴子的杂文,那不是把自己的儿子往火坑里推吗?  要真是有一个写作班子在替韩寒捉刀代笔的话,那会尽写一些一发帖就被屏蔽的文章吗? 这在逻辑上说不过去。

我对方博士的打假历来是大力支持的。 但这一次方博士是在某种情绪下为打假而打假,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使用推理来代替证据。 我们都知道,在没有足够的证据的情况下,要调查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是很困难的。 人们通常例举出不同的故事情节,根据已有的信息来分析哪一种故事的可能性最大。 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排除自己主观情绪的干扰,保持客观性是不容易的。 方舟子这一次先入为主地臆想韩寒的父亲应该是《求医》那篇文章的作者。 在先入为主的情绪下,方舟子在各个环节的所有可能的故事中选择对自己情绪最有利的那个故事,罔顾最可能的那些故事,拿主观臆造的东西代替事实。最后,方舟子得出了他一开始就想得到的结论。方博士你这一次太情绪化了。 你这是以假打假。

在科学领域打假,可以靠揭露某项“科研成果”违反科学定律,或者与他人的试验结果不符,或者研究的过程中有猫腻这一类方法打假。 其结果是黑白分明,一目了然的。  但文化领域中没有定律,只有常识或常理。 可是违反常识或常理的事情频频发生,而且大都是正常的。 方舟子把他在科学打假的方法生硬地“移植”到了文化领域,所以才出现了我们见到的这一个荒唐事。  按照常理毛泽东是应该在家安分守己做一个小地主的;按照常理《倾城之恋》那本书是不可能出自于一个当时没谈过恋爱的少女之手的;按照常理你方舟子是应该老老实实地在一所一流大学或一家制药公司找份正式的科研工作的,而不是成为一个打假英雄;按照常理你方舟子更不该涉足于那么多的你并无造诣的领域的。 这些违反常理的事情不都发生了吗? 韩寒不过是和你方舟子一样的一个异数,一个怪物,你凭什么就看不顺眼,罔顾事实,生编硬造出一大堆故事栽赃别人?

方博士我建议你花几天的时间冷静一点,把你写过的那些东西再仔细分析一下。 也许你会改变主意的。 另外,我建议你回到初中,做1000道几何证明题,把你的思维搞清楚一点。 然后学一点布尔代数什么的,再回来继续打假。  我这不是看不起你,而是觉得你不够严谨。 你要做推理这种游戏,就必须熟知这种游戏的各种规则。 谢谢!



附录:


方舟子:《对“天才”韩寒《求医》的医学分析》 全文见: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95403385_0_1.html



韩寒:《求医》全文见: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 ... nhan5nian/116.shtml
今天,我就是高瑜
15# 花间对影
马日拉做得不对,但他的不对并不能表明方现在就是对的。
我知道什么?
15# 花间对影
马日拉做得不对,但他的不对并不能表明方现在就是对的。
ironland 发表于 2012-2-4 23:15
两者之间并无关联,无论方做得对还是不对,马日拉都是歹毒的。
仅仅把马日拉的做法说成不对,太轻描淡写了。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这个马日拉该被诅咒的,谴责还不足以表达对他的厌恶。
今天,我就是高瑜
修正考试方式之一:

更科学的方法,作文不仅仅是不准签名,还应该是机考,不能留下个人笔迹吧,或者,考完后,将手迹稿再打成电脑文本?
这个叫解滨的作者梳理得还是蛮清晰的~~
看到这名字,马日拉, 就觉得没话好说
看到这名字,马日拉, 就觉得没话好说
李苗 发表于 2012-2-5 09:36
嗯,这个名字应该纳入到那个名人贴去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弟弟什么的,是不是“夜歇”、“夜睡”什么的,……
今天,我就是高瑜
马日拉太恶心了。
方舟子的故事似乎可以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来概括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这次韩少的朋友真是帮了不少倒忙。
8过,这也旁证了他没有包装团队之类,真有团队,哪里还会搞出那么多公关危机呢。

方舟子的文坛旧事,网坛美眉(2)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12-2-6 11:41 编辑

方舟子早年的掐架真功



解滨



上次那一集登出后,勾起了许多老网民的回忆,用星光大侠的话来说,就是“当年的潜水艇们纷纷露出水面来了”。 时隔这么多年,很多当年的水军居然对那些旧事如数家珍,让我吃惊。 西恩地的网友们把上次那两张照片上的人差不多都给认出来了。 有些年轻MM们看后有点失望,说那两张照片上居然看不出有谁比韩寒更帅。 其实当年的网络帅哥还真不少,一点也不亚于今天的帅哥。 例如全世界第一个中文网络诗人诗阳,就比韩寒更帅。 下面是他的当年的青涩照:

MM们看仔细了,如果他跟韩寒那样请个团队好好包装一下,难道不比韩寒更帅吗?  他跟赵薇是老乡,1963年出生的,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 据说后来他去北加州了。 他跟韩寒一样,也有一个漂亮的女儿。  



言归正传。 最早的中文网络刊物是西恩地(《华夏文摘》)。 西恩地有编辑,有技术顾问,虽然这些人都是业余自愿服务者,但出版过程还是严格把关的,所以文章的质量是很高的。 而且文字经过审稿、编辑,把错别字、病句改了,读起来确实是一种享受。 但当年那个刊物每星期只出版一次,时常也发些增刊。 有时候增刊比正刊还好看。 我记得当年每个星期五早晨我就跟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等着新一期的华夏文摘。 当时我订阅了EMAIL发送的期刊,星期五早晨看Email老是不来,就直接去西恩地的FTP服务器找。 记得当时最感人的是 “情义无价 ”那个援救王军涛的长篇连载纪实小说。 内容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我把每一期都保存下来,存到软盘里。 前天一位网友提到那个作品,他说他参与了当年的那个救助活动,也读过那篇小说,小说里说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真事。



那时西恩地每星期只出版一次。 作为当时网上唯一的中文刊物,读者似乎还有些吃不饱的感觉。 1992年,西恩地的元老之一,印第安纳大学的留学生魏亚桂在Usenet上建立第一个了使用GB-HZ编码的中文新闻组alt.chinese.text,又名ACT。魏亚桂是ACT之父。 ACT与《华夏文摘》最大的不同,就是读者也可以在里面发稿,有点类似今天的论坛,可以进行讨论。 这和西恩地互为补充。 但和论坛不同的是,ACT没有版主管理。 那里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从新闻到小说,从诗词到八卦,从宗教到反共,可以说是无所不有。 当时有人就说ACT是个公共厕所,谁进去都可以尿。 也有人说那是个大粪坑的。ACT的东西是多而快,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编辑,内容确实很乱,垃圾成堆。 那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东西是乱码,我根本就没法读。 ACT有的内容也十分精彩,例如女青年写的爱情诗。 我只对政治新闻和话题感兴趣,对那些红楼梦之类的文学讨论毫无兴趣。 ACT还有一个精彩节目就是掐架。 那个年头在ACT什么芝麻大的狗屁事情都有可能引来一场疯狂的掐架。 而当年ACT的掐架冠军,就是方舟子。



方舟子(在ACT早年的笔名Shimin Fang)不是最早来ACT的。 他来ACT时,图雅、嚎、唐三姨等牛人的威望已如日在中天,粉丝无数,以至于图雅写个做饭贴也会引来一阵叫好。 那些ACT的天王巨星,同时也是西草地的大红人,俺对他们景仰得五体投地。



方舟子一开始是老老实实贴他的“大明小史”,然后就是诗歌什么的。 我这个半文盲对文学一窍不通。 对于明史的研究,网上好几个人都说方舟子还是比较锲而不舍的(我不懂那个)。 这是其中一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a ... d/13126194bd10ced1#



方舟子早期的诗歌写的也不错,例如这首: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a ... d/d4de52ab0527a966#



密西根冬天的童话
·方舟子·

这是一个无雪的冬天
虚假的阳光吸引着善良的人们
就象一个迟暮美人的回光返照
掠过那一片光秃秃的树林

这是一个等待下雪的冬天
夜里一场过时的雨敲打着我的车窗
道路因此闪闪发亮
一种痛苦凝固之后的安详

这是一个温暖如春的冬天
你的诉说是一阵阵的寒风
我的脸色因此冷若冰霜
我回想起经历过的所有严冬

这是一个错误的冬天
我已不相信命定的奇迹会发生
我那未曾谋面的永远的爱人
悄悄地死于到来的途中

这是一个最后的冬天
一切故事到此都只剩下悲剧的结局
我的泪水早已结晶在心底
是的,我已忘了如何哭泣

这是一个真实的冬天
这是万念俱灰的时季
雪花终于象落叶般飘舞
我静坐屋中等候她复活的消息

1993.1.7.
另外,给人映像较深的,就是方舟子的码字量。 那个时候ACT的多posts短小精悍,那是因为大多人使用魏亚桂写的ZWDOS汉字输入,远不比今天这么快捷,人们惜字如金。 我那时不会打字,也没时间码字,对于文学更无胃口,每天按时潜水已经吃力。 我开始在网上跟人掐架,那是几年后台湾来的那帮人在网上搞台独,我一气之下才学会了中文输入,开始跟他们在网上对掐。 ACT早年有谁一天能贴上几百字,已经算是高产了。 但方舟子来ACT后,他无论是上贴还是跟别人掐架,一天竟能码一两千字。以下这一篇是他一天内码出来的(这是他1995年的一个帖子):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a ... 71#37d4c1959ad68871





方狂贴了一阵明史和诗歌后,并没引起多大的反响。  他引起大家注意的,是他开始卷入大大小小的掐架。  我不记得当年方舟子一开始是为什么事情和别人掐架了。他好像为宗教和别人掐架比较多,多是台湾的来美学生学者。 有时也为很小的事和一帮胡搅蛮缠的混混掐上,被那帮家伙白天黑夜轮番骂街。 那个时候很多人遇到那些混混都是绕道走。 他方舟子却不屈不挠,一斗到底,感觉他似乎有一种把网络当生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样子,俺看他都有点神经质了。  我实在不记得当时方舟子和别人掐架是为了什么大事。 大概经常就为古诗中的一句话一个字或一个宗教上的什么东东就跟别人掐得天昏地暗,每天洋洋千言,搞到后来是人见人怕为止。 当时一个台湾来的老兄这样说他:



“唉,方兄,人家蔡智腦都已經離開ACT了,你還要追著打,依鄙人陋見,
是不是稍有些過了?我覺得他最初在ACTB上與你討論宗教時並無惡意,
曾稱你為方兄,你和他之間並無什麼不可解的仇恨,又何必呢?”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a ... b8#9990377f60bfe7b8



那个时候网上耍赖皮的,说过话不认账是普遍现象。 但只要方舟子参与掐架,他必把自己和对方的每一个字都存底备案。 如果有人想赖账,他当场亮出别人和自己的原话,让人家无法抵赖。 这种顶真在当时让人拍案叫绝。 这也看出他的仔细和思维的清晰。 他给我的映像大多数时候还是讲理的,他的文学造诣应该是很好的。 很多时候他掐架的文章比原帖还精彩。 我即使看不懂他在说什么,也可以学习他的文采。 当然也有人骂他胡搅蛮缠。 骂他的人好像还不少。 在新语丝里有个人写的赞扬方舟子的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



“方舟子不会轻易去穷追一个人,但凡是被他瞄上的,一般都极难逃得脱。 而且,他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加上他疾恶如仇,思维敏捷,论争严密,观察敏锐,笔锋尖刻,出手狠辣快捷,再加上互联网每秒300000公里的传播速度助威,更是少有敌手。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Net/lifawen.txt


上面这段话是在2001年写的。 韩寒如果能够早日读到这段文字,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看方舟子跟韩寒掐架,就想起当年方舟子在ACT跟人掐架的那个情景。 韩寒要斗夸方舟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网络上跟他无休无止地掐下去,比方舟子更善辩、更狠,更凶,更毒辣才行。 但是,这样的人在中国还没有出现。 所以我在上一集里说:“方舟子在网上掐架,很多年前他就是冠军”。  韩寒哪里是方舟子的对手。



我的上一集登出后,万维有位叫“皇城根儿”的网友回忆了他当年在ACT与方舟子掐架的情景:当时他就明史和红楼梦,跟方舟子和方金可是掐了好一会儿。两人恰好都姓方,论才华和文笔绝对是超一流选手,两人联手大对决他,那叫一场恶战。给皇城根儿的印象,方舟子的掐架本事就是手快。费了吃奶的劲码了几百个字,方舟子上千字的回复马上就出来了。弄得他特丧气,根本回复不过来。那会儿的中文输入软件特懒。他只好败下阵来。皇城根儿记得非常的清楚,当时他在“抱头鼠窜”而去的时候留送给方舟子的最后一句话是“长此以往,君将不君也”。



方舟子为了打韩寒的《求医》一文的假,居然写了4篇檄文,叫韩寒毫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 这再次让我看到了一次他当年的掐架真功,只是他比当年更加老辣和娴熟了。



方舟子 初到ACT时,ACT对于他来说还是个荆棘丛生的大杂院,但一年以后方舟子就跻身ACT八大牛人的行列了(方舟子说那时共有六大牛人,其实俺觉得远不止那个数字)。 ACT成了方舟子的后花园。 可以说他在那里除了跟一两个天王巨星还未决胜负外,他基本上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好像他还当上了个聊天网管什么的。  但那个时候ACT的全盛时期已经过去,高手们开始引退,另谋高就,那个舞台也不够方舟子表演了。 于是他拉了几个死党搞了那个网络文学新语丝。  新语丝成立后,ACT还活跃了一阵子(新语丝在ACT也有园地)。那一两年,CND、ACT、FHY、XYS四足鼎立,撑下中文互联网的大半片天。 但后来随着强大无比的www的普及,Newsgroup这种早期的互联网的一个protocol日渐衰微,ACT几年后寿终正寝了。 今天在网上还有当年的存档(http://groups.google.com/group/alt.chinese.text/topics)。

                                                                                    

如今的方、韩大战,在我眼里犹如一场放大了的ACT掐架。 方舟子的不依不挠的风格依然犹如当年,只是略输文采,却更多风骚。 我真正开始钦佩方舟子,还是在他开始走上科学打假之路以后。 好像有“民科”,说人类之所以能够站起来,是因为猿类能够有别于其它动物面对面性交,这种面对面性交使猿猴站立起来行走,这种力量就叫“朱海军力”。 方舟子以其铁一般的事实,严谨的科学观点,辛辣的语言,把那个朱海军打得屁滚尿流。



也许要不了多久,整个中国都要成为他方舟子家的后花园。 如今他在中国已经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就连朝廷费了老鼻子力气都搬不倒的韩寒,叫他方舟子三下五除二给收拾了。 你说他厉害不厉害? 所以我在上一集里说,韩寒居然跟方舟子说出那种侮辱人格的话,那是找死! 韩寒懂个屁!



方舟子厉害归厉害,他也并不是铁板一块。 他还是有侠骨柔情的。 上次的那两张照片,我说了那里面只有当时很少的几个网络牛人在里面。 但那张照片却有中文互联网早期最最美丽的两个网络MM。 我把那张照片往贝壳村一放,一位女村民眼尖,一下子就指出照片正当中的白衣女士是个大美人。 万维的网友则指出一个是莲波,另一个是百合,她们都在第一张照片里面(第二张照片中的瓶儿也是个当时的大美人)。 西恩地的网友谈论最多的就是莲波。



莲波就是中文互联网早期最知名的女牛人,ACT“六大牛人”之一(百合、莲波、散宜生、嚎、图雅、方舟子),人称“绝代风华才女”。 西恩地的网民把她的照片找了出来:

西恩地的网民还找出了莲波当年的这个译作:



Scarborough Fair



译者:莲波



斯卡布罗集市



问尔所之,是否如适。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彼方淑女,凭君寄辞。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伊人曾在,与我相知。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嘱彼佳人,备我衣缁。 Tell her to make me a cambric shirt.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勿用针砧,无隙无疵。 Without no seams nor needle work.

伊人何在,慰我相思。 Then she wi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彼山之阴,深林荒址。 On the side of hill in the deep forest green,

冬寻毡毯,老雀燕子。 Tracing of sparrow on snow crested brown.

雪覆四野,高山迟滞。 Blankets and bed clothes the child of a mountain.

眠而不觉,寒笳清嘶。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嘱彼佳人,营我家室。 Tell her to find me an acre of land.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良田所修,大海之坻。 Between the salt water and the sea strand,

伊人应在,任我相视。 Then she wi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彼山之阴,叶疏苔蚀。 On the side of hill a sprinkling of leaves

涤彼孤冢,珠泪渐渍。 Washes the grave with slivery tears.

昔我长剑,日日拂拭。 A soldier cleans and polishes a gun.

寂而不觉,寒笳长嘶。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嘱彼佳人,收我秋实。 Tell her to reap it with a sickle of leather.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敛之集之,勿弃勿失。 And gather it all in a bunch of heather.

伊人犹在,唯我相誓。 Then she will be a ture love of mine.

烽火印啸,浴血之师。 War bellows blazing in scarlet battalions.

将帅有令,勤王之事。 Generals order their soldiers to kill and to fight.

争斗缘何,久忘其旨。 For a cause they have long ago forgotten.

痴而不觉,寒笳悲嘶。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问尔所之,是否如适。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彼方淑女,凭君寄辞。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伊人曾在,与我相知。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莲波是第一个以这种似诗经体在网上发表译作的女诗人。 莲波的另一首译作《袖底风•绿袖》也是一样懏永。有人把这种特殊的诗体称作“莲波体”。



莲波的身世一直是个迷。 一说她本是扬州附近一中学语文老师,后出国。 另一说她是浙江宁波人,长于苏州。 大家只知道1993-96那段时间她在芝加哥读书。 1996年7月,绝代风华才女莲波突然贴出离网告示,从此不见其踪迹,和图雅一样神秘地消失了。 据传她后来回国,在浙江某小城教书。 但此传闻未经证实。



莲波去后,ACT的诗词顿失主心骨,开始散乱,渐不存焉。 方舟子与莲波一直交情不错。 莲波曾经帮方舟子打过许多字,也是新语丝的常住诗人。 也许是出于爱才之心,也许是感怀旧日的友情,方舟子把莲波的一些作品搜集于新语丝之中,为莲波设立专辑,后又把他与莲波唱和的诗集在一起,编成《莲舟唱和集》。 这是网络上第一部男女声唱和诗集。下面是《莲舟唱和集》中方舟子和莲波的和诗一首:

  

鹧鸪天

莲波
放眼江山终是空
吟诗举酒意无穷
琴心三叠初弹后
悲喜宛如袖底风

心未淡,血犹浓
清歌一阏梦千重
回眸暗夜愁何限
魂在故园明月中
  
鹧鸪天
--和莲波

方舟子
歌罢大江万事空
天涯孤旅路途穷
阑珊灯灭人归后
剩有绵绵昨夜风
情已淡,恨犹浓
河山回首几千重
不堪说尽思无限
枉作英雄噩梦中
莲波当年的很多作品都是发表在ACT上的。 ACT倒塌后,莲波的作品就一同埋了进去。 是方舟子把她的那些珍贵的作品抢救出来放到新语丝那边去,赖此保存了莲波的作品。 此为网上的一段佳话。



我们记得莲波的美丽,也记得她的神秘。 有没有那么一天,她会回到这里?



下一集要说什么呢? 百合? 图雅? 梦冉? 花招?  雅菲? 或者说说晚些时候的(1997-)网络美女作家?
今天,我就是高瑜
解滨是说故事,写得颇为夸张。那些往事虽然久远,却没有那么神秘。啸尘现在和我一起参与《今天》网站,还有两位前橄榄树主力任版主,梦冉前两年也常在那儿发帖。我一位高中同学,当年也是写手,现在行医钓鱼。

看解滨文章,估计当年是外围,对CND情况知道不多。CND实际上早期是学-自-联主导的,后来如何我就不清楚了。九十年代初,当时的负责人之一曾经邀我去编辑,我因工作忙谢绝了。虽然没有做,但读还是读的,其中情况也时不时听说点。CND一直有团队管理,我第一次听说方似乎是其中人,印象里是告我方属于狂妄自大、只求自己出名、缺少与人合作能力者,故而只好自办新语丝。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