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一个犹太女人寻访的【五四精神】

还我八十年代 于 2012-5-4 11:46:33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


【舒衡哲,Vera Schwarcz ,1947年-,汉学家,生于罗马尼亚,犹太人,耶鲁大学硕士,斯坦佛大学博士,康州卫斯理大学东亚学教授。】

1979年,一个犹太女人,
作为首批美国留学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她取了个中文名叫“舒衡哲”。

1979年至1983年期间,她先后访问了八位当时仍在世的五四时代的新青年。这八位仍在世的“新青年一代的知识分子”包括:

许德珩、俞平伯、叶圣陶、朱光潜、冯友兰、金岳霖、张申府和梁漱溟

她还访问了一些“五四”那一辈所教导出来的学生们——当时六十多岁的知识分子

在她后来出版的《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一书的序言中,她最后写到:

我领悟到了我十年来始终未曾真正掌握的‘五四运动’的意义——只要专制、官僚和教条主义的思想仍然盘踞在政治领导人和民众的脑袋中,启蒙运动必将在中国继续发展下去,无论路途是多么的曲折,代价是多么的高昂。”




“一九七九年,当我最终抵达中国,在北大学习和生活之际,我开始寻求——实际上是非常缓慢地去拜访那些”五四”一代的幸存者。在我见过的那些知识分子的实际生活中,一种非常不同的景象浮出水面。我的研究重心也慢慢地从历史概念转移到人类思想的历史和那些直面复杂困境的个体之上,他们曾渴望在中国开展启蒙运动,却最终被社会和政治革命的浪潮无情扫荡。我开始从理论转移到聆听,聆听,再聆听,听那些”五四”知识分子生命中活生生的细节。我也开始关注那些政治暴力和历史创伤的真相,以及它们如何对”五四”的遗产产生影响。”



“在每一次采访中,最感人的时刻是临近结束时的沉默——当我已经得到这位采访对象的信任之后,当他对我倾诉创伤显得很安全时,我明白,这一部分的痛苦曾涂抹一段漫长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又离革命的火焰非常之近。这些沉默比话语更有力量,令我体会到知识分子们许许多多隐藏的力量,即便是在艰难岁月里,它们依然活着。我也记得,当我发现采访使这些饱经沧桑的老人们的精神真正地复苏,是多么美妙。他们肯定为我的来访作了准备——经常备好茶水、糖果,还有用来记录的纸张——这种他们觉得对外国学者而言会有用的东西。最后,开放式结尾的谈话也令我心满意足,这使得那些满是皱纹的双眼焕发出明亮的光芒,使得煤块燃尽的冰冷的房间变得温暖起来。我从”五四”时代的幸存者们身上学到的东西,远远多于书面的知识分子历史。”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