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悲戚面容下的灵魂虚肿症

悲戚面容下的灵魂虚肿症


作者:梁雪波



   不知不觉中,海子离开人世已经20个年头了。这位天才诗人生前籍籍无名,在贫困和孤独中写作,渴望被世人接受而不得。20年后,他的生和死已经被神化,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他的祭日也已成为一个盛大的诗的节日,这是他活着时怎么也想象不到的。


   那本漆黑封面的《海子诗全编》就立在我的书架上,捧在手中很厚重,书已经被翻阅的有些旧了,纸张开始泛黄。我依稀记得这本书是通过合肥的《诗歌报》邮购的,那是1997年,与此同时出版的《骆一禾诗全编》则是在当年圣保罗教堂对面的先锋书店购买的,那时候这两本书在书架上十分冷清,记得当时我向书店老板介绍这两位天才诗人的时候,他眼神茫然只是哦了一声,根本没有重视。


   今天翻开海子的诗,我惊异地发现那些抒情短章在技巧上是如此简单,但却有着刀劈斧砍般的力量。那些质朴的词语和意象一再地出现,被反复吟唱,不断擦亮,成为生命本身的呼吸放射。他吸收了民歌的元素,句式错落复沓,因此具有易于朗诵和歌唱的音乐特征。在他的诗中充满了个人行动性的语汇,例如:劈、砍、埋、抱、走、打、飞行、摔碎、燃烧、撕裂等等,并一再将这种行动推进到极端,显示了意志的决断。海子在那篇关于荷尔德林的随笔中总结道:诗歌不是一种修辞练习,而是一场烈火。他自觉地放弃了专注于修辞技巧的写作方向,将词语倒入血与肉铸就的灼热之鼎,用生命燃烧诗篇,这种狂飙突进的写作激情推动着他的生命投向诗歌的火焰,而燃烧的生命更加剧着诗歌辉煌的吞噬,并最终导致在他25岁生日那天的轰然爆炸。我相信即使没有现实的刺激等偶然因素,海子也会提着诗篇和头颅走进死亡,这是剧烈燃烧的宿命,无法阻挡。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子是一位真正的“身心合一”的诗人。


   因为海子的死,每到春天,一个本应莺莺燕燕的日子就渗出了一种苦味的汁液。而海子又是一个特别敏感于季节轮转的诗人,在他的作品中有大量关于春天(他曾说“春天是我的品质”),关于土地、村庄、桃花的诗歌。那些诗篇对应着诗人在精神高压下的内心景象,黑暗和幽深的被人们过滤掉,而那些明亮色彩的词句正好适合装点每年一度的诗歌盛典,尽管这场盛典因具有缅怀性质而不得不带着一丝感伤。而海子生前的贫困和传奇般的死,他明亮而忧伤的抒情气质恰恰满足了人们多重的心理需要。


   每年3月26日,一个生前被时代遗弃的诗人被人们呼唤而出,但已不是“低低的怒吼”,也没有看到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精神的“复活”,它更像是一次表演者和观众的默契合作。就像每到三月就为宣传需要而必须现身的“雷锋”一样,纪念海子成为提醒人们现代诗的存在以及缅怀一种古典精神的仪式。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被权力勉强延续的意识形态教育,而后者则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由种种现实的利益所操作,并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推波助澜。在这一天,那些纯情的男女涌向挤得水泄不通的礼堂去聆听朗诵,或者风尘仆仆地从四面八方赶往诗人的墓地,他们用颤抖的声音朗读诗歌,他们忍不住流下晶莹的泪水,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在这个日子里唤起内心的感动,以表明他们是多么地热爱海子、热爱诗歌。同时这种自我感动还要求着一种群体性的表现,即通过集会、朗诵、表演等形式来共同分享彼此的感动与感伤,“因为意识到与别人一道,感伤变得越发加倍,滔滔不绝的汹涌感伤最终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甚至在这种感伤的氛围中容不得别人不感伤。这正是米兰·昆德拉所说的“Kitsch”(韩少功译为“媚俗”,不准确,现在学者一般音译为“刻奇”),一种廉价的精神替代,一种“灵魂虚肿症”。


   与此相随的是网上大量的关于纪念海子的诗文和跟帖,在那些跟帖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会拉出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显示自己对海子诗歌的了解。这恰恰是最可笑的,也是最可悲的。海子用整个生命构筑的诗歌王国正有被简化的危险。而那些漏掉的东西恰恰是海子最噬心和忧思的,也是他最看重的。因此我在一首仿海子《天鹅》的诗中写到:“当他们的泪水淋湿三月/鲜花中却没有道路通往内心的谷仓/只有粮食,没有饥饿……”天堂里的海子仍然在继续着他的饥饿,即使三月的大地上升起朗朗的颂诗声。


   我不相信那些平日里两耳塞着耳麦听着流行乐喝着奶茶的人能深入阅读海子的诗,更不可能具有能够与之对话的灵魂重量。我也反感媒体上每到这个时候就要煞有介事地为现代诗宣读悼词——看看这些标题吧:“海子20周年祭:诗歌什么时候再春暖花开?”、“纪念海子不如凭吊诗歌”——让不明真相的无知群众以为海子是中国现代诗的终结者,仿佛海子之后再无真正的诗人了。其实现代诗从没有因为海子的死亡而停下脚步,它一直在强劲发展。海子既不是现代诗歌的终结者,也不是需要跨越的高峰。海子创造了他独特而灿烂的诗歌王国,并用他的死亡行动书写了惊世骇俗的最后一章,他的价值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今天面对如此复杂的生存处境,企图用海子的诗歌力量去拯救日益下滑的人文精神,只能证明是虚妄的。


   另一方面,“纪念海子”在宣传海子、凸显海子诗歌价值的同时,也在形成新的遮蔽。这种遮蔽,既有对其他已逝诗人的冷淡和遗忘,更有对现在仍然坚持写作的诗人的无知和漠视。就前者而言,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诗人骆一禾,作为海子生前的挚友和兄长,他是海子最忠实的倾听者和指引者,也是海子诗歌最有力的阐释者,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以及两部分别长达3000行和5000行的长诗《世界的血》和《大海》。萧开愚曾评论说,骆一禾的诗歌展现了恢弘壮丽的气象,他的人格形象是古典式的英雄,高峻、猛烈而又忍耐,他诗的节奏是长风、长浪、排箭、排箫。我认为骆一禾是一位真正的大诗人,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的成就将不可估量。但是长期以来,他的诗歌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似乎他的形象一直被遮蔽在海子的阴影之下。据诗人西川回忆,其实海子和他关于诗歌的很多想法都来自骆一禾。西川说,海子是一个人,而骆一禾是“众人”,骆一禾没有海子尖锐,但有着堪称伟大的人格、伟大的力量。他看到的世界比海子更广阔,他看到了全世界。“骆一禾的死是中国健康文学的一大损失。”今年同是骆一禾去世20周年,但在一片纪念海子的喧嚣声中却鲜见涉及骆一禾的只言片语。骆一禾在海子死后沉痛地表述过:在我们这里不能指望50年后会重新发现一个过往的诗人。这证明他是有预见的。


   另一种遮蔽则表现为对目前仍在坚持写作的一些重要诗人的无知和忽视。这一点,我在几年前阅读周伦佑的时候就深深地认识到,人们总是热衷于追逐那些遥远的(国外的、已故的)、时髦的名家,然后发一顿“国中无人”的感慨,却往往对身边的大师视而不见。不知道这究竟是国人的素质太差了,还是文化的劣根性。由此想起去年底的一件新闻:欧阳江河的文本《纸手铐》与电影《梅兰芳》“纸枷锁”情节疑似侵权的事件。我们不管是否涉及侵权,仅就欧阳江河的《纸手铐》而言,那真是一篇剖析和揭露极权主义和后极权主义的杰作,文章用断片的形式把手铐、纸、铁、词、恐惧、自由、权力、控制、听、聋等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演绎得精湛无比,闪烁着思想和语言的光芒。(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性训练,可能会迷惑于诗人的玄思和雄辩而不知所云。)在庄周(周实、周泽雄、张远山三人的合用笔名)的《齐人物论》一书里曾经给予该文极高的评价。欧阳江河对《梅兰芳》的质疑经媒体报道之后,为了有助于大家对照辨析,他特意开博贴出了《纸手铐》全文,没想到却遭到了网民的一阵炮轰。那些信口雌黄的网民自以为是地跟帖说:你不就是想出名吗?存心想借电影来炒作吧。无聊、恶心、鄙视、神经病、可怜小文人之类的谩骂和人身攻击铺天盖地。可以肯定,这些人根本没有读或根本读不懂《纸手铐》,但是他们照样敢无所顾忌地开牙。更可笑的是有人还把欧阳江河和老江河搞混了,以为是一个人,跟帖说什么朦胧诗元老啊这么多年没有你的消息了等等,令人啼笑皆非。作为一位当代杰出的诗人,欧阳江河所遭遇的尴尬说明了什么?


   这正显示出当下一种奇怪的文化景观。一面是对海子的盲目追捧,一面却是对骆一禾、戈麦、昌耀等诗人的遗忘;一面是在群体性的缅怀行为中获得虚假的崇高感,一面却是对身边的诗人和杰作的视而不见和完全无知。所以,当海子已经成为小资们嘴里一个弹来弹去的文化符号的今天,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那些吟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男女,也许同时还是余秋雨或郭敬明的忠实读者,而那些在博客上谩骂欧阳江河的网民转身也许会告诉你他喜欢海子的诗。


   这就是诗歌的命运,也是海子的命运,尽管身在天国的他已无法左右人们的误读。但他期待的“十个海子全部复活”的春天并没有到来。20年了,这是一个不算短的时间,对海子这样一个重要的诗人,我们至今还不能充分地认识和还原,而在海子神话后面又有多少诗人是被遮蔽的?好在那些真正的诗人并不在意这些,他们依然前行,诗歌依然在路上——


   永远是这样


   风后面是风


   天空上面是天空


   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2009.3.28


        http://blog.sina.com.cn/u/1270556704

[ 本帖最后由 北马 于 2009-3-30 16:01 编辑 ]
欢迎北马兄。
燕谈有不少网友,喜欢海子。喜欢欧阳江河者,不详。
“我们不管是否涉及侵权,仅就欧阳江河的《纸手铐》而言,那真是一篇剖析和揭露极权主义和后极权主义的杰作,文章用断片的形式把手铐、纸、铁、词、恐惧、自由、权力、控制、听、聋等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演绎得精湛无比,闪烁着思想和语言的光芒。(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性训练,可能会迷惑于诗人的玄思和雄辩而不知所云。)在庄周(周实、周泽雄、张远山三人的合用笔名)的《齐人物论》一书里曾经给予该文极高的评价。”
——“给予该文极高的评价”者,是张远山。
骆一禾我也极为喜欢,在我心中他未被遮蔽。
我曾经信奉骆一禾的诗句:不能永远生活,就迅速生活。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9-3-30 17:38 发表
骆一禾我也极为喜欢,在我心中他未被遮蔽。
我曾经信奉骆一禾的诗句:不能永远生活,就迅速生活
就是“及时行乐”的意思喽。
当代诗人写得好的大有人在,其实汉语诗歌蛮繁荣的,不读者当然不知道。
原帖由 剑影秋歌 于 2009-3-30 19:33 发表
当代诗人写得好的大有人在,其实汉语诗歌蛮繁荣的,不读者当然不知道。
说得对,他们大多默默无闻,自娱自乐着。中国没有读诗的氛围,什么时候小偷也对诗歌顶礼,这就好办了。
欢迎北马兄!诗乃至真正的文学,本是寂寞者的事,与流行无关,也就不必介意。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原帖由 童志刚 于 2009-3-30 17:41 发表


就是“及时行乐”的意思喽。
呵呵,老童说得有趣。
俺理解成燃烧也无妨。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3-30 16:56 发表
欢迎北马兄。
燕谈有不少网友,喜欢海子。喜欢欧阳江河者,不详。
“我们不管是否涉及侵权,仅就欧阳江河的《纸手铐》而言,那真是一篇剖析和揭露极权主义和后极权主义的杰作,文章用断片的形式把手铐、纸、铁、词、恐惧、自由、权力、控制、听、聋等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演绎得精湛无比,闪烁着思想和语言的光芒。(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性训练,可能会迷惑于诗人的玄思和雄辩而不知所云。)在庄周(周实、周泽雄、张远山三人的合用笔名)的《齐人物论》一书里曾经给予该文极高的评价。”
——“给予该文极高的评价”者,是张远山。
我曾猜测可能是张远山先生的文笔,主要是读过他的《汉语的奇迹》一书,他对现代诗有深入细致的研究。
另,前几周在《南周》读到周先生的文章《北岛:文人还是雅士》,挺有同感的,这样的质疑或思考在浑噩的当下十分稀有而珍贵,因我之前也有文分析过北岛流亡前后的文本变化透露出的时代变异与个人取舍之间的暧昧关系。这方面陆续还有些想法,打算考虑成熟了再形成文字,到时请周先生批!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ebo73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9-3-30 17:38 发表
骆一禾我也极为喜欢,在我心中他未被遮蔽。
我曾经信奉骆一禾的诗句:不能永远生活,就迅速生活。
海子的诗和行尖锐、激进、充满暴烈色彩,我以为之所以现在被人们喜爱甚至推崇备至,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中国人崇尚暴力、革命、极端的民族心理。而骆一禾是另外一种气象,他平和、广阔、隐忍,在理性的气流中展开血的抒情,用赎罪来承担精神的重负,在早期的某些诗行中甚至还有一种柔弱的女性气质。而这些恰恰是国人所缺乏和不习惯的,我悲观地以为骆一禾生错了时代,也生错了国家,他身前身后的冷落是这个民族的悲哀。
关于海子和骆一禾,我曾写过一诗,其中有两行是:
与其聪明不如愚蠢
与其苟活不如灿翠地速死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ebo73
原帖由 李大兴 于 2009-3-30 23:01 发表
欢迎北马兄!诗乃至真正的文学,本是寂寞者的事,与流行无关,也就不必介意。
对,我并不希望诗或文学沦入流行的轨道,我考察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即在喧哗的表象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遗漏着什么、遮蔽着什么,我以为这应是批评家或知识分子避免线性思维的必要功课。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ebo73

回复 9楼 的帖子

期待北马兄的大作。
流亡文学,也是一个大题目,我感觉自己不太能够把握它,虽然对它又颇有兴趣。
大致上,中国有流亡者,而缺乏流亡文学。这可能与文学传统有关,导致我们的文人,天然缺乏流亡意识。
有人说,《奥德赛》即是流亡文学。虽然略有附会,但也见出西人的渊源。
自20世纪以来,流亡文学主要是作家逃离极权暴政国家后形成的一种文学景观,比如俄罗斯的侨民文学。而流亡者大多为持不同政见的异议者,比如索尔仁尼琴。中国缺乏流亡文学,我想除了大一统的文化传统观念,是否还与中国缺少异端思想和异端人物的传统有关?深植遗传基因中的软骨病使得知识分子们极易接受权力的收买和征用,真正特立独行的硬骨头有几根?更何况长期服用党文化和共产乌托邦的迷幻药,能够保持清醒的又有几个呢?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ebo73
骆一禾,海子,西川,三剑客仅余其一。
西川的诗,几乎从来没有感动过我。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我曾戏言,北大这地方是不出大诗人的。海子之“大”,泰半因其早逝。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我对海子的诗,向来不以为然。
不过,我也不忍扫海子读者的兴,诗歌这玩意,读来感动或震动,最为要紧。有人感动了,我视为趣味,放弃争辩。
想想,王洛宾的歌曲,也会让人感动,程度不亚于海子的《春暖花开》。
15楼和16楼的,谈及海子都有些不以为然,这样吧,何不选出一首海子的诗,拿出掐架的梅花针,挑挑毛病呢。有理说理。如果都是说说而已,闪烁而已,时间久了,不读海子的人,真的背向大海了。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呵呵,兮兮热爱海子,我无意冒犯,不过,你最好也别侵犯俺的权利。
何况,面朝大海,是可能看到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么写,想必正是“背向大海”的缘故。兮兮若觉得好,也一定是“背向大海”的。
如果老周认为面朝大海才能看到春暖花开,那真是逻辑严丝合缝,福尔摩斯思维用在诗歌上,好比小沈阳在联合国做报告,怎么着也想笑。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嗨,兮兮别把他人想得太弱智了,这无助于掐架。面向大海,不过顺着你的话滑过来的。
你粉海子,这没错。从我来讲,和粉丝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你粉就是了。
就是,我想老周也不至于此的。
好的诗歌,有如一道艺术闪电划过,有人被雷击,有人在酣睡,各自的事而已。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李大兴 于 2009-3-31 23:04 发表
我曾戏言,北大这地方是不出大诗人的。海子之“大”,泰半因其早逝。
我现正言,中国这地方如今到处都是大诗人,泰半因其长寿资深。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9-4-1 00:02 发表
就是,我想老周也不至于此的。
好的诗歌,有如一道艺术闪电划过,有人被雷击,有人在酣睡,各自的事而已。
兮兮:坏的诗歌,也会有这种效果的。有人被感动得晕晕乎乎,有人则在酣睡。
王尔德有句话:“一切劣诗都是诚挚的。”
感动的原理,属于天知道的事。
原帖由 北马 于 2009-3-31 02:43 发表

海子的诗和行尖锐、激进、充满暴烈色彩,我以为之所以现在被人们喜爱甚至推崇备至,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中国人崇尚暴力、革命、极端的民族心理。而骆一禾是另外一种气象,他平和、广阔、隐忍,在理性的气流中展开血的抒情,用赎罪来承担精神的重负,在早期的某些诗行中甚至还有一种柔弱的女性气质。而这些恰恰是国人所缺乏和不习惯的,我悲观地以为骆一禾生错了时代,也生错了国家,他身前身后的冷落是这个民族的悲哀。
关于海子和骆一禾,我曾写过一诗,其中有两行是:
与其聪明不如愚蠢
与其苟活不如灿翠地速死
老兄如此的解读,俺不认同。简单地进行文化模式配比而已。天才分为两种,太阳型和月亮型,海子、梵高、贝多芬等属于太阳型,具有某种病态的疯狂。
另外,你说“(骆一禾)在早期的某些诗行中甚至还有一种柔弱的女性气质。而这些恰恰是国人所缺乏和不习惯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具有阴性气质,这恰恰应该是国人所熟悉禾习惯的。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9-4-1 00:09 发表


我现正言,中国这地方如今到处都是大诗人,泰半因其长寿资深。
在我看来,“大”是不可轻许的,海子可以说是夭折的才子,但远未臻成熟。王小波也是未完成的优秀作家,尚未可言“大”。

海子倾力于长诗,流行的却是抒情短诗。王小波倾力于小说,流行的却是杂文。这种错位也颇有可考之处。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4-1 00:10 发表

兮兮:坏的诗歌,也会有这种效果的。有人被感动得晕晕乎乎,有人则在酣睡。
王尔德有句话:“一切劣诗都是诚挚的。”
感动的原理,属于天知道的事。
难道老周认为海子的诗歌仅仅是“诚挚”,难道我仅仅可以是被一种诚挚所感动?一个感动在我而言就是打动,海子诗歌的形式美,音乐性,横空出世的创造力,不会构成打动?
泰戈尔有句话:“埋在诗人心中的深沉感受要通过语言的优美形式求得自己的永恒性。”
只有人类,才会知道感动;只有具有深沉感受的人们,才会被好的诗歌深深感动。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李大兴 于 2009-4-1 00:40 发表
在我看来,“大”是不可轻许的,海子可以说是夭折的才子,但远未臻成熟。王小波也是未完成的优秀作家,尚未可言“大”。

海子倾力于长诗,流行的却是抒情短诗。王小波倾力于小说,流行的却是杂文。这种错位也颇有可考之处。
难道在大兴兄眼里,写好长诗的才配称之“大”,写好小说的才配称之”优秀“?
世人流行什么,和诗人倾力于什么,这种错位文学史上并不乏见。难道倾力于什么,久必定非得成功?文学上无心插柳或是漫随云卷反而大获成功的也是不少。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兮兮误会了,“大”非作品之大,乃“大家”之“大”也。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9-4-1 00:16 发表


老兄如此的解读,俺不认同。简单地进行文化模式配比而已。天才分为两种,太阳型和月亮型,海子、梵高、贝多芬等属于太阳型,具有某种病态的疯狂。
另外,你说“(骆一禾)在早期的某些诗行中甚至还有一种柔弱的女性气质。而这些恰恰是国人所缺乏和不习惯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具有阴性气质,这恰恰应该是国人所熟悉禾习惯的。
插一句:在西方文化里,月亮(Luna)和疯狂联系在一起。梵高和贝多芬应该都是月亮型的(lunatic)。贝多芬经常一个人走在月夜里,进入那种狂躁的创作状态。
邹峰的说法应该有渊源。
不过,俺的划分没什么渊源,仅仅表示太阳类型的天才其人生呈现出燃烧的颠狂状态,生活基本就是艺术本身;月亮型天才呈现一种光辉均衡,理性,稳定,生活大于艺术。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