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无法准备”的“千分考”

=复旦水平测试昨开考,学生纷纷说“无法准备” 这场“千分考”,究竟难不难?
时间:2011-02-13 06:32:17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彭德倩

-------------------------------------------------------------------------
-------

[提要]  昨天,复旦水平测试在苏浙沪21个考点同时开考。2006年起施行的复旦水平
测试,内容涵盖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计
算机10个科目,共200道客观测试题。

  本报记者 彭德倩

  昨天,复旦水平测试在苏浙沪21个考点同时开考。结束铃声响起,步出考场的学
生纷纷说“无法准备”;校方则表示,测试以考查基础为主。这场“千分考”,究竟
难不难?

  “看到第一题,就懵了”

  “看到第一题,就懵了”,来自宝山行知中学的男生小陈说。拿到试卷,他选择
先做语文卷,没想到一上来就是“以下四组中,哪组里的繁体字是误用?”因为平时
没机会接触繁体字,小陈看每组都感觉似是而非,最后只能选择不做。

  记者在复旦附中考点随机采访的十多名学生中,几乎每个人都说“难”。高考加
试选择物理的学生小梁对一道物理题印象深刻――“一根杆子上串了5颗珠子,珠子
以任意速度移动,最多能撞上几次?”

  据了解,测试不仅涉及的知识面广,有一些还被学生认为是 “偏题”。如语文
卷中有:“‘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
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
,懦夫变成勇士’ ,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哪出戏剧?”“以下哪个选项中的文物
出自敦煌莫高窟?”“拉美著名作家有哪些?”……化学卷要求学生选择陶瓷的正确
组成成分,地理、数学等更令学生皱眉――“世博园中一位游客的手表显示6点,当
时北京时间是7点,这位游客来自哪个时区?”“半径为1的圆周上任意找出三个点构
成三角形,出现锐角三角形的概率是多少?”

  “需要一定综合分析能力”

  “考下来最大的感受是,题目要求的知识面特别广,而且还需要一定的综合分析
能力,大多数题目不能轻易确定答案。”考生小梁说,“地理部分,有一题要求选出
世界杯16支出线球队属于哪个文化圈,这道题考的就是大文化,选项中的南美洲许多
国家以前就是欧洲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

  晋元中学学生小顾高考选择加试科目是历史,做起化学卷来却得心应手。例如一
题“一定量的胆矾与水混合成饱和溶液,溶解度是多少”,她只用到了初中化学课上
学到的溶解度计算公式就轻松算出。还有一题“减压蒸馏实验装置的控制变量是什么
?”她虽然没有学到过,但心里盘算,“减压”是和压力有关,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
,只可能由温度调控,最后顺利给出正确答案。

  “不用准备,也无法准备”

  复旦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千分考”命题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新变化,
依然以考查基础为主,命题要求不超过中学教学范围。

  对于有些考生觉得“难”的反馈,他指出,复旦水平测试更多关注学生是否具有
深厚积淀,考试内容不用准备,也无法准备。这与当前中学围绕高考指挥棒打转的教
育方法,显然格格不入,觉得难也在情理之中。

  2006年起施行的复旦水平测试,内容涵盖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
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10个科目,共200道客观测试题。这样设置主要有
两个原因:其一,进大学的学生首先应保质保量完整接受高中教育;其二,复旦大学
的人才培养推行“通识教育”,要求学生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若将这一广度要求“折
算”成难度,那么可以说,测试的难度确实要高于高考。

  对于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 “千分考应试培训班”,复旦大学有关负责人
坦言“帮助有限”,“因为各科试题不设题库,都是由学校各学科教授‘新鲜’出题
,培训班吆喝的什么拟真题库,没啥用。”复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希望引导中学推
进素质教育。学生与其参加“应试班”机械操练,不如尽早开阔视野,注重积累,全
面发展自己。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说句笑话,实际上复旦出题的教师大多自己都没有读过完整的高中,熟悉的只是原来自己读初中的东西,所以读了高中忘初中的学生就要摸不着头脑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

    测试这类命题是否合理的最佳办法是:先请命题人考考他们自已的子女。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谓“矫枉过正”是也。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哪出戏剧?”
----------------------------------------------------------
这个偶也不确定,不过猜还能猜对。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哪出戏剧?”
------- ...
燕麦 发表于 2011-2-13 23:46
这个好像是中学语文课本里有过的?

出题的教师大多是50后的,而50后读过完整高中的,现在都退休了(66-68届高中,1946-1948年生人,50后的都只有66-69届初中),60后这样读过完整高中的,很多还没有混到可以出题的资格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这个好像是中学语文课本里有过的?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2-14 11:00
偶读书的时候没有出现过这一句,好像莎剧只选了一段《威尼斯商人》,而且是鲍西娅和犹太人夏洛克法庭辩论这段。。。不过偶觉得,就算到了今天,一本正经的中学课本都不见得会选《罗密欧与朱丽叶》,更不要说愤世嫉俗的《雅典的泰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