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确认一个国家是法治国家,然后在这个国家找一二个有代表性的国企,再来谈“国有制之下没有真正的法治”,就比较容易。不然又会扯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来累人。
以色列有一个电影,记得叫《柠檬树》,大意是,新上任的总理根据战略需要开辟了一方军事禁区,与它相邻的是一家巴勒斯坦人,以种柠檬树为生。因为军事禁区,所以各种机械声嘈杂,还有因为禁区,其他的人不得靠近等原因,影响到这家巴勒斯坦人的安宁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常常找茬,女主人更是威胁和漫骂,。禁区的军事长官,在国家和个人利益不能相安的情况下装糊涂,也一度以不理睬态度,强硬。有一天,这家女主人又在柠檬园大声抱怨并开骂,恰好被出来晾被子的长官司妻子听到,两个女人从彼此不信任的眼光相互打量,到略有交谈,,禁区长官的妻子确实在紧挨柠檬园的军事禁区,能听到飞机的轰鸣声,还有因为铁丝网,几乎紧挨柠檬树,如果柠檬跌落,滚到铁丝网另一边,他们无法捡回。长官妻子知道自己的丈夫肯定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就给巴勒斯坦人出主意,让他们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结果是军事禁区撤离,另找地方。


不要以为电影故事有煽情的台词和感恩的情节,一处也没有,整个就像行公文一样。我以为这就是在法律意识支配下的维权,法律在,国有和私有没有区别。
楼上描述的和我看的电影差距好大………为什么我看到的是女邻居最后的痛苦?
Sophie 发表于 2014-10-19 18:08
电影看了好久了,还是原装片,情节有出入。。我去搜了一下,这篇写得比较好:

平淡生活中的政治折射思考的猫
4 2009-03-04 07:33:30

   在今天,巴以冲突无疑是世界上关注人最多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已经有无数人从政治、文化、历史等各个角度试图厘清这团乱麻,而更多人还在继续探索。电影《柠檬树》是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它以生活化的故事开始,却反映着那片大地上纠结的现状。
  
   《柠檬树》的故事线索很简单,一个巴勒斯坦丧夫的妇女,儿子远在美国,她靠一片柠檬树果园为生。有一天,她无比“荣幸”的迎来了大人物当邻居――以色列的国防部长。从安全角度看,让以色列部长住在四周都是可以被恐怖分子隐藏的果园的环境中,看上去很恐怖,于是,政府方面要把果园的树全砍了,而巴勒斯坦老妇坚决抗争,在当地律师帮助下要一直告到以色列最高法院讨回公道。剧情结构看上去很美国,容易让人脑海里面瞬时浮现最后,律师激情般的总结成词,但是,本片拍的味道很淡,节奏很舒缓,交织着希望、伤痛和孤独,一如巴以间更复杂的故事。
  
   电影带着写实的风格,我们看到,身为以色列国防部长这样位高权重之人,也无法压抑内心的不安全感,面对一个巴勒斯坦老妇,面对一个可能的恐怖主义威胁,他选择了极端化的要削平整个果园。在我看来,老妇和国防部长,就是一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弱势与强势关系的反映,他们比邻而居,又互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产生的不安定感又让强势的一方做出更强势的举动来激怒弱势的一方。在一次国防部长庆祝乔迁之喜的聚会上,一次附近的爆炸后,士兵们立刻冲入老妇家中粗暴的搜查,这里其实已经深刻的表现着双方的互不信任达到了偏见和臆想的地步。而这种偏见深深的影响着弱势一方的生活,以色列人在柠檬园中架起岗楼,不允许老妇进入靠近部长宅邸的部分料理她的果园,她眼睁睁的看着果树开始枯萎,试图前去料理,总被粗暴的士兵干涉,就这样,以反恐和国家安全为名,强势的一方不断蚕食弱势一方的生存空间,让她忍受生活的贫苦和尊严的屈辱。最后,国防部长绕着宅邸竖立起了高高的隔离墙,他只能选择将宅邸围困起来,以这种方式求得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主动的蒙住双眼,他看不到墙对面老妇的生活困苦,继续自说自话的勾勒反恐大业,双方良性的沟通渠道被彻底打断。而这也是两个民族间的困境,从相互的敌意,到一次次血腥的冲突,再到高高的隔离墙扎眼的时刻在那里提醒两个民族,“我们是不同的,我们应该相互隔离”,而隔离却无法保证安全,只能制造更多危险。
  
   国防部长隔离了外界的“烦扰”,他是否就真正安宁了呢?本片巧妙的设置了他的家庭矛盾,他的妻子出场就显出一种矛盾的特征,她要站在丈夫一边,却神情疲惫,她没有选择如丈夫一样抵触与果园那边的人的沟通,她对老妇带着同情,两个女人间有着更多彼此的体谅,片中有几次,两人隔着铁丝网眼神相对,带着些防御,更带着试探。国防部长的强势还体现在家庭中,妻子一直在这样的压力下生活,日渐委屈和不满,对丈夫越来越固执的自我膨胀,她选择了另一条路,她翻过铁丝网,试图去亲眼看看老妇的生活,试图去沟通,但是却被保镖生硬的拦下。这几乎就是以色列“鹰派”和“鸽派”的对抗,一方显的气势汹汹,以暴力对抗作为自己勇敢的象征,而另一方则努力尝试接触,探求妥协和共识。而实际上,后者比前者更需要勇气,同样可能承受失败,甚至“叛徒”的骂名。
  
   片中,充满欣慰的一个带有希望的设计是,最终,面对以国防部长为代表的强势国家机器,老妇没有选择玉石俱焚的抗争方式,而是以非暴力的法律和秩序试图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她得到了律师的帮助,并渐渐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在这个世界上的国家利益交往中,尽管本质依然实力至上,但是,在一定规则内达成和解的努力总是被尝试着。于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和谈进行了一轮又一轮,而他们之外的各方势力也一次又一次的去调解,或者说从各自利益出发去参与,到最后往往是些折中的结果,比如以色列最高法院最终的裁决,柠檬树不必全部砍去,而是部分砍去,而那隔离墙仍然存在,双方的隔阂没有因为一次又一次类似的折中而调解,剪不断,理还乱,从凡人生活到高层政治,这样的困境还在继续。
  
   困境中,生活还在继续,一场官司后,帮助老妇,并与她产生暧昧感情的律师功成名就后离去。而部长夫人最终选择离开部长,开始追寻自己生活的路,留下部长一人茫然的对着隔离墙思索。而墙的另一边,老妇人在她被裁剪过一番的柠檬园中漫步,有些孤独,却显的坚韧。
  





回苏菲,电影里那个女人的痛苦,来自于她的生活,包括爱情,这场貌似很难打的官司,她胜诉,这是法律的胜利。但并不意味胜诉就能让她摆脱窘境,她还得独自面对过去的老问题,和胜诉之后的新问题。
国企象不象话,跟私企象不象话和数量多少,理论上讲没有必然联系(但可能在中国不一样,因为中国只有一个执政党)。“私企由于互相竞争,都给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也得益于公平公正环境下,这跟法律很相关。国企也一样。

如果国企很滥,你指望私企都能给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某些地方它只能比国企更滥,比如在用人用工方面,还有偷漏税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