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教授的伦理道理 与郑元芳教授对话实录

这篇访谈是7年前的,郑教授已经返回俄亥俄州立大学了。

------------------------------------
(郑元芳
上海交大首位海外聘任院长,著名科学家、教育管理专家,曾任全美最大院系之一——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担任系主任11年。)


2004年10月19日 17:52 新浪校园

2004年夏天,一本名为《大学有问题》的书,引起了京沪高校的强烈反响,新浪校园频道
与《大学有问题》一书作者熊丙奇先生联合推出“中国大学到底有什么问题”系列访谈,
将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教育界人士畅谈目前中国大学现状,敬请关注。本次聊天嘉宾为上
海交通大学郑元芳教授和《大学有问题》作者熊丙奇先生,以下为聊天实录。

  郑元芳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利用我在世界一流大学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来加快我国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上海交大首位海外聘任院长,著名科学家、教育管理专家,曾任全美最大院系之一—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担任系主任11年。他在担任系主任期间,科研
项目基金增至三倍。

谁决定博士生的学位?

  熊丙奇:关于教授的学术道德和学术声誉,我想先问您一个问题:美国大学授予博士
学位时,要求把博士学位论文送给其他专家盲审吗?博士论文的答辩委员会是怎样构成的

  郑元芳:美国大学要求把博士学位论文送给其他专家盲审。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一
般由三人组成,一个是导师自己,另外两个是导师和学生一起请的教授,个别教授也可以
是从外校请来的。学校研究生院也会派一个人参加,但一般不作学术评价,只是对整个过
程的公平、公正以及按规定高质量执行进行监督。通过答辩,必须4人一致同意。

  熊丙奇:这能保证博士生的质量吗?会不会存在有人送人情将博士学位授予某个人的
情况。
  郑元芳:不能绝对排除这种情况。但是,我可以十分肯定的告诉你,这种情况很少会
发生,虽然参加答辩的专家几乎都是熟人,但是他们会坚持用很高的标准要求学生。有两
方面因素决定了这一点,一是国外大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成熟的系统,每个教授本身
的质量以及对学术的要求都很高,他们都经历了强度很大、要求很高的研究过程,可以说
,首先是教授的质量,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有一个基本保证,如果导师很差,很难想象,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会很高。二是教授十分看重自己的学术声誉、学术道德,他们有很高的
学术伦理标准,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而且这种约束力涉及
的面很广。在做学术研究时,他们往往十分追求工作的创意、文章的严谨,不但要求独创
性,还追求高质量,研究工作深入细致,经得起重复性考验。在对待人方面,他们可谓真
正做到“对事不对人”,好朋友之间可以有不同甚至完全背离的观点,这不会影响友情,
而没有友情的人,他会毫无保留地支持他赞同的观点。

  熊丙奇:如果博士生没有通过答辩获得学位,他会记恨导师吗?
  郑元芳:在这种伦理道德氛围中,学生不会因为没有通过答辩而埋怨老师(当然也有
个别特例),他只会反思自己哪里还做得不好。导师其实希望每个获得学位的学生都很强
,取得相对比较显著的科研成果,得到社会认可,而不希望一个学生勉勉强强毕业。这其
实对学生无益。正因为如此,有不少人在念博士时,就取得了十分优秀的成果,甚至博士
论文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例子也不鲜见,《美丽心灵》主人翁原形的纳什,就是一个例子


  熊丙奇:国内读博士很辛苦,面临很大的生活压力,所以学生都希望能早一点拿到学
位。美国大学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不少博士生渴求早日拿到博士学位?
  郑元芳:在美国,拿博士学位,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一直在学校里念博士,7、8年
才拿到博士学位的,也不是不正常。在国外念博士,几乎没有自己出去打工挣钱的,一般
都有资助,而且日子过得还不错。我认识一对中国夫妇,他们都在美国大学读博士,两人
一个月的奖学金有3500多美元,这足够过比较好的生活了。因为没有生存的压力,所以他
们能集中精力做学术研究,完成导师布置的研究任务。

  熊丙奇:相比之下,国内博士生确实要艰难得多,据了解,有的博士还在读书期间去
兼职打工。
  郑元芳:念博士期间去兼职打工,很难能集中精力做高水平的研究。
什么抵挡外界的诱惑?

  熊丙奇:对国内的高校,有一种比较分析,说的是内地的高校,学校周边的商气不浓
,社会提供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校园里学术氛围还稍微浓厚一些,而沿海一带的高校,
处于市场经济的包围之中,校园越来越商化。按理说,美国的商业气氛相当浓厚,机会也
很多,大学怎样保证学术氛围呢?大学教授怎样抵挡诱惑呢?
  郑元芳:我想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第一流大学对教授提出高标准的要求,你很难有时
间去从事额外的兼职工作;二是教授的待遇本身就具有诱惑力,美国4口之家,中等收入
为5万多美金,而一个大学教授,哪怕就是一般的教授,他的收入大约在7万美金到11万美
金之间,换句话说,一个大学教授的收入可以养活8口之家,而且过的是中等生活,事实
上,在美国,中等生活也是比较舒适的生活了;三是教授本人对工作有很高的追求,他们
都希望自己在这一领域做到卓越,这是一种精神氛围。

  熊丙奇:很显然,国内教授的收入待遇难以与美国大学教授相比。这也被认为是难以
保证教授队伍质量,让教授所有精力都投入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人
指出,有生存才有发展,“仓禀足而知礼节”,目前大学资源还不充足,我们不可能向教
授提出高标准,尤其是高的伦理标准。
  郑元芳:办教育确实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我所在的俄亥俄州立大学每年的总经费达到
24亿美金,其中,约9亿美金来自学费和州政府的投入,其余的则来自教授的科研经费、
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服务收费,以及社会捐赠。从目前情况看,要大幅度提高国内教授的收
入,让他们做到一个人的收入可以让4口之家过上像美国一样舒适的生活,还不现实。但
国内大学教授的工资待遇正在不断提高并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我认为现在的水平已
具备了高的伦理标准的基础。

  熊丙奇: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由于工资待遇不高,有的教授可能会去兼职,而由
于兼职,可能敷衍教学,培养研究生很不认真,科研质量也不高。
  郑元芳:较高的收入以及较高的标准,应该是对等的。但是,从教授角度看,作为社
会精神的象征,不能因为收入不够高,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甚至干出违背学术道德的
事情。当然,教师群体的道德水准,也可以说是社会道德水准的缩影,要提高整个社会的
道德水准,这是一个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同样是教育孩子懂得谦让,在美国,车
子来了,大家不会一哄而上,很自觉的维持秩序,可在事业上他们却十分强调竞争,在追
求高水平的研究、发表高质量的文章、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上,可以说丝毫不让。但这种
竞争不是无序的,有公平、合理的规则,大家都必须遵守这个游戏规则,而一旦违背游戏
规则,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熊丙奇:您在美国期间,遇到过多少学术道德问题?他们是怎么处理的?
  郑元芳:学术道德问题,在美国很少发生。我听到的大概有两起,一起发生在一名学
生身上,博士论文抄袭别人的著作,另一起发生在一个知名学者身上。有人检举这名知名
学者在申请国家科学基金的研究计划中,抄袭了他人的点子,国家科学基金会审查属实后
,作出的处罚是,10年之内不能申请该基金。对于一名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严厉的
处罚,几乎可以说将其踢出了学术圈。

  熊丙奇:谈到国家基金,我想问问美国是怎样操作以保证它的公平、公正,并对科学
研究起到实际推动作用的?在国内,一个人的身份,他过去取得的学术成绩,往往会在申
请科学基金过程中起到决定影响,而这也被学术界广泛指责。
  郑元芳:一个学者过去的成就,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他有能力完成科研任务,但对于新
提出的课题,这只是一个参照因子,并不能起决定作用。专家首先会对课题本身的创新性
、突破性和计划性进行审核,这是最关键的,如果对这些关键因素评价不高,根本不可能
考虑立项。只有当这些因素评价过关后,专家才可能参考他以前曾经做出的成就,进行综
合评判,如果一个人从未做出好的成果,但是他提出的课题很突出,也同样会得到批准和
支持。
怎样执行高的标准?

  熊丙奇:怎样确保专家们能执行这样的评估体系?
  郑元芳:在国家科学基金会,部门负责人要负责挑选参加评价的专家,他要对专家的
公平和公正负责。通常,评价专家是来自大学的教授,只要看看他们从事科学活动一惯的
历史,以及在与他们工作的一段短时间里,就可以观察出他是否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是否
能做到公平和公正。参加评价的教授本身的学术水平,办事的公平、公正,对高水平学术
研究的开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这些教授不知道什么是国际最高水平,什么是创造性理
念,或者说即使他们能辨别,却不敢认真的执行,对科研活动都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熊丙奇:您本人参加过很多基金项目的评审,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郑元芳:在参加基金的评审过程中,我学到很多,而最重要的是“诚实”。每一个学
者在评价基金项目时都非常认真,他不会因为你的种族、原来来自何处或性别,而带有任
何偏见,他只会考虑与学术有关的因素,与学术无关的因素在学术评价过程中绝对不是一
个影响因素。有不少中国留学生之所以能在美国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成为杰出的学者,
与这种评价体系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熊丙奇:当一个基金项目批准后,国家基金会严格监控资金的使用情况吗?
  郑元芳:当然会,因为你在提出方案时,计划说明书上很清楚地说明了资金的使用情
况,基金会有责任监督你使用这些经费。这些监督通常是通过学校来执行,偶然也有政府
派人进行审计。

  熊丙奇:是不是像国内一样,严格要求劳务费不超过20%,必须用多少买设备等等。
  郑元芳:不是。美国的基金经费有80%以上用于人头开支,包括研究生的工资以及教
授本人的工资。

  熊丙奇:教授的工资要从基金里支付?
  郑元芳:美国大学只付教师9个月工资。其他3个月,你可以给自己开工资。但最多也
就是12个月。

  熊丙奇:会不会出现教授给自己开很高工资的情况?或者说,教授给研究生开比较高
的工资,然后叫研究生把其中一部分钱再交给教授?
  郑元芳:教授的工资是由学校确定的,他本人不可以随便给自己开很高的工资。有的
教授经费很多,科研工作很忙,他可以向学校提出其他9个月的工资也由自己开,不要学
校支付,同时希望学校减轻自己的教学任务,学校是允许的。至于通过研究生来“赚钱”
,从理论上说,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是,由于是用支票支付以及税收等问题,操作起
来很困难,而且,这是犯法的事,突破了道德最低防线,一个有较高道德水准要求的教授
,是不可能做这种事的。

  熊丙奇:事实上,国内限制基金劳务费用开支比例的要求,某种程度说就是出于这种
考虑。另外,国内高校中,有的教师科研任务重或者社会兼职很忙,难以顾及学校的课,
有时会随时调整课程,还会请人上课。
  郑元芳:规则要堵住漏洞,在于本身的合理性、透明性。所有的规则事先要全部公开
,然后按照规则办事,就不会出大问题。学校不允许教师私下把课程转给其他教师上,这
是规则,因为每个教师有不同特长,上某门课程需要有特殊的专业知识,一旦确定任务,
就应该切实实行,不执行,就是违背规则,也不利于学生。你没有时间上课,知道自己接
下任务肯定完不成,那么你可以事先告诉学校,并主动提出减少自己的报酬,学校可以拿
这笔钱去找其他合格的教师上课,这也是规则。

  熊丙奇:对于教授,学校是不是也有科研经费的指标?完不成科研指标,是不是直接
影响工资收入?
  郑元芳:没有经费指标。学校对教授的考核,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一般情况下,采
取综合打分评价,得到你是高于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等不同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不会影响当年的收入,却会影响到第二年收入的增加幅度。美国大学教授的新
酬待遇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但是,如果你的新酬不增加或者增加很少,考虑到通货膨胀等
因素,可能实际生活条件会变差,这也是压力。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待遇没有减少
,你却会感到自己没有做到自己的最好,落后于其他教授了。

  熊丙奇:教授没有经费压力,是不是把经费压力转给院长或者学校了?院长、校长的
任务是筹集资金,而教授们则安心科研?
  郑元芳:校长、院长的一个很大任务,是筹集办学经费。因为一个学校、学院的发展
,需要很多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教师的薪酬。另外,学校和学院通常还会留有一
笔资金,这笔资金是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而设立的,主要用于两方面,一是对新进的教授
提供一笔启动资金,二是投资在新的学科领域拓展。在获得启动资金后,学院将不会再向
教授提供任何科研资金,他需要自己在学科领域拓展。他进行科研的经费,包括培养研究
生、博士生的费用,基本上全要他自己通过申请科研基金来筹集。所以教授有研究经费的
压力。一般而言,一个优秀的教授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他和他的团队不能在自身研究领域
获得基金支持,本就表明他们的研究不具备创新性和突破性。这对于一个教授来说,是很
难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