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镲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9-26 19:18 编辑


这玩意大家都见过,两个对着一碰再分开, “锵”的一声余音绕耳,中西乐队中都有。
这玩意看着简单,可音色也有讲究,就是在各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东西加工过程中还离不开手工用榔头敲打。
中央民族乐团里有位年近八旬的老者,被称为中国铙钹专家,有一手打镲的好活计。
打镲有三种含义:
1,在乐队中打镲,打击乐手的活计。
2,“你勒介似拿我打镲(ca,三声)” 意思就是你忽悠我,这是天津人用嘴打镲。
3,制造、维护过程中用锤子敲打。
我要说的这位专家就属于第三种人。
一把镲的音色好坏,是靠工匠用锤子打出来的,同样一个东西,高手敲打出来的就是好听。镲这东西用久了或保管不当音色会变,看上去好好的声音却不行,这就得找会打镲的师傅用锤子敲打敲打调整一下。
两个多月前,有位日本人在他中国朋友的带领下,找到民族乐团的这位老者,他拿出一把价值不菲的镲,虽是名牌好镲,音色却很“柴”。
他们请专家调整一下音色,老者拿起镲看看后举起把榔头。“咣”的一下,再听那镲,好了。
来人自是感谢万分,问老者要多少钱。
老者毫不含糊:三千!
来的人嫌贵,和老者商量,能不能便宜点。
老者没说话,抄起榔头“咣”又是一下,那镲又柴了。
来的两人嘀咕了一会儿,对老者说:您还是给修修吧。
老者抄起榔头,“咣”,镲又好听了。
来人掏出三千递给老者。
老者摇摇头:我说的是一锤三千,今天敲了三锤,你得付九千。
来着惊呼,您这也太离谱了。
老者不紧不慢:听说过<一锤定音>这成语吧?说的就是这个,贵吗?
-----------------故事到这儿结束。
我听到的故事还有这么个结尾:
老者对日本人说,你只要写个条,写上钓鱼岛是中国的,我就不收钱。日本人想了想,忍痛付了九千。
我想,这段结尾可能是天津人加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2# 自觉的梦游人
不好意思,改过来鸟。
这个段子不是原创,饭桌上听来的。那位老者有名有姓,可我觉得这故事像是天津人说的“打镲”,故而略去老者姓名,那条狗尾也分开续上。
我插队的那生产个大队有三拨知青,北京、天津、还有本县城的知青。天北京知青走动较多,我和他们说天津话,一来二去就挺流利了,到了插队第二年我在探亲回家的火车上,把几个同车的天津人都蒙了。天津话很哏儿,一个意思有各种说法。
不过,打镲这词还是从高英培相声里听来的。
看上去就和捣糨糊差不多的意思吧?
小讨厌 发表于 2012-9-27 21:39
就是这个意思,对的严丝合缝。
捣糨糊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捣糨糊”一词在二十世纪末就流行全国,现在已经成为汉语言的一个常用词。它的词义,并没有准确的规定,如果是书面使用,要根据上、下文领会。在口语中使用“捣糨糊”一词,除了要根据前、后语领会,还跟语言情景有着密切关系.“捣糨糊”一词的由来,一般都知道来源于上海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流行语,再由上海而流行全国。至于这词在上海如何由来,即使上海人,也很少知道。“捣糨糊”一词的本来面目,其实是九十年代初上海黑道的一个术语,是“逃江湖”一词的音转,并在音转中发生了涵义的变化。


编辑本段词义
  生意场谈价钱说对方“捣糨糊”,就是指对方胡乱开价或砍价;看货说供货方“捣糨糊”,就是指责供货方供货不实在或相应服务不配套;朋友间聊天说某朋友“捣糨糊”,意指他很会吹牛、口才很好或比较风趣;在娱乐场所说“捣糨糊”,有时指服务虚假,有时指提供或要求色情服务;评价某一篇论文“捣糨糊”,指作者胡乱作文企图蒙混过关,或指作者抄袭之类;说某人很会“捣糨糊”,有时是赞扬某人很会做事,很有办法;等等,不一而足。简言之,“捣糨糊”有胡搞、乱来、开玩笑等类似的含义。
编辑本段由来
上海滩
  在上海市区向郊区扩大之前,市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区是杨浦区,九十年代初常住户口人口即达到一百一十万,上海滩上称为“大杨浦”。过去中国工业最集中的地方是东北和上海,上海工业最集中的地方是杨浦,因此,杨浦这地方也是中国工人阶级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工人运动对上海乃至全国都有很紧要的影响。但杨浦区也是流氓集中的地方。杨浦区流氓最集中、最著名的地区,叫定海桥。定海桥是个街道,但社会上一般指这个街道及其周边密集的棚户区。上海滩上一谈起流氓、黑社会,没有不知道定海桥这名称的。文革时的造反司令王洪文靠武斗起家,是个标准的红色“大流氓”,即来源于这个地区。这两年突然全国皆知的周正毅,本是流氓圈里的一个喽罗,也是定海桥出身。
定海桥
  “捣糨糊”一词的源头,正是来源于定海桥的流氓圈。
  我年少时所住的地方,离定海桥地区有数站路,跟那里的人本不相识。但小学时即文革结束前,学生打群架成风,我周围有几个人经常跟定海桥的学生打架,于是就连累地区间的互相寻衅、报复。有几次寻衅到我身上,实在躲不掉,不得不反抗,只能孤身一人拼死往前冲、往狠里打,捡了路边的砖头、木棒闭着眼睛只顾往对方头上砸,竟然“两军相遇勇者胜”,让一帮定海桥的人觉得我是个不要命的,于是休战、认哥们。我是喜欢读书的,跟他们并无来往,虽说是“哥们”,路上偶尔遇到,也只是点头交情,连他们名字也弄不清楚,我读大学后,更是连偶然路遇的事情也没有了。军队转业后去检察院从事反贪侦查,走街串巷时遇到了几张定海桥熟脸,知道了他们在黑道上打杀出了一定的名气,是这个“王”、那个“王”了。那时流氓们很敬重同年龄里读了大学的人,或许也因为我的职业,几个人一口一声叫我“大哥”起来,我则顺便了解些黑道上的事情。也就那时——大概九0年左右——,第一次听到了“逃江湖”一词。
逃江湖
  上海黑道上闯了较大的事情,不论被发现不被发现,第一做的动作便是逃跑。即使没有闯出事情,遇到拉网(严打),知道自己属于被拉网的鱼儿,自然的选择也是逃跑。不管什么情况,先逃跑了再说,这是他们的基本策略。逃跑之后,再看三四、听风声,觉得问题不大,便回家。要是有很大问题,他们便干脆去广州、深圳等地,再伺机转香港、澳门,干脆到那里打天下。九0年前后,上海的流氓已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轻易不采用暴力(改革),放眼港、澳(开放)。他们把社会、世界称为“江湖”,把自己看作是“江湖上人”。他们的首选是在本地做生意,并不愿意逃跑,因此,不说“闯江湖”,而说“逃江湖”——离开本地,一般都是逃跑,故谓“逃江湖”。
  那时上海流氓做“生意”,有白、黑两类。白的生意是包柜台、开小店、租摊位、倒卖、贩运等。黑的“生意”是诈骗、贩黄、贩毒、贩外烟、做假烟、赌博、皮条、讨债、敲诈、保卫、冲场子等。很多流氓解决启动资金的常用手段是皮条、敲诈。皮条生意先要搞定几个女孩子。上海流氓大哥级人物有个规矩:不出来混的女孩子不碰。女孩子混的标准,流氓圈认为凡是经常在舞场、酒吧之类场所的就是混的,就是可以设法搞定的。搞定女孩子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称为“揿到瓮里”,即设计圈套以恋爱名义强迫同居并洗脑,再进而迫使其卖淫,甚至把女孩送到广州、深圳和港、澳等地做生意。敲诈的方法也有很多,对象多是饭店、舞厅、酒吧等场所的老板。那时上海有乍浦路饭店一条街,生意非常红火,一些流氓就勾引一些饭店老板参与赌博,再设计圈套进行敲诈。他们的这些“生意”必然导致流氓圈内的互相冲突,在互相冲突中,“逃江湖”或“逃江湖去”一词成了经常互相嘲笑和嘲弄的语言。这一转变使得语言的涵义开始发生变化。
切口
  九二年左右,“逃江湖”一词迅速曼延到了商场上,很多生意场上人开始频繁使用“逃江湖”一词进行互相嘲笑和嘲弄。这样,“逃江湖”一词就成了一个介于黑、白之间的切口。所谓切口,是一种灰色流行词汇,是不登大雅之堂但能让一般人作为口语接受的流行语言。上海人向来有使用切口的风气,一时之间,“逃江湖”一词就风行于世。但人们并不清楚“逃、江、湖”三个字,不知道它的本义,因此,就发生了音转,成为了“捣糨糊”。这一音转的关键不是在“逃”、“捣”上面,而在于“江湖”、“糨糊”上面。“江湖”(GANGHU或JIANGHU)与“糨糊”一音之转,一般上海人并不知道黑道的“江湖”,而是把它理解为了“糨糊”。既为“糨糊”,“逃”(TAO)就音转为了“捣”(DAO)。九五年前后,流行的“捣糨糊”有DAO GANGHU和 DAO JIANGHU两种口音,正是这一演变过程显示出的音转痕迹。
黑道用语
  渐渐地,文人插了进来,开始在文章中使用“捣糨糊”一词。文人自然认真,一时分不清楚DAO GANGHU和 DAO JIANGHU两种口音之间的意义。其实现在的人多数也读过书、会写字,也受这两种读音的困惑,但人们没有文人认真,所以就经常简化为“糨糊”解决问题,而且更觉得幽默、有趣。九六年时候,我遇到两个报纸编辑,他们提到DAO GANGHU和 DAO JIANGHU两种口音,弄不清楚其中道理,我进行了解说,他们恍然。我一时兴起,写了篇短文解释,结果报纸不愿意刊登,原因无它,仅仅是文人酸气不减,——原来经常使用的词汇竟然是个黑道用语,面子上很过不去,很不文化。
我也觉得那帖有点像“糨糊桶”。
九十年代我才听到上海的朋友们谈话时“捣糨糊”用得多起来,从说话的场合以及所要表达的意思看,上海的捣糨糊和天津的打镲还真的蛮配。
嗨,却原来俺讲了个“故事新编”。介不打擦嘛!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11-15 22:28 编辑
却原来,程老师是一个特级大摔锅~
水笺 发表于 2012-11-14 16:17
照片拍的还可以,真人却惨不忍睹。那时俺20岁,1.76米,体重不足55公斤,裤腰二尺,脸色菜黄发黑,像根豆芽。
这么一说我还不如你呢。我中学毕业时 1.85米,108斤。不过插队后就壮了。那时老毛给李庆霖回了信,知青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虽然还是一年只春节时吃一次肉和粘高粱(算细粮),一缸咸菜吃一年。但棒子面高粱米能 ...
晓梦 发表于 2012-11-17 11:08
这么说你和我都是老三届的?我还以为你是60后呢。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11-18 21:49 编辑

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李苗 发表于 2012-11-18 19:00
花甲老兔,青春荒度,能吃能走,其它不顾。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11-19 07:14 编辑

只知延庆偏远贫瘠,但没想到会如此贫瘠。燕谈里还有一位去延庆插队的桦树,晓梦和她都从那苦地方考入名校,看来风水也有好的一面。估计和晓梦一同在那插队的北大子弟中77、78两级的学子不会少。

80后可能已不知道拉帮套是怎么回事了,文理兼修的李苗同学你知道吗?百度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