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赵鼎新:论方韩之争

转自共识网: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dlpl/szpl/2012/0225/article_54396.html
发布时间:2012-02-25 18:30 作者:赵鼎新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12747次
  赵鼎新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最近,因“打假斗士”方舟子指责韩寒作品有他人代笔,引发了方舟子阵营和韩寒阵营之间的一场大论战。我也因为以下原因而关心起这一事件。
  第一,方舟子打假的成就主要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他这次却闯入了真伪判断比较困难的文学领域。况且,韩寒成名已久,关注、追捧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不计其数,他们读过韩寒的东西,与韩寒也多有接触。如果韩寒作品大多数是他人写的,并且他的确如方阵营人士所说的是个草包的话,俗话说文如其人,按常理那些接触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总是应该有所怀疑才是,但是我们却从未听到他們发出怀疑的声音。基于这些考虑,我的第一反应是方舟子这次很可能走入了误区,认为方韩之争会成为方的滑铁卢,因此就产生了观察的兴趣。
  第二,方舟子打假,以往的命中率是很高的。如果这次再被他命中,如果韩寒真如其所言是被假造出来的,将会有什么后果?如果韩寒是假造的,恐怕这可称得上中国文坛史第一丑闻了。因为它不仅反映出韩寒和他背后操纵者的诡诈,而且反映了那些追捧过韩寒的媒体和知识分子严重缺乏常识甚至腐败。正是他们把韩寒捧到了“当代鲁迅”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方韩之争把大量追捧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也放到了天平上。
  第三,方韩之争持续发酵,引得无数网友、知识分子、媒体人参加,是一场规模巨大的论战。此前也有类似的公共论战,如汪晖抄袭门,但此事与汪晖抄袭门有很大不同。汪晖抄袭门的讨论从头到底由意识形态主导。在该事件中我是连一句评论都不敢发的,因为不管你怎么说,你都马上会被定成倒汪派或挺汪派,并进而被划入中国语境下的自由派或左派,这对培养成熟的“公共空间”没有什么好处。但是方韩之争中大家关心的主要是真假问题,与意识形态关系不大。这就增加了讲道理的空间。我因此也想从这次方韩大战一窥我们公共讨论的质量与公共空间的建设问题。
  本以为,这场争论也许不会有胜利的一方。但是只要凭事实讲道理,争论各方就会从中学习,对问题会有更深的认识,甚至学会对他人观点的尊重。但是到目前为止的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支持韩寒的一方包括韩本人的表现极其令人失望,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在一些基本常识和是非问题上反应麻木,整个论战就像是鸡鸭对话。这就引起笔者想说几句话的欲望。
  方韩之争的重要性
  方韩之争开始后公共知识分子就该事件的性质和重要性发表了不少观点。我在这里针对某些比较具有影响的的观点加以点评。
  有人说,代笔与抄袭不同,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代笔的做法,韩寒作品即使有人代笔也不是一件性质严重的事件,不值得大作文章。还有法学教授写文章说:“代笔本属于著作权的私权范畴,只要著作权人自己没有发生分歧,外界无权置喙。”该教授因此指责方阵营人士“不尊重私权”。我的看法是:代笔问题的严重性多大完全取決于以下两个环节。首先,代笔人与署名作者之间有没有一个成年人之间的契约性首肯。第二,一旦当人们知道了署名作者的一些作品是由他人代笔时,这一真相能在多大程度上毁坏署名作者的地位。一般来说,代笔作品在署名作者所获得的地位和利益中所起的作用越关键,署名作者就越不敢把作品的真正作者公布于众,代笔也就越接近于欺骗。
  有了这两个准则后,方韩之争的性质就清楚了。假如韩寒未成年时的作品的确是由一位成年人代笔的话,这里不仅仅有韩寒和那一位成年人在对社会共同进行欺诈的问题,而且还有这位成年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一个尚未成年、不能做出成熟判断的韩寒的问题。倘若如此,那位成年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目前有人推断这位背后的成年人就是韩寒的父亲,于是接着就有人用大人为小孩做作业为类比来为韩寒开脱。然而,为小孩做作业与为小孩写小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韩寒的作品出版后马上给他带来了荣誉、地位和金钱。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作品有多高明,而是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出于一位少年之手。韩寒头上的著名作家、现代鲁迅、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等等光环其实都是少年天才光环的延伸。方阵营中有人说韩寒应该回归他赛车手的身份。但是,如果没有少年天才光环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韩寒会有步入赛车手生涯的物质基础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一个家境普通、七门课不及格的中学生在当今中国最有可能的结局是什么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韩寒的早期作品到底是谁写的,或者说韩寒在这问题上是否有严重欺诈行为,就成了方韩之争的关键。方舟子紧抓不放,韩寒又发誓赌咒,又出示文稿,又告上法庭,个中原因即在此。
  有人抱怨方韩之争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使得更应该讨论的问题,比如吴英的死刑宣判、官员贪污腐败、弱势群体利益等等问题都被忽略了。这个观点我也不能同意。吴英问题很重要。官员贪污腐败和弱势群体利益问题更要关心。但是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国家仅能容得下几个议题吗?我们不是在追求多元化吗?多元化的关键之一就是社会议题的多元化。笔者认为方韩之争很重要,因为它的核心是道德和诚信。没有道德与诚信,何谈治国平天下?更何况,如果韩寒早期的作品的确是他人代笔的,那就是在利用“少年天才”这一卖点来愚弄和欺骗读者并从中渔利。这和“三鹿奶粉”事件的本质是一样的,而读者群体也是可以以买了假货受骗为理由对韩寒进行集体诉讼的。当然,不少人是很自私的:三鹿奶粉吃了会生病,因此个个义愤填膺;假作品吃不死人,管他呢!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我们今天能容忍写作上的欺诈行为,明天就会为了某种便利自己加入欺诈行列。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只配生活在一个充斥劣质产品的社会中。
  不久前,网上发表了署名为韩寒的三篇博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不少知识分子摩拳擦掌准备展开辩论。这些人士认为方韩之争使得一个更值得讨论的问题被边缘化了。这我也不能同意。持有这一观点的知识分子缺乏的是如下常识:人文领域文章的力量和重要性往往不在文章本身的观点,而在于这些观点是以什么方式表述的,以及是谁说的和在什么时候说的。“韩三篇”观点混乱、逻辑不清、表述浅薄,从文章质量来看它是不值得给予任何重视和评论的。“韩三篇”的重要性在于他的署名作者韩寒是一个著名作家,是一个曾经对时政不断加以抨击的意见领袖。这样身份的作者的言论总是有讨论价值的,更何况这一作者思想突然趋于保守?背后的原因的确有很大的探讨价值。问题是,韩寒是不是“韩三篇”的真正作者?韩寒是不是他以前所发表的那些抨击时政的博文的作者?如果“韩三篇”的真正作者另有他人,甚至是一个有某种背景的人士,讨论“韩三篇”还有意义吗?“韩三篇”之所以讨论不起来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方韩之争的特色:常识加逻辑与奇迹加信仰之间的争斗
  首先必须指出这次方韩之争中方阵营的特殊性。以前方舟子与他人论战时,他往往是论战一方的绝对领袖,而“方粉”则积极摇旗呐喊,领袖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每次论战的特色。而这次,方阵营中不断有其他人士加入,这些人在其它议题上很可能会站在方舟子的对立面,他们的价值观和知识构成也与方舟子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加入方阵营只不过是因为关注了韩寒的作品后得出了与方舟子相近的判断。他们的加入丰富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方韩之争的性质。所以,本文所指的方阵营并不是一个“方粉”集团,而是一个以方舟子品牌为平台的松散倒韩联盟。由于是个松散联盟,方阵营所发表的观点和提供的证据始终是参差不齐。但是,在反复看了韩寒的一些文字和采访视频后,我认为方阵营的以下几点质疑由于证据比较确凿再加上符合常理,放在一起看对韩寒的杀伤力是很大的。
  1)韩寒父亲的文章说“韩寒写文章的潜能,其实也是在初二时发现的”,并说此后他给韩寒在县图书馆办了一个证,在那 里,韩寒“接触到众多的少儿报刊”。韩寒的《三重门》是在高一写的。《三重门》中涉及的政治、历史、文学知识无数,直接引用的文本数量非常浩大,其中有些书籍的内容非常晦涩。如果韩寒是一个初二还在接触少儿报刊的小孩,怎么可能在一兩年之间突然读起来了(并且读懂了)这么多书籍,并且能大量和自如地引用其中的典故?
  2)韩寒公布了《三重门》手稿,并坚称这是他的初稿也是最后一稿。但是,韩寒所展示的手稿十分干净,修改极少。于是方阵营就有人说,任何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很难从头到底不经修改就写出来的,韩寒分明是誊写了别人已经写完的稿件。
  3)《三重门》明显具有文革和八十年代的话语、场景和思维方式。话语和场景,特别是思维方式是很难从书本中学来的。况且,一本写九十年代末高中生的小说也完全没有必要大量运用文革时代的话语和思维方式。(这一论点的逻辑可用如下例子说明:即使是在七岁就写下“咏鹅”佳句的天才骆宾王,也绝不可能以他的生活经历在七岁时去写“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样的词句。这一论点的逻辑非常强大,韩阵营人士至今都采取了回避态度。 )
  4)作为《三重门》作者的韩寒拥有大量知识,但是视频访谈中的韩寒却是无知得可爱。比如,韩寒书中用了大量的党史和文革知识,但是他平时讲话中却能把姚文元和延安整风联系起来。他书中熟练运用了《红楼梦》中的典故,但是他却在镜头前坦承没有看过《红楼梦》。他成名作叫《三重门》,但却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说他忘了书名的意思。他在另一次访谈中说他并不懂儒学和什么学什么家的,但《三重门》却熟练地引用了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文字。总之,从有关韩寒的视频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热衷谈论赛车和女人等事的青年,而完全不是一个具有大量阅读经历的文学家和一个对时政有自己见解的公共知识分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5)韩寒对方阵营质疑的反应很不正常。到目前为止,韩寒对于方阵营提出的关键性质疑,要不就是回避,要不就是回应前后矛盾。大家所看到的韩寒的回应方式更多的是辱骂、发毒誓、两千万元的悬赏、展手稿、挑拨离间、上法院,完全看不出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天才青年的内涵。方阵营中更有人说,如果韩寒确是一个旷世奇才的话,在这么多人对他开始怀疑的情況下,他应该选择与方舟子进行辩论,或者在有方舟子在场的情况下作一篇命题文章和回答几个问题来展示一下才华。但是,韩寒不用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来正面回应方阵营的质疑,这是非常令人奇怪的。
  在论战中,方阵营的人也许逐渐认识到,除非韩阵营中有核心人士出来揭露内幕,通过考证他们是得不到铁板钉钉式的证据的。因此,他们就不自觉地运用了归谬法 (reduction to absurdity) 来诉诸人们的常识。比如上面第一点,读过书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少年在一年多时间是看不完《三重门》中出现的那些书的,并且其中很多书也是一个少年既不会感兴趣也看不懂的。这一点质疑与一般人的常识十分相符。我自己这辈子就没有接触到过一个能与《三重门》作者的读书能力相比的人。当然,别人不行不等于韩寒不行,他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天才。国人相信天才的存在就像义和团相信刀枪不入的神术一样,因此中国各路天才比较多,尽管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都是西方人。好吧,就让我们假设这世界的确存在天才并且韩寒就是天才。在这一假设下,我们就会得出“在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和对人生的洞察力方面,韩寒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天才”这样的结论。因为,至少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除了韩寒外,我们似乎再没有听说过第二个在短期内看了这么多著作,阅历和思维方式那么早熟,并写出了一部二十万字的、一稿定型的长篇小说的少年了吧?按这个逻辑推下去,中国出现韩寒这样一个天才的概率(连死去的带现在还活着的中国人加在一起)至少要小于十几亿分之一。
  鉴于篇幅所限,我就不对方阵营五点中的每一点作出分析。总之,以上一、二、三点的内在逻辑是:如果韩寒是天才的话,这样级别的天才出现的概率是极小、极小、极小的。而四、五点的逻辑则是:如果韩寒的确是个旷世奇才的话,那么四、五两点是不会成立的,但是它们竟然都成立了,那么结论就只能是韩寒不但不可能是天才,而且还有很大、很大、很大的可能是骗子。方阵营的有效推论加在一起就构成了逻辑学上的归谬法。笔者想过许多方法试图驳倒方阵营的这些有效证据,但是都没有成功。因为当我想要驳倒以上五点中的前三点时,我必须通过各种证据和方法把韩寒推崇为一个从少年开始就是在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知识和逻辑能力样样超群的天才,但是当我想要驳倒方阵营的第四和第五点时,我又必须要强调韩寒是个平常的人、一个普通的八十年代青年、一个读书前看后忘和说话颠三倒四的人。我把韩寒想成任何一种人都无法全面面对方阵营的核心证据。我碰到的问题也是韩阵营人士所碰到的问题。
  现在来分析一下韩阵营在这次方韩之争中的表现。这儿所说的韩阵营主要包括韩粉,发表过有利于韩寒观点的人,以及一些曾经追捧过韩寒并且继续明确或是实质上支持韩寒的一些媒体和公共知识分子。这也是一个松散的群体。
  对于方阵营的质疑,韩阵营的回应手段也可以总结为两个词,即奇迹加信仰。在支持韩寒的文章中有几篇文章体现了一定水准。其中一篇说只要样本量大到一定程度(就是人数多到一定程度),类似韩寒这样的天才是有可能出现的,另一篇则是用老舍手稿的整洁程度来说明至少有作家还是有能力写出非常整洁的手稿的。言下之意,奇迹如果能够发生在老舍身上,那也就能发生在韩寒身上。这两个论点在逻辑上都是成立的。这两篇文章的最大问题是:方阵营的核心推理逻辑并不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原理,而是归谬法。这两篇文章没有回答方阵营所提出的第三点以及他们提出的第四、五两个疑点。关于方阵营所提出的第四个疑点中的一小部分,即韩寒在访谈中甚至不能说出自己小说书名《三重门》的意思,韩寒辩解说他是不愿意回答,因为现场氛围充满恶意。为此我专门把整个视频再看了一遍。我发觉,在节目的后来阶段,韩寒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气氛的确是有问题,但是在节目主持人问韩寒这一问题时,当时的气氛是相当友好的。
  刚才讨论过的两篇支持韩寒的文章都直接向方阵营的核心论点展开了反击,而且他们都采取了讲道理的方式。在韩阵营中,这样的文章非常少。韩阵营甚至有人搞政治正确,这种做法令我感到非常不安。比如,网上有一篇我认为是方阵营中出现的立论最为清晰的文章之一,但是其作者却因为他曾经的异见人士身份而被一些韩粉质疑和辱骂。这篇文章又不是在讲什么政治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把作者的政治观点扯进来呢?当然,这并不是一部分韩粉才有的问题,而是国人的通病。去年司马南在网上指责于建嵘在山东滕州市青年田某“因为强拆自焚”事件上有严重歪曲事实和造谣的嫌疑。我看了之后觉得,如果于建嵘真能把事情说得那么离谱而社会又没有反制的话,那也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我分别找了三个人想了解一下真实情况。沒想到,他们三人回答的核心就是:司马南是五毛,相信他做什么?
续前:
我们中国人喜欢赋予自己的言行以一种无上的道德感,自我感觉极其良好;我们中国人喜欢把观点等同于人品,并且不知道人品要比观点更重要;我们中国人只喜欢、并只能听懂和相信自己想听的故事;我们中国人往往因为相信自己和同仁目标的正义性而漠视、容忍甚至是理解和保护自己和自己同仁手段的不正当性。正因为如此,在当前中国这样一个失范的国度,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环保主义、左派、关心弱势群体等等一股脑儿都有可能成为流氓和骗子寻租的大舞台(而不仅仅是塞缪尔·约翰逊所说的“避难所”)。如果韩寒这一品牌真是假造的话,他不就是具有以上弱点的人追捧出来的吗?

  韩阵营的其它观点都有以下两个特点:1)他们都回避方阵营对韩寒的一些关键性质疑,2)他们都把韩寒作家身份的真实性作为自己的信仰或者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除了铁杆韩粉外,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对铁杆韩粉来说,韩寒就是崇拜的偶像,是他们的宗教。我除了对韩粉大规模地用脏话骂人很有异议外(少数方阵营人士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同样的问题),他们的真诚信仰我完全理解并且尊重。但媒体人和不少知识分子怎么会和铁杆韩粉的立场如此一致的呢?回答这问题前我们先来听听一些知识分子自己的声音吧:

  “无法想象写作这样能够获得巨大快乐的事要交给别人去做。” “我相信我对文字的感觉 …。我的确信现在又多了一个理由——现在韩寒都被众多好事者翻个了底朝天了,依然没有任何靠谱的证据证明韩寒有代笔。”“所有我们至今看到的所谓方韩混战中的证据,无一例外的全部是无效证据!用无效证据指责人,野蛮啊!”但是这三个评论者都回避了方阵营的关键性质疑。

  不少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士在回避方阵营的关键性质疑的同时对方舟子的所作所为乃至人品进行了攻击。有人说:“若说真伪,值得质疑的可不止他(指韩寒),从领导到各种星都值得质疑。偏盘问他?”“所谓代笔大战,最让我震惊的不是公然构陷,而是构陷者的大义凛然和极度道德自恋,与罗伯斯庇尔如出一辙。”对于这类言论,我想指出:以往被方舟子质疑的人物中不少还是有一定权势的。更重要的是,虽然社会上许多人都值得质疑,但是作为方舟子个人来说他想质疑谁就质疑谁,这是他的自由。如果方舟子当上了国家首脑,那也许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方舟子仅仅是一个“打假斗士”,不是集权国家的首脑。再说就证据看,他对韩寒的质疑至少不是什么公然构陷。

  为什么这么多知识分子这次不能就事论事呢?原因很多。曾经捧过韩寒而难改口,在发表意见之前沒仔细作过研究,内心善良加轻信,不喜欢方舟子,不一而足。但是,我看信力建先生一番直率的言论大概是道出了不少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内心的担忧:“如果韩寒被搞掉,中国将倒退20年;如果连挺韩寒的众多知识分子都被搞掉,中国将回到文革。”这话是过头了,但里面的意思还是很清楚的:南方报系和大量的知识分子多年追捧着韩寒,他们与韩寒的渊源较深,韩寒如果陨落的确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儿,我谈一谈近日来我研究方韩两阵营的观点以及韩寒的早期作品和视频采访资料的历程。方韩之争发生了一段时间后我才开始关心此事,开始时没有预设立场,只是好奇。后来发觉方阵营加入了不少独立人士,而且有些论点非常言之成理,于是我就开始考察韩寒早期的作品和以前采访韩寒的视频资料。起初,我的一个很大动机就是想看看方阵营的主要论点是否站得住脚。我的学者习惯使我对听上去合理的观点有一种出于本能的质疑心态,虽然我的质疑在调查之后也经常被自我否定。这一次,在我反复研究韩寒的早期作品和采访资料后,我不但没能找出一套能有效反驳方阵营核心观点的方法和证据,而且还发觉方阵营的核心论点和证据是非常站得住脚的。

  我并不想把自已的结论强加于任何人。但在文章结尾,我想以朋友的身份恳求那些已经公开站在韩阵营一方的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也能和我一样抛开成见、诉诸常识,认真去研究一下韩寒的早期作品和采访视频。我相信,只要韩寒早期的主要作品真是他自己写的,你们就一定能找出令人信服的能直接驳倒方阵营核心观点的证据的。如果你们也和我一样最后发觉方阵营的核心论点是合理的话,那就应该慎重了。你们多年来在中国的公民社会成长、法制建设、环境保护和弱势群体保护等等方面都有过重大贡献。方阵营之所以能在网上对你们进行犀利的抨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你们多年来打造“公共空间”的努力。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注意到方阵营人员的构成在不断变化。方阵营早已不限于方舟子和他的粉丝了。网上越来越激烈批判你们的人中,许多人都曾经是南方报系的报纸和杂志的忠实读者。这些人都受到过你们的“启蒙”。因此,一篇如《“差生”韩寒:用十年的时间证明自己》这样的长文不但不能搪塞他们,反而会使他们感到被侮辱,继而愤起从文章中找出一大堆问题使你们难堪。方阵营自认为通过推理已经把“韩寒早期的主要作品由他人代笔”这一命题的可能性证明到了99.999…%,所以你们的如下逻辑 - 如果不能百分之百证明韩寒早期的作品由他人代笔,那你们就是在诬陷韩寒 – 在他们看来是强盗逻辑。方阵营的信心还建立在拥有韩寒这一忠实盟友这一点上。韩寒不但不敢接受质疑者的要求以在公开场合展示一下才华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而且说话不断前后矛盾,每每在不经意间发表如下思路不清、语法欠通、行文幼稚的文字给方阵营取乐给你们出丑:

  石老师,我是韩寒,借用我爸爸的微博登陆一下。感谢你公正的态度,因为一个公共打假人物如果要确定一个作家有代笔必须要有证据,这是重大指控。而且从世界的共识上,如果方舟子没有证据,却提出和确认这个指控,而所有作家都是无法自证的。这其实从刚开始就剥夺了写作者的言论自由,因为无法辩解。所以在全现今世界范围内都不会有这样的指控存在。谢谢,新年快乐。

  笔者认为,在方韩之争中表述的观点曾经有些误区也不是什么大事。谁又能事事正确呢?但是,如果站在韩阵营的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在知道出了问题后还坚持下去,手中的道德资源可能就会在方韩之争中消耗殆尽。这是非常不值得的。信力建先生的话做些修改后可作为本文的结尾:如果一旦意识到韩寒有重大欺诈嫌疑还要继续坚持保护韩寒,并且仅凭手中所控制的一部分媒体就能对韩寒进行成功保护的话,那么中国就不是倒退到文革了,而是倒退到世界历史上都找不到的黑暗地方去了。
周版,借道问下,彭宇案当时你认为他撞人了么?
周版,借道问下,彭宇案当时你认为他撞人了么?
wolfzhang 发表于 2012-2-25 21:47
我并未对彭宇是否撞人发表过意见,我反感的只是那位法官的判决理由。事实也是这样,彭宇是否撞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法官的判词,它以阴暗的逻辑颠倒了世人的道德。
顺便说下,我转的这篇文章,希望你能拨冗读一下,
我并未对彭宇是否撞人发表过意见,我反感的只是那位法官的判决理由。事实也是这样,彭宇是否撞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法官的判词,它以阴暗的逻辑颠倒了世人的道德。
顺便说下,我转的这篇文章,希望你能拨冗读一下 ...
周泽雄 发表于 2012-2-25 21:51
我仔细看过了(很多内容我在围脖上都看过的),我期待着韩寒的那个小笔记本。如果有可能可以解释原文中的疑问,如果没有,那他被代笔的嫌疑很大。
以下是路金波博客内容,他自己为韩寒背书。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4bd10102dwq2.html

当然,这话也可以不信。
6,  方舟子一直认为自己必胜。他已经撬开了一个巨大的豁口。

7,  但是,结果是,他遇到鬼了。

8,  14年前,韩寒真的很爱读书,真的很爱抄“素材”。他学习不好,惟一在乎的是写书。所以把自己写作的手稿(那时他没有电脑)全部留了下来。留在了爷爷农舍的一个房间里。

9,  这些资料不光包括手稿,还包括通信。甚至,甚至,还包括那个最最最最神奇的“素材”本----说实话,如果没有这个东西,连路金波都不敢相信,《求医》里引用“屠格涅夫”,《三重门》里对各种英文和典故信手拈来,真的只需要一个有心的16岁少年靠一本英文字典和一堆书四处“摘抄”。

10,              多年以后,韩寒自己说“现在看,里面许多东西我早都忘记了。我根本不认识那些单词。只是我想模仿钱钟书。那就不光文风像,也要像他那样有学问。我四处摘抄各种知识。我写文章,写《三重门》,其实不讲究故事完整,我所有的情节设定,都只是为了把那些抄来的知识显摆出去”。

11,              只能说见了鬼了。14年前少年韩寒挖了一个小小的坑。《三重门》迄今卖了500万册,哄了那么多人。但是最后,方舟子、张放、肖鹰、彭晓芸、赵晓、土摩托,这些充满怀疑精神的知识分子跳了进去。

12,              因为对自己的智力太过相信。他们在证明“韩寒代笔”这件事上,把话说得太满了,太过了。有些地方,恐怕真的涉嫌造谣、诽谤。
这篇文章的分量强大。
 3)《三重门》明显具有文革和八十年代的话语、场景和思维方式。话语和场景,特别是思维方式是很难从书本中学来的。况且,一本写九十年代末高中生的小说也完全没有必要大量运用文革时代的话语和思维方式。(这一论点的逻辑可用如下例子说明:即使是在七岁就写下“咏鹅”佳句的天才骆宾王,也绝不可能以他的生活经历在七岁时去写“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样的词句。这一论点的逻辑非常强大,韩阵营人士至今都采取了回避态度。 )
其实对于一个有过写作经验的人来说,能够明显感觉到这一点质疑十分有力,故对方不能避而不谈。视域以及话语方式,会带有时代烙印,这不是一句“天才”可以糊弄过去的。
以下是转的该篇文字的某个评论。
文中少数观点同意,多数不同意,且存在重大的低级谬误。比如文中将三重门的知识量和阅读量的关系做为重要证据。我高中时有百科全书之称,能折服全校很多老师,实际上我的阅读量很小,只是从名言集锦名著介绍杂志报纸摄取了很多知识碎片,并能娴熟用之于作文聊天以充博雅。以此立论无疑是低级可笑的。

此文方法论存在重大缺陷:将韩寒应该承担更多更大的不可推卸的社会义务(包括道德和政治义务),做立论和批判的隐含前提,是不具备正当性的。但这种立论基础却能迎合国人基于集体主义的普遍道德狂热。文中论据,将形式逻辑(逻辑真理)凌驾于事实(真相)之上,又能忽悠很多不明二者区别者。

赵此文的认识论、方法论缺陷是显著的①将不当的社会义务强加给韩寒,作为立论和批判基础②以逻辑推理取代事实。即使韩被证实代笔,我也不在乎它的信誉破产。我在乎的是倒韩潮中的善恶愚蠢。

笑蜀是职业知识分子,常年在正统媒体传播观念,代表了某种隐含的专业权威;韩寒不是职业知识分子,在博客写时政文章,属于业余爱好,且文法修辞不具备知识权威架势。媒体包装拔高是媒体的恶,是另一回事。至于从效果考察,这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如果赵教授此文为其深思熟虑之作,只能说明两件事:1.旅美多年,集体主义道德观狼奶未尽。2.我至少可列出10处以上明显的认识、方法谬误,可见其浪得虚名。因国人太缺乏这两种训练,此文情怀正大堂皇,读起来顺口顺耳,实则低级谬误隐含蛊毒比比皆是。喜欢谬误的就随他去吧。
不想再说这事儿了,自陷污泥浊水,殊为不智。
这位赵鼎新先生确实有意思。王彬彬和汪晖之争,他担心陷入左右陷阱,面对司马南就一点也不担心了,也许,他不知道司马南比汪晖要臭多了吧。

他说,方舟子有质疑韩寒的自由。但赵鼎新却没有先问一问,“质疑”自身是不是具有合法性?

方舟子当初质疑唐骏,方舟子的“质疑”没有受到任何质疑,因为西太平洋大学是假的;

王彬彬质疑汪晖,也基本得到支持,因为有对照的文本,也即,有被侵权对象。

现在,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他首先没有指出谁是代笔者,而是依据种种他认为的“不可能”,而得出韩寒“应该有”一个代笔者,然后成千上万的人根据这个“应该有”去找这个代笔者,结果指向了韩寒的爸爸。其实所有认同这种质疑的,不过是按照方舟子的的题目做填充而已。

面对质疑,首先要检查的是质疑的证据是否合法,方舟子这种“应该”有代笔的证据是合法证据吗?“应该”表达的仅仅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是不能作为证据提出的,因此,所有依据“可能性”建立的证据链都是非法的,因为前提错误。

现在,根据这种“应该有”所找到的证据几乎都是在韩寒在各种不同场合回答各路记者、媒体提问时的场景,这种回答是有对应性的,只能当时的各种提问的结果,而这种回答,谁知道韩寒本人抱着什么样的心情?

韩寒爸爸说韩寒文本干净,也是几年前说的,他想到现在有人说他儿子“代笔”?这恰恰成为了韩寒没有代笔的证据,但大家都视而不见。

赵鼎新说:“即使是在七岁就写下“咏鹅”佳句的天才骆宾王,也绝不可能以他的生活经历在七岁时去写“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样的词句。”但他不知道还有少年不识愁滋味,却专门写“爱上层楼”一说,一个少年写几句老成的句式,其实也就是个装逼而已。谁又没装过逼?

有意思的是,跟在后面质疑韩寒的,大多数都是如蒋泥、青春不再出发这类文学作者,四处散发着文学性思维。

更有意思的,韩寒原本就不是什么天才,那些过去认为他是“天才”的,差不多就是自取其辱。不过是,幻象破灭,反戈一击而已。

当年,辛普森案可谓轰动一时,几乎所有疑点都指向了辛普森,但结果,辛普森无罪。刑事案件的疑点需要接受指控和调查,由第三方进行排除或证实。可文案的疑点谁来证实?韩寒自己还是方舟子成千上万的水军?

方舟子有质疑韩寒的自由,但他没有随意质疑的自由,随意的质疑,就是侵犯私权。

方舟子的质疑的价值是零。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第三,方韩之争持续发酵,引得无数网友、知识分子、媒体人参加,是一场规模巨大的论战。此前也有类似的公共论战,如汪晖抄袭门,但此事与汪晖抄袭门有很大不同。汪晖抄袭门的讨论从头到底由意识形态主导。在该事件中我是连一句评论都不敢发的,因为不管你怎么说,你都马上会被定成倒汪派或挺汪派,并进而被划入中国语境下的自由派或左派,这对培养成熟的“公共空间”没有什么好处。但是方韩之争中大家关心的主要是真假问题,与意识形态关系不大。这就增加了讲道理的空间。我因此也想从这次方韩大战一窥我们公共讨论的质量与公共空间的建设问题。
===================
除了上述这一段之外,赵文的其他观点基本赞同!

像方、司马这样的人,(方和司马还有有程度上区别)我也知道怎么回事,但是不能把他们具体操作打假时的对象都因为他们的身份看作是真的、善的,他们有时候也需做一些真的事情,司马在打击轮子的时候,对伪科学揭露,你们不能因为她身份和行为目的,就否认伪科学的危害
同样,有个公共名人批判文革时表态时代,今天依然是个表态时代,站队时代,左、右,新左、自由,上面赵鼎新文中也提到了与我同样的看法,自由主义等等无论哪种幌子在失范中国都能成寻租旗号,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片对公共知识分子称号及其评选嘲笑的文章,中国自由派公知中学识低下的不少,站队对了,兄弟们相互提携壮胆。
作为自由公知的阵地,由于新闻自由,不少人过分寄予期望和夸大功能,我在6、7年前就指出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忘记它依然是喉舌,依然是宣传口的下属单位,半吊子的自由风格有时候有不少负面影响。
即使是在七岁就写下“咏鹅”佳句的天才骆宾王,也绝不可能以他的生活经历在七岁时去写“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样的词句。
------------------
看到这里就不太想看下去了,又是一个以“截对不可能”作为证据或者论证方法的人。
“韩寒早期的主要作品由他人代笔”这一命题的可能性证明到了99.999…%

表述的逻辑有:

“可能性证明”,比如,证据证明,他可能杀人了!

人们在这个说法上只有“可能”和“不可能”,“99.999...%”,究竟是“可能”还是“不可能”?或者说。可能性达到100%,那究竟是“可能”还是“不可能”?

这样的表述方式,究竟是猜他是工科的?理科的?抑或文科的?

采用的似乎是概率的表达方式?或者纯度的表达式?或者相似度的表达方式?无论如何,也关乎到采样吧。

倘若是判罪,那么,这样的定论方式的结果,就是证据不足,当庭释放。
赞同第五点,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是韩寒来正面回应方阵营的质疑。这是关键。

韩寒你就不能拿出几个小时,和大家面对面心平气和的谈谈吗?
赞同第五点,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是韩寒来正面回应方阵营的质疑。这是关键。

韩寒你就不能拿出几个小时,和大家面对面心平气和的谈谈吗?
玻璃球 发表于 2012-2-26 11:19
第五点也不甚可靠。
第一,对于一个学习成绩不好,不喜欢考试,同时又喜欢读书的人,二十岁的知识水平特别是文学水平很有可能会比三十岁时高,因为谋生原因,韩寒很可能在走上社会以后的时间里,少读书甚至不读书。以韩三篇论,他的见识只有街头大妈的水平,已经沦到整个社会知识青年平均水平以下。不知道他得大名的三重门是不是也这样,没有看过,不好说。
第二,即使他现在仍然有水平,但是,即使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不擅长演讲或辩论,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即使韩寒没有在辩论时表现出什么水平,也不能证明什么。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11# 网事情缘
导师,按照民法的法理,其实质疑真的是很自由的。这个等我觐见导师的时候和你聊哈。

公民社会的一些事情,是叫贵国臣民觉得很不堪的。但,那是自由的一部分。
孤獨是一種習慣.
楼上貌似是迅弟儿吗?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楼上貌似是迅弟儿吗?
阿吕 发表于 2012-2-26 12:53
叫网版导师的,还用了“觐见”这个酸词,MS不像。
边走边看
本帖最后由 马甲 于 2012-2-26 13:38 编辑
方舟子当初质疑唐骏,方舟子的“质疑”没有受到任何质疑,因为西太平洋大学是假的;
网事情缘 发表于 2012-2-26 01:34
西太平洋大学是真的, 唐骏“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假的。
本帖最后由 燕苗 于 2012-2-27 00:05 编辑

完全认同主贴的观点,只是在例举韩寒有代笔上稍嫌单薄了点,我把方舟子质疑韩寒的主要内容汇总一下,供各位参考。
     有人问韩寒《三重门》书名的含义,韩父撰文解释是名字来自《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我们且不计较韩寒是否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但这里“重”就应该读作zhong,《三重门》应该读做“三众门”。然而,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却把《三重门》读做“三虫门”。如果是别人,不知道《三重门》的用典,想当然地读成“三虫门”无可厚非。但是韩寒声称是知道《三重门》的用典的,为什么也读成“三虫门”?难道他把“重要”读成“虫要”?
      按韩仁均的说法,韩寒是在他上初二时才突然开发出了文学潜能,仅仅是因为看了少儿报刊后觉得别人写得不怎么样,于是自己写起来。但是这次的创作激情只持续了一个月(1997年3月),在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韩寒一口气写了十多篇小说、散文,投稿即中,发表在江苏《少年文艺》、广东《少男少女》、上海《少年文艺》等刊物上,还被评为优秀少儿习作、好作品奖。这事真够神奇的,一个此前没有表现出文学才能,也没有经过练笔阶段的初中生,在一个月内突然创作出十多篇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然后又停了下来。难道在那一个月他得了神助?——点评:是啊2-3天写一篇文章,能不是神吗?

     韩寒曾参加过一期纯粹娱乐节目,叫《非常娱乐》(http:video.sina.com.cnvb15900119-1523561653.html )。在节目中,主持人对韩寒和其他参与者进行了百科知识大比拼,其中涉及到语文常识的三道题,韩寒都答错了:一、“君子之交淡若水”是哪位圣贤说的:庄子、老子、韩非子?韩寒举牌说出自韩非子(其实是庄子)。二、听写“犄角旮旯”四个字,他写成“崎角旮旯”。三、主持人让写“户枢不蠹”中的“蠹”字,韩寒交了白板。总得分倒数第二。主持人当场说:“我终于理解为什么你读书的时候语文老不及格。……作为作家来说,你本来应该是第一名才对。”——点评:这当然无法直接证明有代笔,但也至少说明韩寒的文学水平很差,完全不是《三重门》中那个熟练引用老子、庄子的作者。
     特别是他在2005年2月开博到2006年2月的博文(已从新浪博客删除,但能从镜像点看到),要文采没文采,要文笔没文笔,连通顺都做不到,语无伦次,病句、错别字一堆,是一个作文不好的初中生水平。且看韩寒2006年2月8日发在博客上的《如何调教赛车的悬挂》,此处省略,这里有原文http://www.yantan.cc/bbs/thread-110336-1-1.html
    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播出的节目,果然有韩寒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大意是:他是在初一时开始看《围城》的,但是看不懂,初二初三时又看了一遍,还是觉得钱钟书“文笔太难”“太学贯中西,有太多的英语”,他更喜欢当时开始读的林语堂、梁实秋。(视频见(第11分开始):http://www.imgo.tv/clip-201202-51-2510-229453-240574.shtml )——点评:《三重门》里有大量模仿《围城》的句子,并且《围城》是通俗的白话文,怎么可能看不懂?原文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xgt.html
      2005年11月韩寒新书《就这么漂来漂去》出版后不久,韩寒接受网易采访的视频:
同一时间韩寒接受新浪采访宣传这本书时,同样表现得对该书的内容很不熟悉
  奇怪的是,就像他不知道为什么《三重门》要叫那个书名一样,他也说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么漂来漂去》要叫这个书名,因为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代笔者?)给取的,而且他也不知道是哪个piao(“漂”“飘”)字,说是打字的时候电脑默认了这个字。

  不过,铁证出现在第16分12秒处,其中对话录下:


  第一条铁证是网友道前子发现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33db3701012iyk.html), 2005年11月韩寒新书《就这么漂来漂去》出版后不久,韩寒接受网易采访的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7SHKhe0cT8     不过,铁证出现在第16分12秒处,其中对话录下:   ……   主持人:你的书里面写得很煽情,说,给你排气管的声音,然后你就感到自己……   韩寒:啊,这不是我写的。  主持人:不是你写的?  韩寒:这……我不知道出版社哪加的,放在后面,我自己都觉得很别扭,我看了,很肉麻啊。  主持人:我也觉得很肉麻。  韩寒:因为这完全不是我写的。  主持人:啊。  韩寒:特别不是我的话。  主持人:哦。     出版社编辑认为这段话是全书最精彩的文字,所以不仅把它摘录出来放在封底,还放在扉页的本书介绍中和作为第一章节的摘要,先后出现了四次。然而对该书最出彩的这段话,韩寒却说不是他写的,而且不知道这段话是从哪来的。不正常的是,韩寒不知道这段话是出版社从哪拿来的,而其实这段话是从该书正文第一章最后一段(第5页)摘录下来的。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网上有这样一句俏皮话:骗子太多,傻瓜已经不够用了。套用一下就是:假货太多,方舟子早就不够用了。
难得出一个,从上到下都在打压。政府发内部通告,媒体选择性报道,公知为face挣扎,水军诋毁谩骂。亏得方舟子还在顽抗。他居然还在新浪微博上抵抗,新浪打压他那么厉害。
网事情缘说得对:方舟子不是人。换作我,早就去你妈的,我不管了,又不是混不到饭吃。装疯也好,犯傻也罢,有人就是咬着那话儿不认账,你能那他怎办?
我并未对彭宇是否撞人发表过意见,我反感的只是那位法官的判决理由。事实也是这样,彭宇是否撞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法官的判词,它以阴暗的逻辑颠倒了世人的道德。
顺便说下,我转的这篇文章,希望你能拨冗读一下 ...
周泽雄 发表于 2012-2-25 21:51
我认为方韩之争也是这样:韩寒是不是有代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方舟子用逻辑推理得出代笔的结论,这样的做法会使很多人的名誉平白无故遭受贬低。
俺是灭绝师太
转自共识网: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dlpl/szpl/2012/0225/article_54396.html
发布时间:2012-02-25 18:30 作者:赵鼎新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12747次
  赵鼎新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方阵营中更有人说,如果韩寒确是一个旷世奇才的话,在这么多人对他开始怀疑的情況下,他应该选择与方舟子进行辩论,或者在有方舟子在场的情况下作一篇命题文章和回答几个问题来展示一下才华。但是,韩寒不用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来正面回应方阵营的质疑,这是非常令人奇怪的。

周泽雄 发表于 2012-2-25 21:36
韩寒为什么要向别人展示一下才华呢?假如一个人被冤枉成了小偷,这个人有口难辩,赵鼎新会说:是不是小偷你让别人搜个身不就行了么?
俺是灭绝师太
顶楼上西凤酒。方舟子是条鳄鱼,嘴咬上,就没有松开一说。中宣J8部、深圳电视台在他眼里,真J8是个屁。挺韩的男男女女大妈大婶,好好学吧。别光嘴上喊喊民主自由革命造反,裆部一到,从来都是硬不起来。

不过韩寒不认帐应该是暂时的吧,4月1号这个坎,就不好过;后面翻旧账的,也多了去了。最重要的,方舟子还没死,这就够他这辈子受的。
本帖最后由 西凤酒 于 2012-2-26 21:33 编辑

我觉得方舟子所承受的,早已超越了底线。即使不说他遭到过暴力攻击(那次攻击有理由认为是谋杀),就是在言论层面所受到的谩骂,可能也是中国第一人了。我说的谩骂,还仅是指粗口。网络辩论中,他的曲解,可能也无出其右。很多人对他的曲解甚至是故意的。《大象不长毛》的一个图说,翻来覆去地说,好像他们都是第一次发现那个错误。
方舟子当然也会出错。但当有人呼喊“保护韩寒”的时候,他们不认为方舟子也需要保护吗?甚至更需要保护。
李剑芒:
点评赵鼎新教授的逻辑


原文链接:http://jianmangli.blog.sohu.com/204962441.html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赵鼎新教授发表了关于方舟子与韩寒混战的个人看法《论方韩之争》。读者劝我去看看,我实在不想看别人的大块文章,看透别人文章中的逻辑思路是一件很费脑力的事情,特别是逻辑性极弱的中国人写的文章。但劝的人太多了,自然重要性就大了。我咬着牙,勉强看完了。在此对赵鼎新教授的逻辑本身提出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赵鼎新教授说:“难道我们不知道一个家境普通、七门课不及格的中学生在当今中国最有可能的结局是什么吗?”。也就是说,如果韩寒是一个造假,赵鼎新教授自己已经否定了韩寒父子制造如此巨大的造假行为的可能性!他们当年的家境根本不可能造成如此巨大的造假案!
那么造假者是谁呢?赵鼎新教授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方韩之争把大量追捧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也放到了天平上”,也就是说,赵鼎新教授认为真正的造假者是“追捧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是他们制造了这个“中国文坛史第一丑闻”(“中国文坛史第一丑闻”这个词汇用的很大,很大,我不知道赵鼎新教授为什么选用这个词)!我们稍微引申一点就会发现,这个矛头是对着南方报系和新浪等重要媒体来的。因为韩寒是他们“炒”起来的。
从这里,我们应该领会到,打韩寒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一旦韩寒造假被官方“认定”,那么下面跟着上来的就必然是大规模整顿南方报系和新浪等重要媒体!他们立即被钉死在骗子媒体的十字架上。当然那些讨厌的知识分子也自然成为整顿的目标。这里我们看到,这是一盘很大,很大,很大的棋!
接下来赵鼎新教授秀了一下逻辑,我对这个东西感兴趣。让我来分析他的逻辑。赵鼎新教授说:“方阵营的有效推论加在一起就构成了逻辑学上的归谬法。笔者想过许多方法试图驳倒方阵营的这些有效证据,但是都没有成功”。实际上赵鼎新教授根本没有试图推翻这个逻辑,而且在讲解这个伪逻辑,让我来按照赵鼎新教授的讲解,指出这为什么是一个伪逻辑;
赵鼎新教授讲解的逻辑是;如果韩寒是天才,那么证据1,2,3可能成立,但证据4,5则不可能成立!所以韩寒不可能是天才!
看我的逻辑;如果1,2,3,4,5是同样的事情,那么赵鼎新教授的逻辑兴许有道理(注意,我说兴许,我没有肯定)。但这5个证据是同样的事情吗?不!前三个是写作能力,后两个是演讲和记忆能力。前三个发生在15年前,后两个发生在15年后。所以,赵鼎新教授的逻辑是;如果你15年前是写作天才,那么你15年后必然是演讲和记忆天才。如果你15年后不是演讲和记忆天才,那么你15年前一定不是写作天才!
爱因斯坦是一个天才思想家,这个无人否定。可你把爱因斯坦拉到讲台上试试?没人听的懂他在唠叨些什么。当年听爱因斯坦讲课前排经常坐满贵夫人们,她们来听课的目的就是下课后上台上抢爱因斯坦用过的粉笔头!可见,思想天才不见得就是表达天才。这个客观事实我想大家不应该否定。有了这个客观事实,赵鼎新教授讲的是什么逻辑呢?你告诉我!
在证据4中还隐藏着一个小伪逻辑;“比如,韩寒书中用了大量的党史和文革知识,但是他平时讲话中却能把姚文元和延安整风联系起来”。
我在书房写作的时候,如果我需要部分党史知识,我到网上去查,抄来我需要的内容来论证我的观点。可我一定要记住整个党史让你来询问我吗?对不起,我是在写作,不是准备讲演,我没必要记住那些内容,更没必要阅读,记住与我写作无关的内容。如果一个高产作家记住每一个自己写作牵涉到的背景内容,这个人得有多大的脑袋呀?我对中国人讲伪逻辑的本事佩服的五体投地!
我不想评论的太多。下面是赵鼎新教授原因的五个“证据”。
1)韩寒父亲的文章说“韩寒写文章的潜能,其实也是在初二时发现的”,并说此后他给韩寒在县图书馆办了一个证,在那 里,韩寒“接触到众多的少儿报刊”。韩寒的《三重门》是在高一写的。《三重门》中涉及的政治、历史、文学知识无数,直接引用的文本数量非常浩大,其中有些书籍的内容非常晦涩。如果韩寒是一个初二还在接触少儿报刊的小孩,怎么可能在一兩年之间突然读起来了(并且读懂了)这么多书籍,并且能大量和自如地引用其中的典故?
2)韩寒公布了《三重门》手稿,并坚称这是他的初稿也是最后一稿。但是,韩寒所展示的手稿十分干净,修改极少。于是方阵营就有人说,任何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很难从头到底不经修改就写出来的,韩寒分明是誊写了别人已经写完的稿件。
3)《三重门》明显具有文革和八十年代的话语、场景和思维方式。话语和场景,特别是思维方式是很难从书本中学来的。况且,一本写九十年代末高中生的小说也完全没有必要大量运用文革时代的话语和思维方式。(这一论点的逻辑可用如下例子说明:即使是在七岁就写下“咏鹅”佳句的天才骆宾王,也绝不可能以他的生活经历在七岁时去写“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样的词句。这一论点的逻辑非常强大,韩阵营人士至今都采取了回避态度。 )
4)作为《三重门》作者的韩寒拥有大量知识,但是视频访谈中的韩寒却是无知得可爱。比如,韩寒书中用了大量的党史和文革知识,但是他平时讲话中却能把姚文元和延安整风联系起来。他书中熟练运用了《红楼梦》中的典故,但是他却在镜头前坦承没有看过《红楼梦》。他成名作叫《三重门》,但却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说他忘了书名的意思。他在另一次访谈中说他并不懂儒学和什么学什么家的,但《三重门》却熟练地引用了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文字。总之,从有关韩寒的视频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热衷谈论赛车和女人等事的青年,而完全不是一个具有大量阅读经历的文学家和一个对时政有自己见解的公共知识分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5)韩寒对方阵营质疑的反应很不正常。到目前为止,韩寒对于方阵营提出的关键性质疑,要不就是回避,要不就是回应前后矛盾。大家所看到的韩寒的回应方式更多的是辱骂、发毒誓、两千万元的悬赏、展手稿、挑拨离间、上法院,完全看不出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天才青年的内涵。方阵营中更有人说,如果韩寒确是一个旷世奇才的话,在这么多人对他开始怀疑的情況下,他应该选择与方舟子进行辩论,或者在有方舟子在场的情况下作一篇命题文章和回答几个问题来展示一下才华。但是,韩寒不用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来正面回应方阵营的质疑,这是非常令人奇怪的。
刘瑜也遭遇质疑了,不过周濂代她发了个回应。相信有实力的话,很快就会止住对她的质疑。这是对赵鼎新回应中第三条的一则实例吧。
既然韩寒不愿意出来回应,那就让这些疑点伴随着他嘛。他没义务出来说明,别人也没义务取消对他的怀疑。就让他身负疑点呗。
至于说有些人还在找证据,怨不得这些人,无聊的人什么时候都有,韩寒要是觉得这些人无聊,那就出来回应才是正道。不出来回应,就不要怪别人对着他揪着不放。
本帖最后由 燕苗 于 2012-2-26 23:47 编辑
网上有这样一句俏皮话:骗子太多,傻瓜已经不够用了。套用一下就是:假货太多,方舟子早就不够用了。
难得出一个,从上到下都在打压。政府发内部通告,媒体选择性报道,公知为face挣扎,水军诋毁谩骂。亏得方舟子还 ...
西凤酒 发表于 2012-2-26 20:38
方舟子的抗压力是超一流的,这点大概是没有争议的。他应该是o型血的人,其他血型的人没有这个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