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好像似乎比名著更难定义。
原帖由 施国英 于 2009-2-27 15:30 发表
一年读300本书我觉得是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我那时一天看1-2本书是常有的。
举例,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很薄的一册,2,3小时就看完了。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半天就看完了。
施女士读完书用什么时间来发呆呢?用什么时间来被感动?什么时间做白日梦?假如不做白日梦,而只读书的话。。。太可惜了。读书最美妙的时光是读完书做的白日梦。

回复 48楼 的帖子

大三的时候为了赶文学史的书单,偶也练过速度技术,我还记得是皮蓝德娄的几个现代主义剧本,结果发现很痛苦,像练短跑一样,读完什么都忘了。后来就放弃这个努力了,书单只完成了一半不到。
这两天在读曼古埃尔《夜晚的书斋》,刚读到一段话恰好与这个话题有关,挺有意思的:

   同样一本书,当它被传统认定为经典是一种情况,当它被我们通过本能、情感和理解加以吸收,因它而痛苦,因它而快乐,把它化为自己的经验,尽管它经过许多人才转到我们手中,却似乎被我们第一次发现,我们感到的意外惊喜之情,类似在沙滩上发现了“星期五”的脚印……这又是另一种情况。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
   《圣经》旧约“传道书”(Ecclesiastes)有两句常被引用的诗,读法有两种。上句为“著书之多无穷无尽”,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下句的同调“读书过度劳体伤神”。也就是说,念完所有的图书是根本办不到的,我们只好耸耸肩膀。另一种理解是欢迎书多,把它看成上帝的恩赐,上下句之间有一个转折的语气:“然而读书过度劳体伤神。”
   …………
   值得庆幸的是,多数读者并不走极端。我们既不因为崇仰书籍而躲避文学,也不因为崇仰文学而躲避书籍。我们穿行在无尽的书架之间,选择这本那本书,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原因:可能因为喜欢封面、书名、某个人名;因为某人说过或没说过什么话;因为某种预感、奇想、某个错误;因为我们可能在书中找到某个故事或人物或细节;因为我们相信此书专为我们而写,或专门把我们排除在外而我们想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我们想学习、想笑、想把一切都忘掉。
原帖由 施国英 于 2009-3-2 21:10 发表

这些话我喜欢,太有体会了。
欧,这本书挺新的,2006年出版的

[ 本帖最后由 emmer 于 2009-3-2 21:35 编辑 ]
原帖由 施国英 于 2009-3-2 21:26 发表

那是重版。我在20岁之前就看了赫尔曼-黑塞的大部分作品。1985年是我的20岁。
我说的是《夜晚的书斋》
原帖由 施国英 于 2009-3-2 21:49 发表

SORRY,这本我没看过。我最后一次回国是2004年。
SORRY, 这本书是加拿大人写滴。
原帖由 施国英 于 2009-3-2 22:10 发表

我看你写的作者名,知道是老外写的。只是以为该书2006年在中国翻译出版。如果你看的是英文原著,那我扯上2004年就多余了。呵呵。
哦。我看的不是英文原著,原著是2006年出版的,中文译文是2008年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