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自杀”引关注 高危人群多35-44岁人士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作者:陈强/朱杏金 2010年09月12日14:24


我来说两句(2295)
复制链接
打印





  中国式自杀
  今年以来,国内一系列自杀事件,曾引起媒体、公众巨大的讨论。中国式自杀,第一次作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有没有可能阻止这种不幸发生呢?世界卫生组织已特别指出,不是所有自杀都能预防,但大多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而这正是我们可以做的。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内的自杀干预机制还很不健全。专家呼吁,应当普及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干预机构建设,降低自杀率。
  惊心的统计数据
  在全球每年100万自杀身亡的人群中,超过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学术界曾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国每年超过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率为23/10万人,属于高自杀率的国家。自杀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
  但长期以来,中国的自杀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而转折点发生在2002年。这一年,加拿大医生费立鹏和他的中国同事李献云、张艳萍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中国的自杀率:1995—1999》一文,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其中高自杀率和特殊的自杀模式也成为中国自杀问题集中的焦点。
  在费立鹏的调查中,中国所发生的自杀与其他国家有较大不同———在这里,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5倍,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中国15-34岁的青壮年人群中,自杀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而在北美国家,自杀只是这个年龄段死亡原因中的第三位或第四位。
  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费立鹏的调查数据在当时引起轰动,不仅因为这个数字是美国的两倍,还因为它被国内外专家所普遍认可。
  空白的农村干预
  从专家们的研究来看,农村的自杀率远远高于城市。贾福军指出,农村很多自杀者是服用农药或鼠药,农村高自杀率跟农村地区农药的可获得性很有关系。另外缺乏心理卫生知识,比如根本不知道自己不高兴可能是抑郁症,得不到治疗也有关系。
  资深心理咨询师张蕴波也指出,农村地区容易自杀的人是成年妇女和老年人,这是因为他们相比其它人群需要面对更多的压力与问题,但他们往往又找不到情绪宣泄的出口,只能压抑在心里,不断累积,终有一天量变到质变。 “其实在自杀前,会有许多的征兆,只是人们不知道,所以不会去预防和干预。”贾福军说,研究已经证明,进行有效干预可以大大地降低自杀率,像引致自杀的头号因素抑郁症,并不是很复杂的病,完全可以治疗,但很多人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2002年底,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成立,费立鹏担任执行主任,2003年,该中心开设了国内首家自杀干预热线。此后,一些地区先后成立自杀干预热线,目前国内已开通15条这样的热线。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志愿援助中心主任张纯说,自己还未曾听过有针对农村地区的自杀干预机构。像上述15条热线,主要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深圳、广州等地。而一般性的心理社会服务机构,如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网站服务、面对面的心理支持与咨询服务也多是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难以触及。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呼吁,农村地区的心理危机干预不应该是空白,政府应投入资源建立相关的机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也表示,中国心理卫生方面的资源本来就有限,按市场规律不可能向农村倾斜,因而农村地区只能依靠国家去保障,应把精神卫生健康纳入财政体系,进行管理。
  尴尬的志愿机构
  “我们快坚持不下去,事越来越难办了,路越走越窄……”张纯向羊城晚报记者沉重叹息。掐指算来,自2003年11月28日拿到成立批文,他的机构进行自杀干预已近七年,张纯深刻领会到了这个工作的艰难:没有经费、没有人才、没有法律保障,“激情一两天还能维持,但一次又一次被泼冷水,再高的热情也被扑灭了……”
  张纯说,中心注册的志愿者大约有3000人,但日常进行工作的志愿者、志工约14人,自成立以来已经接了2万多个电话,去年最少也接了2400多个电话。他说,常年的志工会支付很低的薪水,志愿者来支援通常只是提供一顿午餐,即便再精打细算,一年下来的经费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 “经费完全靠我个人筹措,越来越捉襟见肘,本来每年‘世界预防自杀日’都要举行一些宣传活动,宣传科学的自杀干预理念,但今年因为经费问题,不得不放弃。”
  自杀干预,需要一定知识储备,如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社会工作等,但来中心进行志愿工作的大都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一般的志愿者,最长干不过三个月,三个月就是心理承受极限了。想想一个人每天接‘求死’的电话,心理得足够强大。”张纯说,记得南京一位副师级的退休军干,参加过抗美援朝,来中心做志愿者,最后也不得不退下来,顶不住。他自己每隔一段时间,也要“闭关”,最长的时候是十几天。
  最困扰张纯的是,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法律保障。张纯说:“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自杀救援法》,没有《心理危机干预条例》,心理学工作者去从事自杀救援,无法保障自杀干预行为的正当与合法性。”张纯记得曾经接过一个电话,一对年轻人要殉情,生前最后一个电话是打给张纯,断断续续通话了近4个小时。几天后,年轻人的家长找到张纯,问张纯是谁,为什么最后一个电话是打给他?张纯解释了一番,对方质问道:“谁赋予你这个权利?我要告你!”
  “想过放弃,但每天都不断地有电话打来找到我们,咬咬牙就又出发了。”张纯说,“但我们危机干预中心需要危机干预,需要政府给予支持。”
  广州高危人群
  35至44岁人士
  羊城晚报讯 记者唐珩、通讯员伍展虹报道:9月10日是第八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里:全球携手预防自杀”。记者从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了解到,广州心理救援队咨询热线(020-81899120)开通近三年来,共接到2.4万余个心理咨询电话,其中977个与自杀有关。
  该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广州市近年来自杀身亡的人士中,35至44岁占比率最大。广州市脑科医院副院长、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李洁分析,中年人在工作、生活中都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应该对这类人群的心理状况进行干预,让他们既能当好顶梁柱,又能舒缓压力。
  李洁表示,在中心接到的近千个与自杀相关的高危心理咨询者来电中,有86%的人只是有自杀意念,并未付诸行动。此类人群有些刚刚经历过感情失意,有些有精神障碍,还有一些饱受癌症、甲亢、糖尿病等躯体疾病的折磨。他们通常会表现为抑郁、性格改变、情绪不稳、失眠、沉默寡言等特征。
  李洁提醒,市民在发现同事或朋友有类似情况出现的时候,要注意与之沟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对其支持,尽量改变其消极的想法。如果情况严重,要建议其向心理咨询师咨询,或由朋友代为咨询后,将咨询结果告知患者或其家属。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读读唐伯虎的诗文集 把痛苦转化为荒诞与游戏 就不想自杀了
本帖最后由 金枫吟 于 2010-9-16 20:34 编辑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作者:陈强/朱杏金 2010年09月12日14:24 我来说两句
  中国式自杀
  今年以来,国内一系列自杀事件,曾引起媒体、公众巨大的 ... 夏加坤 发表于 2010-9-12 18:09

[原创] 金枫吟浅析文人自杀倾向现象


自杀之问题十分复杂, 至少需得从两个层面上来看:


一,从自杀者个人的层面上看:


除了极少数的情形, 如恶贯满盈的大坏蛋、恶人畏罪自杀而外, 任何人用自杀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都会引起亲人的无限伤痛、周围人的难受、关切、甚而是震惊。那么是否就应认为所有自杀都是没有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甚而均应予以否定或谴责呢? 或至少认为自杀者是一个怯弱的人, 缺少勇气与毅力直面应对人生的苦痛或/及难关? 自杀者对自己的宝贵生命极端地不负责,也愧对亲友、愧对社会? 不管什么理由自杀都是一种消极行为?。我们如仔细地考察具体的自杀案例,可能会得出事情并非一概如此的印象。多数自杀,无论对个人、对社会都是一种遗憾、一个悲剧, 或一种无奈。然而确有自杀是一种壮烈之举的实例:如《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先生, 大义凛然地走向太平湖……. 他以他悲壮的死向恶势力宣战, 唤醒了沉睡的民众, 他的自杀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海明威的饮弹、三毛之自缢也令人久久怀念;文革中以死抗争的诸多文化名人则至少让我们敬佩他们的气节人品。


于是有人对文化人的这种自杀情不自禁地予以歌颂。特录上也是文人的于世存的一首诗——其题目是《生死》,其中关于死的一段:


放弃那些应该放弃的,
虽然我们怀念着光阴
,
像春日里送走水一样的客人。

我们送走生命,
不过送走了一位客人。

有一点儿惆怅,
还有一点儿欢欣。


这诗,倒是写得轻松、飘逸、洒脱,但除了极少数例外,我们能如此轻松地为自杀、为死亡唱颂歌么 ?


文化名人, 他们是社会精英的一部分、一个相当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创作需要激情、需要灵感, 他们的文化气质、精神特质往往与常人有很大的不同。在对肉身的保有与灵魂的自由自在、事业的延续与生命的延续两者之间必须做出抉择时,何者更为重要? 亦即在生与死的价值的认识与评价上,他们与普通人迥然相异, 所以一般人无法理解他们最终的死亡抉择。如本文前面述及的海明威、川断康成、三毛、海子、顾城等早已声名显赫,世上有几人能获得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与荣耀?有什么理由要与人世长辞?也有人对老舍、邓拓、赵树理、杨朔、田家英、傅雷、严凤英、上官云珠、赵丹等人在文革时期的迫害下被逼自尽可以理解,? 但仍然要问:为什么不能熬下去、坚持住? 为什么不能像矛盾先生那样挺过去?严冬过去是新春,矛盾先生不就终于盼来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盼来了真正的文艺春天。一些自杀的文化名人其实正处于创作的最佳时期, 突如其来的自杀对文化、文艺事业、乃至对整个国家都是莫大的损失。因此虽然有以上简述自杀之各种缘由,我们从总体上说,不赞成自杀行为。何况当今社会进步、倡导人权,轻生者欲采取断然行动时, 其面临的危机、麻烦或挫折, 在很多情况下, 经努力是有办法克服解决的, 他们的心理障碍只要及时表述, 有亲人及社会各有关方面不懈的、耐心的关爱与帮助, 是可以化解消除的。


还有人提出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 即人对自身的生死处置的自主权问题。
虽然我们承认,人的生死自主抉择权,确应被视为每个现代人拥有的一项基本人权, 但生命太宝贵, 我们不可任由这项人权被轻率滥用。文化名人绝大多数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的暴亡是他们所体现或代表的有特色的文化的无可挽回的损失, 同时必然引起社会某种程度的的震动与不安, 所以我认为对文化圈的自杀现象应予特别的高度关注, 并尽可能予以防范干预, 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此类自杀悲剧的发生。


从以上多个角度分析, 我们虽很难单一化地、绝对化地评价各类自杀的功过是非。但从总体上说,自杀应被确认为是个人的极端消极行为、社会的一项莫大悲哀。


二,从历史渊源与社会层面上看:



日本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有所谓的自杀文化情结,"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自杀行为给以很高的评价,显现出封建时代政治思想、伦理及文化的色彩。但现代文明社会愈来愈看重人自身的无上价值,把人的生命生存权看作社会公认的人权中的最高者。世间中一切最最宝贵的便是人,人创造了文明社会的一切。因此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杀是不合理的。虽然任何一个社会体制之下都难免不时有自杀发生, 但低自杀率才是社会文明昌盛的标志,
反之亦反。


对于自杀的社会根源这一极其重要的方面,专家们予以了高度的关注。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如此评论道::“急剧的社会变迁是中国人自杀率快速上升的根本原因,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自杀都会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自杀心理像一种瘟疫,也会传染的…… ;  “如果一个社会自杀者越来越多,那么人们对这个社会的信任感就会越来越低,这个社会的公民认同和合法性基础就会越来越薄弱,这样就会动摇这个社会赖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


故而从社会层面上讲, 自杀现象层出不穷令人沮丧, 文化界名人的自杀倾向更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如果闻悉这样那样的自杀事件,并且知道一些背景情况, 就应当对其个人原因、尤其是社会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而不只是当作一项谈资内容, 或仅仅发一两声感慨了事。大家均能从社会的层面上去看待分析自杀现象, 参与到此类自杀行为发生前的干预中来, 那么今后就有可能较好地应对这一社会问题, 从而让我们共同呼吸、共同生存的社会更加健全、更加美好



我借他人之言说——让天下人尽欢颜——不应发生的悲剧不再出现



从根本上说,要真正有效遏制自杀恶潮,需要国家及全社会的投入:
首先,让我转录一段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与人民网记者的两段对话,可以基本上了解国家与社会对自杀进行干预的主要机制及方法。


记者:许多专家提出对自杀进行干预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社会安全网络,这种安全网络应该如何构建?如果我们要建设这样一个安全网络,最需要加强的环节在哪里?或者说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夏学銮:这种社会安全网络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以社会公平和正义为价值理念、以税收资源再分配为资金来源的社会福利制度,二是以社会互助为理念、以家人邻里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系统,三是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专业人员为主要成员的自杀危机干预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分别代表社会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自杀问题的干预,它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社会福利制度发挥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它能够渲泄社会不满、释放侵犯能量,从根本上消除自杀和谋杀产生的社会土壤。社会支持系统扮演社会关爱者的角色,它能够对陷入困境者和处于危机边缘状态的人提供支撑、保护和关爱,使其顺利渡过难关。自杀危机干预系统发挥问题解决功能,通过及时发现和马上行动等面对面的现场工作,包括心理疏导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校正自杀者的自杀心理和自杀行为,使其回到正常人的正常生活轨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个子系统都需要加强,我们必须标本兼治,把治本和治标结合起来,既要改善社会的道义状况、信用系统和福利制度,又要加强对自杀危机的研究和干预工作,建立预防自杀的社会支持系统和自杀危机干预系统,和发达国家相比,这三个方面都是薄弱环节。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自杀这个社会问题的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


记者:那么发达国家又是如何处理自杀问题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夏学銮:因为发达国家比我们更早地遭遇到自杀问题,所以他们处理这个问题比我们更加成熟和老练。在美国,为了预防自杀,美国社区建立了许多自杀预防行动网络组织。美国国会十分重视自杀问题,105届国会参众两院一致认为:自杀是一个国家问题,自杀预防是一个国家优先问题
为了预防自杀,美国社区建立了许多自杀预防行动网络组织。他们的口号是:仅仅知道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应用;仅仅有意愿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行动。既有专业工作者的号召,又有广大志愿者的参与,他们把预防自杀的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把电话咨询和干预行动结合起来,把社会工作者和志愿工作者结合起来,这就是发达国家预防自杀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文化人, 尤其是文化名人自杀的特殊干预机制与方法。
现本文欲先从文化人尤其是文化名人的特征这个角度出发作以下进一步研讨:
这里, 我们又要引证一位学者的重要论点, 来涉入此问题的深入讨论。郑晓江(南昌大学学报主编、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生死哲学。)   在其专题研究论文<<论现代人之自杀问题及其对策>>中强调: “ 既往主流的看法还是以为自杀最主要的原因是精神及心理上的不正常,"忧郁症"是导致自杀的最主要的原因。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从更深广的视角来看自杀问题,应该说,人类对生命与生活态度的变化是自杀现象更为根本的原因;而要降低自杀率,也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人们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好与不健康的态度” ; 先生在文中进一步发挥道: “一般而言,死与不死,对自杀者而言,主要的不是生理性原因,也不是由死本身而定的,它是由自我之人生状态来确定的。在自杀者那里,是""的方方面面决定了"",是人生之问题决定了是否选择死亡,这与那些活够了自然寿命而终者不一样,也与因疾病而亡者大不同,这一点应该是理解现代社会自杀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现代人必须重建现代生命意义的体认和现代人生价值的确立。其中的关键又主要的不在健康、快乐、成就、幸福等正面的人生状态的意义与价值,(因为这是人类生活中永恒性的东西,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在现代高科技的条件下,这些东西应该说现代人比之以往的任何时代的人都获得了更多的满足);而在于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我们每个人更应该去意识到那些人生的负面状态--如痛苦、挫折、寂寞、灾难,乃至于疾病、苦难和死亡--的意义与价值,因为正是它们常常直接导致了人们走向自杀的不归之路 ” ; “实际上,人生的正面状态固然有意义和价值,而人生的负面状态又何尝没有意义和价值呢?人生存于世,顺利幸福快乐的时光并不多,倒是痛苦失败挫折的时候更多。当你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时,你的苦恼就特别的多;但你若能把这些人生的负面状态都视为你人生过程中必得承受的部分时,而且是你人生中宝贵的经历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你的心情就会好得多,承受痛苦灾难的能力也能大大地增强



金枫吟个人则认为,郑晓江先生的这三段论述非常精辟对于现代文化名人看似难以理喻的自杀现象的深层原因有较清晰的释疑。我们已经多次提到文化名人不同于常人的精神生活与精神追求。正因为事业的成功、生命经历的显赫,:他们对自身的或周围的负面形式与内容无法承受。三毛, 身体的伤痛和爱情的伤痛让她已无力跋涉人生之旅,而她又是如此的一个完美主义者。她曾这样抒发她的情感:”我相信我这一生追求的就是生命的燃烧,我希望我的燃烧……” ;  海明威的死, 大气,斩钉截铁。文学创作已到了尽头,一身伤痛又使生命只剩下了痛苦。该做的,能做的,都已经做完,继续留在这世上,除了拖累他人,白白地占有别人的阳光、空气、水和面包以外,再无用处。从这些自杀名人的状况分析中, 都可以找到他们均比世人有多得多的成就、快乐、乃至名利 ,但他们不能正确应对各自的某种人生负面状态,而终至于走向不归之路。文化人对人生意义及价值的认识,也即是世界观人生观的认知非常重要。一些人士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恰恰是很异类的。
他们把自己的生命价值、乃至于生活形势与内容过于理想化, 一味地寻求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桃花源境界”, 他们特别不能承受来自外部甚或自身的一些打击或挫折而走向绝路。诗人顾城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只不过具体表现形式或方式有所不同。阮玲玉, 因感情问题而自杀身亡,死前曾留言人言可畏”; 库尔特.科班、当代西方摇滚乐巨星, 然而他们在给音乐界带来震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令涅槃乐队自身对未来充满恐惧而不知所措。他们的音乐反映出他们的心声:阴冷、压抑、厌世、愤懑、歇斯底里、极度焦虑与迷乱,其结果必将终至于自我崩溃。这些实例都表明,:理念与现实之水火不相容,而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痛苦、挫折、甚而很大的失败,它们都可以置人于死地。

此我们可以明确对文化人的自杀现象的干预要着重放在精神与文化价值的趋向方面: 一是要给文化人创造一个非常民主、宽松的创作条件及环境氛围, 让他们在事业上不断创新、不断结出硕果。这对把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多数文化人, 是极其重要的; 二是要倡导对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充分肯定的先进文化, 以对抗宣扬死亡哲学的异类精神及文化。三是文化人自身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与文化修养, 任何人不论已取得多么杰出的成就, 获得多么崇高的地位,都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改造自己,顺从并适应客观世界规律。反对唯心主义、精神至上, 反对玄学, 反对邪教, 反对极端的个人中心、唯我至上。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四是将心理咨询、心理调适工作,家庭与社会性的自杀干预工作, 作为一个特殊的重点放到文化圈中去,尤其是言行有些特别异类的个人身上去。及早发现苗头或不妙的迹象, 热情诚恳、细致耐心、又特有针对性地做好早期预警与早期防范工作;五是文化人,尤其是名人要特别注重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医疗方面也有保障,养生保健知识普及程度日益提高, 一般而言,生理薏义上的身体健康问题不大。但社会变革时期的高节奏、高紧张度却愈来愈明显; 文化人的特质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及情感极其丰厚、敏锐、活跃,然而同时可能十分的复杂、紊乱、脆弱;创作需要激情、需要灵感,而激情与灵感会过度异化,走火入魔,其精神状态就非常糟糕;
文人患有失眠症相当多见, 还有人经常受着神经衰弱或精神衰弱的折磨, 多疑、易怒、甚而抑郁; 加之有人虽极富才华激情与灵感,心灵深处却隐伏着自杀文化情结,前文已予论述, 此处不再重复。这类文人有必要及时接受心理疏导或高水平的心理谘询及心理治疗。以免心理与精神上的异状继续发展至不可收拾的地步。母用置疑, 家庭与亲友的温暖与关怀极其重要, 不是别的方面可以替代的。总之上述诸方面的配合, 协同努力,方可有效解决这一社会性难题。


总之,我们衷心希望: 天下人尽欢颜, 不该发生的悲剧不再出现。


读读唐伯虎的诗文集 把痛苦转化为荒诞与游戏 就不想自杀了
谭纪文 发表于 2010-9-14 15:15
看唐伯虎点秋香也好啊。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能自杀的,一定是白天还在微笑处理工作的人,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这个世界。自杀要有勇气的,真正自杀的人是不会是平日里又哭又闹的人。当一个人总是说要死要自杀,从而让对方害怕自己,这样的人是不会有这个勇气和境界自杀的。
能自杀的,一定是白天还在微笑处理工作的人,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这个世界。自杀要有勇气的,真正自杀的人是不会是平日里又哭又闹的人。当一个人总是说要死要自杀,从而让对方害怕自己,这样的人是不会有这个勇气和境 ...
就这样风雨兼程 发表于 2010-9-28 23:28
非常有道理!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谢谢你赞同!
谢谢你赞同!
就这样风雨兼程 发表于 2010-9-29 09:18
我身边有两位姐姐都是这样走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能自杀的,一定是白天还在微笑处理工作的人,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这个世界。自杀要有勇气的,真正自杀的人是不会是平日里又哭又闹的人。当一个人总是说要死要自杀,从而让对方害怕自己,这样的人是不会有这个勇气和境 ...
就这样风雨兼程 发表于 2010-9-28 23:28
这种看法比较主流。简而言之,即自杀是一种积极追求人格完整的行为。
最近正好在看一部关与自杀的书《浮生取义》,作者在调查采访中问及精神疾病患者或者社会边缘人(小姐、光棍等),被采访者的叙述中对此群体的自杀情况表现出明显的不重视(或者说是区别对待),他们认为这些“正常人”之外人的自杀无甚研究价值。作者对此的解释是:“正常人”才有积极的对于人格完整的诉求,而精神病患者和社会边缘人,他们的人格本身都有不可弥补的缺陷,无法通过“自杀”来重塑人格,所以前者的自杀是“典型”(民众认识层面)的,而后者非“典型”。
你有权保持不沉默,但我们很快会让你沉默的。
这个不是自杀,是它杀太令人难过了。


  重庆市第二针织厂女工人,叫张苏玉,长的十分漂亮,曾是该厂的厂花,老家在河南,在重庆亲戚很少。
       在九十年代末期,由于针织厂倒闭,被迫下岗,当时只领到下岗补贴四千元钱,然而当地政府和厂内的贪官们自当是腰阔肚圆。 (博××讯 b-o-x-u-n.com)

   
      当时,全厂的人都下岗了。
   
      不久,张苏玉的老公逼她离婚,没办法,12岁的小女儿露露也被老公带走了,孤苦零汀一个人过活。
   
      社会道德败坏,厂里有的单身女人都沦落为妓女,靠卖淫为生。张苏玉由于没有找到工作,也不愿与她们为伍,无奈之下省吃减用。
   
      一段时间里,在人们的眼中,张苏玉似乎已经外去打工或发财去了,谁也没有再留意她的不存在。
   
      一晃就是好五年多时间过去了。
   
      2005年10月,针织厂内被开发商占地修房子,有一段管道要经过张苏玉的房子,当地人都知道她很多年都不在家了。没办法,由居委、公安局和各个单位共同签字同意后,人们撬门入室。
   
      当人们进到屋内时,人们吓呆了。床上躺着一具白骨。
   
      人们打开放在桌上的一本张苏玉留下的日记簿,从日记中的日期中看,最后的日记日期是:2002年8月8日。距发现她时已经五年多时间了,在她的日记中写着一句话感人肺腑的话“一个月没吃肉了,好 想吃回锅肉、烧白……这是我最难熬的一段日子……”。
   
      人们看到日记和已经变成白骨的张苏玉,人们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一咕噜的往外翻,眼泪夺眶而出。
   
      不久,张苏玉的17岁的女儿露露来到现场,见到妈妈的惨死,再也忍不住的蹲在墙角里嚎哭。
   
      后来,露露告诉人们,她最后一次见妈妈是五年前,当时她还在上小学,她也曾来找过妈妈,但敲不开门,邻居、外婆和姨妈都说她可能回河南老家或者打工去了,她后来也就没有再找了。
   
     来源:雅虎 _(网文转载)
自杀制止是大课题。港大10年前就启动了一项研究计划,时至今日都没有响动,看来是遇到难题了。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11# psyzjs
资金问题吧。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