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谢金丝铁线兄带来这么好的一片文章

一周来,我看了很多的关于地震的文章。由于这类文章实在太多了,我往往只能匆匆浏览,这篇文章吸引着我细细地看。
置身于人间地狱,面对着各种悲惨的场面,作者能冷静而写实地描述着,这让我非常佩服。
文中“活着其实是更大的痛苦”这句话本来是写被埋在废墟里面而还没死去的人们的,但这句话对于痛失亲人的人来说也一样成立。有责任心的记者应该把世界真实地描述给我们,我宁可他们少作价值判断和引导。作者通过真实地记录受害者的痛苦和绝望表现出她的专业素质,一点都不颓废。而那些关于灾民们的生活被安顿得很好、他们对未来充满欣喜、他们感谢党和政府之类的报道看似积极,但总让我觉得恶心不已。
这篇文章可以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活着的受难者。为死者流泪事实上并已经没有多少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设法让痛苦着的人们多得到些帮助。
I wander and I wonder.
我前面的帖子本来想写“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发出去后一看竟然是“对未来充满欣喜”。不知道为什么。
I wander and I wonder.
我刚才看了新增的跟贴,发现emmer兄好象有点性别和年龄歧视,这好象不应该。都什么时代了?
I wander and I wonder.

谢谢金兄的提醒

我刚才是先看了文章,后来想跟贴时才往回查作者,所以错过了第一作者。
我刚才感谢金兄并没有错,不过在这里我还要郑重感谢zoufeng_1234兄。
I wander and I wonder.
我昨天把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好好看了一遍,没觉得有任何问题。刚才看到北海月的尖锐批评,我又回去查了查原文,但仍觉得没什么问题。
我想针对北海月的评论发表点看法。

- 北海月评论1
<引用北海月开始>
“哭声突然暴露出来,不哭的已经闭上了眼睛。”——结构是挺美,不过不符合事实。
<引用北海月结束>
我不明白北海月为何称那“不符合事实”。孩子们原来被密封在废墟里,他们的哭声外面的人听不到。当“几个人用力搬开一片墙面”后,“哭声突然暴露出来,不哭的已经闭上了眼睛。” 我觉得这很符合我的生活常识。

- 北海月评论2
<引用北海月开始>
“这个父亲,看见我默不作声地拿着录音笔站在一边,走过来轻声和我说话。”——用词很文雅吧,是不是说个“家长”或者“她爸爸”就会咯着牙呢?是不是如果不用“轻声”两个字就无法表达一种“意境”呢?
<引用北海月结束>
我这人比较粗,感觉不出“父亲”、“家长”和“爸爸”三个词有太大的差别。如果我来写,用哪个词完全是一个随机事件,完全取决于我的手指头。我不知道作者用“父亲”一词是不是有什么深意,反正我无论如何感觉不出。当然,也许女人更能理解女人的心思,也许作者真有什么特别的考虑,但这一点值得批评吗?
我觉得那位“爸爸”(这次我选用这个词不是随即事件,而是为了政治正确)“轻声”地说很符合逻辑,因为他肯定不可能兴高采烈。当然,他“歇斯底里”地说也可以想象。但作者是亲历者,在没有反对的证据的时候,我相信她所说的“轻声”是事实。我不能认同北海月对作者使用这个词的批评。

- 北海月评论3
<引用北海月开始>
是的,她几天没洗澡,是的,她的同行,是个胖胖的美国人,而且打鼾声特别大,是的,她看到了淤青的尸体然后吐了....结果我们看到的都是她自己而不是既有她自己还有“他们”和“她们”,而且这个自己还是被装扮出来的。说白了,所有的“他们”和“她们”都是为衬托出“她”而出场的!

好文艺的女青年,写自己的转转反侧,各种细微体验就要写大篇,搞得好像是一个经验的旅游札记。看着这些酸得让人牙疼的文字,我想到了无数文艺女前辈...........敢情这文艺女青年是打算以此向前辈们致敬?没看到多少真诚的东西,不伦不类!

对她的小宇宙的强大感到敬佩——即使是在看到死尸的时候,盘旋在她脑海里的,仍然是她自己和她自己的感受,而没有人类常有的“移情”功能。她的自恋真是太厉害了。

整篇文字文学化,有符合文学规则但不符合现实规则的地方。想问问:到底是在写纪实文学还是新闻报道?
<引用北海月结束>
我觉得这篇文章应该算是一篇纪行吧。我觉得纪行中穿插写自己所见、所听、所闻、所感、所想等是正常的。
批评作者通过写别人来衬托自己在我看来纯粹是诛心之论。我反对通过揣测别人的动机来批评别人。
事实上我觉得文中作者写自己的篇幅并不多,她更多的是在写那些活着的受难者和痛苦者。

- 北海月评论4
<引用北海月开始>
现在他们就摊在地上,粗大的肠子泛着黄光,翻在外面,和旁边人的脑浆连成一片,染腥空气。这样的景象肆意地出现在任意地方。
  
  那个陌生的女人先是嚎叫哭泣,然后挣扎,这都没能止血,最后她安静地在渐渐的苍白中死去。和即将来临的黑夜融成一片。


————好文艺的残酷描写。。。有必要吗?

但可以肯定,在描写的时候,作者已经先hi了。

我来想象一下,顺便也很文艺地猜测一下作者写作时的hi的状况————那一刻,我带着残忍和凝重飞(在念“飞”字的时候注意要加重读音)了起来。。。。。。。!
<引用北海月结束>
一个北川县城,在20多秒内就消失了,用不着使用任何修辞手法,这本身就很残酷。
我不清楚北海月是凭借什么证据来断定作者的所写不是宋勇的所述。如果宋勇作为一个亲历者那样向作者描述,作者这么写不行吗?
我赞成怀疑,但怀疑要有证据。在取得相反的证据之前,不妨相信别人。


- 北海月评论5:很荣幸,北海月的这段评论是关于我的言论的。那天,我是深夜发贴,多有纰漏。帖子发出去后发现“信心”成了“欣喜”,估计当初"xinxin"少打了最后的"n"成了"xinxi"。
<引用北海月开始>
“而那些关于灾民们的生活被安顿得很好、他们对未来充满欣喜、他们感谢党和政府之类的报道看似积极,但总让我觉得恶心不已。”

虽然现实没那么夸张。

但每个人都充满了重获新生的欣喜,这是真实的,而且,我和身边的人在最近这段时间感受到的振奋和力量都是非常明显的。那些真正无私的人,让每个人都感动至深,我们心里都有同一个声音:生活有希望!因为有情有温暖。

因为灾难,人们重新被联接起来,非常紧密地联接起来,从心理上讲,这种状况带给人的是一种巨大的安全感。第一天地震,跑下楼,一个中年妇女说: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团结!
互不相识的人打破了隔阂,开始相互询问、安慰、提醒。我一个朋友的朋友,原来和家人关系极其恶劣,这次地震中,家人受伤,他们之间所有的矛盾都被化解了。。。。。还有太多的例子说明,这场灾难带来的不仅仅是痛苦,更多的是希望和力量。
<引用北海月结束>
那些灾民们和北海月以及北海月提到的人们所处的地点不同,接收到的信息不同,感想也应该不同。灾民们可能看不到电视,他们不一定知道全国乃至世界的人们都在帮助他们。很多灾民都还缺衣少食,我怀疑他们真能感觉到大家的热心帮助。即使他们知道将来可以得到政府和大家的帮助,他们也不能确知到时能得到多少帮助,而他们的家园已经完全被毁了,不安全感肯定是有的。然而,不安全感还不是关键,更最要命的他们痛失了亲人:一个好端端的家庭,一下子折了几口,能不痛苦吗?那些死于聚源中学的中学生的家长们都人到中年了吧!快要长大成人的独生子女的死去能不使他们绝望吗?他们活着难道不是更大的痛苦?
我觉得目前全国人民如火似荼、颇有成效的救灾努力并不能减轻他们太多的痛苦和绝望。
当然,你我都没去过灾区,都只能臆测。而作者去了,我觉得她的说法更可靠些。
事实上,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我已经在网络上看过了学校操场上摆满师生尸体的照片。那时我在想,那些死者的亲人在哪里?他们有多么痛苦和绝望?我也做了点救灾的努力,但有任何努力能减轻他们的丝毫痛苦吗?
作者的描述使我感性地体会到灾民们的痛苦和绝望。

我觉得作者冷静,但我感觉不到她冷酷;相反,我觉得她很富有同情心,她也痛苦着灾民们的痛苦。


- 北海月评论6
<引用北海月开始>
没什么受得了受不了的,文艺,谁都文艺过,我可以理解别人文艺,但文艺得不是地方就是她的错。

她敢把这篇东西给灾区人民看吗?
他们能认同她的那种浓烈的自恋气息吗?

他们能认同她对现实中迸发的力量及希望的全盘否认态度吗?
<引用北海月结束>
我觉得这篇文章给灾民们看没有任何问题。
这篇文章很写实。事实就是那么残酷,粉饰太平并不可取。作者并没有玩味灾民们的痛苦,从文章中我觉得作者自己也很痛苦。
文章并不否定大家的救灾努力。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更觉得大家应该努力推动,把对灾民们的帮助落到实处。


- 结束语
现在已经凌晨三点多了。我明天还要上班。写了这么多,事实上我根本没有任何试图说服北海月的想法,我只是想解释我为什么觉得这篇文章是好文章。
观点不同是很正常的,整齐划一总是让我不安。
我打字慢而且老出错,匆匆忙忙写了很多,肯定有很多纰漏,冒犯北海月的地方也许也有,但我肯定是无意。我先为这些纰漏和冒犯之处道个谦。
I wander and I wonder.
很感谢北海月女士的"直",告诉我我的评论还是冒犯了她。现在,我为自己的无意冒犯正式道歉。真的,我无意在这里冒犯任何人。
那天,我在凌晨一点多的时候决定写那篇贴子,本来想十分钟结束,然后睡觉,谁知直到凌晨三点多才写完。粗制滥造一篇那么简陋的贴子也要花两个多小时,足见我的写作能力之低劣。造成我写作能力低的原因是我从来讨厌写文章、太缺乏锻炼。当然,我也不能完全避开写文章;幸亏需要我去写的文章总是强调证据和逻辑、拒绝虚构和臆测,所以我还可以勉强应付。一旦出了这个狭小的范围,我的麻烦就大了。所以说我“文艺”,那太抬举我了,那不是事实;至于什么“年”,那不重要吧。我就不会给北海月女士贴年龄标签,以免得罪属于那个特定年龄段的人。
在发表之前,我把贴子仔细看了几遍,特别注意使自己的措辞温和;考虑到那是我所写过的最长的贴子,而且是在提出异议,为了慎重起见,我预先道歉、目的是消消毒。现在看来,我觉得自己的评论只是在表示不同意和解释为什么不同意,我的姿态不可能更低了。我不知道也无意去知道每个ID背后的是什么人,我敢对素不相识的人的言论发表评论是出于自己关于“No Sacred Cow"的信仰 (这里我用英文不是为了卖弄,主要是担心把那个中性的名词译成非中性)。但现实中Sacred Cow好象还是存在的。
我在网上看过很多辩论,发现一旦一个人的观点已经形成,其他人就很难去改变他了。我觉得这很好:面对变动不居、扑朔迷离的世界的哪怕一个小现象,大家都只是摸象的瞎子;保持观点的多样性,人类蒙对的概率就会大得多。所以,我觉得辩论不必以说服甚至击败对方为目的,谁都不能以为自己完全正确;追求折衷和同意,那是在谈判。但我相信辩论是有重要作用的,它可以提供信息,帮助旁观者形成比较平衡的观点。
目前,我对这个话题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所以不准备再发表任何评论。所以,我没有仔细看北海月女士对我的贴子的回复,根本没有看以后大家的贴子。但我觉得大家的贴子的意义绝不会因此减少,事实上,辩论主要是给旁观者看的。我现在连一个旁观者都不是。

最后我想说几句和本主题完全无关的话。
由于懒惰和对写文章根深蒂固的讨厌,我以前基本没有在网络上发贴,不论别人怎么晓之以理(“年轻人看贴要回贴”)、诱之以利(“回贴就可以看到图片”)、甚至人身威胁和谩骂,我都不为所动。几个月前,一位我尊重的朋友使我知道了燕谈;两周前,我需要知道大家对北京奥运会的看法,就到这里发个贴问问,原因是燕谈是我唯一拥有ID的非技术类论坛,而且我觉得这里的人温和并且水平高;一周前,四川地震牵动了我的心,所以我就每天都在网络上到处遛,然后到这里跟跟贴。现在,我觉得自己近来在网络上浪费的时间太多了。那天,当我花了两个多小时发完贴后,这种感觉最为强烈。灾区人民快要开始从抢救生命转移到重建家园了,我的生活也必须重新回到原来的正常轨道。
所以,这贴子可以说是我的告别贴。但是,说是告别也不准确,因为以后我可能还会来看看,在某些情况下我甚至还可能发贴子,虽然频率很小。
我不开新贴说告别的原因:一是在抗灾期间,我不愿意开一个无关抗灾、无足轻重的主题去捣乱大家半天; 二是在本论坛上,除了我的朋友以外,没有人会认识和在意我; 更重要的是,事实上,我这个告别是说给自己听的,因为既然公开说了告别,我就不好意思违背了。
总之,我觉得在这里说告别对我自己很合适和方便,也就不去管大家特别是LZ同不同意了。即使LZ不同意,被我气得戟手大骂,我也不一定知道,所以骂我的效果也不大。不过,我要说声对不起!
谢谢、再见。
I wander and I wo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