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断想赵鑫珊

周末读书随想-38.断想赵鑫珊(2010-10-03 18:46:24) 转载

标签: 杂谈分类: 周末读书随想

    前一周,中秋假期,正好忙里偷闲得以整理书橱,在一堆较旧的书籍中散落出一本边角已泛黄的小书(32开本),无意中拾起,定睛仔细一看,却发现是当年读书文从中很著名的一本书《科学、哲学、艺术断想》,作者:赵鑫珊
    翻开这本尘封已久的书,有一种不经意间发现昔日给恋人情书般的惊喜与心悸,这是一本1986年11月出版的简装本的小书,但她却开启并陪伴了我青春期思想“发育”的整个过程。对于当时一个整天捧着《少年文艺》的懵懂少年而言,这本书厚重的人文覆盖面,经典的内容,华丽的辞藻与文理相携的结构,着实让我欣喜莫名。尽管当时对书内的部分数学、物理、音乐、古典哲学等专业的内容读起来还有些吃力,但当读到从“美学角度看数理科学”一章时,内心一下子被作者的人文修养与优美文笔所点化,觉得原来不那么喜欢的数学公式竟会这么美丽动人。记得前后化了整整三个月将这本书通读了三遍,还用一个小本子将里面不少思想精辟,文采斐然的诗句做了摘录。书中的不少经典断想现在还经常能在脑海中闪现,应该说这就是一本好书给我们带来的一生记忆
    后来,读书工作,对赵鑫珊一直有一种敬畏式的好感,直到前些年,发觉在书店里经常能看到赵先生的新作,便每次必翻,并买过几本回家。夜深人静,青灯作伴,但似乎不再有浏览经典的感觉,尽管文笔还是那么流畅,且书中的饱览四海的照片也愈来愈多,但能让我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文章、片段实在难以寻觅,经常在自我断想,是不是自己的判断力出现了偏差,还是…
    直到去年,我读到了一篇报道:云赵先生廿年间已累计出版46本巨作,几乎在文理两科的所有重要领域都有覆盖,哲学、诗歌、量子物理学、数学、音乐、建筑、性学等等…
    我除了继续敬畏外,鼓起勇气拿出了他近几年的几本力作再次啃了起来。
    他还是无休止的在文章中写方程式,并说这很美;无休止的狂热的抒情;无休止的对伟大的事物下跪与流泪;无休止的对一切事物孜孜不倦发表看法--物理、生物、数学、哲学、性、音乐、建筑等等……仿佛他的热情永远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最要命的,我还读到了他的自喻:他把自己当做磨盘,上盘是理科,下盘是文科……轴就是哲学。又把他自己比喻成一头毛驴,很热情……云云。
    读着,断想着,我感觉有种喝白开水都塞牙的不适。总感觉赵先生在拉着半桶水到处晃荡,无外乎拿白菜的数量来赚些银子,简直已堕落成跟上海余教授一样的职业写手了。
   想想,赵先生的第一本小书《科学、哲学、艺术断想》,虽然未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艰辛,但毕竟是前后5年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而现今呈现的却是半年一部书的加速度。
    当赵先生车载大白菜吆喝过市时,他那堂吉诃德般的勇气,向人类知识的风车发起猛攻之憨态着实让人感叹,不管怎样,这还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文章读起来尽管有些矫情,但基本不失真,观点还是他的,精神还是他的,只是为钱、虚名所困,故在文章里注了水。好比大棚里的蔬菜,少了阳光、冰霜的经历,虽然我们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菜,但棚养速成的口感总是要差一些,不过基本无害于读者。
     这样一路断想下来,其实当下的赵先生还是幸福的,至少作为知识分子他的命运,他文章的命运要比他的前辈好—尽管1969-1975也被下放到辽宁的海边牧了六年的羊。他那花白的头发与颇具大家风范的长髯便是早年牧羊的明证。

    而赵先生的前辈们—他们的命运及他们作品的命运却大不相同,在时间的长河中,自身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受害者或祸害了他人。
    想想老舍,铮铮一身傲骨,《茶馆》一剧---周恩来曾面授他需按伟大的党的发展里程碑来展开情节,倔强的他就是没听进去,结果大革文化命的开局之年便身赴太平湖。
    早年,因写《中国哲学史》而闻名的冯友兰,文革中苟且偷生,竟然歪曲历史,写文章控诉诋毁孔圣人,为批孔运动摇旗呐喊,简直成了御用郭文人之第二,据说其晚年也曾忏悔,但文革劣迹一直被同道中人所诟病,个别文化名流甚至羞于与之同席,最后是带着遗憾去世的。
    再说说,写《雷雨》的曹禺先生,解放后是顺民,大作通通应时势而改—均修改多次直至当权者满意。虽然之后也写了不少应景作品,但无一力作。晚年据说一直很苦闷,郁郁终年。他在写《怀念赵丹同志》一文中写道:“作家应该死在书桌上,演员应该死在舞台上”,他很遗憾没有死在书桌上。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以载道,记得文坛大家刘西渭曾提出过关于作家的三点自律:第一,要学着读书。第二要学会领受批评,第三要学着自由
    很感伤,这些前辈先哲们在历史的某一段时期,连文人的基本思想自由都丧失了。
    身处新时代,著作等身的赵先生现在肯定很感自由且骄傲着,只是忘了作者还要领受读者的认可与批评。其实现今浮躁的社会很需要象《科学、哲学、艺术断想》那样的精品图书来抚慰人们日渐燥热的心灵。
    最后,我们还是借赵先生《科学、哲学、艺术断想》自序中的最后一节作为本文的结尾,希望他很快能从“摸象派”的围城里冲出来,还原给读者那个八十年代精品的赵鑫珊、谦逊的赵鑫珊。
参加交流
读赵书,总觉得像影视上的武打,风声四起,但却是特技使然……
也就从来不当真了(其实也就读过不超过2本,嘿嘿)~~~~
俺30年前研究老舍剧作,老舍50年代起,除了茶馆,每一篇作品都是垃圾——政治图解和歌德。
赵鑫珊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个思想者。。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这本书当年很认真地读过几遍,可惜书已经丢了。
《建筑是赞美诗》我看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