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春苗》
  
  70年代初,上海出了一部话剧《赤脚医生》,市委领导班子一眼看中,策划拍成电影,徐景贤亲自插手剧本创作,剧本改了好几年,改得面目全非,最后,斗争走资派改成了主线。上影派出大导演谢晋挂帅,1975年初拍成,一直压到年底才公映,时机掐得恰恰好,刚好赶上邓小平落难,因此在四人帮倒台后被批判成“阴谋电影”的代表作。如果与当时的其他影片作横向比较,《春苗》的水准相当高,上映后的反映也不错,女一号李秀明一片成名,日后大红大紫的张瑜也在《春苗》中演了一个配角。
  
  在谢晋的相关资料中,文革时期的《春苗》被刻意忽略了,其实大可不必。《春苗》与谢晋的其它作品一样,保持一贯的水准,流畅,完整,冲突激烈,富有激情,很能带动观众的情绪,引起观众的共鸣。如果略去影片的政治因素,倒也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比方说,底层民众看病难的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赤脚医生的专业水准固然不能信任,专业医生的商业水准就能信任?《春苗》把片中那个反动医生取名为“钱济仁”,现在来看,倒是大有意味

——————

春苗应该算是拍得很不错的。谢晋总是善于发现和调教新女星的。达式常演的医生也很儒雅。

镜头的调度还是相当的唯美的。江青喜欢长镜头,喜欢逆光塑造造型。春苗里有个镜头就是这样的:春苗到河边洗草药,顺便把脚在水里晃一晃——配上了竖琴——,然后从竹林里穿过,面向镜头走过来,朝阳的逆光给每片竹叶都加上了金边,也给李秀明头发和衣服都配上了金色的光环,镜头随着李秀明的走动往后拉,拉到她停下,拉出全景,一个赤脚的小姑娘,然后切出,正面人物台词: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医生,赤脚医生!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文革期间放映的第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应该是名气不小的《多瑙河之波》,二战时期一个中间派船长帮助地下党运输军火的故事,就惊险程度来说,这部电影很一般,但有独到的地方,一是船长的情人(老婆?)非常漂亮;二是影片中有船长和情人的亲热镜头,搂搂抱抱,接吻,把中国观众给看傻了,因此而衍生出很多传说,诸如每到敏感镜头,领导高喊闭上眼睛,或者,观众中的纪律部队成员一起低下头不看银幕之类。我认为这些都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严重地诬蔑了中国民众的文明水平,试想,那个年头能制造出那么多人口,还会害怕几个洋人的接吻镜头不成?

————————

数帆大概没有仔细看过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经典片。黑白时代的好片子。剧情具备了惊险、悬念、三角恋爱、战争等等情节。明显是好莱坞模式,但,模仿得很成功。

男女演员都非常漂亮。

那个姑娘是船长的新娘子,是个孤女。新婚之夜,船长被紧急命令驾驳船送军火。地下党派了军官托马中尉伪装水手上船准备劫持军火。在狭小的驳船空间演绎出一些三角恋爱。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两部古代人物传记片《斯特凡大公》和《勇敢的米哈依》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史诗大片,两部电影都拍得凝重、冗长、复杂,看得我们晕乎乎的,加上我们对罗马尼亚的历史和历史人物一点都不了解,多少有点不耐烦。在耐住性子看完之后,总算了解到罗马尼亚也是有历史的,历史上也有英雄人物的,不过也就仅此而已,看完电影也就算了,很少有人去继续深入研究罗马尼亚的过去。两部影片的战争场面都拍得很壮观,短兵相接,尸横遍地,斯特凡大公和勇敢的米哈依算是君主吧,他们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不像中国历史上的皇帝都是躲在后面,很少御驾亲征。

————————

还有一部大场面的是“达吉亚人”,讲的是现在罗马尼亚这个地方的原住民达吉亚人反抗罗马帝国的历史故事。这大概是第一次在中国银幕上出现罗马军团作战的形象。场面非常大。影片结尾是双方的大决战,没有说明输赢——历史上达吉亚人是战败,几乎全部被杀或被卖,这个地方从此成为罗马的殖民地,得名罗马尼亚。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我请教一下,据说《南征北战》是第一部以共军高级将领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好像是陈毅),江青为啥没把它禁掉?
彼亦一是非 发表于 2009-12-14 01:17
在军内文艺座谈会上,江说这个片子是她参与的。

片中的最大的共军领导才是师长(陈戈饰),算不上以高级将领为原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70年代译制片还有一些越南的片子,大多是打仗的,所以有“越南电影,飞机大炮”的说法。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回故乡之路”,描写北越军队在热带雨林里开出道路,使坦克得以长驱直入。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回故乡之路》我记得。好象有这么个情节:丛林中,年轻的战士空闲的时候用一块木头给女朋友做梳子,故乡渐近,梳子逐渐成型,在那个年代传递着少见的温馨。
童志刚 发表于 2009-12-15 20:18
老童记性好的。

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原来游击战是打不跑美国人的,还是要靠坦克大炮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乌鸦与麻雀》确实是最好的电影!有真正的上海味道。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中学毕业那年,在一本旧刊物上看到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剧本,印象也很深刻。不过后来并没有去看过这个电影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这个片子的女主演金迪,以后再也没有拍过什么重要角色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冰山上的来客》确实可以算是49年后拍的最好的电影之一。

故事线索不是单一的、程式化的,有交叉,有悬念。特别是男女爱情线索贯穿始终,很吸引观众。

本朝的戏剧、电影里是看不到“人”的,每个人物都是阶级、政治机器。这部片子里的人物则算是各有特性,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还挺像生活中的“人”。相比之下,倒是男主角阿米尔个性不突出。

雷振邦做的电影的音乐也非常动听,歌词也写得好,没有口号。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上海还是中国电影业的摇篮呢!现在连个电影厂都没有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如果把我看过的文革前老电影列一个个人排行榜,名次是这样的:

《乌鸦与麻雀》——这应该算是民国一代电影的绝唱
《冰山上的来客》
《刘三姐》
《海魂》
《甲午风云》
《英雄儿女》
《英雄虎胆》
《抓壮丁》
《大浪淘沙》
《铁道游击队》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其实,有一部文革后的电影值得推荐:《黑炮事件》,带有一点黑色幽默,又像荒诞的味道。
自觉的梦游人 发表于 2009-12-23 22:18
还有一部现在被遗忘了的《逆光》,是工人作家廖(梁?)星明的剧本。很有味道的。

记得它的开头字幕:

春天,踏着湿淋淋的脚步来了。

一组上海普通街景的雨中镜头:窗口晾的彩衣,自行车的彩色雨披,交错的晾衣绳……很美的镜头。

好像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春天,踏着湿淋淋的脚步来了。

、、、、、、、、、、、、


听起来很性感。^_^
夏加坤 发表于 2009-12-23 22:28
没有吧?

那个电影是讲一个高干女孩嫁给一个棚户区的工人作家,故事本身很平淡的,但开头和结尾都蛮诗意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记不得是不是从1979年开始,卓别林的老掉牙电影拿出来晒太阳――《城市之光》、《淘金记》、《摩登时代》、《大独裁者》、《舞台生涯》……老归老,魅力仍在,对从没看过卓别林电影的新中国观众来说,算是补了一堂必修课。

——————————首先应该是1979年的首次美国电影周,放映的是《猜一猜谁来吃晚餐》,《星球大战》,《原野奇侠》,《黑驹》,4部主题、风格完全不同的电影,非常有意思。

印象里好像紧接着就是卓别林的电影,放了很一阵子。还有《狗的生涯》,《寻子遇仙记》等。可能因为是年纪的关系,我最喜欢的是《城市之光》。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美国电影在当时内部放映的电影中占了主要位置。记得看过《战争与和平》,《转折点》,《罗宾汉》,《炎热的夏晚》等等。

我印象里看到公映的美国电影,水平最高的就是这次美国电影周。《猜一猜谁来吃晚餐》讲种族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影片;《星球大战》不用说了,经典片。《原野奇侠》是西部片。

《黑驹》,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摄影奖。故事简单极了,一个小孩和一匹黑马在海难中冲到了荒岛上,小孩生存下来,学会了骑马,最后获救。摄影美轮美奂,很多水下镜头,很多的跟拍,这是第一次看到电影的镜头可以这样的运动和美感。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有刀很幸运的。

进到复旦后,很开心的一件事就是时常可以混到3308等几个大教室看外国电影。记得看过《豺狼的末日》,《战争风云》,《叛舰喋血》等。都是外语系的专业片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0-1-3 21:59 编辑

还有一个遭遇官方批评的电影:刘晓庆主演的《潜网》

潜网
导演: 王好为   演员: 刘晓庆  张国民   

内容简介

教授之女罗弦在体育学院体操专业学习时,与足球运动员陈志平相爱。其父母罗仲文夫妇嫌工人出身的陈志平家境贫寒,看不上他从事的职业,坚决反对他们的结合,并欲将女儿嫁给在某大学当领导的老友何方德之子、远洋轮大副何侃。陈志平的父母亦强迫儿子娶一个与他们同样出身的女工阿惠。性格懦弱的陈志平迫于父母之命,与阿惠结婚,成为门第观念的牺牲品。罗弦虽自幼与何侃相处,但对他并无爱情。为不屈从父母意愿,罗弦离家出走,后与没有多少共同语言的造船厂工人郭汾结婚。在一次暴风雨中,郭汾为抢救工友受伤身亡。罗弦带着心灵上新的创伤,与女儿蓓蓓相依为命。何侃虽一直爱着罗弦,但他却支持罗弦与陈志平的爱情。郭汾死后,何侃同情罗弦的不幸遭遇,决定要与罗弦结婚。但何方德与罗仲文坚决反对何侃娶一个已经有了孩子的寡妇。何侃义无反顾,勇敢地向传统观念挑战,满怀希望去找罗弦。但经受了种种生活磨难的罗弦却冷静地拒绝了他的要求,决心将自己的热情与祖国的体操事业紧紧联结在一起…

上映时间:1981年

这个电影当时受官方批评的理由就是“突出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追求。

刘晓庆演这个电影很投入,罗旋的性格和她自己是相近的。记得里面有一个情节是刘晓庆和陈志平定情,将一张叶子绣在自己的体操服上“一叶为定”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记得一个女演员叫李秀明的,不知现在怎样了。
嗜睡如归 发表于 2010-1-5 15:19
李秀明是谢晋拍《春苗》的时候启用的。很早以前就不拍戏了。

和唐国强演过一个《孔雀公主》,扮相惨不忍睹。她比较粗壮一点,我一位大学同学称之为“拉塌车(人力货运车)”的身材。只适合于扮演工人农民。

后来拍的《今夜星光灿烂》,比较好一点。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80年代初刘晓庆拍的另一个被批评的电影,是《无情的情人》

美丽的藏族姑娘娜梅琴措原是阿洪鲁 鲁土司的女儿。五岁那年因仇人杀死 父亲,放火烧死母亲,管家趁机霸占 了庄园,当上了土司,她只得跟随舅 舅郎扎在草原上开始盗马贼的生活。 一次,马帮里的一匹烈马逃脱,被勇 敢的藏族流浪青年多吉桑制服,娜梅 琴措对多吉桑一见钟情,便央求舅舅 将他收留。从此,两人暗暗地相爱。 多吉桑原是奴隶,幼年时阿妈被土司 抢走,惨遭杀害,阿爸为报仇,杀死 土司、烧死土司妻子后远走他乡。多 吉桑跟随爷爷练就一手好枪法,爷爷 去世后,他四处流浪,寻找阿爸。自 与娜梅琴措相识,他也成为盗马贼。 在一次盗马时,他被另一马帮擒获, 不料马帮头却露丹珠竟是他的亲生父 亲。失散多年的父子相见,更激起却 露丹珠对惨死的妻子的思念。他决意 攻打仇家,并派多吉桑前往探听虚实 。多吉桑与娜梅琴措意外相遇,当他 听说娜梅琴措与郎扎要去杀仇人,便 发誓为情人报仇。不久,两队马帮同 时到达一个坝子,娜梅琴措指着对面 马帮头子示意多吉桑行动,多吉桑举 枪欲射,猛然发现目标竟是自己的阿 爸,他一下子明白两家之间潜藏的世 仇。娜梅琴措弄清站在面前的多吉桑 原来是仇人的儿子,抑制不住复仇的 欲望,终于将自己真心爱恋的情人开 枪打死。望着倒在血泊中的多吉桑, 娜梅琴措无限悲痛。这时,却露丹珠 从背后打来冷枪,娜梅琴措中弹倒在 情人身旁。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金环蚀》是很有意思的片子,其中有个黑社会性质的老头操纵政党议员、官员的情节,大概是艺术创造。但财团贿赂政府官员及议员获得大宗水电项目的故事是有实例的。

影片中拍到的那个电站就是黑部水库,日本海拔最高的水电站。修建时难度很大,死了很多工人(记得好像是167个,在水库边上有他们的塑像和碑文)。水电站花费太大,又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引起极大的争议,从此日本就再也不建水电站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俺在读大学的时候也算是电影看得多的,比老童这位同学还是差不少。赞一个!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老枪》是拍的很精致的电影。

《蛇》只是拍得比较一般的娱乐片。

至于数帆君看日本电影看出一大段亡我之心不死的念头,就未免有点老来愤一把的味道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英俊少年》的监狱镜头是触动任何一个中国观众的

还有一个法国小男孩驾着助动车带海因策去嘎纳的镜头,据说后来就出现了很多的自制的助动车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80年代时候还没有签订版权条约,翻译外国电影是海盗版行为。美国一直抗议,因此一般都是作为内部片放映,除了几部和美国方面有特别约定,美国方面希冀作为广告片的才引进放映。这是美国片不多的原因之一。

所谓内部片在80年代后期已经非常的公开化,当时刚工作,几乎每个月都有发票子可以去看的。甚至我家附近的一个青年干部学院,索性公开卖连票卡,任何人都可以买了连票看。看过很多商业片,印象比较深的有《女角斗士》,《西北偏北》等等。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张宝昌:中南海内部电影

2010-1-14

所谓“中南海内部电影”,通常说的就是西楼大厅所放映的电影,是中央领导人同机关干部、职工一起看的公开发行,或暂不公开发行的电影。张宝昌在中南海工作了27年,耳闻目睹了许多与中南海内部电影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相当感人,有些十分有趣。《中南海内部电影》刊载于《百年潮》2010年1期,由张宝昌口述,张事贤整理。


  西楼大厅观看电影故事

  居住在中南海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看电影,分工作片和娱乐片两种。供片单位和影片类别,有电影局的送审片;文化部通过发行的,由中影公司提供的国产片、外国片、香港片;中国电影资料馆购进或交换来的外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及文化动态方面的内部片;中央军委的特殊片;解放前留存下来的旧片等等。对于首长们来说,通过观看和审查这些片子,既能扩大视野,了解世界,又能减轻疲劳,得到休息,如果在规定的日子看即将发行的故事片,还能接触不少机关干部和职工群众,无疑,这又是一件大家都很高兴的事。当然,西楼地属中南海甲区,警卫级别是高的,相关人员出入,必须要持有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签名制作的通行证。但就看电影而言,凡是能进入甲区或在甲区内工作、居住的人,不分干部工人,职务高低,除了个别情况以外,都能在每周三、日这两天晚上的7时30分,到西楼大厅买票看电影,每场票价两角,包括首长及其家属,无一例外。对此,在20世纪60年代初刘少奇主持召开的一次中央会议上,邓小平谈到干部作风时,还专门以此为例。他说:“这是中央以身作则,带了个好头,它好就好在一)不论是谁自己掏钱买票;(二)坚持同机关群众一起看,并且形成了制度;(三)在规定时间、地点放映,没有谁等谁、照顾谁的问题,到时间就放;(四)不搞首长个人专场,没有特殊化。”

  此前,有关部门为了保证中央负责同志能及时看到国产新片,也曾安排过专用拷贝。虽然后来取消了,但发行公司得到新片时,仍优先供应并收每场折旧费10元 (含新闻、科教短片),如借用影片厂留用拷贝,则每场收折旧费15元。西楼电影同外面影院一样,取片是要付钱的,所以看片就得买票,没有公款招待一说。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常在西楼大厅看电影的首长有刘少奇、邓小平、李富春、杨尚昆、谭震林、胡乔木、张际春等,特别是前四位,几乎每场必到。

  西楼每月在规定的日子里,平均要放映9-10场电影,国产片一时接不上,就由放映组挑选一些暂时适合机关内部小范围观看的中外故事片,其中有两部电影曾引起不小的议论。一部是《早春二月》,另一部是30年代江青在上海演的旧片(片名已忘)。前者是刚制作完的新片,又是名演员孙道临、上官云珠、谢芳等主演,因此来的首长和机关工作人员较多,当时快把整个大厅都坐满了。大家看后反映热烈,纷纷叫好,尤其是邓小平夫人卓琳兴奋地说:“电影拍得真好,演员演得也好,我们当初不少青年参加革命时,就是这个样子……”其他几位首长夫人也赞扬道:“故事编得曲折生动,人物感情含蓄细腻。”然而过了不久,这部在我们看来拍得不错的《早春二月》,却被人扣上“宣扬小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帽子。问题反映到高层,周总理亲自过问。据放映组组长于器海回来对我们讲:总理在西花厅看过片子后,还找导演谈了话。

  至于20世纪30年代江青在上海演的那部电影,那天在座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演员中有江青(江青当时叫“蓝苹”)。当银幕上出现“某某蓝苹饰”的文字时,场内顿时发出了一阵轻微的惊诧声。随着故事逐渐展开,蓝苹的镜头也多了起来,由于她演的是个举止轻浮、不算正面的角色,所以给人的感觉相当沉重。散场时,王光美习惯性地回头看看大家,突然一惊,发现江青的女儿李讷也在场,就大声说:“这个片子的内容我们事先不知道,服务科的同志也没有告诉我们一声。”话音一落,即引起了更多人的尴尬,使得大家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此刻邓小平出来解围,他边走边说:“算了,算了,回家吧!告诉他们(指服务科),这里不要再放这种片子了。”此事说大就大,说小也小,毕竟江青已参加革命多年,是从延安来的老人,当时又是毛主席的夫人,再放映她过去在上海演的那种电影,自然影响不好。所幸此事无人查问,平静地过去了。但使人料想不到的是,过了一个月,竟有几位心直口快的人对我们说:“感谢服务科放映组的同志,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典故。”

  西楼大厅放映的另一类影片,就是专供首长看的工作片(也叫参考片或审查片)。以1964年11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为例,片子从1961年7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在3年多的时间里,涵盖了多方面的设计、实验、准备,直至成功进行第一次核试爆的一系列机密内容。中央军委将此片作了严格的分级监管,按不同部门和干部的不同级别,有针对性地选择密级放映。在我的印象里,1964年12月中旬的一天,当片子由部队几名武装干部护送到西楼,给中央领导层审查观看时,其安全保密程度之高,让人颇感意外。原本在现场值班的工作人员,也被明确规定一律不准擅入放映大厅,除非有急事要找首长接电话,才能进去通报并须尽快退出。就连在放映室内,都有随片而来的武装警卫严加保卫,以防他人进入。这种措施对我们来说,还是第一次遇到。

  作为首长看的工作片,还有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由战争罪犯改造为新人的纪录长片;60年代苏联的《雁南飞》、《第41》等,以及西欧、日本的原声片(现场配同声译员翻译讲解)。毫无疑问,所有首长看的工作片在一定程度上为党内高层分析形势、作出判断、决定问题提供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毛主席和周总理对电影的关注

  毛主席早期看电影的场所,是离住地仅一墙之隔的含和堂。我在放映组一些零星资料中了解到,毛主席看过的美国片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苏伊士》、《出水芙蓉》、《孽魂镜》、《血海飞雷》、《基督山复仇记》等。此外,毛主席另一个看电影的地方就是中南海春耦斋,它位于风景秀美的静谷园内,未经修饰前,是所很陈旧的大屋子,周末毛主席和其他首长经常来此跳舞;后来安装了放映座机和银幕,便成了跳舞和看电影的活动场所。不过平时毛主席很少看,只是逢年过节为了招待大家,增加节日气氛,在舞会结束后放映一至两部香港片或苏联片。每到这个时候,舞厅又是另一番轻松欢乐的景象:舞伴们和工作人员,人人提着一把椅子,紧紧地围着毛主席,高高兴兴地一边看电影,一边自在安逸地休息着,而此刻首长也显得格外安详,像过年家里团聚时的老人一样。

  后来随着毛主席年龄增高和工作压力增大,看电影的次数就更少了,甚至一两个月都不看一次。再往后他仅在新住地——游泳池,偶尔看看“样板戏”拍成的电影。 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后,他老人家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视力和腿力衰退尤为明显。江青为了调节毛主席的生活节奏和增加他的活动量,精心搞来了若干“过路片 ”。所谓“过路片”是我们一种专用的通俗叫法,这些片子由香港派专人选定送到广州,再由广州当天将片子送上飞往北京的客机,片子到北京后归江青管,别人不能过问,相当保密,一般不超过三天即送回香港。

  而周总理对于电影,是以革命家、政治家的眼光来看待的,不仅重视本国的,也重视外国的,而且还切实做到了“洋为中用”。例如: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的影片出来后,周总理很快就在国务院小礼堂,邀请各部部长和有关领导前来观看,并极少有地在放映前讲话,他说:“今天我和几位副总理请大家一起来看这部影片,是要了解现在世界科学技术已发展到了什么水平,看到了他们,也就看到了自己。高级干部当然要抓政治、抓业务,但也要重视国外的先进技术,要不断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我们不能长期落后,长期落后是要吃亏的。中国有过沉痛的历史教训。”

  当时国内形势虽然有了初步好转,但“左”的思想还很重,不少人一谈起美国,就说是“帝国主义”,也不敢多说它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因此看了眼前出现的镜头,加上周总理的讲话,大多数人开始沉思起来,有人甚至不断叹息。

  在一段时间里,我国先后引进了美国的《巴顿将军》,日本的《山本五十六》、《啊!海军》、《大海战》,美日合拍的《虎、虎、虎》以及欧洲和北非国家的一些影片。对于这些反映历史、战争或描写某国现状的片子,周总理在不同场合都十分明确地讲过:“就是要花点钱买进来,因为我们同各国都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过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搞禁运、搞封锁,想孤立我们,用尽各种办法不让我们见识世界先进技术,但搞了几年就搞不下去了。再说我们自己也总会有打开国门、面向世界的一天,所以不仅要正确认识和总结自己的东西,也要不断了解和研究外国的东西。看他们——些有价值的电影,是我们了解世界简易而直观的办法。 ”在周总理细心周密的安排下,进口电影首先在中南海西楼大厅、国务院小礼堂放映,让中央首长先看,然后逐步转为机关内部看,最后上市公演,广大群众都能看。如此有条不紊,逐级下来,大家都受益匪浅。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灌水]通过观看前苏联东欧电影给我的震撼
文章提交者:黑洞深处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前苏联东欧的电影,关于战争的影片,我看了一些。但是,反映前东欧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影片,我只看过一两部。那就是前苏联的《办公室的故事》和《意大利人在莫斯科的奇遇》,看到这些喜剧片,诙谐幽默,令人捧腹不已。近期,我又看了几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前东欧生活影片,令我大吃一惊,其拍摄水平绝对不亚于美国好莱坞,甚至超过西欧电影,感觉这些东欧电影自成一派,令人很是眼前为之一亮。而片中这些影片所反映出来的前东欧国家的社会生活水平,更是让我惊叹,反正比当时的中国好不知多少倍,甚至跟现在的中国比也不差。

苏联1977年电影《办公室的故事》,导演:埃·梁赞诺夫。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生动演绎了一场不打不相识、不是怨家不聚头的爱情闹剧,属于外在严肃、内含无尽张力与喜剧因素的冷幽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堪称经典,值得收藏!!作为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又产生了无形的隔阂,要打破这种隔阂,就应该更好的认识自身,影片中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矛盾冲突的揭示,最终达到两者的和谐,是很有内在和哲理的。

前东德经典长片刑侦系列电视剧,《匪警110》。《匪警110》是一套前东德的系列电视电影。该系列于1971 6.27在东德电视一台(DFF1)首播。说句实话,东德的这部刑侦电视电影系列剧,其中的观赏水平甚至跟当年八十年代引入中国的美国系列警匪片,《神探亨特尔》不分上下,但却又有前东德特有的那种风格。片中所体现出的当时前东德社会生活水平真的很不错,酒吧,迪斯科舞厅片中都有。甚至到了两德统一,现在的德国电视一台,仍然继续接着制作播出,迄今为止(2009 8.30)已播出306部,成为这一类型电视片的世界之最。

前苏联喜剧片《体育彩票》,片中诙谐幽默,对话搞笑,女主角很漂亮,看了此片,觉得苏联人的生活水平很高,普通人民每年都能享受度假旅游,给人感觉那时的苏联人生活很惬意。

前东德1968年的经典歌舞剧——《热情一夏》,里面的男女主角那是相当漂亮,男女演员漂亮又不失社会主义国家的那种纯朴和矜持。不像西欧和美国好莱坞的那种风格,上来就大胆火爆。

波兰的《爱情的故事》,情节与同名的美国电影相似,但更加唯美,演员更漂亮,情节更感人,音乐也更古典。还有波兰的《夜茫茫》:同样是爱情题材的悲剧,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片中的音乐凄婉抒情。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电影本人看的不多,但99年11月中央电视台8频道播出过一部该国古装战争影片 — 《可汗阿斯帕鲁》,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该片象一部史诗,讲述了保加利亚人的祖先与罗马统治者浴血奋战,建立自己国家的过程,片中的音乐优美之极。

罗马尼亚:
  《勇敢的米哈依》:铁骑、巨炮、烈火、战旗、大雪、沼泽,咆哮的军犬、战场上吞噬阵亡者的蛇与鹰……这一切无不构成了古代战争的惨烈画面。
  《斯特凡大公》:“杀敌三万,自损八千”是该片的最好诠释。勇敢的“棒子队”以“老桥”为依托,痛击奥斯曼土耳其精锐。

   感觉这些前东欧古代战争史诗巨片,不次于美国好莱坞精心打造的像《亚历山大》,《勇敢的心》这样的战争史诗巨片。

   还有很多前东欧生活影片:像南斯拉夫电影《风》,《万花筒》,《提琴手》,《临时工》,《你好,出租车》东德的《女歌手》,《死亡档案》,匈牙利的《废品的报复》:50年代拍摄的喜剧,虽然片长只有半小时,却风靡全国并影响过几代人。捷克斯洛伐克的 《好兵帅克》:经典喜剧。等等很多前东欧影片,很是耐人寻味。

   前东欧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里面的富裕典型而被中国人羡慕。当年的前苏联,前东德,南斯拉夫电影和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电影等东欧国家电影看得中国人那个羡慕,电影里的前苏联东欧人可以上街自由做生意,出行自由,旅行方便,男人都是西装革履,女人都穿漂亮的裙子或晚礼服,吃面包牛肉喝牛奶,住别墅,有私人轿车。当年的南斯拉夫人经常到西欧国家去度假。而当年的中国人是吃窝窝头,穿破旧“蓝蚂蚁”衣服,城市里几户人家分一个单元住,经济水平跟东欧和俄罗斯相比是天壤之别。看他们的电影就跟刘老老进大观圆的感觉。虽然,这里东欧的电影可能有艺术夸张,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我甚至怀疑,那时毛时代的中国到底实行的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