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骁兄论批评谈金庸,文字存档(D)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0-29 16:18:27 / 个人分类:杠上开花

(2008/4/17)“新作品”与古典名著这块“试金石”之间的关系

城兄准备休息几天,也好。我这人打字慢,正好趁他休息把一些可以探讨的问题再捋捋清楚,等他来了一并接受批评。

城兄写道:“批评家为了进行较为深入的和有效的比较,当然必须熟悉文学史,不仅像叶嘉莹教授那样熟悉一种文体的文学史,还要熟悉整个中国文学史,甚至对世界文学史也必须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以便把批评的对象置于世界文学的视域之中。更重要的是,不是像博学的文学史家那样事无巨细地了解,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是熟悉并理解文学史上的经典;不是仅关注事实,而是更关注价值。因为文学史的经典树立理想、价值、规范、标准。据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介绍,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认为,文学批评的最佳方法,就是拿古典名著做‘试金石’。遇到新作品时,拿来在这块‘试金石’上一擦,如果硬度相仿,就是好作品;如果擦了竟要脱皮,那就不必理会。这就是说,(1)评价需要比较,所有的作品都可以与经典比较;(2)批评要做出判断或评价,而判断或评价需要标准。”

1,说(文学)批评家要熟悉文学史,这当然是对的,但文中突然冒出一句叶嘉莹教授只熟悉一中文体的文学史,这判断就不知根据何来了。我也浏览过叶教授的一些文字,从她对古典诗词的品鉴、评论、批评当中,我们不仅看到她对诗词这一文体的熟悉,也能看到她对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从作品到作家到理论的广博知识,以及对西方文学相关作品和理论的深入了解,非此,只说一点,她凭什么敢谈《红楼梦》?

2,但是,“熟悉”虽然必须,但在具体的批评中是否一定要处处显示出这种“熟悉”却不一定。比如,叶教授写作关于古典诗词的批评文章或著作时,是否我们可以因为他的批评中没有把诗词与史诗、悲剧等作过比较,就认定她文章或著作不是文学批评,还认定他就是只熟悉一种文体的文学史呢?我们只能根据别人发布的错误描述或论断来评价他是否熟悉和了解其所言事物,而不能擅自作“有罪推论”。还有,城兄应该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比较熟悉,那么城兄一定看到了,在诸多涉及当代作家及作品的批评文章中,即便作者没有“把批评的对象置于世界文学的视域之中”,我们还是要承认那也是文学批评的——纯粹的“文本批评”也是批评,这是无疑的。

3,“文学史的经典树立理想、价值、规范、标准。”大致如此。“大致”的意思是,文学史上已有经典并不可能“树立”包罗万象、含盖一切的“理想、价值、规范、标准”,文学史的内容是异动着的,经典的名单也在不断增减,用米开朗琪罗的经典无法“规范”梵高,以莫里哀的滑稽也无法建立评价“黑色幽默”的“标准”。新的经典在不断产生,与此同时也就意味着,会有新的“理想、价值、规范、标准”被确认。我个人以为,金庸的小说就是这样的新的经典,它要求我们重新估价武侠小说这一种类的“价值”并写出新的“规范”和“标准”。

4,“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认为,文学批评的最佳方法,就是拿古典名著做‘试金石’。遇到新作品时,拿来在这块‘试金石’上一擦,如果硬度相仿,就是好作品;如果擦了竟要脱皮,那就不必理会。”首先,既然这是“最佳方法”,那也就意味着,文学批评至少还存在着“次佳方法”或“普通方法”,那么,使用后两种方法的文学批评就不是文学批评了吗?而且为什么叶教授一再使用着这个“最佳方法”却又要被城兄排除在文学批评之外呢?其次,“试金石”固然能够试出金子与否,可别人要是弄出了一块钻石怎么办?若论贵重难得,后者的价值又岂是随便可以估量的。第三,熟悉文学史的人都知道,任何“古典名著”都必然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历史局限”,它可以是标准,但也可以肯定它不是一切文学的标准,新的文学现象需要用新的观念来考察,用新的标准来衡量。

5,“这就是说,(1)评价需要比较,所有的作品都可以与经典比较;(2)批评要做出判断或评价,而判断或评价需要标准。”这的判断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补充:可以比较但不一定必须比较,有些作品之所以被称作“前无古人”,也就是说它将确立新的标准,否则以中国为例《诗经》之后不会有新的经典,以西方为例《荷马史诗》之后也不会有新的标准产生了。而且,在文学批评中,这种比较既可以具体显示,也允许不言自明。

TAG: 金庸 批评 文字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