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对经济学假设前提作出重大反思

自私理性这一经济学假设前提被生活中的唯利是图者滥用,难得周其仁对此作出了反思,否定了这一假设的必要性,我认为他的这一段话(标红处)将成为中国经济学史上的经典语录。

以下摘自周其仁文章 “……记得1980年代早期,有一次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来北京访问,年轻学子问到这个问题,速水答,你们的一位圣人说得好,人之初、性本善;还有一位圣人说得也好,人之初、性本恶。我自己是后来读到科斯说他并不相信人都是理性的那段话后,才认定根本就不需要那类假设。
…………经济学的出发点是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的稀缺性,至于那欲望究竟是为了利己、为了利人,还是又利己又利他(甚至既不利己也不利他),请心理学告诉我们吧。对我来说,"稀缺"足矣,因为在稀缺的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有规律可寻。……这一段是周其仁文章中最重要的一段。

生活经验教我相信,人世间确有"利他主义"这回事。母爱总是可靠的证明吧。 当然,生活里还有种种恶行,包括茅于轼老师直指的那种 "损人不利己"的愚蠢恶行。困难的是,怎样才能把分明截然不同的行为,熔为同一个人类行为假设?经济学关于 "理性"、 "自利"假说的文献汗牛充栋,其中,最聪明的也许就是把他人效用写入行为者自己效用函数的法门了。可是,怎么读,我还是觉得牵强。 ”

…………………… 卖点私货,无独有偶,我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05年,我在真名网与江峰、戴耘、泽雄、于宏义、任复兴等朋友展开了长达数万字的讨论,我也和其仁先生一样举了母爱的例子,即认为母爱是证明人的利他性而不是利己性的典型例子。认为人既有利己性,也有利他性,并且试图从汉字语言学的角度区分自私与利己,主张经济学不要轻易说自私如何如何好,应该改为“利己”更为中性,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这次以善恶与道德为例的大讨论中,我把善定义为一种能力,善就是人类所具有的在自我利益与其它利益体之间进行协调以求其“度”的能力。认为伤害他人不是善,伤害自己也不是善,把恶定义为人的利己本能与利他本能的失度,不能妥善处理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分寸,在此二者之中偏向某个极端,都是恶的表现。这次次讨论于05年以《报告文学理论特刊》的形式发表。忘了去年还是今年俺看到赵博转帖的刘亚洲《善是一种能力》被加精和热捧,俺不曾言语,其实我在那次大讨论中对“善这种能力”的总结不仅早于刘亚洲,理论深度恐怕也不是刘文可比的。
金兄认为“经济人”就是人性的全部,还是认为“经济人”人的多重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你怎么看周其仁的观点?

至于你举的例子,恰恰不能证明你的命题,因为这两口子从中收获的快乐也许远胜过一次豪华的旅游。既然是为了购买礼品,表链和梳子或许就是他们最珍贵最值得纪念的礼品。
原帖由 金丝铁线 于 2007-11-13 19:59 发表
这两口子从中收获的快乐也许远胜过一次豪华的旅游
====================
也许?那么,如果他们预先知道了对方的计划,他和她还会执行个自的交易吗?就当自己享受豪华游?
这刚好证明他们的损失不是因为“利己”或“利他”造成的,而是信息失灵造成的。
乌兄,自私不应该是一种恶,这当然是共识,在我们前次讨论也是共识,我当时的意思是汉语有很多词汇,其中有些是贬义的有的是中性的,所以我更倾向于以自利来翻译经济学中的这层意思,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已经形成习惯,自私就是带贬义的,比如有时人们嘲笑某人自私并不是因为他自利,而是因为他愚蠢或眼光短浅,缺少理性,缺少长远眼光。正因为如此,在生活中自私仍然经常被用来指责某些使按公民道德所不齿的行为,也有些人就以自私是人的本性来为不道德行为作辩护。而中国的经济学用自私这个汉语中带贬义的词来翻译实质上按现代伦理为中性的“自利”,哪能不引起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紧张呢?

所以我赞赏周其仁的这个观点,简直是神来之笔。举个例子来说,我现在和你做一笔交易,讨价还价毫不客气,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我希望在这笔交易中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我为什么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什么想通过这笔交易赚更多的钱呢?也许我是要去完成一次旅游需要一笔钱,也许我是要买房子,也许我是要拿去干一项事业,也许我是要拿去救一个人。总之,也许是为了利他,也许是为了利己。但是周其仁却说,我不管你在这笔交易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是什么,是利他还是利己,总之,是因为你想要通过交易得到的这个东西具有稀缺性。这一来可不简单,我认为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学就要从此脱胎换骨了。

因为周其仁是一个严肃的经济学家,他处于一种矛盾中,既要捍卫主流经济学,又在现实中看到经济学的“自私理性”一说确实经常被一些人拿来为无耻行为作幌子,他这里把自私或者利他一概扔掉,即他不去讨论你追求利益最大化背后的目的或伦理问题,只用稀缺性来解释问题,这就有望使经济学从与道德伦理问题的紧张关系中摆脱出来,所以我非常赞同周的这一观点。


至于我把善定义为人类所具有的在自我利益与其它利益体之间进行协调以求其“度”的能力,其实类似于康德对普遍伦理的探索,目的是为中国的伦理学研究找个关系项,因为中国几千年年来的伦理规则都是以关系来定,而不是以关系项来定的,这就导致了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普遍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来可以作为一个关系项,但孔子在伦理规则的构建上并没有使用,而我认为中国要迈入现代文明,就必须以关系项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普遍伦理。这方面我比前年又有更多思考,以后再专文论述。
回邹峰,经济学如果要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重视概念的边界问题,什么样的行为是利己,什么样的行为是利他,必须有清晰的边界,否则概念的外延无限放大,内涵本来是相反的东西就越来越变成一个东西,这样只会把经济学的水越搅越混。所以我喜欢把概念先界定清楚再讨论问题,什么是利己,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人。人与人的边界在哪里,利己与利他的边界就在哪里,这是非常简单的常识。难道你还愿意把自己看作是母亲的一部分?从哲学上定义,母子也是两个不同的自由意志体。
邹峰,打回去重读10楼再回帖。:)
原帖由 zoufeng_1234 于 2007-11-14 11:37 发表
章博士,别那么认真,我本来就是来捣乱的。想说明的是: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母爱是利己的,而不是利他的。
我说呢邹峰的理解力也不至于分不清己与他的边界啊,原来是捣乱。

另外提醒一下,“利己利他”之类概念并不属于生物学角度,在没有经济学之前属于伦理学和哲学,哲学先区分己他边界,然后才有伦理学的利己与利他。
答迅弟儿,我一直认为经济学以人性自私为前提是个错误,虽然因为人性多数情况下确实是利己的使得这一命题总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正确的,但学术是追求严谨的,所以休谟对太阳升石头热之间的因果关系之怀疑才显得有价值,虽然太阳升石头热不断地重复而让人们经验地总结出这一因果关系,但实际上这一因果关系是不严谨的。


想想当今世人,多少肮脏可鄙的角儿,都可以拿经济学中的人性自私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经济学不想谈道德,却实际上成为某些人行为的伦理依据,包括很多不遵守市场基本伦理的行为。所以经济学以人性自私为前提,不仅会导致不严谨,而且还导致与伦理学的紧张。为什么人们反感经济学家不要道德呢?正是因为经济学冲击了道德伦理,物理学说给一个作用力就会有一个反作用力,既然经济学冲击了道德伦理,怎么能不接受道德伦理反冲击呢?所以以人性自私为前提的经济学就自然断不了与道德的纽带。所以周其仁反思了这个问题,我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我对经济学研究不深,所以不能解决只能质疑。周其仁很厉害,等于把人性的善恶或利己利他问题从经济学中剔除出去了,剔出去的好处就是经济学可以不再与伦理学或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冲突了,它只要求承认在交易行为中,人的理性是追求己方利益最大化的(否则的话就不是交易,成了赠予)。至于交易所得,是拿去利他还是利己,不再在经济学的考量中,这就彻底割断了与道德伦理的纽带。这好比母亲和女儿的纽带连着,女儿要乱动,当然就要弄痛母亲,母亲当然也可以以你怎么不要妈妈来责备女儿,割断纽带后,女儿照样是要妈妈的,但却再也不会把妈妈弄痛。
答邹峰,你那样区分己与他,是因为你还没有割断与女儿的精神脐带,我怀疑你会有溺爱的倾向。如果你是信了基督教,就要想想为什么基督要在父子母女之间制造不和这层道理,女儿是和你不同的一个自由意志体,你生养子女只是为上帝照顾他们,而不是为了你自己的基因能够流传,你的基因能不能留传,对你是毫无意义的事,你只是幻觉她就是你生命的延续,是你的智慧尚不能超脱尘世伦理所致。

撇开上帝,从哲学的角度也差不多是这个结论。
迅弟儿,我看你才是糊涂了
第一:我在这个帖子里没谈法治不等于我不主张法治
第二:我主张搞法治的同时要兼顾道德基础不等于以道德基础为理由反对法治
第三:现实的情况恰恰经济学在中国不是中性的,而是与道德伦理甚至与经济学最相关的市场伦理都是冲突的,所以周其仁才有这个反思,按他现在这个观点走下去,他就真的可以不问法治也不问道德了。这才是这个帖子的重点。
迅弟儿,我写了一大段却被吞掉了,。“一,二”是回答你“你这个时候你是扯着嗓子呼吁法治还是吆喝道德?”本大侠一贯支持法学家和法治,在法学家秋风和经济学人打嘴仗时俺都是坚定地站在秋风一边,反对经济学人只要经济自由不要政治自由甚至不要民主的歪论。所以你作为宪政学者也不能要求每个人脑门上都时刻画着法治的标签,也不能因此就认为该让法学来包打天下,否则到时恐怕也和经济学一枝独大一样有弊端,比如这次新劳动法,经济学人算是说不上话了,结果烂得更厉害。再说啦,好比打一场仗,各兵种一起上,分工负责,厚此薄彼总不好,就拿新劳动法来说,法学家有法学家批评的路数,经济学家有经济学家的批评路数,道德哲学有道德哲学的批评路数,各有所长。

至于(三),我另起一帖回答你
迅弟儿和小手不能理解周其仁的意思,是因为你们缺少了“先入之见”,我是因为在之前就已经有过较深思考,包括周其仁所主产的母爱不是自私,我几年前和乌龙茶早就讨论过。所以带着先入之见来看周文,自然就选择性地夸奖他的这一小段话,所谓兴奋,并不是因为他见识卓越,而是因为中国经济学家中真正有深厚学养的不多,周基仁能明白这层道理,已经难得。
原帖由 婷婷 于 2007-11-17 14:37 发表
周不过贩卖旧货,金丝铁线正解,余人乌搞。
浅浅见,婷婷是超级乌搞,婷婷如果能区分张五常和金丝观点的区别就不是乌搞,考验的是你最基本的水平,能吗?
乌兄,这个问题我在另一个帖子里有更完整的解释,你反驳迅弟儿的方式不对,
如果迅弟儿把话说完整一点,并把自私改成自利,他说的就是对的。

应该是:在经济活动中,人的自利性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http://www.xzmw.net/viewthread.php?tid=79648&extra=page%3D1

另外我还是不要为难婷婷女士,直接把答案告诉你好了,张五常是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私的”,他这句话是一错再错。第一,我先告诉你自私这个词是怎么用法,比方说你妈妈生病向你要五百块钱,你明明给得出但你很吝啬就是不给,这是一定会有人说你“自私”,但是如果你去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了,却没有人会说你自私,最多说你贪便宜。明白了吧自私在汉语中就是个道德语词,有其习惯用法的。所以经济学家用自私来翻译一个纯学术用语,可以说是个白痴。跟着白痴吆喝有损现代知识女青年形象。

所以我的建议是译为自利,这样我们再来看张五常那句话是不是对的,那就变成了“一切行为都是自利的”,还是不能成立,因为人的行为有很多种,这是一个全称判断,肯定不能成立。你妈妈喂奶给你吃的时候并没有追求自利最大化,我妈妈也是,我是无偿喝娘奶长大的,我不敢说我妈是为了“自利”才养大我。所以改成自利后张五常的命题还是不能成立。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理性人在经济活动(如交易)中会追求自利最大化,为什么金丝铁线说的比张五常好呢?就是因为金丝铁线的概括强调了经济活动,所以老金比张五常高明。

但是老金举的那个例子并不恰当,我已经回答了他,男女主角不是因为利他而损失,而是因为信息失灵造成损失。这个答案是没有争辩余地的。
利己也可以啊,你这不就是有 进步吗、但是中文读来有点拗口而已,我前年和乌龙茶讨论的时候就说了两个词,自利或利己,但自私就不对,完全是道德语词,张五常茅于轼他们的书里都是这么译。我的意思就是说翻译错了,你举日文的例子,刚好证明了我的直觉,我今天问了一位加拿大朋友,他也同意我的观点,证明英文原词也是没有贬意的。

正是因为常识问题在中国不是常识,包括你前面都是用的自私一词,所以我才要澄清一下,要知道人类是符号动物,一字之差相差千里,把自利或利己译成自私,结果经济学就变成鼓励人行不道德事的学问,以后不连不赡养老人的事都可以经济学来辩护了。

[ 本帖最后由 章星球 于 2007-11-17 21:44 编辑 ]
老迅我另起一帖系统全面多角度全方位回答了你。欢迎PK
http://www.xzmw.net/viewthread.php?tid=79648&extra=page%3D1
乌龙茶,自私和自利是根本不相同的两个词,自私是道德语词,这已经是几千年的用法了,前面已经说过,当子女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时会被指为自私但不会有人用自利或利己这两个词。我已经向一位加拿大的经济学者取证,英文原词不含贬义,迅弟儿也说日文中不含贬意,我相信中国十几亿普通百姓所习惯地理解的自私一词,在日文或英文中都会有相应的词汇来对应,而不是经济学用到的那个词。
自利和自私的关系,我们可以说自利是自私的基础,人之所以自利,是因为稀缺,当人的自利偏向于狭隘和极端时,便为自私。但人的自利性是否偏于狭隘和极端,仍然是他人的道德评估,也许你认为是自私但他认为不是,也正因为如此,自私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纯道德语词,是不适宜用来翻译严肃的经济学术语的。
婷婷既然用了“利己”而不是“自私”一词,也就和首帖有了一定的共识。本来可以到此为止的,但婷婷又说“人性是利他,经济学是利己”,却又出现新的混淆,这应该不是亚当斯密说的,如果是,则亚当斯密也是错的。

人性是既有利己性又有利他性的,在经济实践中,人总会从利己出发追求利益,在生活实践中却既有利他也有利己,简而言之,人在去赚钱时总想赚更多的钱,是利己的,在花钱的时候却既利己也可能利他。至于婷婷对周其仁强调的稀缺前提不感冒,就没法理解为什么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利己性了,正是因为稀缺,人才利己,不稀缺的东西如阳光或者银河系外的一颗星星,婷婷如何享受我也不嫉妒。相反,为什么人在花钱的时候有可能利他呢?原因也就在于此时他可能稀缺得不那么严重了。
铁蛋,语词是一种习惯,在自私和自利之间做概念分析是困难的,只能做语感分辨。你可以感受一下,多少人的习惯在以“自私”所含意味责备别人时用的是“自利”一词。如果自利这个词在生活中较少被使用,就适合用来表述我所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