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发达国家下水道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2-7-22 17:46 编辑

对国外游客来说,巴黎似乎意味着繁华、浪漫、灯红酒绿一般的快乐生活。可是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就在繁灯初放的夜市中,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柏油马路和泥土,巴黎的地下世界――下水道,却是另外一番样子。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名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就想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一个绝世的伟大工程,这里没有黑水横流的垃圾,也没有臭气熏天的各种腐烂物体。事实上自从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介绍冉阿让背负自己的未来女婿穿过了一段危险又深邃的下水道流沙泥之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又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现在,巴黎人甚至将其开发成了一个下水道博物馆,向世人介绍他们的成就。


古老的巴黎排水道
  下水道博物馆Tips:交通:坐地铁9号线或RER C线, Pont de l’Alma 站下车;开放时间:5月1日到9月30日 11:00 – 17:00;10月1日到4月30日 11:00 – 16:00;每周四、周五,以及一月的第2-4周休息



  据报道,巴黎经常下雨,从未发现下雨积水导致的交通堵塞。巴黎的下水道均处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总长2347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难怪雨水到了地面便迅速了无踪影。由于巴黎下水道系统享誉世界,下水道博物馆已成为巴黎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外的又一著名旅游项目。能成为旅游景点,下水道肯定能容下很多游人,无比宽敞,可以行走奔跑(这种情形在西方电影里经常出现),有通畅的排气系统、有纯净空气,不会、不能臭气熏天。

  下水道博物馆位于塞纳河阿尔玛桥畔,这里没有显眼的建筑,只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售票亭,掏3.8欧元购票后即可从旁边狭窄的旋梯进入地下6米的深处,探究巴黎的“五脏六腑”。据介绍,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有近10万人。


古老的巴黎排水道


  法国首都巴黎的下水道博物馆从外表看并不特别,就是一个普通的下水道井盖。但是掀开这个井盖进入地下,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地下宫殿。巴黎下水道虽然修建于19世纪中期,但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些高大、宽敞如隧道般的下水道实在是不同凡响。聪明的巴黎人就利用这些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下水道建成了下水道博物馆。人们在这里游览,可以全面了解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

  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这哪里是下水道?简直就是宽敞的地下水库工程,就是发达的企业化复杂运作和灵活机动的应急机制。因此,这种四通八达的系统能够顺利排水。在19世纪就能够设计出这样复杂的地下下水道系统,那是一个超前于时代的创举,而这项巨大工程的设计师巴龙。奥斯曼当然功不可没。奥斯曼是在19世纪中期巴黎爆发大规模霍乱之后设计了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

  奥斯曼当时的设计理念是提高城市用水的分布,将脏水排出巴黎,而不再是按照人们以前的习惯将脏水排入塞纳河,然后再从塞纳河取得饮用水。

  然而真正对巴黎下水道设计和施工做出巨大贡献的却是厄热-贝尔格朗。1854年,奥斯曼让贝尔格朗具体负责施工。到1878年为止,贝尔格朗和他的工人们修建了600公里长的下水道。随后,下水道就开始不断延伸,直到现在长达2400公里。

  截止到1999年,巴黎便完成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100%完全处理,还塞纳河一个免受污染的水质。这个城市的下水道和她的地铁一样,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才有了今天的模样。除了正常的下水设施,这里还铺设了天然气管道和电缆。直至2004年,其古老的真空式邮政速递管道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此外,多数人大概不知道,在巴黎,如果你不小心把钥匙或是贵重的戒指掉进了下水道,是完全可以根据地漏位置,把东西找回来的。下水道里也会标注街道和门牌号码。你所需要的,只是拨个电话,这项服务是免费的!(只可惜,我当时没能记下这个号码。)完备的设施和人性化的设计背后,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

  在博斯凯大街的污水干道,它浓缩了巴黎下水道的全貌。沿着一条长500米、标着路面街道名的蜿蜒通道前行,脚下是3米来宽的水道,污水在里面哗哗流淌,身边摆放着各种古今的机械,每隔一段又出现岔路和铁梯。再往前是一个陈列馆,陈列着从高卢罗曼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帝国和七月王朝、现代和近代巴黎下水道6个历史时期的图片、模型,并配以英、法两种文字说明。通道终端是一个大厅,放着3台电视机,播放一个长约20分钟的介绍巴黎下水道情况的短片。

  陈列品展示了巴黎下水道的历史变迁。早在1200年,菲利普·奥古斯特登基后要为巴黎铺砌路面,曾预见巴黎市区将兴建排水沟。从1370年开始,时任市长的于格·奥布里奥兴建蒙马特大街,将盖有拱顶的砌筑下水道通向河道。1850年,在塞纳省省长奥斯曼男爵和欧仁·贝尔格朗工程师的推动下,巴黎的下水道和供水网获得了迅速发展。据介绍,雨果在撰写《悲惨世界》前,曾通过时任下水道督察的好友埃马纽埃尔·布吕内索亲临下水道,并绘制了管道图,从而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小说主人公冉阿让在下水道中与警察周旋、逃脱追捕的情景。

  据博物馆提供的数字,巴黎密如蛛网的下水道总长近2300公里,每年从污水中收回的固体垃圾有1.5万立方米,巴黎地区现有4座污水处理厂,日净化水能力为300多万立方米,净化后的水排入塞纳河,而每天冲洗巴黎街道和浇花浇草40万立方米的非饮用水均来自塞纳河。目前,这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巴黎下水道仍然在市政排水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每天,超过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都通过这条古老的下水道排出市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2-7-22 17:50 编辑

东京:下水道深达60米

  日本是个台风多发国家。东京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为避免受到台风雨水灾害的侵袭而建的。这一系统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其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


  东京地下排水系统建成于2006年,堪称牢固、先进,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

  东京的雨水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

  为了保证排水道的畅通,东京下水道局从污水排放阶段就开始介入。他们规定,一些不溶于水的洗手间垃圾不允许直接排到下水道,而要先通过垃圾分类系统进行处理。此外,烹饪产生的油污也不允许直接导入下水道中,因为油污除了会造成邻近的下水道口恶臭外,还会腐蚀排水管道。东京下水道局对此倡导的解决办法是:用报纸把油污擦干净,再把沾满油污的报纸当做可燃垃圾来处理。更干脆的办法是做菜少用油。下水道局甚至配备了专门介绍健康料理的网页和教室,介绍少油、健康的食谱。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2-7-22 17:49 编辑


泰本河,就像是很多泰晤士河的支流围绕在伦敦城市中心的下水道中。
  伦敦排水系统建立与霍乱肆虐有关
  1700年的时候,伦敦已经是一个拥有57万人口的欧洲超级大都市,但城市的排水系统极其糟糕。
  为将污水和雨水引入路两边的明渠或者马路两边的街沟中,泥土路面或者卵石街道都凿有迷宫般的沟沟渠渠。一英尺多深的明渠中塞满了灰烬、动物尸体,甚至粪便。糟糕的排污系统将街道变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
  1810年,英国人开始使用暗管排水,改变了城市的排水状况。
  有趣的是,英国排水管道系统的建立,与霍乱的肆虐大有关系。
  1831年,欧洲爆发霍乱。这次霍乱夺去约32000名英国人的生命。人们认识到,拥挤、肮脏的街道是疾病的温床。1842年,大不列颠帝国派出考察队去罗马和巴黎参观供排水系统,他们惊讶地发现,古罗马的排水系统比起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要先进得多、卫生得多。为了改善地下水道,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皇家委员会。
  1856年,一位叫做巴瑟杰的人承担设计伦敦新的排水系统的任务。他计划将所有的污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全部排入大海。巴瑟杰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地下排水系统全长160公里,位于地下3米的深处,需挖掘350万吨土,但这个计划连续5次被否决。1858年夏天,伦敦市内的臭味达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程度,伦敦市政当局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同意了巴瑟杰的城市排水系统改造方案。
  1859年,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正式动工。1865年工程完工,实际长度超过设计方案,全长达到2000公里。下水道在伦敦地下纵横交错,当年伦敦的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


伦敦舰队下水道,这成为了伦敦城市探险者拍摄的经典地点。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2-7-22 17:48 编辑


罗马:2500年后仍在使用

  古罗马下水道建成2500年后,现代罗马仍在使用

  说起城市排水的文明史,必须从古罗马说起。古罗马下水道建成2500年后,现代罗马仍在使用。

  公元前6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使用岩石所砌的渠道系统,将暴雨造成的洪流从罗马城排出。渠道系统中最大的一条截面为3.3米×4米,从古罗马城广场通往台伯河。

  公元33年,罗马的营造官清洁下水道时,曾乘坐一叶扁舟在地下水道中游历了一遍,足见下水道是多么宽敞。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2-7-22 19:50 编辑

北京的排水管道


北京太平桥排水管道


北京清河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人员正在演示先进的“CCTV电缆遥控管道摄像检测系统”。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抱歉,我自己能看见所以没有注意

北京太平桥的管道不知是否具有代表性,这里的图片看来是90CM直径,太小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欧洲国家下水道主要是罗马的发明

希腊城邦的城市建设实际上很糟糕,每个城邦注重的是卫城——也就是城邦最后的堡垒。城邦选址在山坡上,雨水可以顺流而下。当城市扩大了。分户殖民。

罗马不是的,罗马在公元前3世纪瘟疫后把饮水与下水完全分开作为一个宗教禁忌,开始引水渠工程建设。可是罗马人发明的供水系统是开放式的,没有水龙头,多少水引进城市,就要有多少水排出城市。因此和引水渠工程同步进行的,就是排水道工程。罗马人是使用砖石拱券技术的大师,用在地面上是神庙,浴场之类的大型公共建筑,用到地底下去就是排水道。拱券建筑是要大规模搭建模具,模具是要事后拆除的,所以尺寸至少要容许一个工人在里面施工,所以最小的下水道尺寸是1.8米×0.9米的矩形+一个半径为0.9米的圆拱。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0# 老西安

老西安看看清楚,是木匠转贴的呀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19# 某某马甲

北京的体制有问题

排水是市政项目,应该是政府应有的职责,怎么可以弄给一个企业去管?企业没有直接的公权力,怎么和其他涉及到利益的利益团体打交道?怪不得北京的底下管道通讯、电力、燃气、供暖居然都有优先权

上海租界当年就是从市政建设开始获得自己的城市管理权。市政建设的项目道路、阴沟是第一大项。

上海现在是水务局下设排水管理处,有地方性法规作为保障。这个机构原来是城建局排水管理所,直接从工部局公董局的工务处发展过来。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8289/node68297/node68360/node68366/userobject1ai65888.html

上海的标准也很低,不过是一年一遇的标准,小时雨量36毫米。超过这个量就要内涝。而上海如果台风来袭、又正好是朔望高潮位及上游来水三聚头,就要出大问题。台风带来雨量一般都在小时36毫米以上。诡异的是,台风正面袭击上海的事情已经连续几十年没有发生了。在70年代几乎每年都有一次台风正面袭击上海的事情。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纽约,暴雨中的秩序和力量

纽约时报中文网编辑 金波 2012年07月25日

Sim Chi Yi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一场六十年不遇的大暴雨在周六袭击了北京。周一晚上,房山区琉璃河的积水仍未退去。

和北京相比,纽约是一个更容易受到暴雨袭击的城市。有上百年历史的老旧地铁和下水道系统,也会让纽约在暴雨来袭时可能不堪一击。

纽约人最近一次的暴雨记忆发生在2007年8月8日。当天早晨5点到8点之间,纽约毫无征兆地出现狂风暴雨。风速每小时达到135英里, 中央公园一小时内降雨2.8英寸(相当于71毫米),肯尼迪国际机场则是3.5英寸(88毫米),一河之隔的新泽西纽瓦克机场更是破了1959年时创下的记录。

这场暴雨发生的时候,我正在纽约工作,对当时混乱的局面至今记忆犹新。大雨造成大纽约地区淹水,1.4万户家庭停电,机场航班取消或延误,铁路中断,地铁系统完全瘫痪。由于正值上班高峰,数十万通勤客只能搭乘公共汽车。全城一片混乱,宛如好莱坞电影中出现过的纽约大毁灭的场景。

但是在一片混乱之中,却有一种秩序和力量悄悄地浮现。

主管地铁的纽约大都会运输署(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简称MTA),在早上9点多就第一时间通过其网站发布了各条地铁线路的运营情况,并在全天进行即时更新。在停运的地铁线路,MTA临时安排了大量的接驳巴士免费接送乘客。每一个地铁车站里都贴满了带有MTA标志的官方告示,详尽指示乘客如何进行换乘——在少数族裔聚居的街区,这些告示除了英语之外还有其他语言,比如在华人和韩国人聚居的皇后区法拉盛,就有中文和韩文。车站里还安排了大量工作人员提供帮助,指引乘客前往附近的巴士站。

与此同时,MTA不厌其烦地向外界解释以安抚民心,表示分布在地铁线路旁280个机房里的抽水泵正在时刻不停地抽水。各家地方电视台和网站,也都一刻不停地对灾情进行滚动报道。

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在当天下午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灾情和伤亡情况,并呼吁市民尽量不要外出。MTA的负责官员艾略特·山德(Elliot G. Sander)向公众致歉,表示地铁排水系统的设计排水能力只有每小时1.5英寸(38毫米),因此无法应对此次一小时3英寸的降雨。纽约州州长艾略特·斯皮策(Eliot Spitzer)也要求交通部门对地铁抽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检视,在30天内做出检讨并提交整改方案。

暴雨之后的几天里,各选区的民选官员为了争取民心,纷纷为民众出头,组织家里地下室进水的民众集会抗议,要求政府检讨过失。与他们一起行动的,还有民间公益组织。

对于普通的纽约人和美国人来说,我观察到的秩序、力量,也许早就司空见惯甚至成了陈词滥调。他们关注的焦点,通常集中在批评政府官员在抗灾中的表现、工作效率乃至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纽约时报》2007年8月8日的这篇文章称,纽约的下水道系统全长6000英里(9656公里),并未实行雨污分离,同时把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到14个污水处理厂,一旦发生大量降雨,废水中的油污和重金属就可能回流到水系和街道上,对市民健康造成影响。《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著名记者詹姆斯·法罗(James  Fallow),也曾经多次抨击美国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美国政府在自然灾害的处理上更是经常受人诟病,比如2005年发生在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Hurricane Katrina)。

但是,对于当时初来乍到、此前一直生活在另一种政治文化和政治语境里的我来说,纽约显现出来的那种秩序和力量,无疑让我耳目一新,堪称文化震荡。信息的透明公开、职能部门的及时应对、政府的坦然担责、反对派与民间的监督……所有这些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秩序,成为一片风雨飘摇的混乱之中,安定人心的一种力量。

在这种秩序和力量的支撑之下,人们或许会有抱怨,但不会形成积怨和对抗;或许会有混乱,但不会形成慌乱和动荡。

几年以后,已经习惯了灾难之中这种隐形的秩序和力量的我回到北京,见到了暴雨倾城之下政府缺位时人们的无助和无奈,已经有点无法适应这样的中国式场景。这也算是一种反向的文化震荡吧。

----------------------------------

纽约地铁的标准和上海普通排水管网系统一样38毫米/小时,不是10年15年一遇,也是一年一遇而已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