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中国文学批评从没有这么软弱过

编者按:又一场怀念八十年代的文化沙龙。昨晚,“一九八四,另一种叙事——‘新人文论’(纪念版)出版座谈会”在单向空间举行。除了“新人文论”丛书的四位作者许子东、黄子平、赵园、季红真,此前发表演讲要告别学术界告别青年的学者钱理群也应邀出席。

“新人文论”丛书是1980年代开始活跃于文坛的青年学者和批评家的一次集体亮相,被认为引领了“五四”运动以来文学评论的第二个繁荣期。三十年后,其中的四位作者以纪念的名义坐在一起,谈起八十年代的风云往事,最终,毫不例外,所有的谈话都指向了当下的现实。

原创 | 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许子东:很不满意中国文坛现状


“如今的文坛,不仅寂寞,而且和谐。无论作家之间,或流派刊物之间,均极少批评论争。名家名作今天怎么产生?只能一靠评奖,二托媒体,三打官司了。”在这次出版纪念版的《郁达夫新论》一书的“后记”中,许子东写道。

活动现场,对于中国文坛的现状,许子东强调自己“很不满意”:“说重一点,一百年来,中国的文学批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软弱过,像今天这么没用,没人看,非常弱。”

做出这样的论断,许子东称自己基于几个基本事实,其中一个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有很多不同流派,各自有主张,互相争论,当初骂得一塌糊涂,今天回头看,觉得鲁迅有道理,梁实秋也有道理,局面非常繁荣,但是194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的原因,这种繁荣失去了。


黄子平:从一本书的时代到很多本书


昨晚沙龙的标题是“一九八四,另一种叙事”。黄子平从此谈起:“按照奥威尔对未来世界乌托邦的设想,世界只剩下一本书,就是老大哥的那本书。这个逻辑很彻底,就像当年烧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那个逻辑,如果你的书和古兰经相反,没有必要存在,你的书和古兰经完全符合,那也没有必要存在了。”

另一个作家赫胥黎的设想被认为已成现实。赫胥黎设想,未来世界所有人都写书,所以没人读书。“当所有人都当作者的时候,就没有人当读者,现在网络时代就是这样嘛。”黄子平说。

他认为,出版“新人文论”丛书正值奥威尔时代和赫胥黎时代之间,“恰恰是从只有一本书的时代里摆脱出来,进入到有很多本书出现的时代”。因而,“赶上了好的时代”。


赵园:不止于冷漠,几乎是麻木


在“新人文论”丛书中,赵园出版了《论小说十家》一书。这次再版,收到书后,她表示自己“居然没有打开”。“不止于冷漠,几乎是麻木,后来出了书之后常常没有感觉,发了文章也无感,就是这样,关心的只是眼下在写的。”赵园坦率地说。

即便如此,赵园对当时的写作状态仍然有记忆,三十年后的今天,她也对年轻一代的研究者怀有期待。

赵园说:“我希望年轻人跨过去,从这一套书跨过去,从这一代人那儿跨过去,到一个新的境界,做出一些更好的东西来。我相信一定会的,只是需要一个更好的学术环境。”



钱理群:大环境改变不了,但可从小环境着手


多位作者回忆、怀念八十年之后,称自己来“帮腔”的钱理群首先对八十年代发表了看法。他说:“会不会给诸位造成一个印象,把八十年代过份理想化了?好像八十年代什么都是好的,其实并非如此。”

几乎是一如既往,钱理群现场再次告诫年轻人,不要再追求有多大的影响多大的轰动效应,要“凭兴趣做学问,凭良心做人”。

“尽管现实环境不尽理想,但是,我们是不是完全没有进一步努力的空间?我觉得也未必。更大的环境我们改变不了,但是可以从小环境着手,更主要的是我们要自己创造环境。因此,今天我参加这个座谈会,主要是呼吁大家,一是要面对现实,第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更好的环境。”钱理群说。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5/01/10 08:42
嗯,菜籽说的有趣,接着说,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