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女史箴图》:英国人用25英镑捡的大漏

1903年1月7日,来自约翰逊上尉(1870-1937)的一封信表明:大英博物馆需要支付25英镑给他购买一幅画卷。是年4月8日,画卷拥有了大英博物馆现在的收藏编号。没过多久,大英博物馆的研究者就知道他们捡了一个天大的“漏”:这幅售价25英镑的长卷,就是赫赫有名的《女史箴图》卷!
虽然尚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毫无疑问,它是中国古代最珍贵的卷轴画之一。
盖满历代皇帝印玺传奇有真有假
以前不少人都相信《女史箴图》中历代皇帝的印玺确凿无疑。人们这样解释其流传的路径:此卷在唐代为皇室收藏,后来被宋徽宗所得。在汴梁城被攻掠之前,此画已流落到南方,后来成为南宋内府的收藏。在宋金议和时,此画作为礼物送给金朝,成为喜爱汉文化的金章宗的宝物。
图上的“弘文之印”等印章以及尾纸的《女史箴》文,成为其显赫流传身世的证据。
《女史箴图》上的“弘文之印”,一直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印章,它与唐代宫廷的弘文馆有关。但近年研究发现,它在北宋时期的作品上也出现过,故与唐代皇室无关。“御书”、“宣和”、“睿思东阁”是北宋徽宗赵佶的印玺,“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1107-1187)的印玺。但《女史箴图》中只有“睿思东阁”是真印。 “广仁殿”、“群玉中秘”是金章宗的印玺,而研究者认为画卷中的“广仁殿”是伪,“群玉中秘”是真。因此画卷是否进入南宋和金内府都令人生疑。
而画后面尾纸的那段《女史箴》题跋,不少著录认为是宋徽宗所书。实际上,它是仿学宋徽宗的金章宗的墨迹,因为题跋上钤盖的明代及其之前的收藏家印章与画心的并不一致。到了清初,从梁清标开始,画心与题跋的印章开始重合。
收藏因传奇而更加增添了神秘和魅力,也因传奇而牵强附会。在元代之前,关于此画的记载语焉不详。早期的著录也并不丰富,米芾的《画史》简略谈及了收藏者,《宣和画谱》则只记画名。前代的印章可能被后来的人使用、甚至伪造。但画卷上宋徽宗的“睿思东阁”和南宋贾似道的“秋壑图书”等几方印章没有疑问,结合文献记载,研究者认为:此幅绘画至迟也不会晚于北宋出现,在南宋时为贾似道所藏。
南宋之后一直到乾隆皇帝,画卷的流传线索就比较清晰。元代的阿里,明代的严嵩、项元汴、顾从以、张准等,清代的梁清标、笪重光、安歧、乾隆皇帝等,都先后成为此画的收藏者。明代还有两位著名的文士——王世贞和董其昌在他们的文集中留下了品赏绘画的记录。
在此卷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之前,留下诸多鉴藏印记的是乾隆皇帝。因此,乾隆也曾经被认为是此卷在中国的最后一位收藏者。
“四美具”之首乾隆爱若珍宝
《女史箴图》、《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注:除《九歌图》为国博收藏,其余三者现分别藏于英国、日本、美国博物馆)在晚明时为松江顾氏收藏,曾经董其昌的品赏。乾隆十一年(1746年)夏天,乾隆发现四名卷再次重聚一堂,令词臣董邦达绘制了《四美具合幅》册页(现藏天津博物馆),又命董邦达绘《四美具合幅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志此事。这位热爱艺术的皇帝仿三希堂之例,特将四卷置于紫禁城建福宫花园之静怡轩西室,颜其室曰“四美具”,纪念这四幅卷轴在经历两百年分离后又在他的宫廷不同寻常地团聚。
唐朝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四美具”表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事皆备。而乾隆认为《女史箴图》在“四美”中最为古老而珍贵。乾隆在此卷尾跋中云“董香光跋李伯时《潇湘图》云:‘顾中舍所藏名卷有四’,以此为第一”。对于乾隆来说,《女史箴图》是他书画收藏中的至宝,重要程度不亚于他认定的“三希堂”中的三卷东晋法书。
《女史箴图》上留下乾隆大量品赏和收藏的印记。在此卷包首的题签上乾隆御笔:“顾恺之画女史箴并书真迹,内府珍玩神品”。在此卷的引首乾隆书:“彤管芳”。
乾隆富有开创性的鉴赏活动是为书画留下“画跋”。在本幅与尾纸的隔水上乾隆御笔绘兰花一株,并且题跋云:“长夏几余,偶阅顾恺之女史图,因写幽兰一枝,取其窈窕相同之意云尔。来青轩御识”。在此幅的尾纸上,也有乾隆的长段题跋,他盛赞顾恺之的画艺,并为此卷进入宫廷而颇为得意。乾隆还令画家邹一桂绘制了一幅《松竹石泉图》,附于此画的卷尾。在这幅绘画上,也留下了“古稀天子”、“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等乾隆晚年的印玺,说明他在晚年还多次欣赏此画。
乾隆因为大量在绘画上钤印、题跋“留念”——热情参与名画的“再创作”,而受到当代艺术史研究者的诟病。然而,也正是因为这幅绘画上没有后来清代宫廷的印玺和题记,在乾隆之后的去向,引发了诸多的猜想。
贵妇相赠?国宝落入侵华英军上尉之手
根据故宫博物院1934年的《故宫周刊》介绍,《九歌图卷》在民国以前一直保存在宫中。而《蜀川图卷》曾被端方所收藏。根据端方《壬寅消夏录》,他大约在1902年前后得到此卷。
不难发现,“四美”,当然也包括《女史箴图》,在1900年之前,还是在宫廷之内的。但这幅画在流失之前,究竟存放在何处呢?
根据《故宫周刊》,《九歌图》在1934年是在颐和园的,因此慈禧有可能在1900年之前已将图卷从静怡轩移到此地。这就意味着《女史箴图》和另外“二美”可能也被同时移到这里。然而,我们也不能排除《九歌图》是在1900年之后才被放到颐和园的可能。
清代宫廷内的文物虽然有较为固定的藏所,但也经常移动,绝非固定不变。《女史箴图》最初的藏所是紫禁城的御书房。后来因为“四美”团聚,此画被移存在建福宫花园之静怡轩西室。即使储存在静宜轩之后,皇帝因为观赏之需,也把此四卷携至香山等处。也就是说,我们目前还很难断定此卷在流失之前,究竟藏于何处。
在向大英博物馆出售《女史箴图》之前,约翰逊1900年到过中国。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孟加拉第一枪骑兵队奉命参加了八国联军“解救北京”的战役。根据档案记载,他们当时驻防地为城东,包括东交民巷使馆区。当时英军曾派遣由诺艾尔·德·布雷少校(1861-1949)率领的小分队接管了颐和园。据记载,有12个来自孟加拉枪骑兵队的骑兵协助了占领,可是约翰逊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名单中。

约翰逊上尉的女儿贝提·曼扎诺女士在1985年1月7日参观大英博物馆后所写的短笺称:“我父亲——孟加拉第一枪骑兵队上尉约翰逊,在义和团期间驻扎在北京颐和园。出于偶然,他发现一位出身显贵的中国夫人和她家庭处于危险的境地,便帮助他们得到了安全。这位夫人为了感谢他的帮助和保护,将此卷轴作为礼物赠送。在他回到英格兰后,于1902年10月9日将它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没有充分的资料来描述约翰逊在中国取得《女史箴图》的具体情形,这个家庭传说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有一点是不需要怀疑的:《女史箴图》是在那次“解救北京”的战役中流失海外的。不管是贵妇人赠送还是在战乱中盗取,结果都是一样:这件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从此离开了它的根脉,浪迹异域。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一段民族、国家的伤疤自此已经深深地烙在这幅无辜的绘画上……




女史箴图

本帖最后由 吹笛在湖北 于 2014-8-24 21:21 编辑


图片呢,上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上尉盗抢的可能性最大
本帖最后由 水笺 于 2014-8-24 20:39 编辑
图片呢,上图。
吹笛在湖北 发表于 2014-8-24 17:12
原主帖没有图,这个是网上找的,是不是主帖里说的《女史箴图》,不知道。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这个帖较好!

顾恺之 (约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画家。出身名门望族。精通歌赋词翰、书法音律,多才多艺,他在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上的成就,使其在中国绘画史上名垂千古。他为人机敏狡黠,曾为自己珍爱的佳作,一橱封题后暂时寄存在权贵桓玄处,被桓玄窃走,他万般无奈,只说:画妙通神,变化飞去,好象凡人成仙一样。因此,有"画绝、才绝、痴绝"之称。他的绘画理论,是以"以形写形"及"迂想妙得"为核心的"传神论",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传世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均是后人摹本,画论著作有《魏晋胜流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此幅作品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到英国。《女史箴》是晋代文学家张华所写的一篇旨在劝说妇女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文章。该图按故事内容分段作画,近似今之.html]连环画。 线条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这种线条的出现与篆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后人也逐渐将这种画风娴静的线条,不再赋加色彩使之独立成为画种,谓之"白描"。"白描"工夫也成为了中国画的一种基本功。这幅画较好的注重了人物的内心的精神状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他们的打扮好酷喔。时尚,飘逸。服饰,发型,浪漫的生活,较之现代也不逊。艳羡之。东晋风流,宛然在目。
我信仰般追随你
你追随死亡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4-10-8 10:04 编辑

这次才知道大英博物馆藏品大都是花钱买的,即使有无偿捐赠的,捐赠者也不是我们想象通过战争抢的。
这次才知道大英博物馆藏品大都是花钱买的,即使有无偿捐赠的,捐赠者也不是我们想象通过战争抢的。
杨林 发表于 2014-10-8 09:55
一声叹息。一直以为八国联军掠走我们不少宝贝。
这个子版已经废掉了,三年只发了一个帖子!当初我就建议过,可以改为《影视音乐》,人气要好得多。为毛没人尝试一下呢。
沧海一粟 盲人摸象
另外,把老网址和现在的新网址做个转接,这样没得到消息的燕子就可能找到这个新窝。还需要再啰嗦一遍吗?
沧海一粟 盲人摸象
本帖最后由 叶漂 于 2016-6-27 14:50 编辑

浪费资源。。。
沧海一粟 盲人摸象
另外,把老网址和现在的新网址做个转接,这样没得到消息的燕子就可能找到这个新窝。还需要再啰嗦一遍吗?
叶漂 发表于 2016-6-27 14:46
这好象是高博的事对吗?
8# 水笺

这个问题自打有互联网就开始争论(再之前的咱们看不到)。我也有点糊涂。

首先,绝大多数是花钱买的,这是肯定的。包括敦煌藏经洞里的东西人家是给了看洞的道士钱的。所以官方的正式一般也不说掠夺,余秋雨有一篇写敦煌藏经洞的文章“道士塔”,也只是说王道士是罪人,没说对方掠夺。所谓掠夺是指将故宫里鎏金大缸上的金子刮走,把昭陵六骏石像打碎偷运出国再粘好展出之类明显的劣迹。

老百姓的争论是,一方说,给钱也是掠夺。你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在这个大环境下根本没有公平交易。那些买主有的本身就是侵略军,有的是跟在侵略军后面捡洋落的奸商。再说了,如果圆明园不被烧,里面的文物怎么可能流落出来被卖,所谓买不过是趁火打劫。

比如中国目前在非洲的某些行为,假设铁矿石从澳洲买1000元一吨,从非洲买只要500元一吨,甚至花钱买个矿山随便采,因为当地很穷不卖就饿死了,而当地政府人民就开始抱怨这属于掠夺。当年列强对中国也是如此,那些东西值多少钱他们能不知道?把国宝级的文物用仨瓜俩枣的钱买走,不能都是鬼市捡漏撞大运吧,很多就是掠夺。

反方则认为,那是双方自愿的(公平)交易,完全合法。而且当时条件下中国没有能力管理这些文物,卖到海外反而是一种保护。否则即使不毁于当时的战乱,文革破四旧时也保不住。

说点题外的。当年有部电视剧“大染坊”,里面有个在上海开染厂的资本家,其有个儿子是典型的富二代,比较二。日本人侵占上海前富二代问老爸咱的厂怎么办?还开不开?老爸就讲了个故事,说以前家里有个宣德大碗,号称一碗顶千瓷的倾城之宝。结果英国远东公司的总裁看到了要买。那个形势下无法说不,于是老太爷说买什么,喜欢就拿去吧。当即让两个伙计往外抬,同时发了个暗号。于是一个伙计出门时绊了一跤,把大碗摔了。那个富二代这回听懂了,马上表示厂不要了跟着国军逃难去。

不办厂好理解,在敌占区办大厂和做小买卖不同,属于通敌资敌。当年法国雷诺车厂在德军占领时继续开工,二战后雷诺被定罪为法奸,死在了监狱里。但摔碗可能就有争议了(所以我记住了那个故事)。有人会说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是指个人气节,关文物什么事。艺术是属于全人类全世界的,他有什么资格给摔了。如果不摔现在没准能要回来,即使拿不回来大家也可以继续欣赏,摔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嘿嘿。


“道士塔” http://www.ccview.net/htm/xiandai/wen/yuqiuyu002.htm
《大染坊》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剧,反复看过多次,可这个细节,多少有点意淫拔高。当时文物界没讲究到那个地步,实际上想讲究也讲究不起来,因为货总会往价高处走,外商实力雄厚,出价常常远高于国内商人,古董除非不卖,卖了很难避免别人转卖给外商,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也就不伤这个脑筋了。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14# 金丝铁线

不光是钱的事。能通过钱来说明搞定的都不是问题。那个故事的关键是人家不想卖。

比如鸦片战争,对方仗着船坚炮利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你看,人家没有抢东西,只是要跟你贸易。咱不说那治外法权的租借算不算侮辱掠夺,单说“贸易”,从字面上看是好事吧。人家主动要跟你通商还有什么说的。可这么好的事为啥要靠船坚炮利来推动?再好的事用枪逼着你干也成坏事了。那个通商是不是等价交换且不说,就说逼着你买鸦片,他也可以说没有掠夺没有抢你的钱,人家是通过贸易公平合理地赚钱,银子是用鸦片换的。

总之是不是掠夺不能光以钱论。这么说吧,我有一个东西值1000元,但我不想卖,如果有人强买,即使给我1000元或更多,价格上我没吃亏,依然是掠夺。当我们说历史上某国掠夺另一国的资源,那些资源大多是给钱的。不公平的贸易不等价的交换强买强卖都是掠夺。
古董外国人看中的多了,而宁可毁掉,也不卖给外国人,这种爱国思维幸好当年并不流行,反正我是没听说过具体事例。趁机造点假货蒙外国人的倒有。《五月槐花香》里王刚演的奸商蓝掌柜,原型就是将佛像砸碎了盗卖给外国人大古董商岳彬,解放后给判了无期。他卖了大量古董给外国佬,但可能多数是假货。他的招牌做法是公开重价买下某古董,然后悄悄仿制,等外国人慕名而来,他鬼头鬼脑的告诉人家,现在爱国人士闹的太厉害,你要买去,不能公开,结果经常是卖掉了三次仿制品,真品还在他自己手里。解放后被全部抄没。他留真品不为爱国,不过结局倒胜似爱国-------比《大染坊》里砸古董爱国的那位。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当然,主贴里那件国宝其实跟买卖没多大关系,就是抢的嘛。

美军打下巴格达,伊拉克国家博物馆也被抢劫一空,我在这论坛贴过照片。当然,时代还是进步了,伊拉克博物馆大概不是美军自己动手抢的,虽然东西应该还是主要落在他们手里,那些抢劫者里,不知爱国爱的怎样,希望境界不要高到宁可砸掉也不卖给美国佬。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本帖最后由 金丝铁线 于 2016-6-29 08:11 编辑

至于那些说国宝幸好被抢,才保存下来,那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每件被无知丘八保存下来的文物,背后都是十件百件被随意毁掉的。尤其是图画这样极易破坏很难保存的娇贵东西。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16# 金丝铁线 呵呵,没那么复杂也无关真假。电视剧里的情节当然是编的。只是拿来做为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即使给钱买,对方也可能认为是强买掠夺。至于如何对应掠夺,是宁可玉碎毁掉让你夺不成,还是被迫成交,那是另一码事了。
本帖最后由 水笺 于 2016-10-14 15:40 编辑

原标题:在大英博物馆,我们这样保存与修复《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现藏于大英博物馆,两位来自大英博物馆的修复员介绍了他们“如何照管此画”。乔安娜·科谢克介绍了《女史箴图》在博物馆中保存与修复的历史,邱锦仙则介绍了她如何将中国的修复经验带到英国。

乔安娜·科谢克:高分辨率的数码副本复制品可供人长时间欣赏
2014年,《女史箴图》在一个特意做的展柜中,以最好的面貌重新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女史箴图》于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在此之前,该画被一些鉴赏家私人收藏,而自此以后,它进入公共领域,名声与日俱增。我主要介绍《女史箴图》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保存与修复历史,描述我们如何照管此画,以及历任修复师、管理员和科学家对该卷结构的看法。


《女史箴图》局部(大英博物馆收藏)


《女史箴图》为绢本墨笔设色,通常被看做顾恺之的天才追随者的原创作品。但无论如何,此画在今天已经成为世界名画,其重要性也让保管者有责任在作品的安全性和长久保存以及学术研究和公开展示之前,做出平衡。
从记录中,我们查到,这幅画已经皴裂,僵硬而脆弱,无法经受摆弄和延展。现在我们知道,除了时间久远的问题,画的脆弱也归因于古代丝织品的织法。此时,我们的同事用手工的方式完成了画作的副本,后者最终帮助我们完成了木刻印模。利用这一印模,数以千计的画卷在1913年做成,并卖出,以供传播和研究(随后,在整个20世纪的照片副本也产生了和卷册一样的功能)。
在制作副本之后,大英博物馆针对此画举行了一系列的专家讨论,并遵循当时的修复实践,决定对手卷重新装裱,并将其展平,置于镜框之下。现在,我们可以说,这项决定使画作的条件不再恶化。尽管画面因此与款识分离,造成原作形式的改变,成为了不小的遗憾。但是,新装裱保存了画作的所有因素,并使它们维持了最佳状态。
从2009年至2014年,重新记录、研究和存放绘画的计划开始实施。技术上的检查包括利用可见光、侧光、反射紫外光、紫外线冷光和反射比检测法,进行高分辨率、非侵入性和非接触的成像工作。所获得的形象被应用于构造多层次的断面图,从而放大独特的材料,如断面、错层、材料损耗、层次分离、污染和图像修复情况,进而清晰地呈现数代历史修复的情形。该画的丝质层次和纤维结构,以及纸纤维结构都在显微状态下被放大管装。通过在封底网格中切出小口,20世纪装裱纤维和网格的机构状况得以清晰呈现。这项调查也集中思考了针对画作现状的评估和保护方案,国际专家团队于2013年召开会议,考虑各种可能的应对措施。
从结构角度看,我们认为,所有古代部件保存良好,只是画作质地偏硬,纤维组织已经松散。因此,我们采取最轻柔的手段固定了丝线弦头,并将画作放进艺术品展示柜中,这既便于保存,也便于展览。对纤维暴露危险的考虑体现在新展示柜的设计和组装上。


《女史箴图》局部(大英博物馆收藏)


2014年6月,《女史箴图》在大英博物馆91A房间再次展出,但是,这幅杰作只能暴露有限时间,而高分辨率的数码副本复制品则可供人长时间欣赏。2015年的时候,谷歌艺术中心为《女史箴图》这件作品进行了图像采集,我们的玻璃盖能够呈现非常清晰的成像形象。我们的博物馆里还有一个触摸屏的展示,可以让参观者把画的细节放大,这样一个交互式的界面也在我们的网站上进行展示。现在,《女史箴图》这一文化瑰宝能够通过网站向全世界进行展示,大家也可以到大英博物馆看实物,感谢我们的修复师所付出的努力。
(乔安娜·科谢克系大英博物馆绘画艺术修复部总监,本文根据她在中国美术学院“古画鉴藏与修复国际研讨会”上发言整理)
邱锦仙:现在《女史箴图》非常牢固,一两百年放下来都没问题
我1972年进入上海博物馆做裱画师,师从徐茂康、华启明学习书画修复技艺,1987年有机会到达伦敦后,得到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韦陀教授的推荐,被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罗森太太邀请受聘于修复部工作,也是第一位进入国外的博物馆工作的中国裱画师,至今已在大英博物馆工作29年,从事书画修复装裱工作已经44年。


邱锦仙(中)和同事、助手在大英博物馆的书画修复工作室(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托管会)


刚去那里应聘工作的时候,他们想看看我怎样用中国传统的修复手法修复书画,我第一幅做的就是傅抱石的画,是韦陀教授买来的据说是从火里面抢出来的作品,交到我手中的时候那幅画已经有好几个大破洞,我就用开水在正面洗了下画,洗完把后面的覆褙纸揭掉,揭掉后重新找到补纸,重新托,重新补,补好破洞再全色,全好后这个洞跟原来的画心颜色基本上很接近,再裱成立轴,这幅画在大英博物馆也展出了几次。他们从来没有在正面用热水洗过画,看我洗画洗了五次,都傻眼了。洗好托好后颜色原封不动,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修复方法,他们很惊讶。
我修复了多少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古画,现在已经数不清了。它们中有《女史箴图》唐摹本,也有在大英博物馆中国特展“明:皇朝盛世五十年”中出现的《紫禁城》图,以及赵孟頫的《双马图》、《八仙过海》和张翀的《瑶池仙剧图》,从敦煌藏经洞里出来的敦煌绢画修复了也有100多张。


《女史箴图》局部(大英博物馆收藏)


再来说说我是如何修复《女史箴图》的。大英博物馆一直对《女史箴图》很重视,一直在对其做研究,用各种技术上的检查对其成分进行检测。后来在工作室存放了6年左右,一直在商量怎么修复这幅画。这幅画距今已经1600年左右,它的丝绸已经皴裂,僵硬而脆弱,绢都变成一丝丝马上要脱落的样子。2013年夏天,大英博物馆召开研讨会,邀请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专家讨论如何修复《女史箴图》。结论是,不能重新装裱,只能在原画的基础上进行加固。重新装裱,油纸拿不下来怎么办?这张画就毁于一旦了,所以还是采取保守疗法,保留下来给它添加物。
2014年2月份确定了修复方案,怎么修理,用什么材料?根据我的经验——在上海博物馆,修画师傅通常用面粉浆糊,而大英博物馆认为其中的面筋会损害纸张,建议用日本的淀粉浆糊(去筋)。但用淀粉浆糊也存在问题,就是它很白,时常会留下白色的痕迹。用化学浆糊不存在这种问题,但是化学浆糊的黏度又没有淀粉浆糊那么黏,所以我提出用淀粉浆糊和化学浆糊混合起来使用,这样黏度就刚好(我此前曾将淀粉浆糊和化学浆糊掺在一起,修复过一幅类似的画),调好后我们就在《女史箴图》上小范围使用了下,真的一点都看不出来,他们又很慎重地将混合浆糊带到实验室检验。检验结果是,混合后的浆糊完全合格。我说这个材料本身就是我们裱画的基本材料,根本没问题,所以后来用了这个材料上去,效果相当好,于是我们就用这个材料在显微镜下帮《女史箴图》添加,每天不停地做,做了整整两个月,全都做好了,做出来效果非常好,现在《女史箴图》非常牢固,一两百年放下来都没问题。


《女史箴图》局部(大英博物馆收藏)


1914年-1918年,大英博物馆修画师斯坦利·李特约翰参考日式折屏的形式,将原本是手卷的《女史箴图》分成几个独立的部分,装裱在镶板上。重新修复后的《女史箴图》并未改变此种装裱形式,因为我也认为,如果经常被打开然后卷起,画面反而更容易受损。装裱在镶板上不去碰它,它的表面就不易起皱痕和断裂。(本文由澎湃新闻记者陈若茜根据对邱锦仙的采访整理而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