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应该是过来人写的,不过有些地方不准确。

人造棉是人造棉,维尼龙是维尼龙,的确良是的确良,涤卡是涤卡,料子不一样的。

人造棉最早,在60年代就开始供应市场,主要是做女装,印染花布。60年代末开始有维尼龙,但做衣物不行,颜色很差,一洗以后就是皱巴巴的,后来很少有人穿。的确良是70年代初出现的,主要是做衬衣。涤卡很晚,要到70年代中期以后才出现,做外套。这些化纤料子不要布票,但是要工业券之类的专门票证。

另外中山装是中山装,但是当时很多人穿的并非是中山装,而是“军便服”。

共和国前30年打在一起说也有问题。裙子在1966年到1972年确实很少见,1972年后旗手提倡、并自行设计了“布拉吉”连身裙,穿裙子的风气才逐步恢复。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不知为何,这位作者总是有点“白头宫女话玄宗”的味道。

玩弄文字也很过分。说茅于轼一概而论毛时代,可这位一概而论红烧肉,就犯了更大的常识性错误:南方加糖烧的红烧肉不是有个叫做“东坡肉”的?北方人不是一直认为上海菜过于甜腻?

过来人写点东西,总也要对得起后代,尽量准确一点,尽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老木匠 :你好,已经转告作者啦,或许哪天那小山寨自己会来回复吧。
德方 发表于 2010-2-3 14:24
这人叫“小山寨”?

过来人写点经历过的生活场景最有意思了,可是习惯性的要在里面夹发议论,就未免得有点日人民报评论员的味道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166# 德方

南翔小笼馒头,配的是蛋皮汤呀。

把摊好的鸡蛋薄皮切成韭菜一般的细条,汤是肉骨头汤,加点葱花、海带丝、小虾米等,一笼小笼馒头送一碗。南翔是这样,城隍庙里的南翔小笼馒头也是这样。

印象里,配咖喱牛肉汤的,是清真馆子,单买不送,一般是买牛肉锅贴,再买一碗汤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腌督鲜》

      这个词组一般人看不懂,解释:咸肉和鲜肉一起煨汤。督,就是煨、煮、煲。的意思。
      咸肉不能太新鲜,要有些哈喇味,肥肉和骨头有些发黄,有时候甚至就是一、两年前的火腿骨头,文物似的。 ...
德方 发表于 2010-2-14 11:35
一般写做“腌笃鲜”,笃,应该就是“炖”的意思。

鲜笋,应该是“竹笋”,毛笋烧汤不够鲜,而且多吃了“潮胃”(毛笋草酸含量大,吃了泛胃酸)。

竹笋是比较细的,最多一寸粗细,纤维也比较细。毛笋有2、3寸粗,纤维很粗。过去烧油焖笋、烧咸菜,穷人吃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