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天天狗牯脑,现在天天铁观音
说起茶,好不热闹!为何没人只喝花茶!
这个是茶党讨论加注册登记贴,楼上就算花茶党了。
喝茶对胃也不好
参加交流
如果本来胃寒,就不能喝绿茶,铁观音可以打造个铁胃~~~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我家那位嗜茶成瘾,我家有亲戚朋友从国内来,替我们带的都是茶叶,基本上是乌龙、铁观音。
我偶尔喝菊花茶和广东奶茶,正常上班基本上每天早上一杯参茶,下午一杯咖啡,提神。
今天早晨,居然在我家发现有5罐“珍稀白茶”!
马上带办公室来品品,也风雅一把。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原帖由 李火苗 于 2008-7-15 15:34 发表
以前天天狗牯脑,现在天天铁观音
狗牯脑?
各位何不试试安化黑茶?
原帖由 梅茗 于 2008-7-16 08:53 发表


狗牯脑?
网上找来的介绍:
       狗牯脑茶是江西珍贵名茶之一,产于罗霄山脉南麓支脉,遂川县汤湖乡狗牯脑山。该山形似狗头,取名“狗牯脑”,所产之茶即从名之。狗牯脑山苍松劲竹,百鸟高歌,清泉不绝,云雾弥漫,更有肥沃的乌沙壤土,昼夜温差大,确是一个栽培茶树的绝妙佳境。
  狗牯脑茶始制于明代末年,距今已有300年历史。相传,在清嘉庆元年(1796年)前后,有个木排工梁为镒,因放木筏,不幸被水冲散,流落南京。次年,夫妻两人携带茶籽,从南京返乡,买下谢家石山草屋,定居种茶,是为狗牯脑种茶之始。1915年,遂川县茶商李玉山采用狗牯脑山的茶鲜叶,制成银针、雀舌和圆珠各1000克,分装3罐,运往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国际评判委员会授予的金质奖和奖状,被誉为“顶上绿茶”。1930年,李玉山之孙李文龙将此茶改名为“玉山茶”,送往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展出,荣获甲等奖。由于两次获奖,狗牯脑山所产之茶名声大震。随着历史的变迁,“玉山茶”改名为“狗牯脑茶”。1983年被评为江西省名茶,1985年被评为江西省优质名茶,并选送全国名茶展评会。
  此茶的特点和其他茶叶迥然不同。它叶片细嫩均匀,碧色中微露黛绿,表面覆盖一层柔细软嫩的白毫,茶叶五至七片,茶水清澄而呈金黄,茶味清凉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经久不去。
  该茶采制十分精细。一般4月初开始采摘,高级的狗牯脑茶的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做到不采露水叶,雨天不采叶,晴天中午不采叶。鲜叶采回后还要进行挑选,剔除紫芽叶、单片叶和鱼叶。此后经杀青、揉捻、整形、烘焙、炒干和包装6道工序精制而成。
谢谢火苗~
又知道一个稀奇的茶名了。
梅茗没有参加过红色之旅,上了井冈山就会知道这个名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和梦游一起在第6宿舍圣地喝茶聊天的日子,恍若隔世。

那时喝的不过是炒青吧?记得有一次在中学同学那里喝了毛尖新茶,茶醉一次。

现在喝的全都是一些老学生送的。黄山的每年送毛峰、猴魁,浙江的每年送龙井、白茶。有啥喝啥,喝在嘴里好像全一个味道,应该都是好茶吧。内子喜欢喝台湾学生送的冻顶乌龙茶。至于沱茶、普洱茶之类的都不喜欢。红茶只是在外面吃西餐才喝,在家里没有。

咖啡每天下午喝,有啥喝啥,速溶的、烧煮的都行。后来逐渐知道原来自己喜欢喝的是炭烧的,不喜欢酸性的。即使是雀巢速溶咖啡,放些白兰地酒,喝起来就很有味道。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有啥喝啥可能造成营养均衡,是老木匠保持青春的秘方。
参加交流
安化黑茶<世界茶王-----千两茶> 编辑词条创建词条 
        世界茶王------千两茶<安化黑茶>

                                              中国黑茶   安化独有
                          安化黑茶   中国独尊

         一代茶圣陆羽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在中国南方安化县的万山沟壑、莽莽丛林中,这种嘉木沐天地之雨露,吸山川之精华,从“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到“悉心艺植,遍布峰谷”,历时1700余载,渐次远销西北13省和欧美、东南亚诸国。它被西北少数民族称为“生命之茶”。
  欧美洋人则谓:“安化茶,神茶!”
  千年古邑安化,被神奇的黑茶唱响 安化,“世界茶王”的故乡。
  在晋时,未置县治的安化茶即已行走江湖,名满市肆。自唐始,安化茶便成为贡品,在宫廷中崭露头角。而于宋时,安化因茶置县后,安化茶更是广种遍植,精耕细作,历经千余载传承,终成为江南茶之极品。尤其是“千两茶”,更被奉为茶中至尊。
  打开安化厚重的茶史,便觉一股馥郁的茶香扑鼻而来。
  地处巍巍雪峰山北麓的安化,不知从何年月起,茶树就在这里的“山崖水畔,不种自生”。西晋时,即有“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的“渠江薄片”行销于市。据有关文字记载,公元279年,西晋镇南大将军杜预奉帝司马炎旨讨东吴,一路挥师自襄阳向江陵,而入潭邵直抵广州诸郡。因北兵水土不服,多有呕泻者。杜预急命从商贩手中购“渠江薄片”煎饮,以避腥除瘴,救治兵士。渠江,在今安化西南部,是安化最早见诸记载的产茶区。而至唐代,有关安化茶的记载便已十分清晰。据唐人杨烨的《善夫经手录》描述,“潭州茶有益阳团茶和渠江薄片茶”。并注“渠江薄片”经江陵、襄阳抵长安,也就是溯当年镇南大将军杜预讨东吴之道,进入唐朝国都,先四川的蒙顶山茶入宫廷成为贡品。及至宋时,安化因茶置县,其茶更为朝廷偏爱。据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录》中载,“安化奉圣的‘芙蓉仙茶’,名列贡茶榜首”。远在中州的朝廷对安化的印象就是“岩谷之间生殖无几,惟茶甲诸州县”。宋熙宁年间便“设茶场于资(水)上,置专官戍守”,并办有专以米盐布换茶的“官市”,即“博易场”。自此以后,安化茶得到空前发展,“民渐艺植,各有修域……深山穷峪,无不种茶。居民大半以茶为生,邑土产推此第一。”《湖南方物志·长沙府》也称:“安化县出茶,安化山乡遍种茶树。”宋熙宁7年(1074年)朝廷设立收购茶叶的“茶场司”和向少数民族买马的“买马司”。元丰四年(1081年)又合两司为一,称为“茶马司”,安化即成为封建王朝“茶马互市”政策的主要茶叶生产基地。随着茶叶贸易的急剧扩大,为了保护茶商的利益,安化还招募了1000余名茶商军,在官道龙塘寨口设隘守卡,防止流匪劫茶。   
唐宋时期的“湖南黑茶”之路
至明末清初,安化茶叶产销量已居全国首位。1685年的《湖南通志》表明,“长沙所属12县,共产茶12500吨,其中安化茶占70%,不仅本省,全国亦已占先。”18世纪红茶成为国际市场的主流,清咸丰四年(1854年),粤商入安化设“广庄”,开始制作红茶。到民国初年,安化茶园已有30万亩,年产黑茶3-5万担,红茶20-40万箱(每箱50市斤)。其时红茶出口最高年份达70万箱,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强。一时间,安化成了茶的海洋:乡间圩场、集镇商埠无处不是茶。据有关数字统计,时全县开设的茶行有120余家,悬牌经营茶叶者近400间,从业人员达10万之众。每逢新叶上市,国内外茶商蜂涌而至,云集东坪、小淹、江南、洞市、酉州、黄沙坪等码头,争购鲜茶,形成了“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的壮观景象。1915年,一个带有历史标志性的盛大喜讯传来:安化红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自此,安化茶获得了世界主流社会的承认,为中国茶界赢得了首枚国际金牌。
  在回眸安化茶的发展史时,我们不能不把目光凝聚在后来居上的“安化黑茶”上。闻名于世的“千两茶”,就是从“安化黑茶”衍生而来。
  明嘉靖年间,由于茶马互市的发展,西北地区茶市开放。嘉靖三年(1524年)安化县苞芷园(今敷溪)制作出了第一代黑茶,明末时便畅销西北。万历年间,明朝廷还颁布了《黑茶章程》,明确安化黑茶为官茶,专销西北诸省和出口欧美各国。由于安化黑茶具有口感醇厚,香气纯正,能解油去腻、助消化防滞气等特点,被居住于沙漠、戈壁等荒凉地区的少数民族,尤其是放牧牲畜的游牧民族视为至宝,和后起的益阳茯砖茶一道,被称为“中国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的生命之茶。”每年春夏之际,晋、陕、甘、绥、鄂、豫等省茶商,都要上门坐购,有的还上山划定茶园统收,唯恐不能购到新茶。
  随着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安化黑茶”的包装不便运输问题日益凸现。道光元年(1821年)安化茶农便将黑花踩捆制作成圆柱形,每柱重16两老称6斤4两,计100两,故又称“百两茶”。这一改进,对黑茶的销售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惊世纪的创造,始于清同治年间。在资水河畔的江南镇江边村,几家刘姓茶农在“百两茶”的启示下,制作出了“千两花卷茶”(老称62.5斤)。“千两茶”比“百两茶”制作的难度更高,劳动强度更大,茶叶用新鲜篾片制成花格篾篓箍严,包装与成型同步进行,前后有三十多道工序,达到了紧压黑茶技术的颠峰,只有得先人真传,技艺精湛的踩制师傅才能操锅制作。成品“千两茶”圆柱长老五尺(166.5公分),圆周一尺七(56公分),有诗云:“貌似树干却是茶,神奇之棒谁敢攀?骆驼路上铃声响,半年釜饮已到家。”观赏“千两茶”骄姿,真有鬼斧神工,浑然天成之感。
  “千两茶”是紧压黑茶中的极品。有茶商将一支“千两茶”浸泡7年而花心不湿。它存放愈久味道愈浓烈醇香,冲泡上百道尚余茶味,放置十天后仍可以品饮。“千两茶”内质转化的生物化学机理让世人惊叹。中国台湾学者曾志贤对“千两茶”推崇备至,穷十余年心血,在2001年写就了一部堪称当代茶典的著作:《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书中对“千两茶”高度赞赏,称它是“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黑茶中的极品”,并尊奉“千两茶”为“世界茶王”。此书一出,立即在业界引起轰动,“‘千两茶’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安化有”的佳句,也迅速响遍全球。近些年来,“千两茶”受到了欧美、东南亚地区,尤其是日、韩等国的青睐,一支50年以上的陈品,在倭国和韩国市场已飙升到了近百万人民币。只可惜这样的珍品已存世稀少,实际上是有价无市了。
  如今,只有在北京故宫、台湾故宫、湖南农学院、安徽农业大学能见到百年“千两茶”的身影。不过,那是作为镇院之宝收藏的,人们只能作文物观赏,一饱眼福。
  说到安化黑茶的崛起,一个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的重量级人物,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就是我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先生。彭先泽(1902—1951),安化小淹人。早年留学倭国,毕业于九州帝国大学农学系。归国后,在浙江大学执教8年。抗战爆发,于1938年回湖南任茶叶管理处处长。其时,因抗敌烽烟四起,安化黑茶销路被战火阻隔,茶叶大量积压,茶农陷入绝境。1939年,彭先泽亲赴安化,创办了“安化黑茶厂”,大量收购茶叶,压制黑茶砖,开创了安化黑茶压砖的历史。他又由内蒙入疆,与苏俄签订了换货贸易合同,打通了黑茶销售渠道。从1940年到1949年十年间,共向茶农收购黑茶50多万担,压制茶砖800余万片,使安化黑茶起死回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彭先泽先生在安化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科研十余年,先后出版了《茶叶概论》、《茶叶行政》、《安化黑茶》、《安化黑茶砖》等著作,在世界茶叶领域享有盛誉。他既是中国黑茶理论之父,也堪称安化黑茶之父,他在安化的黑茶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原帖由 菜农 于 2008-7-16 14:41 发表
有啥喝啥可能造成营养均衡,是老木匠保持青春的秘方。
俺还有什么青春可言哪!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表客气嘛!对于“俺还有什么青春可言哪!”酱紫的言论,套用俺老哥的习语,就是“客气客气”了嘛!
那就愧领,继续喝茶啦!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我喜欢喝铁观音的。
俺滴网站:www.cocophoto.com.cn
据说长期喝铁观音,人会变得铁石心肠滴。
猪头的逻辑大可推广!

喝龙井的肯定“心如古井”,喝狗牯脑的肯定“狗头狗脑”,喝乌龙茶的肯定所到之处大摆乌龙…………

欢迎增加!!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原帖由 猪头猪智慧 于 2008-7-17 11:59 发表
据说长期喝铁观音,人会变得铁石心肠滴。12d" />
尤其是女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观音可是男的哦。
春天过去了,但幸福还会再来。
喝白茶的喝出一片空白,喝花茶的喝得花头花脑。
偶一直是坚定的绿茶党,虽然没有泽雄兄那么讲究,但冰箱里总是保持2斤龙井的存量,每次有朋友回国就请他们带点回来。一天不喝上几杯,心里就不爽。
现在喝绿茶的好处,诸如防癌,抗氧化等已被WHO承认并推荐,连老外的电视里都有绿茶的广告。
偶白天喝绿茶,晚上喝苦瓜茶。偶尔也喝冻顶乌龙和铁观音---有人孝敬时不想浪费。
原帖由 老木匠 于 2008-7-16 14:30 发表
和梦游一起在第6宿舍圣地喝茶聊天的日子,恍若隔世。

那时喝的不过是炒青吧?记得有一次在中学同学那里喝了毛尖新茶,茶醉一次。

现在喝的全都是一些老学生送的。黄山的每年送毛峰、猴魁,浙江的每年送龙井、白 ...
木匠师忒FB了,建议以后再受茶要充公!!!
原帖由 平头百姓大非 于 2008-7-17 21:07 发表


木匠师忒FB了,建议以后再受茶要充公!!!
吓吓啦,弱弱的问一声:充的是哪门子公哩??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表吓,大非这是要共产共茶,借着充公的名义,在茶楼成立共茶党。
打算喝一阵狗牯脑茶了~~~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狗牯脑,倒过来读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