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看灯

今天人不太多,再加上出去晚,路上甚至有些冷清的感觉。
第一张最有味儿,小巷幽深,花灯冷艳,树影绰约~~~~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很多年没有看灯了,这边有花市,也越来越没兴趣。现在想念哈尔滨的冰灯。


  过得有些迷糊了。昨天是十三,不是十二。

  其实对元宵节并没多少兴趣。念及它总是过年最后一个热闹,或者是年节的终点吧,去感受一下也是应该。日子再难过,再有违人意,既然这一天还有幸见得天日,那就不要辜负老天眷顾,还是得打起精神来过。

  今天在外面晃了一天。白天带孩子去看了社火表演,晚上去转了一下古商业街灯会,才回家。

  今晚人熙熙攘攘的不少,高低贵贱贫富官民老老少少,皆灿烂笑容对灿烂华灯。想起老家那里,死人坟头的灯要比活人屋檐下的灯多。如果细数,每家每人的亲戚里,死人比活人多。

  小时候,正月十五,过得比大年初一还要热闹,孩子们最兴奋的就是这天。正月里人有空。父母早早初七八就形如为我与弟弟糊灯笼。竹杆劈成竹篾,热水泡韧,弯成椭圆,两个交叉相套,麻绳扎成灯架,下面锯四个小圆木当轱辘,中间用铁钉固定一小块木板,上面放蜡烛。先撕开旧作业本子纸,糊内层,再把红绿纸剪成细樱子,一层层糊外表。父亲擅长的就是兔子灯和狮子灯。记不清头部是怎么扎的,用绳子拉着灯笼走时,兔头狮头会一颠一颠的动。免子凤眼、弯眉、豁嘴都是母亲用红纸剪成。狮子的大嘴巴也是用红纸糊的,当真是血盆大口。

  从十二三开始,一村的孩子们就出灯了,有拉着的或提着的,有的是买,有的是家里自做的。买的一般很简单,一种是方形的“镜面灯笼”,四面绘花卉人物。一种叫“红果蛋”,最便宜简单,样子就是现在常见的大灯笼的微型。而自糊的呢,却形态各异,特别是拉着在地上跑的灯,孩子们最喜欢。大家在一起比,看谁的灯笼最神气。

  常常有人的灯笼,头一晚出来,或者被风吹到了蜡烛,或者被砖块绊倒,就忽隆烧着了。旁边的大人小孩忙着帮吹熄。一般不会烧坏架子,这人哭哭闹闹回家让父母重糊。要是到了十五晚上,烧坏了,就来不及糊了。只好垂头丧气放下灯笼,跟着别人的灯跑着玩。弟弟比较笨,有几年都烧着灯笼。不过他皮实,没有哭闹。

  十五晚照例先到祖先坟头敬香烧纸放炮仗,最主要的是,得给死人点上一盏灯。然后,才回家过活人的灯节。所以在我老家,漫山遍野都是灯火灿然。坟地的灯,人家的灯,把个人间照得如梦似幻。

  在山东过节,找不到节味。好在身边有先生牵着我的手。让人想到“是心安处是吾乡”。

  晚上跟着看灯人群超前走。先生拍照,稍稍落后。站在路边等他。花灯似去年。人流似去年。天上月亮满亮。忽然想到两个月前,也是这轮冷月,挂在家里屋子上头,挂在屋后矮坡上面,挂在坡上新坟旧坟的上头。一时间,恍恍惚惚,街上灯安静的亮着,街上人流安静地吵杂着,音乐安静的响着,好像走在一个旷无人迹的荒野.......眼睛已湿......

  喜庆的日子,不尽人意事,只好肚里吞。看见先生从后面赶上,我对他说,今年的灯也蛮好啊。蓦觉街上的男的女的、俊脸丑脸、肥的瘦的、长的幼的都非常的亲切,不论里面的好人坏人,都愿意在心底对他们说一声,好好过节,好好过日子。
几张PP
刚看到这个好帖,PP好,文更妙!
轻听夜雨 水绵绵 琴隐隐  
仰望星空 光灿灿 月悠悠
谢谢小船MM。元宵节快乐。

家乡灯节的“耍狮子”

 各地元宵风俗多少有差别的。
   小船MM说,“俺们这儿过年除了鞭炮烟花,就是舞龙舞狮队挨家挨户讨青。”

  她没有说广西的“讨青”风俗具体指什么。我倒想起老家的类似习俗。
  
    先说吃吧。
  我家乡人很少说元宵节,一般就叫过正月十五,有时也称灯节。因为家乡不产米,并无吃元宵习惯。村里人家根本没元宵这一说。我在城里的姑姑家吃过,吃不惯那种甜腻的粘顽东西。还是家里的油茶好喝。是的,家乡正月十五是吃油茶、吃咸豆。如同正月初一的饺子一样,是必备节日食品。

  俺村里油茶,很特别。夏天保留的苦桃仁杏仁,十五前七八天,就用开水煮熟,凉水浸泡,每天换水,不用到十五,果仁里的苦味就拔净了,再放盐与花椒粒子拌匀稍腌,又油又脆。大人一定要藏好,不然,不到十五夜,可能要被馋嘴孩子偷光。咸豆简单,煮了用盐葱花酱油腌的。到十五晚上,坟里家里敬过先人,吃过晚饭,先去看灯。回来,放油炒香面粉盛出,水烧开,再把炒熟的面粉加水和匀倒进去煮,好了后,加进几勺腌黄豆、果仁,就可以出锅了。第一碗照例先献给死人。然后家人才端碗享用。

耍狮子

  俺村里人笨,正月十五最大本事,是糊个“天灯”(即孔明灯),最大的里面能包五六个小伙子。用柴草烟熏起来了,随了风飞上夜空,一群小子在后面呼啸追赶,等它落下来时,再重新放起。有时不巧,落下来时,会挂在树梢,着火完蛋。天灯要放得成功时,能飞十来里,那帮小子们翻坡越沟,追得辛苦开心。现在老家放天灯习俗,可能已绝迹。

  俺村里满产爸爸会“跑旱船”,他不是扮船夫,而是扮里面的“俊姑娘”,戴上假辫子,辫梢扎上红绸子,圆脸上夸张的抹两团胭脂,眉弯唇艳,莲步踏波,走得兴起,嘴里还被人敬上一支烟。他秦腔唱得好,划得兴起时,还会唱几段。他也唱戏,还是花旦。演得最出彩的是《侧美案》里的皇姑。

  河对岸吕村人能干,年年有狮子队。狮子是他们自己扎糊的。初五六,敲锣打鼓“咚咚~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就排练开了。

  从十二三晚上,狮子先在吕村村头自己耍。到了十五晚上,他们要耍遍周围几村。除过耍狮子、锣鼓队的人,还有几十个孩子组成的跟队。每个孩子长竹杆头挑四个“红果蛋”灯笼。到了耍的场地,这些灯笼队的人围成一个大圈子,狮子就在中间开耍。

  需要狮子来门前院子的人家,在狮子队到村时,就亮着屋檐下挂的一双大红灯笼,狮子队就会自己到门前的。不需要耍的人家,暂时先熄灯,等狮子过去时,再重新开灯。

  狮子在客家门前耍的比较简单,可以放条长凳子、八仙桌,狮子也会跳上去耍。农村人家过日子仔细,有些人怕踩坏了桌子,也可以不放。

  八仙桌上放上点心水果糖随礼,由狮子队管事的统一收起,回头统一分配。打灯的孩子们每人能分不少好吃的。让别的孩子非常羡慕。

  有人家不生育,或有别的不吉事,需请狮子踩炕驱邪,得事先说好,还得另外备厚礼,除点心外,还得另加烟酒。

  狮子踩炕不走门里,而是从窗户跳进去。两个舞狮子的壮小伙从窗口跳下去,听说有人的炕就被狮子踩塌了,不过这也是吉事。

转贴百度的

孔明灯,我听大人们讲,之所以叫孔明灯,一来是做出来后的天灯有点像孔明先生所戴的帽子,二来我们的民间是这样说出孔明灯的由来的。当年孔明被司马懿围困,全军上下束手无策,诸葛亮妙计一出,命人拿来白纸千张,糊成无数个天灯,再利用烟雾向上的引力带着它们升空,一个个小小的天灯升起,加上营内的人咋呼着:“诸葛先生坐着天灯突围啦!”,司马懿竟然信以为真,被蒙骗了过去。此计救了诸葛先生一命。


孔明灯起源及结构简介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於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於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徵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孔明灯的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2部份,主体大都以竹篦编成,次用棉纸或纸糊成灯罩,底部的支架则以竹削成的篦组成。孔明灯可大可小,可圆形也可长方形。一般的孔明灯是用竹片架成圆桶形,外面以薄白纸密密包围而开口朝下。

欲点灯升空时,在底部的支架中间绑上一块沾有煤油或花生油的粗布或金纸,放飞前将油点燃,灯内的火燃烧一阵后产生热空气,孔明灯便膨胀,放手后整个灯会冉冉飞升空,如果天气不错,底部的煤油烧完后孔明灯会自动下降。
古时候子女多,所以姑嫂观灯会,现在没有姑嫂了,只好母女看灯会。
参加交流
呵呵。灯会牵手的不是女儿。叫不出来她。不像小时候,是她赶着我们带她去看花灯,现在她对这些没兴趣。
情人节能拉她手出来,是因为她喜欢玫瑰。
你那里好热闹啊,不比偶这里,什么也没有。还有梅班长的文字读来很有味道~~~
banban节日好~~
梅茗写得真好,乡味儿浓~~
今天早上,学生发来短信,先贺元宵节,再抱怨怎么不放假。呵呵~~~俺是校长就放假。
多年不过此节,除了看灯吃汤圆,似乎没别的花头精了。
家在阜阳的小李说,今天一家老小全部要去赶庙,她女儿早上一睁眼,摸到电话就打给她,说是让妈妈带着去赶庙。有搭台唱戏的,有耍把戏的,还有,就是买甘蔗吃~~~
农村都要过了十五才开学,比俺们这疙瘩有人情味。
有个学生老家在台州,提到元宵节,就对着我使劲咂巴嘴,惦记着那些吃食。我问她究竟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她吱吱唔唔:就是那种烧菜时用来勾芡的东西,用水煮。——啊?我大吃一惊,喝一碗淀粉也值得这么馋相?她说:不是,还要放果子、红糖。我说,哦,原来是水果羹。又遭到反对。弄了半天,是什么果子,什么羹,全没搞清楚。反正,我明白,她家乡的淀粉汤比啥都香~~~

[ 本帖最后由 李酒苗 于 2008-2-21 19:25 编辑 ]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原来躲到这里来写节话年,
台州那同学吃的会不会是类似什锦藕粉的东西?

梦子也不说说你那里元宵节习俗,就算洋鬼子地界没有,小时候你该有点记忆吧?
不是藕粉,专门调查过了,她就是说不清。
藕粉台州也有。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酒苗的学生好可爱哦~~明天我也要开始正式上班了。不知为什么,做学生的时候什么节都觉得好,过节就开心,吃什么都开心,现在,过节和平常没什么区别,吃什么也都是一个味儿,兴趣就是不浓。
总有一天,我会遇见我内心的生命,会遇见藏在我生命中的欢乐,尽管岁月以其闲散的尘埃迷糊了我的道路。
原帖由 李酒苗 于 2008-2-21 21:19 发表
不是藕粉,专门调查过了,她就是说不清。
藕粉台州也有。
让你学生每人写篇以家乡好吃的为题的作文,一定好看。以老师流口水多少判分。
原帖由 人约黄昏后 于 2008-2-21 21:47 发表
酒苗的学生好可爱哦~~明天我也要开始正式上班了。不知为什么,做学生的时候什么节都觉得好,过节就开心,吃什么都开心,现在,过节和平常没什么区别,吃什么也都是一个味儿,兴趣就是不浓。
4D~~4D~~为什么大家都这样啊?我也是啊。
要得要得,酒苗就端着酒杯判卷,翻一页喝一口的说。
刚刚读到。记得去年还是前年,梅茗也贴过一个元宵帖子的,主要是照片。气氛很热闹。
主帖(指四楼那个)写得好,时空的闪回、场景的挪移、情感的交错,都很有嚼头。感受,也就不限于那一盏盏灯了。
生活,生命,俱在灯火明灭处。一叹。
回小船:这个学生是很可爱,嘴巴里发出mia呜mia呜的声音,告诉我还有一种香得来要命的饼,霉干菜和面粉拌在一起,是烤出来的。
回梅茗:好滴,下回就让他们写这个内容,总算可以8看好人好事了~~~其实我很担心,怕他们三拐两拐又拐到那个话题上去~~~
回梦子:让我判糊涂卷?反正我判的利索卷也米有人看一眼的说~~~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2-22 20:20 发表
刚刚读到。记得去年还是前年,梅茗也贴过一个元宵帖子的,主要是照片。气氛很热闹。
主帖(指四楼那个)写得好,时空的闪回、场景的挪移、情感的交错,都很有嚼头。感受,也就不限于那一盏盏灯了。
生活,生命,俱在灯火明灭处。一叹。
猪年末年,老天爷夺走的人命太多了。不时听到路人说,去年爆炸死了那么多的人,今年还搞什么灯会?能记得那些不认识生命的人还是有的。周围那次爆炸,到底死多少人,老百姓永远搞不清。公开公布的人数没人相信。其实今年并没有组织放烟花。灯会许多灯,看起来眼熟,其实就是去年的。前几年,体育场放两三个小时的烟花,听说要烧掉NN个万的。
南方今年死的人也不少,唉,这个春节,多少人家在悲伤里泡着过?
原帖由 李酒苗 于 2008-2-22 20:41 发表
回小船:这个学生是很可爱,嘴巴里发出mia呜mia呜的声音,告诉我还有一种香得来要命的饼,霉干菜和面粉拌在一起,是烤出来的。
回梅茗:好滴,下回就让他们写这个内容,总算可以8看好人好事了~~~其实我很担心,怕他 ...
写好吃的还能拉扯到好人好事上?那说明他联想能力超强啊。那样的作文一定有看头。

送灯

  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有这个习俗没有。

  我老家的灯节,外家要给外孙送灯。必须送够三年。好像送一对还是两对的。详细情况我有些记不清了。这两天打电话问一下我妈,再记下来。

  我弟弟一对儿女,积攒的灯笼就不少。那年在妈妈家过灯节,记得十五晚上,把那些小灯笼全部点亮。当时在院子里围了好大两圈子。我女儿开心得不行。她从来没玩过这种小灯。
送灯的大致情形问来了。

一般由外公外婆送灯,也可由舅舅姨姨们送。一家只能送一对。送灯必须成双成对,至少得送两对,如果外婆或舅舅只有一家时,得邀请另一娘家亲戚再送一对。

一送得连送三年。要双日子送。第一年初六、第二年初八、第三年初十。我弟媳娘家姐妹兄弟多,每年有四家送灯,两个孩子,一人一年有八对灯笼,三年下来,两个孩子有四十八个小灯笼玩的。
彩灯真好看,特别是小巷里的几张,很有味道。
原帖由 梅茗 于 2008-2-24 22:55 发表
送灯的大致情形问来了。

一般由外公外婆送灯,也可由舅舅姨姨们送。一家只能送一对。送灯必须成双成对,至少得送两对,如果外婆或舅舅只有一家时,得邀请另一娘家亲戚再送一对。

一送得连送三年。要双日子送。 ...
真开心啊!可以收那么多灯笼。

这是多多和妹妹去年夏天在多伦多的中国灯节

进入新世界

经过朋友的大力推荐,我来到一个新的世界里,感觉耳目一新。那中欣喜,就象在沙漠中行进,终于找到绿洲一样的感觉,很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