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大”则言不顺

本帖最后由 酱香老范 于 2011-1-9 15:57 编辑

名不“大”则言不顺

                                                            

     某县委办机要员,有一次上班时接电话,对方问:“你是哪里?”答:“我是县委。”正好被县委办主任听到,挨了训:“县委办就是县委办,怎么能说是‘县委’呢?”那机要员也许只是不大清楚机关里的套路,未必真的敢以“县委”代理人自居,但从中可引申出言语交际中“话语膨胀”之话题。
  所谓“话语膨胀”,是指原本一个较小、较轻、较特定的意思非要借助一个较大、较重、较普遍的话语来承载。官样文章、官家媒体历来好用“大词”。此“大词”,指那些牛气冲天,华美壮丽的虚浮之言。它们几乎充当了假话、大话、空话的基本要件。比如偏安一隅的宋高宗赵构,史书冠以“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的美誉,其“词”之大,简直令人晕眩。有网友总结“大话、空话、套话”之“万能公式”: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习近平同志在《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中指出:当前文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长、空、假”。这也是官场上“话语膨胀”的典型症状。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而话语的膨胀是“名不‘大’则言不顺”。有人之所以喜欢把话语“搞大”,是因为大的话语架子有利于掩饰实质上的贫乏、稀松和苍白。不少膨胀的话语显然和形式主义(花架子)互为因果。爱做表面文章与话语的习惯性膨胀有必然联系。形式主义之所以流行不绝,并非人们真的喜欢形式,而是因为害怕实质性的内容。相比于形式,内容总是坚实的,坚实得令人无处可遁!“大话、空话、套话”这些膨胀的话语之所以令人反感,症结在于和“实事求是”背道而驰。“大而无当”者,虽然“无当”,但毕竟还有一个“大”字可蒙混人、迷惑人。膨胀的话语表面上看似恢弘或华美,其实不过是清汤寡水上漂浮着的油花。想起爆米花之类膨化食品,满满一掬,看似丰足,其实并不能真正疗饥。而膨胀的话语更加于事无补。
  不少官员对话语的膨胀乐此不疲,是因为膨胀的话语看(听)起来更堂而皇之、更合乎政治时尚,或者可确保言语者在“政治上正确”。长而久之,在下意识中形成了习惯,似乎只有膨胀的话语才“给力”,才说得顺口。
  “如果非要把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此乃《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台词。热恋中的男女有关爱得要死要活的表白,不乏“膨胀”之成分,当事人自己倘不是爱到发昏,倒也不必太顶真。而公共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中的话语膨胀,则事多不妙。不少媒体喜欢将一些话题或素材加以“膨化”,以招徕视听,新闻居然也可以炒作?商品广告中的华而不实更与“膨胀”有关,对消费者多有误导。至于官场上的话语膨胀,因“场面上”特殊语境的需要和“泛政治化”思维惯性的作用,更司空见惯。某村召开有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现场会,乡领导在动员中说:“我们要以‘十七大’精神来指导蘑菇生产。”某幼儿园搞校园绿化,打出标语“把校区绿化建设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精通中文的老外感叹,中国人开会说的每句话,字面上他都听得懂,合在一起他弄不明白是啥意思。这老外到某科研机构洽谈,该机构有近十人出席,中方领导很自然地启用了官方场合的通用话语系统,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科学发展观到建设和谐社会,弄得老外一头雾水。
  话不实则事不成。领导干部务实要从不讲“大话、空话、套话”开始,话语膨胀可以休矣。
《联谊报》2011,1,8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本帖最后由 呆瓜 于 2011-1-9 16:26 编辑

话语膨胀,也可以叫泡沫语言。泡沫的另一种叫法,就是口水。泡沫经济,其实也可以叫口水经济。而语言也可以因为口水即泡沫,按照国情,可以把话语膨胀归结为完全可以包容泡沫经济等等语词的一种国情体现的语言现象——泡沫语言。泡沫语言,绝对如老范所点破的,从前是属于王朝特有的语言现象。只不过王朝转成天朝,泡沫语言就变成了革命传统,吹嘘即宣传,宣传的革命法统,就因而可以别称革命吹统,吹大了泡沫,泡沫语言也就是革命语言的别称了。
老范连习近平都“同志”了,其名至大至正,再说老范“言不顺”,就是反动了。
锦涛同志的许多“指出”,老范咋就不引述了?
介个说老范大言大顺的,唯有一帮范铁杆,老范明显酒桌上伺候不给力,只顾及自己酱香一口闷了……
今天,我就是高瑜
指出,俺有一个很好的歇后语,可惜找不到了。
今天,我就是高瑜
“范顺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假、大、空,是中国政治语境的痼疾。经常为亲友代写政府基层部门的总结报告,一边写着里面的八股内容,一边在想,这种句式齐整、开中药铺似的哄弄,未必上面就看不出?仔细一想非也,上面其实也心知肚面,只是在这种语境里浸泡久了,自然有了若干免疫力,方能从这些应景文字的背后读出意义来。在中国,当官是一门学问。
天寒尚可逢知己,道裂何曾见铁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