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骗局:韩寒只是“排版获奖”?

骗局:韩寒只是“排版获奖”?
——对《萌芽》杂志文本的解读及质疑

作者:倍魄


  2012年3月27日,在《萌芽》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奖13周年之际,@倍魄在唐山图书馆办理了借刊证和借书证,然后查阅了1999年《萌芽》合订本,进一步发现了诸多疑点。根据《萌芽》自己的内容,正如方舟子所言,韩寒“获奖”应当是后来添加进去的,所谓的补考也可能并不存在!


  刊登在1999年第1期的征文启事上,明确说明分到C组的参赛者是“除中学生以外 30岁以下的青年人”,但韩寒的“一等奖”却出在了C组。奖项设定,本没有一等奖和二等奖的设置,只有优胜奖10至15名,入围奖30至45名,数量上远小于最后颁布的一等奖20名,二等奖120名,入围奖192名的总数。


  刊登在第2期的组委评委名单里,《萌芽》杂志只有主编赵长天和副主编桂未明分别是复赛评委和工作委员会委员。李其纲不在公布的名单中,并且,也没有提“初赛评委”。


  《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奖揭晓》的文章是发表在第5期(不是第4期)。根据此文,复赛是3月27日下午1时30分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举行的。获奖作品选登都是选的A组:吉林省吉化一中宋静茹的《孩子》和上海市市东中学刘嘉俊的《物理班》。点评《孩子》的是韩仁均的中文系同届同学陈丹燕。


  C组获一等奖的有两人,一个是淮阴市人民广播电台的陈武,另一个是上海市松江二中的韩寒。新概念大赛的征文启事中已经写明白,C组的参赛者是“除中学生以外 30岁以下的青年人”,韩寒出现在最后一个,而且是不合其高中学生身份C组,只能说明是后来他挤占了一个C组的名额,甚至,可能是《萌芽》杂志为了炒作韩寒,临时在杂志排版上让韩寒获了一等奖。也就是说,在3月27日评委连夜评出的获奖人中,根本没有韩寒,在3月28日的颁奖大会上,也没有宣布韩寒获奖。韩寒的补考既无效,同时也很可能并不存在。至少,除了《萌芽》自己的人,没有人见证过韩寒的补考。


  第5期刊登的一等奖名单上面的照片显示,“新概念作文大赛颁奖大会”的合影当中,有12个学生模样的人手捧证书。在此照片中,没有韩寒的身影。颁奖大会是28日下午3点在青松城大酒店举行的。如果韩寒是颁奖大会前两个小时补考完成的,他有时间参加颁奖大会并且应当出现在照片中。


  在《第一届新概论作文大赛评奖揭晓》一文中,提到公证处监督了评定出三道复赛命题的过程。没有提到评委的评奖过程中有公证处的监督。整篇文章中,也没有提到后来被传奇为神话般(又各执一词,相互矛盾)的韩寒补考“七步成诗”。文中提到“上海地区有三名考生无故缺考被取消评奖资格”,这三人中如果包括韩寒,那么韩寒不可能获得一等奖,如果不包括韩寒,那么,韩寒补考既不合规,考试的公正性也完全没有外人参与监督保证。


  迟至1999年的第8期,韩寒的文章才被选登,登出来的文章不是广为流传的《杯中窥人》,而是《求医》。这印证了叶兆言的说法,获奖作品是看征文,复赛只是为了甄别捉刀作弊的现象。然而,《萌芽》杂志显然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绕过公开的复赛,在莫须有的“七步成诗”的《杯中窥人》的谎言之下,把他们谋划“反应试教育的模板典型”的韩寒暗渡陈仓了。请注意,这时《三重门》的出版早已经在运作当中了。


  1999年的第9期,第二届作文大赛的征文启事登出。


  至此,我们梳理一下从《萌芽》杂志自己发布的文章中发现疑点和矛盾:
  1、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奖揭晓》一文(发表于1999年第5期)中,说评委是3月27日连夜开会评出获奖名单。而后来出自《萌芽》工作人员的说法,却成了3月28日上午开会评奖。李其纲《对新概念作文赛的N个问号及N个回答》文章中也持28日开会的说法。所以,至少在评奖时间上,萌芽在自打嘴巴。
  2、《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奖揭晓》一文中提到“上海地区有三名考生无故缺考被取消评奖资格”,那么,这三人都是谁?包括韩赛缺考吗?组委会有没有给三人都打电话核实缺赛原因?评委们是独爱韩寒吗?他们知道上海有三人缺席复赛吗?叶兆言在《也算多余的话》里说他对韩寒的初赛文章印象并不深刻,他提议韩寒补考是附和大七嘴八舌的结果,那么为什么没有七嘴八舌三个人,而只议论韩寒一个人?要知道,三个人都有资格进入复赛,也就是他们的初赛文章水平足够进入复赛。难道是除了韩寒,其他人都拒绝补考吗?
  3、韩寒“通过补考”获得了一等奖,为什么他没有出现在颁奖的合影中?他的初赛文章不是令所有评委击节赞叹吗?他复赛“七步成诗”不是在后来被演绎成天才传奇吗?评委们都知道韩寒的得一等奖吗?当天颁奖,有把韩寒的一等奖证书颁给他吗?韩寒的名字出现在名单最后,并且,是诡异地出现在C组中,为什么?莫非,韩寒只是被《萌芽》杂志“排版获奖”的吗?
  4、刊登于《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B卷》第407页的《<杯中窥人>点评》,点评人是李其纲。而刊登于《萌芽》杂志的获奖文章选登的都是初赛作品,而且,点评人都是非萌芽的工作人员。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李其纲在《对新概念作文赛的N个问号及N个回答》一文中,承认“复赛作品仅仅起一个鉴别真伪的作用,即考量初赛作品是不是出自参赛者本人之手”,为什么在《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B卷》中收录《杯中窥人》?为什么在之后对韩寒的宣传中都称《杯中窥人》是获奖文章?有没有编造和炒作在里面?


  【结语】事实已经越来越清楚,韩寒不仅初赛作弊,他的补赛和获奖都是彻头彻尾的骗局。尽管韩寒父亲韩仁均与《萌芽》杂志相关人员至今否认相互认识,但事实证据已经足够清楚,他们联手策划了韩寒的“高一入学,扮演叛逆应试教育的文学天才——通过作弊颁一等奖给韩寒——以韩寒的名义出版《三重门》——《三重门》与《萌芽》新概念大赛互动炒作”的路线图。在被商业包装和政治期许的“工具韩寒”之前,我们发现的竟然是一个“骗局韩寒”。它超越了“骗子韩寒”,因为这是多个无耻文人联手操作的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骗局。中国文人的道德沦丧竟然在13年前就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
  至此,“人造”和“代笔”都显得非常“良知尚存”了,因为人们最初的判断的想象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如此的无耻和疯狂。
  《萌芽》属上海作协,这样一场影响巨大的文化骗局严重伤害了上海作家的形象,甚至,这场骗局也将伤害中国的国家形象。在此,正式吁请上海作家协会给予回应,也吁请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注意公众的强烈质疑,对《萌芽》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进行调查,查清事实,对公众关切一个负责任的满意答复!

               倍魄
              2012/3/28
Do not argue with an idiot. He will drag you down to his level and beat you with experience.
你永远不能战胜一个纯SB,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跟他个水平,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跳跃性的猜测和明确性的结论。

关于新概念,我记得我前面贴过某届的作品集吧(那本书我有)。关于里面作品水平如何,如何点评,就靠顶楼这样猜出来的?

有个问题很多人还是不理解,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得奖着水平未必高,得奖人的作品有被评委说的一钱不值的。主要是为了发现写作的苗子。

而韩寒,如果作品本身不是代笔的话,算得上是个好苗子。所以值得推荐。

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如果说萌芽(或评委)搞骗局,要搞清楚几点:

(1)评委们是否明确知道韩寒是作假,仍然推荐他获奖。如果不是,评委无责任。
(2)评委是否认为韩寒提供的作品有可取之处,值得获奖?如果是,评委无责任。

表把评委程序的问题跟韩寒代笔的问题混到一起。搞得好像整个萌芽都是作假者一样。

萌芽推出的很多人,现在也已经成名。比如韩寒、任晓雯等等。
白纸黑字VS当事人回忆。
日子不离谱就差一天,照片是黑白的看不清。照片都看不清事情就更说不清啦。
打韩的还可能有新证据,有啥用?
挺韩的有证据亮证据,没证据靠回忆,都没有转话题。
韩寒同学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没有证据打不到,有了证据是伪造,看你还有什么招!
5# 老程

如果立论基础(韩寒是C组)这个事实有误,那么文中很多猜测都不对头。

即便对头,照方舟子的逻辑,B组C组能搞错,难道时间就不能搞错?

我记得读书和书屋那几个杂志常常有致歉说明什么的。有一次《读书》后面几十页都是错的。据说是排版问题。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印象。
6# wolfzhang
照片也可能是假的吧?
韩寒和韩粉至今没有正面回应排版获奖质疑(谩骂的有),现在看这个新概念作文大赛真是漏洞百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