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立:“价值被低估的书”

 

“价值被低估的书”
尤小立

    南方一家周刊要评选2006年度“价值被低估的10本书”。作为受邀提供这一主题书目的人,我老老实实地写下10条书目,但内心却充满了困惑。
  我担心自己所列的书目可能挂一漏万,以至起误导作用。因为我检查了一下书目,大多是些学术书。学术书的寂寞并不奇怪。即便是学者,对非本专业领域的学术书,也未必会读。我个人购此类书,也多是为了“备读”,主要是想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而学术书的价值,又如何能在短期内评判,更遑论判别“价值被低估”了。
  在大众文化兴盛之时,文化成为消费品,读书转换为一种投资方式,要求回报就变得天经地义。考级书、工具书的热销,是因为这些书所带来的回报是明显的,可以看得见。所谓用小的投资换取更大的利益。
  而畅销书、热门书吸引人们的眼球,并非全是“随大流”的效应,其中的回报虽不直接,却也可以感知。读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至少在别人谈论米兰·昆德拉时,不会发怵。同样,手里捧着奥尔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你在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点上,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如果再以标准的古音背诵《论语》,进而用浅显的现代流行语讲解其中的奥妙,不流行才怪呢。
  但是,学术书不会有这样的奇效。一般的读者看一本《少年中国学会研究》(作者吴小龙。我列出的“价值被低估的十本书”之一)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效应吗?即便是读《论语》,从学术研究上言,也要先学会“识字”,没有古文乃至训诂学的底子,没有中国哲学、中国历史的基础,说儒谈佛,就免了吧。
  让我最为困惑的是,真的有“价值被低估的书”吗?也许这个问法只是相对而言,不可当真,但联想到过去的一年,是否真的有配得上这个光荣称号的著作,也是个问题。媒体太多了,把富矿都开掘完了;时间也太近了,有的出了一年,有的仅几个月,让人在选择上无法产生自信,而学术著作一向是见仁见智的。关键是,大家都对近几年学术书的超规模生产有点戒惧,不敢也不愿下定论。
  这说起来,不是读者的悲哀,倒很可能是创造精神产品的学界的不幸了。

古人逝矣,旧日南窗何处是。莫负青春,即是升平寄傲人。

“2006年价值被低估的书,”这说法有点诡谬。通常,越是优秀的书,尤其是学术类的,其价值的显现也就越难以在短期内得到鉴定,只有那些纯粹按畅销书模式经营的书,优劣才会立判。所以,如果真有价值被低估的书,出版当年是不容易看出来的,相反,当年就看出某本价值被高估的书,倒要容易得多。

这个栏目如果做得严肃些,把时间扩充为十年,或许更加合适:近十年来价值被低估的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6 23:09:57编辑过]

“近十年来价值被低估的书”

泽雄兄会列出哪几部?

古人逝矣,旧日南窗何处是。莫负青春,即是升平寄傲人。
回土豆:这活儿太重,一时干不了。要不,土豆兄先提供个玉引,俺在下面争取凑几块砖。
泽雄兄,这活你都干不了,我咋还能干呢。不过正如你前面所言,列举出几部当下价值被高估的书,可能反而容易些。比如弥补什么空白之类的学术著作,大多是扯淡。
古人逝矣,旧日南窗何处是。莫负青春,即是升平寄傲人。
祝尤小立先生和燕友们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法国梧桐来了,大家不要走了,论坛热闹了。
参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