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刘洪波)青年和底层的精神困境

:2008年11月28日 22时22分6秒来源:权限: 公开阅读(103)评论(17) 举报本文链接:http://user.qzone.qq.com/622000022/blog/1227882126 [荐]青年和底层的精神困境  我们往往会把一个人的特殊身份,与他的某一行为联系起来,从而给予一个特别化的解释,而这样的解释,可能缩小了他的行为所提出的问题。  在佛山打工的24岁湖南青年罗炼的出走,大概就是一个例证。  罗炼在9月14日中秋节出走,已有两个多月,至今生死不明。这个少言寡语、与《庄子》为伴的青年,这个高中毕业、经历了5年打工生涯和母亲猝然离世痛苦的青年,出走前留下的文字,成为人们推测他内心世界的线索。而他的留下的全部文字,是一张留在月饼盒里的字条,和撕去的日记本中留下的一则2008年5月的日记。  那张字条是摘录自《庄子》的几句话:“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不亦悲乎!人谓之不死,奚益!”   那篇日记写道:“身在人群中,却总是形单影只。……活着一无乐趣可言,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一切都变得可恶……母亲的猝然离去,让我意识到生命的渺小。……对于父亲,那份无与伦比的爱,我唯有感到无地自容,太多的愧疚无处呻吟,只希望能在他老人家有生之年尽一点作为人子的孝道,惶恐再出现子欲孝而亲亦不在的悲情。……每当看到周边衣裳褴褛,老态龙钟的身影,我都感到后怕,惟恐自己也将这样庸碌一生。也许是该坦然接受,而我却无法释然,我还有太多的憧憬……”   罗炼留下的那张字条和那篇日记,表现了孤独感、挫折感以及对前途的惶惑茫然。联系到农民工,尤其是青年农民工所承受的艰巨劳动、精神生活贫乏以及在城乡之间无所归依的心境,人们容易发出呼吁,请大家关注农民工尤其是“这一代青年农民工”的精神生活。  然而,我想,问题恐怕不止是这样。罗炼是一个农民工,一个青年农民工,但他也是当代青年的一幅肖像,是社会底层的一个代表。他的文字,反映了这个时代里青年和底层的精神困境。沧然悲凉的前景,生命的漂零感乃至生命意义的否定,在今天不只是农民工群体的感受。  我们把罗炼视为一个青年农民工时,意味着我们认为他的苍凉出走提出的是农民工精神生活应该丰富起来的问题。我们将校园里的自杀定义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意味着我们认为大学青年与社会青年之间各有其精神世界。我们把人群分门别类地加以认识,青年被分成农村青年、民工青年、大学青年、社会青年等等,底层被分成下岗失业人员、城市低保人员、农村贫困人口、社会闲散人员等等。或许,这样的分门别类,有利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但可能也隐含了将痛苦与不幸个别化、缩微化的意图,使得青年、底层这样的概念消失于无形。  而我会说,罗炼的那张字条,某种程度上描摹的就是青年或者底层共同的精神状态乃至生活实情。不是只有握着学历证书的青年才有能力去思考人生问题,不是只有大学校园才能代表青年的生存,底层的生命状态并非只能通过官员视察来体现,底层的精神图景并非只能通过专家调查来显现。罗炼的那张字条,可能说出了青年和底层的灰暗心境。  客观地说,罗炼的字条反映的不是心态消极问题,他有过“人生因梦想而伟大,因学习而改变,因行动而成功”的励志豪情,然而“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也确是平常劳动可能的前景,对这样的前景称一句“不亦悲乎”,不算反常。而“人谓之不死,奚益”,这样的心境既与灰暗的人生前景有关,也与人生意义被剥夺有关。  今天,社会的赞美、艳羡、歌咏和目光都投向了成功精英,普通人一方面体验着生存的艰难,一方面体验着人生意义的被剥夺,他们的艰难不仅是生活的痛苦,而且被视为人生的失败,两者相互解释,并相互作为证据和理由。你艰难所以你失败,你失败所以你艰难,你艰难证明你失败,你失败证明你艰难。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能够比这更多地产生零余者、失望者和绝望者。  社会在高速发展,财富被巨量创造,但不知流向了何方,因此生活的图景是难以改变的,而生活艰难与人生失败的社会赋值体系似乎也牢不可破了。所以,底层也好,青年也好,生活的困境与精神的困境很难改变。这是使人欲哭无泪的现实。说出这一点,希望没有人觉得我残忍。   2008/11/27
书生的事归书生,流氓的事归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