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弘一法师与三文豪

本帖最后由 酱香老范 于 2011-3-16 16:23 编辑

  弘一法师(1880—1942)坐化已近70周年。这位旷世难遇的天才,其一生贡献虽主要在艺术教育、书法以及出家后重振南山律学等方面,而无意于文学(除早年诗词创作),但他和现代文坛三文豪──鲁迅、郭沫若、郁达夫不乏间接或直接的交往,留下了佳话。
   1931年3月1日鲁迅日记有:“从内山君处乞得弘一上人书一纸”。这天鲁迅在内山完造家见到弘一的书法作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语出《金刚般若波如蜜多经偈》)颇为喜爱,便托内山代求弘一墨宝。因内山在中日佛籍交流方面出过不少力,弘一曾通过夏丏尊将四件自己的书法赠予内山。看到鲁迅喜欢,内山便将其中一件转赠鲁迅。写的是“戒定慧”三字。鲁迅评价并感喟:“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主动索求墨宝,且称“李师”,除表明鲁迅对弘一书艺的赞赏,亦含有对弘一人品的褒扬。而这样举动,在鲁迅一生中,可谓极其难得。因为当时所谓的“正人君子”或社会“名流”,鲜有能入鲁迅之“法眼”者。鲁迅比弘一小一岁,两人虽在人生形迹上大相径庭,其“入世”与“出世”之选择更几乎各呈极端,但在境界之高标、精神之执著、处世之认真等方面,实有相通之处。
  郭沫若和弘一的交往也缘于书法。先是郭主动投书求请墨迹。1942年5月弘一在给李远芳的信中说:“附奉沫若居士书,乞为转达,并代致虔仰之意。”这幅书件写的是寒山的诗:“我心似明月,碧谭澄皎洁;无物堪比喻,教我如何说。”还题有“沫若居士澄览”之句。郭收件后复信李远芳,内称弘一为“澄览大师”,并谓“澄览大师言甚是”。鼎堂和弘一之间的翰墨姻缘,虽在礼仪上表现出彼此相惜,其实两人鲜有同调。
  郁达夫则和弘一有直接交往。1936年岁末,郁达夫在夏门由广洽法师陪同去日光岩拜访弘一。弘一赠以《佛法道论》、《清凉歌集》等书。郁返回福州后赋七律一首回赠:“不似西泠遇骆丞,南来有意访诗僧。远公说法多无语,六祖传真只一灯。学士清平弹别调,道宗宏意薄飞升。中年亦具逃禅味,两事何周割未能。”另1939年8月,弘一致觉圆法师的信中有“另有郁答夫居士致钱东亮师长之介绍书亦乞交去”之语。原来厦门被日寇侵占后,泉州地区往来须持有“通行证”。当时此地最高长官为钱师长。弘一法师在抗战期间不顾身家性命,频繁外出,到各地弘法,践行“救国不忘念佛,念佛不忘救国”之理念。因外出所需的“特别通行证”由军方掌握,故弘一在信中谈到此事。曾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的郁达夫,遂写了致钱东亮师长的“介绍书”。1939年,郁达夫在《记广洽法师》一文中说:“现在中国的法师,严守戒律,注意于‘行’,就是注意于‘律’的和尚,从我所认识的许多出家人中间算起来,总要推弘一法师为第一”,可见对其评价之高。而郁达夫最后因秘密抗日而被日寇杀害于南洋,其爱国心志,不逊于弘一。
   上述缘起皆在文豪一方,可见弘一之感召力。三文豪和弘一都曾留学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亦都深有积累,在书画和诗词方面略有同好,再加上弘一法师并世无二的特殊魅力,遂迭生佳话。

     (后戏:酱某“小县城中年作文爱好者”也,因燕谈而得以结识国中多位时彦,私心以佳话视之。不过,俺这样说很有点“屁股上画眉毛——装大脸孔”之嫌。)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鲁迅比弘一小一岁,两人虽在人生形迹上大相径庭,其“入世”与“出世”之选择更几乎各呈极端,但在境界之高标、精神之执著、处世之认真等方面,实有相通之处。
===============
法师与先生还是那样的文字源缘!真好!
才这么一点故事呀。看题目还以为他们之间有多深的交往呢。
惭愧呀,这三个“文豪”的作品我都没读过多少,倒是那些非豪的作者作品看过不少。
3# 西瓜
腹笥有限,只能聊作补白。贴此孤陋小文,意在“后戏”之说。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老范读书广泛,考订功夫下得也深,受益。
第一次看到《戒定慧》彩色图片,有原大的吗?能否发我一张?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4# 酱香老范
老范文章写得好,就是太短,读得不过瘾。传奇和尚弘一是我一向喜欢的人物。
“还题有“沫若居士澄览”之句。郭收件后复信李远芳,内称弘一为“澄览大师”,并谓“澄览大师言甚是”。鼎堂和弘一之间的翰墨姻缘,虽在礼仪上表现出彼此相惜,其实两人鲜有同调。”
——有意思。所谓“澄览”,原是礼仪语言,功能上相当于“辱教”,收件者可以反称对方为“辱教大师”吗?文豪之名郭氏虽当之有愧,但亦不至于此。当然,郭氏化用一下,转指弘一法师具有澄览三界的能耐,也是可能的。倘是如此,不失为一种急智。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1-3-16 21:46 编辑

[quote所谓“澄览”,原是礼仪语言,功能上相当于“辱教”,收件者可以反称对方为“辱教大师”吗?文豪之名郭氏虽当之有愧,但亦不至于此。当然,郭氏化用一下,转指弘一法师具有澄览三界的能耐,也是可能的。倘是如此,不失为一种急智。周泽雄 发表于 2011-3-16 20:57 [/quote]
"辱教"一词还是第一次听说,请泽兄进一步就“辱教”阐释一二。通常书画家题上款,一般都是选择谦恭之词,对收受人极尽赞美的同时无限贬低自己。常见的有某某法家、方家雅鉴、雅教、雅正、指教、指谬、正腕、慧鉴等等,意思是对方水平比我高,我写的、画的很差,我的字画有污你的清目、慧眼,请你多多指教、包涵。
“辱教”一词,我可以理解成有辱你的教诲,如果是学生送与老师的作品,则可以使用,但不能说收受人辱教,要说自己辱教。此处的“澄览”与“清鉴”意思相近而略有不同,加一鉴字就有点请教的意思,弘一显然对郭沫若没有这层意思,澄览就是心底光明地看,不包含作者太多的谦恭,类似的词有清赏、雅玩等等。
至于郭氏的急智,我想你的分析是对的,他觉得当不起澄览的高誉,将澄览回赠弘一也是恰当的,澄心方能澄览,出世与入世之人当有差别。
回杨林兄:我说的是“功能上”,不是“形式上”。大略只是说,那是一句客套话,通常是不能转赠的。但“澄览”似乎又含有双关其义的功能,所以可以破例。
辱教一词,不适宜书画,而适合文字著述。我把拙著送给师长,即不妨这么说。
俺多用“玩读”,倘以拙著赠友。倘是赠老周,当写“斧正”……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老范送俺《酱香杂记》,谦曰“雅正”。模仿郭氏,俺要称老范:“雅正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