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啥突然提到招标投标。招人有点像招标,某个工作岗位,对于同样具备胜任能力的应聘者,老板一定是愿意把工作给工资要求最低的人。国家设定最低工资,就像政府有个招投标办公室,强行设定一个最低投标额, ...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0-5-30 15:21
那你是不知道投标了。投标不是每次都是最低价中标。投标标准有权重。价格只是其中的一点。

另外,无论哪里的招投标,都有个预算。这个预算在估价的时候,是要对当时的大概价格进行考察的。就像拍卖,也有个底价。不然,我只要想办法拍1元,然后禁止别人竞拍,我就会以1元中标。这样自然会侵犯拍卖者的利益。
那你是不知道投标了。投标不是每次都是最低价中标。投标标准有权重。价格只是其中的一点。

另外,无论哪里的招投标,都有个预算。这个预算在估价的时候,是要对当时的大概价格进行考察的。就像拍卖,也有个底 ...
wolfzhang 发表于 2010-5-30 16:23
招人也是一样,薪资要求只是其中的一点,还要看具体应聘者的其它条件,所以我假定了在应聘者其它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应该是价格最低的取胜,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设立最低工资的问题。

为啥又扯到拍卖了呢?拍卖和招标正好是相反的,出价最高者取胜。一个工程师同时应聘几家公司,在同等条件下,他会去那家薪水最高的公司,这个倒是类似拍卖。如果这个工程师的能力水平在平均之上,这个和最低工资制度无关了。
怎样才能体面的生活?--从《幸福终点站》谈起

wolfzhang

汤姆汉克斯是我很欣赏的一个演员,他主演的《阿甘正传》,《费城故事》,《拯救大兵瑞恩》等片都是大片中的精品。他和凯瑟琳.泽塔琼斯主演的《幸福终点站》更是一部非常动人的影片。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男主角坐飞机到美国后,国内突然发生政变,导致自己的证件在法律上都属于无效。他变成了一个失去了国籍的人。因此,他在美国的机场无法入境。但他又因为自己怀揣着一个收集美国黑人乐手签名的目标,不愿就此回国。为此他不得不在机场打工挣钱养活自己。直到等到自己的证件有效,能够进入城市为止。他有个好手艺,就是干木匠活。由于美国人法律有规定,必须支付给雇工不低于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的工资,他在机场内也能够很好的生活,并和机场内的很多人交成了朋友(当然也与几个讨厌他为了赶他回去的人做了坚决的斗争)。到了最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进入了他所希望进的酒吧,收集到了签名。


我有个朋友技术移民去了加拿大,在那里他买了一栋房子。他跟我提到,买家具什么的都要拖回来自己按照说明书自己安装。我就问他了,为什么不请个钟点工做这种事情?因为国内我们经常请阿姨来做饭,请搬家公司来搬家。他说了,在加国请钟点工很贵的。与其这么花钱,不如自己搞搞也别有情趣。我想想也对。南京的钟点工当时大概是10块钱/小时的标准(约定的标准?),请个阿姨来家里,每天搞卫生做饭2小时(不包含周末),一个月(以每周5天,一月4周计算)大概也就400块钱。钟点工往往一个人打三四份工,合计收入大概也有千把块钱,扣除房租食品等固定支出,每个月大概能净挣几百块钱吧。这种工作如果到加国去那肯定没人去做了。加国的最低工资标准约在7.00-8.25加元之间,美国最低工资标准是每小时7.25美元。加元与美元对人民币大概都在1:6.7左右,换算成人民币大概需要每小时50元左右。如果按照这种标准的话,中国人请上面说的那种保姆,大概一个月得支付2000元甚至更高。而保姆的工资大概能达到8000元了。


常说中国人的低成本优势,通过保姆的雇佣成本(我们甚至都不给保姆办各种保险金)就可以略窥一二了。更不要说其他行业,特别是民工(建筑,矿工),更不要说那些经常拖欠民工工资的事情了。我们的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工资标准差异很大的。垄断行业的抄表员,高速公路的收费员,月收入也能达到8000元。难道他们做的技术含量就比民工高么?


美国加国的工资制度,保证了各类人员在从事自己行业的时候,都能够进行体面的工作,拿到适当的工资。木匠可能也能买到自己想要的房子。这样的话,老百姓小时候的梦想,也许不像中国人那样,只想当官,或者做科学家,或者做企业家。因为各行各业都能出能够保障自己,进行体面生活的人。美国孩子小时候也许想,我长大了就当个木匠,因为木匠也是艺术家(就像著名LV或者Prada的包包永远是手工制作,但是一样可以卖出很高的价格)。我们的小孩子,没有人会劝他长大后就当个木匠的。因为木匠可能还养不活自己,或者得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是美国的梦想。我想大概应该成为中国将来的目标的。
不知道为啥突然提到招标投标。招人有点像招标,某个工作岗位,对于同样具备胜任能力的应聘者,老板一定是愿意把工作给工资要求最低的人。国家设定最低工资,就像政府有个招投标办公室,强行设定一个最低投标额, ...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0-5-30 15:21
省钱的老板愿意把工作给那些要求工资最低的人,好的老板不仅不会这样,还会给员工设定职业生涯计划,让员工的发展随同企业的发展,甚至通过提成,奖金,期权,分红等手段促使员工更好的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你所说的这个,是从你所认为的自由经济老板用最省钱的方式。明智的老板不会仅看到这种短期效益,而是考虑到如果员工掌握技能后,如何稳定住员工。这样,还会给企业节省培训的成本。

你可以从一些案例中看到,很多大公司都是这么搞的。
从矿难到跳楼,我们应该认识到,“廉价劳动力”是一个耻辱的字眼。以“廉价劳动力”为旗帜,向全世界的资本飞吻、屈膝,还要加上“大量”、“丰富”这样的修饰词,就是我们为了赚钱在资本面前丧失尊严的源头,也是我们对为富不仁难以谴责的原因。以“廉价劳动力”向全世界做标榜,就等于宣布中国人命如草芥、生如蝼蚁。如果不改变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矿难还会一个接一个,跳楼还会一个接一个。但是,近几十年来,我们的主流经济学家,的确就是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为中国设计了发展的蓝图。矿难和跳楼,不过是这一蓝图的副产品而已。如今,我们应该大声地驳斥那些主流经济学家,勇敢地反对这些洋奴及资用文人的花言巧语。“廉价劳动力”不应该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宿命。中国人所需要的体面和尊严,不能只有金钱这个唯一的内容。中国人所需要的体面和尊严,也不能把金钱放在第一位。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为什么会有这样令人彻骨的悲哀?因为,我们的社会多年以来,始终以赚钱为英雄,始终以金钱为目标,社会上上下下、各个角落,都在鼓励赚钱,金钱至上、财富第一,在这几十年里,已经成为不容动摇的目标。我们的政策在追求GDP的不断增长,我们的媒体在宣扬首富、股神。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以最羡慕、最虔诚的口水,贪婪地吞咽着一个又一个财富英雄的故事。我们的社会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有钱就有一切。并且在制度上实践着这样的榜样。于是,金钱至上所向无敌。为了更多地赚钱,可以不顾一切。于是,伪娘、凤姐、兽兽、芙蓉、马诺之类一切为了名利不要尊严的形象,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个人为了钱可以抛弃一切重要的东西,社会为了钱,也可以抛弃很多重要的东西。不管以什么手段,只要能赚钱,就是英雄。在金钱面前,尊严算什么?生命也只是一个金钱的数字,仅此而已。劳动者希望的破灭成为资本疯狂生长的沃土,劳动者前途的黯淡成为资本尽情狂欢的伴奏。除了金钱,我们已经找不到尊严的其他内容。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富士康“十二跳”或“十三跳”,多吗?让我们稍稍回想一下——这几年来,中国各地的矿难发生多少?据国家安监总局统计,西元2009年,中国发生煤矿事故1616起,造成2631人死亡。今年,又有王家岭等多起矿难发生。一次矿难死亡超过10人为重大矿难,但是,重大矿难太多了,一次矿难甚至有遇难超过百人的。遇难人数少的矿难,媒体已大大减弱了报道的热情。与这些矿难相比,富士康不过只是众多重大矿难中“不起眼”的一个,只是情节有所不同,像是一个等待下集的连续剧。我认为,矿难频发与富士康不断刷新“N连跳”,本质是相通的。
    为了制止矿难的发生,除了加强技术、安全、检查等措施外,有关部门还逐步提高了死亡赔偿的金额,报道称,在矿难中遇难的最高赔偿已经达到每人40万元。据说,已经有人羡慕一条生命能换来40万元,因为,辛辛苦苦地干一辈子,可能也赚不到40万。矿难是被动的,跳楼是主动的。富士康“N连跳”的发展过程中,自杀员工的赔偿金额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原因据说是,不想刺激员工为了赔偿而故意自杀。然而,面对接二连三的跳楼,有消息透露说,富士康企业内部已经向员工传达——跳楼死亡的赔偿只有10万。目的是告诉员工,赔偿并不多,不值得为此而跳楼。即便如此,在富士康设置了员工关爱中心和心理咨询热线后,已经有多位富士康的员工打电话咨询跳楼赔偿的金额。今年4月,甚至有一位女员工直接要求赔偿25万元,否则就跳楼。还有报道说,一对都在富士康工作的夫妇,丈夫甚至威逼妻子跳楼,自己好拿赔偿……
    这些消息听上去都很冷酷,无非是生命与金钱的换算关系。从矿难到跳楼,用生命换金钱的冷酷,背后是什么?是生命不值钱,是诚实的劳动没有希望。生命的廉价也是富士康的难堪。赔偿金高了,可能跳楼的人更多,只好说赔偿金并不高,就是说,一条命并不值多少钱。如果富士康宣布,跳楼死亡只赔偿一元钱,能够阻止新的跳楼吗?难道只有视生命如草芥,才能阻止接连不断的跳楼吗?不管答案是什么,这都是一种巨大的悲哀!为了赔偿金而跳楼,说明一辈子诚实辛苦的劳作永无前途,不如以死换金钱。如果死了也没有多少赔偿金,那就等于彻底宣布:你们的命贱如蝼蚁!这是当今中国的悲哀。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哀痛。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世卫组织:媒体该怎样报道自杀 / 傅剑峰
2010-05-30 14:19 | 阅读(435) | 标签: 杂谈 | 字号:大 中 小

这是一位在香港做心理学研究的博士好友发我的,看了之后,觉得国内不少同行的报道可能与世卫的不少要求是不符合的,包括我自已的。作为一种重要的伦理规范,觉得大家应来一起讨论,分享和反思




预防自杀

媒体从业者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自杀预防协会

2008年2月




声明:本资料由国际自杀预防协会下属的“自杀与媒体专责小组”成员提供。




快速概览

· 把握机会对公众进行自杀教育。

· 避免使用将自杀耸动化或正常化的语言,亦避免将自杀呈现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 避免将自杀新闻放置在显著位置,亦避免不正确地复述自杀事件。

· 避免详细描述已致死或未致死之自杀所使用的方法。

· 避免提供发生已致死或未致死之自杀的具体地点。

· 谨慎设置标题。

· 谨慎使用照片或视频。

· 报道名人自杀时格外小心。

· 对自杀者家属给予相应的关怀。

· 提供求助信息。

· 注意媒体从业者本身亦可能被自杀事件影响。




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对社会、公共情绪和经济都有深远影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自杀,据估计每例自杀死亡都可能影响到6个人。




影响自杀及其预防的因素非常复杂,至今还没有被研究透彻,但是有证据显示媒体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脆弱个体会被自杀报道影响而进行效仿,特别是当报道很广泛、显著、耸动并且/或者仔细描述了自杀的方法时。而另一方面,负责任的自杀报道可以教育公众,并可能鼓励那些处于自杀危机中的人去寻求帮助。




本资料综合了可以证明媒体自杀报道所产生影响的文献,并基于这些文献进一步提供自杀报道建议。我们鼓励在报道自杀时保持谨慎,但并非鼓吹新闻审查。我们了解有时候基于新闻价值标准,自杀需要被报道。我们只是建议如何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有关自杀的报道是准确、可靠并且符合伦理操守的。




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甚至一个国家内部关于自杀的报道都各有不同。在关于什么是适合报道的和如何获取关于某例自杀的信息方面,各地存在文化差异。故此,本资料只提供普适性指南,并鼓励媒体从业者与当地的自杀预防组织合作,进一步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指南。




本资料适用于在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工作的媒体从业者。大部分建议适用于前述各种媒体的报道,但小部分专门适用于印刷媒体。




模仿性自杀的证据




目前已完成的关于模仿性自杀的调查研究已经超过50份。关于这些研究的综述一直都得出同样的结论:媒体对自杀的报道可以引起模仿性自杀行为。这些综述也注意到,这种模仿在某些情况下尤为明显。模仿性自杀的数量与时间呈函数关系,在自杀报道后的头三天内达到顶峰,而在两周或者更长时间之后就渐趋平稳。模仿性自杀还与媒体覆盖的数量和显著程度相关,反复报道、轰动报道之后通常都能见到明显的模仿性自杀行为。特别是当自杀报道的主角与受众有某些相似之处,或者自杀报道的主角是名人或者为受众高度关注的人物时,模仿性自杀行为的出现会尤为显著。另外,某些亚人群(如年轻人,抑郁症患者)特别容易受到自杀报道的影响而采取模仿性自杀行为。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是过度描述某种自杀方法可能会导致更多采用这种方法自杀的行为。




关于这些研究的更详细综述请参见附录1。




负责任的报道




把握机会对公众进行自杀教育




人们对自杀有很多误解,而媒体正可以在消除这些误解方面发挥作用。导致一个人自杀的因素通常是多元而复杂的,不应该简单化呈现。精神疾病是自杀的最强烈诱因。例如抑郁、滥用药物之类的精神紊乱可能影响到一个人应对各种生活压力和处理人际矛盾的能力。此外,文化、基因和社会经济因素也可能诱发自杀。然而人们几乎总是会在自杀事件还没有得到彻底调查之前,就把自杀错误地归因于考试失败、关系破裂之类的单一事件。自杀肯定不能被描述为一种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自杀行为的复杂性会对自杀者的家属、朋友产生毁灭性影响。他们通常会去寻找原因,反思他们是否曾错过了某些自杀“讯号”,也会哀悼所失,感到愧疚、气愤、被歧视、被孤立。自杀报道如果能涉及这些影响,将会有助于教育公众。




避免使用将自杀耸动化或正常化的语言,亦避免将自杀呈现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媒体从业者也许比任何人都了解语言在传递微妙意义方面的重要性。将自杀界定为一种重要公共健康问题的语言有助于教育公众。一方面,媒体语言不应将自杀耸动化。“自杀流行”之类夸张的词语应替换为“比例上升”。在标题中使用“自杀”一词时一定要慎重。另一方面,应避免使用会让公众误解自杀或者将自杀正常化的语言。“政治自杀”之类借用“自杀”来打比方的词语会让公众对“自杀”一词逐渐麻木。“未成功的自杀”之类的词语暗示着死亡是令人期待的结果,相比起来,“未致死的自杀”表达更准确,更不容易引起误解。……




避免将自杀新闻放置在显著位置,亦避免不正确地复述自杀事件




相比起较为含蓄的呈现,将自杀新闻放置在显著位置和不正确地复述,更可能引起效仿行为。报纸的自杀报道最好放在内页而非头版,而且最好是在内页的底部而非上部。电视、广播节目则最好将自杀新闻放在第二、第三段或者更靠后的位置而非头条。需要特别谨慎考虑自杀案例的原貌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被反复报道或者被更新。




避免详细描述已致死或未致死之自杀所使用的方法




应避免对某一已致死或未致死之自杀所使用的方法进行细节讨论,因为条分缕析的描述可能促动脆弱人群去模仿这一行为。例如在报道过量摄取药物自杀时,详细介绍所摄药物的特性、数量、成分或制造方法是不明智的。当自杀方法并不常见时,报道尤其需要小心。虽然此类死亡也许格外具新闻价值,但是对这些新奇方法的介绍可能会诱发其他人效仿同一方法。




避免提供发生已致死或未致死之自杀的具体地点




有时某些地点会获得“自杀胜地”的名声,例如曾有致死或非致死的自杀发生过的某座大桥、某幢高楼、某处悬崖、某个火车站或某个十字路口。媒体从业者应特别小心不要用耸动的语言来描述这些地方,或者夸大在该地方曾发生的自杀事故的数目,以免将这些地点定位成所谓的“自杀胜地”。




谨慎设置标题


标题的设计是要通过尽量少的语言介绍新闻要点来吸引读者注意。应避免在标题里使用“自杀”一词,以及详细描述自杀的方法或地点。




谨慎使用照片或视频




在使用某一自杀案例的照片或现场视频时一定要慎重,尤其是当这些照片或视频会让受众清楚看到自杀的地点或方法时。另外,除非得到自杀死者家属的许可,否则不要刊发死者照片。如果要使用视觉形象,不应把它们放在显著位置,也不应美化自杀者。




报道名人自杀时格外小心




名人自杀无疑具备新闻价值,而且报道名人自杀通常被认为是在满足公众兴趣。然而,因为著名娱乐明星或政治人物受到普遍崇敬,报道他们的自杀格外容易影响到脆弱人群。美化名人的自杀死亡也许令人认为社会推崇自杀行为。因此报道名人自杀时需要格外谨慎。报道不应美化自杀,不应详细描述自杀方法,而应指出自杀行为无济于事,并对他人产生诸多影响。另外,当名人自杀原因还没有立刻得到澄清时,报道需要慎重。媒体自己猜测自杀原因是有害的,最好等待警方的调查结果。




对自杀者家属给予相应的关怀




不应轻易做出采访自杀者家属的决定。有亲人因自杀丧生的人们本身也处于高度自杀危机之中。当深爱的人因自杀死去,这些家属的情绪格外脆弱,需要处理自身的哀伤和其他相关事项。无论何时都应尊重他们的隐私。




提供求助信息




无论何时何地,自杀报道的后面都应尽可能附上求助信息。媒体可以根据不同的自杀案例提供相应的救援资源,不过一般来说都应包括全科保健医生和其他健康专家的联系方法,以及危机干预热线电话等。如此可以为那些因为看到自杀报道而倍感哀伤甚或考虑自我伤害的人提供迅捷的帮助。




注意媒体从业者本身亦可能被自杀事件影响




媒体从业者可能需要准备报道某个自杀案例,有时这样的案例可能恰好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有吻合之处。特别是当从业者恰好与案发地有密切的联系,当地又是人际关系紧密的小地方时,报道对从业者的影响会尤其明显。媒体机构有责任确保提供必要的支持,特别是针对那些新入行的工作人员。相关的支持应包括安排检讨的机会、安排资深者给予指导等。每个媒体从业者在感到自己受到新闻报道影响时,都应毫不犹豫地向机构内外的相关人士求助。




可靠信息资源




媒体从业者在为自杀报道寻找背景知识时应使用可靠可信的资源。




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统计部门都会提供该国的年度自杀率数据,通常这些数据都是按年龄和性别来细分。国际卫生组织(WHO)整理了这些数据并能够提供许多国家从1950年至今的数据。(在比较不同国家的自杀率时需注意,不同国家的宗教、文化、法律法规各有不同,会影响到该国在确认和记录自杀时的标准也有所不同。)WHO网站地址是 http://www.who.int




许多国家有能够提供一般性有关自杀的知识的机构。其中一些机构也在预防自杀方面发挥作用,它们为被自杀意念困扰或者遭遇亲友因自杀丧生之痛的人提供帮助,它们通常也提供宣传服务,并推动相关研究。国际自杀预防协会(IASP)聚合了这些分散在各地的协会,并在全球许多国家有代表机构。IASP网站汇集了大量资源,可以为媒体从业者准备自杀报道时提供有用的信息,该网站地址是 www.iasp.info. 你也可以在IASP网站上看到30多个国家的媒体报道自杀指南。




来自具体专家的意见也应被尽量收集。这些专家可以帮助媒体消除一些关于自杀的误解,还可以对一般意义上的自杀预防,或者警惕具体的自杀危机并对之进行危机管理提出建议。




其他媒体形式




本资料所讨论的自杀新闻报道专注于传统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和广播。毫无疑问,网络等新兴媒体形式也同样值得关注:越来越多的网站提供详细的自杀指南和自杀方法,撮合自杀伙伴,清楚罗列名人自杀事件,并且/或者发布因自杀身亡者的视觉影像。另外,在大小屏幕和舞台上呈现的虚构的自杀故事也可能影响到公众的想法和行为。对网站、电影、电视剧或舞台剧的内容责任提出建议已超出本资料的范围,但是这一领域同样值得更多关注。




附录1:关于模仿性自杀的科学研究文献概览




最早关于媒体影响自杀行为的证据出现于18世纪晚期,来自一种娱乐媒体。1774年,歌德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书中的男主角因为爱上了一个无法得到的女人而开枪自杀。小说出版之后,在欧洲各地发生大量自杀,其中很多死者在自杀时穿着和维特相似的服装,采取了相同的自杀方法,并且自杀现场都有一本此书。因此这本书在欧洲几个国家都被封禁。




此后直到1970年代菲利普(Phillips)[1]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才让新闻媒体对自杀的报道或者娱乐媒体对自杀的描述而引起模仿性自杀这一说法,从奇闻轶事升级为学术话题。这项研究回顾对比了美国媒体在头版报道了自杀案例的月份里的自杀数量,和没有在头版报道此类案例的月份里的自杀数量。在研究所回顾的20年间,有33个月里有媒体在头版刊发自杀新闻,其中26个月里自杀数量有明显增长。




自从菲利普的研究问世之后,已经有超过50篇关于模仿性自杀的研究在学术界发表。总体来说,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加强论证了媒体对模仿性自杀的影响。首先,它们改进了研究方法。例如魏斯曼(Wasserman)[2]和斯塔克(Stack)[3]都基于菲利普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展考察的时间段,采用更复杂的时间序列回归方法,并且主要考察自杀率而非简单的自杀数量。其次,这些研究考察了不同的媒体形式。例如布伦(Bollen)和菲利普(Phillips)[4],斯塔克[5]分别考察了美国电视媒体向全国播放自杀新闻的影响,他们发现这样的播放之后自杀率有显著增长。最后,虽然大多数的早期研究都是在美国完成的,并且只考察致死的自杀案例,但是晚期的研究开始扩展到亚洲和欧洲国家,并且扩展到关注未致死的自杀。例如近来,郑??和他的同事(Cheng et al)[6,7]、叶兆辉和他的同事(Yip et al)[8]分别论证了在台湾和在香港,明星自杀报道之后致死和未致死之自杀率都有所上升。而Etzersdorfer,Voracek和Sonneck[9,10]考察了澳大利亚最大的一份报纸报道一个名人自杀之后的自杀率,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他们还发现在该报纸发行量最大的区域,自杀率的增长尤其显著。




对这些研究的系统综述都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媒体的自杀报道可以引起模仿性自杀行为。[11-13]这些综述还注意到这种模仿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显著。模仿性自杀的数量与时间呈函数关系,在自杀报道后的前三天内达到顶峰,而在两周[4,14]或者更长时间[15]之后,就渐趋平稳。模仿性自杀还与媒体覆盖的数量和显著程度相关,反复报道、轰动报道之后通常都能见到明显的模仿性自杀行为。[9,10,16]特别是当自杀报道的主角与受众有某些相似之处[17],或者自杀报道的主角是名人或者为受众高度关注的人物时,模仿性自杀行为的出现会尤为显著。[2,3,6,8,18]另外,某些亚人群(如年轻人,抑郁症患者)特别容易受到自杀报道的影响而采取模仿性自杀行为。[14,19,20]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过度描述某种自杀方法可能会导致更多采取这种方法自杀的行为。[9,10,21-24]




另一方面,也有证据显示媒体也可以带来积极影响。证据来自一个探讨媒体对自杀的恰当报道是否能让致死和未致死之自杀率降低的研究。由Etzersdorfer和他的同事一起完成的这项研究显示,自从维也纳引入对于地铁自杀报道的媒体指南之后,将这类自杀耸动化的报道有所减少,相应地,维也纳的地铁自杀率减少了75%,总体自杀率减少了20%。[25-27]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这项媒体指南在奥地利全国推广,该国的自杀率也同样有所下降。这样的积极影响在媒体配合度较高的地方比较显著,并且能够持续发挥作用。[28]




总结来说,媒体的自杀报道能够导致效仿行为这一论点已经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我们可以看到这类报道会引起致死和未致死的自杀率出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增长。这一增长不能解释为迟早要发生的自杀恰好在这个时候发生而已,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随后的自杀率有相应的减少。因此我们呼吁媒体从业者在报道自杀时一定要保持慎重,在满足公众知情权和不要危害公共精神健康之间取得平衡。
157# 夏加坤

谢谢加坤兄回帖。

您说的12跳多么?这个问题如果对国内矿难,疫苗,奶粉。。患者或者死难者而言,那是少之又少。而且,后者大家几乎没办法再究细节。原因大家都知道。

所以,柿子找软的捏,打仗也要找敌人比较弱的地方做为突破口。富士康正好出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从民族主义的角度来说,(特别是所谓的左派角度),不能容忍台湾人欺负中国人,所以,有些人需要来追究责任,从公民权利的角度来说(特别是所谓的右派角度),不能赞扬所谓的“低人权优势”。因为,所谓的低人权优势,其实就是没有给员工以足够的人权。即如加坤兄所言的,经济高速发展建立在员工被压榨的基础之上,而且,由于利润本身并未适当的回归民工手中,而是以税收的方式聚到当局手中,或者以利润的方式被台湾人以极大优势的拿走。所以,富士康事件变成了一个热点问题。

从上面我转来的各个文章可以看出,分析富士康的事件已经有了很不同的角度了。我觉得这是好事。因为对一个问题的正视有助于我们了解问题的根源,并想办法逐步解决问题。至少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古代诸葛亮草船借箭,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计件工作方式。
wolfzhang 发表于 2010-5-30 14:16
这个,我有点不懂。
感觉这是一个跳楼帖。
160# kemingqian

周瑜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做出十万只箭。诸葛亮说三天足矣。意思就是说,我做10万只箭,你别管我几天做好。反正在你要求的时间范围内。不仅如此,他第一天没做,第二天没做,第三天去曹营借箭去了。

我的意思是说,这是个计件的活。周瑜提出任务是十万支。全部用好点的工匠也许1个月做出来。全部用不大熟练的也许需要3个月。但是,接这个任务的诸葛亮由于能力超群,只花了1天。如果计时来计算工资的话,那么,越熟练的人,因为其做得越快,所以时间短,所以拿的钱就越少。而越不熟练的工人,其做的时间越长,如果按照计时工资制,给他的钱得越多。这样一看,显然是不公平的。所以,有些事情适合用计件的方式去做。你别管我怎么搞成的,我不必天天加班,天天熬夜,我只要自己能做好,就行了。因为你要的是一个deadline和一个结果。我保证在deadline之前把任务完成。你按总价给我钱就行了。

不知道克明兄明白了我的意思没有?
161# kemingqian

是的,楼盖的越高,越有人要使用跳楼价兜售自己的廉价思想。
160# kemingqian  
周瑜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做出十万只箭。诸葛亮说三天足矣。意思就是说,我做10万只箭,你别管我几天做好。反正在你要求的时间范围内。不仅如此,他第一天没做,第二天没做,第三天去曹营借箭去 ...
wolfzhang 发表于 2010-5-30 21:12
有点懂了。我们公司不记件,但新工人工资每3个月一涨,依据就是熟练程度。3个月一涨的熟练工资持续3年,共12次。另外,每年一次全体加薪。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据物价上涨百分比调节,另一部分是根据个人业绩。

想过搞计件制,生产的东西大小、难度不一,容易引起官司,所以还是实现计时制。
164# kemingqian

我的意思自然是纯粹的计时会有问题。磨洋工也算计时。所以,计时和工作效率要结合。就是克明兄所提到的熟练程度。如果公司程度度高的话,慢慢就会形成定岗定编定薪。都知道在市场部风险大,但是收益高,在技术部门,风险小,收入不见得最高,但是相对稳定。

加薪制度也很重要,这能给员工希望。认为自己在这里工作还有个奔头。否则,树挪死,人挪活,员工自然会想着跳槽,找到更好的环境。所以前面zhoufeng兄提到的,说什么老板反正找最低工资的员工就行了,这点,在现在企业来看,一定不长久。因为这样的老板,大概一辈子也不会考虑给员工加薪。

自然,对于提高员工的权益,有工会的参与自然最好。不过,没有工会的企业,员工不见得就完全没有选择。他也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技能,从而换岗,提高自己的待遇,或者通过跳槽,猎头公司,找到更好的工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点在我身边太常见了。
周雷

人类学博士


这个人有问题。
蟑螂:
我有种感觉,你在追究问题的时候,好像不是离问题的实质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好像老木匠兄有一个转贴,说的是富士康在越南,员工遇到人身侵害的时候,都会想到报警,都会得到保护。越南,不是比我们还垃圾的一个国家吗?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第二,你那台妹有点神经错乱,这种病很容易传染,就没细看她的话了。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第三,有转贴说,迫于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舆论战,郭老大答应给每个人加一两成的工资了。我很早就说过,中国人对货币的认识就是神经错乱的。有高级婊子曾经说,适当的货币膨胀是应该的——哪怕适当的解释可以上天下海。通过这一事件,我仍然一丁点都看不到中国人的法律思维。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本帖最后由 WIND 于 2010-5-31 09:13 编辑

第四,我快看完西蒙的《布列颠历史》了。西蒙有一句话说得好:英国人给了世界哪些有价值的东西?语言,法律,和民主。民主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中国人在面对公共事件的时候,基因里盛行义和团思维,以为只要叫得响,闹得大,正义就捏在手中了。其实从过去近一百年的历史来看,这些人多半只是做了他人的木偶。还记得沈崇事件吗?这样的人最后竟然以跑去美国,才能得以活下来,按说,对这山寨国家的诞生,她可是做了国母的角色。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167# WIND

W兄,你的感觉是对的。问题已经越来越远了。因为什么?因为有些话题根本深入不下去。所以,不得不选择另外一个话题。论坛并不是论文的坛子。歪楼也许是为了保持这个话题的热度。
169# WIND

W兄,我再说一个所谓的歪楼的东西,早上收到南京快报的短信,说“我国明确刑讯逼供取证不作定案证据”。这是让我笑掉大牙的一个新闻。

首先,这种所谓的“明确”,并未表明一个基础事实,即程序正义优先于实质正义,而是将所谓的程序正义缩小在刑讯逼供这个范围之内,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办案程序等等,并非是刑讯逼供,但是一样得到的证据应属无效。

其次,它明确告诉我的是,中国存在很多刑讯逼供的事实。而且存在很多将刑讯逼供取证的证据做为定案证据的事实。无论怎样,如果有这种行为,如果在西方,估计犯罪嫌疑人应被释放。

所以,我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我们根本没有法治观念。这个所谓的“明确”新闻我都不知道是该说是进步,还是退步。
第二,你那台妹有点神经错乱,这种病很容易传染,就没细看她的话了。
WIND 发表于 2010-5-31 08:56
好吧。关于台妹的话不多说了。因为你的思维方式跟台湾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我的也是。与你不同的是,我想跟她交流,而你不想。。。

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306-6810.shtml
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306-3626.shtml
166# 枫林仙

他不是王铭铭阿。不知道有啥问题。
169# WIND

我想富士康员工缺的不是那10%-20%的钱。就像上面你提到的游泳池,他们缺的是去游泳池游泳的机会。
169# WIND  

W兄,我再说一个所谓的歪楼的东西,早上收到南京快报的短信,说“我国明确刑讯逼供取证不作定案证据”。这是让我笑掉大牙的一个新闻。

首先,这种所谓的“明确”,并未表明一个基础事实,即程序正 ...
wolfzhang 发表于 2010-5-31 09:41
一个无赖,折腾了中国人六十年,拿不出一条经得起推敲的法律原则。那些无知愚蠢贪婪的人,对此竟没有一点意识,却来大谈特谈美国的问题,一个脑袋,除了老化的角质层堆积得头皮,已经没有一点脑浆了。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169# WIND  

我想富士康员工缺的不是那10%-20%的钱。就像上面你提到的游泳池,他们缺的是去游泳池游泳的机会。
wolfzhang 发表于 2010-5-31 09:49
任何一个员工凭厂牌都可以进的,只是我游了两年,就看不到一个像样的游泳的大陆人,我常常在想:中国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美国人TMD个个出来都是泡妞的高手,都懂交际的手段和礼仪。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本帖最后由 wolfzhang 于 2010-6-1 14:46 编辑

原文地址:世界工厂的背后问题作者:陈绍华
廉价劳力血汗工厂,是30年来中国国际间竞争的王牌,肥了政府和贪官,奥运、阅兵、世博的
天价作秀无不依赖于此,社会分配的荒诞终于到了总爆发期,弑童、坠楼皆缘于此。富士康当
然会有问题,但如果一味地就事论事指责富士康,恐怕也难以真正地认识事态背后的本质问题。

RT @ooosee: 各国最低月工资对比图:



日本在大陆员工对“世界工厂”的惊人看法
[转贴]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3436787

    我是一个典型的被称为“经济动物”的日本商人,到中国已经6年多了,先后在中国5个城市工作和生活,能听懂中文但口语还不流利,能看懂中国字的大体意识但不会写,对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有自己的认识,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觉得中国的生产能力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世界工厂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世界工厂不等于血汗工厂。有人把日本人比做蚂蚁,但与吃苦耐劳的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差得远。在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江浙一带,有数不清的技术落后、产品雷同、管理松懈的家族式工厂,这些工厂技术低、效益差,唯一的优势就是有蚂蚁般吃苦耐劳、牛马般顺从的中国人在支撑,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住着简陋的房子,过着最低级的生活,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如果以小时计算报酬,他们是全球工资最低的。一些计件取酬的工厂,工人们的劳动时间平均长达12小时以上,不被工头逼着不肯休息。本人工作的企业有一些从事环境卫生的中国女工,她们一声不吭、默默地、不停地每天劳作 10小时以上,没有人督促她们、也没能人直接管理她们,只因为她们比其它工厂的卫生女工收入高一点点,她们就十分珍惜。当听说她们能把收入的80%寄回家时没有人不惊呀,以日本人的观点看,她们余下的那点钱连维持生命最基本的消费都不足,何况她们还必须付房租水费。我曾在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工作过,即使在落后的缅甸,要工人加班都是十分困难的,他们会提出很多要求。在菲律宾,这样的苦活他们是不会干的,而且菲律宾人干一个月后会休息一个月,等把上个月的薪水花得干干净净后再去干活。在印尼,这样的工作根本没有人去干。所以我认为,这些所谓的世界工作落户中国,是由吃耐劳的中国人的血汗支撑着,这些工厂在世界其它地方是不可能生存的,除非有中国人
  
  二、没有熟练的产业工人不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在中国的南方、北方各大城市,大批劳动大军等待着就业机会,但真正懂技术的熟练工人十分稀少,这是由于大部分中国工厂没有长期计划、缺乏技术支撑造成了,大量来自农村的工人们今年在这家工厂、明年到那家工厂,今年做鞋、明年做服装,产业人员的流动性极大,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没有基本的岗位培训。同时由于工厂也缺乏长远计划,往往是什么好卖就一窝蜂似地造什么,工人的技术也必须随着产品的更换而变更,大部分情况下,工厂会开除现有工人,然后到市场上重新招,这就造成绝大部分工人难以在一个技术工种上从事较长时间的,产业技能就无从提高。日本在技术开发上不占优势,但有一支世界无可比拟的技术精湛的产业大军,他们从事相关工作几十年,他们灵巧的手造出了世界上最精密的产品,这双灵巧的手在高等院校是教育不出来的,也不是短期培训能达到的,而是多年磨练出来的,中国人有比日本人更灵巧的手,他们曾造出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但现在中国工厂的就业模式没有给他们磨炼双手的舞台,中国工人象流沙一样今年在这明年在那流动,他们难以达到技术熟练所需的条件
  
  三、没有规模化的工厂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中国工厂大都规模小,制造相同产品的工厂比比皆是,如果以日本标准来衡量,这些工厂只能算作坊,达不到产业化的生产标准,在中国工厂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部工厂加起来的年产值只有日本一个大型企业的总产值。一样的产品无数工厂分开来做,其结果是工厂开工不足、产品成本高,企业无多余资金进行技术开发,也无多余资金供养一支技术开发队伍。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低,企业也无意引进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事电视机、微波炉、空调、冰箱、电话等低技术家用电器生产的正规企业和作坊式企业数不胜数,但没有一个享誉世界的品牌,从事服装、鞋帽、玩具的工厂更是满目皆是,同样也没有一家达到起码的规模化生产标准
  
  四、以低技术为主体的工厂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享誉世界的企业基本都有产品自主开发能力,能形成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而大部分中国工厂基本上是仿制或为别人代理生产,技术上受制于人,利润最高的部分掌握在别人手中,中国的科研体系与生产体系品基本处于脱节状态,产品开发能力低下,基本以仿制为主,自主开发的产品极少
  
  五、效益低下的管理方式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企业生产越是进步、对管理的要求越是严格,这是中国最缺乏的。中国工厂总数比日本多无数倍,但能生产成套设备的工厂很少,大部分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在中国各工厂可以看到,相对先进的设备、工艺要求高的部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在这方面中国最缺的不是生产能力,而是对成套设备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力,成套设备不同于规模生产的产品,一套生产流水线设备几年也许只能卖一套,要想产生利润,就必须把各相关材料、厂家、规格、标准等各种复杂因素进行综合组织、象装配钟表一样进行精确装配,一个环节的管理错乱就会造成成本增加、性能降低,而中国还缺乏这样精确的组织管理能力,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基本上是政府官员式的管理方式,规模较小的工厂没有这样煅炼机会,我想,如果把空中客车飞机的生产放在中国、并由中国人来管理的话,那么造价会高很多。以我个人观点看,中国不缺管理者,而是缺乏对管理者进行科学的选拨标准,大量无能、人格低下、好钻空子、工于心技的无能之辈占着高薪管理者的位置,堵塞了优秀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
  
  中国有世界上任何地方无可比拟的最能吃苦耐劳的人民,但缺乏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有世界最多的工厂,但没有一家世界级规模的企业;能造成种类齐全的产品,但技术先进并自主开发的产品很少;有庞大的生产能力,但难以造出技术先进的成套生产设备。
  
  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只能是一个初级产品加工基地,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任何一个员工凭厂牌都可以进的,只是我游了两年,就看不到一个像样的游泳的大陆人,我常常在想:中国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美国人TMD个个出来都是泡妞的高手,都懂交际的手段和礼仪。
WIND 发表于 2010-5-31 12:47
W兄,你想到教育有人会怪你歪楼的。。。

我不会游泳,不知道像样的游泳人是什么样子的。。。因此,我也不会泡妞,我也不懂交际和礼仪。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看看美剧和日剧。看看美国和日本人的社会有多黑暗。

光有硬件是不行的。思想跟不上趟,住在大楼里面,也不是大师。
苹果产品链的最低端为什么是中国


感谢生在中国我傲骄的投递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发表文章,题为《苹果公司产品链的最低端为什么是中国?》,作者钟布,任教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文章摘编如下:
苹果公司名为iPad的平板电脑四月开始送到美国消费者手中。总的来说,无论专家还是普通消费者对它的反应都是好评如潮。这款“神奇而具有革命性的产品” 尚未在美国之外上市销售,但一些中国和欧洲的消费者已经等无可等,纷纷从亚马逊网上商店花高价从美国购买。同时这款新产品的水货和走私品也开始登陆亚洲。
只要拿起iPad,你会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互联网世界。有人认为,它将给全球出版业和新闻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一个合理的问题是:这款产品的背后是谁在打工?目前一台iPad的最低售价是499美元,最高售价为829美元。业内人士指出,售价499美元的 iPad成本仅为219.35美元,其平均成本为260美元左右。它最贵的元件是9.7英寸的触摸显示屏,由韩国LG公司制造。LG要为iPad生产 1000万个触摸显示屏,订单总价为8亿美元。目前苹果又与韩国三星签订了总价2.4亿美元的合同,三星将为iPad 提供300万个触摸显示屏。
苹果为什么会选中LG作为这个最重要元件的供货商?LG显示屏总裁权瑛秀在一次股东大会上透露,最重要的原因是LG在制造触屏中拥有的平面转换技术(ISP)。这项技术不但能够给苹果平板电脑带来清晰的图像,稳定鲜艳的色彩,而且还有高达178度的宽广视角。配合LED背光显示技术,它还能够大大节省电能消耗,令iPad电池一次充电使用时间达10小时以上。
接下来的打工者是组装公司。和其它苹果产品一样,iPad的产地说明标注为:“苹果加州设计,中国组装”。如果据此认为中国工厂或工人也分到一杯羹,那就错了。苹果雇用的是数家台湾公司。这些台湾公司在大陆设厂最后让大陆工人完成了组装。那么苹果公司为“中国组装”支付了多少劳务费?一个名叫iSupply的公司说,苹果付出的“中国组装”费为每台11.20美元。组装费的大头无疑由台湾老板拿走,实际留给中国工人的可能已经微不足道。其实这也不是新闻。去年苹果公司的一种带视屏的mp3播放器,售价149美元,付给中国的装配成本仅5美元,苹果公司所得纯利润高达90美元。
从这款苹果新产品的产业链可以看到,苹果凭借自己的原创设计拿走了利润的最大头,韩国公司凭借其掌握的技术也获得了可观利润,台湾公司拿去的只是小头,而中国工人得到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利。不难发现,这个产业链上拥有原创技术和专利越多,获取的利润也越高。苹果公司和台湾人开的加工厂的利润差额高达20多倍,更不知比中国工人的那点微薄收入多了多少倍。更糟的是,这些产品从中国运往美国销售后还要把贸易逆差的棍子打在中国身上。中国工人拿到那点微不足道的辛苦钱后,计算中美贸易额时,中国要承担向美国出口了每台278美元的货物的名声。
中国人一直以最勤劳,最聪明的民族自誉。拥有聪明的民族和制造业大国头衔的中国为什么只能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为什么中国的创新研发能力远不如欧美强国,近不如邻国韩国和一海之隔的台湾同胞?在生产制造环节上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这六个环节,无一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山寨和忽悠成了中国的强项,创新和研发只能落荒而逃。山寨产品能够畅行无阻之时,没多少人会认真对待创新与研发,同样也不会有多少人对知识产权感兴趣。就像山寨和忽悠需要一定的制度才能繁荣一样,创新和研发更需要制度的保障。没有科技创新,中国永远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