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文本来说哈,就是说这事太残忍(本身也很屈辱),我不愿后面的说法跟它有联系,就是说,就一般的意义而言,“不要羞辱屈辱者(相对意义上的)”的确也是文明社会的“至理名言”,其实这不能说是“中国传统思维”。

[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08-11-13 09:59 编辑 ]
这也是为何那些被恐怖分子绑架的西方人质,不管他们在电视上如何痛哭流涕,屈辱求饶,一旦获释,大家还是如迎接英雄凯旋一般对待他们。
--------------------------------------------------
这其实就是“不要羞辱屈辱者”的一个实例,的确不是我杜撰的哈?西方确实存在这个文化传统。
我在布道吗?明天起改行当牧师算了。阿门!
中国文化容不下失败者,似乎总是倾向于给失败者施加“重振”、“继续向上”的压力,以至引发多少精神崩溃也在所不惜。这就不像西方,似乎把失败看得更平常,由此引发的困兽斗也就相对少了许多。我们这里的很多“屈辱”感,其实是来自于一种失败的挫折感,可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屈辱,我理解大苗的意思可能是指向这一层意思,就是说,应以平常心看待和对待失败,中国人的思想中确实缺少这根弦,很“本能”、“自然”地嘲讽、讥笑而不是安慰、释解失败者基本上应是中国生活的一种常态,话说不体谅人,如此而已哈?
中国传统没有心理学的概念,自古似乎就一条筋:存天理,灭人欲。呵呵,即便有所谓的“萌芽”,“心理学”也只是“母爱”的“专职”、本能“范畴”,何曾走出过“私家”的范围?甚至,1949年以后,连“母爱”也干脆“灭私”了,几千年来能够被容忍的最后一块心理蔚籍的领地也被“摧枯拉朽”了,一拼到死就成了中国人尤其中国男人的唯一的一种选择,寻求心理支持?那是绝不可能的,中国人告诉你:这叫懦弱!死惟有死才是男人的唯一选择!
西方人论证成功好像很简单:我每成功一次都会经历九次以上的失败、挫折。中国人论证成功要从娘肚子里开始:1、出生之前该娘作了一个非凡的梦;2、出生之日天象异常;3、出生之后禀赋异常;4、……呵呵,反正,不吓死人不算成功。
自主性强的人,更容易抑郁,更容易厌世,更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撑,这在心理学上应该是有依据的,这和为人父母者在日常生活中比之子女需要承担更多的心理压力在心理机制上是一致的,和屈辱的关系的确不是很直接,但有一种环境,能够带给人尤其成人太多的以至无所不即无所不在的屈辱感,它和因自由带来的压力感在机理上并不一样,一个是因自由而生,或说是自由的必须代价吧?而另一个却正好是因不自由而生,自由带来的是压力,不自由带来的才是屈辱。

[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08-11-14 15:20 编辑 ]
如果没有更直接的诱因,他可真得比马家爵还什么?不可思议。
原帖由 黄馨 于 2008-11-15 09:33 发表


同意这个看法,这是东西方思维的差异,西方人对这类案件多是从作案者身上找原因,而东方人比较喜欢从事件相关的背景去寻找原因,无形中为案犯开脱.
他是可以原谅的,但是他也必须得到相应的惩罚。
原帖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8-11-15 01:51 发表
对于西方的校园,是不是有凶杀,会不会有真相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这个不想讨论,端着冲锋枪扫射也发生过,一个一个教室追过去杀也发生过,杀的学生老师不分。好像不会有这样这个帖子里的讨论倾向,每次发生了校园凶杀,人们不会那么无聊地去为凶杀的发生,而从被杀者身上找原因。可悲的是,在中国每次凶杀,都要从被杀者身上找原因,似乎有一点哪怕是雾里云里说法,就会产生一丝被杀者也有责任的联想,哪怕只是一丝,人们也会心安理得地为凶手兑现预订好的有冤情结。反正杀掉的不是自己的什么人。至于是否思考过被夺去的和将被夺去的生命就此和将要就此走了,那不要紧,要紧的是被夺命者对于自己被夺了命有没有责任,有“责任”了,人们就可以更多地为杀人者松一口气,看看,这不是弑师,原来是情杀之类的。跟着的,对于生命的失去的痛惜,也就减分了。维吉尼亚上空当年为什么升起32只气球,而不是31只?这个问题可能永远会被思考。思考不清,才会被永远思考。
介入这种话题可能本身就是一种错,任何的主观猜测都可能造成对某一方的伤害,我本来早该闭嘴的,谢谢梦子。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