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朱永新:阅读与大学人文教育

最近,在天津大学参加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织的“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的国际研讨会,聆听了王蒙、冯骥才先生以及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福清等著名学者的高见,很受启发。在全球化的时代,在商品化的时代,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症结。而应该作为人文精神的“堡垒”的大学,也日益远离人类的崇高精神。所以,这次讨论中十个国家的几十位学者,几乎不约而同地呼吁,应该重塑大学的人文精神。
大学的人文精神如何塑造?我认为阅读在最重要的路径之一。大学是阅读的天堂。严格地说来,大学是一个提供了最大的读书空间与时间的场所。阅读不仅对于大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形成,同时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去年,新闻出版部门对国民阅读问题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2.2%,而狭义的识字者阅读率为48.7%。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4.5本。国民阅读率持续六年走低,比1999年则下降了12.7%。结果显示,识字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的基本不读书者在回答其原因时,选择“没时间”读书的占3.7%,选择“不习惯”读书的比例为29.1%,这也是目前人们不读书的两个最主要原因。而在“没时间”读书的人群中,2029岁年龄段的年青人占54.2%,在“不习惯”读书的人群中,有45.9%1819岁的在校学生排在首位。从年龄结构分析,大学生是这两个群体的主体。
再具体一些分析。一是大学生基本上没有专业阅读。有调查表明,经常阅读人文社会科学典籍和学术类著作期刊的大学生不足三成,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只是为了休闲消遣。经常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人文社会科学典籍、专业学术期刊、外文学术文献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5.2%、22.8%、9.3%、5.2%。而经常或偶尔阅读通俗文学读物、时尚报刊、外文报刊的比例则高达88.5%、86.4%、73.9%。所以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二是大学生阅读的快餐化。广州市一所综合性大学对学校图书馆借阅情况曾经进行调查统计,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日本漫画《名侦探柯南》以绝对优势高居借阅量榜首。占据借阅量前20位的是漫画和武侠小说,基本是所谓的快餐文化。

大学生阅读的危机实际上反映了整个教育的危机。因为在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甚嚣尘上,阅读在学校中没有任何的地位,阅读的能力和阅读的兴趣没有得到训练。学生接触的是相对枯燥的教科书教辅书,根本没有与那些伟大的有趣的读物相遇。在应该形成阅读的饥饿感和阅读的习惯的时期,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与滋润。所以,问题出在大学里,根子还在中小学。
当然,尽管是“亡羊补牢”,大学毕竟还是培养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最后的一个阵地。我认为,阅读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现在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模式,阅读在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太大的价值。而西方著名大学基本是采用的阅读加讨论再加报告的模式,阅读是整个教学的基础环节。每周500-800页左右的阅读量,是大学生的基本功。如果我们大学的课堂教学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也许,人文精神的土壤就会比较肥沃。
大学图书馆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图书馆应该是大学最美丽的风景,应该是大学最重要的设施,好书应该是大学最优秀的老师。一个学校的名师总是有限的,但是丰富的图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无数名师。认真读一部文化名著,就是接受了一次文化的熏陶,其意义不亚于听一门系统的文化教育课程。所以,大学应该聘请最优秀的专家做图书馆的馆长,应该把最主要的经费用在图书采购上,应该为教师与学生的阅读提供最便捷的条件。
同时,应该加强对于大学生的阅读指导。由于现代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实现从中学学习方式向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还缺乏自觉读书的意识与习惯,所以,向他们推荐阅读的书目,开设各种阅读的指导和讲座,把学生带到图书的斑斓世界,就显得非常必要。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有阅读的情趣与习惯,有广泛的阅读背景与经验。


[ 本帖最后由 乌龙茶 于 2007-11-17 12:40 编辑 ]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戴兄,不好意思,没有通知你,是我的错。欢迎戴兄重返“基地”。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