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于丹北大被轰下台引热议 被轰走的是思想自由?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2-11-19 04:26 编辑

2012年11月19日 02:33 来源:北京晨报

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文化超女”于丹在北大举办的一场昆曲演出结束后,准备上台分享心得时,遭观众呛声后下台。观看过演出的观众向记者证实,确有于丹被轰下台一事。网友HelenClaire是一名北大学生,她说自己是昨晚的观众之一,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各种‘下去吧’和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她表示,现场观众非常文明,但她在最后也嘘了于丹,因为“在一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11月18日《法制晚报》)


赞成
  名人崇拜早该被炮轰

  看完这则新闻,我认为,于丹北大谈昆曲遭炮轰,活该!北大学生做得对。


  既然是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那么,做总结发言的时候,就应该由研究昆曲的专家或教授进行总结,最少,也应该是戏剧家进行总结,我想,北大不会缺少这样的人才,然而,主办方却请来了一个不懂昆曲的于丹,这是典型的名人崇拜热。北大学生的高呼,其实,针对的不是于丹,而是主办方的名人崇拜热,是对当前名人崇拜热风潮的强力反击,很好!


  当然,作为于丹本人,面对这样的邀请,也应该坚决拒绝,而不应该自讨没趣。作为一个知名学者,尤其是明星般的学者,更应该自尊、自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发言权,在其他领域最好不要发言,实在不应该如同当前流行的娱乐明星那样,在什么领域也能广告一番;或者如同某些官员,什么地方也可显摆一番,那实在是失落了教授形象,丢了专家的脸。


  对于北大学生的行为,或许一些人会批评,说北大学生没有涵养,不懂得尊重,我不这么认为,北大精神不是哈腰妥协,而是不苟同,能够把于丹轰下台,恰恰是一种不对名人的崇拜,恰恰是一种对真理的渴求,北大学子当有这种精神。


  青年应该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主办方泛滥名人崇拜热,名人泛滥到处显摆热,北大学子说不,这是对庸俗的拒绝,这是对真理的坚守,这是对正气的呼唤。


  殷建光


  “被代表”的时代已终结


  于丹是我较为喜欢的文化名人,但对于其被观众呛声尴尬下台的遭遇,我觉得并不冤枉,这也似乎给更多的名人明星们上了一课:别动辄就代表观众或公众,因为“被代表”不出声的时代终已过去了。


  昆曲演出结束时,于丹被主持人邀上舞台做总结。在她说要“代表”全体(观众)(向演员)鞠躬时,遭到台下观众喊“请下去”。于丹赶紧说了一句什么,转身从后台下去了。


  这就是说,不是大家不许于丹登台发表讲话,而是反感“被代表”。是啊,谁也没有请你做代表(主办方除外),或者即使有观众请你做代表,但那也不是全体观众的委托,你咋就随便代表起全体观众呢,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也许于丹会觉得委屈,我也就仅仅说了句“代表全体观众”,这只不过是说顺了嘴罢了,台下观众何至于如此反感呢?然而,就是这样的随意代表大家形成了惯例,也才惯坏了我们一些名人明星,岂不知过去大家不予计较不做反应但绝不是不加反感啊!


  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时代?是一个公民时代,或者叫大家行进在公民社会的路上,那种总是“被代表”从不发声拒绝的时代过去了。当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安于“被代表”,并在权威人士面前敢于说“不”之时,这何尝不是极其宝贵的公民意识?


  而我们的名人明星每当在开口讲话时随口代表全体和大家的习惯的确该改改了,因为被代表们不再沉默,他们尊重名人明星,但也希望被名人明星所尊重,不再甘于“被代表”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方面而已,名人明星需要适应公民社会的语境。


  于丹的这次尴尬尽管有损情面,但却对她以及更多名流是个极好的“教育”,当你们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昭示于人时,保持对他人的尊重恐怕是个基本的常识,而不随意代表全体和大家方能阻击自高自大和自说自话。毕竟那种对权威的盲从愚忠不再盛行,倒是权威与普通人平等交流需要流行。


  周稀银


反对
  被哄的是思想自由


  尽管于丹的发言有悖于某些人的心理底线,但也要学会尊重别人。你可以不同意于丹的观点,但请尊重他人的发言权。表面上看,被哄的人是于丹,实际上哄走的不是于丹而是思想的独立与自由。


  粗暴地哄一个人,让北大校训为此蒙羞,并非仅仅北大之悲哀,它标志着中国大学精神的迷茫和缺失。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大学精神的迷失意味着民族精神的沦丧。重新塑造真正的大学精神,是中华民族兴盛的根本之路。中国高等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症结在于大学缺失了思想自由。


       话又说回来,于丹的观点即便让你听起来不舒服,你大可一走了之,没必要哄人下台吧?须知,中国自古是一个宽和谦卑的民族,不论是儒家的“大德敦化”的“和”,还是庄子“相忘于江湖”的“忘”,抑或老子“后其身而身先”的“后”,均成就了中华文明虚怀若谷的胸襟。北大学子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下,更不消多说。


  这些年来,一股“于丹热”,其中有褒有贬,是什么使得于丹变得这么红火呢?其实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性,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平衡。尽管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以“于丹热”为代表的古典热潮,对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功不可没的。可见,对他人的独立思想没必要动辄上纲上线,哄人下台更是肤浅之举。


  人天生一副大脑,大脑的天性就是思想,于丹概不例外。最近这几年,陈寅恪先生主张的“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而这种追捧,恰恰证明我们缺失了“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中国高等学府的表现最能证明这一点。


  一言概之,可以看不起于丹,但请尊重思想自由。这是因为,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不懂尊重别人权利的人,根本配不上谈论素质,更遑论学术思想。相信每一个北大人都知道怎么写“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但真正读懂又能立身躬行的究竟有多少呢?


  黄春景

  多元表达比对错更重要

  这一事件需要厘清的是:一是几个高呼的学生未必代表北大,人为将“于丹”和“北大”形成对垒显得以偏概全;二是即便有学生“轰”于丹,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态度仍然值得尊重,尽管我们不赞同他们的表达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北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喝止,并施以劈头盖脸的批判,与他们对于丹所施加的行为毫无二致。

  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包容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并允许各种认知的冲突与碰撞,是比探究对错更加重要的事情。本来,文化无所谓高低对错,贵在“兼容并包”。将北大学生对于丹的驱逐上纲上线为道德和涵养的高度,不仅有失公允,也透着一股娱乐气息。如果说于丹在台上侃侃而谈是一种预设的、常态的文化剧情,那台下叫倒好的声音却像极了一声恰到好处的锣鼓点,尽管不太和谐,但剧情却因此飙分不少。


  其实,完全没必要纠缠于北大学生“轰于”的对错,正如我们无法界定于丹的心灵鸡汤是否给这个社会带来了真正的慰藉。核心的价值在于,我们是否允许多元化的表达,是否允许表达过程中出现的激烈冲突的存在,是否对这种冲突秉持正确的认识态度。


  基于这种文化理性,应该倡导并形成这样的文化氛围:多元价值并存互容,理性批判不失气度。在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只有兼容并蓄,方能生机勃发;只有理性批判,方能纠谬回偏;只有良性碰撞,方能激发灵感。几个青年学生的激情表达,与其视作缺乏涵养,倒不如将这种情怀当做文化前进的动力。


  宽容于丹,宽容北大学生,宽容他们之间的“故事”,才是文化发展应该秉持的态度,也是社会能够给予文化的最好环境。


  张瑞东


  -三言两语


  ●演讲是公共或政治人物时常正面民众的主要方式。他们是被砸臭鸡蛋还是西红柿,或者是被掌声与鲜花包围,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这既无关私德,也无关素养。举例而言,那些在讲台下起哄的北大学生,真面对于丹的时候,果真会如此虚浮轻狂?弄懂这个道理,自然不会进行简单的道德谴责。
  ——邓海建


  ●于丹被学生(不全是)起哄,最后只能尴尬下台,给一个美好艺术享受的夜晚带来了遗憾,不但是对于丹教授的不尊,更是对那些昆曲大师的不尊,背后折射了一些大学生和社会观众对艺术的肤浅认识和不宽容,提高艺术修养,不但是能够会欣赏像昆曲这样的国宝艺术遗产,更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艺术包容。
  ——赵小婷


  ●从来没喜欢过于丹,觉得她特装。
  ——黄毛毛


  ●这事实上在提醒各类名人,不管你的成就有多高、名气有多大,也要正确认识自己。术业有专攻,术业也会有盲区,不分场合地对任何主题都试图推销自己的观点,把价值判断范畴的东西强加于别人,只能自毁形象。
  ——刘化喜


  ●于丹被“呛”,或许也是一剂清醒剂,让其知道自己并非真的是“万人迷”,也不是永远的“万人迷”,更不是谁都欢迎的“大人物”。当然对于那些盲目追捧名人的“主办方”也是一个警告,请名人也有风险,需谨慎。
  ——王军荣


  ●听众对于丹发出唏嘘,抑或对于丹鼓掌欢迎,本质并无不同,都是听众表达对演讲者的态度,只不过唏嘘声不太礼貌罢了。尊重归尊重,如果听众实在不愿听这些无趣甚至令人反感的演讲者发言,那么放下这些礼貌有何不可呢?
  ——余燕明


  ●于丹被轰的深层次原因是不是得归咎于长期以“学术超女”的形象示人却淡化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学术气息而引发了大家的不满?
  ——温国鹏


  ●一个于丹被轰下台去,才有更多的公民个人走上台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当然是好事。
  ——王朋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2-11-19 05:04 编辑

个人感觉,于女士那种颇有些政工式激情,自以为是,喋喋不休,富于表现欲的演讲风格确实是烦人,对经典古籍的肤浅解读,胡乱推销也确实令人摇头,但直接哄人下台还是太粗暴了些。安静离场的方式,其实更能说明态度,也更有力。这次事件对于女士也未必是坏事。如果能因此而自省,反思,可以说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娱乐明星式的大师遭轰下台是早晚的事情,被轰于不是第一人,她是第一个被轰下去的娱乐文人。
此事给各种活动的主办方和诸多明星提了醒,作秀一定要看场合。
原标题:于丹北大评昆曲遭观众哄台

本报北京电(记者李婧)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皇家粮仓南北昆曲名家雅集”,名家云集,精彩纷呈。11月18日凌晨,网友“五言六句”爆料称,主办方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做最后总结发言之时,却被观众高呼“下去”,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18日,于丹回应称向爱昆曲的人致敬。

观众:

现场不全是北大学生

“五言六句”于18日00:57发布微博称演出结束时,主持人请于丹上来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的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还不放过,高呼“滚下去”!于丹只好走到后台......”

据现场观众《OK!magazine》中国版首席报道编辑、自由撰稿人李舒称,这场雅集的主要观众还是昆曲爱好者,并不能说全部是北大学生。中场休息时,就遇到一些从上海赶来看演出的曲友。让于丹上台时,李舒称听到一些传统戏曲里不可或缺的“倒好”,有权利用这种情绪表达不满。但李舒称,至少在自己走出去之前,并没有听到学生喊“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的话,她觉得于丹吃亏在不懂昆曲上。

来自湖南“夏小正”是昆曲迷,曾多次到全国各地观看名家演出。她称17日晚的演出有很多老艺术家,都称得上是国宝级的演员。很有可能是非常难见到的,很有可能是他们最后一场演出,所以也吸引了很多人到场观看。据她所知,有不少非北京的朋友从全国各地赶来观演出。

网友HelenClaire是一名北大学生,她说自己是昨晚的观众之一,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各种‘下去吧’和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她表示,现场观众非常文明,但她在最后也嘘了于丹,因为“在一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

主办方:

力挺于丹,请她没错

本次昆曲专场的主办方皇家粮仓负责人王翔称,于丹作为《游园惊梦》的主讲人,她跟这么多昆曲艺术家有很深的友谊和渊源,很多昆曲的传奇本还有一些曲派背诵如流,出口成诵,她可以被邀请评昆曲。

王翔称,之所以于丹她来上台讲话,是因为于丹太了解昆曲了,并且和老艺术家有交情。王翔认为于丹可以把昆曲深入浅出的讲给观众听,从主办方的角度请于丹是没有错误的。

于丹:

向爱昆曲的人致敬

18日11:35,于丹通过个人认证微博发布:主办方一再邀我上台替大家感谢老艺术家们,时间实在太晚了,对台下的朋友们我也很不过意!其实我只想鞠一躬,说一句话:中国昆曲600多年,老艺术家们年纪加在一起也是600多岁,戏以人传,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传承着中国昆曲的血脉,对这份心甘情愿,我们所有爱昆曲的人深深致敬!

网友“元味散场看戏”称“网上掀起的风浪却远胜演出盛况本身,一条半实半虚的爆料可以被转数千回在汪洋口水里腾挪跳跃,远远看去正是一个斗大的‘病”’字。”

网友Gamress称,要说“病”,就病在对昆曲的痴心上了,容不得装腔作势的人来品评昆曲。

该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并引起昆曲戏迷的热烈讨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狂热地捧一个人和粗暴地哄一个人一样,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发泄行为。(来源:燕赵都市报)
"现场不全是北大学生",
这样更有代表性。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11-19 11:18 编辑
"现场不全是北大学生",
这样更有代表性。
水笺 发表于 2012-11-19 09:57
北大百年讲堂已经是那一带运作的不错的公共演出场所,我月初就是在那买票看的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演电影时学生来的多,像歌剧、芭蕾、京剧、昆曲之类的演出票价比电影高,买票看戏的学生一般不到观众的1/3,可来的都不是棒槌。
不管怎么说,这样轰别人下台是极不文明的,有点文革的味道,很是反感。
俺是灭绝师太
学生们“百无禁忌”
好样的
不管怎么说,这样轰别人下台是极不文明的,有点文革的味道,很是反感。
金秋 发表于 2012-11-19 16:22
**


    1、 向公众人物表达感情,只要不是恶声相向,甚至使用武力,应该是民主生活的一种可能形式。
    2、 不过,也得指出,这种形式之所以用在于丹身上,重要原因是因主于丹没有报复的可能。
    3、 因此,这一行为是中国人“向不可能报复”的公众人物行使民主手段。
    以上三条,师太以为然否?
    4、 推而广之,雄鸡、宝宝在位时,在国内,亦属可骂之列。
**


    1、 向公众人物表达感情,只要不是恶声相向,甚至使用武力,应该是民主生活的一种可能形式。
    2、 不过,也得指出,这种形式之所以用在于丹身上,重要原因是因主于丹没有报复的可能。
    3、  ...
ys1937 发表于 2012-11-19 17:00
对呀!我反感的也正是这一点。于丹手无寸铁,事后也不能给这些人穿小鞋,所以他们才敢如此粗暴无礼!如果一个当官的去演讲也被他们轰下台,我就说他们有种。
俺是灭绝师太
本帖最后由 老西安 于 2012-11-19 23:48 编辑

丫以为自己还能装模特,俩腿捣腾着摆丁字步。

这货语气整个是文革朗诵式的,拿腔拿调让人反胃,每句话都伴着拙劣夸张的手势,浑身长满了手,最要命的是丫满嘴胡喷
[转贴]    杨恒均——听于丹胡说八道

于丹的中国文化

“世界华人文学研讨会”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召开,举办单位暨南大学还是挺重视挺热情的,两天的会议最重的戏是开幕式后请于丹做主题演讲,她谈中国文化。这是我第一次听于丹演讲,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于丹的想法。以前没有看过她的任何文字,但我并不反感她,一个教授能够弄得全国皆知,一定有其特长,这是任何多元社会都允许并鼓励的。即便她讲的有不符合学术甚至错误的地方,你也去讲,去纠正过来就行了,没有必要对她太过学术、太过刻薄。这是我以前对她的基本看法。那次,她演讲起来如滔滔长江之水,唐诗宋词信口道来,旁征博引,这一讲,就是将近两个小时。也彻底破坏了我对她的看法。

我听了不到五十句就开始感到不安,并且这不安越来越严重。于丹的演讲如果针对中小学生,单单寻求娱乐的电视观众,或者一些发了点财的中小企业主与暴发户,应该还是一篇能自圆其说的东西。可是,她这次是对来自世界33个国家的300位华文作家讲“中国文化”。其中有些会好几门语言,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都有几十个,不乏专家教授。在于丹演讲的过程中,我观察周围的华人华侨,看到他们大多面无表情,我不禁感到有点迷惑,难道他们没有听出来于丹是在瞎胡扯?

于丹为了突出中国文化优越而对西方文化与宗教的不以为然,把中国的伦理抬出来同西方的宗教抗衡(好像西方就没有伦理似的),还有她洋洋自得地宣称自己就是看武侠小说长大,武侠里就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并以武林高手练到最高境界可以以气当剑、杀人于无形来说明中国文化之高深,让我听着都觉得脸红。

为了教育她碰到的一个不懂得高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她用大段讲述一个禅的故事。她说,古代一位混混买了三匹八吊钱一匹的布,付款时声称“三八二十三”而不是“三八二十四”,这位混混竟然以颈上人头作担保说自己是对的,只肯付二十三吊钱。一位小和尚打抱不平,说如果“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他愿意输掉头上的帽子。众人相持不下,于是来到小和尚的师傅——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处,请他作主。
没想到,老和尚沉思了一会,竟然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小混混是对的。小混混不但用二十三吊钱拿走了三匹布,还得了小和尚的一顶帽子,高兴而去。老和尚却因此受到镇上众人的鄙视与驱逐。小和尚一路上都愤愤不平,最后还是忍不住质问老和尚为何说“三八二十三”。老和尚说,你说那小混混的头重要,还是你头上的帽子重要?他用头来和你的帽子打赌,我能说“三八二十四”吗?
小和尚明白过来,我们大概也都能够理解那位宅心仁厚、救人一命的老和尚。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禅机”故事,加上于丹讲得声情并茂,成为整场演讲中的亮点。可亮点几乎马上变成污点,因为于丹说当时他对外国人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告诉外国人关于中国文化的高深之处:外国人弄不懂中国文化,说我们不讲原则,是人情社会……但这故事就说明了我们中国文化的高深和美妙之处,我们的中国文化有时就可以是“三八二十三”,而不是“三八二十四”,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啊!

我听到这里差一点闭过气去!这竟然是我们的于丹大师对一位外国人,以及来自33个国家300位华语作家宣讲的中国文化之精华?我的上帝、我的老天爷啊,这个故事没错,可如果把这个故事上升到中国文化的层面,这恰恰是整个中国文化挥之不去的糟粕与梦魇啊。世界上有哪一个高深的文化可以灵活到“三八二十三”?这样的文化可能走出人治与人情的死结吗?严谨的科学与法治的现代社会能够在“三八二十三”的潜规则中诞生?但这就是我们于丹理解的中国文化,就是让她向外国人炫耀的中国文化?

我对于丹的看法依然没有改变,对她没有任何恶意,也不想对这种很努力与成功的人士求全责备,但让我不解的问题是:一个堂堂的中国大学,竟然请一个娱乐人物来给300位海外华人讲演中国文化?是你们找不到更适合的人?还是你们自己也搞不明白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文化?
丫以为自己还能装模特,俩腿捣腾着摆丁字步。

这货语气整个是文革朗诵式的,拿腔拿调让人反胃,每句话都伴着拙劣夸张的手势,浑身长满了手,最要命的是丫满嘴胡喷
老西安 发表于 2012-11-19 23:44
**


    1、 于丹有胡说八道的自由——如果有人愿意听她的胡说八道的话;
    2、 人们有不愿意听于丹胡说八道的自由——如果不使用暴力,也不使用语言暴力;
    3、 “老西安”的评价代表了后一种自由;但是,也必须指出,这种评价语言已经相当接近于“语言暴力”的边缘——难怪有朋友问你是不是真名的大猫了。
对呀!我反感的也正是这一点。于丹手无寸铁,事后也不能给这些人穿小鞋,所以他们才敢如此粗暴无礼!如果一个当官的去演讲也被他们轰下台,我就说他们有种。
金秋 发表于 2012-11-19 17:06
但如果对于丹这种人都不轰不撵,那不就更没用了?
大的贪官要反,身边的小贪更不能放任自流,还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丫以为自己还能装模特,俩腿捣腾着摆丁字步。

这货语气整个是文革朗诵式的,拿腔拿调让人反胃,每句话都伴着拙劣夸张的手势,浑身长满了手,最要命的是丫满嘴胡喷
老西安 发表于 2012-11-19 23:44
浑身长满了手。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肖斯沃鸟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太扯了,这跟思想自由有神马关系。
这年头,不懂自由的人都乱扯自由。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从视频上看于丹是被观众叫了倒好,可能她脸皮薄又没经过这场面,猴不住。我见过哄李咏的"傻X,下去!"人家咏哥拉着马脸嬉皮笑脸就是不下去,那场面比北大猛多了。
对呀!我反感的也正是这一点。于丹手无寸铁,事后也不能给这些人穿小鞋,所以他们才敢如此粗暴无礼!如果一个当官的去演讲也被他们轰下台,我就说他们有种。
金秋 发表于 2012-11-19 17:06
    但如果对于丹这种人都不轰不撵,那不就更没用了?
    大的贪官要反,身边的小贪更不能放任自流,还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燕苗 发表于 2012-11-20 07:54
**

    1、 两位的意见只能说是“互补”滴,并没有矛盾。
    2、 相当多的一大批中国银的想法其实是:
    (1) 打落水狗无危险,而且痛快;而打疯狗危险性很大。结果是,争打落水狗,只有很少的银挺身而出打疯狗。
    (2) 见人发了、有权了,嫉妒加眼馋。嫉妒了——必发其稳私而后快;眼馋了——心里想的是“吾可取而代之”,“代之”后,再照被取代者的做法去做。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11-20 09:55 编辑

本来就是一场卖票的商演,戏演完了,演员上台谢幕,台下观众对演员鼓掌,演员向观众致意,散。主办方非搬出个娱乐文人出来画蛇添足谈感言,偏巧于教授又觉得自己粉遍华夏,就给你们个面子吧,没成想叫下来个倒好。
这件事影响不小,利大于弊,它提醒人得有自知之明,该干嘛干嘛。
利用国家公器胡说八道误人子弟误导大众,就是与强权合伙强奸民众的耳朵。与强权绑在一起推销歪理,老百姓能跟丫讲道理吗?对驴弹琴驴听你的吗?与不讲理的货讲道理,就跟与乌有之乡的那群老贼老傻逼讲道理一样,我对为老不尊的货可没有好话。你说“难怪有朋友问你是不是真名的大猫了”。大猫是谁我不知道,但我劝你你别装得跟个什么一样对我指指戳戳。
忘了说一句,请这个YS1937自重,上边的话就是对你说的。
本帖最后由 ys1937 于 2012-11-20 10:08 编辑
    丫以为自己还能装模特,俩腿捣腾着摆丁字步。
    这货语气整个是文革朗诵式的,拿腔拿调让人反胃,每句话都伴着拙劣夸张的手势,浑身长满了手,最要命的是丫满嘴胡喷
老西安 发表于 2012-11-19 23:44
    忘了说一句,请这个YS1937自重,上边的话就是对你说的。
老西安 发表于 2012-11-20 09:55
**

    看到了!

    我说的原话是
    “ 2、 人们有不愿意听于丹胡说八道的自由——如果不使用暴力,也不使用语言暴力;
    3、 “老西安”的评价代表了后一种自由(注:有不愿意听于丹胡说八道的自由);但是,也必须指出,这种评价语言已经相当接近于“语言暴力”的边缘——难怪有朋友问你是不是真名的大猫了。”
YS1937,你拿金枫吟那个老**的话来损我,可见你也与他一样。
自重啊老人家
本帖最后由 ys1937 于 2012-11-20 10:16 编辑
YS1937,你拿金枫吟那个老**的话来损我,可见你也与他一样。
自重啊老人家
老西安 发表于 2012-11-20 10:09
**

    本来只是想提醒你一句,并无与你作对的想法。
    看来你的反应过度了。
    看了你的头一个针对我的帖子,也不想说什么,理解你了,你又特地发个“提醒”的帖子,不得不答复了。
    我是否与老金一样,随你说。不过,都有点为老不尊吧。
    不过,还是想提醒一句:表达反对的意见,并不一定得用粗俗的语言。

    如果老西安觉得我是“损”你,那么,好吧,我以后决不再说一句关于你的话了,无论是“损话”,还是“不损话”,行吧。
7楼的师太认为"这样轰别人(于丹)下台是极不文明的,有点文革的味道"
12楼老西安兄的看法是"(于丹)这货语气整个是文革朗诵式的,拿腔拿调让人反胃"

如何定义文革,在思想界,政坛,掐架领域数十年未曾停步啊~~~
你有权保持不沉默,但我们很快会让你沉默的。
**

    用文明或不文明的语言哄人下台,不自文革始,也不由文革止。
    应该说,这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历史传统。
    至今,有些民族是有些进步了,还有不少民族则很少进步。
**

    本来只是想提醒你一句,并无与你作对的想法。
    看来你的反应过度了。
    看了你的头一个针对我的帖子,也不想说什么,理解你了,你又特地发个“提醒”的帖子,不得不答复了。
    我是否与老金 ...
ys1937 发表于 2012-11-20 10:13
YS1937,你以为你是个什么?你别忘了是你先指名道姓的。你到处指指戳戳的,站在一个高点上对人说话,装得跟个什么一样。再说一句,请你自重。我真懒得与你多说什么,没工夫。你要是还不自重,我也就只好奉陪您老人家了。
你以为你老,就可以倚老卖老?把老金那个老**的话端出来也是提醒吗?我要用同样的方式给你来一句,你喜欢听吗?别逼着我对您老人家……
为政治服务的“于丹现象”

钱理群

于丹的《〈论语〉心得》有意遮蔽孔夫子作为“激进的社会批评家”的一面,“忽略儒家思想的批评性传统”,在面对中国现实的巨大矛盾时避而不谈政府的责任,而一味诱惑百姓逃避社会,退回内心,她实际是倡导安于现状的,是为政治服务的,具有尖锐的政治性。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论语》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界、学界的反应。有著名学者公开表示支持和赞赏,认为“她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讲生活快乐,安贫乐道,普及了《论语》等经典,使国人有了类似《圣经》、佛经和其他宗教读物一样的东西”(《南方周末》2007年 3月22日)。更有许多学者持“宽容”态度,认为儒学的普及与通俗化也自有意义。但也有尖锐的批评,主要是指其对孔子思想的曲解和常识性错误,其中“十博士”的申讨,更是引人注目。
 随着讨论的深入,就有人指出:“于丹的要害不在知识,而在思想。”(吴迪《笑谈于丹》,《中国方域》,2007年第 2期)也就是说,于丹通过她对《论语》的讲解,要向中国的普通观众、读者普及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而这样的思想灌输在当今中国的现实中又会起到什么作用,这才是关键所在。
 于是,就注意到了于丹对《论语》的一个总体性的理解和评介:“说白了,《论语》就是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大概也是她的《〈论语〉心得》的主旨所在。
 她要宣扬什么样的快乐观、幸福观呢?于丹说: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并由此告诫人们:“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如一位批评者所说:“这就当然与社会的公正与否无关”,“与政府的清明与腐败无关”,“只要多向内看‘心灵’,不要看外界太多”,“为柴米油盐的缺少而忧心的弱势群体就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了(李木生《往哪里去?!》,《书屋》,2007年第 5期)。可惜于丹的幸福说教并不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据零点公司调查,“54.6%的城镇居民和66.4%的农村居民将贫穷列为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有学者指出,“国民幸福总值由六类要素——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构成”(转引自吴迪《笑谈于丹》),所有这些更带根本性的本应由政府承担、提供的幸福指标现在都被于丹一句“与内心相连”轻而易举地消解了。
 还有,她要劝说人们怎样去“适应”她所说的“日常秩序”,找到怎样的“个人坐标”呢?于丹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怎样改变?于丹说:一要“学会克制”,“该放下时且放下”;二是切切不可抱怨“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要“苛责内心”,“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平静应对”现实一切社会不公和处世艰难,那就是真正的“良民”了,这也正是于丹为中国老百姓设计的“个人坐标”。——这又是怎样一种“秩序”呢?这正是鲁迅早已描述过的“好地狱”:“一切鬼魂的叫唤无不低微,然有秩序,与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相和鸣,造成醉心的大乐,布告三界:地下太平。”这样,一切烦恼都自动地在内心化解,不能完全化解,也竭力“克制”,于是无不平、无不满、无抱怨、也就无反抗的四无“太平”世界。这正是要害所在。于丹的《〈论语〉心得》其实就是鲁迅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里所说的“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所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却偏要向民众灌输,其作用就是“叫卖精神安慰剂”(吴迪《笑谈于丹》)。而且在为当权者着想的程度和力度上是超过了孔夫子的。如一位学者所说,孔夫子虽也为统治者着想,但他的立足点是要求统治者对老百姓让步,行仁政,因此他的言论的重心是向统治者施加压力,时有尖锐的批评。他之所以不为各国统治者所容,最后成为“丧家狗”,原因就在于此。而于丹的《〈论语〉心得》却恰恰有意遮蔽孔夫子作为“激进的社会批评家”的这一面,“忽略儒家思想的批评性传统”,在面对中国现实的巨大矛盾时避而不谈政府的责任,“弱化社会和政治承诺的重要性”,而一味诱惑老百姓“逃避社会,退回内心”,就“实际上转移了造成人们痛苦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她实际是“倡导安于现状”,“支持现状”的。这样,于丹的解说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把《论语》“去政治化”,但“她的阐释并非像表面是那样与政治毫无干系”(贝淡林《〈论语〉的去政治化》),也是为政治服务的。
 因此,于丹现象绝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化现象,也不单是一个思想文化现象,而同时具有尖锐的政治性。也就是说,这是通过媒体的炒作,实现的商业、文化与政治的结合,这本身就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就媒体的炒作而言,又是“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人,又用市场上赚取的经济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胡正荣《媒介寻租、产业整合与媒介制度变迁的分析》,转引自吴迪《笑谈于丹》)。因此,于丹的“大红大紫”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只是红极于媒体,具有更多的商业化色彩;以后,就逐渐为各级政府所关注,也就是逐渐地政治化了。
 我们在考察2007年所出现的有关孔夫子的当下命运的各种高论中,都发现了知识分子和体制的暧昧关系,于是,就提出了某些知识分子在现行权力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问题。就禁不住要像鲁迅那样对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带头羊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要把中国老百姓引“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