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主编贾平凹首次出面声明:在书法中,多一笔少一笔很正常,因此铁凝没有写错字。”
——这就叫曲为之讳了。
书法中多一笔少一笔,当然有,但要想摆脱错别字之嫌,除非寄寓着某种特别的寓意。为求字型美观,姑且也算一种吧,更常见的是避皇上或先人之讳,也有利用故意写错来表达别一种意思的,比如厦门附近的赵家堡,原是当年宋亡时一批逃亡者建立的家园,内有一楼,署名“完璧楼”,不仅暗示完璧归赵之意,璧字还故意缺少一点,寓示金瓯有缺,白璧添瑕。铁女士如能说出这么点道道来,俺还是认的。
否则,恕俺不敬到底了。

通假字

冒昧说说,关于通假字,既简单又不简单。古人到底出于何种原因使用通假字,写起来是篇大文章。其实也不用写,这问题早就解决了。可以说的是,第一个写出通假字的,也许是白字先生,后人袭用,则往往表现为一种趣味,不得再以白字论之。另一点,出于尊重先人之故,我们可以认为古人有使用通假字的特权,但今人已无此特权。通假字只能出现在古籍中(如果今人执意仿古,或可网开一面),如铁女士或贾作家,是无此资格的。
另外,“戊”和“戍”缺乏通假的条件,通假的基本前提,是同音,唯同音方能假借,“戊”和“戍”音异形似,属于错别字天地里标志性的“形近致误”。除了认栽,没有还价的。——至少我这么看。

凑个下联

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点.
凹凸异形,脖子缩回三寸
冒昧说下,迅弟儿这个横批欠妥。
金丝兄的上联,巧借字形,寓指铁主席学养有缺,俺邯郸学步,同样借助字形,讽刺贾作家头骨不够峥嵘。所以,横批的意思,似应招呼在“德学两缺”之类东东上,唯觉对铁主席稍稍苛刻了些。毕竟,写个把错别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