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庐沽酒,尝去喝酒,醉卧其侧,既不自嫌,其夫亦不疑之。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不识其父,径往哭之......

随笔:没有概念 世界就只是一堆碎片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6-25 21:35:37 / 个人分类:怀沙笛沉兮畔牢愁

——历史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作为人理解世界的“解释框架”,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类似于康德认识论中主体的“架构”,犹如人的时空架构一样。

    人要看到时间和空间,必须通过“时空架构”;人要看到世界,必须通过“意识形态”,没有“意识形态”人什么也看不见。区别在于康德的“架构”是先验的,“意识形态”是共识的。追求权力的组织会去影响共识,即左右社会中的意识形态。

    权力有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知识权力,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

    历史学有历史学的政治,想把自己撇清为纯粹“中立”、“客观”的历史研究是没有的。

    所谓历史,有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是知人论事。不能因为反抗主流意识形态专制、文化霸权(Hegemony),而去再来一遍“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历史只能修补,不能砸烂。

    对于老木匠的转贴,那个“稽某人”的大前提我个人以为是站得住脚的,站不住脚的是结论。小前提是否站得住脚,这就要还原历史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而这里边的确有一个意识形态问题。没有概念,世界就只是一堆碎片。

    关于刘胡兰,在萌萌主编的《1999独白》(上海远东出版社)中,一个上海作家有一文《历史的偏见》(名字大约如此)谈得比较客观冷静,与梅林基本一致。


附1:梅林《有多少历史可以相信?》
    中午和几位资深的老电视人一起进餐,餐桌上他们聊起这个年龄的老人最感兴趣的历史、政治、文化等话题。恰恰这些正是我的专业和兴趣所在,于是就津津有味地听着,间或谈点自己的观点。

    不知怎么说起了刘胡兰,近来网络上曾经有人说刘胡兰的英雄故事纯粹是胡编滥造,是为了政治需要塑造的一个英雄。与我邻座的老人说他的一位战友就是刘胡兰的恋人,当初他受了伤,住在刘胡兰家里,两人相爱了。据说刘很漂亮。刘被国民党抓起来时,他的战友听说了,不顾纪律,带领手下的战士去救刘,结果赶到时敌军已经走了,山岭上只有满地的鲜血。当时不仅杀了刘一个,而是六个人,血流遍野,惨不忍睹。

    这位战友人没有救成,反而因为违反纪律记了大过。自此,他很多年都未婚,最后娶的还是刘胡兰的近亲,大概是她表姐,又矮又胖,相貌平平。

    在座的各位老人都是有些文人气质绅士风度历经沧桑的老者,想来没必要对过去的历史进行编造,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应该是很高的。那么,网络上那些关于刘胡兰的说法是怎么回事呢?

    还有董存瑞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在网络上也有不同版本,都是对英雄的否定和歪曲,据说董的姐姐要起诉到法院讨了说法;此外,还有雷锋……谈起这些,这些年逾花甲的老人,对于编造历史者充满了愤慨。一位老人还援引了名人名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不是优秀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

    这些历史人物和故事,距今并不久远,为什么就有了这样那样的说法呢?其中一定有故意歪曲者,有道听途说者,有别有用心者……但这些并不久远的人和事,并不象秦时月汉时关那样难以考察,相信总有一天会还其历史真相的!说谎者可以隐瞒一时,却难以遮盖一世,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那时,编造者只能成为历史的笑柄。

    在我眼中,学历史,研究历史,就是要求其真实,无论真实的历史如何不堪,如何难以令人接受,或者如何损害一时的利益,但总不能因此而掩盖真相,给子孙一个虚假的历史。

    古今中外,研究历史的方法无数,什么考据学派,实证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无论证真,证伪,不就是为了求得真相,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吗?求真,正是历史学的价值所在。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历史,才能够确实对现实起借鉴作用。

    真实的历史,应该是一个民族良心的反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7 19:47:43编辑过]
转贴请注明:独角兽网 www.unicornbbs.cn


附2:老木匠转贴《历史与意识形态》
(题目上加一个“书”大概就更贴切了。正好见有个学生的帖子,搬过来。)

发信人: Alcibiades (緘鏁食墨),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历史与意识形态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9月27日18:41:25 星期四), 站内信件

稽某人曰:

    1.历史最重要的就是凝聚国民意识
    追问历史的作用到底为何?也许我们已然有一个先入之见:
    万物皆需有功用,万物的价值体现于功用大小。
    这不是赤裸裸的utilitarianism么?
    也许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一定要追求历史的现实功用?

    历史上的确垂训史观占统治地位,那么就需要分清楚,
    历史编撰(学)和历史学是不同范畴的,
    历史编撰也许是功利的(为了教育、获得共识、吹鼓思想等等),
    但是历史学是可以非功利的:
    仅仅为了更好的了解历史而研究,更多的迫近历史之“真”。

    某人,从来分不清历史编撰学和历史学的区别,
    以至于有“复旦不应该有历史系,只应该有历史学系”这样的妄人诞语。

    2.历史没有绝对真相,只有最强大的力量决定怎么书写历史
    此又一例,“书写历史”是历史编撰,和历史研究,大异其趣。
    好比,理论力学和工程力学能够等同么?
    傅斯年自己身体力行“为了史料的历史学”,
    但是东北事变后,还不是会去编写发扬爱国主义的《东北史纲》?

    3. 历史不容篡改,因为混乱的历史意识无助于凝聚国民意识,只会扰乱这种凝聚。
    如果试图灭亡或者削弱某个民族,最佳的方式就是消灭他们的历史记忆或者扰乱他们的历史记忆

    4.比如岳飞,袁崇焕,我们不关心他们是怎么行动的,也不关心他们行动的结果。
    因为他们只是抽象出来的历史人物,他们是抽象的民族记忆。抽象不需要真实,而且真实本也不重要。
    这种抽象的真实比真实更有价值。   
    因为我们不需要其中的真相(而况也没有真相)值得警醒的反而是试图扰乱我们抽象记忆的某些所谓探求真相的东西,我觉得岳飞,袁崇焕一旦被定型,有很强的正反馈效应
    这种正反馈效应已经不允许我们去改变了。

    5,我觉得历史应该牢牢掌握在意识形态之下,意识形态不是坏事,宗教有着最强大的意识形态,宗教的某些真相不容篡改,不容挑战。

    我合论之:
    的确,历史编撰乃至历史研究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但是,借问,世间何事能真正完全不受Ideology的影响?
    吃饭日用就没有?
    爱因斯坦都会受他的“非人格自然神”影响呢。

    历史之需要研究,就在于它是不完整的,
    史料总归只是一些片段,
    而把这些片段粘合成“历史”,
    需要历史学者自己对世界的判断、认知,这就是意识形态。
    也许一个人稍有偏颇,但合众人之力,则可稍备。
   
    另比如,历史对民族形成有作用力,
    按照某人观点,一个民族不能研究自己历史,怪事了,该民族何以为续?
    研究岳飞、袁崇焕等等,客观上是让历史研究对民族的影响继续下去,
    才能让民族继续发展。

    再如,某人觉得“历史应该牢牢掌握在意识形态之下”,
    我帮1添字做解“历史[编撰]应该牢牢掌握在意识形态之下”。
    其谬不彰然乎?
    至于,到底应该不应该?
    这似乎是政治学、统治学的事务,
    和历史毫不相干。
   
    说白了某人就是借历史版,说些“权术篇”罢了。

    所以,我撰此文之目的,希望下次见到此类文章, 理应见一次封一次:
        1 都是些和“历史研究”无关之见解,合该发到其他版面。
        2 某人喜做老太婆之絮叨,反反复复、日日年年而不见其新意,何益之有?


TAG: 世界 随笔 碎片 概念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