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梁叔修志


故乡的街坊梁叔,写了一本小溪口的志书。他写了好多年,积累了二十多万字,为了出版拉赞助。我被梁叔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想得到那本书,为自己万一真的写《百年小溪口》准备素材。于是,就答应出一千块钱。虽然我的出手很小气,但梁叔依然表示感谢。他还告诉我书中记载了我的父亲,并明确职务为“小溪口蔬菜商店经理”。听说父亲有这样一个职务,我很是困惑。

父亲当年工作所在的蔬菜店,只是小溪口合作商店下属的门市部,按照组织关系一层层排行下来,不过是个“班级单位”,从来没有任命过经理。也许领导曾经有口头宣布,父亲为门市部负责人。即便如此,父亲所负也是“非常有限责任”。那个门市部总共只有两个人,另一位是女同志,有文化,能干,是门市部的出纳。因此,店里的事通常不由我父亲“独裁”,而是“民主”。

后来,门市部又增加了一名职工,他是大名鼎鼎的雷震的小儿子雷祥林。解放前夕,祥林叔因为患了很重的肺结核病,没有去成台湾。留在大陆后,靠从美国寄来的药物治疗,奇迹般康复了。祥林叔有“三高”,个子高(大约有一米八五)、文化高(上过清华大学)、门第高,和我矮小的父亲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两人也有共同点:都是“半条命”、都是倔脾气。也许是因为“阶级立场”不同,彼此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常常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吵。父亲没文化,辩论不过他。于是,“领导权威”受到进一步削弱。

总而言之,我父亲并不是什么经理,那个“负责人”似乎也当得窝囊,他生前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豪。此番梁叔要在书里让他做经理,九泉之下,老人家不知会作何感想。父亲是个彻底的草根,大约没有想到过“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他有没有当过经理,哪怕对小溪口也没有影响,不值得去计较。倒是梁叔的好意,做儿子的我似乎应该领受。然而,问题是父亲的“经理”,似乎和我许诺出一千块钱有关,这让我感觉不那么舒服。倘若梁叔的书真的能出版,他又执意要让我父亲“当经理”,我恐怕要考虑:追加赞助一千块钱,让他把我父亲这个职务免了。

我丝毫没有想要调侃梁叔的意思,我只是觉得白纸黑字的志书应该严谨真实。通过梁叔“提拔”父亲这件事,我更加相信完全的信史并不存在。人是感情动物、功利动物,很难做到彻底的客观公允。往高处说,即便远见卓识如司马迁者,也很难保持纯粹的学者立场。我对司马迁高山仰止,对汉武帝阉割太史公的罪行深恶痛绝。但我还是以为《武帝本纪》是《史记》的瑕疵。其中的汉武帝,除了寻仙、访道、问鬼神,求长生不老方,几乎什么也没有干。要求司马迁对汉武帝“笔端不带感情”,未免不近人情。然而,《史记》漫画汉武帝,毕竟不应该是史家所为。太史公尚且如此,何况梁叔?梁叔多年辛苦,为了能出书而“适当变通”,情有可原。


史学界主张不修当代史,是有道理的。然而,统治者修史的心情往往迫切,希望盖棺论定,甚至立生祠。前不久,官修中共党史(二卷)历时十六年终于完成,有报道说“编写学者失声作一哭”,想必是酸甜苦辣、百感交集。主编者坦言这本党史的成立,需要“求最大公约数”。这道题目的难度,恐怕不亚于歌德巴赫的“1+1”。据说官修党史的原则是“成绩写够、错误写透”,前者容易,豁出去写就是,后者却难以把握,太“透”就捅娄子了。党史涉及“三年自然灾害”,“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如实”记载:1960年全国减少人口1000万。至于“减少”的原因,却“不渲染”。主编说:“人口减少1000万,已经足够惊心动魄了”。(倘若再加以“渲染”,吓死后人谁负责?!)饿死至少1000万人,还不敢问一个为什么,这样的党史修它作甚?!

去意我又钻了牛角尖。当今中国是盛世中国。盛世当然要修史,修史也是盛世的标志。这些都是捧场、讨彩头的事,像我这样顶真,不合时宜,还望梁叔和有关方面见谅。
先沙发。慢慢看。
本想明天再看,结果还是没忍住连夜看掉了。
我一直知道雷震有一个儿子在小溪口,但对雷震了解并不多。刚才搜索了一下 ----- 雷震青年时赴日本留学,并于1917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23年他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政治学系,旋即进入大学院攻读宪法。1926年他回到中国,曾任中学校长,随即转任国民政府法制局编审,为王世杰之部属,1932年担任中国国民党南京党代表大会主席团主席,1934年7月起担任教育部总务司司长。在抗日战争中他获得蒋介石的信任,担任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等职
喜欢去意兄的这份较真,喜欢那种不卑不亢的冷峻笔调和冷幽默~~
“饿死至少1000万人,还不敢问一个为什么,这样的党史修它作甚?!”——说得痛快。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梁叔之人,多少也应略作交代。吾乡官(村两委)修的村志目前有大溪和石龙两种。
两千元想必可得赠两本,届时匀我一册如何?
该书当附有小溪口名人录,内里如收曾经的“县管干部”施兄,则再加500。
兄青少年时,不惯食时新果蔬也难吧?难怪今成“美食家”,原来有童子功啊?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去意兄好文。
仁者教授方志学二十余年,可算是“阅志无数”,但是对于当代各地各个机构所修的“志书”兴趣愈趋淡化,主要原因是志书内容的不真实所致。
方便的话去意兄手中的志书仁者愿意拜读一下。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1-5-10 15:08 编辑

梁叔不容易啊,写地方志的同时还要将历史上不妥当的人事安排纠正一下,去意兄就不要较真了,毕竟能是领导过雷震儿子的人,仅仅就是个负责人,本来就是不对的,这叫事实经理。
回仁者兄:那份志书我也没有拿到。梁叔文化不高,不知道他的书写得怎样,但史料价值大概是有的。仁兄要地方志,老范有。

经杨林兄提醒,我认识到我父亲其实也不平凡。
楼主大鉴:二十多年前看过《雷震致蒋经国万言书》及《自由中国》片段,得知老雷因为较真付出十年冤狱代价,没想到国民党脑子进了中石油,居然让马英九承认其历史错误向雷家致歉,雷家亦获国家赔偿。天朝修史,曰“宜粗不宜细”。尔身为天朝臣民,亦“宜粗不宜细”,较个神马真?不想混啦?你也幻想获得神马赔偿么?
楼主好文章!
我对太史公也有相同看法,像他写李广,就溢美过盛,李广没有太高的军事才能和战绩嘛,太史公愣是妙笔生花,用花絮将他变成千古名将,恐怕多少有些为了李陵,和自己为李陵说话引来奇祸的关系。
由此也不免想到,那些身后无人为之说话的,史上名声恐怕多少要吃点亏,好比说太监,在这方面肯定要吃亏点。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回仁者兄:那份志书我也没有拿到。梁叔文化不高,不知道他的书写得怎样,但史料价值大概是有的。仁兄要地方志,老范有。
谢谢回复
老范如何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