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孔庆东:韩寒的世界

长篇小说选刊> 同期评论
孔庆东:韩寒的世界
刊于:《长篇小说选刊》2012年第2期

  2012年春节之前,《长篇小说选刊》约我写这篇文章,当我动手写的时候,已到了龙年2月,此时“方韩大战”正万马战犹酣。这期间我对双方做了劝和工作,从私心角度讲,是作为一名文学研究者,希望文学的事情由文学本身来解决,不希望看到“80后”文坛实力的被削弱;而从公心的角度讲,则希望同时保护创作自由和批评自由,不愿意看到哪方因遭强力压制而噤声。最终,双方都没有听从我的和解劝告。方舟子的质疑固然犀利,韩寒的反击固然猛烈,但由于双方皆非文学研究者,所以他们都不知晓文学理论中有这样一个概念:叙事者。一旦我们从“叙事者”的视角看待作品,许多争论就是完全多余的了。

  一般读者都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写的。但那个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跟读者通过作品想象出来的“作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仅在极少数情况下,二者基本重合。写《阿Q正传》的“巴人”,决不等于在教育部当官的那个“周树人”;给我们讲述“孔乙己”悲惨遭遇的那个鲁镇酒店的小伙计,更不是少年鲁迅。因此文学理论家们发明了一个“叙事者”概念。这个叙事者,是作者通过作品所塑造出来的一个虚拟自我。在此,我只想从这个视角谈谈韩寒2010年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长篇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或许会增加一点我们对“80后”文学的理解。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第一人称叙事者“我”,开着一辆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到几千里外的异地,去接一位朋友出狱。而 “我”夜宿小镇时遇到一位“特殊服务”的女人。 “我”接受了服务后得知,她已经怀孕且不知是哪位客人的孩子,她想生下孩子并培养成一个有理想的后代。后因被警察抓了说是嫖娼,说“我”跟她有复杂的感情纠葛,于是“我”就一路带着她去找“孩子的父亲”。“我”在路上不断回忆往事,不断地插叙一些“我”的和她的少年往事和感情线索。然而,“我”去监狱接出来的,其实是朋友的骨灰。而她最终也没有找到被她认定为孩子父亲的“孙老板”。故事的结尾,她生下孩子后托人送给了“我”,“我”就带着一个“属于全世界的孩子上路了”。

  如果把这个故事当成“赛车手韩寒”的夫子自道,显然是天真和外行的。书中的回忆有眼保健操里包含“为革命保护视力”的开头语的情节,有被同学批判为“反革命”的情节,此类“闪回”显然不是“80后”而是“60后”以前的人生记忆。但“80后”凭什么就不能借用甚至虚构“60后”的人生记忆呢?所以,我们不必追究作家韩寒的“创作程序”,值得研究的是叙事者韩寒与赛车手韩寒的灵魂交错。我曾经说过,韩寒的小说具有一种“速度感”。这种速度感不是简单的节奏快捷或者思维跳跃之类,而是韩寒的文字经常给人一种“在路上隔着车窗看人生”的感觉,这个感觉跟“80后”、“60后”无关,这个感觉只属于一个曾经喜欢长跑、后来喜欢狂飙的狂狷之士。不论我们觉得他有什么天才或缺陷,不论我们觉得他有什么洞见或偏激,不论我们觉得他天马行空或鼠肚鸡肠,他都是独一无二、只可模仿不可复制的。

  正因为不是在正常的速度中看世界,所以“叙事者”一方面“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而另一方面他所呈现给读者的世界是动荡的,是可疑的,是不可久居的,是不断向后掠过的,是刚刚寻找到就发现已经成为骨灰的。“80后”文坛上,集中全力为读者奉献出这样一个世界的,只有一个“叙事者韩寒”,不论这个韩寒在生活中是谁,哪怕他是一个外星人,都值得他的那些粉丝向他致敬。因为他所奉献的,是一个“韩寒的世界”。

(孔庆东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地址:http://cpxsxk.com/criticism/2240.html
孔和尚就写这几句屁话,也敢称“韩寒的世界”!
http://http://blog.zmw.cn/user1/42/index.html我行我诉
孔三妈不嗑药的时候还是挺正常的哈,社会应该多元,人也有多面,牛头马面妖魔鬼怪,想想这才是正常的~~要是满大街全是雷锋?!靠,太恐怖鸟


同意楼上。看来坏人偶尔也能整出点不太坏的文字哈:)
孔和尚不蠢,因为政治上“不干净”,89年那点事好不容易过关,学会了宁左勿右,给自己上保险呢。
我也觉得主贴说的挺像人话,看来孔庆东平时说那些昏话说不定真是吃错药了。
这是正式发表的,一般在这种正式发表的文字里,这个疯子是尽量hold住疯狂,装出点人样的。
今天,我就是高瑜
请斑竹删除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