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审视弑师血案,真相到底是什么?

28日晚上6点40分左右,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端升楼201室内,该校法学院教授程春明在上课前,被一个手持菜刀冲入教室的人砍倒,随后不治身亡。据该校目击学生称,嫌疑人为该校政管学院大四学生。(10月29日《北京青年报》)
又一位老师喋血讲台,殁没于学生的凶器之下。之所以说是“又”,是因为就笔者目之所及,仅就10月份以来,已发生三起弑师血案,另两起一是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名年仅23岁的班主任郝旭东,被自己的学生李某揣着三把利刃、连捅四刀而死;一起是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女教师潘伟仙被自己的学生丁某掐死,起因是丁某因逃课怕家访。老师接而连三地死于学生之手,不免让人悲从中来。任何一条生命都是珍贵的,何况这种死亡发生在有授业与受业之谊的师生之间。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惨案发生后,有学生网上发帖称,程春明与付某女友有暧昧关系,导致血案发生,由此引发网上很多跟帖对程春明抱以奚落乃至咒骂,而对犯罪嫌疑人却不乏同情和理解。但校方随后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程春明与行凶者女友关系暧昧纯属流言,一切真相有待警方调查。
  真相到底是什么?在警方调查结束之前我们尚无法得到定论,但无论如何,一条生命的消逝,都值得怜惜,都不应该受到侮辱和咒骂。审视命案,须褪去身份、符号等。以中国政法大学这起血案为例,不管这么多年来,教授的口碑如何,都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不讲伦理底线地认为教授该死,不能因为有所谓的绯色传闻就带着感情色彩对待死案。
  其实,在审视这几起命案时,我们也不必过分突兀老师、学生这些字眼。实际上,血案虽然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实际上反应的问题不止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比如,郝旭东被自己的学生李某杀害一案中,李某的家庭背景值得关注,其父母感情不和,常吵架,李某称,“不光是老师,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学也是,他们歧视我……”在潘伟仙一案中,丁某是问题少年,据报道,今年17岁的丁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学校老师的印象里,成绩不算好的丁某性格孤僻、内向,不合群,曾多次逃课上网,还打过架。我们不能故意突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人为地造成一种老师和学生之间已经矛盾深化、形如水火了。
  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流逝了,让人扼腕不已。痛定思痛,关注弑师血案,既要关注一些个性化的东西,更要跳出老师和学生这些身份符号,让血案还原为一起正常的刑事案件,不能因为死者是老师就充满感情色彩,也不能因为犯罪嫌疑人是学生,就失去底线地同情。任何人即使有再充足的理由,也不能未经法定程序就剥夺他人的生命。我们在思考评判这些问题时要有起码的法制观念和对生命的基本尊重,否则我们就难说自己是一个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对于扭曲了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的罪都能从他人那里寻找到根源。就此而言,从某个人身上找原因,从被杀者那里找杀者的原因,其实是一种回避。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把这种被扭曲的人际关系视为现实的存在,然后以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名义,追究肇事者的责任。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