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星球兄的这个贴,又想起两年前的讨论。那次讨论,我从星球兄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今天,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当初又有些许不同。
    我以为,说“经济学的出发点是资源相对于欲望的稀缺性”这句话,的确不能称之为一种人性假设,但这句话里包含或运用了人性假设。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因为我们人的欲望的无尽,它才显得稀缺。因此,如果经济学要从资源的稀缺这种性状出发寻找规律,那实际上就是从欲望与欲望对象之间寻找规律。因此有必要问,为什么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无尽的?
    叔本华说,欲望就是缺乏,因此可以说,这个假设的理论形态就是叔本华对人性的总结。人有欲望本来是有关人性的一个事实,但洞见到欲望无尽并进而认为欲望的本性就是缺乏,这却是一种看法。称它是一种看法,因为它没办法实证。叔本华对欲望本性的概括,建立在他所说的个体化原理上,即生命意志的本质是个体化原理。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自视为一个小宇宙,对这个小宇宙来说,大宇宙是为它存在、为它服务的,其它生命个体也一样。这是叔本华论证人的本性为什么自私、人为什么都是利己主义者的方法。
    自私与利己,一般来说是相同的意思,当然,如果我们赋予这两个词以特殊的定义,它们是可以有区别的使用的。但这意义不大。比如,功利主义假定人性是自利的,实际上是自私的另一种说法。到弗洛姆那里,自利又有了新的涵义,但无论如何,这不过是对同一个人性事实的不同价值判断而己。正如我说,每个人都有权自私,这归根到底也基于价值判断,即我们希望不要把自私看得那么坏或者恶。
    历史地来看,自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以至到今天,人类对自身的自私本性所做的价值判断,总得来说是越来越宽容了(我以为这是宽容这个词的现代理解的根源)。自私根源于欲望,而有欲望是一个人性事实。事实就是我们对客体属性的判断,也就是说,欲望这个词本身并不意味着善或恶。那么,为什么自私曾经被视为一种恶?
     这要结合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发展史才能说得清楚。不过这里我不想扯得太远。我重点想说的是星球兄有关善恶的区分在于利己与利他的失度这个问题。我记得当初我反对星球这个观点的一个理由是,当把利己看成是一种人性时,它与本能这个词的意思相近,而本能是无所谓度的。因为本能不是理性,它不具有度的能力。星球兄所说的度,其实是一种理性能力。进一步说,如果这个论断的要点不是作为人类本性的利己或利他,而是对利己与利他的一种估量或度量,那么这个论断其实就是功利主义的基本立场,即理性的经济人。所谓的经济人,其实就是说,人的自然本性是自私的或利己的,但人性的另一个方面,即理性,具有计算价值实现的最优化和最大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功利主义看来,当利己表现为理性的利己时,利他主义就出现了,但利他的终极目的仍然是利己(或者叫自利)。不过,理性的利己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代表着恶的自私本性,而是一个出于人性的基本事实并应当视为正当合理的一种基本愿望或欲求。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与迅弟儿商榷

迅弟儿在14楼说,自私从来不是一个假设,而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我有反对意见:
   第一,所有关于人性的论断都是假设,即人性假设。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出发点,或者如你所说是前提,这是同一个意思。
   第二,人性自私是一种人性假设,但不一定是经济学理论的必要前提。比如,如果真有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的经济,人性自私就不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星球兄:
    我在你前一个贴子中表达过这样一个看法:当“自私”与“自利”用于人性假设时,它们指称的其实是同一种人性。用自私这个词,有贬低之意,用自利这个词,含有中性化地看待的意思,甚至还有褒奖的意思。贬低或褒奖广义上都是价值判断,而中性地看待表面上不涉及价值判断,但历史地看,它其实是对用自私这种贬义词表来概括人性的一种反动,所以是隐含了价值判断的。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星球兄:
    我在38楼说到:“用自利这个词,含有中性化地看待的意思,甚至还有褒奖的意思。”我并没有说自利是一个贬义词呀。
    你举的那个例子,我认为有可能导致误解。子女不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或责任),这是一种行为,当我们批评这种行为时,的确会使用“自私”这个词,而不会使用“自利”这个词。但是,这里是把自私看成是不赡养父母这种行为的原因。也就是说,有的人赡养他们的父母,有的人不赡养他们的父母,而我们无法由这种行为推断有的人自私,有的人不自私。我38楼的意思是,自私和自利这两个词的意思虽然大相径庭,但当它们用于人性假设时,指称的对象(即人性)是相同的,只是看法(即对人性的看法)不同而已。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