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世界史古代史词汇

http://www.cawhi.com/show.aspx?id=8446&cid=12世界史古代史词汇


[日期:2011-02-03]来源:豆瓣  作者:[字体: ]
分享到:[url=]QQ空间[/url][url=]新浪微博[/url][url=]人人网[/url][url=]开心网[/url]更多[url=]

13

[/url]


Abbasid Dynasty 阿巴斯王朝(750-1258):是伊斯兰教哈里发时代的末代王朝,首都巴格达,中国称“黑衣大食”,后为蒙古所灭。
Abbey n.修道院, 修道士(总称)
Achaean [古希腊] 亚该亚人:主要分布在伯罗奔尼撒北部亚该亚和阿卡狄亚地区,曾经创建过迈锡尼青铜文明。
Acharneis [希腊语](in English Acharnians),《阿卡奈人》:雅典喜剧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在公元前425年写的政治讽刺剧,主题是反对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内战。
Achilles阿基琉斯:根据古希神话,他是腊帖撒利亚国王Peleus与女神Thetis之子。出生后不久母亲曾将其全身浸入冥河River Styx,以臻刀枪不入之效。但因浸时母亲用手抓着他的脚后跟,因此脚后跟未浸过。后来阿基琉斯虽屡战屡胜,一时天下无敌,终因不慎脚跟受伤而死。因此西语中有典故Achilles’ heel(致命弱点)流行。
acronym n.从若干单词选择首字母组成的缩写词
Acropolites,George 乔治阿克罗伯利特斯(1217-1282):拜占廷的学者和政治家。代表作《编年散记》Chronike syngraphe [希腊语]记载了拜占廷1204-61年的历史。
Acta Sanctorum《圣徒传集》:耶稣会和本笃会16-20世纪陆续编纂的大型传记集,对开本,成书65卷。详见Bolland, Jean和Maurists。
Acton, 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 Acton, 1st Baron, 8th Baronet阿克顿 [勋爵](1834-1902):简称为Lord Acton or 1st Baron Acton of Aldenham,英国历史学家,贵族出身,剑桥学派鼻祖。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信徒。14卷本的《剑桥近代史》(1907-24)最初是他倡议编纂的。他的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至今脍炙人口。
Acts n. 《使徒行传》,载于《圣经新约》
Actum [拉丁语](欧洲古代文件的)签订日期,一般写在文件最后。
Adams, Herbert Baxter 赫尔伯特 巴克斯特尔亚当斯(1850-1901):美国历史学会奠基人之一。1874-76年先后在德国哥廷根、柏林和海德尔堡大学留学并获得博士。1876年开始在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推广研讨班历史教学方法,成就斐然。1884年当选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他创立了 “政治学细菌理论”(germ theory of politics),认为美国政体源于早期盎格鲁-撒克逊的农村政制。
aediles [古罗马] 营造官:负责公共建筑物、道路、供水、社会秩序和文娱活动等的民选行政官,官居执政官consul之下,品秩与财务官quaestor 类似,是古罗马国家二级行政官员。其中的高级营造官才有资格坐在古罗马集会时专门设计的贵宾席(座位通常是由象牙凳子/椅子curule组成的),因此高级营造官的官衔也叫aediles curules。有的人生吞活剥,把高级营造官硬译为“牙座营造官”,欠妥。
Aegean civilizations爱琴文明:古希腊的青铜文明。它的中心在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Crete和希腊半岛南部的迈锡尼Mycenae城,故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时代”(公元前 3000-1100年)。
Aeneid《埃涅伊德》:古罗马维吉尔宰公元前30-前19年写成的的叙事诗。它叙述英雄埃涅阿斯(Aeneis)在特洛伊城被攻陷后离开故土,历尽艰辛到达意大利新建邦国的故事(其后代建立罗马),借用神化血统歌颂奥古斯都统治的历史必然性,情节模仿荷马史诗。
Aeolian [古希腊] 伊奥利亚人,公元前110年左右居住在希腊岛屿Aeolis 和Lesbos的居民。他们的方言影响希腊半岛北中部的帖撒利亚和彼俄提亚,小亚细亚北部沿岸。
Aeschylus 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前455):也拼作Aischulos,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第一位,雅典人。写过70多部剧本,现存7部:《乞援人》Suppliants希腊语名为Hiketides; (拉丁语名为 Supplices)、《波斯人》 (Persians希腊语名为 Persai)、《七将攻忒拜 》Seven Against Thebes以及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Bound 希腊语名为 Prometheus desmotes) 和《奥瑞斯提亚三部曲》(Oresteia其中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普罗米修斯是泰坦十二神之一,因他在泰坦诸神与宙斯争霸中帮过宙斯,宙斯得胜后没有罚他。但他偷火给人类并教导人类各种知识,违背了宙斯要毁灭人类的计划,因此被宙斯严厉处罚。宙斯把他用链条绑在高加索山上,任凭其肝脏每天被鹰啄食,夜间又长出,倍受煎熬。普罗米修斯代表不屈不挠和献身精神,后来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杀了秃鹰才救出他。《奥勒斯提亚》三部曲的主题是罪与罚:希腊联军统帅阿加门农攻打特洛伊之时,因月神阿尔特密斯兴风作浪联军受阻,不得不以女儿献祭。凯旋后被其妻和奸夫所杀。后来其子为父报仇,杀了母亲及其奸夫,触犯神怒,其子一度被罚为狂,后来恢复并被恕罪。
Aetolus, Alexander亚历山大依托勒(大约公元前4-3世纪):古希腊史诗和哀歌体诗人,校订过悲剧作品。
Africanus, Sextus Julius 塞克斯图斯 朱利厄斯亚非利加努斯(约180-250):第一个编写世界年代纪的基督教历史作家。代表作是公元221年写完的5卷本《年代纪》Chronographiai,综合追溯了公元前5499年以来已知世界的历史。
Agathias 阿贾西阿(约536-582):拜占廷诗人兼历史作家。
ager publicus [古罗马] 公有地:属于国家的土地。王政时代(公元前8-前6世纪),罗马存在已经分配的部落成员份地和未曾分配的耕地、牧场、荒地等公有地的分别。约公元前 509年进入共和时代后,随着对外扩张,公有地日益增加。征服意大利期间,通常没收敌人1/3的土地归罗马国有。在海外扩张中设置的行省内,土地名义上都属国家。除农民实际耕种并向国家纳税的那部分土地以外,罗马直接控制的公有地包括没收国内政敌的地产、征服掠夺的外国(例如迦太基)土地。在共和早期,贵族大量侵吞公有地,平民为争取公有地而不断斗争。公元前 367年的《李锡尼-塞克斯图法》规定,每户占用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 500尤格(1尤格折合1/4公顷)。但在此后,贵族却继续超占。罗马当局曾将公有地用来设置拉丁殖民地和罗马公民殖民地,或由监察官主持向公民出租或拍卖;公元前1世纪起又用来安置退役士兵。元老和骑士乘机承租或收购的大片公有地后来发展为奴隶制大庄园和大牧场。格拉古兄弟改革企图重申限田和均田之法,均告失败。公元前111年的《托利乌斯法》规定,公民份地和在限额内占用的公有地皆为私有,可以转让或买卖。在帝国时期(公元前27-公元476),大一部分公有地转化为皇室领地。
Agrarian Reforms of Gracchi 格拉古兄弟的土改:公元前2世纪,正当第一次西西里奴隶大起义的浪潮汹涌之时,意大利半岛掀起了一场土地改革运动。当时,土地集中和自由民破产成为罗马的严重社会问题,不仅影响兵源,削弱国力,而且破坏了共和国的社会基础。广大失地农民迫切要求重分土地。倡导土改的代表就是格拉古兄弟。他俩试图从上至下推行土改,缓解公民矛盾,巩固共和国基础。格拉古兄弟出身罗马名门望族,学养良好,先后任过神职、军职,锐意体察民情。兄长提比略格拉古Tiberius Sempronius Gracchus(公元前163-前133年)当选公元前133年的保民官。他一上任就提出土改法案。法案规定,限制每户家长占有公地500犹格,如有子嗣,只有长子和次子可以各占250犹格,但每户占地总数不能超过1 000犹格。超占部分收归国有,划为每块30犹格的份地,再分给无地农民。为防止土地兼并,法案还规定公民的份地必须世袭使用,不能出卖或转让。这个法案其实只是以前李锡尼-赛克斯限田法案的继续,不过限制更宽罢了。但贵族坚决反对。他们唆使另一位保民官马可屋大维使用否决权,阻止法案的通过。提比略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他不顾“保民官在职期间不容侵犯”的规定,提请公民大会罢了马可的官,把自己提出的法案定为法律。法案通过后,提比略及其岳父以及弟弟盖约格拉古Gaius Sempronius Gracchus(公元前153-前121年)三人被选入土地委员会,开展了土改。没收和重分土地是一件费时的复杂事,无奈保民官任期只有一年。为了改革,提比略冒险再次竞选下一年的保民官,虽然他知道当时法律不允许保民官连任。元老贵族以此为借口,诬蔑提比略想做国王。在选举保民官那天,他们武装冲进会场,当众打死提比略及其追随者三百余人,投尸第伯河。十年以后,即公元前123年,盖约格拉古当选保民官。盖约决心弟承兄志,重组“三人委员会”,在更广范围内进行土改。他颁布粮食法,免费或廉价供应平民;颁布审判法,从骑士中任命法官;颁布亚细亚行省法,将行省税收包给骑士。这些法案得到平民、骑士的支持,使他不经竞选便破例当选公元前122年的保民官。接着,他又提出两项更激进的法案,迦太基殖民地法和授予意大利同盟者公民权的法案。反对派造谣破坏殖民地法,而骑士和平民也对给予意大利同盟者公民权不满。这样,盖约便失去了部分支持者,导致他竞选连任公元前121年的保民官未获成功。盖约卸任后,反对派开始报复。公元前121年,取消盖约法案被提交公民大会表决,受到盖约及其支持者的强烈反对,双方发生武装冲突。元老院借机派兵镇压,盖约一派占领阿芬丁山对抗。最后,盖约被追逼自杀,三千余名追随者也同时罹难。盖约死后不久,罗马又通过允许出卖份地的法案,土地委员会也被取消。格拉古兄弟改革最终失败。格拉古兄弟试图通过限制占用公有地和禁止土地买卖来保护小农经济来修补国家的社会基础。但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小农分化破产,小土地所有制正在为大土地所有制取代,因此改革失败是必然的。然而,格拉古兄弟虽然失败,但改革的主观愿望是善良的。客观上它也打击了元老贵族,改善了国家行政。作为有胆识的奴隶主贵族政治家,能以天下为己任,为民请命,厉行改革,不惜流血牺牲,理应名垂青史。
Ahrens, H.L. 阿润斯(1809-81):德国古典学家,研究古希腊方言。兼田园诗人。
Aitia [希腊语] (in English Causes) n.《典故的起源》,是希腊学者卡里马克斯Callimachus于公元前270年写成的4卷作品;通过拣选希腊神话故事解释古代风俗、节日和名称的起源。
al Qur’an 参见 Koran
Alaric 阿拉里克:蛮族西格特人的首领,410年曾经洗劫过罗马,并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崩溃。
Alcidamas 阿尔希达马斯(盛年在公元前400年):希腊哲学家,写过研究荷马的著作。
Alcuin阿尔昆(732-804):英国约克郡诗人、教师。查理大帝任命的亚琛巴拉丁学校Palatine school at Aachen校长。他把英国人文主义传统引进西欧。流传有30封拉丁语书信。
Aldhelm奥尔德海姆 (约 639–709):英国西撒克逊玛姆斯伯里Malmesbury修道院院长,运用拉丁语撰写韵文和诗歌的英国前驱。
Alembert, Jean Le Rond d’ 让 勒 隆德阿朗贝尔(1717-83):旧译达朗伯或达朗贝尔,法国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法国《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主要发起人和撰稿人之一。阿朗贝尔主张抛弃历史的大部分内容。1754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Aleni, Giulio艾儒略(1582-1649):字思及,意大利人。按照英语传统Giulio可以改写为Julius。艾儒略1582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 Brescia 城,青年时代在威尼斯读书。1600年加入耶稣会,1610(明末万历三十八)年到达澳门开始传教。1613年进入中国内地,活动于京、沪、苏、陕、赣、晋、浙、闽等省。1619年到达北京。1619年艾儒略在泉州发现景教碑。1623年著《职方外纪》《西凡学》,1637年著《西方答问》等许多著作均收入明末李之藻辑刻的《天学初函》。上述三书都是最初介绍西方启蒙知识的重要著作,其中《职方外纪》五卷,详细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尤其是欧洲的地理、人文、物产、风俗,是继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之后详细介绍世界地理的第一本中文论著,在明末清初亚太地区华人知识界影响巨大。1625(明天启五)年,应大学士叶向高邀请,辗转到达福建山区,广泛结交当地上层知识分子,宣传西方思想,获得极大声誉,人称“西来孔子”。 1641年他担任耶稣会中国传教区南方会长,1648年晋升耶稣会中国传教区会长。躲避战乱在福建24年后,1649(清順治六)年在福建延平去世。
Alexander Polyhistor 亚历山大 伯利西斯托 (?- 公元前35?):全名是 Lucius Cornelius Alexander Polyhistor,简称亚历山大。苏拉镇压本都国王米特拉达第的第三次战争结束后带回罗马的俘虏之一,小亚希腊著名学者;他擅长研究史地、文物、犹太史等。
Alexandria 亚历山大[里亚]:埃及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在开罗Cairo西北183公里的地中海边。
Alexiad《阿列克修传》:是拜占廷皇帝阿列克修一世Alexius I Comnenus的女儿安娜 康涅纳Anna Comnena的著作,15卷。
Alexius I Comnenus 亚历克修一世孔莫涅努(1081-1118),拜占廷皇帝。
al-Fayyum [阿拉伯语] 法尤姆,埃及地名。
allegorical adj. 讽喻的,是西方早期重要文体之一。
Almagest n.《天文学大成》,公元二世纪埃及希腊学者托勒密Ptolemy的天文数学名著。
al-Muqaddimah 《历史序论》: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y,是阿拉伯历史哲学家赫勒敦Ibn Khaldun的《世界通史》第一卷。汤因比A. Toynbee评论说:“毫无疑问,这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由任何人创作的历史哲学著作中最伟大的”。《历史序论》至少有20种抄本幸存。
Alt-Athen und seine Agora《古代雅典及其市场》:Ancient Athens and Its Marketplace, 2 vol. (1937-39),德国考古学家多普菲尔德W. D?rpfeld在1937-39年出版的2卷本著作。
Ambrose, Saint [圣] 安布罗斯(约339-397):拉丁语名为 AMBROSIUS,和奥古斯丁、哲罗姆、格列高利一世被尊为基督教4-7世纪4大拉丁教父之一,教会圣师doctor;精通修辞与音乐。出生于德国特里尔,曾任米兰主教。他的《安布罗斯平咏》对基督教音乐影响深远。以曾经劝化圣奥古斯丁和促使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承认基督教为国教而彪炳教会史册。
Ammianus Marcellinus阿米亚努斯马策利努斯(约330-395):简称阿米亚努斯。出身在叙利亚Antioch的希腊人,是罗马时代最后一位大历史学家。迁居罗马以后,他用拉丁文写了一部《罗马帝国史》Rerum gestarum libri (The Chronicles of Events, Roman Empire from 96 the accession of Nerva to 378 the death of Valens)共31卷,记述从公元96年多密善死后涅尔瓦继位到公元378年阿德里亚堡之战瓦伦斯之死这200多年间的史事。作者有意模仿塔西佗Tacitus,继承塔西佗的《历史》结尾来叙写。现存后18卷,第13-31卷,涵盖公元353-378年仅仅23年的政治史。阿米亚努斯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保留了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的史料,尤其是最早对公元370年匈奴人Hun出现的记载。
An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Chronologically Arranged. Compiled and Edited by William L. Langer. 5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1972. 1569P《世界史百科全书: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威廉兰格主编,1940年初版,1972年第5版。全书按历史时序分为8编,各个时期又按地区、国家划分章节,对远古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世界史分段简介。重在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文艺也有介绍。书末有索引。其第1-2编是史前时代和古代史,已有中译本,由刘绪贻、李崇淮、施子愉译,吴于廑校,改名为《世界史编年手册》(古代和中世纪部分,上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出版。
anachronism n. 误断时代,“关公战秦琼”主义
Anacreon 阿纳克里翁(约公元前570-?):古希腊抒情诗人,生于小亚。主要在萨摩斯岛、雅典和帖撒利亚生活。6卷作品传世只有少许残篇。他用伊奥尼亚方言描写了雅典僭主的宫廷生活,饮酒、男女爱情以及男性同性恋是其诗歌的常见主题。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模仿他的文风称为“阿那克里翁诗体”。
Anathematize v. 开除教籍, 强烈谴责;诅咒
Anaximander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前546年):希腊哲学家。他认为自然界本于无限,无限在运动中产生矛盾,例如冷与热,干与湿等。他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则认为自然界本于空气,它的膨胀和收缩产生了万物。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和阿那克西曼德及其弟子仨都有师承关系,因此被哲学界称为米利都学派Milesian School。
Ancient Writers of the History of the Normans参见 Historiae Normannorum Scriptores Antiqui
Andreas Querneus’ Book of Extraordinary 参见 Egregiarum seu Selectarum Lectionum et Antiquitatum Liber
Anecdota Graeca《古希腊奇闻轶事》:希腊语名为Anecdotes,德国古典文献学家贝克尔A. I. Bekker 先后游历法意英德四国搜集大量古典抄本后于1814-21年编订的古希腊作品评注本。
Anglican Communion 英国圣公会/安立甘宗:与路德宗、归正宗合称新教三大主流教派,兼具新教和天主教特点的松散教团,仅在英格兰为国教。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英王亨利八世因与罗马教廷的矛盾而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纳岁贡,后又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教会元首,但其教义仍保持许多天主教传统,只在崇拜礼仪上稍有改革。保留主教制并承认其有继承使徒的性质,但也让平信徒参加管理。虽然传布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安立甘宗,但没有形成世界性的统一集权领导机构,仅在习惯上尊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名义上的领袖。1835年传入中国。
Anglo-Saxon Chronicle《盎格鲁-撒克逊年代纪》:至少有6种主要的中世纪文本,其手稿之一被保存在英国彼得波娄修道院直至1154年。这些抄本都是从直至公元892年一直保存在西部撒克逊首府的温彻斯特的编年史改编而来的,
Anna Comnena安娜康涅纳(1083-1148):拜占廷的历史作家,皇帝阿列克修一世Alexius I Comnenus的女儿。著有15卷本《阿列克修传》Alexiad,是1081-1118年期间拜占廷政治史的生动回忆录。
Annales Rerum Anglicarum, et Hibernicarum Regnante Elizabetha 《伊丽莎白王朝编年史》:Annals of Elizabeth’s Reign,英国文物学家威廉 坎穆登William Camden的历史名著。
Annales seu cronicae incliti regni Poloniae《波兰史》:History of Poland,是15世纪波兰外交家和历史作家约翰 德鲁哥兹Jan Dlugosz的作品。它不仅首次焕发了波兰人的爱国热情,而且改变了欧洲人对波兰的藐视态度。
Annales(Annals)编年史,年鉴,年表,年刊: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罗马,记事简略,以当年的执政官姓名纪年。古罗马的年鉴大多毁于公元前387年的大火。西方古代中世纪的编年体史书大多没有反映具体内容的书名,仅在书名处题写拉丁语ANNALES(编年史)或CHRONICA(年代纪)。后来演变的英文Annals泛指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历史,只记每年的大事纲目;晚出的题名为年代纪Chronicle的史书经常综合多种年鉴,具有相对连贯的叙述或少许因果分析。
Annotationes《新约注释 》:on the New Testament,荷兰(也是北欧地区)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德西德留伊拉斯莫斯Desiderius Erasmus的著作。
anointing of the sick [天主教术语] 给病人傅油:等于extreme unction 临终关怀,也叫终傅;由神父或主教为患病或垂危的信徒(包括神职人员)抹油、念经祝福,为其身体减少痛苦和灵魂得救而祈祷。
Anonimalle Chronicle 《阿诺尼玛莱编年史》:是记述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的见证,作者匿名。
Anthony of Egypt, Saint埃及的 [圣] 安东尼:拉丁语名称为ANTONIOS(251-356),早期基督教修道制度的奠基人。
anthroponomastics姓名学
anthroponymy n.全称名字/全称姓名
anticlerical adj. 反神职/反神权/反罗马教廷的
Antiquities of Warwickshire《沃里克郡文物》:英国文物学家达格代尔Sir William Dugdale在1656年主编出版,为以后编纂各郡县的地方志提供了样板和标准。
antiquity n.古代学:泛指18世纪前研究古代各种典章文物的学术,以收藏鉴赏古物和注释古书为主。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理解为文物学。
Antonio of Nebrija 内布力加的安东尼奥(1444-1522):西班牙语全名是 Elio Antonio de Nebrija,西班牙人文主义者,是第一本《西班牙语语法》Castilian grammar的作者。
Antony, Mark马克 安东尼(约公元前82-前30):拉丁语全名是Marcus Antonius。古罗马政治家,是后三头triumvir(43-30 BC)之一。曾经是恺撒部将,随恺撒远征高卢。公元前49年任保民官。翌年参加法萨罗战役,助恺撒打败庞培。公元前44年任执政官。次年与屋大维、李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公元前42年在菲利皮之战与屋大维共同打败谋刺恺撒的共和派领袖布鲁图和喀西约。公元前40年,获得罗马东部行省统治权,与屋大维对峙。公元前37年与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CleopatraVII结婚,宣称将罗马东部赠给女王之子,引起罗马元老院不满。公元前32年,元老院宣布他为“人民公敌”,向其宣战。公元前31年安东尼与女王在亚克兴海战中败于屋大维,逃回埃及。次年自杀。
Apollodorus of Athens 雅典的阿波罗多鲁,公元2世纪的希腊作家,编写过希腊年代纪。
apologetics n. 辩护基督教的学派,简称护教学。
Apostle n. [耶稣的十二] 使徒,基督教最初的传道者。
apotropaic adj.避邪的to ward off evil
Appella [古代斯巴达的] 公民大会:Popular Assembly,名义上的斯巴达最高权力机关。由30岁以上男性公民组成,每月十五(月圆时)开会。它负责批准元老院的提案,选举(或认可)元老、监察官及其他军政官员,决定宣战、媾和、结盟等事。普通公民在大会上有选举和被选举权,无提案和辩论权,民众只听取元老官员之间的辩论,然后用集体呼声表示赞成和反对。若拥护和反对的呼声音量接近,难分多寡时,监察官再请双方分别集中,清点人数。
Appian of Alexandria亚历山大里亚的阿庇安(约95-165年):罗马帝国早期杰出的希腊历史学家。在亚历山大里亚担任公职期间曾经目睹过公元116年犹太人反对罗马统治的起义。获得罗马公民权以后,迁居罗马做律师。壮年后又到行省做财务官procurator。他用希腊语撰写了一部24卷/章的《罗马史》Romaica(Histories of Rome),体例是按照各民族地区及其领袖被罗马征服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类似大事记写法。现存11卷,即第6-9卷和第11-17卷。6-9卷是“内战史”,几乎包括了内战时期的全部基本史料。它是唯一记载斯巴达克斯奴隶起义的著作。对格拉古兄弟Gracchi的改革过程记载全面,因果分析深入。阿庇安不但在他的著作中为我们保存了今已失传的第一手材料,他还十分注意考察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正如恩格斯指出:“在关于罗马共和国内部斗争的古代史料中,只有阿庇安一人清楚而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一斗争归根到底是为什么进行的,即为土地所有权进行的。” 此外,现存阿庇安的《罗马史》第11-17卷还叙述了西班牙、汉尼拔Hannibal、迦太基Carthage、伊利里亚Illyria、叙利亚和密特拉达提Mithradates 6次战争。阿庇安既揭露了罗马对外征服掠夺的暴行,又介绍了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Apulia (意大利语写作Puglia):意大利的普里亚地区
Aquinas, Thomas, Saint [圣] 托马斯阿奎那(1225-74):意大利语名为SAN TOMMASO D’AQUINO, 别称 DOCTOR ANGELICUS, 拉丁语名为: ANGELIC DOCTOR,意大利神学家,经院哲学大师。先后在那不勒斯、巴黎学习,师从名家大阿尔伯特,1256年获硕士学位。1259-68年间曾先后担任3位教皇的神学教师。著有《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ae)、《反异教大全》Summa contra gentiles等。《神学大全》是中世纪基督教的百科全书。阿奎那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范畴“有”和“本质”论证上帝的“自有”和“永有”,以万物应有“第一推动力”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他提出世界是自下而上的等级结构组成,高等级必然是低等级的追求目标;因为上帝是最高存在,理应是万物追求的终极目标。信仰高于理智,理智源于上帝。1323年被教廷封圣,1567年命名为“普世教会博士”,其哲学体系称为托马斯主义。
Arab n. 阿拉伯人;adj. 阿拉伯的
Arabia n. 阿拉伯半岛
Arabian adj. 阿拉伯的, 阿拉伯人的
Arabic n. 阿拉伯语;adj. 阿拉伯的
Archaeologus [拉丁语]《考古学词典》:2卷,英国文物学家亨利斯帕尔曼撰写的反映英国中世纪文物学成就的专著。1626年自费出版第一卷Archaeologus in modum glossarii,他去世以后1664年出版第二卷Glossarium archaiologicum。
Archaic Period古风时代:特指公元前8-6世纪欧洲(特别是希腊)的历史时代。因为这个时代与中国《诗经》“十五国风”反映的时代近似,故名。
Archimedes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前212年):希腊化时代西西里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曾到过亚历山大里亚留学。他是力学、流体力学的奠基人,他用洗澡时灵感一动而发现的“阿基米德(比重)原理”,成功地为叙拉古的统治者海洛二世Heiro II鉴定了金王冠是否掺假,成为今日家喻户晓的科普佳话。他为说明他所发展的机械学杠杆原理而留下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翻转地球”的豪言壮语,也和金冠鉴定的故事一样广为流传。他著有《论球体的圆柱体》、《论星图》等著作,正确求出球体和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提出抛物线围成的面积和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他还求出圆周率的值在3.17~3.171之间,解出一元三次方程。古希腊从来没有一个数学家像阿基米德那样把数学和力学、机械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投入实践。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阿基米德发明的投石、起重机械,在抵御罗马人进攻叙拉古的防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使强大的罗马海军近两年望城兴叹,一筹莫展。公元前212年,75岁高龄的阿基米德正在凝视几何图形的时候,死在罗马士兵的刀剑之下。后世尊称他是“数学之神”。
Archon(古代雅典的)执政官:传说早期雅典有一次国王提修斯Theseus的改革。由于有的国王(古希腊语叫Basileus)临战怯懦,大约在公元前9-8世纪,贵族选举了一名军事执政官Polemarch辅弼国王,实则分割了国王的部分军权,这是王权削弱的第一步;后来公民们又从米顿泰德Medontids家族中选出一名执政官Archon-Regent以取代原国王的地位。执政官的出现标志着雅典王政时代的结束,贵族共和制的开始。以执政官为首、以保留的国王(后改称王者执政官Archon Basileus)和军事执政官为辅组成的“三官共治”维持到公元前683年,那年又增加了六位负责立法和司法的执政官,成九官共治政局。公元前7世纪时首席执政官改称“名年执政官”(Archon Eponymous,以他的姓名纪年,故名)。在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以前,执政官只能从几个世袭贵族eupatrids (Greek: eupatridai)内部选举产生。梭伦改革以后,年收入300麦斗以上的公民,即4个财产等级的前两个等级公民,都有参选权。执政官任期在公元前8世纪以前是终身职,大约公元前753-752年年改为十年一任,到公元前683年时改为一年一任。国家领袖从世袭国王改为有限民选执政官再到两次削减任期,体现了早期雅典政制中民主因素在二百年来的发展轨迹。
Areopagus [古代雅典的] 元老院:词的原意是战神Ares的山,引申意义为“战神山长老议会” The Areopagite Council。这个议会公元621年以前的组织情况不明,很可能是国王的咨询机构。雅典的德拉古立法Draco’s Code of Law(c. 621)以后,只有卸任后的执政官Archon才能成为战神山议会终身议员。该议会是早期雅典最高的监察和审判机关,负责推选和制裁执政官,审判刑事案件。庇西特拉图家族Peisistratids(?-527 BC)的僭政曾经给元老院多次灌水,冗员驳杂使其威信大减;厄菲阿尔特斯Ephialtes(?-461BC)改革剥夺了它的大部分权力,仅仅保留审理凶杀案件的权利;虽然公元4世纪时一度复兴,但是到了罗马时代又趋衰落了。
Arethas 阿勒塔斯(850-?):[罗马帝国] 行省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e的首府恺撒利亚Caesarea的大主教。建私人图书馆,保存了欧几里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鲁西安和阿里斯泰德等许多古典抄本。
Aristarchus of Samothrace 萨摩色雷斯的亚里斯塔克斯(约公元前217-前145):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第6任馆长,希腊科学家。写过论诗歌的专著以及关于荷马、品达和许多悲剧喜剧的评注。他首次提出太阳中心说,认识到地球和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并同时自转。他还首次尝试测量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提出地球小于太阳,可惜未被时人接受。
Aristides 阿里斯泰德斯:公元2世纪的雅典哲学家,早期基督教的辩护士。
Aristippus, Henricus亨利古阿里斯提普斯:西西里岛东岸卡塔尼亚市12世纪的执事长(即主要辅祭archdeacon)。
Aristophanes of Byzantium拜占廷的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第4任馆长,校订过8-3世纪的许多诗歌戏剧作品;他的《导读》是古希腊许多工具书中最重要的。
Aristophanes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50-前388):雅典喜剧家。写过44部喜剧(政治讽刺剧),现存《阿卡奈人》Acharnians(425BC)希腊语名为 Acharneis,主题是反 对 雅 典 和 斯 巴 达之间的内战;《骑士》Knights(424 BC) 希腊语名为 Hippeis,主题是抨击雅典当权者克利昂的专横;《云》Clouds(423BC)希腊语名为 Nephelai,主题是反对诡辩学家们的现代派道德说教;《和平》Peace(421 BC) 希腊语名为 Eirene,主题是呼唤希腊世界的和平;《鸟》Birds (414 BC) 希腊语名为 Ornithes,主题是讽刺公元前415年远征西西里的雅典帝国主义梦想;《蛙》Frogs(405 BC) 希腊语名为 Batrachoi,主题是抒发了建设民主城邦的理想;《财神》Wealth(388 BC); 希腊语名为 Ploutos,等11部。公元前426年,阿里斯托芬在喜剧《巴比伦人》中攻击“人民领袖”克里昂过火,曾被公民大会判处过罚金。两年后他竟敢又写了剧本《骑士》,变本加厉地影射攻击领袖克里昂等
并且还能继续得到城邦当局的照例资助,成功地组织上演。由此不难推断古代雅典民主机制的特殊、强大和有效。
Aristotle 亚里斯多德 (公元前384-前322):希腊语名称为 ARISTOTELES,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注重实地考察和理性思考,首创三段论为基础的形式逻辑。他出生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Stagira,在雅典师从柏拉图20年。公元前342年应腓力二世邀请出任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宫廷教师达三年之久。曾到小亚游历讲学。49岁时回到雅典创办学园叫Lyceum(现代西方演变为高中和各种专科院校的称谓),因为他常常边散步边讲课,人称逍遥学派Peripatetic。弟子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3年暴亡以后,雅典掀起反马其顿骚乱,亚氏不得不避走查尔西斯Chalcis外婆家乡,并在那里逝世。他不仅在哲学和逻辑学方面造诣精深,在物理、生物、心理学、政治、文学等领域都著述良多。传说他一生著书千卷,大多散佚,现存162卷,47部,涵盖自然人文百科,是古希腊学术的集大成者。亚氏与柏拉图的关系是批判继承的关系,其中批判多于继承,他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即反映了他的师道观。他在《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中主张,自然界是真实的客观存在,人们的认识(理念)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客观世界是第一性的,先于人的感觉、独立于人的感觉之外,是真实存在;而人的感觉和理念是第二性的,只是客观世界的某种反映。他还把柏拉图的理念比作一种拟人的神,但他自己的神学观属一神教,认为神是“不动的动者”The Unmoved Mover,是万物的第一动因The First Cause。在《工具论》Organon等著作里,他发展了三段论、(归纳、演绎、推理等一系列重要逻辑概念。在《政治学》、《伦理学》Nicomarchean Ethics里,他主张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和理性动物The Rationnal Animal,处世伦理哲学以“中庸”the golden mean和平衡为尚,城邦政体应依国情决定,如找不到好国王组建君主政体,则共和政体The Republic or Polity为尚,它是介于贵族寡头政体和极端民主政体之间的折中政体,能较好地兼顾各阶层利益。他精辟的语言文字理论主要载于《诗学》The Poetics。其两本政治伦理代表作是《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北京,三联书店,1957;《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Aristoxenus 亚里斯多塞诺斯(约公元前354-?):亚里斯多德的学生,音乐理论家,有《论和谐》《论节奏》残篇传世。
Arrian 阿里安(约96-180):拉丁语全名是Flavius Arrianus,出生小亚的希腊历史作家和哲学家。曾经在罗马军队服役,被皇帝哈德良任命为行省Cappadocia总督。他的8卷本著作《亚历山大远征记》Anabasis (这个拉丁文书名与色诺芬的《长征记》Anabasis同名),前7卷叙述了东征的过程,可与比他年长大约50岁的普鲁塔克写的亚历山大传记互相参照。第8卷名为“印度见闻”Indica,叙述了希腊人首次在印度看到的奇风异俗和Nearchus在波斯湾首航的经历。阿里安痴迷于亚历山大的英雄业绩,没有透漏亚历山大东征的动机。由于阿里安运用了前人的档案资料,所以他的《亚历山大远征记》翔实可靠。
As the Romans Did, A Source Book in Roman Social History. Edited by Jo-Ann Shelt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492P《罗马人的业绩:罗马社会史料集》,史料全部从古典作家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写成的文献翻译而成。展示了古罗马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动画卷。包括:私人信件、法律文书、诗歌、农事手册、食谱、医学文书、商业合同,以及碑文等。全书分15章:一社会结构;二家庭;三婚姻;四住房与城市生活;五家政;六教育;七职业;八奴隶;九自由人;十政府与政治;十一军队;十二行省;十三妇女;十四娱乐,十五宗教与哲学。每章前都简介材料产生的时间地点等。三个附录之第二附录介绍了古罗马币制。
ascent to the throne [帝王] 登基
asceticism 禁欲主义, 苦行。
Ashurbanipal of Assyria亚述国王阿舒尔巴尼帕尔(前668-627):他在位时刻写并收藏的大约 20 000块泥板文书被保存下来了。
Assyria 亚述,西南亚洲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国。
Athanasius, Saint [圣] 阿塔那修斯(约293-373):也译亚大纳西,基督教希腊教父,传记作家。曾任亚历山大主教,出席325年的尼西亚会议;因反对阿利乌派和主张教会独立自主被皇帝流放5次。代表作《圣安东尼传》Life of St. Antony。
Athenae [拉丁语] , 复数是Athenaeum 雅典娜:希腊首都雅典的守护神,西方常用在研究希腊学和其他古典学的学校或研究所名称之中。
Athenaeus雅典尼乌斯(盛年在公元200年),埃及的希腊人,著《贵族筵宴集》Deipnosophistai (The Gastronomers)15卷/章, 引用了约800位多已失传的古典著作,现存10卷。
Atlas of Classical Archaeology, Edited by M. I. Finley,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1977. 256P《古典考古地图集》,全书分为14部分,涵盖公元前1000年“迈锡尼文明”到大约公元500年罗马帝国分裂为止,103处遗址分布欧亚非,有地图、图解和照片。书后有大事年表(前1000年至540年)、罗马皇帝年表、专业词汇、古希腊建筑式样图、索引等。主编芬利(1912-86)是当代西方古希腊罗马史名家,曾任剑桥大学古代史教授、剑桥达尔文学院院长。
Atlas of the Roman World. Edited by Tim Cornell and John Matthews, Oxford:Phaidon, 1982, 240P《古代罗马地图集》:54幅彩色地图,内容包括:意大利的地理环境、气候、降水量、地质,远古遗址,公元前6世纪时伊特拉斯坎的城市,西部地中海希腊和腓尼基的殖民地,王政时期的罗马及其邻邦,罗马道路、公元前300年至公元5世纪帝国各省的疆域、语言分布、300-500年修道士的分布及影响。该图集印刷精美,质量很高,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Attalid 阿塔力德:帕加马王国的一个王朝, 以兴建图书馆和宙斯大祭坛而著称。
Aubrey, John 约翰奥布里(1626-97):英国文物学家传记作家,以研究威尔特郡埃夫伯里Avebury, Wiltshire的史前石柱Stonehenge而著称。1663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667年帮助伍德Anthony Wood编纂了《牛津传记词典》Athenae Oxonienses。死后出版《萨里郡的自然史和考古调查》The Natural History and Antiquities of Surrey(1719)和《威尔特郡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Wiltshire(1847)。
Augustine of Hippo, Saint [圣] 奥古斯丁(354-430):拉丁语名称为AURELIUS AUGUSTINUS,和安布罗斯、哲罗姆、大格列高利被尊为基督教4-7世纪的4大拉丁教父之一,教会圣师Doctor。曾任北非希波城(Hippo今阿尔及利亚安纳巴)主教;代表作《忏悔录》Confessions和《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City of God)奠定了基督教的神学基础和圣经的注释方法。他写的《忏悔录》,通过与异端派的论战,系统地阐发了神创、原罪、恩宠以及预选、预定等基本概念。他的《上帝之城》把神学推广至史学,提出历史由神意预定的观点,他提出像罗马那样的地上之城是暂时的、不完善的,只有天上的“上帝之城”才是永恒的、完善的。这就为中世纪的教权高于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神学体系在5-12世纪的西欧占统治地位,构成了早期经院哲学的主体部分。
Augustus, Caesar奥古斯都 [皇帝]:(拉丁语名称为 Octavianus Augustus)公元前27年以前叫屋大维奥古斯都(前63-公元14),简称/姓屋大维Octavian/ Octavianus,罗马帝国开创者;原名Gaius Octavius Thurinus/ Caepias。屋大维出身骑士家庭,其父曾任元老和行政官praetor。其母Atia是恺撒姐姐的女儿。屋大维4岁丧父,母亲改嫁。公元前45-44年在Apollonia (now in Albania)读书。公元前44年19岁被独裁者舅爷恺撒在遇刺前不久收为养子,遂改名为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当恺撒被刺后,安东尼以继承人自居。年仅19岁的屋大维韬光养晦,充分利用了恺撒养子的声望和恺撒遗产,获得恺撒老兵和平民的支持对抗安东尼。但屋大维帮助元老院击退安东尼后,又受到元老院的排挤。于是,屋大维又与安东尼携手对抗元老院。公元前43年,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结成三人同盟,互相任命为“建国三雄”Triumviri Rei Publicae Constituendae(The Three Men in Charge of Establishing the State),并获得罗马公民大会的承认,史称“后三头同盟”。与前三头的秘密协议不同,后三头不但获得公民大会承认,还被授权颁布法令和任命高级官员以及统治国家五年。所以后三头是公开合法的。为了铲除政敌,后三头以为“恺撒复仇”的名义,在罗马大搞“公敌宣告”,西塞罗就排在首位并在出逃的路上被擒获处死。恺撒派不仅在罗马大肆捕杀政敌没收财产,还重赏告密和就地杀死“公敌”者,结果有三百名元老、两千多骑士丧身。随后,安东尼和屋大维追击逃亡希腊的布鲁图和喀西约的共和派。公元前42年,共和派军队在马其顿的腓力比Philippi被击溃,二人自杀。公元前40年,三头划分势力范围:屋大维管辖意大利及西部地区,安东尼统治东方,雷必达治理非洲。当时,控制西西里和撒丁岛一带的庞培的儿子绥克斯图庞培纠集对三头不满、从意大利逃亡的人,联合海盗向意大利发起进攻。公元前36年,屋大维和雷必达联合进攻小庞培获胜。战后,屋大维剥夺了雷必达的兵权,授予他大祭司长的虚衔。从此,三头同盟剩下两雄对峙。安东尼贪恋声色,与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结婚,并宣称将把罗马东方领土的一部分赠给克里奥帕特拉和他生的子女。这在罗马激起普遍不满和愤怒,也给屋大维反对安东尼提供了口实。公元前32年,原来在5年前约定的三头权限期满,屋大维和安东尼公开决裂。屋大维借安东尼与克里奥帕特拉的关系,通过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宣布安东尼为“人民公敌”,并向埃及女王宣战。公元前31年,双方会战于阿卡那尼亚西北角的阿克兴海角。两方实力旗鼓相当,但是,克里奥帕特拉突然中途撤兵,安东尼闻讯后竟不顾正在陆上为他血战的十多万将士和全国最高军事指挥权,尾随克里奥帕特拉逃往埃及,其军队随即向屋大维投降。阿克兴的胜利确立了屋大维主宰帝国的地位。公元前30年,屋大维进攻埃及。安东尼和情妇相继自杀,埃及并入罗马版图。至此,罗马内战结束,屋大维成为罗马的惟一统治者。罗马共和国进入帝国时代。公元14年 8月19日死于南意大利的诺拉。
Aurelian 马可 奥里略(161-180在位):拉丁语名为 Marcus Aurelius,罗马帝国安东尼王朝第5代皇帝。著作《沉思录》,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Aurispa, Giovanni 乔万尼奥里斯帕:15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和弗朗齐斯科 费勒 Francesco Filelfo从君士坦丁堡带回大量希腊文抄本。
auspicious adj.吉祥的 =propitious
Avesta 《阿维斯塔》:古代波斯的宗教Zoroastrianism索罗亚斯德教的经典。这个教派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后称为祆xiān教/明教/拜火教,是波斯人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在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宗教。详细参见Zoroastrianism索罗亚斯德教
Babylonia 巴比伦尼亚,古代西亚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王国。
Babylonian Exile / Babylonian Captivity巴比伦之囚:公元前6世纪崛起的新巴比伦王国在两次劫掠耶路撒冷以后,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Ⅱ于公元前586年再陷耶路撒冷,焚毁了“第一圣殿”和王宫,将大半以色列人虏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以色列人被安置在巴比伦市郊各地,不但行动自由,还允许保持原有的信仰习俗。但国破家亡的空前惨剧刺激了“先知”以西结Ezekiel等人的宗教灵感。以西结自称,公元前592年他和约雅斤国王被虏至巴比伦,第5年的4月5日看见了神雅赫维,神派他来警戒以色列人。他“奉主之名发声”,敢于抨击时弊裁量奸佞;他重申了只有以色列人才是上帝选民的原始信条,并告诫以色列人只要今后弃恶从善,恪守犹太教的律法和礼仪,神必将拯救以色列人重返家园。以西结的宣教不仅扭转了以色列人的悲观厌世情绪,而且重建了犹太教的神学思想,因此被后人尊为“犹太教之父”。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Cyrus (古列)灭亡了新巴比伦,并下令让近四万以色列人重返以色列。但已在富饶异乡定居48年之久的以色列人,有的早已迁往埃及定居,想重建破落家园的仅是少数人。后来又经过先知以斯拉和尼希米的努力,犹大国才得以成为波斯帝国一行省。以后又被希腊、罗马征服,地名称“巴勒斯坦”。公元70年犹太人反抗罗马暴政的起义被血腥镇压,开始了长期流散世界的历史时期,直至公元1948年复兴祖国以色列。
Bacchae 巴基,女祭司:是希腊神话中酒神巴克斯Bacchus的女伴。
Bacchylides巴基利德斯:公元前5世纪开俄斯Ceos岛的希腊抒情诗人,诗人西摩尼得斯Simonides的侄子。曾出入叙拉古僭主宫廷,那里聚有品达等希腊著名诗人。据普卢塔克记载,他被逐出开俄斯后在伯罗奔尼撒生活了很长时间。1896年发现他的14首胜利者颂歌和6首酒神颂歌以前只有少许残篇传世。其酒神颂歌是叙事诗,颇具历史价值。对罗马诗歌(如贺拉斯的诗)都有较大影响。
Bacon, Francis弗朗西斯 培根(1561-1626):也称为 SIR FRANCIS BACON, 1603-18 荣膺子爵。英国政治家哲学家法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曾任律师,下议院议员,首相/行政官lord chancellor of England (1618-21)。认为经院哲学的“假相”盲从权威及其教条,脱离自然,不能获得真知灼见。主张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自然是物质的,知识来源于感觉及其归纳;“知识就是力量”。美学上强调理想化和浪漫主义。代表作有:《新工具论》Instauratio Magna (1620), also known as Novum Organum,《亨利七世时的英国史》History of the Reign King Henry the Seventh。
Bacon, Roger罗杰尔培根(约1220-92):英国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
Baha’ ad-Din [阿拉伯语] 巴哈 丁 (?-1234):埃及阿尤布王朝开国君主萨拉丁( 1174 -1193 )传记的作者,他透彻地分析了萨拉丁在危急关头决策的动机,是中世纪穆斯林史学的杰作。
Barbaro, Ermolao 埃尔莫劳巴尔巴罗(约公元15世纪):意大利早期人文主义者,波利提安的朋友。
Barker, Ernest 尔尼斯特巴克尔(1874-1960):英国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毕业。1898- 1920年先后任教于牛津大学的默顿学院、沃德姆学院、圣约翰学院和新学院。1920-27年任伦敦大学皇家学院院长。1927-39年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政治学教授。1944年封为爵士。主要著作有《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Plato and Aristotle (1906)、《希腊政治学说,柏拉图及其前辈》Greek Political Theory. Plato and His Predecessors(1925)、《社会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原则》Principle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1951)、《亚里斯多德政治学,翻译加注释》The Politics of Aristotle, Translated with Notes(1960)等。他认为国家是道德实体,是人权的赋予者。权利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受国家制度制约。既不存在任何无条件的权利,也不能在不同制度中存在相同的权利。他主张维护自由,把自由分为民事、政治和经济3类。民事自由包括人身、思想和契约自由;政治自由是通过投票和代表的程序来组织和控制政府。从来没有绝对自由,任何人的自由必然受到所有人对自由需要的限制。每个人的自由都与他人有关,自由必须常加限定。没有限定便没有自由。
Barnes, Robert 罗伯特巴尼斯(1495-1540):英国基督教路德宗的历史作家,写过反对教皇的《教皇列传》Vitae Romanorum pontificum (Lives of the Pontiffs);曾支持亨利八世的宗教独立,后被杀。
Basel n.巴塞尔,瑞士西北部莱茵河畔城市,是欧洲古老的文化中心之一。
Basil the Great /Saint [大/圣] 巴希勒(约330-379):恺撒利亚城的主教,4大希腊教父之一。他创立了东部教会的修道礼仪,并促进了政教合一的君主制。
Basileus [希腊语] 巴赛勒斯,古希腊荷马时代的国王/酋长,或军事首领。
Batrachoi [希腊语] 《蛙》Frogs,雅典喜剧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在公元前405年写的政治讽刺剧,主题是抒发建设民主城邦的理想。
Baudouin, Fran?ois 弗朗索瓦博杜安,16世纪法国的法律史家。
Bavaria n.巴伐利亚,古代德国南部的独立王国。
Bayle, Pierre皮埃尔贝勒(1647-1706):法国哲学家历史评论家,怀疑论者。生于邻近法国的西班牙村庄卡拉。早年就读于加尔文教和耶稣会学校,信奉天主教,1670年皈依新教,1684-87年间他担任过《共和国信箱》杂志的编辑。他的主要著作《历史批判辞典》Dictionnaire historique et critique(1697)Historicaland Critical Dictionary指出,启示和理性是绝对不相容的。圣经的启示和奇迹包含着无数矛盾,是靠盲目信仰支撑着。奇迹经不往上帝播撒于人心的理性批判。因此,表面看来哲学是神学的奴仆,实际上神学才是哲学的奴仆。贝勒认为道德与宗教信仰无关,例如斯宾诺莎等无神论者并没有道德堕落。道德取决于教育、习俗等多种因素,良知是道德的泉源。他继承笛卡尔继续批判了17世纪支持神学的“形而上学”,宣告了18世纪“理性时代”的到来,驳斥了莱布尼茨的神造世界“神正论”与 “前定和谐”。他指出“前定和谐”说,即关于上帝能驱使无数实体都各行其是的观点,就好比一条无人驾驶的船会自动入港避风一样不可想象,无法用理性证明。
Beard, Charles Austin 查尔斯 奥斯丁比尔德(1874-1948):美国历史学家。出身富豪。1904年从牛津大学回国到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政治学。代表作《从经济角度解释美国宪法》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1913)认为宪法是既得利益者制定的,有偏见。
Beazley, John 约翰庇兹里(1885-1970):英国古典学家。他运用19世纪的新方法,把古希腊瓶画的整体研究提高到了新水平
Bede the Venerable, Saint [圣] 比德(672-735):盎格鲁-撒克逊人,基督教神学家,史学家;代表作《英吉利教会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陈维振,周清民译,商务印书馆,1991。该书主记597-731年盎格鲁-撒克逊部落皈依基督教的全部历史,滥于奇迹;他的注释圣经法影响了整个中世纪。
Bekker, August Immanuel 奥古斯特 以马内利贝克尔(1785-1871):德国古典文献学家,曾编订大量古希腊作品的评注本。沃尔夫在霍尔大学University of Halle古典文献学专业培养的高足,1810年毕业后担任柏林大学Friedrich-Wilhelm University, Berlin哲学系教授。曾先后游历法意英德四国,搜集大量古典抄本后于1814-21年编成《古希腊奇闻轶事》Anecdota Graeca (希腊语名称为 Anecdotes)评注本。由他编纂出版的古希腊名著评注集有《柏拉图全集》(1816–23), 《阿里斯托芬全集》(1829), 《亚里斯多德全集》(1831-36)以及25卷《拜占廷历史文献集成》Corpus Scriptorum Historiae Byzantinae, 25 vol. c. (1850); Body of Writings of Byzantine History。他编纂出版的拉丁文献评注版仅有《李维全集》(1829-30)和《塔西佗全集》(1831)。贝克尔仅限于古籍抄本的校订,对其他涉略不多。
Belisarius 贝里萨留斯,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大将。
Beloch, Karl Julius卡尔 尤利乌斯 贝洛赫 (1854- 1929):德国古典学家,以首次研究希腊罗马的人口问题而著称。代表作《伯里克利以来的雅典政治》(1884),《希腊罗马世界的人口》(1886)。
Benedict of Nursia, Saint [圣] 努尔西亚的圣本笃(约480-547):西罗马帝国地区(特别是本笃修会)修道制度的创始人。
Benedictine n./adj. 本笃会修士/的。
Bengel, Johann Albrecht 约翰 阿尔布莱希特 本格尔(1687-1752):德国路德宗神学家,圣经学者,斯瓦比亚虔诚派Swabian Pietism的奠基者,《新约》考据学的前驱。早年在图宾根Tübingen求学,1713任命为邓肯铎夫Denkendorf某神学院教授,在此发表了他研究《新约》的早期作品。在校读多种文本时,他提出的校勘原则是“越是难读的越要采纳”,校勘圣经的学者不该对经文穿凿附会,但也应该竭力探微掘幽不至遗漏隐义。不仅应该给见证古籍的记录分类,还应该根据抄本流传的顺序对历代学者见证古籍的记录进行评价。代表作是《希腊文圣经校注本》 Novum Testamentum Graecum (1734), 《新约箴言集注》Gnomon Novi Testamenti (1742)。
Bentham, Jeremy杰里米本山姆(1748-1832):旧译边沁,英国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创始人。176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女王学院。1781年任伦敦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1789)等。本山姆(边沁)的功利主义认为,痛苦与快乐是两大主宰,求乐避苦是人的本性。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时,自然就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幸福。他提出以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判断国家制度和法律优劣的唯一标准。他否定天赋权利说,攻击社会契约和自然法理论。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权衡利弊得失的结果。人们认识到不服从的祸害远大于服从的祸害,甘心服从执政者,要求建立国家,使安全和财产受到保护。因此,国家是必需的。他主张分权代议民主制,由立法权控制行政权;国会只设下院,每年选举一次;议员不担任行政官职,不受政府控制等。他的思想成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原则。
Bentley, Richard 理查德 本特利(1662-1742):英国教士,古典学名家,精于古籍校勘。成名作《致约翰米尔书》Epistola ad Joannum Millium (1691)是后来西方校勘学的典范。
Bernays, Jakob雅各伯 伯内斯(1824-81):德国古典学家,与拉赫曼、里奇尔、马德维格等人共同奠定了现代西文古籍校勘方法。
Bessarion, John约翰 贝萨利昂(1403-72):原籍是土耳其境内特勒比佐德人氏,希腊著名学者普勒松George Gemistus Plethon的学生,曾出席1438-45年菲拉拉-弗洛伦斯举行的基督教大公会议,主张东西教会联合;联合协议被推翻以后,皈依了西罗马,后成为枢机主教。
Biblical adj. 圣经的
Bibliography of American Doctoral Dissertations in Classical Studies and Related fields, A; Edited by Thompson, L. S. Hamden, Conn.,Shoe String Press, 1968.250P《美国古典学及其相关学科博士论文目录》,书后有主题、标题、地名以及希腊文、拉丁文检索词索引。
Bibliotheca Latina mediae et infimae aetatis《中古拉丁语书目》:德国书目文献学家法布里丘斯Johann Albert Fabricius在1734-36年编纂出版的著作,1746年由C. Schottgen出版增补卷,1754年由J.D. Mansi编辑发行新版。该书奠定了中古拉丁文献研究的基础。
Bibliotheca or Myriobiblon《古代西方书目》:由圣佛提乌斯(约820-891?)主编的大型书目文献,每书都有提要和评价。它也许是古代西方最早的书目文献专著之一。
Biondo, Flavio 弗拉维奥 比昂多(1392-1463):拉丁语名称为 FLAVIUS BLONDUS,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他的两部历史代表作是《插图本意大利史》Italia illustrata (撰写于1448-58年间, 1474年初版)和《罗马帝国衰落的年代》Historiarum ab inclinatione Romanorum imperii decades(撰写于1439-53年间,1483年初版;它的英语译名是 Decades of History from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Roman Empire)。《插图本意大利史》是作者广泛旅游考察以后,对18个意大利省做出的地理和历史描述。从罗马共和国和帝国开始,他追溯了野蛮人入侵的400年历史,分析了法兰克王国诸帝对意大利发展的影响。他的32卷《罗马帝国衰落的年代》从410年哥特人洗劫罗马开始写,直至1442年意大利城市的复兴,史料精审论述周详。这本著作首次为意大利编年史确定了框架,并最先提出“中世纪”概念。他的名著还有3卷本《复原罗马》De Roma instaurata(1444-46),Rome Restored重新解释了古罗马的地貌。
Blemmydes, Nicephorus 尼斯弗鲁布勒米德:13世纪君士坦丁堡的著名学者。
Blessed [天主教术语] 真福品:天主教通过宣福礼beatification授予杰出信徒的封号,其品级仅次于圣人Saint。
Boccaccio, Giovanni乔瓦尼薄伽丘(1313-75):意大利人文主义诗人作家,代表作《十日谈 》the Decameron (1351-53)叙述1348年佛罗伦斯黑死病肆虐,10名男女青年到乡村避难,欢宴歌舞之余10天每人讲一爱情故事消遣,共 100 个故事。它无情地揭露了教会神圣的面纱,辛辣地嘲讽教廷是“容纳一切罪恶的大洪炉”。抨击禁欲主义,追求爱情和现世幸福。他还翻译和诠释过许多古籍。晚年致力于《神曲》研究,并撰写《但丁传》。
Bodin, Jean让博丹(1530-96):法国宪政学家,近代国家主权sovereignty学说的创始人。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历任王室律师、监察官及法国三级会议第三级代表。1576年发表《国家六论》Methodus首次系统论述了国家主权学说。他的主权理论以家长制为出发点,认为国家的基础是拥有主权的若干家庭及其财产组成的合法政府。因此国家如家庭一样,所有的立法行政权力只应归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拥有至高权力的君主或集团。主权对内至高无上,对外独立平,这是国家区别与其他社会团体的主要标志。主权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永久性的绝对最高权力。它不受法令限制,因为主权是法律的来源。政府可以更换而主权永恒。法律体现主权,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并使国家合法化。主权的内容包含立法、宣战、媾和、任免官吏、征税、铸币以及要求臣民效忠服从等。博丹区分了国家类型及其管理形式。将政体分为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3种类型。并根据权力继承的合法性和行使权力的方式不同,把每种政体划分为合法、僭主和叛乱 3 种管理形式。博丹称赞君主立宪制是各种政体中最稳定合理的,反对混合共和政体,认为主权分割为几个机构分别掌握违背主权不可分割的原理。博丹的学说反映了16世纪法国新兴资产阶级既要君主中央集权制,又要维护资产阶级的财产权利。他的学说与同时代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的学说同样具有国家专制主义倾向。
Body of Writings of Byzantine History参见 Corpus Scriptorum Historiae Byzantinae
Boeckh, August奥古斯特 伯克(1785-1867):德国柏林古典文献学家。不仅在研究希腊诗歌,特别是研究品达的诗歌方面成就卓著,而且为研究希腊的私有经济和公有经济乃至系统地搜集编纂《希腊铭文集成》Corpus Inscriptionum Graecarum in four volumes with index (1828-77)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oethius 伯义修(470-524):罗马教廷的御用哲学家,代表作《哲学的安慰》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
Bolland, Jean让 博兰德(1596-1665):拉丁语名称为 Johannes Bollandus, 法国-比利时人,耶稣会士,西方古文献学的前驱之一。他继承罗斯威德Héribert Rosweyde (1569- 1629),继续重编巨著《圣徒传集》Acta Sanctorum,对开本,成书65卷,17-18世纪的文献学者乃至最初的校勘理论,大都是从他们开始的《圣徒传集》的编纂进程中产生的。后来该编纂队伍扩展为一个隶属于法国本笃会的圣莫尔Maur小修道会,学术界称为博兰德学派Bollandists。
book hand = scriptura litteratoria 抄书字体
Book of Martyrs《殉教烈士传》:英国清教徒约翰福克斯(1516-87)1563年发表的著作,叙述了14-16世纪英国女王玛丽一世在位期间新教徒遭受罗马教廷迫害的历史;他对宗教裁判所The Inquisition的深刻揭露,影响极大。
Book of the Kingdom of Sicily 参见Liber de regno Siciliae
Bopp, Franz弗朗兹 伯普(1791-1867):德国语言学家。他开创了梵语Sanskrit和欧洲语言的比较研究及其分析方法。他的成名作是1816年发表的《梵语的动词变位体系》über das Conjugationssystem der Sanskritsprache(1816),On the System of Conjugation in Sanskrit首次探讨了梵语、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和德语的同源问题,特别是动词的历史渊源。1820年以后他开始研究相关的其他语法比较。1821-67年担任柏林大学教授,是给柏林大学带来美誉的著名教授之一,它的声誉不仅深远影响了古代史研究,而且深远影响了其他语言的研究。其他著作:《梵语语法》(1827),《梵语和拉丁语词汇对比》(1830). 他的集大成著作是1833-52年出版的6册本《梵语、古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哥特语和日尔曼语的语法对比》Vergleichende Grammatik des Sanskrit, Zend, Griechischen, Lateinischen, Litthauischen, Altslawischen, Gotischen und Deutschen (1833-52),Comparative Grammar of Sanskrit, Zend, Greek, Latin, Lithuanian, Old Slavic, Gothic, and German论述了最初的语法结构,追溯了语音规律。
Bossuet, Jacques-Bénigne雅克-贝尼涅波苏维特(1627-1704):法国主教和历史哲学家,因维护法国教会反对罗马教廷的演讲口才和撰写名人悼词的文采而闻名。
Boule [古代雅典的]议会council:它是公民大会Ecclesia 的常务委员会,兼有类似政府的职能。公元前594年执政官梭伦设立议会时,议员从四个血缘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因此叫四百人议会,第一、二、三等级的公民都有资格当选。最初的议会主要为公民大会预审提案,准备议程;公元前508年执政官克里斯提尼改革议会为五百人,议员从十个地域部落中用抽签法各选出50名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组成,每50人组成一个主席团Prytaneis,每团轮流执政一年的1/10(约36天)时间,称为一届。每位议员在其他合格公民轮流担任过此项公职一次之前不能重复担任,因此几乎所有公民一生中都有轮任一次的可能。到公元前4世纪时,议员每天有五个奥波尔Obol津贴。每届主席团每天抽签选出一名主席,任期一天。主席负责召集会议,掌管国玺、国库和档案库钥匙,兼有议长、政府首脑和“秘书长”的职能。主席团的主要工作是为公民大会准备提案,主持公民大会的发言和表决,处理国家常务、接见外宾及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公元前5世纪随着议会权力递增,元老院实权递减,从此公民大会由元老
院控制下的形同虚设成为议会控制的真正的最高权力机关。
brethren n. [古代]弟兄们, 同胞,同党
Britannia《不列颠志》:(1586年初版,后来大有扩充),英国文物学家威廉坎穆登 William Camden的代表作,最早测量和记录了英格兰地貌。
Briton = ancient British:古罗马时代对英国人及其语言的称谓
Bruni, Leonardo列奥纳多 布鲁尼(1370-1444):也称为 LEONARDO ARETINO,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作家。曾任罗马教廷秘书和佛洛伦萨市市长(1427-44年),代表作是12卷本的《佛洛伦萨人民史》Historiarum Florentini populi libri XII (1610))Twelve Books of Histories of the Florentine People,它是第1本精选史料的佛洛伦萨史。他还把许多古希腊著作翻译为拉丁文,他用意大利文写的《但丁传》《彼特拉克传》和《薄伽丘传》极大地宣传了人文主义。
Budé, Guillaume 桂劳梅布旦(1467-1540):也叫布迪乌斯Budaeus。15-16世纪的法国人文主义校勘学派首领。他们在1508年出版了罗马法典《法令分类注解》的第一个历史注释版本。为新兴学科法律和制度发展史奠定了基础。
Bull [教皇的金属] 官印:拉丁文bulla原意是庞大强壮的雄性动物,例如公牛、公象等。因为御玺多用这类动物雕塑做印纽,故名。盖有金属官印的那一类教廷文件档案也叫bull。
Burgundio of Pisa 比萨的勃艮第奥:12世纪的意大利学者,曾和威尼斯的詹姆斯到君士坦丁堡寻求神学和哲学知识;勃艮第奥还带回意大利一些文学和神学手稿。
Bury, John Bagnell布瑞(1861-1927):旧译伯里。英国古典学家、拜占廷史家、史学理论家、剑桥学派主将,第一版《剑桥古代史》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主编。出身爱尔兰牧师家庭,幼承庭训,精通多种古代文字。1878-82年都柏林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毕业后,1885年开始在母校从事教学研究。1889年出《晚期罗马帝国史》A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from Arcadius to Irene, 2 vol. 1893年出《罗马帝国通史》the History of the Roman Empire from Its Foundation to the Death of Marcus Aurelius。1896-1900年为完善吉本Gibbon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版了注疏本,即增加了前言、注释、附录。1902年任剑桥大学钦定近代史教授。1900年出经典《古希腊史》A History of Greece to the Death of Alexander the Great,陆续修订至1975年出到第四版。1923年出版《罗马帝国通史》续篇the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from the Death of Theodosius I to the Death of Justinian。
Busolt, Georg乔治 布索尔特(1850-1920):德国古典学家。代表作《希腊史》注释资料十分翔实。
Bywater, Ingram 尹格兰姆拜维特尔(1840-1914):英国古典学家,研究亚里斯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成就卓著,极大地深化了古典学说史研究。
Byzantine Empire 拜占廷帝国(395-1453):东罗马帝国的别称,汉语史书称大秦或拂菻 。330 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定都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廷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 ;因此395年 罗马帝国分裂以后,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部称拜占廷帝国。领土以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为中心,横跨欧亚非三洲,包括亚美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395-1453年经历107 个皇帝 ,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Caesar, Julius 恺撒(约公元前100-前44):拉丁语全名是 GAIUS JULIUS CAESAR,古罗马政治家文学家。出身贵族,是马略的妻侄,秦纳的女婿。因苏拉迫害曾背井离乡。因慷慨好施而负债和积极参加反苏拉斗争博得声望。公元前62年任行政官、西班牙总督,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盟,史称前三头(The First Triumvirate)。为了结盟,他把年仅14岁的女儿嫁给年过半百的庞培。翌年任执政官、山内高卢总督。公元前58-前51年,通过多次征战山外高卢将罗马的西北边疆拓展到莱茵河畔,赢得了雄厚财力和维己是从的大军。公元前55年后侵入日耳曼、不列颠。前53年克拉苏毙于安息作战后。恺撒与庞培及元老院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内战。公元前49年 1月,恺撒率军渡过鲁比肯河,速占意大利。随后又在西班牙击溃庞培。前48年法萨罗一战全歼庞军,接着挥师埃及追杀残敌。公元前45年庞培被杀内战结束。恺撒曾获得终身独裁官、执政官等职,兼领大将军大祭司。任内实行一系列改革,开帝政先河:如改善行省管理,授予高卢行省和西班牙某些自治市以公民权,建立老兵殖民地,颁布自治法,增加职官人数,整顿元老院,颁行“儒略历”等。虽然他为政宽容、兼顾不同阶层利益,但其独裁仍然不能消弭共和派的强烈不满。公元前44年的the Ides of March,即3月15日,被布鲁图和喀西约等阴谋分子刺杀于元老院。恺撒不仅善于治军,足智多谋,而且文采昂然。公元前52-51年写成8卷/章《高卢战记》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 (The Gallic War, 1917) 涵盖公元前58-52 年历史。前7卷由恺撒执笔,第8卷为西尔提斯续写。它详述了恺撒征战高卢、日耳曼以及公元前55-54年两次入侵不列颠的经过,沿途所见的地理物产、民族风情。西塞罗称赞此书“文笔典雅、直率”,长期被西方作为古典拉丁文教材。推荐汉译本:任炳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另外还有3卷/章《内战记》Commentarii de bello civili (The Civil Wars, 1914),涵盖公元前49-48年历史,可能撰写于公元前45年。它记述了恺撒战胜庞培及其党羽的经过。任炳湘,王士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后来Caesar演变为西方帝王的沿用头衔。
Caesarea 恺撒利亚城:位于土耳其安卡拉东南265千米处,属于罗马帝国时代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e行省的首府,现在叫Kayseri。
Calabria 意大利的卡拉布里亚地区。
Calcidius (or Chalcidius)卡尔西迪乌斯或者查尔西迪乌斯,4世纪西罗马帝国的学者,曾把柏拉图晚年写的论宇宙生成的著作《蒂迈欧》Timaeos (Timaeus)翻译为拉丁文。
Calends = Kalends:(罗马古历的)每月第一日;朔日
Caliph n. 哈里发(Khalīfah):伊斯兰教社团领袖或国王的称谓,原意为代理人/继任人。穆罕默德去世后,继任者艾卜伯克尔称真主使者的哈里发,早期4大哈里发行使接受启示以外的一切世俗权力。倭马亚王朝后,选举哈里发改为世袭制。尽管享有几乎无限的领袖权力,但在宗教事务中必须遵循教法。若不称职,理论上可被废黜。1258年,阿巴斯王朝末代哈里发被蒙古军队杀害后,正统的哈里发政治制度结束。
Caliphate 伊斯兰教社团领袖或国王(哈里发,Caliph / Khalīfah)的职权及其领域。
Callimachus卡里马克斯(约公元前305-前240):亚历山大里亚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托勒密家族的宫廷诗人。生于北非,留学雅典。应托勒密二世之邀担任亚历山大城图书馆馆长。哀歌体的《典故的起源》Aitia (in English Causes)共4卷,多散佚)是他最著名的诗歌,主旨是解释各种节庆、习俗和名称的起源,但也有对爱情的出色描写。传世 6首《颂歌》63首《铭辞集》。《颂歌》虽然是献给宙斯、阿波罗、阿尔忒弥斯、得墨忒尔等希腊神祗的,因为语多戏谑,淡化了宗教意义。他提倡诗歌简短和细节锤炼,着重表现上流社会现实生活和爱情,反对套用古代史诗形式,为此与阿波罗尼奥斯争论。他的诗风对罗马诗人卡图卢斯、奥维德等影响很大。他还编辑了 120卷/章的大型辞书《名家名著概要》Pinakes(in English Tablets),内容包含古希腊主要作家及其传记和参考书资讯。估计他的作品曾有 800种,但19世纪以前只有《颂歌》和《铭辞集》流传,后来发现800多个片断,吸引了许多学者研究他,并为他出版文集。
Calvin, John约翰 加尔文(1509-64):法语姓名为 JEAN CALVIN, or CAUVIN,法裔瑞士新教神学家,1533年他与罗马天主教决裂,然后在1536年出版的《基督教原理》Christianiae religionis institutio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1559年全文版)提出了他的神学主张,即今天长老会教派的信条。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The.参见附录7
Camden, William威廉坎穆登(1551-1623):英国文物学家,运用人文主义历史方法的前驱。代表作《不列颠志》Britannia最早测量和记录了英格兰的地貌;他的《伊丽莎白王朝编年史》Annales Rerum Anglicarum, et Hibernicarum Regnante Elizabetha (Annals of Elizabeth’s Reign),利用了大量官方档案。
Camerarius, Joachim姚基姆 卡梅拉留斯 (1500- 74):德国古典学家,路德宗神学家。曾在宗教改革中致力于调和新教和天主教。协助梅兰希顿(1497-1560)编纂古罗马普劳图斯著作时出力很多。
Canon 天主教主教座堂的荣誉修士/教士。
Canonization 天主教追封圣人或圣典的宗教礼仪。
Canonry 天主教主教座堂荣誉修士/教士的职位或尊严。
Capitol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国国会大厦/俗称国会山庄所在地,是华盛顿特区占地1.6公顷的建筑群。单词Capitol源于古罗马的主神殿(丘比特神殿)所在的山丘地名Capitolium [拉丁文], Capitolino [意大利文] 和Capitoline [英文], the hill on which Jupiter’s temple stood. 勿与capital [首都]混淆。
Cappadociae 卡帕多西亚:罗马帝国时代位于土耳其中部的行省;其首府恺撒利亚城(Caesarea)现在叫Kayseri。
Carolingian n./adj. 750-987年代加洛林 (查理) 王族/的, -ing, 古德语形容词词尾,-ian,英语形容词词尾;名词“查理”在欧洲语言的转型链:[拉] Carolus = [意] Carlo = [法] Carlo = [德] Karl = [英] Charles
Carthage迦太基(遗址在今突尼斯湾):大约公元前814年,腓尼基Phoenicia的城邦推罗的殖民者在北非建立此城邦,公元前8-3世纪曾是西部地中海强国。迦太基王国后来的领土范围达到西西里岛西部、意大利西南部岛屿和西班牙南部,与希腊罗马人长期对峙。迦太基长期为地中海西部地区的贸易中心,经商收入是财富的重要来源。迦太基拥有庞大船队,居民善航海,贩运奴隶、金属、奢侈品、酒和橄榄油等。手工业也很发达,尤以纺织品著称。内地巴格拉达斯河谷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很早就出现了奴隶制庄园。迦太基的当权者主要是贵族寡头。最高行政官员称为苏菲特,有两名,每年从富人中选举产生,没有兵权。元老院由 300人组成,其成员终身任职。公民大会权力有限。另设有百人会议,成员 104人,执掌监察和审判权。军队主要由雇佣兵组成,舰队多用来自地中海岛屿的雇佣兵。步兵和骑兵则多从土著部落中征召。军队首领有时在国家生活中起重大作用。雇佣兵暴动是迦太基内部不稳的重要因素。土著部落和奴隶的反抗斗争也不时发生。公元前 6-5世纪,迦太基与地中海西部的希腊人多次冲突。当罗马把侵略矛头指向西西里时,两强冲突不可避免。由于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 Punici。而迦太基为腓尼基人所建,因此,罗马与迦太基之战称为布匿战争Punic Wars(264-146 BC)。
Casaubon, Isaac 伊萨克卡扫本(1559-1614):精通希腊语的法国古典学者,16-17世纪著名神学家。
Cassiodorus, Flavius弗拉维乌斯 卡西奥多鲁斯(490-585):全名是 Flavius Magnus Aurelius Cassiodorus,意大利东哥特王国时代的政治家,修士。526年担任东哥特首相magister officiorum (chief of the civil service).退隐后创建维瓦立乌姆Vivarium修道院,领导修士们抄写了大量教内外经典,后人效仿,蔚为风尚。许多古罗马典籍因此幸存,厥功甚伟。
Catalan = Catalonia:(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语 adj. 加泰罗尼亚/人/语言的
Catania 卡塔尼亚,西西里岛东岸港市。
catena(in English chain)串珠本:是配有多种详细注释、前后呼应、彼此贯通的《圣经》版本,公元6世纪由巴勒斯坦的普罗高皮厄Procopius首先编纂。
Cato, Marcus Porcius马尔库斯 鲍齐乌斯加图(公元前234-前149年):俗称老加图Cato the elder,古罗马保守派政治家文学家、演说家,拉丁语散文奠基人。平民plebeian世家出身,历任保民管、执政官、监察官。他强烈反对希腊文化渗透,主张恪守拉丁道德传统,反复鼓吹消灭迦太基。公元前146年他写成了罗马的第一部7卷本历史《起源》Origines,惜多散佚。公元前160年写成《论农业》De agri cultura(On Farming),它不仅是研究公元前2世纪意大利中部农村风俗和农业生产细节的重要资料,也是完整保存下来的拉丁著作中最古的。
Catullus, Gaius Valerius盖约 瓦莱里乌斯卡图卢斯(约公元前84-前54):古罗马杰出的抒情诗人。16岁开始写诗,诗集共116首,第1-64首使用希腊抒情诗格律,第65-116首用哀歌体格律;有的诗歌可能是翻译或改写自希腊作品。他的抒情诗主要歌颂友谊和爱情,但也抨击恺撒等社会名流。他的哀歌体抒情诗不仅为罗马诗歌奠定了基础,对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抒情诗也影响深远。
Cecil, William, 1st Baron Burghley一等男爵伯利 威廉塞西尔(1520-98):Burghley也拼作BURLEIGH,在1551-71年期间也称为 SIR WILLIAM CECIL,英国都铎王朝末代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宠臣、政治家、外交家;因功授爵。
Celt n. 凯尔特人:源于中欧的一支印欧民族,在罗马帝国形成以前流传到西欧、不列颠群岛。尤指不列颠人和高卢人。
Celtis, Conradus康拉德斯 塞尔提斯(1459-1508):拉丁语名为 CELTES, 德语名为 CONRAD PICKEL。德国古典学者,诗人;当时德国人称呼为“头号人文主义者” Der Erzhumanist(The Archhumanist)。他模仿比昂多的《插图本意大利史》写的德国地理志, 在1530年由萨巴斯天 敏斯特尔写完。
censors双监察官:古罗马共和国职官中最能体现“分权制衡”的享有最高监督权的官员,由百人队大会从元老院选举两位德高望重的退休执政官担任,任期18个月。监察官与执政官consul、保民官tribune和首席大祭司pontifex maximus地位并列,是罗马共和国4大最高官职之一。他俩不仅能监察在任百官,甚至也能根据渎职或腐败撤销元老的职务。但是,分权制衡原则又规定,监察官无权僭越,如同裁判永远不能亲自参加比赛那样,监察官永远不能亲自取代被他罢免的任何行政或司法职务。被免职务根据制度另行选举。这一条规定就杜绝了阴谋家假公济私篡国夺权垄断政治的可能。古罗马紫色官袍的崇高地位类似于明黄色龙袍在中国皇宫的地位,原来只有勒克斯国王死后有资格穿紫入葬。即使取代了国王行政权的执政官死后也无权享受此种殊荣。监察官是唯一死后有资格身穿紫袍入葬的罗马共和国官员,由此可见监察权及其“分权制衡”观念在罗马政制体系中的至高地位。监察官的设置止于公元前22年。
Centifolium Lutheranum《路德宗作家传》:德国书目文献学家法布里丘斯Johann Albert Fabricius在1728-30年编纂出版的著作,它著录了200 位新教作家及其作品。
Centuriae Magdeburgenses《马格德堡的世纪》:Magdeburg Centuries, or so-called the Ecclesiastica historia,13 volumes, 1559-74,或者叫《基督教史》,13卷。是新教教会为了对抗天主教在1559 -74年汇编而成的巨著,它重新叙述了截止1200年的教会历史。
Chalcenterus 参见Didymus
Chalcocondyles, Laonicus 劳尼卡斯卡尔科空迪勒斯(1423-90?):也拼作LAONICUS CHALCONDYLES,拜占廷历史作家,代表作《论证历史》Historiarum demonstrationes论述了土耳其国家的兴起,大约在1464年写成。
Chancery文秘处,欧洲古代兼具文秘和档案管理功能的官方机构,直到17世纪沿袭未变。各国中央文秘处负责起草和颁布的官方文件有法规、诏书、外交信函、行政文书、特许状地契、以及其他证明等。
Charlemagne 查理大帝(742-814):英语称 Charles the Great或Charles I, 768-814年为法兰克王, 800-814年为西罗马帝国皇帝。magne = great,如果误译为查理“曼”大帝时,“大”就重复了。
charter hands = scriptura forensis seu diplomatica [拉丁语] 公文字体。
charter=carta [拉丁语]营业执照:君主颁发的权利特许状,团体之间签订的规章,例如英国的大宪章Magna Carta of 1215.
Cheke, Sir John 约翰 切克 勋爵(1514-1557):Cheke 也拼作Cheek。英国人文主义者,剑桥大学钦定希腊语教授,最早发现古今希腊语读音区别。
Choeroboscus,Georgius 焦究斯考安劳保斯库:公元8世纪上半叶的拜占廷希腊语法家,著作广泛但平庸。
Choniates, Michael 麦克尔 考尼亚特(约1140- 1220):也叫做MICHAEL ACOMINATUS,雅典大主教,人文主义学者。
Choniates, Nicetas 尼西塔考尼亚特(约1150-1213):也称为NICETAS ACOMINATUS,拜占廷政治家史学家,他写的《编年史》记录了1189-1204年第3-4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拜占廷的耻辱;还编纂了12世纪的神学论文集。
Christianiae religionis institutio (1559年全文版;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基督教原理》,法裔瑞士新教神学家约翰 加尔文John Calvin在1536年出版的代表作。
Christianity基督教:广义包括罗马公教Catholicism(亦称天主教)、正教Orthodox(亦称东正教)和新教Protestants(亦称耶稣教)三大派,它的狭义则仅指新教;基督教是巴勒斯坦拿撒勒人Nazareth耶稣Jesus于公元1世纪时创立的。其信徒相信惟一真神雅赫维(或译为“亚卫”,曾被长期误译为 “耶和华” Jehovah或Yehevah)派他的儿子耶稣为救世主来拯救人类脱离苦难。希伯来语叫 “救世主” 弥赛亚Messiah,希腊语叫基督Christos,故名。最初源于犹太教一下层派别,公元1—2世纪时从犹太教分出,逐步传遍地中海沿岸各国;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世纪时在欧洲占统治地位,11世纪时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6世纪宗教改革后新教又从天主教中分出路德宗Lutheran Church(亦称信义宗)、归正宗Reformed Churches(亦称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Anglican Communion(亦称圣公会)等三大主流和其他众多支流新派,遍及全世界各大洲,现在约占全球1/3的人口信奉基督教,在欧美各国影响尤其巨大。
Chronica [拉丁语] Chronicle:年代纪,编年史。西方中世纪以前的许多编年体史书没有反映具体内容的书名,仅在书名处题写拉丁语ANNALES(编年史)或CHRONICA(年代纪)。后来演变的英文Chronicle泛指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历史,而早期年鉴Annals只记每年的大事纲目;晚出的题名为年代纪Chronicle的史书经常综合多种年鉴,具有相对连贯的叙述或少许因果分析。例如The Chronicles《圣经 历代志》/也译《圣经编年纪》。后来又演变出“时事新闻”的现代含义,例如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旧金山新闻》。
Chronica sive historia de duabus civitatibus 英译为《双城史》:The Two Cities,德国巴伐利亚教区的主教弗雷兴的奥托Otto of Freising(约1111-1158)的代表作,从远古写到1146年。虽然他秉承奥古斯丁的历史神学体系,但不屑于谈论神迹,注重引用档案书信,史料价值很高。
Chronicle of Carion《卡里昂编年史》:德国新教神学家菲利普梅兰希顿Philipp Melanchthon的著作,由女婿卡斯帕潘策尔于1572-73年帮助最后定稿。
chronicle of Spain参见Paralipomena Hispaniae
Chronographia = chronography n. 纪年法, 计时法;年代纪
chronological adj.按时间记录的
chronology n. 年代学,编年学;
Chronology of the Ancient World, Edited by Bickerman, Elias Joseph, 2nd ed.,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223P《古代世界年代学》,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古代日历的结构,古人纪年的方法。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古希腊罗马人的各种日历,埃及人,包括在埃及的马其顿人的日历,公元前46年恺撒制定的儒略历,1582年由教皇格列高利八世修订的格列历,黄道带,以及星期等。第二部分介绍了纪年的各种方式,包括年表、名年制度等。第三部分介绍了年代学的应用。书中8张图表包括月亮的循环期、希腊日历月份名称表、儒略历在各地的差异、地球的绕行轨道、太阳在不同季节的轨迹、太阳和恒星日、行星类别、星期。书后附有10个表格:奥林匹克纪年、罗马儒略历、雅典执政官表、罗马执政官表、罗马皇帝表、早期罗马年表、古罗马历史大事年表(前776- 476年)。参见Gregorian calendar
Chrysippus克里希普斯(约公元前280-前206):使斯多亚学派系统化的主要学者,曾与基体昂的芝诺Zeno of Citium(也叫Zeno of Cyprus,约公元前335-前263年)在雅典共创学园。
Chrysoloras, Manuel 曼纽尔 克里索洛拉斯(约1353 -1415):拜占廷学者,撒路大第 Coluccio Salutati 曾把他请到意大利教授希腊语,以译介荷马和柏拉图而闻名于中世纪的西欧。
Chrysostom, John, Saint [圣] 约翰克里索斯汤姆(347-407):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圣经注释家。
Cicero, Marcus Tullius 马尔库斯 图里乌斯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 English byname TULLY,罗马政治家、法学家、雄辩家。因为文笔典雅,西塞罗著作常被选为古典拉丁文教材。西塞罗出身富裕骑士家庭,年轻时曾在希腊学习修辞和哲学。回罗马后在抨击苏拉的演讲中展示了非凡的口才和学识,因而博得赞誉。公元前63年任执政官,操纵元老院镇压喀提林阴谋的参与者。公元前60年,拒绝恺撒要他参加前三头同盟的邀请。公元前57年被放逐,次年召回。公元前51年任奇里乞亚行省总督。公元前49年内战爆发后追随庞培。恺撒被刺后热衷于恢复共和,连续发表14篇演说抨击安东尼。公元前43年12月7日被安东尼部下擒杀。西塞罗著述丰富,现存演讲辞58篇,有关政法、哲学、修辞的著论19种以及大量书信。特别是他与阿提库斯和布鲁图的信件,保留了公元前60年-前40年间的珍贵史料。目前有五种汉译本:《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 译,商务印书馆,1999。《论神性》,石敏敏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1。《论灵魂》,王焕生译,西安,西安出版社,1998。《论义务》,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西塞罗三论:老年 友谊责任》,徐奕春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circumcision 割礼:男性生殖器包皮环切手术。在犹太教,新生男儿必须举行割礼。部分伊斯兰教徒也为新生男儿举行割礼。
Cistercian n. [基督教] 西多会的修士/修女。西多会是本笃会1098年在法国创立的新修道会。
City of God 参见De civitate Dei
City State参见polis
Classical Period古典时代:泛指古希腊罗马的历史时代,它的狭义特指公元前5-4世纪的古希腊时代。因为古希腊罗马的典章文化对西方后世影响巨大,有垂范作用,故名。
Claudius n. 克劳迪 [乌斯](41-54年在位):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迪王朝的第3代皇帝。
Cleisthenes of Athens [雅典的] 克里斯提尼(约公元前. 570-前508):也拼写为Clisthenes。梭伦改革以后,四个血缘部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还起着不小的作用,执政官和四百人议事会成员都按部落选举,氏族贵族还在一定程度上操纵选举。公元前510年,贵族出身的平民领袖克里斯提尼邀请斯巴达军队干涉,推翻了庇西特拉图家族的僭越统治。公元前508年当选为执政官的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方案在公民大会通过。内容是:第一,按地域重划部落。将阿提卡的沿海城区与内地三大地区各分成十个小区,称三一区trittys,然后在三大区中各取一小区“三结合”,组成十个新政区即地域部落。这样阿提卡就从原四个血缘部落(其中各氏族毗邻)改划为十个地域部落,其中三个氏族小区不毗邻。部落的基层单位仍是自治村和城内的街区德漠斯demos,当时约一百个。公民登记、选举和征兵等项事宜均在德漠斯内进行。改革割断了公民与血缘氏族之间原有的联系。此后公民权的认可,曾一度不取决于原氏族族籍。凡在所住地登记的公民,失去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居民,都可取得公民权,这就扩大了公民的人数和力量。第二,新设五百人议会Boule取代原四百人议会;议会权力日渐增大。第三,公元前501年创立十将军委员会Strategi。第四,创立陶片放逐法Ostracism。旨在用民众的无记名投票选举法排斥民主的敌人。克里斯提尼改革结束了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长期斗争,肃清了氏族制残余,完成了贵族共和向民主共和制的过渡,在世界文明史上首创了崭新而又独特的城邦民主政制。从此雅典摆脱了长期内争的困扰,迅速发展为希腊世界一大强国。
Clement of Alexandria 亚历山大的克莱蒙(150-215):拉丁语名称为 TITUS FLAVIUS CLEMENS,亚历山大里亚的神学家。
Cleopatra VII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公元前69-前30):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公元前47-30年在位),以埃及艳后著称。
cloistered adj.住在修道院的, 隐居的
Cobet, C.G. 科贝特(1813-89):荷兰文献批评家,古籍校勘学者。
Codex Constitutionum [拉丁语]《法令汇编》: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4个组成部分之一,529年初稿,534年修订。
Codex Diplomaticus Aevi Saxonici [拉丁语] 《英国文件档案汇编》:由科姆博John Mitchell Kemble在1839-48编纂出版。
codex n. [拉丁语] (西文古籍) 抄本, 法典
cognomen复数是cognomina [拉丁语]姓:家庭中代代相传的名称。古罗马人三段式姓名的第三个名字,通常排在全名最后,如凯撒Caesa在其全名 Gaius Julius Caesar中的位置。姓氏也被用来简称全名。但是,有时候英语也把姓氏称为a descriptive nickname or epithet 绰号/诨名,这一点和汉语姓氏的概念本质不尽一样。
Colet, John约翰科勒特(1466-1519):英国神学家,伦敦圣保罗学校St. Paul’s School创始人,都铎王朝最主要的人文主义者。
collation n.校勘,整理
colonus [拉丁文] 隶农:因为的它复数形式是coloni,有人音译为“科洛尼”。在古罗马3世纪以前隶农主要指租地耕种的人,4-5世纪主要指介于自由民与奴隶之间的农业劳动者。隶农最早于公元前 2世纪出现。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公民权和土地开始分离,再加上斯巴达克起义的冲击,大土地所有者鉴于集中使用奴隶劳动存在的危险和低效率问题,把土地分成小块,不但交给奴隶耕种,也租给公民耕种。科鲁麦拉在《论农业》中提到,大庄园中的生产者分为两种,“这些人是coloni和奴隶,就是不带枷锁和带枷锁的”。coloni日益增多,于是coloni一词逐渐失去了自耕农的意思,专指那些租种他人土地的原罗马公民为隶农。他们有的自食其力,也有的是拥有资金和奴隶靠出售农产品谋利。租地需要契约,订约双方政治上平等,都有权根据自己意愿中止契约。租期一般为5年,地租用现金支付。1世纪起,随着罗马帝国大地产制的盛行,隶农制逐渐流行,隶农的地位不断恶化。3世纪时,由于战乱频仍,捐税苛重,人口流动加剧,劳动力缺乏,政府和大庄园主采用强制手段把隶农固着在土地上。4-5世纪,隶农与土地所有者的关系不再基于私人契约,而是政府法令。这期间的罗马法规定:土地所有者是隶农的主人,隶农及其财产是庄园财产的一部分。隶农的婚姻、财产继承权都有限制,尤其限制隶农自由迁徙。但是,隶农不同于奴隶,法律仍然承认他们是自由民,在法庭上不能象随便拷打奴隶那样拷打隶农;隶农有自己的家室和微薄的财产(工具,农产品);隶农获主人允许也可以当兵。大体说来,隶农的地位可能高于奴隶slave而低于中世纪的农奴serf,因为农奴除了租地以外,还是自己财产的所有者。罗马帝国晚期大中庄园广泛使用隶农劳动。由于授产被释奴从事耕作,大批“蛮族”俘虏以隶农身份定居帝国境内,自治市里的中小土地所有者又大量破产,隶农的数量不断增加。帝国后期隶农制的发展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内部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
Columba, Saint [圣] 科隆巴(约521-597):也叫做Colum, or Columcille,爱尔兰著名传教士,曾劝化苏格兰皈依基督教。
Columban, Saint [圣] 科隆班(约543-615):凯尔特教会最著名的传教士。
columella, Lucius Junius Moderatus科路美拉(盛年在公元一世纪):西班牙人。早年曾在叙利亚担任军团保民官,中年以后锐志农业。著作有12卷/章《农业管理》De re rustica(On Farming),还有《怎样种树》De arboribus(On Trees)。1745年首次出现了这两本书的英语译本,联合取名叫《农牧业常识》Of Husbandry。他的书和加图、瓦罗的书共同构成古罗马的农业志。
Comparetti, Domenico道曼尼考 宫巴烂蒂(1835-1927):意大利人,新兴学科纸草学的前驱。曾经写过一本书论述维吉尔的著作在中世纪的命运。
Comte, Auguste奥古斯特 孔德(1798-1857):全名是 Isidore Auguste Marie Fran?ois Xavier Comte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positivism奠基人。16岁进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école Polytechnique学习,1832-42年在此任教。1817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Henri de Saint-Simon的秘书和合作者。1826-29年设私塾1829-30年扩展到“贵胄学堂Royal Athenaeum”讲授实证哲学。孔德从秩序、进步的原则出发提出他的社会学,反对一切空想,最终要建立一种普遍人性的新宗教。孔德认为世界史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3阶段。与此相对应的3种社会形式为神权、王权和共和政体。为了获得实证知识,要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4种方法,贯穿其中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一的科学观。社会同自然并无本质不同,没有必要划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著有6卷《实证哲学教程》Cours de philosophie positive (1830-42); Course of Positive Philosophy、4卷《实证政治体系》Système de politique positive, 4 vol.(1851-54); System of Positive Polity等。
Confession of Augsburg of the Lutheran Church (1530)《奥格斯堡信纲》:德国新教神学家菲利普 梅兰希顿Philipp Melanchthon的著作。
Confessional, or Confessionary [天主教术语] 告解亭/神工阁:在教堂里为值班神父和信徒个别交谈而专门设置的封闭小房间,这个值班神父叫“听神工神父”。告解就是信徒到教堂向听神工神父告罪忏悔,由神父给予赦罪,并令其作一定的善功补赎罪过。虽然小如斗室,封闭小房内部又隔成两个只能容纳一个座位的小阁。坐在其中一阁的神父和对面另一阁的信徒,虽然近在咫尺却不能“面谈”;只有通过两阁之间的窗孔或帷幕,信徒向代天立言的神父忏悔“告解”或接受神秘的劝导。所有信徒(包括神职人员)都必须经常向听神工神父行此圣事。现代告解亭也有不封闭的,改造成为教堂一角的专门位置,是敞开的两个可以面对面交谈的特别座位。
Confessions《忏悔录》:圣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430)的代表作。
Confirmation [基督教术语] 坚振/坚信礼:基督徒在受洗以后若干年举办的再确认仪式。在仪式上,首先由主礼的神职人员为曾经洗礼的信徒覆手(即在额头上按手),然后涂抹圣油和划十字,并说:“某某某,请藉此印记,领受天恩圣神。”坚振圣事一般由主教施行,意义是促使已经洗礼的教徒加强信仰坚定意志,确认他已经成为耶稣基督的信徒。而在上古时代,则泛指青年男女的成年礼仪
congregation 教会社团:是信徒为了慈善、教育等目的而组成的同仁组织。有的虽是修道会的分支,但入会不必像修会那样庄严宣誓,戒律较少。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 《哲学的安慰》:罗马教廷的御用哲学家伯义修Boethius(470-524)的代表作。
Constantine I /the Great君士坦丁一世/大帝(约280-337):拉丁语全名是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nus。罗马帝国皇帝,306-337年在位。生于内索斯(今南斯拉夫的尼什)。青年时代在戴克里先军中服役。293-305年其父君士坦提乌斯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us先后成为帝国西部的恺撒(皇帝助理)和奥古斯都(皇帝)。君士坦丁随父转战于不列颠。公元306年,戴克里先和另一个 “奥古斯都” 退位后,帝位争斗又起。君士坦丁在不列颠由军队拥立为奥古斯都。经过十多年内战,324年他在亚得里亚堡和克里索普利斯大败李锡尼,从而最终战胜了所有竞争者,成为帝国独裁。君士坦丁部分地继承了戴克里先政策,进一步强化等级官僚体系,宫廷礼仪更加繁复。实行文武分治,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允许大批“蛮族”迁居帝国境内,吸收入伍,甚至担任要职。332年颁布法令,严禁隶农自由迁徙、城市手工业者脱离行会和市议员离开所属城市。但他废除了“四帝共治”,把全国划为四大区,将自己的三个儿子任命为“恺撒”。此举本为防止大权旁落,结果却给骨肉相残争夺王位提供了新的机制。他还取消近卫军,组建宫廷卫队,加强军控。鉴于帝国重心东移, 330年迁都拜占廷Byzantium,改名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Istanbul)。君士坦丁是利用基督教和蛮族军队取得王位的,因此他决定加强利用基督教。313年他与东部的统治者李锡尼共同颁布了“米兰敕令”,首次承认基督教合法。325年他在尼西亚主持基督教大公会议,创立了基督教基本信条。337年5月22日死于尼科美底亚,传说临终前受洗为基督徒。君士坦丁死后,帝位争夺16年。公元353年君士坦丁之子君士坦丁提乌斯获胜。公元379年狄奥多西一世夺取王位,对蛮族怀柔,尊奉基督教为国教,一度恢复了帝国统一。但是,他死前把帝国分给了两个儿子。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西罗马以罗马为中心。分裂使帝国政权日益削弱,江河日下。
Constantine VII Porphyrogenitus 君士坦丁七世 鲍菲洛杰尼图(905 -959):拜占廷皇帝,他在位时奖掖教育,除了自编了一套历史丛书,还计划编纂囊括全人类活动的由53部分组成的庞大百科全书。
Constitution of Athens亚里斯多德的《雅典政制》: 1891年与古希腊诗人希罗达斯的《诗歌集》一起首次出版了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纸草文献文本。
consuls双执政官:古罗马共和国最高行政当局imperium的组成官员之一。因为他们主要负责行政事务,故名。又因执政官由军队编制的森都里亚民众大会选出,当选后兼管军事,遂成为与其它行政部落会议选举产生的最高级文官(例如行政官等)相区别的军官。执政官任期一年,除了战争期间不能变通任期。间隔10方能重任。执政官接替了原来属于国王拥有的最高军事、司法、行政大权。设置两人是为了避免专制、腐败、决策失误和实行轮流坐庄或互相制约。在监察官和保民官设置以后,对最高执政官的制约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consul的原意是“协商者”,顾名思义,他们的施政纲领必须通过“协商”征得公民大会和元老院的批准。(独裁官是紧急情况下元老院从双执政官之中选择一位任命的,任期仅有6个月)。共和国其它最高行政官员chief magistrates还有双行政官praetors、军事保民官military tribunes with consular power和骑兵长官masters of the cavalry。理论上讲,除了独裁时期,5种官职地位平等,联袂供职。
Corbie考比尔 [修道院],在[法国]亚眠市Amiens附近。
coreligionist n.教友,信奉同一教派的人们。
Cornford, F.M.考恩福德(1874-1943):英国古典学家。主要从事有关柏拉图和前苏格拉底的研究。
coronation n.加冕礼:为君主或其配偶加冕的行为或仪式。
Corpus Juris Civilius《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公元528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us I,(483-565)下令组成以法学家特里波尼安Tribonianus(?-542)为首的法典编纂委员会,收集从哈德良以来历代诏令和元老院的决议,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Codex Justinionus/Justinian’s Code,共12卷,4 652条敕令,囊括所有私法、刑法、行政法和教会法各种律令。公元530年,又令编纂《法学汇编》Digesta/Digest,博采历代39位法学家的著作,将300万行文献精选浓缩为15万行,成50卷。与此同时,查士丁尼又下令特里波尼安会同另外两位法学家,在盖约《法学阶梯》的基础上加以增补修订,于533年编成新的法学教科书,仍称为《法学阶梯》Institutiones / Institutes,亦译《法理概要》、《法学总论》);565年另外有人把查士丁尼从534年到逝世颁布的律令编成《新律》Novellae。上述四部法学文献汇编,后世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us,它对后来欧美法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Corpus Scriptorum Historiae Byzantinae《拜占廷历史文献集成》:Body of Writings of Byzantine History,25卷,德国古典文献学家贝克尔A. I. Bekker先后游历法意英德四国搜集大量古典抄本后于1850年编订的希腊语作品评注本。
Cosmography《宇宙志》:拉丁文是Cosmographia,16世纪的德国历史作家萨巴斯天敏斯特尔Sebastian Münster1544年写成的著作。
Coulanges, Fustel de参见Fustel de Coulanges, Numa-Denis (1830-1889)
Council of Trent (1545-63)特兰托大公会议:特兰托是意大利北部城市,大公是红衣主教/枢机主教的别称。大公会议是天主教的最高立法会议,至今开过21次。在特兰托那次是第19次,断续历时18年,开会累计时间是4年3个月;正是这个会议奠定了反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它制定的法规有的至今仍在沿用。
Crates of Mallus马鲁斯的科拉特斯:小亚细亚斯多亚学派的学者,古代帕加马图书馆的创建者之一。
Cratylus克拉底鲁 [斯]:柏拉图的老师,雄辩家;他认为真理不存在,什么也不能肯定,辩证法就是诡辩。柏拉图著有对话集《克拉底鲁》,主要论述语言。
Cretan adj./n.克里特岛的/人
Creuzer, Georg Friedrich 乔治 弗里德里希克劳伊泽尔(1771-1858):德国巴登地区海德堡大学教授,古典学家。代表作《古代特别是希腊的神话和象征主义》Symbol ik und Mythologie der alten V?lker, besonders der Griechen, 4 vol. (1810-12); “Symbolism and Mythology of the Ancients, Especially the Greeks”提出:荷马和赫西俄德的希腊神话来源于爱琴海地区前于希腊人的皮拉斯基人Pelasgians,包含着古代东方神启revelation的象征因素。
Critobulos of Imbros 伊穆布罗斯的克里托布罗斯:15世纪的拜占廷历史作家,传世有《突厥人征服君士坦丁堡》,把攻陷君士坦丁堡的默和默德二世写成英雄首领。
Cryptographer n.古文字破译者
curia 库里亚:古罗马的一种社会组织/行政单位,有时意译为“胞族”。在王政时代,它是一个部落tribe的十分之一,由十个氏族gentes组成。它也指库里亚胞族开会的地方。后来曾泛指各种高级委员会聚会的地方。罗马帝国以后指中央决策机构。中世纪时兼指皇家法庭。当代梵蒂冈国务院叫The Roman Curia。
Cursive小写拉丁字母的草书体
Cylon基伦:雅典贵族青年。公元前632年,基伦企图利用平民的不满,组织暴动武装夺权,建立个人专制,事败被杀。
Cynic犬儒学派:讽世者,愤世嫉俗者。其思想Cynicism创始人是安提斯尼斯Antishenes(公元前444-前370年)。他认为万事皆空。美德是唯一至善的东西,而自制是唯一致德的方法。其大弟子狄奥吉尼斯Diogenes Laertius(公元前400-前325年),主张摈弃一切文明享受,回归原始生活方式,像狗那样,弃离房舍,栖身于大木桶之中。这种主张对抵制当时雅典社会腐化有一定意义,对后来各教派的苦修主义影响较大。但因这派学说过于粗野狂妄乃至荒诞,公元前3世纪后就衰落了。以后虽然时有复兴,终未形成社会文化主流。
Cyriacus of Ancona 阿考纳的西里阿库斯(1391-1452):别名Ciriaco De’ Pizzicolli,意大利商人,人文主义者。锐意南意大利和近东考古,特别是古希腊遗址。曾走访突厥帝国属下列国,把看到的雕塑和碑铭做了描图和录文,因此为后来散佚的许多文物留下了唯一的记载。编纂6卷文物描图、铭文拓片注释集,1514年毁于大火,现在仅存少许残片。
Dante但丁(1265-1321):全名是 Dante Alighieri,意大利诗人思想家,出生佛罗伦斯。少年清苦,勤奋好学,多才多艺,著述良多。曾任佛罗伦斯市最高行政官。1302年诬以“贪污、反对教皇”等罪名被革职流放近20 年。处女作抒情诗集《新生》,通过叙述他少年时代对贝娅特丽丝的爱慕和哀思,表达了摆脱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渴望自由意志和清新生活的追求。语言优美,开创了文艺复兴抒情诗的先河。《帝制论》De monarchia第一次阐述了政治和宗教平等、政教分离、反对教皇干涉政治的观点,透露出对开明君主的幻想。代表作史诗《神曲》原名《喜剧》La commedia,后人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冠以“神”字,即《神圣的喜剧》La divina commedia (The Divine Comedy)。《神曲》写于流放初至逝世前不久。分地狱hell、炼狱purgatory、天堂 paradise 3部,每部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 14232 行。全诗采用中古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通过诗人幻游地狱、炼狱、天堂过程中遇到的上百个各类人物的描写,以极其广阔的画面反映出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变革,透露了人文主义的曙光。他认为意大利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混乱现实是腐败教士和无耻封建主造成的。他痛斥教皇买卖圣职敲诈勒索的勾当,否定神权至上,认为教会和国家应当各行其事,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摆脱宗教束缚的愿望。《神曲》对古今政治、哲学、神学、诗歌、绘画等都作了总结,因此是划时代的里程碑,百科全书式的巨制。他摒弃拉丁文,用意大利俗语写作,奠定了统一意大利各族方言乃至欧洲世俗文化的基础。
Darwin, Charles查尔斯 达尔文(1809-82):全名是 Charles Robert Darwin。英国博物学家naturalist,进化论奠基人。医生世家出生,8岁丧母。1827-31年在剑桥大学学习神学。青少年兴趣广泛学习成绩平庸。1831-36年参加英国海军贝格尔舰HMS Beagle的环球航行,先后考察了南美、澳洲及其附近岛屿。5 年考察回国后1837-39年陆续发表了有关生物学及地质学的考察报告,其中包括《贝格尔舰所经各国的地质及博物调查日记》、《贝格尔舰航行动物志》,以及三册有关珊瑚礁、火山岛的地质报告。他提出环礁是因海底下沉珊瑚向上堆积而生成的。1851-54年先后发表了4 篇论述蔓足类的专著。1858年6月他得知博物学家华莱士表述了与他相同的进化论的文章,立即写出自己的论文,与华莱士共同于7月1日在伦敦林奈学会上宣读。但他们的文章都没有引起注意。1859年出版了震惊世界的《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书中详列他20年收集的丰富证据。《物种起源》认为,生物一致性可用同祖同源解释,物种多样性则是适应环境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进化结果。后续著作还有1868年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71年的《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1872年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等。虽然1859年《物种起源》的人猿同祖论严重冒犯了维多利亚Victorian时代的教会当局,但是随着科学知识的日益普及,时隔23年达尔文逝世以后,宽容豁达的英国教会把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以示尊敬。
datum [拉丁语](欧洲古代文件)发行/发布日期,一般写在文件最后。
David 大卫(达味,公元前1010-前970年在位):以色列第二任国王。据《圣经撒母耳记下》,扫罗死后,扫罗的儿子和部分北方长老不承认士师撒母耳在扫罗生前暗中膏立的犹大部落牧羊青年大卫具有继承王位的合法性,策划了叛乱。大卫用七年时间北伐,统一了全境12部落,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起真正的世袭君主制王国。戬除内乱之后,又发动了对宿敌非力士人和亚兰人的多次征战,终于彻底打败了二百年来长期为敌的周边异族,为后来的所罗门Solomon (撒罗满)盛世奠定了国内外的和平基础。大卫亲自制定了祭司等级制度,把教会控制在王权之下;另一方面他又率众把藏有神约石版的约柜恭迎到耶路撒冷,使首都成为统一意识形态和弘扬圣教的中心。大卫死后,儿子所罗门继位(公元前970—前930年在位)。
De civitate Dei [拉丁语] 《上帝之城》:City of God,圣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430)5世纪写的代表作,22卷/章,前10卷驳斥异教,后12卷用注释圣经讲述从创世纪到末日审判的世界史,批驳 “人类之城” City of Man的世俗历史。
De Elegantiae linguae Latinae《拉丁语语法》:Elegancies of the Latin Language,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瓦拉Lorenzo Valla在1444年写成的著作。不仅是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的第一部拉丁语语法教材,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科学的拉丁语学术著作,很快风靡欧洲。
De Jure Belli ac Pacis [拉丁语]《论战争与和平法》:On the Law of War and Peace,荷兰政治家法学家格劳秀斯Hugo Grotius在1625年出版的名著。
De oratore [拉丁语]《论修辞》:雅典的修辞学[或译雄辩术]教师伊索克拉底的代表作。
De Roma instaurata [拉丁语] 《复原罗马》:Rome Restored, 3卷,是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弗拉维奥 比昂多Flavio Biondo在1444-46期间写成的著作,重新解释了古罗马的地貌。
De significatu verborum《拉丁语动词含义词典》:On the Meaning of Words,罗马帝国早期的学者弗拉库斯Marcus Verrius Flaccus编纂。大约在2-3世纪,高卢学者菲斯图斯Sextus Pompeius Festus把它缩写为20卷/章。其中引用的许多已经散佚的古典著作因此得以流传
De vita Caesarum [拉丁语]《罗马十二帝王传》:Lives of the Caesars,古罗马历史作家苏维托尼乌斯Suetonius(69-122?)公元2世纪写的早期罗马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deacon n.执事/副祭:源于希腊文diakonia, 意思是服务。在英国圣公会、东正教和天主教里,他是等级仅次于牧师或神父的神职;天主教原定官阶为“六品”,在大礼弥撒中负责颂唱福音经;平常也可施行洗礼、送圣体、婚礼、殡葬礼。绝大多数副祭晋升为神父,因此天主教规定副祭也必须发愿终身独身。
Decades of History from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Roman Empire 参见Historiarum ab inclinatione Romanorum imperii decades
Decalogue [摩西]十诫:Ten Commandments,即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戒律核心。一不敬拜他神,二不雕刻偶像,三不妄呼上主,四守安息日,五孝敬父母,六不杀人,七不奸淫,八不偷盗,九不伪证,十不贪财。十诫对其他晚出的宗教(例如伊斯兰教)戒律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Decameron《十日谈 》:意大利人文主义诗人作家 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于1351-53年写成的代表作。叙述1348年佛罗伦斯黑死病肆虐,10名男女青年到乡村避难,欢宴歌舞之余10天每人讲一爱情故事消遣,共 100 个故事。它无情地揭露了教会神圣的面纱,辛辣地嘲讽当时腐败的教廷是“容纳一切罪恶的大洪炉”。抨击禁欲主义,追求爱情和现世幸福。
Deeds of Frederick Barbarossa参见Gesta Friderici I imperatoris
Deipnosophistai《贵族筵宴集》:The Gastronomers。公元200年左右希腊学者雅典尼乌斯Athenaeus的著作。共有15卷/章, 引用了约800位多已失传的古典作家的著作,现存10卷。
Deism自然神论:唯理性的信仰即唯理论the belief, based solely on reason,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后就抛弃了它,不再支配生命,不再向自然现象施加影响力,也不再给予超自然的启示。
Delphin Classics《德尔芬拉丁古典丛书》:由法国路易十四时代1670-80年期间于埃Pierre-Daniel Huet(1630- 1721)总纂,是当时欧洲古典丛书编纂的最高成就。
Delphi德尔菲:古希腊最重要的阿波罗神庙所在地,德尔斐神谕发布的地方。
Demetrius of Phaleron 法勒隆的迪米特里乌斯:公元前300年离开了雅典,曾经为创建亚历山大博物馆提供过帮助。
Democratia / demokratia [希腊语] 民主:这个词大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最先使用这个词的大概是希罗多德。词的前半部分源于demos,它的含义包括:其一,基层行政单位名;其二,男性公民、平民;其三,公民集体或民主派。后半部分源于cratos或kratos,含义为主权。两部分的合成含义是人民主权,即民主。
Democritus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年):古希腊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出生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Abdera城,曾云游东方。他的主要贡献是原子论Atomos。他不仅首创万物(包括灵魂)皆由原子组成的理论,把唯物主义研究由水、火等具象表达升华到科学的抽象表达,而且还精确指出,物质性的不可再分的原子之间有许多大空间,空间的存在是物质组合多样性、量变、质变的前提。此后,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趋向没落。
Demosthenes 德摩斯梯尼(公元前384-前322):也译狄摩西尼, 古代雅典的政治家雄辩家,传世61篇演说辞有37篇伪作。马其顿王腓力二世从公元前 352年开始向希腊扩张,希腊内部屈从者居多。公元前341年他奋起发表多次抨击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的精美演说,揭露马其顿霸权,影响极大。公元前338年他参加了抵抗腓力入侵希腊的克罗尼亚战争。战败后回到雅典主持防务,并被推选发表葬礼演说。公元前 322年,马其顿击溃希腊联军,雅典投降。他在被捕时服毒自尽。他的散文即兴演说辞语言简练,生动自然,感情强烈,偶尔采用诗的韵律,因此被后世当作古希腊散文典范。
Denis The Little小丹尼斯:希腊语叫迪奥尼修斯 伊科斯古斯Dionysius Exiguus,公元5-6世纪的圣典学家,基督教历法的创立者。
Denniston, J.D.邓尼斯顿(1887-1949):英国古典学家。对古希腊语的小品词做出了很有价值的研究。
Descartes, Rene莱恩 笛卡尔(1596-1650):拉丁语名为 Renatius Cartesius, 法国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解析几何和唯理论创始人。毕业于普瓦提埃Poitiers大学法律系。1629年定居荷兰,1649年赴瑞典讲学,翌年病逝。他的形而上学是研究超自然的超验的有关上帝、心灵和物质原理的学说,体系庞杂包容各科。因为首倡反对亚里斯多德的经院哲学被黑格尔称为现代哲学之父。他提住“普遍怀疑”理论以及思考的心灵和被思考的三维事物之间存在着两元系统。“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 when he is thinking, he exists). 认识论主张唯理论,把几何演绎法推广到哲学,认为任何清晰明白的表达都是真理。人的认识差别源于“天赋观念”差别。虽然他的激进形而上学是直觉主义的intuitionist,主张直觉通过理性从内心观念产生;但是他的物理学和心理学主张却是机械论的和经验主义的mechanistic and empiricist。代表作是1637年出版的《方法谈》Discourse on Method /Discours de la méthode)和1644年出版的《哲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 Principia Philosophiae。
Deutsche Geschichte im Zeitalter der Reformation, (1845-47)《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史》:History of the Reformation in Germany,德国客观主义史学大师兰克Leopold von Ranke 在1845-47年出版的代表作之一。
Dicaearchus 迪西阿克斯(盛年在公元前约320年):希腊学者,写过反映古希腊生活的著作。
dictator独裁官:在古罗马毫无贬义,紧急情况下元老院从双执政官之中选择一位任命为独裁官,任期仅有6个月,到期必须卸任。
Dictionarium seu linguae Latinae thesaurus《拉丁语同义反义词分类大辞典》:由法国古典学者罗伯特伊斯帖涅一世Robert Estienne I在1531年出版。
Diderot, Denis狄德罗(1713-84):法国哲学家美学家无神论者。出身郎格里手工业者家庭。1732年获巴黎大学文科硕士。1749年因抨击时政而被捕,出狱后主编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1751-72年出版28卷, 1776-80年又出版补遗及索引7卷)。他深受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影响,尤其是培根关于编辑百科全书的思想,促使他25年献身于主编《百科全书》的伟大事业。他的《百科全书》打破传统的知识概念,把机械工艺同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列。由于涉及政治和僧侣的叛逆论述使第1-2卷《百科全书》遭查禁。主要著作有《哲学思想录》Pensées philosophiques (1746)Philosophic Thoughts、《启蒙运动时代》Age of Enlightenment、《论克劳迪和尼录的统治》Essai sur les règnes de Claude et de Néron (1778)Essay on the Reigns of Claudius and Nero、《论塞内加的生平》Essai sur la vie de Sénèque (Essay on the Life of Seneca)、《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等。他坚决反对灵魂不朽、两元论、不可知论等学说,认为思维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感觉是外部物质世界作用于感官的结果。认识经历感觉到思考,思考回到感觉的过程。所有宗教都是虚幻的。人天赋自由。他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立场,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君权来自人民协议。他宣称人民服从君主是以君主保障人民自由幸福为先决条件。美学倡导美在“关系”与“情境”等观点。其遗骸被安放在巴黎先贤祠Saint-Roch。
Didymus狄蒂姆斯(约公元前80-前10):绰号为卡尔森特鲁斯Chalcenterus,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传说写出3500卷书,因此绰号为卡尔森特鲁斯,意思是囫囵吞枣者Brazen-Gutted。他把在希腊化时代已经编订的包含在许多文学作品注疏中的珍贵资料合成若干宏大的集注版汇编。可惜这位高产学者缺乏文献辩证能力,然而后来的那些视野较窄的注疏正是依附在他的著作上部分地幸存下来的。
Diels , Hermann赫尔曼 迪尔 (1848-1922),德国古典学家,
Digest (Digesta)or Pandects (Pandectae)(533年)《法令分类注解》:(旧译《法学阶梯》),50卷,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4个组成部分之一。
Dindorf, Wilhelm威廉 丁道夫(1802-83):德国古典学家。他编订过许多古籍注释文本,例如他编订的古希腊德摩斯梯尼的著作是其中的杰作。
Dio Cassius迪奥 卡西乌斯(约155-235):也拼作Dion Cassius, 拉丁语全名是Cassius Dio Cocceianu。罗马时代的希腊人历史作家,世家出身。公元180年后他历任元老院议院和执政官。他用希腊语撰写的80卷巨著《罗马史》Romaika,从罗马的传说时代一直写到公元229年他自己的时代。现存25卷:第36-60卷。迪奥的《罗马史》是研究共和末期和公元1-3世纪帝国历史的重要史料。
Diocletian戴克里先(245-316):拉丁语全名是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罗马帝国皇帝,284-305年在位。罗马帝国历经公元253-268年“三十僭主”动荡后,连续出现五个短命皇帝,其中四人是来自外省伊利里亚的军人,因此被称为“伊利里亚诸帝”。公元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被拥戴为帝。他在加强皇权体制上迈出决定性的一步。从他开始,罗马皇帝不再称元首princeps,而改称君主dominus。元首制下伪装的共和制度至此荡然无存。戴克里先公开仿效波斯君主,以神自居,穿戴珠宝冠冕,要求臣下晋见时跪拜吻袍。他的五项改革:第一,实行“四帝共治制”。即位伊始,他让马克西米安Maximian主管帝国西部,驻意大利米兰;他本人则主管帝国东部,坐镇小亚细亚西部的尼科美底亚Nicomedia(今土耳其的0zmit),二人自称奥古斯都。 293年,两位共治者各任命一位助手,称为恺撒,分驻多瑙河流域的西尔米伊和莱茵河流域的特里尔襄赞,形成“四帝共治”。罗马城地位沦落,国势从此东移。他规定“奥古斯都”任职20年,然后让位给养子或女婿“恺撒”。此项措施是为了避免皇位争夺。第二,遏止行省分裂倾向,缩小行省规模,将原来47省重划为100个,分属几个大区,省内实行军政分立,剥夺总督兵权。第三,改编军队。减少每军团人数增加军团数量,遏制哗变和分裂可能性。他还把军队分成边防军和巡防军两种,前者防范外族,后者镇压国民。他还大量召募隶农和蛮族,使军队成分进一步外族化,孕育后患。第四,改革税制。为了改变税种不一的积弊,规定赋税以实物为主,统一税制。农村人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市民只收货币人头税。男子全税,妇女减半。官兵、无产者和奴隶则免税。第五,改革币制。防止货币贬值,提高金币含金量。然而他的5.45克的金币虽不及奥古斯都时的1/3,但新币一发行就被人们收藏起来,物价仍然上涨。戴克里先又颁布“限定物价敕令”,曾一度缓减了黑市交易和社会混乱。在303和304年先后4次颁布迫害基督徒法令。
Diodorus Siculus迪奥多洛斯(约公元前100年 -?):与恺撒和奥古斯都同时代的历史作家,西西里的希腊人,公元前60-57年游历埃及期间曾经在罗马居住若干年。他的40卷/章通史性著作《历史集成》Bibliotheca /The Library of History,从远古开天辟地开始,写到恺撒的高卢战争Gallic War。记述了当时文明世界所知的各国史事,包括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希腊尤其是罗马,是古希腊罗马史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现存15卷,包括第1-5,第11-20卷。其中罗马史只保留下公元前486-前302年的史事。虽然他运用史料比较草率,叙述错误较多,但由于狄奥多洛斯采取了编辑和转述前贤的写作方法,所以他的贡献是为我们保留了已经原著失传的古代资料。《历史集成》中关于Ephorus (for 480-340 BC)and Hieronymus of Cardia (for 323-302)的记载价值珍贵。近代学者认为,他的罗马上古史主要来源于法比乌斯皮克托的著作。
Dionysius Exiguus参见 Denis The Little
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狄奥尼修斯(公元前60年 -?):罗马时代的希腊修辞学家历史作家,与希罗多德同乡,出生于小亚细亚西南希腊城邦哈里卡尔那苏斯城,公元前30年迁居罗马。他用希腊文在公元前7年写成的《罗马古事记》Roman Antiquities,共20卷,记载远古意大利至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史事。他的著作尽力发挥了修辞家的特长,生动描绘了罗马人的煌煌业绩来说服希腊人承认罗马的成就,服从罗马的统治。现存前10卷涵盖罗马王政之前直到公元前244年第一次布匿战争即将结束,余下10卷仅有摘录存世。狄奥尼修斯在记述罗马王政以及之前的历史时,除了使用罗马年代记,还使用了希腊作家的著作,共五十多种。所以《罗马古事记》可以和李维、迪奥多洛斯的著作互相参照。
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伪] 阿雷帕果斯长老议会Areopagus的长老迪奥尼修斯:他可能是公元5世纪叙利亚的希腊修士。为了调和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冒充《圣经新约》使徒行传17:34记载的那位被圣保罗劝化的基督徒,雅典阿雷帕果斯议会的长老迪奥尼修斯,用希腊文写了一些论文和书信。12世纪被判为伪作。有关古希腊雅典的阿雷帕果斯长老议会,参见Areopagus
Dionysius Thrax 迪奥尼修希拉克斯(约前120?),希腊化时代的语法学奠基人。
Diplomatics 古文献学:也译“古文书学”,主要研究古希腊文和拉丁文手稿,是古文字学paleography和手稿学codicology的姊妹学科。研究其他古文字的西方学科另有称谓,不含其中。其英文术语最早来源于希腊文diploma,原意是“双折”或“折叠”的文件,17-19世纪引申为研究各种古旧文献/文件documents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曾经限于中世纪的各种凭据证件。它的专业范畴是释读文字,识别文本真伪、产生的真实时间和地点。其研究方法来源于公元前2世纪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校勘的知识积累,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校雠学”、“训诂学”和“辨伪学”接近。西方古文献学与古文字学的现代定义曾有3个分工:前者的研究时限仅在中世纪,而后者的时限囊括远古至中世纪;前者曾经局限于研究行政、司法文件,后者则始终包括图书、笔记等各种文本;前者重在辨别文本,后者重在咬文嚼字。1681年马比荣Mabillon (1632-1707)出版的《文书辨伪论》和1708年蒙福孔Montfaucon(1655-1741)撰写的《希腊语古文字学》是该学科形成的标志。
divination n.占卜/预言/预见
divine grace 神恩圣宠
Dlugosz, Jan约翰 德鲁哥兹(1415-80):拉丁语名称为 JOHANNES LONGINUS,波兰外交家和历史作家,他的《波兰史》Annales seu cronicae incliti regni Poloniae (History of Poland)不仅首次焕发了波兰人的爱国热情,而且改变了欧洲人对波兰的藐视态度。
Doctor of the Church 教会圣师:特指教廷钦定的神学大师。主要指8世纪以前的教父Fathers of the Church。例如希腊教父阿塔那修,大巴西勒,纳西盎的格列高利和尼斯的格列高利;拉丁教父安布罗斯,哲罗姆,奥古斯丁和格列高利一世(大格列高利)等。
Doctrina numorum veterum, 8 vol.(1792-98)《古钱币常识》Knowledge of Ancient Coins,奥地利钱币学家埃克尔Joseph Hilarius Eckhel在1792-98年出版的名著,它奠定了西方的钱币科学及其按照地域、年代和形制划分古代钱币的分类体系。
Dominican adj./n. [天主教] 多明我会的/修士;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人
Domitian 多密善(81-96年在位):也译多密善,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的第3代皇帝。
Donation of Constantine《君士坦丁赠礼》:(拉丁语全称为 Declamatio de falso credita et ementita donatione Constantini, 有的著作简称为Libellus, and Oratio),拉丁文Declamatio的含义是“大声宣告”或“慷慨陈词”。756年,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为了感谢教皇为其加冕,将夺自拜占廷的意大利中部4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献给教皇,这本来是教皇国Stato della Chiesa (Papal State)的开始。但是,8世纪中晚期以后,为了进一步延伸和强化教会的世俗权利,有人伪造文件谎称早在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就曾把罗马近郊的土地赠给教会。此后一千年来,这份“伪诏”一直是教廷声称世俗权利的法宝。虽然弗雷兴的奥托(约1111-1158)等人曾对此也提出过质疑,但因论证不足影响不大。1440年瓦拉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君士坦丁赠礼的声明》。他通过把“伪诏”的语言和4世纪的拉丁文仔细对照,指出那份匿名文件粗野的拉丁文绝不可能产生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时代4世纪,而是8世纪中叶的词汇和语法,彻底揭穿了伪造伎俩。
Donatus, Aelius 伊里乌斯多纳图斯:公元4世纪罗马的语法、修辞学家。
Dorian多利亚人:主要分布在古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Doris地区及其以南诸岛,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以及小亚南部沿岸地区的希腊人。
D?rpfeld, Wilhelm威廉多普菲尔德(1853-1940):德国考古学家,古希腊建筑研究权威。1884-85年他与谢里曼在梯林斯发掘出了公元前14世纪迈锡尼时代巨石砌成的王宫城堡,1893-94年继承谢里曼的未竟之业(1882-90)在土耳其的Hisarl1k发掘了青铜时代中晚期的特洛伊边缘地带。他把特洛伊遗址分为I-IX层,推测特洛伊国王普里安姆Priams时代在第VI层(后人则认为可能在第VIIa层)。他为VI层遗址绘制了详实的地形图,为各层遗址编制了年表。1887-1911年担任德国驻雅典考古研究所的主任。他还在他的《古代伊大卡》Alt-Ithaka, 2 vol. (1927) Ancient Ithaca推测说,现在希腊的莱夫卡Leukas 就是《奥德赛》里的伊大卡Ithaca。他还著有《古代雅典及其市场》Alt-Athen und seine Agora, 2 vol. (1937-39) Ancient Athens and Its Marketplace。
doxographer n.古希腊哲学文献编纂者
Draco德拉古:雅典司法执政官。公元前621年,贵族在平民的压力下,被迫委托他编订法典。成文法编订后,对贵族任意解释习惯法有所限制。但德拉古立法以滥用死刑过分严酷而著称,不久被废止。
Droysen, Johann Gustav约翰 古斯塔夫 德罗伊森(1808-84):德国历史学家、政治家。1835-40年在柏林大学担任古典文献学教授期间,出版了名著《亚历山大大帝传》和3卷本《希腊化时代》(1833-43),首次使用“希腊化”这个术语来论述公元前4-1世纪希腊文化在地中海东部和中东地区的传播。1848年当选法兰克福国会议员和制宪委员会书记。1840-51年担任基尔大学教授期间,与Carl Samwer合作撰写了丹麦与石勒苏益德大公、荷尔施泰因大公1806-50年政治关系史。该书支持这两个公国的维权斗争。其代表作是他生前未完成的14卷本《普鲁士政治史》Geschichte der preussischen Politik, 14 vol. (1855-86),History of Prussian Politics主张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dual collegiate system [古罗马] 双官制:罗马共和国初期确立的一系列多元化官制之一,旨在“分权制衡”。废除王政以后,罗马没有选举一位“总统”取而代之。为了互相制约协作共治,罗马先后设置了多个议会和官职分享国家的最高权力(imperium),代理立法、行政、司法和监察等各项职能。在共和国早期,享有最高权力的5种官职中有以下3种是两人协作共治的双官制dual collegiate system。共和国中晚期享有最高治权的议会和官职更多。例如双监察官censors、双保民官tribunes、双执政官consuls,双行政官praetors等。两位同级官员意见相左时,通常采用协商、抽签等制度化办法解决,很少使用阴谋手段互相拆台。
Duchesne, Andre安德烈 迪歇纳(1584-1640):拉拉丁语称为 Andreas Chesneus, Andreas Quercetanus或者 Andreas Querneus,法国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家谱学家,是第一位编纂法国史料评注集的“法国历史之父”。1602年他编纂出版的《古代史料选读》Egregiarum seu Selectarum Lectionum et Antiquitatum Liber(1602) Andreas Querneus’ Book of Extraordinary or Select Readings and Antiquities引起学界注意,旋即被任命为御用史官。代表作是1619年出版的《诺曼历史的古代作家》Historiae Normannorum Scriptores Antiqui (1619) Ancient Writers of the History of the Normans, 1636-49出版的5卷本法国叙述史料汇编《法兰克历史的作家们》Historiae Francorum Scriptores, 5vol. (1636-49) Writers of the History of the Franks。
Dugdale, Sir William威廉 达格代尔 勋爵(1605- 86):英国文物学家,研究家谱和地契的权威。曾经师从斯帕尔曼Sir Henry Spelman,在顿德斯沃斯Roger Dodsworth的协助下编纂了《英国圣公会修道院》档案3卷Monasticon Anglicanum, (1655-73)。他的《沃里克郡文物》Antiquities of Warwickshire(1656)为以后编纂各郡县的地方志提供了样板和标准。
Dyscolus, Apollonius阿波罗尼乌斯狄斯科拉斯:公元2世纪的希腊学者,是系统化语法知识的奠基人。
Easter tables 复活节瞻礼单,古代天主教的一种日历。
Easter 复活节,在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这个星期日肯定在3月21-4月25日之间。
Ecclesia [古代雅典的]公民大会: A legislative Assembly,由全体20岁以上男性公民组成。在早期国家贵族政治时代它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决策机关,实际上是贵族共和政治的附属物。经过公元前6-5世纪梭伦和里斯提尼的系列改革,到伯里克利时代它不仅理论上而且实际上也成为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兼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多种职能。公民大会由五百人议会主席团召集、主持。每年有十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十届,每届召开例行大会4次,每年40次,每次间隔大约9天。每届大会的议程和议题是基本固定的,例如每届首次大会的议题是评议、审查现任公职人员的资格、政绩,并就其留任还是免职表决。换言之,雅典所有的公职人员每年要经历十次政绩评议和去留表决,每隔大约36天面临一次免职的可能性。在第六届主席团任内,举行一年一次的十将军选举和九执政官的抽签以及是否本年实行陶片放逐表决的讨论。大会的常见议题还有宣战或媾和,接纳或开除公民籍,计划粮食供给等。平常大会在战神山西坡上的一个露天半圆形剧场举行。虽然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但有非法和不道德行为者被剥夺发言权。要求发言的公民按年龄顺序自由发言。一般提案用举手公开表决,选举和放逐则多用贝壳、陶片等无记名投票表决。
ecclesiastic n. [基督教的]神职人员adj.牧师/神父的
Ecclesiastica historia参见 Centuriae Magdeburgenses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参见 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
Ecclesiastical History参见 Historia ecclesiastica
Ecerinis《埃切利尼斯》: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伯蒂诺穆萨稻Albertino Mussato(1261-1329)模仿塞内卡写的悲剧,旨在开阔帕多瓦人的眼界,通过描写从前统治他们的专制君主埃哉利诺三世Ezzelino III的残暴行径,提醒来自威罗纳的威胁。
Eck, Johann约翰 埃克(1486-1543):德国天主教神学家,与马丁路德论战的主要对手。
Eckhel, Joseph Hilarius约瑟夫 希拉里乌斯埃克尔(1737-98):奥地利钱币学家numismatist。14岁进入维也纳的耶稣会预科班gymnasium学习。1772 年以后曾遍访意大利的古钱币收藏。1775年开始担任维也纳大学的文物学和钱币学教授、奥地利帝国钱币收藏馆馆长curator。他的《古钱币常识》Doctrina numorum veterum, 8 vol.(1792-98)Knowledge of Ancient Coins奠定了西方的钱币科学及其按照地域、年代和形制划分古代钱币的分类体系。
école des Chartes文献学院:1821年在巴黎建立的培养档案管理人员和文献研究者的机构。
editio princes [拉丁语] 第一版
Egregiarum seu Selectarum Lectionum et Antiquitatum Liber (1602)《古代史料选读》:Andreas Querneus’ Book of Extraordinary or Select Readings and Antiquities,是法国历史学家迪歇纳Andre Duchesne在1602年编纂的法国史料评注集。
Einhard艾因哈德(约770-840):也拼作Eginhard,法兰克王国的御用历史作家。大约830-833年写成代表作《查理大帝传》Vita Karoli Magni (Life of Charlemagne)。
Eirene《和平》:Peace,雅典喜剧家Aristophanes阿里斯托芬在公元前421年写的政治讽刺剧,主题是呼唤希腊世界的和平。
Eleatic School [古希腊] 艾里亚学派:由色诺芬尼Xenophanes 和巴门尼德Pamenides在公元前6世纪意大利南部希腊殖民地共同创立的唯心主义学派。公元前5世纪的代表人物是芝诺Zeno of Elea。他们反对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为代表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万物永恒,或存在或不存在,一切皆变的认识只是感性的和经验的认识,都是假象,只有依靠纯粹思想及其推理才能认识真理。
Elegancies of the Latin Language 参见De Elegantiae linguae Latinae
elegiac adj. 哀歌体的, 挽歌的;n. 哀歌, 挽歌。
Encyclopedistes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编写《百科全书》的全体成员。当时百科全书的法语全名是: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分类辞典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 (Encyclopaedia, or Classified Dictionary of Sciences, Arts, and Trades)。广义地理解,百科全书派还包括和他们关系密切的其他作家。《百科全书》主编是狄德罗,副主编是阿朗贝尔,先后参加工作的 160多人。主要有伏尔泰、卢梭、孔狄亚克、霍尔巴赫、魁奈、杜尔哥、马蒙泰尔、若古、孟德斯鸠和布丰等。成员观点虽然并不一致,有民主主义者也有开明专制论者,有无神论者也有自然神论者。但是他们都共同高举理性旗帜,重新审查现存的一切,批判教权统治和宗教迷信。1751-72年出版28卷,1776-80年又出版补遗及索引7卷。《百科全书》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Enlightenment, The启蒙运动:法语名为 Siècle De Lumières,德语名为Aufkl?rung,英语常用术语还有Age of the Enlightened, or Age of Enlightenment,是17-18世纪的欧美思想文化革命运动,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运用理性和科学在百科领域全面批判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和君主专制的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理性主义者分别采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批判经院哲学,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否定王权神授,以天赋人人权自由平等批驳等级特权,对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以及19-20世纪全世界爆发的一系列革命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序幕首先在17世纪的荷兰和英国拉开,18世纪在法国鼎盛,后波及全欧。代表人物在荷兰是格劳秀斯、斯宾诺莎;在英国是培根、霍布斯、洛克;在法国是贝勒、伏尔泰、孟德斯鸠、杜尔哥、孔多塞、狄德罗和卢梭;在德国有沃尔弗、莱辛、赫尔德、席勒和歌德等。在俄国有波列诺夫、诺维科夫、拉吉舍夫等。在美国有杰斐逊、富兰克林和潘恩等。启蒙主义者在文学上大多主张厚今薄古,提倡描写小市民和农民生活,反对沉溺古典文学形式。19-20世纪之交启蒙运动波及亚非拉。中国的启蒙运动以翻译欧洲启蒙名著开始。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把赫胥黎的《天演论》、孟德斯鸠的《法意》(今译《法的精神》)、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以及米尔(旧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和《穆勒名学》等7部著作译成中文出版。
Ennius, Quintus 昆图斯厄尼乌斯(公元前239-前169):早期拉丁诗人,罗马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史诗《编年史》叙述了从埃涅阿斯逃难到罗马直至作者生活时代的罗马历史;它的崇高地位直到维吉尔的《埃涅阿斯》出现以后才取而代之。
Ephialtes厄菲阿尔特斯(公元前?-前461):雅典激进民主派政治家。公元前487年,执政官的预选方法由投票改为抽签,被选资格下移至第二等级。公元前461年公民大会通过的厄菲阿尔特斯民主改革法案,极大地削弱了贵族议会的参政职能,只给它保留了审判谋杀案件等少许权力。这时候,雅典国家的三个主要职能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会和民众法庭彻底摆脱了贵族元老院和执政官会议的制约,有效地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他的法案标志着希腊民主斗争的彻底胜利和民主制度的完全成熟。公元前457年,在伯里克利倡导下,绝大部分公职的被选资格进一步下移到第三、第四等级。除将军以外,几乎全部公职人员都通过抽签产生。
Ephorate [古代斯巴达的] 监察官会议: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由国王来库古Lycurgus建立。五名监察官ephors从30-60岁的斯巴达公民中选出,不限出身,任期一年。监察官每日有例会,职责很宽:负责日常民事诉讼,对包括国王在内的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或惩罚,维持日常治安并指挥对希洛人的定期搜捕暗杀;战时动员征兵,由两名监察官随王出征维持军纪。因为元老院成员是终身职,容易结党营私,而监察官每年换届,可说是民意更直接较可靠的体现。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斯巴达监察官的权力日益膨胀,取代国王主持元老会和民众会,成为斯巴达城邦最高公职人员。
epic n.史诗;adj.英雄的, 大规模的
Epicurus 伊壁鸠鲁[斯] (公元前342?-前270):古希腊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哲学家,公元前306年在雅典创立伊壁鸠鲁学派Epicureanism。生于萨摩斯岛卒于雅典,14岁开始学哲学。他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原子不仅有大小形状之分,也有轻重之别;认为灵魂是物质的,由呼吸与热之类的微粒组成。他最有特色的是伦理哲学,认为人生的目的和准则都是趋乐避苦,快乐并非肉体感官的娱悦,而是身心摆脱了痛苦和纷扰。至善就是至乐。人世变动无常,灵肉皆要分离腐朽。人生何必斤斤于事业的成败荣辱,追求的极至应是阿达拉克西亚Ataraxia,即解脱困扰。此派学说是后世享乐主义乃至各种颓废派的渊源。
epigraphy金石学:研究铭文的学科。远古人类在岩石墙壁上胡写乱画的遗迹Casual graffiti,庞培遗址墙上发现的拍卖、选举公告,罗马地穴Roman catacombs中的基督徒铭文,既是西方金石学也是古文字学paleography研究的对象。两者的少许差别在于:金石学只研究石头和金属等硬质载体上的铭文,而古文字学着重研究写在纸草和皮纸等软质载体上的文字。西方定义与我国著名金石学家马衡先生(1881-1955)在《凡将斋金石论丛》里给中国传统金石学所下的定义几乎如出一辙。因此在翻译epigraphy之时不应该放弃“金石学”而另外生造一个汉语原来没有的词语“碑铭学”等。
Epistles of Phalaris 《法拉利斯书信集》:Letters of Phalaris,共148封。法拉利斯(约公元前?-前554)是古希腊人,西西里阿克拉嘎斯王国Acragas (modern Agrigento)的残暴僭主,以使用掏空的青铜铸牛烧烤刑讯著称。罗马帝国时代修辞家亚德利亚努斯Adrianus of Tyre在公元2世纪晚期为他编纂了书信集,1699年英国古籍校勘专家本特利Richard Bentley(1662-1742)撰写的《论法拉利斯书信集》Dissertation on the Letters of Phalaris (1699)证实了文本的真实性。
Epistola ad Joannum Millium《致约翰米尔书》:英国古典学名家本特利Richard Bentley 在1691年校勘出版的中世纪拉丁文抄本,是后来西方校勘学的典范。
Erasmus, Desiderius 德西德留斯伊拉斯莫斯(1469-1536):荷兰(也是北欧地区)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教父学和古典学专家。他编纂的希腊-拉丁语对照译本《圣经新约》注解系列Annotationes in Novum Testamentum,(1516); Paraphrases in Novum Testamentum,(1517); Paraphrase of Erasmus upon the Newe Testamente, (1548),彻底废除了中世纪的隐喻解经传统,全面继承了瓦拉使用语法解经的衣钵,是欧洲最早印刷的古今语言对译本《圣经》。他的《愚人颂》,曾猛烈抨击经院哲学。
Eratoshenes of Cyrene [锡勒尼的] 埃拉托色尼斯(约公元前276-前194年):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曾任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第三任馆长。首次计算出地球的周长和直径。他算的直径12 630千米与今天测得的12 756千米只差大约100千米。他还画出当时的世界地图,认定从地中海向西一直航行能到印度。
Estienne, Henri II 亨利 伊斯帖涅二世(1528-98):Estienne 也拼作 étienne, 拉丁语名称为 Stephanus,法国古典学者,其祖父亨利伊斯帖涅是这个出版印刷家族的创始人。1502年亨利一世在巴黎创建了印刷厂。该家族以大量编辑、注释、出版古典著作而著称。后因皈依胡格诺新教派亨利二世被流放里昂而死。
Estienne, Robert I 罗伯特伊斯帖涅一世(1503-59),法国古典学者,巴黎出版印刷家族的创始人亨利伊斯帖涅的儿子。他把印刷厂从巴黎扩展到日内瓦。以大量编辑、注释、出版古典著作而著称。1527-28年,他首次出版了完整的拉丁文《圣经》,1531年完成了巨著《拉丁语同义反义词分类大辞典》Dictionarium seu linguae Latinae thesaurus的出版。
Ethics《伦理学》,亚里斯多德的名著。
Etruria埃特鲁里亚:公元前8世纪在意大利中西部建立的一个古代国家。该国人Etruscan的来源自古说法不一。据考古材料,很可能是从小亚细亚迁来的外族与意大利土著混居后,逐渐形成的。公元前8-7世纪过渡到阶级社会,制陶和金属加工相当发达。墓葬中发现来自迦太基、希腊和埃及的物品,表明其外贸频繁。公元前7世纪前后,他们建立了维图洛尼亚、塔魁尼和维伊等城邦。公元前6世纪向外扩张至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国势鼎盛。罗马王政时代的塔克文王朝就是由埃特鲁里亚人建立起来的。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衰落,公元前 3-1世纪埃特鲁里亚被罗马逐步吞并。虽然埃特鲁里亚人的文字至今尚未破译,但是由希腊字母派生而来的埃特鲁里亚字母却成为拉丁字母的基础。罗马人还接受了埃特鲁里亚人的神灵崇拜和神像拟人化,以及根据天象和动物内脏判断凶吉的占卜术。埃特鲁里亚人的建筑对罗马也有重要影响,角斗、凯旋式和职权标志等,都被罗马人仿效。
Etruscan n./adj.埃特鲁里亚的/人/语,是英语对文明古国埃特鲁里亚Etruria人民的称谓。任何国民称谓,都应该与其国名保持一致:鉴于汉语传统,外国国民称谓只在那个音译的国名之后加“人”就可以了,不必迁就西语词尾变化必然导致的异读而另外音译。例如,国家Etruria的国民称谓应该是“埃特鲁里亚人”,而不该是词尾变化的Etruscan音译的“埃特鲁斯坎人”。否则容易产生歧义纷扰。而这种名称误译导致的一事两名互相抵牾的怪现象在我国却比比皆是。
Euclid 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年):古希腊数学家。他创立的几何学是希腊人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他的13卷本《几何原本》Elements of Geometry系统地总结了前贤的几何学知识,从假设和公理出发,演绎出世界最早最严谨的公式化数学体系。这部书的前半部分在16世纪末由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为中文,是最早引进中国的西方经典文献之一,也是引导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最早最有效的教材之一。
Eugenius 欧杰尼乌斯:大约2世纪时西罗马的舰队司令,曾参与把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Almagest翻译为拉丁文本的工作。
Eumenes II 欧迈尼斯二世:帕加马王国阿塔力德Attalid王朝的国王,以兴建图书馆和宙斯大祭坛而著称。
Euripides 欧里庇得斯(约公元前484-前406):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第三位。写过92部剧本,现存17部;代表作《美狄亚》Medea(431 BC)希腊语名为 Medeia、《希波吕托斯》Hippolytus (428 BC)希腊语名为 Hippolytos、《特洛伊妇女》Trojan Women(415 BC)希腊语名为 Troades和《酒神的伴侣》Bacchants(c.406 BC)希腊语名为 Bakchai; 拉丁语名为Bacchae。代表作《美狄亚》描写女主人公美狄亚深爱丈夫,丈夫却为了新欢抛弃了她和孩子。于是她由深爱转变为极恨,不仅杀了情敌,而且杀了她与丈夫亲生的两个儿子,剧情的结局既令人怜悯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也令人对爱情的力量和本质产生某种恐惧。
Eusebius of Caesarea 恺撒利亚城的欧色比乌斯(约260-340):巴勒斯坦一带的反罗马神学家;代表作是写于312-324年的《早期基督教历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 (Ecclesiastical History)和《年代记》Chronicle,是运用档案写史的前驱,基督教公元纪年法的奠基人。他自己的曾用名为Eusebius Pamphili,意思是“帕姆费里的儿子和仆人欧色比乌斯”,因为他在恺撒利亚城曾经师从这位长老帕姆费里。当帕姆费里因异端罪被罗马处死以后,他改名表示对烈士恩师的纪念。而后来的罗马天主教学者们大概是不愿意把没有什么学术成就的异端帕姆费里和年代学奠基人欧色比乌斯相提并论,因此很少采用他的曾用名,而多用“恺撒利亚城的欧色比乌斯”。新名至今普遍延用。
Eustathius of Thessalonica萨洛尼卡的欧斯塔休(约1175-1194):拜占廷时代重要的希腊编年史家、演说家和教育学家,为荷马史诗和亚里斯多德撰写了大量的注疏。
Evans, Arthur亚瑟 伊文思(1851-1941):英国考古学家。1900-41年他发掘出了古希腊青铜时代克利特王国首都诺索斯Knossos王宫遗址及其用线性文字LinearA和B写成的3000块泥板文书,并命名为米诺斯(Minoan)文化。(后来温特里斯Michael Ventris释读出其中最古老的希腊文字B)。1884-1908年伊文思担任牛津大学Ashmolean博物馆馆长,次年任牛津大学史前考古学教授。他提出希腊本土的迈锡尼文明源于克里特岛。1911年被授予骑士爵位。
extreme unction [基督教术语] 终傅:临终关怀;给病人傅油anointing of the sick。由神父或主教为患病或垂危的信徒 (包括神职人员)抹油、念经祝福,为其身体减少痛苦和灵魂得救而祈祷。
Fabius Maximus Cunctator, Quintus费边(约公元前280-前203):古罗马统帅,前233-前209年五任执政官。第二次布匿战争初期,罗马军队在特拉西梅诺湖之战(前 217)中惨败后,被选为独裁官指挥战争。他针对迦太基统帅汉尼拔远离祖国,孤军深入意大利的特点,采取拖延战术,避免正面决战,尽量消耗敌人,史称费边主义。当时遭到速胜派的讥讽,称之为拖延者(cunctator)。费边离任后,罗马军在公元前216 年坎尼之战中大败。费边的稳健战术才为人们所理解。公元前 215 年,费边重任执政官,率军袭击被汉尼拔占领的意大利城市。实行坚壁清野,渐次消磨其锋芒,使迦太基军陷于困境。公元前 214 年,又去西班牙、西西里等地发动对迦太基本土的进攻,切断汉尼拔的后援。公元前 209 年,攻克汉尼拔在意大利南部的据点塔林敦,凯旋班师。近代英国韦伯夫妇Webb,Sidney and Beatrice(1858-1947)为了推行“延缓社会主义”而创立的“费边社”即取名于此。
Fabius Pictor, Quintus昆图斯 法比乌斯皮克托(盛年在公元前3世纪晚期),简称法比乌斯,而我们以前根据其复姓最后那个单词讹传为皮克托,直至今天。法比乌斯是贵族出身,元老院议员,是古罗马最早使用散文取代韵文撰写历史的作家。他沿用希腊文而没用他的母语拉丁文写作。他曾写过一部通史性著作从远古一直写到当代。虽然他的通史大部分失传,但由于后来的历史作家们,例如Polybius, Dionysius, and Livy, 都引用了他的著作,因此法比乌斯在罗马史学史的开山地位仍然重要。1957年他的著作残篇Felix Jacoby’s Fragmente der griechischen Historiker出版。
Fabricius, Johann Albert约翰 阿尔伯特法布里丘斯(1668-1736):德国古典学家,18世纪最大的书目文献学家。1689年在莱比锡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后,匿名发表了《100位剽窃者及其文墨官司考》Decas decadum, Sive plagiariorum et pseudonymo rum centuria。从1699年直至去世一直在汉堡大学的预科班 gymnasium担任伦理学和修辞学教授。1697年他开始编纂《拉丁语书目》Bibliotheca Latina(1773-74年由J.A. Ernesti修订)。前3卷/章论述了从普劳图斯Plautus到约达内斯Jordanes等主要古典作家,注释里还有作家小传、著作流传或散佚、版本、译本等记载。第4卷/章论述了早期基督教作品、次要的历史学家以及有关语言、修辞、法律和医学的论文。代表作是1705-28年出版的《希腊语书目》Bibliotheca Graeca(1790-1812年G.C. Harles修订), 涵盖荷马史诗以前直至1453年的希腊文著作目录。其他著作还有《古代书目》Bibliotheca antiquaria (1713)考证了希伯来的、古典的以及早期基督教的著作,《路德宗作家传》Centifolium Lutheranum (1728-30)著录了200 位新教作家及其作品。他的《中古拉丁语书目》Bibliotheca Latina mediae et infimae aetatis (1734-36年初版,1746年由C. Schottgen出版增补卷,1754年由J.D. Mansi编辑发行新版)奠定了中古拉丁文献研究的基础。
Fathers of the Church教父:泛指8世纪以前(特别是4-7世纪)基督教才德出众的主教和神学教师。他们的著作称教父文献patristic literature,他们的精英经钦定后称教会圣师Doctor。4大希腊教父有阿塔那修,大巴西勒,纳西盎的格列高利和尼斯的格列高利;4大拉丁教父有安布罗斯,哲罗姆,奥古斯丁和格列高利一世(大格列高利)。1-3世纪新约形成时期的神学称“使徒教父”的圣经神学;13世纪后体系化的中世纪神学称经院神学;4-7世纪的教父著作处于早期圣经神学和经院神学两者之间承上启下的阶段。教父神学时陆续形成了基本神学概念和范畴,但尚未体系化。中世纪的研究趋向是论证教父著作是否或怎样体现教义的正统性,借以排斥“异端”。而文艺复兴时新教各派都积极从各派教父著作中寻求托古改制的依据。教父学始于17世纪,19世纪法国教父学家米涅花费23年汇编了《拉丁教父集》221卷和《希腊教父集》243卷,正统异端兼收并蓄。20世纪以来,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希腊、拉丁和叙利亚文以外十几种中东语言的教父著作。近代教父学分为“尼西亚前教父”和“尼西亚后教父”。前教父著作多为“护教文”(亦译辩惑文),鼓励受迫害信徒;后教父的文化水平和理论深度都高于前教父,著作主旨已不再局限于护教,而是通过批驳异端确立正统神学。三一论、基督论等“教义神学”的基本命题,都是通过教父们的“正逆”论辩,在皇权干预下颁定的。7-13世纪的教父也称为早期经院哲学家。
Faust《浮士德》:德国诗人歌德Goethe (1749-1832)花费50年写成的2部长诗,出版于1808年和1832年。Faust原是德国民间传说的一个妖怪名称。
Ferrara 菲拉拉,意大利的北部城市。
Festus, Sextus Pompeius塞克斯图斯 庞培乌斯菲斯图斯:大约2-3世纪的高卢学者,拉丁语语法家。他把罗马帝国早期的学者弗拉库斯Verrius Flaccus编纂的《拉丁语词典》Marcus Verrius Flaccus’ De significatu verborum (On the Meaning of Words)缩写为20卷/章。其中引用的许多已经散佚的古典著作因此得以流传。
Filelfo, Francesco 弗朗齐斯科费勒佛:15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和乔万尼 奥里斯帕Giovanni Aurispa从君士坦丁堡带回大量希腊文抄本。
filial piety 孝敬
Finley, Moses I.芬利(1912-86):美裔英国人,剑桥大学教授,二战以后西方最杰出的世界古代史专家。代表作《古代经济》The Ancient Econemy, Berkeley, 1973. 反对19世纪以来以迈耶尔Eduard Meyer (1855-1930)为代表的古史现代化学派,否认古希腊商品经济为主,否认古典以及希腊化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等说法,强调古代社会的农本性质与近代社会的经济差异。他还指出,古代城市是消费而不是生产中心;古代不存在国家经济政策和国际市场,研究国民财富的政治经济学18世纪以后才出现。古代没有以工商业为目的的战争,古代的财产主要是土地和非自由劳动力,这派人的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至今的西方古史学界很流行。他的其它重要著作还有:《古典时代的奴隶制》Slavery in Classical Antiquity,Cambridge, 1960;《古代奴隶制和现代意识形态》Ancient Slavery and Modern Ideology,London, 1980, 《古代世界政治学》Politics in the Ancient Worl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等等。
Florentine n.佛罗伦斯人;绫的一种;adj.佛罗伦斯的。
folio 现代指对开本巨型图书或书的环衬页,幅面12×15英寸,大约等于35×38厘米。古代指大型手抄本或手抄页。
Foxe, John 约翰福克斯(1516-87):英国清教徒,1563年发表《殉教烈士传》The Book of Martyrs,叙述了14-16世纪英国都铎王朝Tudor女王玛丽一世在位期间新教徒遭受罗马教廷迫害的历史;他对宗教裁判所The Inquisition的深刻揭露影响极大。
Fra 兄弟/修士:是拉丁文friar的缩写。例如fra Salimbene是意大利方济格会修士萨利本内的称谓。参见Salimbene Di Adam
Fraenkel, Eduard爱德华 弗拉恩科尔 (1888- 1970),德国古典学家
Fr?nkel, Hermann赫尔曼 弗兰科尔(1888-1977):德国古典学家,维拉莫维茨-莫伦多夫的学生。为躲避纳粹迫害逃到美国度过了余生。
Franklin, Benjamin本杰明 富兰克林(1706-90):笔名是Richard Saunders,美国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开国元勋。出身波士顿手工业者家庭。只读过两年书,自学成才。青年时代做过徒工。1729年创办《宾夕法尼亚报》。他热心公共事业、教育事业。1731年在费城建立北美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32-57年编印《可怜的理查德历书》Poor Richard of his almanacs,宣传百科知识,被译成12种文字畅销欧美。1743年组织美国哲学会,1751年帮助创建宾夕法尼亚大学。1736-76年历任宾州议会秘书、议员、费城邮局副局长及殖民地邮政总长。1754年出席奥尔巴尼大会,提出奥尔巴尼计划,促进殖民地的联合。1757-75年几次代表殖民地赴英谈判,曾幻想和平解决争端。独立战争爆发后,毅然归国参战,担任宾州治安委员会主席,并出席第 2届大陆会议,参加起草《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1776年70高龄的富兰克林出任驻法大使,积极呼吁欧洲进步舆论的支持,以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巧妙地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终于在1778年签订《美法同盟条约》和《美法友好商务条约》,并促使法国、西班牙、荷兰先后参战,加速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1785年担任宾州州长,1787年参加制宪会议,主张废除奴隶制,实现一院制,将人民权利列入宪法。他还是研究电学的先驱。1752年进行震惊世界的用风筝吸引天电的实验,并发明避雷针。在光学、化学、热学、声学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富兰克林自传》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
Frank法兰克人:日耳曼人3世纪以后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占据尼德兰和高卢地区以后产生的新称谓。其语言称Frankish。
Frederick Barbarossa [绰号]红胡子 弗雷德里克(1155 -1190),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freedmen [西方古代的] 被释奴隶 =freed slaves
Friedl?nder, Paul保罗 弗列德兰德尔(1882- 1968):德国古典学家,维拉莫维茨-莫伦多夫的学生。为躲避纳粹迫害逃到美国度过了余生。
Frisian adj. 荷兰北部群岛弗里斯兰省Friesland的/人。
Fritz, Kurt von 库尔特 冯弗里兹(1900-85):德国古典学家,二战时为躲避纳粹曾一度逃至美国,战后才返回德国。
Froben, Johann约翰 富洛本(约1460-1527):也拼作 Johannes Frobenius, 瑞士巴塞尔人,最著名的学者型出版家,锐意古典著作的编辑出版,曾改革印刷术。
Froissart, Jean 让弗罗莎(1333?-1401):法国的诗人,御用历史作家。他的《编年史》Chronicles主要写14世纪发生的英法百年战争。
Fulda富尔达:德国中部一城市
Fustel de Coulanges, Numa-Denis 努玛 丹尼斯 浮斯特尔古朗日(旧译古朗士,古朗治,1830-89),法国历史学家,在法国史学倡导科学方法第一人,提倡使用档案。西方人简称他的复姓Fustel de Coulanges是“浮斯特尔”而不是我国自1938年李玄伯根据复姓最后那个单词翻译的“古朗士”或郭圣铭《简明西方史学史》讹传的“古朗治”之类!!浮斯特尔出身巴黎公务员家庭,1850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读书,1853 年曾到法国驻雅典研究院French School in Athens研读。曾先后在亚眠高中lycée(state-maintained secondary school)in Amiens和巴黎圣路易斯高中Lycée Saint Louis in Paris教书。1860-78辗转在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大学、巴黎高师、和巴黎大学担任历史教授。1880年担任高师院长。1864年发表名著La Cité Antique (The Ancient C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reek and Roman societies《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李玄伯译;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近年多有重印。但浮斯特尔的代表作是1875-92年出版的6卷《古代法国制度史》L’Histoire des institutions politiques de l’ancienne France(History of the Institutions of Ancient France)。本书敌视德国,认为西欧的封建政治传统主要源于罗马帝国而不是被蒙森等人夸大了的日耳曼入侵以后的传统。
Gascon [法国] 加斯科涅 Gascony 人/的。
Gastronomers, 参见Deipnosophistai
Gaul高卢/人:上古中西欧的凯尔特人Celt生活的地区,地理范围从莱茵河西南部,至阿尔卑斯山西部,比利牛斯山北部,基本相当于现代的法国和比利时。在古罗马时代,阿尔卑斯山以北称外高卢。公元前5世纪,凯尔特人经阿尔卑斯山南下意大利,逐渐占领帕杜斯河(波河)流域,成为当地居民,史称山南高卢或内高卢人。恺撒发动的高卢战役后(公元前58-51年)高卢归属罗马统治。
Gazetteer n.地理志/记者
Gellius, Aulus 奥卢斯杰里乌,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的杂文家,他的杂文集《阿提卡的夜晚》 Noctes Atticae(Attic Nights)保存了许多已经失传的资料。
Genealogia or Historiai《宗谱》,原文至少4卷,现存不足40片段;公元前5世纪爱奥尼亚的重要散文体作家,米利都的赫卡泰厄斯Hecateus of Miletus的著作。它上溯包括自家在内的希腊民族宗谱,认为神话性质的希腊故事 “多荒诞不经”。
Gens [拉丁语] 氏族:它的复数是gentes。古罗马的氏族由共同姓氏、共同父系祖先和共同宗教信仰的若干家庭组成。其含义等于苏格兰语的clan。
gentile n.非犹太人, 异教徒adj.氏族的
Geoffrey of Monmouth 英国蒙默思郡[威尔士原郡名]的杰弗里(?-1155):他的代表作是《英国国王的历史》Historia regum Britanniae (History of the Kings of Britain)(1135)。他杜撰说英国在罗马人征服以前凯尔特人的王朝世系,最早是由特洛伊人埃涅阿斯的曾孙布鲁图斯Brutus打败当地的巨人后建立的。
Geoffroi de Villehardouin韦拉杜昂的赫弗利(1150-1213),参见 Villehardouin, Geoffrey of
George, Stefan斯蒂凡乔治(1868-1933):瑞士籍的德国古典学家,是19世纪晚期在德国复兴古典抒情诗的代表。
Gerhard, Eduard 爱德华格哈德(1795-1867):德国古典学家。他为1831年在沃尔奇发掘出来的埃特鲁斯坎人的大墓地撰写的有关许多希腊花瓶的发掘报告是划时代的,为希腊瓶画研究奠定了科学准则。
German empire 日耳曼帝国,1474-1806年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控制时期的中晚期“神圣罗马帝国”。
Germania of Tacitus《日耳曼尼亚志》:塔西佗的著作。汉译本一并收入《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马雍,傅正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Gernet, Louis 路易热尔内(1882-1962):法国古典学者。他为学者们创办了一所学校,把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引进到了古代史研究。
Gerousia [古代斯巴达] 元老院:Body of Spartiate elders of noble families,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由国王来库古Lycurgus建立,由双王加28位60岁以上的贵族元老组成。元老由各胞族提名,公民大会选出。程序是,先选出裁判若干名,关在一屋之内,“使他们看不见别人,别人也看不见他们” 。当候选人沉默走过公民大会主席台时,公民们用“欢呼声”投票,屋里的裁判依次记下每位候选人所得呼声强弱之等级(即得票多少),然后公布“票”多者当选。这种原始的无记名选举方式曾有效避免舞弊。元老院负责向公民大会提交议案,如议案不能通过,元老院可以宣布公民大会休会。元老院还有审判凶杀案件的司法权,有权决定王位继承及王室婚姻。在元老院表决中,双王跟其他长老一样一人一票,所以元老院又有限制王权避免独裁的作用。
Ges periodos or Periegesis《周游世界》:Tour Round the World,公元前5世纪米利都的赫卡泰厄斯Hecateus的代表作。现存300多片段。它记述了地中海世界的历史地理,北非部分则隶属亚细亚Asia之下。
Geschichte der romanischen und germanischen V?lker von 1494 bis 15141824)《拉丁与日耳曼民族史》:History of the Latin and Teutonic Nations from 1494 to 1514,德国客观主义史学大师兰克Leopold von Ranke在1824年出版的处女作。
Gesner, J.M. 盖斯内尔(1691-1761):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古典学家。
Gesta Friderici I imperatoris (Deeds of Frederick Barbarossa) 《弗雷德里克一世皇帝传》:是弗雷兴的奥托Otto of Freising(约1111-1158)的第二部历史著作。
ghetto [城市中] 隔离区:例如,因为遭受民族歧视和压迫,犹太人在流散欧洲期间曾经被迫居住在各国为它们划定的隔离区ghetto之内。
Giannone, Pietro彼得詹农(1676-1748):意大利历史学家。著作《那不勒斯王国内政史》Istoria civile del regno di Napoli (1723) The Civil
History of the Kingdom of Naples因为反对教廷干涉那不勒斯内政被列入《教廷禁书目录》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the papal register of prohibited books),本人被革除教籍。其代表作《三重冠,论天、地和教皇的统治》3卷 Il triregno, ossia del regno del cielo, della terra, e del papa, 3 vol.(The Triple Crown, or the Reign of Heaven, Earth, and the Pope).
Gibbon, Edward爱德华吉本(1737-94):英国理性主义史学家,以其6卷《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1776-88)著称。该书涵盖公元2世纪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黄宜思、黄雨石翻译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一版是从D.M.Low节缩的2卷本翻译的。吉本世家出身,童年多病。1752年15岁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Magdalen College学习,次年改宗天主教。愤怒的父亲把他改送到洛桑Lausanne学习,次年重归新教。曾两次当选英国下议院议员。1763年游历巴黎、瑞士时结识了伏尔泰Voltaire、狄德罗Denis Diderot、阿朗贝尔(达朗伯)Jean Le Rond d’Alembert等哲学家。1764年到达罗马,在废墟上沉思时产生撰写帝国衰亡史的念头。1771-72年在伦敦开始搜集资料撰写。1776年出版《罗马帝国衰亡史》第1卷,1781年出版的第2、3卷写至公元480年。1788年吉本51岁时出版第4-6卷写至1453年。本书主题是罗马帝国(特别是西部)衰落源于基督教兴起导致政治思想自由的衰落。
Giesebrecht, Wilhelm von维亨姆 冯吉泽布莱希特(1814-1889):兰克的学生,德国第一部中世纪通史的作者。1857年任科尼斯堡K?nigsberg 大学教授。还有6卷《德意志帝国史》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Kaiserzeit, 6 vol. (1855-95) History of the German Imperial Age, 这套书最终由B. von Simson完成出版。
Gildersleeve, B.L.吉尔德斯里夫 (1831-1924),美国古典学家,
Giustiniani, Bernardo 贝尔纳多久斯提尼亚尼:15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曾经写过关于威尼斯城邦起源的论著。
Gnomon Novi Testamenti《新约箴言集注》:德国路德宗神学家本格尔Johann Albrecht Bengel 1742年校勘出版的代表作。
Gnosticism 诺斯替教:起于波斯,1-3世纪盛于西方的神秘教派。因强调只有直觉领悟“诺斯”(gnosis真知)才能得救而得名。曾借用《圣经新约》的部分福音书作为经典,礼仪混乱。经基督教正统派的反复批驳后于4世纪沉寂。
Goethe, Johann Wolfgang von约翰 沃尔夫贡 冯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画家、文艺批评家、记者和自然哲学家,德国浪漫主义时代最大的文学代表人物。曾在政府几次担任职务。他写的科学论著就有14卷,在植物学方面享有盛誉。代表作是花费50年写成的2部长诗《浮士德》Faust,出版于1808年和1832年。
Goodwin, W. W. 古德温(1831-1912):美国古典学家,对古典语言的语法研究成就卓著。
Gorgias 高尔基亚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雄辩家,哲学家。
gospel 福音; Gospel《圣经新约 福音书》
Government of the Roman Empire, The:A Source Book. Edited by Barbara Levick, 2nd ed., New York:Routledge, 2000, 278P 《罗马帝国政制史料集》:以公元前3-公元3世纪罗马政制为主,3世纪帝国危机以后的资料简略。材料包括传统文献、碑铭、纸草文书、硬币铭文等200多条,按主题分成12章:导论、帝国结构、军事、法律、财政、交通运输与物资供应、皇帝的职权、官吏的任命、帝国各地的罗马化、帝国统治的弊端、被统治者的反抗、帝国的危机。编者莱维克是牛津大学教授。
Greco-Roman n./adj. 古希腊罗马人/的。
Greek and Latin authors, 800 B.C.-A.D. 1000, ed., by Michael Grant. New York: H. W. Wilson Co., 1980. xiv, 490p.《公元前800年至公元1000年的希腊和拉丁作家》:撰写了从荷马到中世纪376名希腊罗马作家传记,按拉丁字顺排列。平均估计,主要作家传4000字,次要作家800字。附有参考书目。
Greek City States, The;A Source Book,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P. J. Rhodes, London:Croom Helm, 1986, XX, 266P《希腊城邦史料集》:以希腊城邦制度的兴衰为主题的史料集。全部史料由编者翻译。编译者罗得斯是英国达勒姆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的古代希腊史教授。他的史料既有人们常见的,又有人们不熟悉的希腊化时代、拜占廷帝国时代的文献。此外,还有许多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埃及发现的纸草残篇。
Greek language希腊语:印欧语系中最早有文字记录的语言之一。从公元前2800年代开始在中南欧、地中海东岸和黑海沿岸曾不同程度地广泛使用达4千多年,并且深刻影响了拉丁、斯拉夫等周边欧亚语言的发展。现今全世界的使用面积虽然缩小,但使用人口估计还有1500万,其中希腊本国 1100 万。虽然古希腊语在今天已经变化很大,但由于古希腊哲学、科学、数学的高度发达传统深厚,至今基础学科的许多基本词汇仍然大量沿用古希腊术语。甚至某些新兴学科也借用希腊语或者根据希腊语构词法创造新词来表达时髦概念。
Gregorian calendar格列高利历法:简称格列历。因为儒略历Julian Calendar的年长365.25日比回归年365.24日多0.0078日,使用1600多年以后的累计慢差约10天,所以教皇格列高利八世Gregory VIII组织历法家进行了修订,于1582年10月4日下午宣布,第二天10月5日改为10月15日,以便消除10天慢差;并进而修改原儒略历每4年一闰的法则为400年97闰,旋即被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俄国推迟至1918年、中国1949年才正式使用;但中国1912-49年使用民国纪年,仅用格列历的月、日部分,称为公历或阳历。
Gregory I 格列高利一世(约540-604):也叫Gregory the Great大格列高利,和安布罗斯、奥古斯丁、哲罗姆被尊为基督教4-7世纪的4大拉丁教父,教会圣师Doctor之一。第64任教皇,590-604年在位。任职时派人到西班牙、北非、高卢和不列颠传教,促成了欧洲的政教合一局面。精通音乐,著有《格列高利赞歌》。
Gregory of Corinth 科林斯的格列高利:12世纪的希腊学者,写过有关句法和文风的著作,是研究过流传至今希腊方言的几个古代学者之一。
Gregory of Nazianzus, Saint [圣] 纳西盎的格列高利(约330-389):古代希腊教会的三大教父之一,以反对阿里乌斯教派(Arianism)辩护三位一体学说而著名。
Gregory of Nyssa, Saint [圣] 尼斯的格列高利(约335-394):拉丁语名称为 GREGORIUS NYSSENUS。古代希腊教会的三大教父之一,在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上为确定圣灵在三位一体中的地位起了关键作用。
Gregory of Tours, Saint 图尔的格雷戈里(538-595):拉丁语名称为GEORGIUS FLORENTIUS,是法兰克王国都尔教区的主教。代表作《法兰克人史》History of the Franks,是研究6世纪西欧的主要资料。推荐译本:寿纪瑜 戚国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此外,他还写过一卷《教父列传》Lives of the Fathers和七卷《天主奥迹》Seven Books of Miracles。
Grenfell B.P. 格伦凡尔:牛津古典学者,1898年他和 A.S.哈恩特出版了他们在奥克西林查斯发现的纸草文献的第一卷,这套系列丛书至今没有出全。
Grocyn, William威廉格罗西(约1446-1559):英国的人文主义先驱。1488年到意大利学习,后来回到牛津大学教希腊语,是英国的第一位希腊语教师。
Gronovius, John 约翰格罗诺维乌斯(1611-71):尼德兰古典学者,编印过李维、塞内卡、普林尼和其他一些古典作家的著作。
Grosseteste, Robert罗伯特格罗塞特斯特(约1175-1253):英国学者,主教;以译介希腊和阿拉伯的哲学科学著作而著称。
Grote, George乔治 格罗特(1794-1871):英国历史作家,虽然终身没去过希腊,但能在52-62岁期间,即1846-56年出版19世纪最杰出的历史著作——12卷《古希腊史》History of Greece。叙事截至公元前301年。格罗特之所以从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可靠记录开始,而不从荷马时代开始叙述,是因为他不相信任何神话的历史价值。本书侧重雅典历史,有推广民主政治的明显倾向。1810年16岁至1843年49岁在父亲的银行工作,业余自学古希腊语、德语、经济学和哲学。1832-41年在国会但任代表伦敦的议员。1860年担任伦敦大学学院的财务官treasurer,1868年升任院长president,从1862年直至去世担任副校长vice-chancellor,1869年拒绝贵族封号。
Grotius, Hugo 雨果格劳秀斯(1583-1645):荷兰政治家法学家、近代国际法奠基人。出身代尔夫特知识分子家庭。11岁上莱登大学,15岁赴法国奥尔良大学攻读法律。1599年回荷兰海牙当律师。1601年在荷兰共和国任省政府检察长,并积极参与外交活动。1613年率荷兰代表团赴英国解决贸易纠纷。1618年因宗教问题被判终身监禁,翌年改判死刑。1621年越狱后侨居巴黎从事写作,主要著作《论战争与和平法》De Jure Belli ac Pacis (1625) On the Law of War and Peace为开创现代国际法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的自然法论,认为法律的基础是自然法,法律应当符合理性,不应当由任何人任意改变。他主张用国际法约束国家之间的关系,提出“正义战争”观点,提出以尊重人和私人财产的观点来处理战争和战俘问题。除个别原因外,战争是有罪的。
Gruterus, Janus亚努斯格鲁特鲁斯(1560-1627):法国古典学家,曾主编过名著《古罗马铭文集》Inscriptiones antiquae totius orbis Romani。
Guicciardini, Francesco佛朗齐斯科圭恰迪尼(1483-1540):佛洛伦斯的政治家,历史作家。代表作《意大利史》Storia d’Italia (History of Italy)。
Hadith 《哈迪斯》:也译《圣训》,是穆罕默德言行录,古兰经的补充解释,伊斯兰教法典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Hadrian哈德良(117-138在位):拉丁语称为Hadrianus,他以图拉真皇帝养子的身份继任为罗马帝国安东尼王朝的第3代皇帝。他和图拉真统治的时代是罗马帝国的鼎盛时代。
hagiography n.圣徒传, 圣徒言行录
Hamilton, Alexander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1757-1804)美国政治活动家:联邦党领袖。出生在英属西印度群岛,1772年移居美国,1773-74年就读于皇家学院(今哥伦比亚大学)。1776年参加独立战争。翌年任华盛顿的军事秘书和革命军团长。1783年回纽约任律师。1787年代表纽约州参加费城制宪会议。会后为争取新宪法的批准与杰伊、麦迪逊一起,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发表了85篇辩护新宪法的论文(后编纂为《联邦党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对实施新法作出了重要贡献。1789-95年任联邦财政部长the Treasury of the United States,推行偏向商业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而损害劳动者利益的政策,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了他的联邦党与杰斐逊的民主共和党长期斗争。1804年在与分裂主义者副总统伯尔挑起的决斗中负伤,翌日死去。性恶论和等级论是汉密尔顿政论基础。他接受了霍布斯的性恶论,认为放纵人的自私本性势必导致无政府状态,因此必须用强力维持国家安定,保护有产者利益。主张建立统一的集权联邦政府,反对邦联制和把各州分裂为独立国。他发展了洛克和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认为“权力具有侵犯性质,应该通过规定加以限制”。为此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不仅要彼此分立,而且要相互制约与平衡。他主张实行两院制和单一行政首脑负责的政府。他坚持等级论,认为一切社会都分为富人望族和贫贱者两部分。他主张富人或望族掌权,认为“人民是野兽”,不能掌权。
Hannibal汉尼拔 (公元前247-前183/前182):迦太基Carthage将军政治家。善于谋略,是古代著名统帅。汉尼拔出身将门,自幼随父哈米尔卡Hamilcar Barca在军中研习兵法,誓死复仇罗马。公元前 221年任迦太基驻西班牙军队统帅。公元前 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后,汉尼拔率领雇佣军从西班牙出发,历尽艰辛,不顾惨重损失,穿过高卢,历时15天翻越阿尔卑斯山突入意大利。在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公元前 217)和坎尼战役(公元前 216)中,大败罗马军队,创造了古代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在意大利转战15年,重创罗马。因罗马占本土作战优势并控制着海上交通,而汉尼拔补给困难,渐入困境。公元前 204年罗马军队在迦太基登陆,次年汉尼拔奉召回国。公元前202年在扎马决战中败于罗马名将大西庇阿。战后,汉尼拔曾主持迦太基政府,试图实行改革,多方受阻。在政敌和罗马的逼迫下于公元前 195年出走东方,辗转依附塞琉西王国和小亚细亚西北部的比提尼亚王国。公元前183-182年怕被引渡到罗马而服毒自杀。
Harrison, Jane 简 哈里森(1850-1928):英国古典学家。不仅精于古典文献研究,而且是在古代研究领域引进使用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的前驱。
Haskins, Charles Homer查尔斯 霍莫 哈斯金斯(1870-1937):美国中世纪历史学家,教育家。以研究诺曼人的制度和阿拉伯人把西方古典学重新传给西方的历史而著称。1890年在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以后,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02年担任哈佛大学历史教授和研究生院院长,从此创立了研究生的史学培养模式。代表作《诺曼人的制度》Norman Institutions (1918)论述了11-12世纪诺曼人的政制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Haupt, Moritz摩利兹豪普特(1808-74):德国古典学家,擅长拉丁诗歌研究。
Hayek, Friedrich von弗里德里希 冯 哈耶克(1899-1992):全名是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英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生于维也纳,维也纳大学博士。1927年任奥地利经济研究所所长。1931年移居英国,任伦敦经济学院教授,皇家经济学会评议会会员。1938年加入英国籍。1950-62年移居美国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2年任德国弗赖堡Freiburg大学终身教授。1974年与Gunnar Myrdal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著作有:《通向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 (1944)、《自由的宪政》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1960)。他维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竞争。认为私有制是自由最重要的保障,竞争是个人自由的精髓,拥有独立资产的人是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资本主义是“真正民主的”、“高效率的”、可以保护和扩大个人利益的“自由社会”。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违背人的本性”,助长集权和专制奴役;纳粹的兴起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结果;东欧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法西斯主义。他把社会主义、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统称为“极权主义”totalitarian socialism。认为任何对“全体利益”或“普遍福利”的强调,包括凯恩斯主义Keynesian welfare,都必然践踏自由剥夺人权。尽管他主张由国家做出一定的计划以限制劳动时数、确保最低工资、卫生标准、社会保险,但又再三强调任何计划必须有利于自由竞争的企业制度。不利于竞争的国家干预只能导致极权奴役。70年代以来哈耶克的理论深刻影响了西方现代保守主义政治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Hebrew希伯来人/语:据《圣经》记载,早在非力士人入侵之前,约公元前21世纪末(另有考证说应在公元前19-17世纪),犹太圣祖亚伯拉罕Abraham (亚巴朗)就曾率领他的族人,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城邦乌尔迁居迦南,繁衍生息。这里从此产生了表达民族、国家,语言相关而又有别的四个新的称谓:一是“希伯来”,它是土著迦南人对新迁而来的陌生民族的称谓,意思是“渡河而来的” 。“希伯来”常指古今犹太人的语言文字和上古族长时代的先民。另外分别参见“以色列”Isreal、“犹大”Judah 、“犹太人”Jew三个相关条目。
Hecateus of Miletus米利都的赫卡泰厄斯:公元前5世纪爱奥尼亚的重要散文体作家,代表作《周游世界》Ges periodos or Periegesis, (Tour Round the World),现存300多片段,记述了地中海世界的历史地理,北非部分则隶属亚细亚Asia之下;另一著作《宗谱》Genealogia or Historiai,原文至少4卷,现存不足40片段;它上溯包括自家在内的希腊民族宗谱,认为神话性质的希腊故事 “多荒诞不经”。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他主张理念第一,理念以纯概念形式在逻辑中不断发展,然后化为自然界,最后又从精神哲学的各门科学中回归理念。他建立了一个以理念为基础、包括一切科学的庞大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的理论贡献是,把矛盾看作一切事物的本质,辩证法就是对立面的统一。他把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看作处于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之中。其辩证法的不彻底性在于他的“绝对真理”永恒不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时,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生于符腾堡 Württemberg公国首府斯图加特Stuttgart。1788年到图宾根Tübingen神学院学习神哲学。1816年任海德堡Heidelberg大学哲学教授时名声鹊起。1818年被普王任命为柏林大学教授。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Mind, (1807)、《逻辑学》Science of Logic(1816)、《哲学全书》Encyclopaedia of the Philosophical Sciences(1817)、《法哲学原理 》The Philosophy of Right(1821)。《全书》包括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部分,标志其学说已经成熟。以下著作是弟子们在他死后根据笔记整理出版的:《美学讲演录》The Philosophy of Fine Art,1835-38; trans.1920、《哲学史讲演录》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1833-36; trans. 1892-96、《宗教哲学讲演录》Lectures on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1832; trans. 1895、《历史哲学讲演录》Lectur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1837; trans. 1858; 《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等。《历史哲学》认为历史研究史可以分为原始的、反省的和哲学的三个时期。
Heinsius, Nicolas 尼古拉斯海因修斯(1620-81):尼德兰古典学者,因编印许多古书有功而获得“拉丁诗歌拯救者”称号。
Hekale《简明史诗》:是希腊学者卡里马克Callimachus(约前305-240)写的作品。
Heliaea [古代雅典的] 民众法庭:Court of the Citizens,公元前594年执政官梭伦设立,旨在打破原司法工作的贵族垄断。民众法庭的法官和陪审员从30岁以上男性公民中抽签选出,因此所有等级的公民都可以担任。诉讼案件先送陪审员审查,然后判决;法官判过的案件陪审员仍可起诉。早期的陪审员人数10-100人。民众法庭的判决结果由投票决定。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推行改革以后,该制度走向成熟。此后的法庭从十个部落用抽签法各选出600男性公民组成,共6 000人。其中5 000人组成正式法庭,分为十组,每500个陪审员Heliact组成一个法庭,其余1 000人为预备陪审员。每位陪审员任期一年,每位有资格公民大约每隔三年轮任一次。民众法庭负责审理绝大部分刑事和所有民事案件。普通案件每庭由500陪审员组成,特殊大案(如苏格拉底死刑案)可扩大至1 200陪审员组成。公元前451年后,每位陪审员每天给伙食费两个(后增至三个)奥波尔。法庭最初不许找人辩护,被告必须自辩或宣读他人起草的答辩词。原告和被告的发言均有规定时间(漏壶计时,一般情况每次六分钟)。判决前陪审员之间不能商议,秘密投票产生判决结果。这种制度保证了权势人物很难干预庭审结果。
Hellas n. [希腊文] 希腊:广义的古希腊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其中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为主,现代希腊总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483个岛屿只占其中2.5万平方千米。半岛3/4为山地,巴尔干半岛的主要支脉延伸至希腊半岛,长270千米,宽约50千米,平均海拔2 000多米。希腊半岛依山势分成北、中、南三部分。北希腊包括伊壁鲁斯Epirus山区和帖撒利亚Thessaly平原;中希腊的主体是阿提卡Attica和彼俄提亚Boeotia两地区,温泉关是连接北、中两地的隘口;南部是伯罗奔尼撒Peloponnesus半岛,有科林斯地峡与中部相连。希腊属地中海型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希腊半岛东岸多港湾。古希腊人从半岛出发,向东可达小亚,穿过赫勒斯滂Hellespont(今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可进入黑海;由于岛屿众多,晴天航海时肉眼即可从甲地看清乙地的目标,不用罗盘指导。因此爱琴海沿岸居民的古代航海事业在全世界发展最早,水平最高。半岛山多平原少,夏季雨少,土壤不甚肥沃,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粮食自给常有困难,地少人多被迫导致海外移民。古希腊的农产品主要是橄榄、葡萄、大麦、小麦、蔬菜;矿产有铜、铁、金、银。地产的大理石和优质陶土有利于建筑、雕塑和制陶业的发展。古代罗马人称希腊为Graeca和Graecia,称希腊人为Graecus,复数为Graeci。已知最早出现“希腊、罗马、雅典、亚里斯多德、恺撒”等大约100个世界上古史常见地名人名的汉文典籍是意大利人艾儒略Julius Aleni在1623-37年撰写的《职方外纪》《西凡学》《西方答问》,收入明末李之藻辑刻的《天学初函》。1460年希腊沦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821年爆发反土独立战争,宣布独立。1946年国王复辟,1975年立宪为共和政体至今。
Hellene n.[希腊文] 古希腊人/语:最早的希腊居民是讲非希腊语的勒勒吉人、德里奥人、皮拉斯吉人、卡里亚人。在古代,希腊是希腊人对其居住地的通称,不是国家名称。早在旧石器时代,希腊半岛就有人居住。公元前7000年代进入新石器时代,考古材料显示出明显的近东文化影响。公元前2800年代,讲希腊语的亚该亚人首次迁入希腊半岛,以南希腊的迈锡尼为中心,造就了青铜时代辉煌一时的迈锡尼文明。大约在公元前12-11世纪,讲印欧语的多利亚人部落从北方侵入希腊半岛,毁灭了爱琴文明。按照民族及方言特点,此后的古希腊居民分为四个地区:伊奥利亚人Aeolian,主要分布在半岛北、中部的帖撒利亚和彼俄提亚,小亚细亚北部沿岸;爱奥尼亚人Ionian,分布在阿提卡半岛、爱琴海诸岛及小亚西岸中部,即古希腊工商业和文化的中心地区;多利亚人Dorian,主要分布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及其以南诸岛,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以及小亚南部沿岸地区;亚该亚人Achaean,主要分布在伯罗奔尼撒北部亚该亚和阿卡狄亚地区。
Hellenic adj. [希腊文] 希腊的, 希腊人的, 希腊语的;The Hellenic Republic(1975-)是希腊人对自己国家的英语称谓,而英美人则一般称其为The Republic of Greece。
Hellenistic Age from the Battle of Ipsos to the Death of Kleopatra VII, The;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Stanley M. Burstei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XX, 173P《从伊普索斯战役到克里奥帕特拉七世之死的希腊化时代》:全书共分6章,112条史料,涵盖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30年,主要是碑铭和纸草史料。编译者布尔斯坦是美国洛杉矾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s Angeles)的历史学教授。
Hellenistic Age 希腊化时代: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或前323年他去世)到公元前31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亚历山大死后部将纷争,陆续形成以埃及为中心的托勒密王国、以叙利亚为中心的塞琉西王国和希腊本土的马其顿王国。公元前229年起,罗马不断东扩,先后于前168、前64、前30年分别灭亡马其顿、塞琉西和托勒密王国,逐步使各希腊化地区并入罗马。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是希腊化时代的工商业文化中心;以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里斯塔克为代表的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都有很大发展,博物馆及其图书馆享有国际学府的盛誉。在希腊化时代,有三种哲学流派在地中海世界比较流行:伊壁鸠鲁学派Epicureanism,斯多亚学派Stoicism和犬儒学派Cynicism。
Hellenistic World from Alexander to the Roman Conquest, The; A Selection of Ancient Sources in Translation.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M. M. Aust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488P《从亚历山大到罗马征服的史料选》:279条史料分7章:亚历山大的统治、亚历山大的继承者、罗马征服、征服前的马其顿和希腊大陆、希腊城市的社会与经济、塞琉古王朝与亚洲、帕加马阿塔利德王朝、托勒密王朝的埃及。书前有地图、史料简介;书后有统治者年表、大事年表。编译者奥斯汀是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古代史教授。
Helot [希腊语] 希洛人:原住在希腊南部沿岸希洛斯城(Helos)的居民。公元前743-前668年,斯巴达人经过两次美塞尼亚战争Messenian Wars,迫使被征服者纳贡。希洛人不堪斯巴达人的压迫,被迫起义,被镇压后降为奴隶serf。还有其它的奴隶名称源出斯巴达征服拉哥尼亚南部之美塞尼亚人。希洛人20-30万,以家庭为单位固着在斯巴达公民的份地上,每户公民管辖7户希洛人耕奴,据此可以推测斯巴达人和奴隶的人口比例大约是1∶7。希洛人须将其农产品的一半左右交给主人。希洛人属于国家所有公民占有,国家有生杀予夺之权,公民个人则没有。为了消除谋反隐患,国家定期组织“克里普提”(krypteia,秘密警察)在夜间秘密屠杀希洛人的精英人物。公元前369年后希洛人逐渐摆脱被奴役地位。也有学者认为希洛人虽然对斯巴达人存在某种人身依附,但是处于自由民和奴隶之间的一个特殊社会等级。
Hemsterhuys, Tiberius提比略 赫姆斯特布伊斯(1685-1766):尼德兰古典学家。
Hephaestion 赫菲斯士:公元2世纪的希腊诗词格律学家,写过诗词格律手册。
Heraclitus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70年):希腊哲学家。虽然他的哲学继承了米利都学派,但他认为万物的本源却是火而不是水;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生火。火可以生化一切,一切又复归于火。宇宙万物是永远流动变化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是辩证法哲学的奠基人。他还认为世界万物之中存在普遍规律,叫逻各斯logos,后来英文各学科的词尾大都有一个后缀“-logy”即源于logos,引申为“学问”的意思。
Herculaneum赫库兰尼姆:意大利语地名为Ercolano,意大利的古代城镇,位于那不勒斯东南8千米。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与庞贝Pompeii, Torre , Annunziata, Stabiae等附近3城镇一起被火山灰埋葬。赫库兰尼姆当时约有4,000- 5,000居民。18世纪开始发掘,1997年4城镇一起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Herder, Johann Gottfried von 约翰 哥特弗利德 冯赫尔德尔(1744-1803):也译赫尔德、赫德尔。德国历史哲学家、批评家、路德宗神学家。他预见了德国哲学和文艺理论的新时期。他的直感胜于理智的观点对歌德有很大影响,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论语言的起源》(1772)认为语言结构是人类本性的真实影像,只有通过语言的中介才能产生知识。他的《关于人类发展的另一种哲学》(1774)反对唯理论,认为个别事件和整个历史之间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逻辑基础。他还否认历史的目的是为人类心灵的进步提供一幅鸟瞰图。相反,历史的目的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所有的国家和所有的时期都同样值得研究。他死后由B. Suphan主编的注释版《赫尔德尔全集》33卷,1877-1913初版; 1967-68重印。
heresy 异端/异教:与正统宗教和官方学说相违背的个人及其信仰和学说,尤指公开反对罗马天主教教义的人和事。
heretic n.持非正统观点的人,尤指公开反对罗马天主教教义的人。
heretical. 异端的,异教的
Hermann, Gottfried 戈特弗列德 赫尔曼(1772- 1848):德国古典学家。在研究荷马、品达、晚期史诗以及希腊的韵律方面贡献良多。他考订的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和一部分欧里庇得斯的剧本,改进巨大影响深远。
Herodas希罗达斯:也叫做Herondas公元前3世纪爱琴海克斯Cos岛的希腊诗人。1891年首次出版了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纸草文献,其中包括亚里斯多德的《雅典政制》和希罗达斯的《诗歌集》。
Herodianus 赫罗迪阿诺斯:约公元2世纪的希腊语法学者,狄斯科拉斯Apollonius Dyscolus的儿子,是重音学说的奠基人。
Herodotus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5-前425):古希腊历史作家,西方历史之父,出生在小亚的希腊城邦哈利卡尔那苏斯Halicarnasus,青年时代曾游历埃及、叙利亚、黑海北岸诸国和巴比伦等地。公元前447年移居雅典,成为伯里克利周围的文人之一。公元前443年移居到雅典在南意大利的殖民城市图里Thurii,潜心著述。代表作《历史》History of the Greco-Persian Wars,共9卷/章,希腊化时代的学者给每章前冠以9个缪斯女神的名字作为题目。第1-4章依次记述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斯基泰、利比亚以及希腊等地的历史起源、地理民俗、各种掌故;第5-9章主要记述希波战争,从小亚希腊城邦起义到最后的普拉提亚和米卡尔战役,止于公元前479年;它是第一部西亚、北非和南欧地区的通史著作。希罗多德最先懂得分析批判史料,选择使用传闻。对于历史进展原因,时而诉诸神意和命运,时而归结为个人才能或地理特点。他不但推崇雅典民主,也同时肯定亚非文明成就。《历史》文笔流畅,叙事生动,也是西方最早的大部头散文杰作。推荐译本: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修订本。
Hesiod 赫西俄德(约公元前8世纪中后期):希腊语名为 HESIODOS, 拉丁语名为 HESIODUS,古希腊比奥提亚的历史作家,诗人。代表作《工作与时日》Works and Days和《神谱》Theogony(汉译本是合订本),张竹明、蒋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Hesse黑森,德国中部一地区
Hesychius of Alexandria 亚历山大里亚的赫希其俄:主编了公元5世纪最完备的希腊语辞典。
hexagram n.《易经》的卦象;六角星形, [数] 六线形
Heyne, C.G. 海聂 (1729-1812):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古典语言文献学家。
Hiketides [希腊语] Suppliants《 乞援人》: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约前525-455)写的悲剧。
Hippei(Knights)《骑士》:雅典喜剧家Aristophanes阿里斯托芬在公元前424年写的政治讽刺剧,主题是抨击雅典当权者克利昂的专横。
Hippias of Elis 埃里斯的西比阿斯: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的希腊雄辩家,数学家。
Hippocrates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前377年):西方“医学之父”。他出生在爱琴海的柯斯岛Cos or Kos。传世医书《希波克拉底文集》60卷,经近代学者考证,只有《论风、水和地方》、《瘟疫》、《骨折》等出自希氏手笔。他的功绩之一是把医学和巫术区别开来,摈弃“神赐疾病”等谬说,努力探讨人体疾病的自然成因。尤其在外科手术方面,他冲破了当时希腊宗教习俗的禁令,秘密进行人体解剖,获得了许多人体结构知识。所著《骨折》、《关节复位》和《头颅创伤》用语精确,只能是临床手术的经验总结。希波克拉底不但以医术精湛闻名于世,还以医德高尚垂范千古。他的医德格言都凝结在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ic Oath里,大意为:我以阿波罗及诸神的名义宣誓,要恪守誓约,尽忠尽职……竭力治病救人。不给任何人毒药;清白行医,不收贿赂,不勾引异性,不传播患者隐私等。1949年,世界医协把它定为国际医务工作者的道德准则。
Historia arcana《秘史》:Secret History,拜占廷时代的巴勒斯坦历史家普罗高皮厄斯Procopius(约490-?)在写作《查士丁尼战争史》History of the Wars时,表面上歌颂皇帝查士丁尼及其大将贝里萨留等名臣,而暗中又写了《秘史》,极力诋毁。
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英国人民的基督教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英国史学家 [圣] 比德Bede(672-735)的代表作,主记597-731年盎格鲁-撒克逊部落皈依基督教的全部历史,滥于奇迹;他的注释圣经法影响了整个中世纪。
Historia ecclesiastica《早期基督教历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是恺撒利亚城的欧色比乌斯 Eusebius of Caesarea在312-324年写的初具世界史意义的杰作。
Historia Langobardorum《伦巴第人史》:History of the Lombards,大约774-785年由绰号为执事的保罗Paulus Diaconus, or Paul the Deacon编写。
Historia pontificalis《罗马教皇史》:Pontifical History,是英国萨里斯伯里的约翰在1148-52年写著作。
Historia regum Britanniae《英国国王的历史》:History of the Kings of Britain, 英国学者杰弗里Geoffrey of Monmouth在1135年写成的著作。他杜撰说英国凯尔特人的王朝世系,最早是由特洛伊人埃涅阿斯的曾孙布鲁图斯Brutus打败当地的巨人后建立的
Historiae Francorum Scriptores, 5vol. (1636-49)《法兰克历史的作家们》:Writers of the History of the Franks,是法国历史学家迪歇纳Andre Duchesne在1636-49出版的5卷本法国叙述史料汇编
Historiae Normannorum Scriptores Antiqui (1619)《诺曼历史的古代作家》:Ancient Writers of the History of the Normans,是法国历史学家迪歇纳Andre Duchesne在1619年出版的的法国史料评注集。
Historiarum ab inclinatione Romanorum imperii decades《罗马帝国衰落的年代》:Decades of History from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Roman Empire,32卷/章,是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弗拉维奥 比昂多Flavio Biondo在1439-53年撰写的著作,1483年发表。内容从410年哥特人洗劫罗马开始,直至1442年意大利城市的复兴,史料精审,论述周详。这本著作首次为意大利编年史确定了框架,并最早提出“中世纪”概念。
Historiarum demonstrationes《论证历史》:拜占廷史家卡尔科空迪勒斯Laonicus Chalcocondyles大约在1464年写成的著作,论述了土耳其国家的兴起。
Historiarum Florentini populi libri XII《佛洛伦萨人民史》12卷:History of Florence or Histories of the Florentine People ,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作家布鲁尼 Leonardo Bruni在1610年出版的著作。
Historiarum libri VII adversus paganos 《反异教史七卷》:Seven Books of History Against the Pagans, to 417,是圣奥古斯丁的学生奥罗西厄斯Orosius遵照奥古斯丁的遗愿写的,他们认为相对于基督教的历史而言,纯粹世俗的历史毫无意义。
historiography n.历史学:历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发展史
History of Italy 参见 Storia d’Italia
History of Poland参见Annales seu cronicae incliti regni Poloniae
History of the Council of Trent 参见Istoria del concilio tridentino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1776-88)《罗马帝国衰亡史》:6卷,英国理性主义史学家吉本Edward Gibbon 在1776 -88年出版的著作。该书涵盖公元2世纪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黄宜思、黄雨石翻译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一版是从D.M.Low节缩的2卷本翻译的。
History of the Kings of Britain参见Historia regum Britanniae
History of the Latin and Teutonic Nations from 1494 to 1514参见Geschichte der romanischen und germanischen V?lker von 1494 bis 1514
History of the Lombards 参见Historia Langobardorum
History of the Reformation in Germany参见Deutsche Geschichte im Zeitalter der Reformation, (1845-47)
History of the World Conqueror参见Tarikh-i jehan-gusha
Hittite n./adj. 西台[也译赫梯],小亚细亚古国;西台语/的; 西台族/的。
Hobbes, Thomas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英国哲学家政治学家。生于牧师家庭,牛津大学毕业,曾任弗朗西斯培根的秘书。他力图用力学解释人的情欲寻求治乱根源,创立政治学新体系 ,体现了当时利己主义、自由主义和批判神学的混合精神。他倡导“君权人授”即社会契约论很适应反封建需要,认为人性本恶,在原始自然状态中彼此敌视,出于理性才把包括财产所有权在内的全部权利交与主权者而缔约立国。他认为自我保存是人性的最高自然权利。自然权不可转让不可剥夺。自私必然互相争斗不已。自然状态是一切人互相反对的战争。他将正义和平慈爱等道德看成自然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理性发现的一般法则。只有大于一切私权的公共权力才能通过威慑作用实现和平与安全。因此他又提出王权至上论。1640年出版《论自然和政治法则的基础》。其绝对王权论遭国会反对,而社会契约论又遭王党反对。1640年逃亡法国。1642年出版《论公民》,提出教会从属于国家。1646年他接触流亡的保王党人并担任威尔士亲王(即后来的查理二世)的数学教师。1651年出版《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Leviathan; or the Matter, Forme, and Power of a Commonwealth, Ecclesiasticall and Civil,猛烈抨击教权高于王权论。当查理复辟失败,他1652年回国归顺克伦威尔。在恢复天主教和排挤国教的纷争中,《利维坦》被视为异端遭国会查禁。晚年研究古典作品,84岁时发表拉丁诗体自传。
Hohenstaufen 霍亨斯陶芬家族:神圣罗马帝国1138-1254年期间出现的日耳曼统治家族,其代表是弗利德里克一世Frederick I。
Holbach, Paul-Henri Dietrich, baron d’霍尔巴赫(1723-89):法国哲学家,狄德罗的百科全书重要撰稿人之一,15年撰写了376个条目。生于德国平民家庭。7岁丧母,12岁随父移居法国。1744年到莱顿大学读书。1753年继承了伯父的男爵称号,称为保罗-昂利霍尔巴赫男爵。从1760年起匿名出版了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和无神论著作,许多科学著作译自德文。他认为宗教是祸害根源,必须摧毁一切宗教。
holy orders圣职圣事:也叫祝圣ordination,源于拉丁文ordo,秩序。泛指授予神职的一系列仪式。由主教主礼,先覆手(把手按在领受者额头上),然后涂圣油于领受者;祝圣神父涂抹在手上,祝圣主教涂抹在头上。
Holy Roman emperor Henry IV《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瑞士编年史家约翰斯塔夫1556年发表的著作。
Holy Roman Empire 神圣罗马帝国(800-1806):德语名为 HEILIGES R?MISCHES REICH, 拉丁语名为 SACRUM ROMANUM IMPERIUM,先后由法兰克和日耳曼国王统治的欧洲封建帝国 。始于800年法王查理大帝在罗马由教皇加冕。因其德国后继者自诩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1254年启用“神圣罗马帝国”称号,极盛时疆域包括西欧和中欧大部地区。帝国同教皇为争夺控制权时有斗争。霍亨施陶芬王朝时期王权衰落,各地缺乏经济联系,帝国成为承认皇权的各封建公国和自治市的松散联盟。1254-73年空位时期各地内讧,许多封建主拒绝皇权。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15世纪后勃艮第和意大利脱离,帝国领土仅限于德语地区,皇位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控制。1474 年起改称徒具虚名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使帝国分裂为信奉新教的北部、多数信奉天主教的西南部及纯粹信奉天主教的东南部。诸侯和皇室的三十年战争后诸侯完全自立。荷兰和瑞士脱离后,勃兰登堡-普鲁士诸侯的地位提高,导致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帝权。1804年拿破仑一世自立为法皇,在战胜第三次反法联军后,于 1806 年7月建立16个邦组成的莱茵联邦,迫使德皇弗兰茨二世逊位,神圣罗马帝国彻底瓦解。
Homer Epic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Iliad一译《伊利昂记》)和《奥德赛》(Odyssey一译《奥德修记》)两部。一说为盲诗人荷马(希腊文Homios读作“欧尼罗)创作,另一说则是荷马根据在民间流传已久零散的说唱文本整理而成,故名。传说荷马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生于希腊东部,而近代考证史诗在公元前6世纪编定。《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描述阿基琉斯的英勇、奥德修斯的多谋、佩尼勒佩的坚贞等各方面都十分出神入化。语言凝练优美,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古代西方知名度最高的佳作。详见Iliad和Odyssey两个分别条目。
Horace 贺拉斯(前65-前8):拉丁语全名是 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奥古斯都时代三大诗人之第二位,代表作是抒情诗《颂歌》Odes 4卷,前面大多描写爱情、酒乐。后面赞扬奥古斯都统治下罗马的复兴,风格典雅庄重 。还有《讽刺诗集》Satires等。
Housman, Alfred Edward阿尔弗雷德 爱德华豪斯曼(1859-1936):英国剑桥古典学者,悲观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同性恋者。虽然早年求学牛津,但主要靠自学古典语言于1892年担任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拉丁语教授。1911 年转教剑桥大学直至去世。1903-30年编订出版了古罗马诗人马尼留斯著作集。
HU Berlin柏林“洪堡大学”的德文简称:全名是die Humboldt-Universit?t zu Berlin,中文简称柏林大学,在柏林市中心,是现代大学之母,也是柏林最老的大学。“没有柏林大学就没有德意志文明”。创始人威廉冯 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是德国语言学家、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和哲学家。他主张大学教研合一,学德兼顾,独立自主,不为政治社会左右,与之保持距离。1810年创建时以普王姓名而名为腓特烈威廉大学Friedrich Wilhelm Universit?t,首任校长兼哲学系主任是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起初有法律、医学、哲学与神学4学院,52名教师256学生,名师有哲学院的黑格尔G. W. F. Hegel、历史学家尼布尔B. G. Niebuhr、兰克L. von Ranke、蒙森T. Mommsen法学院的萨维尼F. C. von Savigny、古典语言学家柏克A. Boeckh 、医学院的胡费兰C. W. Hufeland及农学家特尔A. D. Thael。黑格尔1818年继任哲学系主任1830年任校长。此后在洪堡的弟弟、著名科学家探险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的努力下学校注重自然科学。1948年苏联占领东柏林后,原柏大师生在西柏林成立柏林自由大学。1949年东校改为现名。两德统一后两校逐渐合作。柏大在二战前产生过29位诺贝尔奖得主。爱因斯坦、普朗克M. Planck、谢林F. W. J. von Schelling、叔本华A. Schopenhauer、神学家施莱马赫F. Schleiermacher等曾在此任教。此外还有马克思、恩格斯、舒曼R. Schuman、费尔巴哈L. Feuerbach、海涅H. Heine、俾斯麦O. von Bismarck及作家图霍尔斯基K. Tucholsky曾在此就读;中国留学生有中央大学老校长罗家伦、美学家宗白华、哲学家陈康、物理学家王淦昌等。洪堡大学现有11个学院200多个科系,其中包括12个语种的翻译专业,涵盖百科。2000年开始采纳学士硕士的英美学制。
Huet, Pierre-Daniel皮埃尔-丹尼尔 于埃(1630- 1721):法国文物学者,主教。曾主编《德尔芬拉丁古典丛书》Delphin Classics,是当时欧洲古典丛书编纂的最高成就。
Huguenot n.胡格诺教徒,16-17世纪法国的新教徒。
Humboldt, Wilhelm von威廉 冯 洪堡(1767-1835):德国语言学家、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和哲学家。柏林洪堡大学(当时叫腓特烈威廉大学Friedrich Wilhelm Universit?t的创始人,著名科学家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兄长。威廉耶拿大学毕业。曾任普鲁士驻罗马公使(1801–08), 1809 任普鲁士教育部长。主要著作是1841-52年由他兄弟编辑完成的语言学论文集7卷。与终身挚友席勒的通信集1830年发表。与歌德的通信集1876年发表。.
Hunnish adj. 匈奴人(Huns)的, 野蛮的。
Hunt A.S. 哈恩特:牛津古典学者,1898年他和 B.P. 格伦凡尔出版了他们在奥克西林查斯发现的纸草文献的第一卷,这套系列丛书至今没有出全。
Hus, John 约翰胡斯(1370-1415):也拼作JAN HUSS,捷克宗教改革家,后被罗马宗教裁判所火焚。它反对天主教的学说对马丁路德影响较大。
Hyacinthus n.[希腊神话] 海厄辛忒斯:太阳神阿波罗所钟爱的一位美少年,后被阿波罗失手杀死,阿波罗使其血化为风信子花/洋水仙/水葫芦hyacinth
Hyginus, Gaius Julius盖约 朱利厄 海纪努斯:公元1世纪的拉丁语学者,罗马巴拉丁图书馆的馆长;曾经是罗马人的战俘。
hymnal adj.[使用]赞美诗的n.教会的赞美诗集A book or collection of church hymns. 也作 hymnary,hymnbook
hypocoristic adj.昵称, 表示亲爱的
Ib=ibid:拉丁语名词 ibidem的两种缩写,意思是在前面的书/文章/段落中,通常用在注释中,指前揭书。
Ibn Ishaq [阿拉伯语] 伊本伊沙克(?-768),最早的官方穆罕默德传记作者。
Ibn Khaldun伊本 赫勒敦(1332-1406):阿拉伯语全名是 WALI AL-DIN ABD AR-RAHMAN IBN MUHAMMAD IBN MUHAMMAD IBN ABI BAKR MUHAMMAD IBN AL-HASAN IBN KHALDUN,出生在北非马格里布,最伟大的阿拉伯历史哲学家。他的著作是穆斯林最早的非宗教性历史哲学,代表作《历史序论》al-Muqaddimah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y)至少有20种抄本幸存,是他的《世界通史》Kitab al-’ibar (a universal history)其中一卷。汤因比Arnold Toynbee评论说:“毫无疑问,这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由任何人创作的历史哲学著作中最伟大的”。另一位政治家弗林特Robert Flint评价更高:伊本赫勒敦“作为一位历史理论家,在他去世300多年以后,维科Vico出现以前,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他都是无与伦比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奥古斯丁都无法望其项背。”
iconography n.肖像学
ides望日,古罗马儒略历的历法名词。
Ignatius [执事] 依纳爵,9世纪早期的拜占廷学者,世传书信多用文学典故。
Iliad n.《伊利亚特》,相传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描写特洛伊战争英雄史诗的前半部,24卷/章,15693 行。史诗叙述希腊阿凯亚人在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Agamemnon率领下东伐特洛伊Troy亦叫伊利昂Ilium的故事。战争起源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在赫拉、雅典娜和阿芙罗狄特等众女神的选美赛会上评比阿芙罗狄特为最美,感激之余阿芙罗狄特就许诺将人间最美的女人海伦Helen配给帕里斯。当时海伦已是斯巴达国王梅内劳斯Menelaus的妻子,帕里斯王子就借出使斯巴达之机,在阿芙罗狄特的怂恿下诱拐海伦私奔特洛伊。盛怒的梅内劳斯就请哥哥、迈锡尼国王阿加门农组织希腊联军复仇。希腊联军的英雄有“智多星”、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Odysseus罗马人称Olysses),“霹雳火”阿基琉斯Achilles,特洛伊方面的英雄有赫克托尔Hector和伊尼阿斯Aeneas等。争夺海伦的战争9年没有结果,第10年由于阿伽门农从其大将阿基琉斯手中抢走了一个漂亮的女俘,阿基琉斯不肯出战而停顿,后因好友战死才复出。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英勇迎战阿基琉斯而死,其父普利安姆Priam哀求讨回赫克托尔的尸体,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最后奥德修斯使用了“木马计”(Trojan Horse,或Greek Gift),将十几个士兵藏于木马腹内,其余希腊军队佯装返航。海神波赛东的祭司拉奥孔Laocoon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木马拖进特洛伊城,说其中有诈,他们不听。是日午夜,特洛伊人狂欢胜利烂醉如泥之时,潜伏在木马腹内的士兵冲出来打开城门,与佯装回国实则潜伏于海滨的希腊军主力里应外合,屠杀了特洛伊人并焚毁了城池。《伊利亚特》以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争开篇,以倒叙手法集中描写了战争第10年最后51天的情景。推荐译本是罗念生、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参见Homer Epic
imperium [拉丁语] 国家最高行政权力/当局:在罗马共和国时代(c. 509 BC-27 BC) ,共和国的5种最高行政官员chief magistrates依次分别是:双执政官consuls、独裁官dictator、双行政官praetors、军事保民官military tribunes with consular power和骑兵长官masters of the cavalry。理论上讲,除了独裁时期,5种官职地位平等,联袂供职。到了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及其以后,imperium就是empire帝权的同义词。
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教廷禁书目录》:the papal register of prohibited books,中世纪罗马教廷把所有离经叛道的著作目录都搜罗在此,是宗教裁判所断案的主要依据之一。
inquisition n.调查, 审理;Inquisition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
Inscriptiones antiquae totius orbis Roman 《古罗马铭文集》:法国古典学家格鲁特鲁斯Janus Gruterus(1560-1627)主编的名著。
Institutes of Justinian《罗马法总则》:简称是Institutiones,约533年编成,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4个组成部分之一。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参见Christianiae religionis institution
investiture n.授职授权The act or formal ceremony of conferring the authority and symbols of a high office.授予高官权力和证件的正式仪式
Ionian爱奥尼亚人:公元前10世纪时居住在阿提卡半岛的古希腊人,后来繁衍到爱琴海诸岛及小亚西岸中部,即古希腊工商业和文化比较发达地区。
Ireland, William Henry威廉 亨利 爱尔兰(1777- 1835):英国人,19世纪伪造莎士比亚手稿的老手。他从大英博物馆偷偷抽取了16世纪的古书页,巧妙地模仿了莎士比亚的笔迹,伪造了一些莎翁手稿,曾经自鸣得意轰动一时。因为这个作伪老手选用了300年前的古旧材料,最初的紫外线鉴定就对他无能为力。后来专家们仔细比对莎士比亚的真迹,发现赝品中有许多不符合16世纪英语的生造词句和书写手法,最终雄辩地揭穿了紫外线不能揭穿的爱尔兰伪造伎俩。
Isidorian Decretals, Pseudo, 伪《伊西多尔教令集》:它汇集了1-8世纪历代教皇的敕令和历届大公会议的决议,其中以收集了伪《君士坦丁的赠礼》而著称于世。
Isidorus伊西多尔(约560-636):著名拉丁教父,生于西班牙。曾任塞韦利亚(Seville)主教,代表作有《论教会职责》和20卷百科著作《语源》。
Islamism 伊斯兰教:阿拉伯语Islām原意为顺从,即顺从真主安拉的宗教。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中国旧称天方教、清真教或回教。主要传播于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全世界现有信徒9亿多 ,是最有活力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Isocrates伊索克拉底[斯](公元前436-338 ):雅典修辞家,政治家。早年开馆教授雄辩术。后从事政治活动。主张顺应马其顿霸权领导,联合希腊各邦进攻波斯。传世21篇演讲9封书信,以公元前380年的演讲词《泛希腊颂》Panegyricus公元前346年的《致腓力二世》To Philip 而著称。《致腓力二世》建议马其顿侵略东方,以便挽救穷途末路的希腊城邦制度。98岁为希腊丧失独立绝食而死。
Israelite(ancient Israeli)对公元前6世纪沦为巴比伦囚虏以前的以色列人的称谓,其形容词是Israelitic / Israelitish. 而现代的以色列人/的:Israeli adj./n.
Isreal以色列:希伯来文意是“与神摔跤”,典出《圣经创世记》(Genesis《创世纪》)第32章。它是讲闪米特语的民族国家。传说族长雅各(Jacob雅各伯)曾与天使摔跤获胜,神即赐他改名为以色列。公元前930年,以色列第三任国王所罗门死后,继位王子罗波安(Rehoboam勒哈贝罕)断然拒绝北方减免赋税的要求,促使北方十派结盟独立,拥立所罗门旧臣之子耶罗波安(Jeroboam雅洛贝罕)为王,先后定都示剑(今“纳布卢斯”)和撒马利亚,建立了北部以色列王国(简称“北国”,公元前933-722年);而南方只剩下犹大和便雅悯两个部落联合组成犹大王国(简称“南国”),首都仍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全国统一时,比强邻埃及、赫梯和亚述等都显弱小,南北分裂就就更显孱弱。北国不仅面积大,人口多,而且土地比南国肥沃,农工商贸发达;但政局不稳,二百多年中就有九次改朝换代。为了彻底摆脱南部首都耶路撒冷的宗教控制,耶罗波安王在北国新都新铸雅赫维神牛犊偶像,阻止百姓前往耶路撒冷献祭,至使北部的雅赫维崇拜日渐淡薄;而周围文明程度更高的迦南、腓尼基和叙利亚等异族文化日渐渗透,以至19位北部以色列国王无一堪称合格的犹太教徒。以色列的南北分裂削弱了它的国防。公元前722年,刚刚崛起的亚述王萨尔贡二世Sargon Ⅱ攻陷了撒马利亚。北国近三万臣民后来被周边各族吸收同化,史称“失踪的以色列十派”。
Istoria del concilio tridentino (1619)《特兰托大公会议史》:History of the Council of Trent威尼斯神学家萨勒比Paolo Sarpi在1610-18年写出的著作,抨击了教廷专制。
Italia illustrata《插图本意大利史》:是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Flavio Biondo广泛旅游考察以后,对18个意大利省做出的地理和历史描述。该书于1848-58年写成,1874年出版。从罗马共和国和帝国开始,他追溯了野蛮人入侵的400年历史,分析了法兰克王国诸帝对意大利发展的影响。
Italia意大利Italy,位于地中海中部,是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靴形半岛。因亚平宁山脉纵贯全境,又称亚平宁半岛。半岛北依高耸的阿尔卑斯山,东濒亚得里亚海,南临爱奥尼亚海,西接第勒尼安海。与半岛南端隔海相望的西西里岛也是现代意大利的一部分。意大利虽三面临海,但海岸平直缺少良港,岛屿不多,航运条件远不如希腊。意大利气候属地中海型,冬暖夏热,冬雨夏旱。全年平均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河流纵横,土地肥沃,这些都有利于农牧业发展。古代意大利可分三部分:北部的卢比孔河、帕杜斯河(今波河)流域是富庶的冲积平原,因在阿尔卑斯山以南,称为山南高卢或内高卢;中部主要包括东面多山的适于畜牧的翁布里亚、皮凯努姆和萨莫奈山区以及西面宜于农耕的埃特鲁里亚、拉丁乌姆和坎佩尼亚平原,这里是古代意大利的核心地区,罗马城Roma (Rome)就建在拉丁乌姆平原第伯河Tiberis Flumen下游南岸,古代罗马国家是以罗马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南部包括阿普里亚、卢卡尼亚、卡拉布里亚和西西里岛,而西西里尤以丰产谷物著称。旧石器时代半岛西北就有人居住。公元前21世纪初,属于印欧语系的部落从东北陆续进入意大利,创造了青铜的特拉玛拉文化和铁器的维兰诺瓦文化。这些印欧语部落包括拉丁人、萨宾人、翁布里人、赫尔尼西人、埃奎人和沃尔斯奇人等,统称为意大利古人。
Italus, John 约翰伊达鲁斯:11世纪的拜占廷哲学家,因热衷于调和柏拉图思想与基督教,被目为异端开除出教anathematized。
Jacobsthal, Paul保罗 雅各斯塔尔(1880-1957),德国考古学家。
Jacoby, Felix梵历克斯雅各比(1876-1959):德国古典学家。他曾编订了一套非常知识化的古希腊历史作家著作残篇汇集。
Jaeger, Werner 沃纳耶格(1888-1961):德国古典学家,研究亚里斯多德的专家。他继承了维拉莫维茨-莫伦多夫在柏林大学的古典学教授席位。
Jahn, Otto奥托 雅恩(1813-69):德国古典学家,杰出的拉丁语学者,研究希腊艺术的前驱;F.G.维尔克尔的同事,西奥多蒙森在基尔大学读书时的启蒙老师。
James of Venice威尼斯的詹姆斯:12世纪的意大利学者,曾和比萨的勃艮第奥到君士坦丁堡寻求神学和哲学知识;勃艮第奥带回一些古籍手稿。
Jebb, Richard, Sir理查德 杰伯 [爵士] (1841- 1905):英国古典学家,精通希腊语。他为新发现的巴基利德斯和索福克勒斯抄本编纂了很好的评注版本,尽管给索福克勒斯的评注方法略有偏颇。
Jefferson, Thomas杰斐逊 (1743-1826):美国政治家思想家,美国《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起草人。出身美国弗吉尼亚州大种植园主家庭。1760-67年在威廉玛丽学院法律系毕业。1769年当选为弗吉尼亚州议会议员。1774年写成《英属美洲权利综论》,认为殖民地人民也拥有人类的天赋权利,有权脱离他们所属的国家而建立新社会。1776年6月起草《独立宣言》并于1776年7月4日由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宣言指控英王倒行逆施,阐述了迫使北美独立的原因,概括了英法思想家的民主主义原则,郑重宣布:根据“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北美13州从此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1779年当选弗吉尼亚州州长。1786年出任驻法全权公使,支持法国大革命,并为美国谢司起义(1786)辩护。1789年任国务卿。1792年与麦迪逊等人创立民主共和党,并与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1800-08年连任两届美国总统。1808年创办弗吉尼亚大学。杰斐逊发展了自然法理论,丰富了人民主权说,主张在普选基础上建立代议制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中央与地方分权的、保障民主权利的共和国。他主张废除奴隶制。他与华盛顿林肯并称为美国三大伟人。
Jehovah耶和华参见Yahweh雅赫维
Jerome, Saint 圣哲罗姆(约347-420):和安布罗斯,奥古斯丁,格列高利一世被尊为基督教4-7世纪的4大拉丁教父,教会圣师Doctor。曾任巴勒斯坦伯利恒修道院院长,传说他是最早把《圣经》译为拉丁文通俗译本the Vulgate的译者,其大量神学著作对中世纪影响巨大。
Jesuit耶稣会/士:1534年[西班牙]圣依纳爵罗耀拉在巴黎创立了耶稣会Campaňa de Jesù(the Society of Jesus)西班牙文的原意是“耶稣的连队”)是天主教的传教修道会。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依纳爵罗耀拉Ignacio de Loyola / St.Ignatius(c.1491-1556)为对抗宗教改革在巴黎创立,不久即培训大批精英,派往亚、非、美各国传教,在世界各地下设77个教省,成员称耶稣会士Jesuits,英文和拉丁文的简称是S.J./S.I.。该会仿效军队编制,纪律森严,入会须发誓“绝财、绝色、绝意”和“绝对服从教皇和耶稣会总会长”。该修会注重学术、教育和慈善事业。
Jesus耶稣:依据《圣经新约》,约公元前7-前5年,耶稣出生在耶路撒冷南9千米的小城伯利恒(亦译“白冷”Bethlehem),父亲约瑟是位贫穷木匠,母亲叫玛利亚。为了拯救人类,神雅赫维使童贞女玛利亚怀孕生了耶稣。耶稣是神派到人间的救世主,是神的儿子。他30岁时开始传教,先在约旦河接受了约翰的洗礼,继而招收了12个门徒,显了许多神迹,使病人康复,瞎子复明;他能在水上行走,分开7个饼能使4 000人吃饱。大约在公元29(或30)年的一个星期五,由于门徒犹大出卖而被罗马总督下令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死后第三天(星期日)又复活升天。
Jew 犹太人:又称希伯来人、以色列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希伯来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圣殿被罗马帝国烧毁, 犹太人旋即流散各地。Jew这个词是从希腊文Ioudaios和拉丁文Judaeus演变而来,是希腊、罗马统治西亚时代欧洲人对Judahite的音译讹传,是蔑称,常有“高利贷者”和“欺骗”的含义。主要用于指称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世纪以及其后的犹大后裔“犹太人”。公元2世纪以后逐渐失去贬义,成为近现代对以色列国民及其海外移民最流行的一般称谓。另外分别参见“希伯来”Hebrew、“以色列”Isreal、“犹大”Judah 三个相关条目。
Jewish犹太人/的,参见“犹太教”Judaism
John of Salisbury萨里斯伯里的约翰(1115-80):英国杰出的拉丁语专家,Chartres教区主教。代表作是《罗马教皇史》Historia pontificalis (Pontifical History)(1148-52),内容涵盖的正是他在教廷任职的时期。
John VI Cantacuzenus约翰六世(1292-1383):拜占廷皇帝,俗名叫康塔库泽努斯,历史作家。传世有自传性的拜占廷历史著作。
Joinville, Jean, sire de 让茹安威尔(1224-1317):法国历史作家。代表作《圣路易传》Histoire de Saint-Louis,记载1248-54年第7次十字军东征。
Jones, Sir William 威廉琼斯爵士(1746-94):英国东方学家,法学家。学过28种语言(包括汉语),多为自学;其中精通拉丁、希腊、希伯来、阿拉伯、波斯和梵语。
Josephus, Flavius弗拉维乌斯 约瑟夫(约37-100):原来名字叫Joseph Ben Matthias,犹太祭司,学者,历史作家。出身在耶路撒冷Jerusalem犹太祭司家庭。参加过公元66-70年犹太反罗马大起义,兵败被俘。获释后受到弗拉维王朝三代皇帝韦斯帕芗Vespasian、提图斯Titus和多密善Domitia的宠信,迁居罗马潜心著述。他用希腊文撰写了7卷/章《犹太战争》Bellum Judaicum (75–79) /History of the Jewish War、20卷/章《犹太古事记》Antiquitates Judaicae (93)/The Antiquities of the Jews等。《犹太古事记》第20卷中有一句 “so-called Christ” 第一次明确提到了耶稣基督的历史存在。约瑟夫的著作综合记录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尼禄皇帝直至弗拉维王朝韦斯帕芗和提图斯时代。
Joveyni, ‘Ata Malek 阿塔 马勒克 约威尼(1226- 83):全世界第一位写蒙古史的波斯学者;代表作《世界征服者史》Tarikh-i jehan-gusha (A History of the World Conqueror, 2 vol., 1958),记载了蒙古人13世纪入主伊朗的历史;在1252-53年他访问过蒙古,可能参阅了在1240年前后刚刚编写出来的蒙古编年史《蒙古秘史》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Judah 犹大:根据圣经,犹大是雅各的第四子。因此犹大的子孙大(David,达味)建立的王国叫Judah,罗马统治时改称Judaea,简写为Judea,该王国的臣民叫Judahite,理应译为犹大人而不是犹太人。公元前930年国王所罗门死后国家南北分裂。北方10部落在示剑建立了北部以色列(简称“北国”);而南方的犹大和便雅悯两个部落组成犹大王国(简称“南国”,公元前933-586年),首都仍在耶路撒冷。南国犹大在分裂后曾有一段时间相对稳定。但亚述灭亡北国使南国倍受威胁,不得不用重金贿买了一个附庸苟安的地位。公元前925年,埃及法老打破和亲外交,攻掠了耶路撒冷。公元前621年国王约西亚Josiah推行改革,想通过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来改善外交:废除族内债务奴隶制,酌情减免希伯来人的债务和帮助收回无力赎买的抵押土地。任何以色列子民,负债至第7年要免债,债奴第7年要释放;赎不起典押土地的至第50年(禧年)可以无偿收回。但非以色列人不能享受上述优待。上述措施未能全部实施,改革未能奏效。另外分别参见“希伯来”Hebrew、“以色列”Isreal、“犹太人”Jew三个相关条目。
Judaism 犹太教:信奉雅赫维的宗教,信徒只有犹太人。戒律严格,一日三次祷告、星期六守安息日到会堂做礼拜是犹太教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70年犹太人反抗罗马暴政的起义被血腥镇压,耶路撒冷再次被毁,犹太人(此时开始被称为Jews)开始了长期流散世界的历史时期,直至公元1948年复兴祖国以色列。但是近两千年来,犹太人虽然分散寄居世界各国,人种和语言都发生了很大很复杂的变化,但十分奇特的是古老的犹太教信仰却一直延续至今。犹太教的经典大体等于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共39卷,由摩西律法“托辣”Torah 5卷、史书Writings10卷、先知书Prophets15卷和诗歌9卷四部分组成。现代学者考证它的实际编撰时间比传说的晚得多,应在公元前12-公元2世纪。初稿用希伯来文写成。其希腊文的“70贤士译本”在公元前3-公元2世纪完成,是后来1685种文字译本的主要依据。《圣经》译本的文种和印数都居世界之最。
Judeo-Christian 犹太-基督教的:指兼具犹太教和基督教信仰的共同教义或共同教规。
Judges [以色列上古的] 士师 /民长:希伯来语的意思是“法官”、“拯救者”。新教“和合”版《圣经》原译为“士师记”,而天主教“思高”版《圣经》新译为“民长记”。它是《旧约》里的一卷/章,记载了大小12位士师的事迹。从公元前1375年约书亚去世到扫罗(Saul撒乌尔)初建王国这三百多年,史称士师时代。士师平时调解民事,战时率军出征,属于早期国家酋邦时代的最高领袖,身兼大祭司和军事首长二职。士师时代的以色列政制由士师、长老会和民众会组成,国王尚未出现。最后最重要的士师是撒母耳(Samuel撒慕尔),他主持用早期国家常用的抽签选举法,从便雅悯派中选立基士的儿子扫罗为王(公元前1050—前1010年)。选立扫罗为王标志着犹太史的氏族社会行将结束,从部落联盟(或酋邦政制)的早期国家形态到统一王国的过渡即将结束。但扫罗没有建成中央集权制王国,没能征税。他生活俭朴,甚至还亲自种田。依据考古发掘推测,扫罗的“宫廷”只是一个较大的农舍,没有金银装饰,小小的会客厅也只有5×8米左右。
Jurieu, Pierre 皮埃尔茹里欧:17世纪欧洲著名的新教徒历史作家。
Justin 查士丁:拉丁语名称为 MARCUS JUNIANUS JUSTINUS,公元3世纪的罗马历史学家,曾为Pompeius Trogus写的有关希腊化时代的历史著作写过《摘要》Epitome。
Justinian I 查士丁尼一世(483-565):拉丁语名称为为 FLAVIUS JUSTINIANUS,527年继位拜占廷皇帝,以改革政制和编订《法典》the Codex Justinianus (534) 而著称。
Justinian’s Corpus Juris Civilis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法典,由先后编成的4部分组成:《法令汇编》Codex Constitutionum(529年初稿,534年修订),50卷《法令分类注解》旧译《法学阶梯》Digesta (Digest) or Pandectae (Pandects)(533年),《罗马法总则》Institutes of Justinian 简称Institutiones(约533年),《当朝法令新编》Novellae Constitutiones Post Codicem (Novels)(534-565年)。
Juvenalis, Decimus Junius德西姆斯 尤尼乌斯 尤维纳利斯(约60-140):古罗马讽刺诗人。传世诗5卷16首,大多采用借古讽今手法,针砭皇帝尼禄和多密善等权贵横行不法;谴责金钱万能败坏社会道德;揭露哲学家伪善;强调人的高贵不在出身而在人品。他提倡中庸之道和精神宁静,强调斯多亚哲学的忍耐、顺从。
Kaibel, Georg 乔治凯贝尔(1850-1901):德国古典学家。他提高了19世纪古希腊的戏剧研究和诗篇铭文研究的水平。
kalends (calends)(罗马古历的)每月第一日;朔日
Kant, Immanuel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革命开创者,古典哲学、伦理学、美学奠基人,近代二元论、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代表,科学家。生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K?nigsberg(1919年后划归俄国,改名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的路德宗马鞍匠家庭。矮小(身高不足1.53米)、鸡胸、羸弱。1740-55年在柯尼斯堡大学得博士学位。1755 年匿名出版《宇宙发展史概论》Principiorum Primorum Cognitionis Metaphysicae Nova Dilucidato (1755), on the first principles of metaphysics,汉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它借助牛顿力学提出了太阳系的“星云说”,揭示了无限宇宙各部分在空间的运动规律,第一次挑战形而上学的传统自然观。1760年代他曾猛烈批判莱布尼兹的理性主义,公开宣称自己是牛顿信徒,盛赞卢梭哲学。1766年担任王室图书馆副馆长,1770年任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1792年担任柏林科学院哲学部主席。其代表作三大“批判”曾经风靡欧洲:《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1781);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 ;《实践理性批判》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1788); The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60;《判断力批判 》2册Kritik der Urteilskraft(1790); The Critique of Judgment),宗白华、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64。康德哲学对后世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影响巨大。
katharsis n. 洗涤,净化:希腊医学名词。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艺术可以唤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从而达到情绪的净化。
Kitab al-’ibarr《世界通史》a universal history,阿拉伯历史哲学家伊本 赫勒敦(1332-1406)的著作。
Knossos/Cnossus诺索斯:古代克利特Crete的城市,传说中的国王米诺斯Minos的首都, 克利特文明the Minoan的中心。考古显示,它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北非移民在克里特创建的六个城邦之一,其中诺索斯和法埃斯特两个城邦较大,拥有良港。克里特文明分为古王宫时期(约公元前2000-前1700年)和新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700-前1400年)。能建大型王宫和驿道,人口约8万。米诺斯Minos王宫依山而建,面积2.2万平方米,宫内厅堂总数在1 500间以上,楼层交错,曲径幽廊,故有“迷宫”之称。传说宫内有一牛首人身的怪物是米诺斯王后所生,要雅典年贡七对童男童女供它吃。据伊文思对迷宫壁画的研究,此神话源于一种祭礼牛戏。因杂技式牛戏表演难度大,丧命者多,故讹传演变为牛怪吃人的著名神话。宫内设有手工作坊、仓库、监狱。可能此时诺索斯王国已统一全岛并把势力范围推进到爱琴诸岛和阿提卡半岛。农业繁荣外贸发达,铜币广泛使用发明的线形文字A135个符号陆续减少到90个。目前尚未释读。公元前1700年,各处王宫被毁,原因不详。公元前1400年,讲希腊语的亚该亚人入主克里特,毁灭了米诺斯王宫,从此,克里特处于迈锡尼文明的影响之下。
Koran = Quran =al Qur’an[阿拉伯语]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根本经典。“古兰”意为“诵读”,旧译有“可兰经”、“古尔阿尼”、“宝命真经”等。信徒认为它是610-632年安拉陆续颁布给穆罕默德的语录,初由穆氏门徒默记或记录在皮革、石片、兽骨、椰枣叶等上面。8-9世纪经哈里发艾卜、奥斯曼等整理形成定本“穆斯哈夫”,共30卷114章77934字/词。全经以622年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麦地那为界,分为“麦加篇”和“麦地那篇”。前者86章,经文简短,以阐述安拉独一、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等基本信仰为主,旁及宗教哲理、礼仪等。后者28章,经文较长,阐述生活戒律为主。十二世纪出现波斯文、古叙利亚文译本,1530在威尼斯出现印刷本。今有60余种文字译本。唐代传入我国,现存有宋元石刻和手抄本。明末出现汉文著述征引经文。19世纪后半叶出现马复初的选译本《宝命真经直解》。20世纪20年代后汉文全译本陆续问世。推荐译本:《古兰经》,马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03。
Lachmann, Karl 卡尔拉赫曼(1793-1851):德国古典学家,现代文献校勘学的主要奠基人。代表作是1850年写成的《卢克莱修物性论注疏》 Lucretius’ De rerum natura (On the Nature of Things),这部著作是西方现代古籍校勘学基本方法已经成熟的标志。
Laetus, Julius Pomponius 尤利乌斯 庞姆波尼乌斯莱杜斯(1428-97):意大利语名为 Giulio Pomponio Leto,半秘密社团罗马研究院Academia Romana的创始人,曾师从瓦拉,毕生从事古罗马遗址的考古和文物、古籍研究。
Lambin, Denis丹尼斯 拉姆宾(1516-72):也叫拉姆宾努斯Lambinus,法国人,研究西塞罗、卢克莱修以及贺拉斯等拉丁文献很有成就。
Larousse Encyclopedia of Mythology, London:Hamlin,1959. 500P《拉鲁斯神话百科全书》,从法文版翻译修订的英文版,囊括世界各国神话典故。先介绍史前神话,之后分埃及、亚述-巴比伦、腓尼基、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中国、日本、南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分别介绍各地神话。有插图、参考书目和索引。 Pierre Larousse皮埃尔拉鲁斯(1817-75)是著名法国辞书家,因编纂《19世纪万有大辞典》Grand Dictionnaire universel du XIXe siècle (15 vol., 1866-76; supplements 1878 and 1890)开创了后来的拉鲁斯辞书出版社及其名牌辞书系列。
Laski, Harold Joseph 哈罗尔德 约瑟夫拉斯基(1893-1950):英国工党和费边社理论家。出身犹太中产阶级家庭。191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新学院,后赴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任教。1926年起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教授政治学。早年追随费边社会主义,30-40年代加入工党“左翼书社”,先后但任工党执委和主席。他的理论多变化,代表作有《现代国家的权力》Authority in the Modern State (1919)、《政治规则》Grammar of Politics (1925)、《国家的理论与实践》The Stat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1935)等。早年曾用多元主义批判国家一元论,指出国家至高论不切实际,国家是多种团体之一,其性质与其他社会团体并无根本区别,其关系应该是并列而非从属。他主张建立多元主义国家,由一系列目的可能极不相同的合作团体组成,国家主权分配给具有不同职能的团体和自治区。1923年工党执政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放弃多元主义,转而鼓吹国家强制,国家是“社会大门拱顶石”。二战后主张废弃私有制,吸收苏联公有制摒弃其专制建立“计划民主国家”。
Latifundium [古罗马] 大庄园/大地产:这个拉丁文latifundium由latus(意为广阔)和fundus(意为地产)复合而成。大地产有的连成一片,也有的分散多处。公元前 2世纪罗马领土迅速扩张,公有地猛增。监察官主持出租甚至拍卖公有地。元老和骑士通过购买、承租公有地和兼并小农,有的占地数千尤格(1尤格折合1/4公顷)。格拉古兄弟改革中推行的限制占有公有地的措施,以及公元前 1世纪内战时期广泛采用的没收政敌地产和安置老兵的措施,曾一度抑制了大地产的发展。但是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和领土的进一步扩张,从公元 1世纪起大地产制日益盛行,2-5世纪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重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皇室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在许多地方拥有大地产。私人大地产也日益发展。由于 3世纪危机及其后的战乱和苛税,自治市内的中小土地所有者纷纷破产,更有利于大地主兼并土地。大地产的经营形式因时因地而异。在公元前 2-公元 1世纪,罗马经济的繁荣与大小农庄广泛使用奴隶劳动有关。在中部意大利,中小农庄叫做Villa,面积多在100-200尤格,由管庄工头驱使奴隶种植葡萄、橄榄及其加工生产。在南部意大利粗放经营的大片牧场叫做萨尔图斯Saltus。在西西里和阿非利加省主要是大型谷物庄园。大庄园主往往同时拥有多处地产,多种经营。后来由于奴隶怠工,许多大地产分成小块出租给隶农和其他类型的小农。只有少部分大地产仍然集中经营,沿用奴隶和隶农劳动。公元 2世纪大庄园开始出现越来越明显的自然经济性质,作坊只为本庄园自身需要服务。随着奴隶制危机的不断深化,大地产的闭塞性和独立性日益增长,有的庄园中出现集市。独立于城市之外的私人大地产不仅蚕食城市公有地,而且通过庇护制兼并中小土地所有者。3-5世纪罗马帝国大庄园的发展和隶农人身依附程度的加深,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内部封建因素的逐渐增长。
Latin language拉丁语:属印欧语系古代意大利克语族。公元前6- 5世纪初逐步成为罗马共和国官方语言。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拉丁语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各国乃至高卢(今法国比利时)、不列颠、达齐亚(今罗马尼亚)等地;4世纪成为基督教的官方语言以后进一步推广到欧洲绝大部分地区和地中海东南岸的亚非各国。动词的变化比希腊语简单。由于动词有人称变化,句子中的主语人称代词往往省略。
Law of the Twelve Tables, the参见LEX XII TABULARUM
Lebrija (Nebrija)涅布里加:西班牙Seville省的城市,远古腓尼基人创建时叫Nebritza,古罗马人叫它Nebrixa 。1249年西班牙夺取后改名为Lebrija。因人文主义者安东尼奥Elio Antonio de Nebrija(1444-1522)出生于此而著名。
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哥特夫里 威廉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科学家数学家,历史哲学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就读,后获得阿尔多夫大学法学博士。1700年创办柏林研究院担任第一任院长。与牛顿并列为微积分创始人。数理逻辑前驱,提出与中国“先天八卦”相吻合的二进制,启迪了现代计算机发明。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早期代表。其历史代表作是《万民法文献释义》Codex juris gentium diplomaticus(1693)。
Leo the Philosopher利奥(约790-859):君士坦丁堡的著名教师,哲学家,精通希腊文化,特别精通希腊的科学和数学。
Leo, Friedrich 弗里德里希 利奥(1851-1914):德国古典学家。他研究普劳图斯的成果意义重大,并且开创了高质量地研究拉丁文学的历史。
Lessing, Gotthold Ephraim莱辛 (1729-81):德国诗人, 批评家及戏剧家。
Letronne, J.A.莱特朗内(1787-1848):法国的考古学家、金石学家。
Letters of Phalaris 参见Epistles of Phalaris
Lex Canuleia [古罗马] 坎努利尤斯法案:《十二表法》制定后,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和斗争仍在继续。公元前445年,保民官坎努利尤斯的法案通过,《十二表法》中平民不能与贵族通婚的规定被废除了。但是,贵族坚决不同意坎努利尤斯的另一提议:平民也应有当选最高执政官的权利。最后,两方面达成妥协,从公元前444年开始,停选执政官,选举具有执政官权力的军政官tribuni militum consulari potestate。具有执政官权力的军政官初为三人,后至六人。虽然按规定平民和贵族皆可当选,但实际上选举会议仍由贵族把持,平民当选的概率极低。
Lex Hortensia [古罗马] 霍滕西法案:公元前287年,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又一次激化,平民再次以集体“撤离”Secessio相威胁。元老院被迫任命平民保民官霍滕西乌斯为罗马独裁官,并通过了他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案。该法规定,平民协议会通过的平民法律不经元老院同意即对包括贵族在内的全体公民生效。霍滕西法案的通过标志着平民获得了全部公民权,与贵族集团的法律地位在理论上已经完全平等。“农会主席”霍滕西乌斯居然能够被元老院任命为国家独裁官,进一步证明普兰布斯平民的组织不仅长期以来一直与帕特里丘斯贵族集团并列存在,独立发展,到了3世纪末贫苦农民组织已经发展壮大到举足轻重的地步,甚至可以暂时左右乾坤叱诧风云了。
Lex Licinia Sextia [古罗马] 李锡尼-赛克斯法案:公元前376年,李锡尼乌斯Licinius和赛克斯丘斯Sextius担任保民官,他们针对重分土地、减免债务和确保平民能够担任高级官职等问题提出了三个法案。其中最尖锐的是停选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执政官之一必须由平民担任。平民每年都选李锡尼乌斯和赛克斯丘斯为保民官,他俩每年都提同样的法案。虽然该法案屡遭贵族反对,经过十年斗争终于在公元前367年通过。次年,赛克斯丘斯以平民身份当选为执政官。李锡尼-赛克斯法案的胜利通过,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第二个里程碑。此后罗马的其他官职也陆续对平民开放,这就使平民上层有可能陆续跻身最高统治者的行列,平民和贵族的关系随之趋向融合。
Lex Poetilia [古罗马] 波提利法案:公元前326年,旨在取消债务奴役的波提利法案获得通过。该法规定不能以人身做债务抵押,从此平民免除了沦为债奴的威胁。李维认为这件事标志着平民从此获得了永远自由的人身保障。
LEX XII TABULARUM《十二铜表法》Duodecim Tabulae(Law of the Twelve Tables):古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典。由于习惯法的规范含糊,深藏在官府密室,贵族官僚可以利用他们的随意解释权和司法权为自己谋利,任意欺压平民。为了限制随意解释,于是平民就坚持不懈地斗争,迫使共和国选举了10位贵族元老,成立了制定法律的十人委员会,于公元前451-450年制定并公布了十二表法律。因为全部条文刻在12块铜牌上,因此也叫《十二铜表法》。铜表毁于公元前390-387年高卢人入侵,保存下来的仅为片断,散见于晚期罗马作家和法学家的论著中。《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汇编。法律条文反映了罗马奴隶制社会早期的情况。明文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贵族权益,严惩破坏私有权者。债权人可以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将其变卖为奴或处死。家长对家庭成员拥有绝对权力,可把子女出卖为奴。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遗嘱自由,财产在氏族内继承;惩罚既用罚金,又有同态复仇。这表明当时社会还存在氏族制度残余。虽然这部法典粗陋,然而,法律既已公布,就必须按律审理案件。贵族便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了。这种初步体现互相制约机制的进步程度虽然十分有限,却是罗马法制文明史的第一个里程碑。
Lexeis n.《导读》:Readings,是拜占廷的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180)编写的,是那个时代许多工具书中最重要的,包括许多作者及其方言的词汇条目。
Lexicon Abbreviaturarum《省略符号辞典》:由Adriano Cappelli编纂,收录的各种省略符号1.3万多种,1912年出版。
Libanius of Antioch 安条克的利巴尼厄斯(314-393):叙利亚的希腊语修辞学家。曾在君士坦丁堡和Nicomedia任教。
Liber de regno Siciliae(1154-69),《西西里王国史》:Book of the Kingdom of Sicily,作者匿名,推测是当时西西里朝廷的官员写的。
Life of Charlemagne参见Vita Karoli Magni
life of St. Martin of Tours参见 Vita S. Martini
Ligorio, Pirro 皮罗 利高里奥(约1510-83):意大利建筑师、画家、古物学者。1550–69年建成的蒂沃丽夏宫Villa d’Este at Tivoli 的设计者。曾编纂出版过一本很有影响的拉丁铭文集,但后来发现其中许多铭文是他伪造的。
Linacre, Thomas托马斯林纳克尔(约1460-1524):英国内科医生,古典学者,伦敦皇家医学院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London创始人及第一任院长。
Linear B线形文字B:最古老的希腊语,公元前1400-1200 年,大约等于荷马时代的希腊语。详见Ventris, Michael
Lipsius, Justus 尤斯图斯里普修斯(1547-1606):比利时古典学者,政治理论家。
literary language 文献语言,在论述西方古代历史的时候,常指古希腊文和拉丁文。
literary scholarship 文献的训诂、考订工作
litterato [拉丁语] 文人,文献学家
Littré, Paul-émile保罗-艾米勒 里特雷(1801-81):法国语言学家,词典编纂家,代表作《法语词典》4卷Dictionnaire de la langue fran?aise, 4 vol. (1863-73)Dictionary of the French Language, 他是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挚友,曾大力宣传过他的观点。1839-62年从古希腊文翻译出版了10卷《希波克拉底全集》Hippocrates。1871年当选法国研究院Académie Fran?aise院士,1875年当选参议院终身议员。
Lives of the Caesars参见De vita Caesarum
Lives of the Fathers《教父列传》,一卷,是法兰克王国图尔教区主教格雷戈里Gregory of Tours(538-595)的著作。
Lives of the Pontiffs参见Vitae Romanorum pontificum
Livy 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拉丁语全名是 TITUS LIVIUS,古罗马历史作家。生于意大利北部的Patavium (modern Padua),家教良好。移居罗马后与奥古斯都过从甚密。李维著述丰富,但流传下来的只有他用母语拉丁文40年写成的《建城以来史》AB URBE CONDITA(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共有142卷。其中第11-20卷和第46-142卷散佚。现仅存35卷包括第1-10卷、第21-45卷。第1-10卷描写传说中的埃涅阿斯到达意大利,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直到第三次萨莫奈战争末期的历史(公元前753-前293年),第21-45卷描写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到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结束的历史(公元前219-前167年)。由于李维不懂古代罗马典章制度和军事,在使用前人史料时无力加以甄别,很少指明出处;最令人遗憾的是,他总是为了崇高的宗教、爱国和道德说教随意篡改曲解历史,这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建城以来史》的史学价值。但是,因为它不仅是至今惟一出自古罗马人之手、详尽记载王政时代以及共和早期历史的著作,而且也是第一部出自没有当官履历的平民书生之手的史书。加之文笔生动,细节富于戏剧性,所以它在众多的罗马史著作中地位特殊。现有的汉译本是《建城以来史》卷一,穆启乐,傅永东,张强,王丽英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Lobeck, C.A. 劳贝克(1781-1860):德国古典学家。在他1829年出版的名著《古希腊神话考》Aglaophamus驳斥了海德尔堡大学教授G.F.克劳伊泽尔的以下著名理论:“荷马和赫西俄德的神话包含着一些古代东方神启的象征因素,希腊神话归根结底来源于此”。
Lobel, Edgar埃德加劳贝尔(1887-1981):英国古典学家。从1927年开始,利用他无与伦比的专门知识,编订了在奥克西林查斯发现的纸草文献。
Loc cit:是拉丁语词组 loco citato的缩写, 经常用在注释中,意思是“在上述已经提到的那种著作中”。参见op cit
Loci Communes(1521)《社区传教要点》:《奥格斯堡信纲》,是德国新教神学家梅兰希顿Philipp Melanchthon(1497-1560)的代表作之一,是新教教义的第一本详细著作。
Locke, John洛克(1632-1704):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生于律师家庭,受清教影响。早年入威斯敏斯特学院和牛津大学学习,后在牛津大学任教,研究医学和哲学。1665年出任驻德大使馆秘书,次年返国结识贵族库珀(即后来的辉格党领袖沙夫茨伯里伯爵)。伯爵掌权时几度参与辉格党国政。1683年伯爵失势,随往荷兰,1688年政变后回国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旋任贸易和殖民大臣(1696-99),参与英格兰银行的币制改革。晚年隐居从事宗教研究。他发展了经验论,否认天赋观念,提出心灵本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有两种:对外作用的感觉和对内作用的反省。洛克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论证了“天赋人权”基本原则。与霍布斯不同,他认为自然状态原是“和平、亲善、互助”的自由状态,是依靠人类的自然权利和义务来维持的。生命、自由、财产是人类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产权至上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因为自然状态中没有成文法、法官和公共权力,因此社会不稳定。只有政府才能保障个人权利。于是人们互相协议,自愿放弃某些随意行动和惩罚的自然权利,把它交给他们选举的政府实施,按照全体人民或授权代表的一致意愿来管理。如果国王或政府违约侵犯了人们没有转让的自然权利,人们就有理由用武力推翻它。他还认为执政的依据只能是公布的有效法律,而不能是临时命令等。法律的目的是保护、指导而不是限制人们追求正当利益的自由。他反对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和宗教宽容,把国家权力三分为立法、执法和对外权。立法权归民选议会,执法权和对外权归国王,但国王必须服从议会决定。著有《宗教宽容释》Epistola de Tolerantia, A Letter Concerning Toleration, trans. by William Popple,(1689)、《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1690)、《政府论》2篇,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1690)等。霍布斯、洛克和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代表,共同奠定了17-18世纪国家及其政府改革的基本理论。
L?fstedt, Einar 埃因纳 鲁弗斯特德(1880-1955):瑞典古典学家。他对中世纪的通俗拉丁语的深入研究,间接影响了普通拉丁语的研究。
Lombard n. 伦巴第:是条顿民族公元 6世纪在意大利波河流域建立的王国,其族裔多银行家, 放款者。
Lord n. 勋爵/阁下,贵族称号。
Lorsch 洛尔施,德国黑森Hesse地区城镇。
Lot, Ferdinand费迪南 劳特(1866-1952):法国古代中世纪历史学家,1909年任巴黎大学教授。《中世纪史》Le Moyen Age是他1898年出版的早期著作。
Lovati, Lovato劳瓦岛劳瓦蒂(1241-1309):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研究过卢克莱修、卡图卢斯、塞内卡、李维的著作。有名著《艾特鲁斯卡文集》Codex Etruscus传世。
Loyola, Saint Ignatius of [圣]依纳爵罗耀拉(1491-1556):西班牙语名称为 SAN IGNACIO DE LOYOLA, 洗名 I?IGO。1534年在巴黎创立了耶稣会The Society of Jesus。他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主要反对者。
Lucania 意大利的卢卡尼亚地区
Lucanus, Marcus Annaeus马尔库斯 阿纳乌斯 卢卡努斯 Lucan(39-65):古罗马诗人。老塞内加的侄子,被尼禄委任监察官后不久失宠。倾向共和反对专制。因密谋刺杀尼禄事败后自杀。传世10卷史诗《法尔萨利亚》Pharsalia,一译《内战记》),描写公元前49-47年恺撒与庞培之间的内战。
Lucian 鲁西安(120-180?):也译琉善,拉丁语名称为 LUCIANUS, OR LUCINUS,古希腊语的修辞学家,讽刺作家。代表作《与神的对话》Dialogues of the Gods和《死亡的对话》Dialogues of the Dead。
Lucilius, Gaius 盖约卢奇里乌斯(约前180-前103):罗马讽刺诗歌的创始人。
Lucretius 卢克莱修 [斯](约公元前99-前55):全名是 TITUS LUCRETIUS CARUS,是伊壁鸠鲁哲学的继承人,代表作是长诗《物性论》On the Nature of Things,认为认识来源于感官,反对神创论怀疑论。
Lupus, Servatus 赛尔瓦图斯 鲁普斯 (约 805- 862):法国凡里耶勒斯Ferrières修道院院长,他大规模地搜集、誊抄并摘录了古籍抄本。
Luther, Martin马丁 路德(1483-1546):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创始人。1505年入奥斯定会St. Augustine修道,1507晋铎,1512年在维登堡Wittenberg大学获神学博士后留校任教授直至去世。他深受人文主义影响,1517年10月31日发表《九十五条论纲》Ninety-five Theses,抨击教廷兜售赎罪券等腐败行为,引发宗教改革。1520年又撰文与教皇决裂并当众烧毁教皇通谕,支持诸侯没收教会财产。遭教皇绝罚后受萨克森选帝侯保护。在神学上他强调“因信称义”,认为获救在于个人信仰而不在于神父的中介。主张宗教礼仪用民族语言,并首次将《圣经》译成德文。晚年日趋保守,主张武力镇压改革引发的德国农民起义。著有《教理问答》、《讲道集》、《书信集》等 。
Luxovium, 卢桑维乌姆修道院:即后来的卢森维尔市Luxeuil,圣科隆班(约543-615)领导下的爱尔兰传教团于公元590年在高卢的沃斯吉斯山脉创建。
Lyceum n. 莱森学园:旧译来克昂。公元前335年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创办;因为亚里斯多德喜欢边走边讲,这个学派又有 “逍遥学派” Peripatetics的绰号。公元529年,学园被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封闭,保存在希腊本土的文献典籍开始散失,有一些被拜占廷收藏。公元1204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使残存的欧洲古籍几乎丧失殆尽。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被遗忘的希腊、罗马文化才在欧洲重新兴起。(有一部分从12世纪开始,西班牙的著名阿拉伯学者伊本路西德将西方古典学重新介绍给欧洲人)。17-18世纪以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自由思想,被西方近代思想继承发挥,变成了反对王权专制的有力武器。到19世纪,注疏、翻译古希腊的典籍成为欧洲时尚。
Lycophron 莱孔弗隆:古希腊戏剧诗人,校订过喜剧作品。
Lycurgus来库古:斯巴达国王,相传是公元前925-前800年的社会改革家。其创立的政制是:第一,双王制。国王身兼大祭司、大将军和行政首脑三种职能。他俩出身于两个世袭王族,王权相等,终身任职。战时一王出征另一王留守。双王是元老院成员,负责召集元老会;监察官、元老院、公民大会都对王权有相当制约。国王依法办事时王权不受侵犯;否则监察官可代表公民大会逮捕国王。国王在生前和死后都能享受特别礼遇,他们的决策影响力大于普通贵族。重大国策常取决于公民大会表决。因此可以说那时的国王只是两位世袭任职的高级公民。第二,元老院Gerousia。由双王和另外28位60岁以上的贵族元老组成。元老由各胞族提名,公民大会选出。元老院负责向公民大会提交议案、审判凶杀案件、决定王位继承及王室婚姻等。第三,监察官会议Ephorate。五名监察官ephors从30-60岁的公民中选出,不限出身,任期一年,每日例会,负责处理日常民事刑事案件。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取代国王主持元老会和公民大会。第四,公民大会Appella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由30岁以上男性公民组成,每月十五(月圆时)开会。它负责批准元老提案,选举(或认可)元老、监察官及其他军政官员,决定宣战、媾和、结盟等事。第五,日常生活军营化:初生婴儿不合格的处死,7岁编入儿童营,集体食宿;男子18-20岁接受军训习,20岁移居“食友团”军营Syssitia集体食宿劳作,至60岁方可退休回家。斯巴达人尚武轻文的倾向常贻笑于其他希腊城邦。
Lydus, Johannes,约翰尼斯来杜斯: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一世时代的拜占廷学者,写过文物著作。
lyric n. 抒情诗, 歌词。
Maas, Paul 保罗马斯(1880-1964):德国古典学家。在古希腊韵律研究、古籍校勘以及古文字学领域都表现出罕见的专业水平。
Mabillon, Jean让马比荣(1632-1707):西方古文献学创始人,法国本笃会下属的一个学者修会圣莫尔修会Maurists(也称莫尔学派)的会士。1681年,马比荣发表了共分6卷/章的《古文献学辨伪论》De Re Diplomatica Libri VI,(1681; supplement, 1704),提出了古文献学的定义及其辨伪的一般规则。
Macaulay, Thomas Babington, Baron托马斯 巴丙顿麦考莱(1800-59):英国历史学家,辉格党人。代表作《英国史》History of England, 5 vol. (1849–61);涵盖1688-1702年英国历史。1857因此书而获得爵位。
Macrobius 马科罗必乌斯,拉丁语全名是 Ambrosius Theodosius Macrobius,公元4世纪罗马的语法家,哲学家。
Madox, Thomas托马斯马当克斯(1666-172627):英国法律文献学家,史学家。他的中世纪档案校勘方法使他成为英国行政史创始人和现代英国史学前驱。1702年出版了处女作《英国文献款式》Formulare Anglicanum,是一部1066-1547年英国特许状和法律文书分类汇编,也是论述诺曼底征服以后英国文献史的划时代著作。1707/08年当选英国文物学会会员,1711年出版名作《英国财政部的历史及其文物,从诺曼底征服到爱德华二世结束》History and Antiquities of the Exchequer of the Kings of England, from the Norman Conquest to the End of the Reign of Edward II,旋即被乔治一世任命为御用史家。
Madvig, Johan Nicolai约翰 尼考莱 马德维格(1804-86):丹麦古典学家,政治家,哥本哈根大学拉丁语言文献学教授(1829–80)。他出版过许多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语法著作。1839年他编订出版了西塞罗的《善恶终结论》Cicero’s De finibus bonorum et malorum (On Good and Evil Endings)。历任国会议员(1848)、教育部长(1848-52)、国会议长(1856–63)。 1841年出版《拉丁语语法》,1881-82年出版两卷本《论古罗马的宪政和行政》Die Verfassung und Verwaltung des R?mischen Staates, 2 vol. (1881-82),The Roman Constitution and Administration。1887年出版自传。
Maffei, Scipione斯奇皮奥内马费(1675-1755),意大利戏剧家,考古学家。
Magdeburg Centuries参见 Centuriae Magdeburgenses
Magdeburg 马格德堡,德国中部城市。
Maghrib 马格里布,北部非洲地区。
magister 古代学术大师的称谓,从拉丁语名词master演变而来。
magistrate官吏:古代社会兼有行政和司法权力的文职官员。
Magna Graecia大希腊:公元前8-6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半岛南部和西西里岛东部大规模移民,建立了许多殖民城邦,比如叙拉古Syracuse和塔林敦Tarentum。意大利南部沿海由于与希腊本土的关系密切,被称为“大希腊”。与此同时,腓尼基人的殖民城邦迦太基Carthage也在西西里岛西部建立了一些商业据点,与希腊人长期对峙。
Mai, Angelo Cardinal 安基罗 卡迪纳尔马义(1782-1854):意大利古典学家。他整理出版了一些当时尚未人知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古籍,其中包括根据刚发现的包含西塞罗《论共和国》大部分内容的重抄本而整理的文本。
majuscule n.大写字母/楷书字体
Mallus马鲁:小亚细亚西里西亚地区希腊化时代的一个城镇。
Malmesbury曼尔麦斯伯里:英格兰威尔特郡 Wiltshire城镇。
Manilius, Marcus马尔库斯马尼留斯:大约公元1世纪的罗马诗人,模仿卢克莱修Lucretius,大约在14-27年用诗歌撰写了《天文学》,词语费解。
Manutius, Aldus The Elder [老] 阿尔杜斯 马努提乌斯(1449-1515):意大利语名称为 Aldo Manuzio Il Vecchio,首次大量印刷古典著作的印刷-出版人。曾与克里特的学者穆苏鲁斯Musurus(1470- 1517)在威尼斯合作创办阿尔杜斯学社Neacademia (or Aldine Academy /Aldine Press),主要致力于出版发行大量的价格相对便宜的古代著作。21年中出版27种希腊作者的首版著作,仅1502年就出版5种。
Marcellinus, Ammianus阿米亚努斯玛切利努斯(约330-395):罗马最后一位重要史家,他用拉丁语写的31卷《大事记》The Chronicles of Events,记载从涅尔瓦登基到瓦伦斯去世的帝国史事,现存后18卷,叙事截止378年,是塔西佗的杰出续篇。
Margites n. 模仿荷马写的史诗《马吉特斯》。
Marinatos, Spyridon斯皮里顿 马里内托斯(1901-1974):全名是 Spyridon Nikolaou Marinatos,希腊考古学家,雅典大学教授,希腊考古事务总监。其最大成就是在爱琴海南部特拉Thera岛的港口城市发掘了米诺斯文明遗址。虽然至今没有发现该城的古代名称,但已经明确在公元前1500年被火山爆发摧毁时,它有大约2万人口。在此发现的壁画之多超过了在克里特岛的首都诺索斯的发现。他也是希波战争古战场遗址德摩庇利Thermopylae (480 BC)和马拉松Marathon (490 BC)的发现者。代表作是《克里特与迈锡尼》Crete and Mycenae(1959),1968年以后有特拉岛发掘的年度系列报告发表
Marius, Gaius盖约马略(公元前157-前86年):罗马共和晚期的民主派政治家军事家,曾7次当选执政官。罗马于公元前111年向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宣战。可是战争开始后,罗马高级官员和军事指挥官纷纷被朱古达收买,士兵军纪涣散。罗马屡遭失败。罗马骑士对自己在海外商业活动受到努米底亚损害极为不满。公元前107年,他们和平民一起推举行伍出身的马略担任当年的执政官和统帅。为了扭转战局,马略实行了军事改革:第一,改公民兵制为募兵制。原公民兵制按财产等级征兵编队,有限的公民数量不能满足连年征战日益增大的征兵需要。强制征兵常常激化社会矛盾,而废除征兵编队的财产资格限制以后,招募大量无业游民入伍,不仅满足了兵源短缺的急需,而且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就业机会,将无业游民寄生并危害社会的消极因素转化为保家卫国的积极因素。第二,明确兵役期限。原公民兵制无兵役期限,公民临战从军,休战务农;战争不断,兵役没完。例如,公元前225年-前123年,由于连年的地中海沿岸扩张战争,军队中服役16年的占30%,25年的占25%;又由于版图的日益扩大,离家很远的战场使农民无法兼顾农活,因此,躲避征兵的厌战情绪到处蔓延。马略明确规定了16年为募兵制期限,使士兵复员有期可望,缓减了征兵难度。第三,规定了军饷和复员优待制度。凡军人都有规定的军饷
一般情况下,士兵一年发1 200阿司,百人队长发加倍,骑兵发三倍。明确和稳定的军饷标志着军队的职业化,军人从公民(主要是农民)中分离出来;公民从兼顾耕战一身二任到战时可以用纳税雇佣他人代为征战是一种社会分工的进步。特别重要的是,规定了复员军人由国家分给一份土地体现安置和优待,极大地调动了应征入伍者的积极性。第四,改革军队编制。每个军团由4500人增加至6000人,分十个大队组成,每个大队由三个中队组成。其三列线阵势几乎能在任何地形作战,比希腊方阵明显优越;又增设工兵和机械兵等新兵种,用投枪pilum取代了长枪hasta,统一了重装步兵的武器;加强军训,严格军纪,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经过改革和整顿,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大为增强。马略靠着改组的军队,在公元前105年结束了朱古达战争。从公元前104年开始,马略用了四年时间,击退侵入那尔旁高卢和意大利帕杜斯河流域的北方日耳曼人的两支部落——森布里人和条顿人,保卫了意大利北部边疆。马略的军事改革不仅广开了兵源,壮大了军威,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耕战兼顾、兵农合一的制度,而且为后来的苏拉和恺撒的军事独裁和军阀政制开辟了道路。志愿兵大都来自“无产阶级”农民,军营成了无家可归者的家,入伍是他们跳出苦海另找前途的最佳职业,将军便成了他们惟一的依赖和希望。由将军分发军饷、战利品和土地,使士兵的观念由报效祖国改为报效将军,共和国的军队便逐渐“家丁化”了。马略改革在表面上挽救了当时共和国的危机,但更主要地是在实质上为日后埋葬民主共和培育军阀帝政提供了基础。
Marsilius of Padua 帕多瓦的马希留斯(约1280-1343):意大利语名称是 MARSILIO DA PADOVA,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政治哲学家。曾任巴黎大学校长。代表作《辩护和平》Defensor pacis (Defender of the Peace),高扬王权抑制教权,赞颂民主政治;是宗教改革的前驱,对马基亚维利的国家理论影响巨大。14世纪上半叶他还写过质疑伪《君士坦丁赠礼》的论著。
Martini, Martino卫匡国(1614-61):字济泰,杰出的汉学家、科学家。1613年出生在意大利的特兰托Trento的海员家庭。他用拉丁文撰写的《中国古代史》Sinicae Historiae(1568),意大利语书名是Storia dell’ antica Cina,10卷;《鞑靼战纪》De Bello Tartarico(1651?)意大利语书名是La Querra tartarica和《中国新地图集》Novus Atlas Sinensis(1654)等,是17世纪最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在早期汉学西传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在罗马教廷的礼仪之争中,成功地捍卫了正确立场;他开辟了最早派遣中国人到欧洲留学的途径。1994年4月5-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了“卫匡国及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出了论文集,对他的学术成就给予全面研究和客观评价。
Maurists法国的圣莫尔修会会士:也称莫尔学派,是本笃会下属的一个学者修会,仅列入经传的17世纪莫尔会精英学者就有105位。当时莫尔会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和编纂本笃会历史、《圣徒传集》以及中世纪教会作家的著作。法国附近的本笃学派在17世纪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早在1664年马比荣Mabillon(1632-1707)调往圣莫尔修会之前,巴黎的修士们已经在推广使用语言学和相关历史文献考订文件、校勘手稿。当时圣莫尔修会考订的主要是中世纪官方的和私人的手写行政司法文件,也有少量其他种类的文献。
McNeill, William H., 威廉麦克尼尔(1917-):芝加哥大学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著有《汤因比评传》Arnold J. Toynbee, A Life, New York, (1989);《西方文明史纲》,新华出版社,1992年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 Handbook, Chicago,(1949,1986);《西方的兴起》2册,郭方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0。 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 1992 new edition)。《西方的兴起》3 编13章80万字。第一编《中东统治的时代(至500BC)》,第二遍《欧亚文化的均势(500年BC-AD1500年)》,第三编《西方统治的时代(1500年至今)》。作者认为生态、农业、人口变化、战争以及技术进步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对比各个文明的兴衰和评价它们的相互影响出发,他认为世界史研究必须将将全球文明从古到今作为一个进化整体加以论述,因此需要弥补被前人忽略的亚非拉其他非西方文明的成就。尽管文明的演变是由于彼此接触,较高文化带动较低文化发展而来的,但是,只有从全世界范围来考察,才能充分说明人类全部复杂性造成的多样化事实。第一篇强调了古代城市的形成是文明创立的标志和传播条件,城市作为商贸、文化的枢纽逐步形成了一种往往超越政治权力控制的“大社会”。中国、印度、希腊各自发展出最早的独特文明,与中东一起组成了Eurasia大文明圈。第二篇论述希腊-罗马、中东、印度、中国这4个文明中心政治扩张带来的经济文化圈的扩大与相互碰撞带来的融合,尤其是欧亚大陆北部大草原Steppe地带日耳曼人、突厥人、蒙古人等蛮族对文明中心的一系列大冲击,使各大帝国统一和分裂交替出现。第三篇才触及《西方的兴起》的主题,即欧亚大陆位于“远西”这一小部分向全世界扩张的进程。第一步扩张是16、17世纪欧洲人在美洲的航海发现和俄罗斯渗入亚洲,打破了古代世界格局。但土耳其、印度和中国等帝国仍在欧亚大陆腹地保持着已经不稳的均势。欧洲的工业和政治革命,使原来的游牧农耕世界陆续纳入西方体系之中。从1850年起西方的急剧扩张形成了“世界主义”。汤因比曾高度评价麦克尼尔及其《西方的兴起》。
Medici 梅第奇家族:是意大利佛罗伦斯的世族,出了三个教皇(利奥十世、克莱蒙七世、利奥十一世)以及两个法国皇后凯瑟琳和玛丽。大科西莫一世 Cosimo I, the Elder,(1389-1464)是这个家族第一个统治佛罗伦斯的人。“高贵的” 劳伦佐 Lorenzo, the Magnificent, (1449-92)是一位杰出的文艺复兴学者与艺术家的赞助人,受其奖掖的包括米开朗基罗和波提比利。
Medieval adj.中世纪的:名词必须使用Middle Ages, (c.395-1500)。15世纪后期人文主义者首次使用“中世纪”一词,指欧洲从 4-5 世纪罗马文明瓦解到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帝国北部 3-5世纪先后出现一批蛮族国家入侵,其中法兰克和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长期存在。虽然基督教在4世纪合法化,但是直至756 年法王丕平献土,教皇国才建立;8-11世纪,基督教随着教皇国扩张势力渐增 ,12-13世纪鼎盛 。800 年 法王查理曼加冕,建立中世纪帝国 。962年分裂后又出现了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14- 15 世纪法、英、西班牙的专制王权逐步形成。意大利出现古典人文主义后,中世纪结束。
Mehmed II (THE CONQUEROR)梅赫梅德二世(征服者)(1432-1481):也拼作 Mohammed, 别名是 MEHMED FATIH,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者苏丹sultan,他在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以后,又征服了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地区,为奥斯曼帝国奠定了腹地。
Meillet, Antoine 安托万尼梅耶(1866-1936):法国语言学家。他精确地对比研究了早期印欧语言及其发展历史。1891他担任巴黎比较印欧语言高等研究所所长。1903年出版《比较印欧语言学概论》Introduction à l’étude comparative des langues indo-européennes (Introduction t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Meinecke, Friedrich弗里德里希梅内克(1862-1954):德国政治思想史家,和他的老师威廉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一起被称为现代知识发展史intellectual historiography之父。
Meineke, August奥古斯特梅内克(1790-1870):德国古典学家。擅长研究希腊化时代的诗歌,为希腊喜剧残篇编订了一个杰出的版本。
Melanchthon, Philipp菲利普 梅兰希顿(1497-1560):原名PHILIPP SCHWARTZERD, 他的德语姓氏意思是“黑土地”,希腊语名称为MELANCHTHON,德国新教神学家及教育体制改革的领导人,马丁路德的朋友。代表作是《奥格斯堡信纲》the Confession of Augsburg of the Lutheran Church (1530) 和《社区传教要点》Loci Communes (1521),后者是新教教义的第一本详细著作。
Mels马恩列斯:曾经是马克思Marx, 恩格斯Engels, 列宁Lenin, 斯大林Stalin四个姓名在西文著作的流行缩写 acronym。
Menander 米南德(约前342-291):希腊语名称为 Menandros,希腊化时代的喜剧作家,相传写过105部剧本,现存《恨世者》(也译《老顽固》),《萨莫斯女子》以及残篇《评判》等。
Meno柏拉图早年写的著作《曼诺》,论述学习就是回忆。
Merovingian墨洛温王朝(约450-751):由法兰克族萨利克部落酋长墨洛温Merovech创立的统治高卢和日耳曼西部地区的王朝。486年克洛维Clovis I消灭了西罗马残余,507年在巴黎建立宫廷。7世纪中叶后宫相专权,751年矮子丕平Pepin III the Short篡位,建立了加洛林王朝。
meter n. 测量仪表,诗歌韵律
Metochites, Theodore 狄奥多勒麦陀奇特斯(约1260-1332),拜占廷帝国的首相,文学哲学家。
metrical adj. 度量衡的, 韵律的
Meyer, Eduard 爱德华迈耶尔(1855-1930):德国古代东方学家兼古典学家,擅长研究埃及、近东古代史以及希腊史。代表作5卷《古代通史》(1884-1902),是罕见的个人撰写的古代历史系列巨著。奥斯瓦尔德斯本格勒说他是兰克以后最伟大的史学家。1895年发表《古典世界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古希腊商品经济说,荷马时代时希腊历史的中世纪,古典以及希腊化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等,是古史现代化的代表作,其深远影响直至20世纪60年代。
Michael of Ephesus 麦克尔,12世纪以弗所的大主教,研究亚里斯多德的拜占廷学者。
Michael VIII 麦克尔八世(1261-1282年在位):即希腊人帕里奥龙古Palaeologus,君士坦丁堡复辟的拜占廷皇帝。
Michelet, Jules 优利斯米什莱(1798-1874):法国民族主义史学家,出身工人家庭。1824年他首次把维科的《新科学》翻译为法文出版,深刻影响了当代欧洲史学。1831年出版《罗马史》2卷。代表作《法国史》Histoire de France (1833-67).
Milesian School [古希腊哲学]米利都学派,由小亚细亚米利都的哲学家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及其弟子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仨共同创立。虽然他们认为自然界本于空气或水或火等彼此有差别,但他们都共同认为自然界本于物质而不是人类心灵的主观认识。因此这个学派是最早的唯物主义学派。
Miletus n. 米利都,小亚细亚的古希腊城市。
military system in ancient Rome古罗马军事制度: 王政初期是氏族武装。传说王政后期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约公元前578-前534在位)创建了公民兵制,规定5个等级17-60岁公民都服兵役。国王勒克斯召集和统率军队,公民自备武装和给养。公元前4世纪统帅米卢斯(?-公元前365)实行改革,开始发军饷,由国家供给一定的武器给养。军队的基本单位是4500人组成的军团,其中3000名重装兵、1200名轻装兵和300名骑兵。公元前105年,马略改革每个军团人数由4500人增加至6000人。军团作战队形是密集方阵,重装步兵为主力,配备投枪、剑盾、盔甲。每军团30个中队,每中队两个百人队Centuria。士兵按年龄和经验分三列:青年在前,中年居中,老兵殿后。共和时代国家的军权在执政官。军团的 6名军事保民官由公民大会推举。下级军官中最重要的是百人队长Centurio,从士兵中选拔。罗马军纪严酷。宿夜必须挖沟筑墙建造营地,以防突袭。公元前 2世纪末马略(公元前157-前86)用募兵制取代了公民兵制,招募游民、提高薪饷,延长服役、改变编制和作战队形。此后罗马出现职业军,军队参与党争,沦为军阀争权和独裁工具。奥古斯都创建帝国之后,以精锐军团组成常备军,并配备地方民兵作辅助部队,驻扎在行省和边防要地;他还建立近卫军保卫元首家族;军团的要职由元老和骑士担任;军团士兵仍从罗马公民中招募,辅助部队则从行省和属国非公民中征集;近卫军仅选意大利境内的罗马公民。三种兵的服役期限和薪饷差别很大。辅助兵退伍可以获得公民权。后来由于公民权的扩展,行省居民在军团中的比例日益增加,军团和辅助部队的差别逐渐缩小。到公元 2世纪,驻行省的帝国军队就地征兵,修筑永久营地,完全成为当地驻军。皇帝塞维鲁(193-211在位)使每个士兵都有升官可能,并允许士兵和家属住在一起。3 -4世纪戴克里先(284-305在位)和君士坦丁一世把帝国军队分为边防军团和机动军团,加强机动性。晚期帝国军队中“蛮族”成分愈来愈大。
Mill, John Stuart约翰 斯图亚特 密尔(1806-73):旧译穆勒。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19世纪自由主义政治思想代表。英国思想家J.密尔的长子。幼承庭训,未受学校教育,深受其父及本山姆Jeremy Bentham (1748-1832,旧译边沁)功利学说的熏陶。1822-23年组织“功利主义学会”,从此Utilitarianism(功利主义)成为英语通用名词。1823-58年在东印度公司任职。1835-40年担任《伦敦评论报》、《国会评论》两刊主笔。1865-68年任下院议员,是国会中资产阶级激进派代表。著述有《论自由》On Liberty,(1859)、《代议制研究》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1861)、《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1863)等。密尔发展了本山姆的功利理论,提出功利包括对幸福的追求和对痛苦的避免或减轻,减少痛苦与增进快乐同样重要。他一方面主张鼓励个人充分发挥才干增进福利,又认为放任是有限度的,为了“伟大的善”应当实行一定程度的国家干涉。与洛克、孟德斯鸠等自由主义者不同,密尔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划分了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的界限。他提出议会具有控制和批评政府的两大职能;强调议会中知识的作用和智力的权威;推崇“精英”统治、比例代表制,以保证数量虽少但有教养的人当选;他的思想是传统自由主义向现代自由主义过渡的中介,至今在西方仍有深远影响。
minuscule n.小写字母:[拜占廷/加洛林]草书小字体,8-15世纪盛行欧亚。adj.用草书小字写的, 极小的。
Mirror of History参见Speculum historiale
Missionary 特派员/传教士:它的本义是奉命前往某个地区为了某个组织执行某项任务的特派员。因为在中外交流史上的missionaries大多数是宗教和慈善事业的特派员,因此经常被翻译为“传教士”。“远东开教元勋”耶稣会士圣方济格沙勿略Francisco Javier(St.Francis Xavier, 1506-52),西班牙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到达广东上川岛;1560年,第一批耶稣会士到达澳门;1582年著名的意大利耶稣会士,中国天主教之父、“西学东渐的元勋”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随同罗明坚Michaele Ruggieli(1543-1607,意大利人)到达广东肇庆,1601年利玛窦到达北京定居传教。1773年耶稣会因过多地干预世俗政治而被解散,1814年又恢复;1551-1800年来华的欧洲耶稣会士780多人,发展华人会士130多人;康熙六年(1667年)全国建有教堂159座;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发展教徒达30万。明末清初(16-18世纪)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两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耶稣会,由于他们奉行学术传教策略,注重兴办文教,尤其硕果累累。明末在西学东渐方面,传教士引进西文图书约10 000种;他们和中国学者通力合作所译介的西学图书,绘制的地图,设计铸造的科技仪器等,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等耶稣会士先后编著的《崇祯历书》、《康熙永年历》、《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泰西水法》、《西儒耳目资》以及先后制造的浑天仪、日晷、天体仪、地平仪、望远镜等。耶稣会士善于结交士大夫,因此明末清初有不少贵族官僚领洗入教;其中著名的有徐光启/保禄(1562-1633,官至礼部尚书,正二品)、李之藻/良(1569-1630,官至光禄寺少卿,正四品)和杨廷筠/弥额尔(1557-1627,官至顺天府少京兆),史称“明末天主教的三大柱石”。诚如徐光启在《杂疏辩学章疏》里说:“其道甚正,其守甚严,其学甚博,其心甚真,其见甚定”;就连不信教的张廷玉在《明史卷三 意大利亚传》也说:“东来者大都聪明特达之士,专意行教不求利禄;其所著之书,多华人所未道。”徐光启和张廷玉的看法,大体能代表明清两代教俗各界对传教士的公正评价。
Mistra 米斯特拉: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纪念圣索非亚的教堂遗址,创建于拜占廷时代。
Moeris 莫里斯:公元2世纪拜占廷的希腊学者,编纂过希腊语工具书。
Mohammed 参见Mehmed II THE CONQUEROR
Mommsen, Theodor狄奥多蒙森(1817-1903):19世纪最杰出的史家之一,德国人。1848-51年先后在莱比锡大学、苏黎世大学和布雷斯劳大学任法学教授,主讲罗马法。1861年应聘柏林大学(Friedrich Wilhelm University)哲学系古代史教授直至去世,主讲罗马史和金石学epigraphy。1858年被普鲁士国王任命为普鲁士研究院(Berlin-Brandenburg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 Prussi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现名柏林-勃兰登堡研究院,简称柏林研究院)终生院士。1873被选举为院长(至1895年因病辞职)。作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曾积极参加1848-49年欧洲革命;在莱比锡大学因不同政见而被解聘。1848年4-7月担任家乡临时联合政府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时报》Schleswig-Holsteinische Zeitung主笔。1873-79年当选普鲁士众议院Prussian Landtag议员;德国统一后,1881-84年他又当选德意志帝国议院German Reichstag议员。因抨击铁血首相俾斯麦“诽谤罪”受到司法机关传讯后愤然退出议会。青年时代狂热追求民主共和,但中年主张君主立宪制。他学识渊博文采斐然著作等身。代表作是4卷《罗马史》R?mische Geschichte, (1854-56)The History of Rome , 《罗马各行省的历史》The Provinces of the Roman Empire,(1885);3卷《罗马国家法》R?misches Staatsrecht,(1871-88) Roman Constitutional Law; 主编了15卷《拉丁铭文集成》Corpus Inscriptionum Latinarum(1863-?)Latin Inscriptions。此外还在考古学、古文字学、金石学、罗马史和罗马法等领域发表了1500多篇论文。1902年因《罗马史》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迄今为止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历史学家仅此一次。
monasterial adj. 修道院的, 僧侣的
monastery n.修道院, 僧侣
monastic n.僧侣, 修道士;adj.修道院的
Monasticon Anglicanum《英国圣公会修道院》档案3卷,英国文物学家达格代尔Sir William Dugdale在1655-73年主编出版。
Monmouth英国蒙默思郡,威尔士原郡名。
Monod, Gabriel加布里埃尔 莫诺(1844-1912):法国历史学家。1868从哥廷根和柏林大学留学毕业回国,把德国史学方法引进法国。在巴黎高级研究院 L’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任教期间,他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享誉颇多,大大改进了兰克的研讨班体制。1871年出版《德国人和法国人》Allemands et Fran?ais (1871)The Germans and the French反映了他在1870普法战争的经历和见闻。不久以后创办了学刊《历史评论》Revue Historique。1880年担任巴黎高等师范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in Paris讲师,旋即当选道德和政治科学研究和法兰西学院Collège de France教授。论著有《法国史料批判研究》études critiques sur les sources de l’histoire de France (1898)《法国史参考书目》 Bibliographie de l’histoire de France (1888)。
Monte Cassino蒙特卡西诺:意大利亚平宁山脉腹地城镇,位于那不勒斯西北。二战中该城附近的本笃会Benedictine修道院沦为瓦砾。
Montesquieu, 孟德斯鸠(1689-1755):法语全名是Charles-Louis de Secondat, baron de La Brede et de Montesquieu,全名翻译是“查理-路易二世,布雷德城堡贵族孟德斯鸠家的男爵”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生于波尔多附近布雷德城堡贵族家庭。1705年16岁入波尔多大学攻读法律。1714年任波尔多郡议会议员,1716年继承伯父爵位,任波尔多高等法院副院长,获男爵封号。1721年匿名发表《波斯人信札》,以两名波斯游客的通信体裁,讽刺路易十四及1715-23年摄政时期的法国专制,谴责宗教迫害。1726年卖了世袭院长职务潜心著述。1728年当选法语文学院士。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认为罗马兴盛是由于实行共和制,衰败则由于专制暴政。1748年发表名作《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Laws,副标题是“论法律与各国政府体制、风尚、气候、宗教、商业等的关系”,用自然和社会因素来说明各国不同制度的起源,彻底否定神学史观。他认为物质的存在与运动都有规律,规律既不是神造的也不需要神来干预。但又认为神是物质运动的终极根源。他提出国家的目的在于保护政治自由,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彼此制约:立法权操在人民代表手中,行政权归属世袭君主,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常任法官掌握。三权分立原则后来成为许多国家宪法的理论基础。他希望建立开明君主立宪制度,信仰自由。他认为社会的历史发展不是由神决定的,而是由自然界的地理、气候、土壤和地域大小等因素综合决定的。虽然传统习俗、法律政制都有决定性影响,但是归根到底以个别政治家(主要是立法者)的意志为转移。1904-09年,严复将《论法的精神》以《法意》为书名译成中文出版。
Montfaucon, Bernard de伯纳德 迪蒙福孔(1655-1741):法国本笃会下属的一个学者修会圣莫尔修会Maurists(也称莫尔学派)的会士,以继承马比荣学派撰写《希腊语古文字学》Pal?ographia gr?ca, sive de ortu et progressu litterarum gr?carum,希腊语名称为 palaeography, (or the origin and progress of Greek literature) 而著称。
Monument n. 雕塑和碑铭等大型纪念建筑。
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ca《日耳曼历史文献汇编》:德国学者佩尔茨Pertz(1795 -1876)主编。汇编分为5部分:《圣经》经传scriptores、法规leges、文书diplomata、书信epistolae以及与古物学有关的文献antiquitates,把加洛林王朝及其以后日耳曼诸王在位期间的几乎全部世俗和宗教档案都汇编在此。1826年出版第一卷,至1925年出齐120卷,是迄今为止有关500-1500年欧洲史料规模最大考订最精的文献汇编。北大图书馆有收藏。
Monumentum Ancyranum 《安启拉记功铭文》:也叫Res Gestae Devi Augusti《神圣奥古斯都业绩》,35个自然段,是奥古斯都去世前写成,去世后不久铭刻的长篇帝王自传。他曾命令把自传刻在他的罗马陵寝入口的铜柱上。后来罗马帝国境内的许多神庙都传抄铭刻了这个自传。随着铜柱的毁灭,铭刻湮没无闻。人们虽然从苏埃托尼乌斯的著作中得知此事,但已无从寻觅。直到1555年,一位荷兰学者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Ankara(罗马帝国时代这里叫安启拉Ancyra)的罗马女神与奥古斯都神殿入口处两面墙壁上发现了这一铭文的拉丁原文和希腊译文。后来在小亚的其他地方,例如Apollonia in Pisidia乃至Antioch附近也发现了同一铭文的复本片断。这是古典学历史上一件大事,此后不断有人临摹、翻拓、翻译、注释、考证,形成了热门话题。蒙森称其为”拉丁铭文之王”。根据其发现地点Ancyra命名为安启拉的铭刻Monumentum Ancyranum。铭文可以分为三部分:一.他的履历和荣誉;二.他亲自为公众举办的善事;三.战争和外交成就。铭文结尾,自传说他已经还政于共和国,事实上他早在公元前27年就埋葬了共和国。在他死后,又加刻了一段歌功颂德辞。
Moravia 摩拉维亚,捷克和斯洛伐克中部地区。
More, Sir Thomas托马斯 莫尔爵士(1477-1535),也叫做Saint Thomas More,英国人文主义政治家,曾任英格兰总理chancellor of England (1529–32)。以撰写《乌托邦》Utopia著称。因拒绝承认英王亨利八世为英国教会之首而被砍头,后被罗马封圣。
Morelli, Giovanni乔瓦尼 穆勒里(1816-91):德语原名 Nicolas Sch?ffer,意大利艺术鉴赏家文艺批评家,他鉴定绘画真伪的方法奠定了后来西方的艺术批评准则。他出生在瑞士,因此小时的名字是德语的。1840年24岁回国后改用意大利姓名。他提出为保护文物而文物国有化,禁止公共和教会机关的文物私自买卖。他的名著《德国画廊的意大利杰作》Italian Masters in German Galleries (1880; Eng. trans., 1883)、《意大利的画家及其作品评论》Italian Painters: Critical Studies of Their Work(1890; Eng. trans., 1892)都是19世纪欧洲艺术批评划时代的著作。他的鉴定主张是:来自原作的证据高于其他证据。无论多么伟大的画家都会把个人风格模式化。例如描绘耳朵或者指甲等细节特征就是鉴定绘画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因此,他和他的高足弟子Bernard Berenson纠正了数百件曾经误断作者的伪画。
Moschopoulos, Manuel 曼纽尔莫斯考坡落,14世纪君士坦丁堡的学者,语法家。
Muhammad 穆罕默德(约570-632):全名是 ABU AL-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MUTTALIB IBN HASHIM,伊斯兰教创始人。中国古代曾译摩诃末、马哈麻、谟罕蓦德等。出身麦加古来什部落哈西姆氏族。原名失传,《古兰经》Qur’an称穆罕默德和艾赫迈德,意即受到高度尊敬者。6 岁丧母 ,12岁起随伯父到叙利亚经商,25岁时为40岁的贵孀赫蒂彻代理商务,同年结婚,生2子4女。610年40岁隐修得道,突然宣称为真主安拉的使者,开始在亲友中传道。615年公开攻击多神崇拜,遭到古来什部落贵族的迫害,后被迫到麦加附近的部落寻求支持。622年在麦地那组织武装建立了政教合一社团“乌马”。630年占领麦加,并决定麦加为伊斯兰教朝觐中心。不久,整个阿拉伯半岛统一归顺伊斯兰教。曾以《古兰经》立法形式推行婚姻制度、财产继承等一系列社会改革,向民族国家过渡。632 年丧葬于麦地那。
Müller, Karl Otfried卡尔 奥特弗列德 弥勒(1797-1840):德国古典学家,是文献学家伯克 August Boeckh (1785-1867)的学生,擅长研究古希腊文化。1817年发表《论埃基娜岛》Aegineticorum liber (1817)On the Isle of Aegina,两年后成为哥廷根大学教授,讲授考古学和古代艺术史。代表作是《希腊民族史及其城市》Geschichten hellenischer St?mme und St?(1820) History of Greek Peoples and Cities。其他著作还有《多利亚人和埃特鲁斯坎人》the Dorians and Etruscans,《神话科学序论》Prolegomena zu einer wissenschaftlichen Mythologie (1825) Prolegomena to a Scientific Mythology。
municipium [拉丁文]自治市/区municipality:它是古罗马从城邦发展到帝国过程中建立的自治行政制度。公元前 3世纪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以后,没有立即组成统一国家,而是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建立意大利同盟实施统治。除布鲁提伊和卢卡尼亚人等少数部落被奴役以外,罗马按照各地区在被征服过程中所持立场及其在军事、经济上的战略地位,将它们划分为下列六种类型:第一,罗马公民殖民地。罗马为了控制被征服地区并缓和罗马土地问题,将被征服地区部分土地收归国有,进行移民。罗马公民殖民地具有军事性质,初为罗马管理,后实行自治,其居民与罗马公社公民享有同等权利。第二,有投票权的拉丁自治市。其居民具有本市和罗马的公民权,有权参加罗马公民大会,行使投票表决权以及在军团中服役。第三,无投票权的非拉丁自治市。其居民享有部分罗马公民权,有与罗马通商通婚等权利,但不能参加罗马公民大会,也不能担任官职。第四,拉丁殖民地。这是拉丁同盟城市在罗马征服地区建立的殖民地,其内部实行自治,居民只有迁居罗马才能得到罗马公民权。第五,“同盟者”地区。这是在罗马扩张中愿意归顺罗马的城市。它们内政保留自治,但外部事务要完全听命于罗马。它们必须按与罗马签订的条约履行各种义务,如向罗马提供军队、战舰、军费等。第六,迫降地区。这是坚决抵抗过罗马的城市或部落。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权利,由罗马派官管理。分而治之目的在于使被征服者处于不同地位,罗马可以根据它们的忠诚程度予以升降,不时加以调整,使各被征服者政治经济利益有别,产生矛盾和分裂,使它们不能结成反对罗马的同盟。公元前90-前88年同盟者战争后,所有意大利人相继获得公民权,自治区全都成了自治市,法权差别归于消失。公元前4-前2世纪,为了安置缺乏土地的公民,在意大利内外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居民拥有完全的罗马公民权。公元前 1世纪起,安置老兵的殖民地在罗马行省也不断建立。公元前2-公元2世纪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与自治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尽管自治市的形成途径有别,但所有自治市都是当地富人的聚居之所,是工商文教中心。每市都有公民大会、市议会和公务员。公元3-4世纪罗马帝国的各种自治市渐趋衰落。
Munro, H.A.J. 芒罗(1819-85):英国古典学家,擅长研究古罗马的卡图卢斯和卢克莱修。
Münster, Sebastian萨巴斯天敏斯特尔:16世纪的德国历史作家,曾接着塞尔提斯在1530年写完了德国地理志;1544年他写出了《宇宙志》Cosmographia)(1544)Cosmography。
Muqaddimah or al-Muqaddimah《历史序论》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y,是阿拉伯历史哲学家伊本 赫勒敦Ibn Khaldun(1332-1406)的著作《世界通史》Kitab al-’ib )的序论。
Muret, Marc-Antoine de米雷(1526-85):也叫做Marcus Antonius Muretus,法国人文主义古典学者,以其拉丁散文风格典雅而著称。
Murray, Gilbert吉尔伯特默里(1866-1957):英国古典学家,古希腊戏剧的杰出翻译家,是在古代研究领域引进使用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的前驱。23岁开始在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 University担任希腊语教授。1908-36年在牛津大学担任钦定regius希腊语教授。他使用韵文而不是白话散文翻译古希腊戏剧使其重放光辉。代表作是《古希腊史诗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Greek Epic(1907),《古希腊宗教的5个阶段》Five Stages of Greek Religion(2nd ed.; revised and enlarged, 1925)。
Muse 缪斯, 希腊神话中职司文艺的女神,原为三位,后发展为九位是:史诗与雄辩之神Calliope、音乐与诗歌之神Euterp、情诗之神Erato、演说与圣诗之神Polymnia、史学之神Clio、悲剧之神Melpomene、喜剧之神Thalia、舞蹈与合唱之神Terpischore、天文之神Urania。
Musgrave, Samuel 塞缪尔马斯格雷夫(1732-80):英国古典学者,医生,以校勘研究古希腊悲剧家的著作而著称。
Muslim 穆斯林:阿拉伯语意思是“顺从者”,顺从安拉的人,是伊斯兰教徒的称谓。
Mussato, Albertino阿尔伯蒂诺穆萨道(1261-1329):意大利人文主义诗人。他模仿塞内卡写的悲剧《埃切利尼斯》Ecerinis,旨在开阔帕多瓦人的眼界,通过描写统治他们的前任暴君埃哉利诺三世Ezzelino III, Veronese Ezzelino da Romano的残暴行径,提醒来自威罗纳暴君的威胁。
Musurus, Marcus马尔库斯 穆苏鲁斯 (1470- 1517):克里特的学者出版家,曾与[老]阿尔杜斯 马努提乌斯 Manutius(1449-1515)在威尼斯合作创办阿尔杜斯学社,主要致力于出版发行大量的价格相对便宜的古代著作。21年中出版27种希腊作者的首版著作,仅1502年就出版5种。
Mycenae 迈锡尼:希腊南部古城,其文明是希腊青铜文明的代表,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当时在南希腊还有提林斯Tiryns和派罗斯Pylos等小国出现,在雅典和底比斯Thebes等地发现有王宫。迈锡尼城堡8×5米用巨石环山建成,狮子门Gate of the Lions为夹击攻城之敌设计。还有一些壁画和雕刻作品也反映迈锡尼人常有战争。迈锡尼时代流行君主政体,国王称Wanax,次于国王的陆军司令称Lawagetes,他的地产约为国王的1/3。国王的顾问称Hepetai,其地位类似后来希腊的Hetairoi,罗马的Comites;虽有界碑提到Basileus,但当时是地方官员的称谓,后发展为国王的称谓。当时的政体中还有贵族会议gerousia和民众会demos。盛行土地私有和公有并存。国王占地30单位,官僚和贵族每人10单位,公社成员每人不足1单位。估计土地私有制尚不发达,公有土地还占相当比例。线形文字B的材料说明迈锡尼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在派罗斯泥版文书中列举的4 000人中1/4是王公贵族的奴隶,大墓(宝库)Treasury of Atreus的发掘证明了当时的贫富悬殊。鼎盛期在公元前13世纪左右,影响整个爱琴海,可能还攻打过赫梯王国,约在公元前12世纪初,以迈锡尼为首的希腊联军,曾远征小亚的富庶城市特洛伊(Troy亦叫伊利昂Ilium)。不久,另一支讲希腊语的多利亚人从北部侵入,灭亡了迈锡尼诸国。从此,希腊史便进入荷马时代。
Myriobiblon 参见 Bibliotheca
Myron米隆(盛年约公元前480-前440年):是期侨居雅典的外邦人,与菲迪亚斯同师,擅长青铜塑像。他的代表作是大理石雕《掷铁饼者像》Discobolos,表现运动员准备发力前一瞬间的姿势,造型极为独特、自然、准确。
Nabonassar of Babylonia 巴比伦国王纳波纳萨尔(公元前747-734年在位):销毁了叙述公元前747年以前的巴比伦史料。
Nauck, August奥古斯特诺克(1822-92):德国古典学家。曾在圣彼得堡教书,为编订古希腊悲剧做出了卓越贡献。
Nephelai《云》Clouds,雅典喜剧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在公元前423年写的政治讽刺剧,主题是反对诡辩学家们的现代派道德说教。
Nepos, Cornelius考内利乌斯内波斯(公元前100-前25):古罗马历史作家,西塞罗的朋友。他的主要著作是《名人小传》De viris illustribus (On Famous Men),滥于道德说教。
Nestorian n./adj. 聂斯托里派/的:是五世纪君士坦丁大主教Nestorius创立的基督教派别,唐代传入中国后叫景教。
New Testament n. 《圣经 新约》
Nicaea 尼西亚,小亚细亚西北部古城。
Nicholas of Cusa [德国] 库萨的尼古拉(1401-1464):德语名称为 NIKOLAUS VON CUSA, 拉丁语名称为 NICOLAUS CUSANUS;枢机主教,数学家和经验哲学家,有泛神论和怀疑论倾向。早期作品《论公教和谐》De concordantia catholica (1433)On Catholic Concordance,主张大公会议高于教皇,并批驳了伪《君士坦丁赠礼》。
Niebuhr, Barthold Georg巴汤德 乔治尼布尔(1776-1831):德国历史学家。他的史料鉴别方法开创了史学新纪元。曾任丹麦财政大臣Count Schimmelmann的私人秘书,1804 年任丹麦国民银行行长。1806年受普鲁士首相Baron von Stein的邀请前往普鲁士担任国民银行行长。两年后辞职,成为国家史官。旋任柏林科学院Berlin Academy of Sciences 院士和新成立的柏林大学教授。1810年开始讲罗马史。代表作《罗马史》R?mische Geschichte, 3 vol.(1811-32)History of Rome。歌德称尼布尔鉴别早期神话史料的科学方法为“建设性的怀疑法”t?tige Skepsisthe(constructive skepticism)。
Nietzsche, Friedrich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代表、古典学家。 1869年任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编外教授。1878-79年患精神分裂症辞职。著有《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die,(1872); The Birth of Tragedy、《人性的,太人性的》Allzumenschliches, (1878); Human, All-Too-Human, trans. by Marion Faber and Stephen Lehmann、《曙光》Morgenr?te, (1881); Daybreak, trans. by R.J. Hollingdale、《查拉图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 parts 1-3 (1883-84 and part 4, 1885); Thus Spoke Zarathustra、《善恶的彼岸》Jenseits von Gut und B?se, (1886); Beyond Good and Evil)、《反基督教》Der Antichrist,(1895); The Antichrist和《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 (1901); The Will to Power, trans. by Walter Kaufmann and R.J. Hollingdale等。他要重新评价一切传统价值。人并不具有真善美,只有权力意志的本能,即贪得无厌。因此从叔本华的悲观意志论创立了积极的“权力意志说”。他主张用意志、本能和直觉代替理性,真正的哲学家应当是统治者和立法者。尼采从权力意志论和永恒轮回说出发提出了“超人哲学”,主张以超人哲学取代基督教。他断言God is dead,全部历史都是天才创造的。他鼓吹军国化,预言雅利安人将是统治欧洲的种族。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他被法西斯主义者尊为思想先驱。他的第一个非道德主义的伦理体系,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权力本能支配的,无限追求权力是生命的基本法则,是道德的最高标准。自负、兽性、酒色、冒险等都是实现权力必需的,权力满足就是最大幸福最高的善。人生目的就是扩张自我成为超人。尼采提出希腊艺术有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两种类型:雕刻和史诗是阿波罗型,舞蹈和音乐是狄奥尼索斯型;悲剧是两种精神的结合:一方面悲剧像音乐一样是动的,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像雕刻一样它又是静的,是一种光辉的形象。悲剧精神就是用最大的痛苦去换取最高贵的人生。他认为科学与道德阻碍生活,艺术则发扬生活。
Nilsson, M.P. 尼尔森(1874-1967):瑞典古典学家,他撰写的一本希腊宗教史内容很充实。
nones朔日,古罗马儒略历的历法名词。
Norden, Eduard 爱德华诺登(1868-1941):德国古典学家。擅长研究古代正规散文,对古代宗教和拉丁文学也很有研究,二战时为逃避德国纳粹而客死他乡瑞士。
Norman Institutions《诺曼人的制度》:美国中世纪历史学家哈斯金斯Charles Homer Haskins 在1918年出版的著作。它论述了11-12世纪诺曼人的政制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Norman n./ adj. 法国[西北部]诺曼底人/语/的。
Northumbria n.北翁布里亚,中世纪时在英国北方的王国。
Nouveau traité de diplomatique《古文献学新论》,6卷,由塔辛René-Prosper Tassin与图斯坦Charles-Fran?ois Toustain 1750-65年联合出版。《新论》主要是丰富了资料,其理论建树并没有明显超越前贤马比荣Mabillon出版的《文书辨伪论》。
Novellae Constitutiones Post Codicem:《当朝法令新编》(534-565),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4个组成部分之一。
Novum Testamentum Graecum《希腊文圣经校注本》:德国路德宗神学家本格尔Johann Albrecht Bengel 1734年校勘出版的代表作。
numismatics n.钱币学, 兼及勋章/纪念章类的研究。
Nursia 努尔西亚,[意大利]伦巴第王国的城镇。
Octavian 参见Augustus, Caesar
Odyssey《奥德赛》:24卷/章12105行,相传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史诗,叙述伊大卡Ithaca国王奥德修斯Odysseus在攻破特洛伊以后,归国途中漂泊十年的英雄故事;在最后一年零40天中,奥德修斯多次被神灵捉弄,历尽磨难,后被神灵怜悯,保佑其回家。此前的事则由奥德修斯应费阿奇亚Phaeacia国王阿尔奇诺斯Alcinous的要求追述。第一卷的前十行是引子,点明主题。然后话分两头叙述。先说奥德修斯出征后,王后佩尼勒佩Penelope倍受贵族无赖们的求婚困扰。无赖们每天在奥德修斯家宴饮,耗费家财。王后只能用织嫁衣而又拆掉的方式拖延时间,以等待丈夫归来。奥德修斯的儿子特勒马克斯Telemachus愤恨求婚者们的无赖行为,在雅典娜女神的谕示下外出寻父。另外叙说神女卡利普索Calypso劫留奥德修斯为夫,久求不应,后不得不放他回家。他途中遭遇风暴,又落难费阿奇亚王国,在恩人们的帮助下终于返回故乡。众求婚无赖识破王后的计谋后大怒,王后即要求众求婚者用奥德修斯的弓来射穿竖立成一排的12把斧头的承口(小孔),胜者就可以立即娶她,但无人射中。此时奥德修斯化装成乞丐归来,他要试射,众人不肯;王后应允,他一箭射穿,并先后射死众无赖,恢复了他的王位和美满家庭。推荐译本是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参见Homer Epic
Old Testament《圣经 旧约》
Olimpus 奥林匹斯 [山]:它位于北希腊帖撒利亚与马其顿交界处靠近爱琴海,山长40千米,主峰海拔3000米(9,570英尺),地理上是希腊境内最高点,文化上是希腊神话诸神的家园。因此Olimpus的引伸意义是“天堂”。勿与南希腊相距很远的Olympia平原相混淆。
Olympia奥林匹亚,希腊南部平原。它位于伯罗奔尼撒的西北,曾有圣林和圣庙。它既是祭拜宙斯的宗教中心,又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遗址。据可靠记载,从公元前776年开始,每四年一次全希腊的体育竞赛在此举行。运动会期间有音乐和诗歌竞赛相伴,其主旨在祭祀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圣庙内由菲迪亚斯用黄金和象牙雕成的宙斯像高14米,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勿与北希腊相距很远的Olimpus山脉相混淆。
Olympics(Olympic Games)奥运会。
onomastics = onomatology名称术语学,姓名学
op cit.: 是拉丁语术语opera citato的缩写,经常在注释中使用,意思是“在前面已经提到的那本书中”。参见loc cit
order 修道会,简称修会,是按照某种协议或戒律,由修士和修女组成的宗教组织。12世纪后在基督教内陆续出现的著名修会有方济各会 Franciscans,多明我会Dominicans,加尔默罗会Carmelites和奥斯定会Augustinians等,16世纪鼎盛。
ordination祝圣:也叫圣职圣事holy orders;(ordination源于拉丁文ordo秩序)。泛指授予神职的系列仪式。由主教主礼,先覆手(把手按在领受者额头上),然后涂圣油于领受者;祝圣神父涂抹在手上,祝圣主教需要涂抹在头上。
Oresteia《奥瑞斯提亚三部曲》: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约前525-455)写的悲剧,其中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
Origen奥利金(约185-254):拉丁语全名是 OREGENES ADAMANTIUS,早期希腊教父的重要代表,出生于亚历山大里亚;他的《基督教要理》On First Principles是最早最简明的基督教系统神学著作。他的代表作《圣经旧约六国语言对照注疏》Hexapla,把希伯来文和当时在地中海沿岸各国流行的其他5种译文分为6栏,用讽喻allegorical笔法逐句对照注疏,影响深远。奥利金从神学角度对希腊的新柏拉图、新斯多亚主义进行解释,将神学哲学融为一炉,他的宇宙三层次,人类三等级学说,形成了基督教最早的系统神学。
Ornithes《鸟》Birds,雅典喜剧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在公元前414年写的政治讽刺剧,主题是讽刺公元前415年远征西西里的雅典帝国主义梦想。
Orosius, Paulus 保罗奥罗修斯(盛年在414-417):早期正统神学家,世界历史作家,代表作《反异教史七卷》Historiarum adversus paganos libri VII (Eng. trans. by I.W. Raymond, Seven Books of Histories Against the Pagans)从世界起源罗马建城写到公元417年。
Orpheus 奥菲斯:古希腊神话中色雷斯的诗人和音乐家,他的音乐甚至可以感动无生命物体。
Orphic adj.:of Orpheus,迷人的, 奥菲斯的。
Orus 奥卢斯:5-6世纪的希腊语语法家,写过正字法方面的著作。
Ostracism陶片放逐法:由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公元前501年以后的改革建立,旨在用民众的无记名投票选举法排斥民主的敌人。办法是,每年由第六届五十人主席团Prytany讨论一次是否有必要实行此法,如必要,则在同年由第八届五十人主席团召集一次特别投票大会。公民可将民主政制的公敌名字写在陶片或贝壳ostraca之上投票,如果投票人的总数超过6000,那么得票最多者即被放逐国外十年。放逐时保留财产,不株连家属,十年期满后归还其公民权及财产。
Ostrogoth 东哥特人,公元 493-555年征服并统治意大利的蛮族,哥特人的东方部落。Ostrogothic, adj. 参见Visigoth n.西哥特
Otto of Freising弗雷兴的奥托(约1111-1158):德国巴伐利亚教区主教,代表作是Chronica sive historia de duabus civitatibus (The two cities),英译为《双城史》,从远古“创世纪”写到1146年。虽然他秉承奥古斯丁的历史神学体系,但不屑于谈论神迹,注重引用档案书信,史料价值很高。他在瓦拉前300多年也曾指出《君士坦丁赠礼》是伪造文件(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第287页。)但由于论证不足,影响不大。
Ovid 奥维德(前43-公元17年):拉丁语全名是 PUBLIUS OVIDIUS NASO,奥古斯都时代三大诗人之第三位,代表作《变形记Metamorphoses》用六音步诗行写成 ,共15卷 约250个神话故事。全书以编年形式,从创世写到恺撒之死奥古斯都继位。故事有神和历史人物频繁穿插。第1卷写远古的黄金、白银、青铜、黑铁四个时代,第2-11卷是神话,第12-15卷是历史。作品情节穿插巧妙,围绕“变形”主题阐明“一切事物都在变易中形成”,世界在不断进步。《爱的艺术》Ars amatoria (Art of Love)传授男女引诱以及做爱的技巧,与奥古斯都推行的道德改革冲突,公元8年被流放,10年后忧郁而死。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 The《牛津古典辞典》第二版:2nd Edited by N. G. L. Hammond and H. H. Scullard, Oxford:Clarendon Press,1970. 1176P这是一部解释古代希腊罗马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书,内容宏富,侧重人物传记和文学典故,截止337年。每个辞条后有综合评述,参考书目;该书初版于1949年,1970年第2版,参考书目截止到1968年。辞条按照主题字顺排列,姓名重复的则按年代排列。《牛津古典辞典》第三版有更大幅度的增补修订:Simon Hornblower and Antony Spawforth, The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 3r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6; 1640 p.
Padua 帕多瓦,意大利东北部城市。
pagan n.. 异教徒:泛指基督教、犹太教或伊斯兰教徒以外任何不信神的人heathen;adj.异教的
Page, Denys邓尼斯佩奇(1908-78),英国古典学家。编订出版了许多古希腊诗歌文集,并取得了极大成功。
Paine, Thomas 托马斯潘恩(1737-180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潘恩出身英国诺福克郡手工业者家庭。13岁辍学后做过多种杂工。1774年,经富兰克林介绍来到北美费城,任家庭教师,后任《宾夕法尼亚杂志》主编。1776年 1月,发表《常识》Common Sense小册子,号召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为争取美国独立而战斗,几个月内销50万册。美国独立后于1787年返回英国。1791年发表《人权论》Rights of Man,痛斥英国保守主义者伯克在《法国革命感想录》中对法国大革命的攻击,因而受到英国当局的迫害。1792年逃亡法国,被选为法国国民议会代表和制宪九人委员会委员。1793年因与雅各宾派政见分歧,被捕入狱。1794年11月出狱后写出《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受到基督徒普遍反对。1802年重返美国时,因为《理性时代》离经叛道,美国当局拒绝他参加政府工作,并否认他的美国公民资格。1809年6月在纽约逝世。
Palaeologus 帕里奥罗古斯:君士坦丁堡复辟的希腊人拜占廷皇帝麦克尔八世 Michael VIII(1261-82年在位)。
paleography古文字学:又作palaeography,它的西学定义是专门研究欧洲古代中世纪手写文字的学科。英文术语来源于古希腊语“古旧的”palaios和“书写”graphein两词的结合和引申。远古人类在岩石墙壁上胡写乱画的遗迹Casual graffiti,庞培遗址墙上发现的拍卖、选举公告,罗马地穴Roman catacombs中的基督徒铭文,它们的含义和读音既是金石学epigraphy也是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两者的少许差别在于:金石学只研究石头和金属等硬质载体上的铭文,而古文字学着重研究写在纸草和皮纸等软质载体上的文字。1681年马比荣Mabillon出版的《文书辨伪论》和1708年蒙福孔Montfaucon撰写的《希腊语古文字学》是该学科形成的标志。
Palestine巴勒斯坦 [地区]: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公元前3000年代初迦南人最先入居此地,因此《旧约圣经》称呼此地为迦南(Cannan,客纳罕)。公元前2000年代末非力士人(Philistines,来自希腊克里特一带,也称“海上民族”)入侵此地,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此事时首次使用了Palestine,罗马统治时正式采纳为地名,意思是“非力士人的地方”。此地面积3 400平方千米,西起地中海,东达约旦河,北邻腓尼基(黎巴嫩),叙利亚,南接西奈半岛与埃及相通。据《圣经》记载,早在非力士人入侵之前,约公元前21世纪末(另有考证说应在公元前19至前17世纪),犹太圣祖亚伯拉罕(Abraham,亚巴朗)就曾率领他的族人,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城邦乌尔迁居迦南,繁衍生息。这里从此产生了表达民族、国家,语言相关而又有别的四个新的称谓:希伯来Hebrew、以色列Isreal、犹大Judah和犹太人Jew。巴勒斯坦位于阿拉伯高原西北部,丘陵多平原少,南部还有内格夫沙漠区(现在全区可耕地约占总面积的40%,在古代水浇地可能低于可耕地面积的4% ),夏季干燥少雨,春秋刮风有时黄沙蔽日。这里农业条件比之周边的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差,但古代以色列人却把巴勒斯坦家园称颂为“流着乳与蜜的土地”。它一方面表达了先民对神赐土地的感恩与流散期间眷恋家园的情绪,另一种可能是反映了古代人地理见识的局限。
palimpsest n.重写本,擦去或刮掉皮纸上原来的字迹而重新抄写的西文古籍抄本。
Pamenides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15-前445年)希腊哲学家,他和色诺芬尼Xenophanes、芝诺Zeno都是意大利南部的唯心主义艾里亚学派Eleatic School代表人物。他们反对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为代表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万物永恒,或存在或不存在,一切皆变的认识只是感性的和经验的认识,都是假象,只有依靠纯粹思想及其推理才能认识真理。但巴门尼德首次明确划出思维与存在的区别,即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他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使希腊哲学推进到逻辑思维的新高度。
Pamphili, Eusebius参见Eusebius of Caesarea
Panium潘尼厄姆,古代叙利亚城市
papacy n.罗马教皇职位/任期, 教皇国
papal register of prohibited books 参见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
Papenbroeck, Daniel van丹尼尔 冯丕皮布罗奇(1628-1714):耶稣会博兰德学派的领袖,擅长中世纪编年史。他继任主编《圣徒传集》Acta Sanctorum(对开本,成书65卷)时,在卢森堡认定了一份伪造的7世纪王室特许状。此后他又进一步研究了收藏在法国本笃会的圣登尼斯修道院和圣考比修道院Saint-Denis and Corbie 7世纪左右的相关档案,甚觉可疑。因此1675年他大胆撰写了《古文献真伪辨异序》Propylaeum Antiquarium Circa Veri ac Falsi Discrimen in Vetustis Membranis,推论说那俩修道院7世纪左右的地契,即墨洛温王朝赠给巴黎的主教圣日耳曼努斯Saint-Germain-des-Prés(c.496-576)St. Germanus of Paris大量房地产的特许状都是假的。为了捍卫本笃会的古老产权和声誉,1681年,在巴黎的本笃会学者马比荣Mabillon发表了《古文献学辨伪论》De Re Diplomatica,提出了古文献学的定义及其辨伪的一般规则,奠定了西方古文献学的基础。
papyri [来自古代埃及的]纸草文献
paralipomena = chronicle n. [西班牙/意大利语]编年史。
parchment n.羊皮纸, 文凭
Paris, Matthew 马太巴黎斯(?-1259):英国本笃会修士,编年史家。代表作是叙述1235-59年的《编年大事》Chronica majora (Major Chronicles),是罗杰 温道威尔的《历史之花》Roger Wendover’s Flores historiarum (Flowers of History)的续篇。
parish n.教区:在天主教和圣公会,是隶属于主教教区diocese之下由本堂神父或牧师管辖的行政区域,可以简称为本堂区,牧区。
Parker, Matthew马太帕克(1504-75):1559-75年在坎特伯雷担任英国圣公会大主教期间,为英国国教确立了既区别于天主教也区别于其他新教的教规。
Parry, Milman 米尔曼帕里(1902-35):美国古典学家。他提出荷马史诗是一种典型的诗歌传统,它经历了长期的口头传播才流传下来的。
Parthenius of Nicaea 尼西亚的帕西尼乌斯:公元前1世纪,苏拉镇压本都国王米特拉达第的第三次战争结束后,带回罗马的俘虏之一,小亚希腊著名学者;他擅长诗歌和语法研究,曾经是维吉尔的希腊文老师。
Parthenon [雅典的] 帕特农 [神庙],原意为“处女之地”,是供奉雅典城邦保护神雅典娜的地方,希腊神庙的典型。帕特农神庙曾在希波战争中焚毁。后来伯里克利用提洛同盟的经费于公元前447-前432年重建。神庙平面呈长方形,长72米,宽34米,高18米,四周列柱共48根,纵侧每面17根,横侧每面8根,柱高10.5米。整个神庙全用大理石筑成。石柱风格采用多利亚式Doric。神庙内殿有两间,东殿供奉雅典娜,由当时最负盛名的雕刻家菲迪亚斯Phidias用黄金和象牙雕成;西殿为宝库。神庙内外四周廊檐上下布满雕饰,主要内容为雅典娜的诞生,与诸神的争战场面和四年一次的雅典公民向雅典娜献衣献祭的游行情景等。17世纪土耳其占领希腊后,神庙屡遭改用、炸毁、劫掠,残存的浮雕大多转移到英、法博物馆。
paschal adj. 逾越节的, 复活节的
Pasquali, Giorgio 焦尔焦 帕斯克瓦里(1887- 1952):意大利古典学家,是利奥的学生,曾经继任领导维特里创立的古典学校。
Patriarchs [以色列上古的] 族长/民长:特指亚伯拉罕Abraham、其子以撒Isaac、其孙雅各(雅各伯)Jacob和雅各的12个儿子。在以色列早期国家出现以前,亚伯拉罕12孙,即雅各12子衍出12“支派”Tribes部落。约瑟(Joseph 若瑟)是雅各第11子,聪明伶俐颇得其父垂爱,兄弟们忌恨,合谋于公元前1898年把他卖到埃及。时值从亚洲来的喜克索斯Hyksos人统治埃及,因为喜克索斯人与希伯来人血缘相近,语言都属于闪语系,加之约瑟勤奋能干,就被擢升为埃及宰相。约瑟被卖埃及约二十年之后,巴勒斯坦大旱,雅各于公元前1876(一说1630)年率领全家70多人逃荒,到埃及投奔约瑟。公元前1567年,南方第17王朝的埃及法老卡美斯和雅赫摩斯一世先后发动北伐,把喜克索斯人赶回亚洲,建立了第18王朝。新王朝的民族主义排外政策,使依附约瑟的族人从失宠逐渐沦落为奴倍受欺压。仰人鼻息的希伯来人在埃及忍气吞声430年,由70多人繁衍为60万。称霸一时的埃及新王国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Ⅱ兰塞)死后,埃及式微。以色列民族英雄,雅各第三子利未的后裔摩西(Moses梅瑟)乘机领导族人逃离埃及,重返迦南。《圣经出埃及记》(Exodus《出谷记》)详细记载了此事。摩西在旷野中展转游击,历经磨难40年,最后从约旦河东攻下要塞耶利哥城。公元前1406年摩西在到达约旦河东岸时去世,约书亚(Joshua若苏厄)继续领导以色列人,又经历了大约30年才进占迦南全境。约书亚大体按照12部落分配了迦南领土。
Patrician [古罗马]贵族帕特里丘斯:拉丁语是 PATRICIUS, 复数是PATRICII。从公元前8世纪到509年共和国建立,贵族与平民plebes/plebis的等级身份界限很可能是种姓制的caste,是由血缘ethnographic descent决定的;拉丁文PATRICIUS的本义就是有父系血缘可考的人。公元前6-4世纪,罗马的居民总数大约是30-45万人。因为卡瑞说那时贵族与平民人口比例大约1:10-1:20 ,因此,那时罗马的平民总数至少有25-40万。大概是因为平民过于人多势众,使得罗马人无法把他们都降为奴隶。就普兰布斯平民与贵族分别居住地、神庙和墓地这一籍贯特点而言,他们类似中国西周时代乡遂(国野)的区分,或现代中国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的户籍差别。
patristic adj. 早期基督教教士或其著作的/教父的
patristic literature教父文献,泛指8世纪以前(特别是4-7世纪)基督教才德出众的主教和神学教师的著作。1-3世纪新约形成时期的神学称“使徒教父”的圣经神学;13世纪后体系化的中世纪神学称经院神学;4-7世纪的教父著作处于早期圣经神学和经院神学两者之间承上启下的阶段。教父神学时陆续形成了基本神学概念和范畴,但尚未体系化。中世纪的研究趋向是论证教父著作是否或怎样体现教义的正统性,借以排斥“异端”。而文艺复兴时新教各派都积极从各派教父著作中寻求托古改制的依据。教父学始于17世纪,19世纪法国教父学家米涅花费23年汇编了《拉丁教父集》221卷和《希腊教父集》243卷,正统异端兼收并蓄。20世纪以来,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希腊、拉丁和叙利亚文以外十几种中东语言的教父著作。三一论、基督论等“教义神学”的基本命题,都是通过教父们的“正逆”论辩,在皇权干预下颁定的。7-13世纪的教父文献也称为早期经院哲学家文献。
Pau, Joan Margariti琼 马格利提巴乌:是15世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主教,人文主义者,曾经撰写《上古西班牙编年史》Paralipomena Hispaniae(A chronicle of Spain)。
Pausanias鲍桑尼阿斯(盛年在143-176),出生在利迪亚Lydia [now in Turkey] 的希腊旅行家和地理学家。著作《希腊游记》Periegesis Hellados (Description of Greece)共有10卷/章,大多是他周游世界的考察记录,是紧接斯特拉波之后重要的地理著作。
Pavia 帕维亚,意大利西北部一城市,位于米兰南面。1359年前为伦巴底国王首府。
peerage n. 贵族地位,爵位,兼指公爵duchy、侯爵marquisate、伯爵county、earl、子爵viscountcy或男爵barony等男女贵族a peer or peeress的等级、头衔或权限。
Peisistratus/ Pisistratus庇西特拉图(?-527 BC):雅典僭主。梭伦改革完成后飘然出国,再未重返政坛,直至公元前560年去世。在改革高潮时曾有人建议梭伦搞独裁当僭主tyrant,他婉言拒绝。但梭伦以后雅典的内斗又趋激烈,出现了代表贵族的平原派,代表小农的山地派和代表工商业者的海岸派。持续斗争的结果是山地派领袖、梭伦之友庇西特拉图建立了僭主政治tyranny。僭主的本义是指用武力非法夺取政权的人,但实际境况因时因地各异,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好坏之分,也有某人时好时坏之别。公元前560年,庇西特拉图第一次政变上台,后经三次进退曲折到公元前541年才巩固统治。他一上台就收缴了公民的武器,建立起一支300人的私人卫队,成为凌驾于公民集体之上的僭主。但他也有些德政,他不仅保留了梭伦的改革成果,让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继续发挥作用,而且还锐意扶持小农,给无地贫民分发土地,实行国家低息贷款,把土地税定为1/10或1/20,还减免困难户的部分欠税,设立巡回法庭以方便农民告状。他还积极发展工商业和外贸,雅典的陶器因此流行于地中海、黑海地区。同时他还在雅典大兴土木,修建神庙、道路、水道。经济繁荣使雅典一时成为文人学者的汇聚之地,“荷马史诗”正是在此时编定成文。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在客观上巩固和发展了梭伦改革的成果,使雅典摆脱内乱,因而具有积极意义。公元前527年庇西特拉图去世,两位不肖儿子继位共理国政,后因滥用职权激起民怨。公元前510年,贵族出身的平民领袖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请斯巴达军队干涉,推翻了他们的统治。
Penance n./v.告解/忏悔:是信徒到教堂向神父告罪忏悔,由神父给予赦罪,并令其作一定的善功补赎罪过。详见Confessional or Confessionary告解亭/神工阁
Pergamenes n./adj. 帕加马人/的,帕加马语/的,帕加马王国的。
Pergamum n. 帕加马,古希腊城邦, 现在土耳其伊兹密尔省。
Pericles伯里克利(约公元前495-前429年):雅典政治家。从公元前443年开始连任首席将军Strategos Autokrator(Commander in Chief)15年,史称雅典历史的黄金时代。
Perioeci [希腊语] 庇里阿西人:意思是边区居民。公元前743-前668年,斯巴达人经过两次美塞尼亚战争Messenian Wars,迫使被征服者纳贡。斯巴达人把被征服者分为两等,第一等便是原来居住在斯巴达周边地区的居民,英语叫Dwellers Around(第二等是奴隶希洛人Helot)。庇里阿西人是没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人口约10万。多数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他们有权占有一定量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在斯巴达官员的监察下实行居民区自治,承担纳贡和服兵役,不能与斯巴达人通婚。
Peripatos n. 拉丁化的希腊文,意思是徘徊,巡游;是英文Peripateticism逍遥学派的来源。
Persai《波斯人》Persians: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约公元前525-前455)写的悲剧。
Persia 波斯,即现在伊朗Iran。
Persian n./adj. 波斯人/的,波斯语/的;波斯的
Pertz, Georg Heinrich乔治 海利希 佩尔茨(1795 -1876):德国文献学者,1823年开始主编120卷巨著《日耳曼历史文献汇编》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ca, 500-1500. 1826-1925年出版。
Peterborough 彼得波娄:英格兰中东部剑桥郡Cambridgeshire的城市。
Petrarch 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语全名是 FRANCESCO PETRARCA,意大利诗人学者,欧洲人文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代表作《歌集Canzoniere (c.1351-3)》,由300多首14行抒情诗组成,赞美他心中的爱人劳拉Laura。他还用拉丁文写过一部历史著作《名人列传》。
Peucer, Caspar 卡斯帕 潘策尔:德国新教神学家菲利普梅兰希顿(1497-1560)的女婿,曾在1572-73年帮助岳父写完了德国《卡里昂的编年史》。
Peyron, Amedeo 阿梅代奥佩隆(1785-1870):意大利人,新兴学科纸草学的前驱。
Pfeiffer, Rudolf 鲁道夫 普菲凡尔(1889-1979):德国古典学家,为古希腊卡里马库斯的著作编订了一个杰出的评注本,出版了一本重要的古典学术史。
Phaedo柏拉图中年写的著作《菲多》,论述理念与灵魂的不朽。
Phalaris法拉利斯(约前?-554):古希腊人,西西里阿克拉嘎斯王国Acragas (modern Agrigento)的残暴僭主,以使用掏空的青铜铸牛烧烤刑讯著称。数百年后的罗马帝国时代,修辞家亚德利亚努斯Adrianus of Tyre在公元2世纪晚期编纂了《法拉利斯书信集》148封,1699年英国古籍校勘专家本特利Richard Bentley(1662-1742)撰写的《论法拉利斯书信集》Dissertation on the Letters of Paladins (1699)证实了文本的真实性。
Phaleron n. 法勒隆,古希腊城邦。
Phidias菲迪亚斯(约公元前490-前430年):雅典人,与伯里克利过从甚密,主持过雅典卫城Acropolis的重建工作。卫城广场山门立柱上和帕特农神庙中的三尊雅典娜神像,神庙两面山墙上的巨形浮雕,檐下装饰带以及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等,均是他的杰作。
Philetas or Philitas 菲勒塔,或菲利塔(约前330-270):诗人学者,曾是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的宫廷教师。
Philoxenus of Mabbug 曼伯格的菲罗科协呢,公元前一世纪叙利亚地区的希腊学者。
Phoenicia腓尼基:希腊语意思是“紫色国家”,因其特产紫红染料而得名。它是迦南人的一支腓尼基人约公元前2000年在地中海东岸建立的一系列小邦的总称,例如比布鲁斯Byblos、乌加里特Ugarit、推罗、西顿等,分别依附埃及新王国,从未自成一统。腓尼基大约位于当今黎巴嫩叙利亚地区,古代所谓利万特中部约320 千米狭长地带。居民以航海、贸易和贩奴闻名。公元前12世纪鼎盛。公元前10世纪开始大量向地中海沿岸各地殖民,迦太基是其最大殖民地,其殖民规模仅次于希腊人。公元前8世纪后相继依附亚述、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统治,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母邦丧失独立时,腓尼基的殖民地迦太基却正在西部地中海称霸(前7-2世纪),先后与希腊罗马人争雄,在264-146年的布匿战争中两次失败,第三次灭亡。腓尼基人是古代世界最优秀的航海探险家,有绕航非洲以及远航不列颠的壮举。北非的迦太基人曾穿越撒哈拉大沙漠与西南非贸易。腓尼基人对西方文明最大的贡献是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借鉴埃及文字发明的22个辅音字母系统。希腊人采用它之后,在辅音之外又增加元音字母,使之完善。后来的拉丁、斯拉夫、希伯来、古波斯和阿拉伯等欧亚古代拼音字母都源于此。
Photius, Saint 圣佛提乌斯(约820-891?),君士坦丁堡总主教patriarch,拜占廷文艺复兴的领袖,反对罗马宗派。曾主编《希腊语词典》、古代西方《书目提要》Myriobiblon, or Bibliotheca等。《书目提要》包括280种古代著作的摘要。
Phratry [希腊语] 胞族/氏族集团:希腊古风时代介于氏族和部落之间的原始血缘组织。它的复数phratries,等于拉丁语的curiae。参见古希腊的部落名词phyle的详细解释
Phrynichus 弗里尼库斯,公元2世纪拜占廷的希腊学者,编纂过希腊语工具书。
Phyle [希腊语] 部落Tribe:最初是希腊古风时代多利亚人和大部分爱奥尼亚人使用的血缘行政组织词汇。以雅典为例,公元前9-8世纪雅典有四个部落The original four phylae of Athens were the Geleontes, Hopletes, Argadeis, and Aegicoreis。每个部落有三个胞族phratries,每个胞族有30个氏族genos (clans)。部落之间纷争不已。传说中的国王提修斯Theseus统一了四个部落,进行了改革。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在公元前508年把4个血缘部落改为10个地域部落,即行政单位。到希腊化和罗马时代陆续增加到12个。
Pinakes (Tablets):单数名词tablet 的意思是板牌、碑匾;这里的复数特指包含古希腊主要作家及其传记和参考书资讯的大型辞书——《名家名著概要》,120卷,由古希腊诗人学者卡里马克斯Callimachus(约前305-240)编著。
Pindar 品达(约前518-438):古希腊抒情诗人,代表作《颂歌》odes (the Epinikia),在奥林匹克赛会和其他节庆时朗诵。
Pithou, Pierre皮埃尔皮图(1539-96):法国律师,首次汇编法国史料的史学家。原来是加尔文教徒,1572年大屠杀胡格诺教徒以后他皈依了天主教,1579年担任法王亨利三世临时法庭的总检察长procurer general,后潜心治史。 1594年写成《高卢教会的自由》Les Libertés de l’église gallicane(Liberties of the Gallican Church), 它反映了法国学者在政府与教廷冲突中的立场。
Planudes, Maximus马克西姆 普拉努德 (1260- 1310?):东正教的希腊人文主义学者,把许多拉丁语经典文献和阿拉伯的数学著作翻译为希腊语,在拜占廷帝国影响巨大。
Plato柏拉图(约公元前428/427-348/347):希腊语名称为 PLATYS, 拉丁语名称为 PLATTUS,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是苏格拉底的朋友和弟子。在逻辑、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方面,奠定了西方古代哲学;他的永恒理念虽然掺杂神秘论,但基本属于理性主义者。柏拉图出身雅典贵族,苏格拉底去世后,他曾做过叙拉古Syracuse僭主狄奥尼苏斯一世Dionysius I的幕僚。公元前386年大约40岁时返回雅典,在西北郊的Academus园林创办了西方第一个教学研究机构,叫阿卡德米Academy,以讲授数学和哲学为主。他著述宏富,传世著作有《理想国》The Republic等对话体著作36部。他的哲学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世界有三种存在方式,即理念的idea,形体的form,和感觉的sense。由于感觉到的世界在不断变化,人对它的认识也因人、因时、因地、因情各有不同,因此感觉世界是虚幻的;只有理念世界才真实,才能永恒存在。感觉最多只是理念的一种反映。一切具体和抽象事物都有理念。理念是原型,万物是摹本。他的《理想国》认为应有三个阶层:哲学家为王,武士为兵,农、工、商从事物质生产、供应。这幅以贵族精英为骨干的共和国蓝图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思想家、政治家的社会改革设想。对话体著作有:苏格拉底的《申辩篇》Apologia Sokratous(Apology)、《法律篇》Nomoi(Laws)、《巴门尼德篇》(Parmenides)(论逻辑与概念的关系)、《会饮篇》Symposion(Symposium)(论美与善与爱情的关系)、《智者篇》Sophistes(Sophist)(论逻辑)、《斐多篇》Phaedon(Phaedo)(论理念与灵魂不朽)、《泰阿泰德篇》Theaetetos (Theaetetus(论感官判断不等于知识)、《蒂迈欧篇》Timaeos(Timeaus)(论宇宙生成)等;代表作《理想国》Politeia(Republic),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Plautus 普劳图斯(约前254-184):是罗马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完整作品传世的喜剧作家。传说他写过 100多剧本,公元前1世纪罗马学者瓦罗认为其中只有21部是他写的,其余都是伪造。他最早模仿希腊喜剧创作,后来奠定了拉丁语喜剧的基础。
Plebeian [古罗马] 平民普兰布斯:英语还拼作PLEBIAN, 拉丁语原文PLEBS, 拉丁语复数PLEBES /PLEBIS。最初的平民可能是早期罗马扩张过程中被征服的屈居在罗马的庞大异族团体。平民比贵族PATRICII人多,但分享的权力却较少。早期平民无权分得公有地,在元老院没有政治代表,不能担任国家高级官职,不能参加罗马人垄断的祭祀团religious colleges主持公祭。在公元前445年法案以前他们不能与罗马公民通婚。他们以不同的姓氏保留着自己的库里亚(curiae氏族大会)、特里布斯(tribus源自部落名称的新行政区会议)、政协议会concilia plebis、自选自治的领袖——保民官(tribunes源于酋长)和行政官(plebeian aediles保民官助理)等。他们有不同于罗马人的独立的神庙和墓地,他们的历史档案也分别保存在自己的两个神庙里in the temples of Ceres and Diana on the Aventine。因此普兰布斯平民也被称为氏族组织gentile organization;因为他们大多是没有土地的工匠,又称为工匠者行会gilds
or societies of craftsmen,是8-9种行会的联合会。他们必须给罗马人服兵役、纳赋税这种只尽义务不享受充分权利的矛盾,引发了普兰布斯平民与罗马公民之间5个世纪的长期斗争。
Pleiade, La七星诗社:16世纪以龙萨和杜倍雷Ronsard and du Bellay为首的法国作家团体,是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诗歌代表。他们追求模仿古典,创作法语文学。
Plethon,George Gemistus 乔治 杰米斯图普勒松(约1355-1452):[希腊]米斯特拉教会著名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曾经带领他的学生约翰贝萨利昂(1403-72)出席1438-45年菲拉拉-弗洛伦斯举行的基督教大公会议。
Pliny the elder 老普林尼(23-79):拉丁语全名是 GAIUS PLINIUS SECUNDUS,共有7部作品,现存仅有《自然史》Historia naturalis /Natural History及其他片断。《自然史》37卷,第1卷介绍全书内容和资料来源,第2-6卷写宇宙、人种和地理,第7-11卷写动物、鱼、鸟类和昆虫,第12-19卷写植物和农业,第20-32卷写药物,从道德角度批评滥用药物,第33-37卷写矿物和冶金,描写绘画颜料的加工和雕塑材料的制作技巧,对古代优秀艺术作品多有评述。《自然史》对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和文学都影响巨大。
Plotinus 普朗提努斯(205-270):罗马新柏拉图主义的奠基人。
Ploutos《财神》Wealth,雅典喜剧家Aristophanes阿里斯托芬在公元前388年写的政治讽刺剧。
Plutarch普鲁塔克 Plutarchos(约46-119?):罗马帝国时的希腊传记作家。曾几次当选执政官和总督。从95年起任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终身祭司。他一生写作227篇著作,最重要的是晚年的名著《希腊罗马名人传》Bioi parallēloi (Parallel Lives)。《名人传》包括从神话时期到作者当代的几乎所有希腊罗马名人50位,如忒修斯、梭伦、伯里克利、亚历山大、罗慕洛、苏拉、布鲁图斯、恺撒等,其中46篇是根据两个希腊罗马名人之间的某种相似对比描写的双人合传,组成23组;每组后面附有评价。这种合传写法,既便于比较,又便于鉴赏。虽然普鲁塔克对史料取舍不够严谨,但他引用了许多现在已经失传的文献资料时说明了出处。所以,普鲁塔克的著作为后人研究难得的资料。只有 4篇传记是独立的。作者的目的是警世劝善,作品文笔流畅,形象鲜明生动,被后世奉为古典文学珍品。《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黄宏煦,陆永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此外还有《伦理道德论丛》Moralia, or Ethica,由60多篇杂文组成。
Poggio Bracciolini, Gian Francesco波基奥布拉乔利尼(1380-1459):佛罗伦斯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书法家。搜寻古籍遍访法、德、英国,是当时搜集抄本最多最积极的学者。他在加洛林小字体基础上发明了罗马楷体 Roman fonts,即今天电脑字库里华人最常使用的字体Times New Roman 的演变来源。官至佛罗伦斯市长,晚年著《佛罗伦斯史》8卷。文风泼辣口无遮栏,是瓦拉 Lorenzo Valla(c.1407-57)的强劲论敌。
Polis [希腊语] 城邦:小国寡民。公元前8-6世纪,希腊城邦数以百计。第一大邦斯巴达8400平方千米40万人,第二大邦雅典2500平方千米30万人。优卑亚岛3700平方千米6个城邦,每邦不过几万人;中希腊弗西斯地区1600 多平方千米却拥挤着22个城邦,每邦不到1万人。据估计,古希腊300多城邦的90%都是人口不过几千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国。但到公元前5-4世纪希波战争期间和之后,社会财富和人口数量大增。据英国史家N.G.L.哈蒙德估算,雅典的总人口增至40万。其中公民16.8万,外邦人3.2万;奴隶20万,约占总人口的1/2。古希腊城邦政制7大特点:第一,公民统治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公民与非公民的界线常常就是区别是否原氏族成员及其后裔的血缘界线,而奴隶主和奴隶的界线则主要是通过暴力的(或购买的)手段,强者征服弱者形成的主仆界线。血缘界线是天然的,是种族的、世袭的、相对稳定的,而主仆界线则主要是竞争产生的,是社会的等级化的、强弱高低之间不断消长变化的。虽然理论上讲公民集体是城邦的主人,奴隶主阶级,但破产负债的公民也会沦为奴隶,而发财致富的非公民也有家养奴仆的。一方面公民集体常把全部外族人当作剥削奴役对象,另一方面公民的治权(特权)主要是通过集体而不是个人施行。诚如亚里斯多德所说:“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第二,每个公民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丧失土地即将丧失公民权;非公民大多从事工商业等,无权拥有土地。第三,定期召开公民大会,这是西方产生主权在民、重在法治、人人平等民主自由思想的土壤。公民大会是城邦制的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的决议是否能制约各议会和军政职司的行为,是在城邦制内进一步区分两类六种政体,即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和它们的三种对应变态政体僭主制、寡头制、民主制的关键。第四,城邦时尚无职业官僚,各职司主要是履行义务、不给工资。多数公职人员选举(或抽签)产生,任期有限,轮番为治。但斯巴达有例外,国王为终身职。第五,实行公民兵制,军队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公民平时务农,战时从军,服兵役时装备给养自备。虽然后来也吸收一部分非公民和雇佣兵入伍,但公民兵始终是城邦时代的军队主体。第六,城邦的国土一般分为农区和城区两部分,两者地位平等,不像近现代那样城区通过赋税、劳役剥削农区。第七,城邦内没有像古代东方那样独立的神庙经济和祭司集团。
Politian 波利提安(1454-94):意大利语全名是 ANGELO POLIZIANO, 也叫做ANGELO AMBROGINI,意大利佛罗伦斯诗人和早期人文主义者。他在1489-94年利用内部证据重建了亚里斯多德论著的时间序列,追溯了亚里斯多德摆脱柏拉图影响的渐进轨迹。他通过普查当时希腊语用法,对亚里斯多德术语的含义进行了严格考证。他与布旦 Guillaume Budé为首的法国学者在1508年出版了他们校勘6世纪《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之中的《法令讲解》的第一个历史注释版,为新兴学科法制史奠定了基础。他的治学方法遥遥领先于同代人,直到19世纪德国的拉赫曼Karl Lachmann才继承发展了他的校勘学
Pollux, 勃拉克斯,公元2世纪拜占廷的希腊学者,编纂过希腊语工具书。
Polybius波利比阿(约前200-118):古罗马时的希腊历史作家。生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麦加洛波利斯。公元前 169年任阿哈伊亚同盟骑兵长官。第3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171-前168)后,作为阿哈伊亚同盟的人质押送罗马。在罗马,深得西庇阿家族宠信,曾跟随小西庇阿远征迦太基。约公元前150年回乡。波利比阿游历过地中海沿岸。他根据游历各国查访的史料撰写了《通史》Universal History,40卷/章,不仅记述了公元前264-前146年罗马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扩张原因和详细经过,而且附带反映了当时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该书十分推崇罗马政制。他的远见卓识主要表现在首倡联系各地综合考察“全世界”Ecumene的历史因果关系。现存前5章主记布匿战争,其余35章是残篇。由于他所述大多基于亲身经历,加之善于精选前人史料宏观分析,因此《通史》是西方第一本世界通史杰作。
Polyclitus波里克利图斯:也拼做Polycleitus, or Polykleitos,阿戈斯人,盛年在公元前5世纪,大约与菲迪亚斯、米隆同时代,代表作是《持矛者像》Doryphoros,表现一裸体青年肩荷长矛向前行进的情景,线条极为细腻。他还确立了人体身高与年龄的比例等一系列造型规则。
Pompeii庞贝:意大利的古代城镇,位于那不勒斯东南8千米。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庞贝 Pompeii, Torre Annunziata, Stabiae等附近4城镇一起被火山灰埋葬。18世纪开始发掘,1997年4城镇一起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Pompey The Great [大]庞培(公元前106-前48),拉丁语全名是Gnaeus Pompeius Magnus。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前61-54年的三头政客之一。
Ponticus, Heracleides赫拉克莱蒂 彭提克斯(约前390-322 ):首次提出地球旋转理论的天文学家,柏拉图的学生;写过关于荷马和赫西俄德等古典作家的书。
Pontifex [古罗马] 大祭司 /主教/教皇:拉丁语的意思是“搭桥者”bridge builder。西方古今的大祭司都是选举产生,终身任职,不能世袭。古罗马王政时代由三人组成大祭司团college of pontifices,是国王勒克斯的宗教事务顾问,是国家最高官员之一。共和国初期到恺撒独裁以前,大祭司团成员陆续递增到16人。共和国初期大祭司团产生了首席大祭司pontifex maximus,作为精神领袖,他取代了国王原有的全部宗教职责。共和国初300年,首席大祭司不仅是国家高官之中威望最高的官职,而且一直独立存在,不曾有执政官兼任。到了内战末期的恺撒Iulius Caesar独裁才开始出现行政首脑兼任大祭司现象。恺撒兼任20年直至去世,奥古斯都兼任26年直至去世。此后的罗马皇帝都兼任首席大祭司,可见宗教在古罗马的安邦定国作用。公元4世纪以后,罗马教皇沿用了Pontifex这个头衔。因此当代英语把教皇也叫做Pontifex。
pontifical adj.教皇的, 主教的, 大祭司的 n.主教祭服及徽章, 主教仪典书
Pontifical History参见Historia pontificalis
populus Romanus罗马人。公元前367年以后,可以广义泛指居住在罗马的所有居民。而在公元前367(特别是510)年以前,它狭义仅指罗马特权公民帕特里丘斯,即贵族。Originally the populus consisted only of the patricians, who formed a class of privileged citizens.” From Comitia, in EBMA, ibid., 2004.
Porphyrogenitus 鲍菲洛杰尼图斯 (905 -959):即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七世,他在位时奖掖教育,除了自编了一套历史丛书,还计划编纂囊括全人类活动的53部分组成的庞大百科全书。
Porphyry 鲍费力(约234-305):新柏拉图主义者。代表作是关于亚里斯多德《范畴》Categories的注疏。
Porson, Richard 理查德帕尔森(1759-1808):英国古典学者,精于校勘,精通古希腊诗歌韵律。
Poseidonius 波塞冬尼乌斯(c.135-51BC):也拼作 Posidonius,出生在叙利亚的斯多亚学派希腊哲学家,前78-77年间是西塞罗的老师和朋友。斯特拉波和塞内加的著作多次提到他。20世纪许多学者开始重视研究他。
praetors双行政官:罗马共和国最高行政当局imperium的组成官员之一,一年一任。因为他们主要负责司法方面的行政事务,因此也被翻译为大法官。其它4种最高行政官员chief magistrates还有双执政官consuls、独裁官dictator、军事保民官military tribunes with consular power和骑兵长官masters of the cavalry。理论上讲,5种官职地位平等,联袂供职(独裁时期例外)。
pragmatism 实践主义:20世纪早期由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皮尔斯Charles S. Peirce在美国创立,由胡适在中国推广的哲学流派和思想运动。它主张概念或命题的意义存在于可观察验证的实践结果,即实践是检验概念或命题是否正确有用的唯一标准。原来翻译为“实用主义”多有不当。
Praxiphanes 普拉希法尼,古希腊逍遥学派批评家。
prelate n. 高级教士
Principate [古罗马]元首政制:从公元前31年开始屋大维连年担任执政官。公元前30年,屋大维于公元前36年获得的终身保民官官职再次被确认。公元前29年,他又获得“大元帅”imperator的称号。“元帅”本是共和时代获胜的军官在战时才可以享用的暂时称号,公元前29年以后,屋大维虽很少带兵,却终身享用这一称号,以示军权常在。公元前28年,他又获得“元首”(Princeps Senatus,意思是“首席元老”)的称号,攫取封立新元老的权力。然而,已经大权在握的屋大维于公元前27年1月13日在元老院突然宣布放弃一切大权,还政共和。战战兢兢的元老院又通过法令授予屋大维代行执政官的最高政权和全国最高军权。通过这一闹剧,屋大维名正言顺地篡夺了罗马大权。这之后三天,即1月16日,元老院又加封屋大维尊号“奥古斯都”Augustus,意为“庄严、伟大和神圣”。公元前12年后,屋大维又相继获得大祭祀长和“祖国之父”的职务和称号。至此,屋大维便总揽了国家军政、司法、财政、宗教等各种大权。共和国的各种机构虽然存在,都已名存实亡。无论是元老院还是公民会议,都已成为屋大维的御用工具。屋大维的这种统治形式,史称“Principate”,它是隐蔽的君主制。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Seneca就曾经指出:元首制是“君主隐藏在共和国的外衣之中”。
Priscian 普里西安,拉丁语全名是 PRISCIANUS CAESARIENSIS,大约公元5世纪罗马的语法家。
Priscus of Panium 潘尼厄姆的普里斯卡斯(盛年大约在450年):拜占廷派往匈奴王阿提拉兵营的使者,曾写过匈奴见闻录。
Probus, Marcus Valerius 马尔可斯 瓦莱里乌斯 普罗布斯(约20-105):古罗马学者,曾经为普劳图斯、泰伦斯、卢克莱修、维吉尔和贺拉斯的著作出版过评点版。
Proclus 普洛克鲁(约410-485):最后的重要希腊哲学家,对4-5世纪柏拉图主义的系统化贡献卓著。
Procopius 普罗高皮厄斯(约490-?):拜占廷时代的巴勒斯坦历史家。编纂了配有多种注释摘录汇编的串珠本《圣经》catena (chain)。他写的《查士丁尼战争史》History of the Wars表面上歌颂皇帝查士丁尼及其大将贝里萨留等名臣,而在《秘史》Historia arcane (Secret History)里却无情揭露他们。
Prodicus 普罗迪克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雄辩家、哲学家。
Prometheus Bound《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希腊语名称为 Prometheus desmotes,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约前525-455)写的悲剧。
propitious adj.吉祥的 =auspicious
Proscription公敌公告:它的拉丁原文是Proscriptio, 复数Proscriptiones。在古罗马共和国末的内战时期,得势的军阀经常罗列名单张贴广告,随意宣布某个或者某些政敌为“公敌the public enemy proscribed”,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镇压公敌,查没财产。军阀严惩窝藏庇护公敌者,重赏告密或手刃其主的奴隶。公敌子孙不可担任公职和当选元老院议院。公元前82年,独裁者苏拉第一次使用Proscriptio,他的名单公布了马略同党4700人为“公敌”。直到33年以后,恺撒才为这批人平反。屋大维的后三头集团在公元前43年曾大肆滥用公敌公告,宣布300名元老2000名骑士为公敌。幸免于难者只是极少数。
Protagoras 普罗塔哥拉(约前480 -410),古希腊哲学家。
protégé 被保护人;门徒,是patron的反义词。
Providence 神意,天道,天命;special providence 天助,天佑
Provincia [拉丁语] 行省: 最初指罗马元老院为行政官员划定的辖区,后来专指意大利境外必须向罗马纳贡的属地。公元前 227年,罗马派遣三名行政官到第一次布匿战争占领的西西里、撒丁岛和科西嘉担任总督,是为行省初建。随着扩张后来又陆续增建了近西班牙(公元前197)、远西班牙(公元前197)、马其顿(公元前148)、阿非利加(公元前146)、亚细亚(公元前133)等十几个行省。行省官府以一名将军总督为首,一名财务副官和元老院指定的十人委员会为辅,共同协商本省的行政、司法、税收等法则为政纲。总督原则上任期一年,必要时可延期2-3年。总督依法可以决定一切。他的渎职行为只能等到卸任后在罗马审理。由于行省数目不断增加,除了专门选出担任总督的行政官外,已经卸任的罗马执政官和行政官相继出任行省总督。当选的两名执政官在就职之前就抽签决定卸任后分别出任哪个行省总督。公元前52年根据庞培提议的法令,执政官和行政官只有卸任 5年之后才能出任行省总督。由于行省远离罗马,行省总督实际上不受保民官否决权的限制;在司法方面,除了涉及罗马公民的案件,总督不受理行省非罗马公民的上诉。罗马对行省的掠夺是全面持久的:在军事征服期间,除了大肆抢掠,还把不能带走的土地、矿山等财富宣布为国有;征服后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罗马在行省的军政开支,都由该省居民负担。行省实行什一包税制,即包税商向罗马当局承包各项税金,只要向罗马缴足税额,便可向纳税的行省居民进行超越什一的敲骨吸髓。行省在横征暴敛之下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广大贫民破产。横征暴敛不断激起反抗。公元前 149年设立审理总督渎职的专门法庭。恺撒颁布了严惩枉法令,废除了亚洲诸省包税制。奥古斯都继承恺撒,把行省发展到27个:除埃及作为皇帝私产外,行省分成两类:11个省(塞浦路斯、马其顿、亚细亚等)由元老院任命总督管辖,没有兵权;另外15个省(如叙利亚、潘诺尼亚、达尔马提亚等),由皇帝指派总督管辖。奥古斯都的27省制一直延续到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的改革缩小了行省辖区,使行省总数达到 100个,把行省的政权与军权分开,以便相互制约。
Prussia普鲁士(德语 Preussen, 波兰语Prusy):位于欧洲中东部地区,包括:①中世纪由波兰和日耳曼统治的波罗的海东南岸普鲁士人的领土;②1701年开始德意志霍亨索伦家族以柏林为首部统治的王国;③1918年霍亨索伦王朝覆灭后设立的邦。早期普鲁士人属波罗的海民族。13世纪被条顿骑士团Teutonic Order征服,居民改奉基督教。1410年臣服波兰。1525年霍亨索伦家族建立普鲁士公国。1660年勃兰登堡选侯取得对普鲁士公国的主权。1701年公国改王国,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加冕为普鲁士国王。1772年,在第一次瓜分波兰中获得西普鲁士和内策行政区。18世纪成为欧洲强国。1792年参加反法战争失利,把莱茵河左岸割给法国,自己则从第二、第三次瓜分波兰中掠得但泽、托伦、南普鲁士和新东普鲁士。1806年占领汉诺威后成为北德大国。1815年维也纳会后收复失土,1822年有 8省,疆域自东欧延伸至德意志中西部经济最发达地区。德意志的最后统一是由普鲁士容克政治家 O.von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完成。1870-71年普法战争确立了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的领导地位。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实际是普鲁士的扩大。普鲁士邦占有帝国领土的2/3,人口的3/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帝国解体,普鲁士成为魏玛共和国的一邦。希特勒废除普鲁士邦。二战后,东普鲁士北部并入苏联,东部划归波兰,余部为苏英法三国占领。 1947年盟军管委会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
psalm n.圣歌a sacred song; a hymn一首赞美诗/神圣歌曲v.tr.To sing of or celebrate in psalms.唱圣歌赞美或庆祝
Psellus, Michael 麦克尔色鲁斯(1018-1078?),拜占廷的神哲学家,一度成为查士丁尼及其继位皇帝的首席顾问;他写的《年代纪》Chronographia是全面反映拜占廷王朝的生动记录。
Pseudo-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伪] 阿雷帕果斯议会the council of the Areopagus的长老迪奥尼修斯:可能是公元5世纪叙利亚的希腊修士,为了调和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冒充《圣经新约》使徒行传17:34记载的那位被圣保罗劝化的基督徒,雅典阿雷帕果斯议会的长老迪奥尼修斯,用希腊文写了一些论文和书信。12世纪被判为伪作。
pseudonym n.假名, 笔名
Ptolemy 托勒密(盛年在127-145),拉丁语全名是 CLAUDIUS PTOLEMAEUS,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地心说的创立者。代表作是《天文学大成》(Almagest)。
Puglia(Apulia [英语] ) 意大利的普里亚地区。
Punic Wars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46年罗马与迦太基的 3次战争。由于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Punici,而迦太基为腓尼基人所建,因此,罗马与迦太基之战称为Punic Wars。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是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第三次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第一次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4-前241年。前3世纪时迦太基是地中海西部霸国。罗马统一意大利后与之对峙。两国争夺西西里岛麦撒那Messana导致第一次战争。此前叙拉古雇佣军中的一批意大利人强占了西西里岛东北端的麦撒那,公元前265年他们与叙拉古僭主发生冲突,这些意大利人分为两派,分别求助于迦太基和罗马。迦太基抢先控制了麦撒那。公元前264年罗马进军西西里揭开战幕。罗马先后占领麦撒那和阿格里琴托,迫使叙拉古结盟。但在海上迦太基却占优势。罗马人迅速建立舰队。在公元前260年的米列海战中,接舷吊桥装置使罗马舰队获胜。公元前256年罗马海军又在埃克诺穆斯海角大胜。此后主战场移到西西里,罗马在陆战中略占上风。公元前241年,罗马海军以新建的200 艘战船组成的舰队大败迦太基于埃加迪群岛Aegates Islands附近。迦太基被迫求和,将西西里及其附近群岛让给罗马,10年内赔款3200塔兰特。罗马遂在西西里建立第一个行省。公元前 238年罗马乘迦太基雇佣军暴动之机,又出兵强占了撒丁和科西嘉,于公元前227年将两岛置为一省。第二次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18-前201年。公元前237年,迦太基将领哈米尔卡Hamilcar Barca率军渡海进入西班牙东南沿海扩充。至其子汉尼拔Hannibal(公元前246-前182)掌权时,埃布罗河以南已为迦太基人控制。公元前219年,汉尼拔攻占与罗马结盟的萨贡图姆Saguntum,翌年与罗马再次战争。战争伊始,罗马计划北伐。不料汉尼拔于公元前 218年率领庞大雇佣军,从西班牙出发,经高卢翻越陡峭的阿尔卑斯山突入意大利。经过休整和补充, 汉尼拔在特列比亚河畔击败罗马军队。次年春又在特拉西梅诺Trasimene湖畔伏击大胜。公元前 216年在阿普里亚的坎奈Cannae附近的一个平原上,罗马同汉尼拔进行了坎奈会战。当时,罗马有8万步兵6 000骑兵,汉尼拔有4万步兵1万骑兵,但汉尼拔采用诱敌深入两翼包抄夹击战术,从而在以少胜多的军事艺术发展史上又增添了辉煌的一页——以区区6 000人的损失,歼敌5.4万,俘虏1.8万!罗马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在为失去亲人而哀泣。但是战事拖延对罗马有利。汉尼拔孤悬敌境,得不到迦太基的有效支援;而罗马在本土作战,加上意大利中部城市仍能提供大量兵源,因而逐渐以守转攻。大西庇阿Cornelius Scipio Africanus肃清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势力后,于公元前204年率军远征北非。次年汉尼拔奉召回国,双方于公元前202年在迦太基城西南的扎马决战,汉尼拔失败。次年订约,迦太基被迫放弃北非以外一切属地,交出舰队(仅保留10艘巡逻舰)和战象,在50年内赔款1万塔兰特。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第三次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49-前146年。战败后50年迦太基又迅速复兴,招致罗马忌恨。公元前 150年努米底亚进犯迦太基,后者被迫自卫。罗马借口迦太基违约,于公元前149年向迦太基宣战。罗马军在北非登陆后迦太基曲意求和,但罗马提出拆毁迦太基城,居民迁至距海至少15公里的内地等。25万迦太基人愤然拒绝,起而抵抗。罗马军队围攻迦太基城两年未下。公元前146年春,迦太基发生饥馑,罗马军终以强大兵力破城而入。迦太基陷落后被夷为平地,用犁耕过城址,并撒盐加以诅咒,还将 5万被俘幸存者卖为奴隶。罗马在迦太基设置了阿非利加行省。至此迦太基不复存在。前后百余年战争,使罗马占领了欧亚非广大地区,掠夺了大量奴隶和财富。
purgatory n.涤罪, 炼狱, 暂时受苦的地方
Puritan n.清教徒;adj.清教徒的
Pyrrhus皮洛士:希腊化时代的希腊王国伊庇鲁斯Epirus国王。公元前281年罗马向南部意大利扩张时,与当时最强大的希腊移民城市塔林敦发生战争。塔林敦向希腊本土的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求援。公元前280年,皮洛士率领装备有战象的特种部队渡海与罗马作战。皮洛士一度取得胜利,但他自己军队的伤亡也极大。历史上把这种损失惨重的微弱胜利称为“皮洛士式的胜利”Pyrrhic victory。后来,罗马联合迦太基与皮洛士周旋。皮洛士转战西西里一无所获。公元前275年,皮洛士被罗马人击败,狼狈回国。随后,罗马就征服了南意大利。至此,除了高卢人控制的帕杜斯河流域,意大利的其余地区均在罗马人的控制之下。
Pythagoras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出生在萨摩斯岛,后来在意大利南部的大希腊地区Magna Graecia定居讲学。他在自然界寻本探源的表述中首先强调数的作用,认为万物由数而有形,由形而有灵,其本质不是物,而是抽象的原则或数。他和门徒还强调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面的和谐与统一就是数的和谐统一,这样就赋予数的存在更丰富的含义。他提出十对概念,如奇数与偶数,有限与无限,左与右,雄与雌,明与暗,静与动,善与恶等,认为这是认识对立统一和谐存在的好方法。在社会领域他主张中庸、调和,认为灵魂会在人死后进入新的形体而合一。他还提倡素食。
Pythian adj./n. 皮提安,古希腊德尔菲Delphi的/居民
quadrata棱角夸张的大写拉丁字母方正体。
quaestor [古罗马] 财务官:负责各级政府和军队中负责财政和行政管理的政府官员。官居执政官consul之下,品秩与营造官aedile 类似,是古罗马国家二级行政官员。
Quintilian昆体良:拉丁语名称为 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约公元一世纪的罗马修辞学家,他的主要著作《雄辩术原理》Institutio Oratorio,讨论了演说家的全面教育及职业。
Qur’an 参见Koran
Ranke, Leopold von 列奥波尔德 冯兰克(1795-1886):也译朗克。德国客观主义史学大师。莱比锡大学毕业,曾任柏林大学教授,普鲁士王室史官。注重鉴别史料,提倡秉笔直书,反对史学为时事服务,否认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他只信任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原始记录和当代人的早期记述。全集有63卷,代表作:处女作《拉丁与日耳曼民族史》Geschichte der romanischen und germanischen V?lker von 1494 bis 1514 (History of the Latin and Teutonic Nations from 1494 to 1514),(1824);《罗马教皇史》Die r?mischen P?pste, ihre Kirche und ihr Staat im sechzehnten und siebzehnten Jahrhundert (changed to Die r?mischen P?pste in den letzen vier Jahrhunderten in later editions),(1834-36);《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史》Deutsche Geschichte im Zeitalter der Re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Reformation in Germany),(1845-47);82岁时开始并最终写成了他最后的9卷本名著《世界通史》。此外,他还是seminar研讨班教学法的创始人,门徒遍及世界,影响深远。
Readings in ancient history, thought and experience from Gilgamesh to St. Augustine,《世界古代史阅读参考资料》edited with introduction by Nels M. Bailkey, 3rd ed., Lexington Mass., D.C. Heath, 1987. 454P
Reformation宗教改革,16世纪反对天主教的政治运动。中世纪后期,罗马教廷势力膨胀,教士腐化。1517 年10月31日,德国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 路德神父Martin Luther (1483- 1546)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Ninety-five Theses抨击教皇,拉开了宗教改革序幕,运动迅速蔓延欧洲。随后,在瑞士出现了以加尔文John Calvin、茨温利Huldrych Zwingli为首的激进改革。改革内容有:反对罗马控制各国教会;反对兜售赎罪券indulgences or spiritual privileges;否认教士有解释《圣经》特权以及沟通神人的中介作用,认为《圣经》是上帝启示的唯一来源,只承认因信称义justification by faith alone,并认为所有的信徒都有作祭司的资格;用民族语言举行简化的宗教仪式,主张教士结婚。改革之后,西北欧各国产生了基督教第三大派别即新教(也译誓反教,抗议宗)Protestantism各派;在德国和北欧诸国有路德宗Lutheranism,法国、瑞士和苏格兰有加尔文宗Calvinism,英国有安立甘宗Anglican Church等,各民族语言的《圣经》相继出版。宗教改革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Reforms of Augustus奥古斯都改革:第一,整顿元老院,纯洁各等级。内战时朋党为奸,恺撒和安东尼把元老院扩大到1千人,相当多不称职的贱人靠恩荫和行贿混入,与贤能混杂。为了恢复最高机关的权威,他三次清洗了不称职元老,减少至600人。他重申任官资格,拥有120万(原定80万)塞斯退斯财产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元老和高官;拥有40万的有资格成为骑士。非骑士资格以上者不能担任军团将校、行省总督和各部门职司。第二,增设元首办事机构。京城设“内务府”,初时人少事简,随着人多事繁,渐成与共和国政府并列或凌驾其上的另一套机构,深入到各省各部自成网络。第三,在元老院之上增设御用议会。第四,裁军60%后70军团Legion剩28个,每军团10个营Cohort共6 千人,连后勤合计全军17万。军队分两类五种:第一是警备队,由近卫军、消防军和警察组成。第二是陆海野战部队。公元前14年以后,兵役期20年,饷银每天10阿司,退伍金每年3 千狄纳里。为了解决边境太长驻兵不足问题,在各军团驻地征兵,组建辅助部队,饷银为正规军的1/3,兵役期25年,辅助兵退役可得公民权。共和时没有海军,战时随机抽调人员舰船。阿克兴海战后,奥古斯都在东西海岸各建一支常备舰队,水手有自由人也有奴隶。第五,分治行省与分别税收。早先征服的安定省划归元老院管辖,西班牙、高卢和叙利亚归元首管,埃及划为元首私人领地。从公元前167年开始,原罗马公民和退伍老兵不纳人头税和土地税,但行省自治市的新公民除征收杂税之外,仍需缴纳此二税;共和晚期以来,罗马出现大量释放奴。大量奴隶趁内战“公敌宣告”赋予的暂时特权,密告甚至手刃奴隶主。政敌都希望对方的奴隶叛变弑主后投奔自己。元首使奴主们联合镇压造反奴3万。严禁释放30岁以下的奴隶,任何人的释奴总数不能超过100。凡奴隶弑主,周围奴隶闻声不救的一并处死。屋大维不断扩张,公元前24年完全征服了西班牙北部;公元前8年以莱茵河和多瑙河划定了初期帝国的东北疆界。继续有限地授予外省人罗马公民权,使全国公民由400万增至500万。奥古斯都在位41年中的后20年增长最多,达11%。经过上述整顿,元首政制日臻成熟。
regal period [古罗马] 王政时代:按照传统说法,从公元前753年罗穆路斯Romulus建城 到公元前509年国王高傲者塔克文Tarqunius Superbus被驱逐,共和国同时建立的那段历史。早期罗马的社会结构由3个部落“特里布斯”tribus包含的30个胞族“库里亚”curia、300个氏族gentes组成;换句话说,每10个氏族组成1个胞族,每10个胞族组成1个部落。全体氏族成员构成罗马人民/公民populus romanus。王政时代罗马的政治机构主要有库里亚大会comitia curiata、元老院senatus和国王(rex, 或译“勒克斯”),类似希腊荷马时代的政制。最高权力机构库里亚是氏族的民众大会,由全体成年男子参加,决定国家的一切大事,如宣布战争、选举高级公职人员和审判重大案件等,它有权通过或否决一切法律。30个库里亚各有一票表决权。元老院在王政时代既是国王的咨询机构,也是库里亚大会的预备机构,负责预先讨论重大立法问题,然后把提案提交库里亚大会通过。王政初期元老院由100名拉丁氏族长老组成。后来又先后增补了萨宾人Sabine和埃特鲁里亚人Etruscan两个部落各100名长老,由三个部落300名长老联席组成。到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改由卸任的执政官组成。元老院拥有宗教、外交和财政大权,负责审批任命经各级议会选举产生的各类行政官吏magistrates,并协调他们的工作,是左右罗马共和国命运最重要的实权机构。传说王政时代大约有7-8王,也分别来自上述三个氏族。所谓的国王勒克斯相当于古希腊的巴塞列斯,是最高军官、祭司和审判长。虽然终身任职等特点类似中国帝王,因为还有4个差异,即没有全部行政权力,职位由选举产生,不世袭,也不能选择和培养异姓王储,使勒克斯比中国帝王的地位低得多,权力少得多。
Reichenau瑞克脑:位于瑞士、德国和奥地利交界处的康士坦茨湖 Lake Constance西侧的一个岛屿。
Reinhardt, Karl卡尔 莱因哈德 (1886-1958):德国古典学家。他是维拉莫维茨-莫伦多夫的学生,青年时代就接触过尼采思想。他在前苏格拉底哲学、波塞冬尼乌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以及荷马等研究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Reitzenstein, Richard理查德 莱岑施泰因(1861- 1931):德国古典学家。不仅在希腊语文学及其辞典编纂领域,而且也在古代宗教领域都有名望。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14-16 世纪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名掀起的反对教会专制 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英语单词Renaissance源自意大利文 Rinascita [再生] 和法文Renaissance。运动始于13-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佛罗伦斯、热那亚、威尼斯等地,后波及德、法、英、荷、西班牙,在文艺和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诗人但丁的《神曲》和画家乔托的壁画,彼特拉克的抒情诗《歌集》和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都是早期的名家名作。15-16世纪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有布鲁尼、瓦拉、艺术大师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政治家兼史学家马基雅维利、科学家布鲁诺和伽利略等。此时西欧的其他名家名作还有莫尔的《乌托邦》、培根的《新工具论》、《科学的伟大复兴》,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代表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等、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以及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等。
Res Gestae Devi Augusti 参见Monumentum Ancyranum
rhapsode n. 行吟诗人,史诗朗诵者
rhapsodist n. 行吟诗人,史诗朗诵者, 狂想曲作者
Rhegium里吉恩,古希腊城邦。
Ribbeck, Otto 奥托里班克(1827-98):德国古典学家,擅长研究古罗马的悲剧。
Ricci, Matteo利玛窦(1552-1610):字西泰,“玛窦”Matteo就是新教译名“马太”,对应的拉丁文是Matthoeus,英文是Matthew。1552年10月6日出生在意大利Marche省Macerata市药商家庭。21岁加入耶稣会,万历十年(1582)30岁来华,先后在广东、江苏和江西传教,善与士大夫交往;1594年易僧服为儒服,自称“西儒”;1596年任在华耶稣会会长,1601年抵京进呈自鸣钟、《坤舆万国全图》等;1610年58岁病逝北京,钦命赐葬二里沟滕公栅栏墓地。所谓“补儒易佛”的主张,核心是天主教只有和宗法祭祖的儒学相结合,才能在华发展;主要译著有《天学实义》、《几何原本》、《同文算指》、《畸人十篇》等;1911-13年Tacchi Venturi编辑出版两卷《耶稣会士利玛窦历史著作全集》Opere Storiche del P. Matteo Ricci, S.I.;1942-49年德礼贤Pasquale D’Elia增补大量注释和第三卷《索引》再版,将《全集》改名为Fonti Ricciane,是为研究利玛窦最全的第一手资料。利玛窦不仅是中国天主教之父,尤其是西学东渐的元勋,是西方天文、地理和历算知识传入中国的始祖,“厥功甚伟,不可以无纪也”(陈观胜赞语)。
译“勒克斯”),类似希腊荷马时代的政制。最高权力机构库里亚是氏族的民众大会,由全体成年男子参加,决定国家的一切大事,如宣布战争、选举高级公职人员和审判重大案件等,它有权通过或否决一切法律。30个库里亚各有一票表决权。元老院在王政时代既是国王的咨询机构,也是库里亚大会的预备机构,负责预先讨论重大立法问题,然后把提案提交库里亚大会通过。王政初期元老院由100名拉丁氏族长老组成。后来又先后增补了萨宾人Sabine和埃特鲁里亚人Etruscan两个部落各100名长老,由三个部落300名长老联席组成。到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改由卸任的执政官组成。元老院拥有宗教、外交和财政大权,负责审批任命经各级议会选举产生的各类行政官吏magistrates,并协调他们的工作,是左右罗马共和国命运最重要的实权机构。传说王政时代大约有7-8王,也分别来自上述三个氏族。所谓的国王勒克斯相当于古希腊的巴塞列斯,是最高军官、祭司和审判长。虽然终身任职等特点类似中国帝王,因为还有4个差异,即没有全部行政权力,职位由选举产生,不世袭,也不能选择和培养异姓王储,使勒克斯比中国帝王的地位低得多,权力少得多。
Reichenau瑞克脑:位于瑞士、德国和奥地利交界处的康士坦茨湖 Lake Constance西侧的一个岛屿。
Reinhardt, Karl卡尔 莱因哈德 (1886-1958):德国古典学家。他是维拉莫维茨-莫伦多夫的学生,青年时代就接触过尼采思想。他在前苏格拉底哲学、波塞冬尼乌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以及荷马等研究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Reitzenstein, Richard理查德 莱岑施泰因(1861- 1931):德国古典学家。不仅在希腊语文学及其辞典编纂领域,而且也在古代宗教领域都有名望。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14-16 世纪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名掀起的反对教会专制 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英语单词Renaissance源自意大利文 Rinascita [再生] 和法文Renaissance。运动始于13-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佛罗伦斯、热那亚、威尼斯等地,后波及德、法、英、荷、西班牙,在文艺和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诗人但丁的《神曲》和画家乔托的壁画,彼特拉克的抒情诗《歌集》和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都是早期的名家名作。15-16世纪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有布鲁尼、瓦拉、艺术大师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政治家兼史学家马基雅维利、科学家布鲁诺和伽利略等。此时西欧的其他名家名作还有莫尔的《乌托邦》、培根的《新工具论》、《科学的伟大复兴》,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代表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等、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以及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等。
Res Gestae Devi Augusti 参见Monumentum Ancyranum
rhapsode n. 行吟诗人,史诗朗诵者
rhapsodist n. 行吟诗人,史诗朗诵者, 狂想曲作者
Rhegium里吉恩,古希腊城邦。
Ribbeck, Otto 奥托里班克(1827-98):德国古典学家,擅长研究古罗马的悲剧。
Ricci, Matteo利玛窦(1552-1610):字西泰,“玛窦”Matteo就是新教译名“马太”,对应的拉丁文是Matthoeus,英文是Matthew。1552年10月6日出生在意大利Marche省Macerata市药商家庭。21岁加入耶稣会,万历十年(1582)30岁来华,先后在广东、江苏和江西传教,善与士大夫交往;1594年易僧服为儒服,自称“西儒”;1596年任在华耶稣会会长,1601年抵京进呈自鸣钟、《坤舆万国全图》等;1610年58岁病逝北京,钦命赐葬二里沟滕公栅栏墓地。所谓“补儒易佛”的主张,核心是天主教只有和宗法祭祖的儒学相结合,才能在华发展;主要译著有《天学实义》、《几何原本》、《同文算指》、《畸人十篇》等;1911-13年Tacchi Venturi编辑出版两卷《耶稣会士利玛窦历史著作全集》Opere Storiche del P. Matteo Ricci, S.I.;1942-49年德礼贤Pasquale D’Elia增补大量注释和第三卷《索引》再版,将《全集》改名为Fonti Ricciane,是为研究利玛窦最全的第一手资料。利玛窦不仅是中国天主教之父,尤其是西学东渐的元勋,是西方天文、地理和历算知识传入中国的始祖,“厥功甚伟,不可以无纪也”(陈观胜赞语)。他开创的辉煌业绩,特别是他传入的地圆说、九重天说、四元行论、日大于地、月小于地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Rise of the West, The;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参见McNeill, William H.
Ritschl, Friedrich Wilhelm弗里德里希 威廉里奇尔(1806-76):德国古典拉丁语学家,波恩学派奠基者,研究普劳图斯Plautus的专家。他深受本特利Richard Bentley和赫尔曼Gottfried Hermann的校勘学影响。早年先后在莱比锡和霍尔大学求学,1832-33年在霍尔大学1833-39年在布雷斯劳大学1839-65在波恩大学担任教授。他毕生研究他在1836年旅行意大利期间获得的普劳图斯抄本,在1848-54年编纂出版了4卷普劳图斯喜剧的新版评注本Plauti Comoedia, 4 vol. (1848–54; incomplete),这个未完全的版本附带一篇重要的序论“普劳图斯剧本语法校勘原委”Prolegomena de Rationibus Criticis Grammaticis Emendationis Plautinoe )(1848)Critical Grammatical Reasons for Correcting Plautus。该书在1871-74 年出全,但是其中只有Trinummus这个剧本是里奇尔本人翻译的,其余都是他的门徒和助手们翻译的。1862年他与西奥多蒙森合作在波恩发表了《古代拉丁文的金石记录》Priscae Latinitatis Monumenta Epigraphica (1862) Epigraphical Records of Ancient Latin,该书汇编了远古直至罗马共和国的拉丁铭文,因此称为现代西方金石学epigraphy的奠基人和校勘学的奠基人之一。1854年担任波恩图书馆馆长和莱茵古代博物馆Museum of Antiquities of the Rhine主任。逝世以后出版了他的5卷本专辑《语言文献学著作集》Opuscula Philologica, 5 vol. (1867–79)Philological Works。
Robert Grosseteste罗伯特格罗塞特斯特(约1175-1253):英国学者,主教;以译介希腊和阿拉伯的哲学科学著作而著称。
Robert of Avesbury 阿维斯玻利的罗伯特:大约14世纪的英国编年史作家。主要记载爱德华三世时代直至1356年的英国史。
Robert, Carl 卡尔罗伯特(1850-1922):德国古典学家,擅长结合运用考古学和文献知识。
Robortello, Francesco弗朗齐斯科 罗伯特罗 (1516 -67):意大利学者,对埃斯库罗斯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作过重要研究。
Roger of Hoveden 豪威登的罗杰(?-1201?):英国历史作家。他对1148-70年英王亨利二世和理查德一世在位期间的记载是传世珍品。
Rohde, Erwin艾尔文 罗德(1845-98):德国古典学家,他的《普续赫》Psyche是研究希腊人信仰的重要著作。
Roman Empire, The; Augustus to Hadrian.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Robert K. Sher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xxii, 302P《罗马帝国:从奥古斯都到哈德良》,丛书《希腊罗马史料译丛》的第六卷,编译者谢克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古典学教授。全书按时序编排,第一部分是早期帝国的典章法令,第二部分反映罗马社会的日常生活,涉及宗教生活、行省风貌。
Rome Restored 参见De Roma instaurata,1444-46
Rostovtzeff, Michael Ivanovich迈克尔伊万诺维奇罗斯托夫采夫(1870-1952):50岁移民美国的俄国古典学家,是20世纪最有成就的希腊罗马史专家、考古学家、古代社会经济史专家。1898-1918年在圣彼得堡大学教拉丁语,因不满俄国革命,先逃到英国牛津大学,后辗转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1920-25)和耶鲁大学(1925-44)任教授。代表作是《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Roman Empire (1926, 2nd ed. 1957); 《古代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Ancient World, 2 vol. (1926-28,2nd ed. 1930-33); 《希腊化世界社会经济史》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Hellenistic World (1941, 2nd ed. 1953)。虽然他基于考古学家的视角研究历史,但视野宽阔叙事生动。有的立论很大胆别致,例如他说罗马帝国的颓废是由于乡民起义反叛市民所致。
Rosweyde, Héribert汉里伯特 罗斯威德, (1569- 1629):荷兰-比利时耶稣会士、哲学教授,曾倡导重编巨著《圣徒传集》Acta Sanctorum,对开本,成书65卷,17-18世纪的文献学者乃至最初的校勘理论,大都是从他开始的《圣徒传集》的编纂进程中产生的。罗斯威德的继承人博兰德Jean Bolland(1596-1665)把编纂队伍扩展为一个隶属于耶稣会的小修会,学术界称为博兰德学派Bollandists。
Rousseau, Jean-Jacques让-亚克卢梭(1712-78):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出身日内瓦钟表匠家庭。幼年丧母自学成才。少年当过家仆和徒工。15岁开始流浪列国坚持自学。1737年25岁写出《娜尔西斯》。1741年到巴黎从事音乐戏剧创作,一度与伏尔泰合作。1743年定居巴黎成为百科全书派成员。1750年参加法国第戎学院征文奖竞赛,以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Discours qui a remporté le prix à l’Académie de Dijon en l’année 1750; sur cette question proposée par la même académie si le rétablissement des sciences et des arts a contribué à épurer les moeurs; (Discourse on the Sciences and Arts),(1964).该论文认为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无助于敦风化俗,与流行观点相悖)获头奖一举成名。1755年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 (1755); Discourse on Inequality, (1984),认为私有财产和社会契约是国家产生的基础,私产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但是卢梭并不主张取消私产,只是反对大私有制主张小私有制,主张对大私有者课以财产累进税,并限制继承权等。1762年发表《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Du Contrat social (1762); The Social Contract, (1968),提出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主权来自人民,不能分割转让;人民有任命、罢免与监督官员之权,有决定国家统治形式之权,有推翻专制的起义权。反对分权学说抨击代议制,主张直接民治。人民主权说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执政时的政策影响极大。1761年发表《新爱洛绮丝》Julie: ou, la nouvelle Hélo?se (1761); Julie: or, The New Eloise, (1968),描写一位平民青年同贵族女儿的恋爱故事,抨击封建伦理道德。1762年出版教育小说《爱弥儿》émile: ou, de l’éducation (1762); Emile: or, On Education, (1979),主张保护儿童的自然本性。他的著作被当局查禁后被迫流亡瑞士美国。1766年应哲学家休谟邀请到英国避难,翌年回到法国,晚年写出自传系列,其中以自传《忏悔录》Les Confessions (1782–89); The Confessions,(1953)最为著名。法国大革命时,其遗骸被安放在巴黎先贤祠Saint-Roch。
Rufinus 路费努(约345-411, 全名是 Flavius Rufinus),是东罗马皇帝 (383-408年在位)的重臣,他与西罗马帝国摄政王(Stilicho)——将军的争议,是导致东西罗马的分裂要素之一。
Ruhnken, David大卫 鲁恩科(1723-98),从德国移民到尼德兰的古典学家。
Russell, Bertrand 贝尔特兰德 罗素(1872-1970):全名是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英国哲学家,逻辑分析法创始人。伯爵世家出身。1890 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学习数学。1908年当选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会员。1916年因反对英国参加一战被三一学院解职。1920年春随英国工党代表团访问苏俄后到中国讲学(胡适陪同翻译)。1944年重回三一学院任教。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50-60年代和平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核试验和美国越战。主要著作有《论意义和真理》An Inquiry into Meaning and Truth (1940)、《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局限》Human Knowledge, Its Scope and Limits (1948)等。他赞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反对暴力革命,指责苏联没有自由。认为社会主义必须有完备的民主体制作保证,否则会出现暴政。议会道路是通往民主社会的唯一途径。他一贯坚持自由主义,认为一切美好的东西必须体现在个人身上。改变世界的终极目标必须使个人获得自由发展。胡适的实践主义史学名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决不说八分话”很可能接受了罗素以下的名言影响:how much we can be said to know and with what degree of certainty or doubtfulness.
saints in the calendar天主教日历的《圣人名录》,创制于12世纪。圣人是被教廷册封为“圣品”的一级烈士。名录人数随篇幅而异,每年登载数百-数千人不等。圣人名录网站很多,http://www.catholic-forum.com/saints/indexsnt.htm登载了5341个圣人的详细事迹。印刷日历本每天选载1-数名“今日烈士”的事迹,旨在为当天出生的天主教徒或者出生10天之内愿意选择那天为命名日的天主教徒提供选名参考和寻求精神寄托的祭祀依据。
Saladin 萨拉丁(1137-1193) Salah ad-Din,埃及阿尤布王朝 (1174 -1193 )开国君主,穆斯林抗击十字军东征的英雄。生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地区, 1169年任埃及法蒂玛王朝宰相,1171年自立为苏丹,建立阿尤布王朝。1185年完成统一地中海东岸地区。1187年萨拉丁率领阿拉伯联军收复被十字军强占 88 年的耶路撒冷。后多次击溃英法德第三次十字军,1192年签订《拉姆莱和约》,规定耶路撒冷等地归穆斯林管辖,十字军仅保留蒂尔至雅法的沿海狭长地带。
Salimbene Di Adam 亚当的萨利本内(1221-90):意大利方济格会的修士(fra = friar,也译兄弟),历史作家。代表作《伦巴第编年史》Lombard chronicle。
Salisbury萨里斯伯里,英国威尔特郡的城市;与津巴布韦[原罗得西亚]首都同名。
sallust 撒路斯特(约公元前86-34):拉丁语全名是Gaius Sallustius Crispus。古罗马历史作家。外省贵族出身,公元前52年担任当时国家最有实权的高官之一 ——平民保民官tribune of the plebs。他的第一本专著是《朱古达战争》Bellum Iugurthinum (41-40 BC); The Jugurthine War。它叙述了罗马南征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Jugurtha的小规模战争(公元前111-前105年),久拖不决的原因是元老院无能,将领被朱古达收买,军纪涣散。马略Gaius Marius乘机崛起改革。撒路斯特的第二部著作是《喀提林阴谋》Bellum Catilinae(43-42 BC); Catiline’s War,通过揭露贵族喀提林在公元前66-63年企图政变篡权的过程,反映了罗马官场的腐败。它认为是党争导致共和国瓦解。此外还有5卷本的《历史》记述了公元前78-前67年间的史事,对斯巴达克起义记述尤为详细。《历史》史学价值很高,惜多散佚。撒路斯特的著作多有偏见、不确。后来的历史作家李维抨击了撒路斯特,而塔西佗则继承了撒路斯特。合订本《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附西塞罗反喀提林演说四篇,王以铸,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Salonica 也拼作Thessalonica萨洛尼卡,雅典西南部港湾。
Salutati, Coluccio考鲁齐奥 撒路大迪 (1331- 1406):意大利人文主义领袖之一,官至佛罗伦斯市长。
Samarkand 撒马尔罕,乌兹别克东部城市。
Samnite Wars萨莫奈战争:日益强大的罗马,在向南扩张中,为争夺坎佩尼亚同萨莫奈人进行了三次严酷的战争(公元前343-前290年)。尤其在公元前321年考狄昂峡谷一役,罗马军队为求生全军投降,降军受到的惩罚是低头走过枪矛搭成的“轭门”,史称“考狄昂轭门”Caudium yoke。罗马经过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对萨莫奈用兵,最终征服了中部意大利。此后又将目光转向南部意大利。
Sanctis, Gaetano de嘎丹诺 迪 桑克提斯 (1870- 1957),意大利古典学家,在古代史研究领域贡献卓著。
Sanskrit n.梵语adj.梵语的
Sarpi, Paolo 保罗 萨勒比(1552-1623):笔名是PIETRO SOAVE POLANO,威尼斯神学家。在威尼斯与教皇保罗五世的斗争中,他在1610-18年写出了《特兰托大公会议史》Istoria del concilio tridentino (1619) History of the Council of Trent,抨击教廷专制。他是意大利人之中第一个倡导政教分离的人。
Saturnalia n.十二月中旬古罗马的农神节狂欢节。
Saul扫罗(公元前1050-10年在位):天主教的思高版《圣经》翻译为“撒乌尔”。他是以色列最早的国王。以色列统一王国时代是公元前1050-930年。据《圣经撒母耳记上》,扫罗即位后常以战功自居,一再违抗具有“太上皇”地位的大祭司撒母耳(Samuel撒慕尔),撒母耳为了保持自己的宗教特权,伺机撤换扫罗,暗中又在伯利恒Bethlehem膏立了犹大部落的牧羊青年大卫David为王(公元前1010-970年在位)。不久扫罗在战争中败亡,北方十派的长老也纷纷前往希伯仑拥戴大卫为全以色列之王。大卫用了七年时间清除了扫罗儿子在北方的政治势力,统一了全境12部落,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起真正的世袭君主制王国。扫罗那时还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国王,因为他的权力之上还有大祭司撒母耳在颐指气使,南方的几个部落也未归顺,因此我认为扫罗仍有酋长Chieftain的痕迹,他仍然处在早期国家到专制王国过渡时期。
Scaliger, Joseph Justus约瑟夫 优斯图斯斯卡利戈尔(1540-1609):法国-荷兰古典文献学家,史学家。他对年代学chronology贡献卓著。代表作《论日历和断代方法的改进》Opus de emendatione tempore(1583);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Time,《年代学词典,包括欧色比乌斯 帕姆费里的年代记》Thesaurus temporum, complectens Eusebi Pamphili Chronicon (1609) The Thesaurus of Time, Including the Chronicle of Eusebius Pamphilus, 该书重建了欧色比乌斯记载的早期基督教历史按照年代先后整理了古代希腊拉丁语残留文献的顺序。
scepter n.权杖,笏板 vt.授予王位/王权
Schall von Bell, Johann Adam汤若望(1592-1666):字道未,1592年5月1日生于德国科隆Cologne的贵族家庭,19岁加入耶稣会,明天启元年(1622)30岁到中国,1630年经徐光启推荐从西安进京,继承邓玉函参与修订《崇祯历法》(后由他修订为《西洋新法历书》103卷),1636-37年铸大炮20门,1638年崇祯皇帝赐赠匾额“钦褒天学”悬挂各地天主堂;李自成和清军入京后皆命留任钦天监;1651后,顺治和康熙皇帝尊称汤若望“通玄教师”、“玛法”(满语,意为“尊敬的父亲”),经常召入宫内咨询求教,陆续加封至光禄大夫(二品顶戴),并追封三代;康熙三年(1664)被杨光先参劾下狱,次年平反,1666年74岁病逝北京,朝野各界高度评价了汤若望来华44年,继承利玛窦开创的“学术传教”衣钵,对中国的天文、历法和国防工业等诸多领域的文明建设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康熙皇帝以一品大员规格赐葬利玛窦墓地左侧。
Schleiermacher, Friedrich弗里德里希 施莱艾尔玛赫 (1768- 1834),德国神学家,现代新教神学的奠基人;古典文献学家。1810-34年担任柏林大学神学教授。神学代表作《基督教信仰》Der christliche Glaube (1821-22; 2nd ed. 1831) The Christian Faith系统地阐述了新教教义 dogmatics。对柏拉图的古籍文本也有研究创见。
Schliemann, Heinrich亨利希谢里曼(1822-90),德国业余考古家,在专家多普菲尔德Wilhelm D?rpfeld (1853-1940)的协助下对古希腊遗址特洛伊(1882-90)、迈锡尼和梯林斯(1884-85)连续进行了成功的发掘。他也是希腊史前文化的最初发现者。
Schulze, Wilhelm 威廉舒尔兹(1863-1935),德国古典学家,比较语言学家。在诠释希腊拉丁文献领域成就卓著。
Schwartz, Eduard 爱德华施瓦尔茨(1851-1940),德国古典学家。对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学、基督教会的历史研究贡献很多。
scribe n. 书吏,抄写员。
scriptura forensis seu diplomatica [拉丁语]= charter hands 公文字体。
scriptura litteratoria [拉丁语]= book hand 抄书字体
Sebastocrator, Isaac 伊萨卡色巴斯托克拉托(约1005-1061):拜占廷学者,以普洛克鲁为基础写过3篇论柏拉图思想的文章。
secessio [拉丁语] 撤离运动:古罗马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种非暴力不合作方式。共和初年,平民因欠债陷入贫困,要求摆脱债务奴役的呼声不断高涨。公元前494年,罗马与附近的国家发生战争。贵族急需平民参战,平民就借机提出要求禁止债务奴役,否则拒绝出兵。贵族当时口头应允,但在战争取胜后背信弃义。平民被激怒了,于是武装起来,离开罗马开往数公里之外的“圣山”Sacre Mons。平民和贵族对峙了几天。最后,贵族害怕留在城里的平民暴动,担心一旦外敌乘机来犯,罗马将腹背受敌。于是贵族不得不对平民妥协,承认平民有权选举自己的官员——保民官tribuni plebis。这就是李维记载的第一次撤离secessio运动。类似的记载共有三次,第一次记载欠翔实,第三次记载公元前287年的撤离运动最可靠。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蒙古秘史》(亦称《元朝秘史》,《秘史》):19世纪以后包括蒙语在内的各种译本皆译自蒙文汉语译音孤本《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忙豁仑” 意思是蒙古,“纽察”意思是秘密,“脱卜察安”意思是总籍。全书12章,成书于成吉思汗死后不久的1240年或1228-64年之间,是早期蒙古人自述的第一部书面历史著作。《秘史》主要记述十三世纪中叶以前蒙古黄金家族谱系、成吉思汗生平业绩乃至窝阔台汗统治时期的历史。《四库全书总目》说:“明初宋濂等修撰元史,急于蒇事,载篇虽存,无暇稽求。如是编所载元初世系,孛端叉儿之前,尚有一十一世。《太祖本纪》述其先世,仅从孛端叉儿始,诸如此类,并足补正史之纰漏”。该珍奇抄本是清代学者顾广圻qí(1776- 1835)在18世纪中期前发现的,1805年公布了他的校勘本,不久被俄国巴拉第神父译为俄文,随即震动西方。
Secret History 另外参见Historia arcane
Selden, John约翰塞尔登(1584-1654):英国法律文物学者,东方学家,政治家,是17世纪文物研究会Antiquarian Society的领袖。其《中东风俗论》De diis Syris Syntagmata(1617)奠定了东方学基础。
Select Readings and Antiquities参见Egregiarum seu Selectarum Lectionum et Antiquitatum Liber
Seneca, Lucius Annaeus塞内卡(约前4-公元65):别称小塞内卡,古罗马哲学家、悲剧。生于西班牙。幼承庭训,擅长修辞,是晚期斯多亚宿命论代表。官至元老,公元41年被流放科西嘉岛,49年被召回任执政官 praetor,成为皇储尼禄之师。54年尼禄即位后与禁卫军长官布卢斯Sextus Afranius Burrus 联合辅佐朝政,62年退出政界,65年因涉嫌反尼禄阴谋被迫自杀。有12篇论道德文章124封信和9部悲剧传世。代表剧《克劳狄乌斯变瓜记》Apocolocyntosis Divi Claudi(The Pumpkini fication of the Divine Claudius), 大约在公元54年写成,他的悲剧取材希腊神话但反映现实,语言华美,对西欧悲剧影响大。
Septuagint《圣经旧约》的希腊文译本:简称七十子圣经,公元前3世纪开始流行。
Serbia 塞尔维亚,原南斯拉夫共和国民族/国家名。
Servius Tullius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公元前578?-前535年):罗马王政时代第六代国王,埃特鲁里亚人。根据李维记载,他奠定了早期罗马的宪政Servian Constitution。而现代学者大多认为,以下4项改革是从塞尔维乌斯开始直到公元前4世纪陆续完成的:第一,对全国居民进行了人口普查登记以后,按财产多寡分为6级。每一等级提供不同数目的百人队(罗马军队编制以一百人为单位)和相应的武器装备(古代社会公民兵时代都是自备武器)。第二,创立百人队大会comitia centuriata,音译“森都里亚大会”。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库里亚大会虽然继续长期与之并存,但这个以财产多寡为原则创立的百人队大会使库里亚大会原来的权力大为减少,原来的宣战、选官、审判等重要议决职能都转归百人队大会。第三,废除原来的3个血缘特权部落,按财产等级把全体国民划分为35个地域部落,其中4个城区部落31个乡村部落。新的划分打破了原氏族部落血缘界限,重新确定了各地域部落的权利和义务。百人队大会实行集体投票制voting blocks,每一个百人队只有一票表决权。第一等级富人拥有98个百人队,在6个等级总共193个百人队中占据多数。如果第一等级富人投票一致了,那么百人队大会表决程序即告提前终止。由此看来,由于集体投票制使得第一等级贵族的势力坐大,平民只获得了少量的政治权利,仍然处于边缘地位。传统所谓塞尔维乌斯改革的意义,就调整社会结构而言,只是把并列集团之间的标志由原来的血缘逐渐演变为居住地和财产等级。
Servius 塞尔维乌斯(全名是 MARIUS, OR MAURUS, SERVIUS HONORATUS),公元4世纪罗马的语法家,曾写过评注维吉尔的作品。
Seven Against Thebes《七将攻忒拜》,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约前525-455)写的悲剧。
Seven Books of History Against the Pagans参见 Historiarum libri VII adversus paganos
Seven Books of Miracles《天主奥迹》:七卷,是法兰克王国图尔教区主教格雷戈里Gregory of Tours(538-595)的著作。
Severus, Sulpicius苏比丘斯塞维鲁斯(约363-420):公元5世纪最好的西罗马基督徒历史作家,代表作《年代纪》Chronica(远古-403年),他的《图尔的圣马丁传》life of St. Martin of Tours属于中世纪的圣徒传记。
Sextus Julius Africanus 塞克斯图斯 朱利厄斯亚非利加努斯:公元三世纪的基督教编年史作家,他把人类的历史划分为6000年,把基督出生的那一年定在世界起源后第5500年。他为后来欧色比乌斯创建更精确的年代纪奠定了模式。
Shari’ah《舍里阿》,是伊斯兰教法典的总称,包括对《古兰经》和《圣训》的系统化综合解释。
Sickel, Theodor von西奥多 冯 西克尔(1826- 1908):德国历史学家,现代古文献辨伪学的奠基人。曾经在巴黎和柏林的文书鉴定学校école des Chartes de Paris (1850-52) and in Berlin就读。1854年在维也纳创立了古文献辨伪研讨班。由法国政府资助,先后在米兰、威尼斯和维也纳的档案馆进行研究,1867年任维也纳大学教授,1869年任奥地利历史研究所所长,1883-1901年任驻罗马奥地利史研究所所长。代表作《加洛林王朝档案考》Acta regum et imperatorum Karolinorum, 2 vol.(1867), an examination of Carolingian documents),《古文献学通论》Beitr?ge zur Diplomatik, 8 vol. (1861-62) Contribution to Diplomatics. 他还参与了《日耳曼史料集成》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ca, 负责撰写康拉德一世、亨利一世和奥托一世时期的文书The Diplomacy of Conrad I, Henry I, and Otto II” (1879-84)。
signum [拉丁语]单名:在罗马时代地中海东部地区流行的没有姓氏的简单姓名。例如圣经提到的比得Petrus, 保罗Paulus, 约翰Joannes, 玛丽娅Maria等。
Slavonic n./adj. 斯拉夫Slav人/语言/民族[的]
Smith, Adam亚当 斯密 (1723-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者。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简称《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提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价值尺度,主张自由竞争,抨击重商主义。
Smyth, H.W. 斯麦斯(1857-1937),美国古典学家,对古典语言的语法研究成就卓著。
Socrates 苏格拉底(约前470-399):也拼写为Sokrates,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第一位,划时代的哲学家。他把古希腊人的研究时尚从自然领域转向社会和人心,注重政治、道德、人性等基本问题,把古希腊伦理哲学推到一个新高峰。苏氏是雅典寒门出身,父为雕刻匠,母为接生婆。未创学院但私塾弟子众多,未留著作但学说影响深远。有关他的背景、学说主要记载在他的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著作里。柏拉图说苏格拉底长得像山羊,说话像神。德尔菲神谕说他是最聪明的人,他却要四处找人论道以验证此神谕不实。他认为人放弃对自身的研究而去专注研究自然是不守本分,劝人不要过分追求身外之物,应着意去改造自己的灵魂,成为道德完善情操高尚的人,不断追求智慧和真理的人。他的道德哲学至今有诸多借鉴价值。他倡导了独特的讲学法Socratic Method,即反复问答,先要求对方为自己的论点下定义,然后从定义的矛盾处指出对方的无知,推进寻根探源。他信奉并宣传一神教,反对古希腊的多神教传统,为此公元前399年,他以腐化青年和渎神罪被公民大会判处死刑。他拒绝上诉和越狱帮助,视死如归,喝鸩酒如宴饮。关于他大智若愚的死亡经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斐冬篇》Phaedo有详细精彩记载。他的道德正议论由柏拉图的著作《申辩篇》Apologia Sokratous (Apology)转述流传。
Solomon所罗门(撒罗满,公元前970-前930年在位):以色列第三任国王。所罗门是西方历史上少有的智慧君王。他在位40年是以色列版图最大最繁荣富强的黄金时代。为了实现父王大卫遗愿,从继位第四年起大兴土木修建雅赫维圣殿(史称“第一圣殿”)。用奴工20万,历时7年,落成大庆14天。单燔祭用的牛就有22 000头羊120 000只,可见国势之盛。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他改革政制,撤销原来的12血缘部落,按地域重划12税区,委派专员征收赋税。他大力发展农工商和外贸,船队远达非洲、印度等地。高傲的埃及法老曾把女儿许配给所罗门为妻。与埃及和亲极大地改善了外交环境,四方友邦遣使来谒。同时他也奖掖文人学者,倡导文化,《圣经旧约》中的“箴言”大都是所罗门时代编定的。但是所罗门国势的昌盛和宫廷糜烂是相映成趣不可偏废的话题。所罗门嫔妃上千,宫闱丑闻不断。大兴土木致使国库空虚,横征暴敛又引起族人不满。所罗门晚年由众多外族嫔妃引进的异族宗教习俗遭到先知们的谴责,加剧了地方宗派的谋反和分裂。
Solon梭伦(?-560BC):古希腊七贤之一,出身雅典没落贵族之家,早年到过小亚沿岸先进城邦经营工商业,写过愤世嫉俗的诗篇。因参与从梅加拉手中夺回萨拉米岛(Salamis)的战斗而享有盛誉。公元前594年,平民为摆脱债务正酝酿起义,贵族被迫推举梭伦为执政官改革。梭伦立法是刻在16块旋转的白色木板上的诗文,公布于市场,史称《阿提卡法典》:第一,颁布“解负令”。废除一切公私债务,禁止人身抵押,释放被押被卖之人。禁止无限占地。第二,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为四等,规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年收入500麦斗(一麦斗等于52.3公升)谷物的为富豪第一级;年收入300麦斗列为骑士第二级;年收入200麦斗的为双牛第三级,不足200麦斗的为日佣第四级。前两级1000人,后两级30000人。第一、二级能担任高级官职;第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级不能当官任职,但有公民大会的选举权和民众法庭的审判员的被选举权。在古代较大的权力常常和较多的社会公益捐赠等负担相联系。比如公民兵制度,武器装备全部自备,只有富人等级有财力装备骑兵,其他等级只能充当重甲、轻甲步兵和水手。重大摊派也主要在第一二等级内,依级依次增减。第三,设立四百人议事会Boule和民众法庭Heliaea。第四,奖励国外技术人员移民雅典,携家移居者给予公民权;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不赡养其父;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改革度量衡和币制,用爱奥尼亚人的优卑亚制取代多利亚人的厄吉纳制,以增强同族凝聚力,排斥异族影响。梭伦改革的重大意义是消灭了债奴制,稳定了小农经济,为日后雅典形成独特的公民意识提供了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宽松的社会氛围。按财产划分社会等级,扩大了掌权人范围,权利重新分配,动摇了以氏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工商业者和普通农民的政治地位,使政体向民主共和制迈出了建设性的第一步。梭伦任期一年的改革完成后,便飘然出国远行,再未重返政坛,直至公元前560年去世
sophist n. 雄辩家, 博学者
Sophocles 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496-前406):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第二位,雅典人。写过90多部剧本,现存7部:《埃阿斯》Ajax、《 安提冈妮 》Antigone、《俄狄浦斯王》Oedipus the King (希腊语名为 Oidipous Tyrannos; 拉丁语名为 Oedipus Rex)、《埃勒克特拉》Electra (希腊语名为 Elektra)、《特拉基斯少女》Trackers (希腊语名为 Ichneutai)、《菲罗克忒忒斯》Philoctetes (希腊语名为 Philoktetes)、《奥狄浦斯在科洛诺斯》Oedipus at Colonus (希腊语名为 Oidipous epi Kolono)。《俄狄浦斯王》写底比斯国王赖乌斯Laius之子俄狄浦斯,因德尔菲的神谕说他出生后命定要弑父娶母,被底比斯国王遗弃荒野,后为科林斯国王挽救并抚养成人。俄狄浦斯为逃避神定的弑父命运,逃离科林斯,途中杀了生父底比斯国王。不料,到底比斯因解狮身人面兽之谜而救国立功为王,又娶其母,生二子二女。后来知道真相和罪孽,不堪痛苦煎熬自挖双眼,至荒山野岭寻苦赎罪。其姊妹剧《安提冈妮》写俄狄浦斯的幼子波里尼克斯Polyneices在兄争王位争夺战中战死。其舅父底比斯王克莱昂Creon禁止安葬波里尼克斯,他的姐姐、俄狄浦斯之女安提冈妮不从,手捧干土埋葬了弟弟,愤怒的克莱昂把她囚禁石墓,她的未婚夫、克莱昂之子海蒙Haemon破墓来救,见她自缢,亦自杀为伴。后来克莱昂之妻也自杀,惟留下克莱昂一人孤独煎熬。
Spanheim, Ezechiel埃泽齐埃尔 斯潘海姆(1629-1710), 瑞士出生的古典学家,擅长钱币学。
Spartiates [古希腊] 斯巴达全体公民,人口9 000户,约4万,成年男性约占1/4,完全脱离生产,专事军政、宗教活动。每户公民占有份地约二十公顷,可世代相传不能买卖转让。因国王要比常人承担更多的义务负担,经济也并不十分富裕,因此斯巴达这个城邦自称“平等人公社”。
Speculum historiale《历史镜鉴》:Mirror of History法国学者鲍威斯的文生特Vincent of Beauvais (1190?-1264)编写的百科全书似的《大镜鉴》 Speculum majus (Great Mirror) 其中的三鉴之一。
Spelman, Henry, Sir 亨利 斯帕尔曼勋爵(c.1564- 1641):英国文物学家历史学家。曾经与当时的史学名家科顿Sir Robert Cotton和卡姆登William Camden一起,是英国文物学会Society of Antiquaries成员。1626-64年出版了反映英国中世纪文物学成就的专著《考古学词典》2卷,统称Archaeologus。1626年自费出版第一卷Archaeologus in modum glossarii,他去世以后1664年出版第二卷Glossarium archaiologicum。其代表作是1636-64年他主编的诺曼底人征服前《英国教务理事会档案》2卷Concilia, decreta, leges, constitutiones in re ecclesiarum orbis britannici,(1636-64), 2 vols,这套著作是选用早期重要史料和欧洲大陆人文主义学术方法的第一次尝试。
Spengler, Oswald 斯本格勒(1880-1936):德国历史哲学家。出生在德国Blankenburg, 先后在哈雷Halle、慕尼黑、柏林等大学读书。其名著《西方的没落》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Der Untergang des Abendlandes, (2 vol., 1918-22, revised ed. 1923; trans. 1926-28, The Decline of the West)。斯宾格勒认为世界史只能研究各个文化的历史。每种文化都有其基本个性,这些个性特征就是文化的灵魂,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是互不通融的a culture can never be transferred to another culture。因而,研究世界史必须采用比较“文化形态学”的方法,从贯穿每一文化的基本个性去把握其形态。研究文化不能靠自然科学方法,要靠本能和直觉。比较文化形态学还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有机体,每种文化都有相同的生命周期,历经青春、生长、成熟和衰败四个阶段,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往复一样。因此他可以预料西方未来的the spiritual forms, duration, rhythm, meaning and product of the still unaccomplished stages of our Western history.各个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只要属于文化形态学中的同一阶段,就是同时代的。斯宾格勒是较早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西方学者。他列举了人类历史上的八大文化,即古典、西方、巴比伦、中国、埃及、墨西哥、阿拉伯、印度文化等,认为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并不比其它文化优越。他把“西欧中心论”视为“历史的托勒密体系”,应该被他的哥白尼式的世界观所代替。不过,在他看来,除了西方文化,其它文化都已经死亡或者无生气的存在。只剩下西方文化还处于文明发展的“战国时期”。斯宾格勒强调历史的宿命.不论人类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改变历史的宿命。他的比较文化形态史学不仅对汤因比等人有很大的影响,也被纳粹所利用。
Sphrantzes, George 乔治 弗朗兹易斯(1401-?):也拼作 SPHRANTES, OR PHRANTZES,拜占廷的外交家兼历史作家。他写的《编年史》记载了1413-77年,特别是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历史。
Spinoza, Benedict de本尼迪克特斯宾诺莎(1632-77):希伯来语的名字为Baruch, 拉丁语名字为 Bendictus, 葡萄牙语名字为 Bento De Espinosa。荷兰犹太人,阿姆斯特丹商家出身,理性主义哲学前驱。1656 年因接受笛卡尔等人的自由主义怀疑灵魂不死和上帝存在被革除犹太教教籍,乡村避难期间以磨镜片为生。1670年移居海牙,提出以实体、属性与样式为中心的自因论唯物主义世界观。他把实体称为同于自然的神,定义为“存在于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它按照本性而行动,是自由、唯一、绝对无限的。因此是泛神论者。虽然他否认有超自然的人格神存在,但不主张消灭宗教。他强调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必然的,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只有靠理性的直觉和推理才能得出可靠知识,因此是唯理论者;他用“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说明国家的产生和本质。根据“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通过契约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其伦理思想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最高自然权利,也是人性的普遍规律和道德的唯一基础。善与恶以是否利于自我为标准。追求个人利益就必须关心他人,为公共利益而努力;只有利他才能利己。他最早提出“政治目的是自由”。把思想自由当作罪恶的政府是最暴虐的政府。但言论自由不是无限的,它要受法律限制,以不危及国家安宁和统治者的权威为限。著有《简论神、人和人的幸福》Korte Verhandeling van God, de Mensch en deszelfs Welstand (written c. 1662; Spinoza’s Short Treatise on God, Man, and His Well-Being, 1910)、《政治论》Tractatus Politicus, (1670)、《伦理学》Ethica,(1675),《笛卡尔哲学原理》Descartes’s Principia Philosophiae。其著作生前无闻,死后20多年才开始在法德流传。1924 年新版《斯宾诺莎著作集》拉丁文本4卷。
St. Basil 圣巴希勒(约330-379):恺撒利亚城的主教,创立了东部教会的修道礼仪。
St. Cyril 圣基里尔:约8-9世纪斯拉夫人的一位使徒,据说也是拜占廷哲学家利奥(约790-859)的门徒之一。
St. Francis of Assisi [圣] 方济格(1181?-1226):意大利语原名San Francesco,意大利阿西西的修士,1209年创建方济格会的清贫戒律。现在全世界有7个城市的名称是纪念他的,美国的旧金山市San Francisco[西班牙语]是其中最著名者。
St. Gall [瑞士] 圣盖尔市,源于修道院。
stamp-duty n. 印花税
stately Roman scripts拉丁字母的馆阁体
Statius 斯塔提乌斯(45-96):全名是 Publius Papinius Statius,古罗马诗人。他的《森林集Silvae (Forests)》反映了多米西安Domitian统治时代罗马帝国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
statute n.法令, 条例
Stavrianos, Leften S., 斯塔夫里阿诺斯(1913- 2004):美国历史学家。生于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在克拉克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西北大学教授。因史学成就荣获古根海姆奖、福特天赋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主要著作有《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其代表作是风靡全球30多年的《全球通史》The World to 1500: A Global History, 7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Professional Technical Reference, 1994. 496pp. 最初,吴象婴梁赤民根据1970和1982年英文版两次翻译,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和1999年两次出版;后来,董书慧王昶徐正源把作者生前最后一版即第7版重新翻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全球通史》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来的世界》,两册共计一千余页。历经作者多次修订增补,直至第7版。尤为称道的是,本书文笔隽永、才思横溢。由于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即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从全球的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相互作用。所以,本书1970年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全球。影响很大。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Barraclongh,G.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说:“近年来尝试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写的世界史,以斯塔夫里亚诺斯和麦克尼尔的著作最为著名。”本书上起远古下迄当代,数十万年一气呵成。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文艺、教育、宗教、科技、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本书吸收了近5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的新成就,以较大篇幅叙述了二战以来的世界历史,故全书颇有强烈的现实感。本书编写技巧甚佳,每章前冠以简明提要,每章末还附有选读书目。  
Stephanus of Byzantium,拜占廷的斯特发努斯: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一世时代的希腊学者,写过地理志。
Stesichorus 斯特西考鲁斯(632/629-556/553 BC):生活在意大利境内的希腊抒情诗人。可能是最先撰写田园诗达夫妮和浪漫诗歌Calyce and Rhadine的早期作者,三音步韵律的创始人。
Stilo Praeconinus, Lucius Aelius [复姓]斯蒂洛普里考尼努斯(约前154-前74):也叫做AELIUS STILO,简称斯蒂洛,罗马最早的拉丁文献考据家。
stoic n./adj. 斯多亚学派/的;禁欲主义/的。始祖是[塞浦路斯]基体昂的芝诺(Zeno of Citium, Cyprus,约公元前335-前263年)。这个学派重视理性reason,反对激情passions,反对以追求快乐为人生目的,主张安分守己,清心寡欲,甚至苦行。斯多亚主义Stoicism对早期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深受后来罗马皇帝们的青睐。详见Zeno of Citium。
Storia d’Italia《意大利史》:History of Italy,佛洛伦斯的政治家,历史作家佛朗齐斯科 贵齐阿迪尼Francesco Guicciardini(1483-1540)的代表作。
Stoudion monastery [东正教]斯陡迪昂修道院:在君士坦丁堡,在修士圣西奥多洛(759-826)领导下,拜占廷文艺复兴曾经在此繁荣。
Strabo斯特拉波(约前64-公元23?):希腊地理学家和历史作家,他的17卷/章《地理学》综合反映了奥古斯都时代以地中海沿岸各国为主的“世界地理”知识,包括史地沿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
strategus复数Strategi [古代雅典的]将军:希腊原文单数Stratēgos复数Stratēgoi,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公元前501年开始建立,由十个地区部落各选一位德高望重的富人担任,一年一任,因此有“十将军委员会”Board of Ten Generals之称。十位将军轮流统率军队。将军不仅没有薪饷,自费服务,而且要负担所有勤务人员的费用,因此只有巨富才可胜任。将军可连选连任,也可随时罢免。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前449年)后由于战事频仍,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逐渐扩大,取代了原九执政官的权力和地位,一度成为雅典的最高决策机构。它的首席将军兼管军事、外交和财政,威望之高近似国家元首。诚如亚里斯多德所说:“议会则以具有专制权力的十将军掌握实权,统治国家。” 修昔底德也说:“雅典名义上是民主政治,但事实上权力是在第一公民(首席将军)手中。”但下述情况又可以说明首席将军只不过是首席公民,权威有限。伯里克利Pericles在任期间,好友菲迪亚斯在民众法庭受审,伯里克利亲自到庭为他作证,虽声泪俱下,仍不能使好友免罪。另一位将军西蒙Cimon也曾地位显赫,功勋卓著,但他也和伯里克利一样,因过失曾受到公民大会的解职和其他处罚。
stroke of execution长官圈阅/批准文件的简略符号。
strophic responsion 变韵脚,原意是弯曲的答复。
Stubbs, William 威廉斯塔布斯(1825-1901):英国历史学家,英国中世纪宪政史奠基人。曾任牛津大学钦定教授(1866–84), 切斯特Chester (1884–88)和牛津(1888–1901)主教。成名作《英格兰宪政的起源与发展史》The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England in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3 vol. (1873-78), 被现代人看好的则是19卷《英国中世纪编年史》(1864-1889)。
Stumpf, Johannes 约翰尼斯斯塔夫斯(1500-78):瑞士编年史家,1556年发表了《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Holy Roman emperor Henry IV 。他是瑞士宗教改革时期的名人。
Suda Lexicon 《苏达辞书》:公元10世纪编成的连带字典的大型百科全书,从前以为是一位叫Suidas的个人作品,现在叫此书为Suda,从称呼“要塞”的一个拜占廷希腊单词演变而来。
Suetonius苏维托尼乌斯 (69-122? ):全名是 Gaius Suetonius Tranquillus,古罗马历史作家。代表作是8卷/章构成的早期罗马帝王传《罗马十二帝王传》De vita Caesarum (Lives of the Caesars),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罗马十二帝王传》)叙述了从恺撒到多密善Domitian罗马12个皇帝的生平事迹。公元117年,皇帝哈德良Hadrian登基,苏维托尼乌斯也随之进入宫廷,担任兼管皇家图书和档案的小官。121年擢升为皇帝侍从秘书,次年因疏忽宫廷礼节被解职,旋即埋头著书。推测他在宫廷任职期间曾经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他写的帝王传非常生动入微。尤其在揭示皇帝的成长和继位细节,宫廷日常生活,个性对政局的影响乃至皇室糜烂的性丑闻方面。他不但知时人所未知,也能发前人所不敢发,因此弥补了塔西佗著作的不足。
Sulla, Lucius Cornelius苏拉(公元前138-前78年):古罗马政治家。出身破落贵族。公元前107年开始担任马略的财务官quaestor,曾随马略征讨朱古达,并计擒此人,由此扬名罗马却得罪了马略。公元前94-88年,历任行政官、执政官,即代表元老派同马略的骑士派对抗。当时,东方爆发了密特里达提战争。小亚细亚黑海沿岸的本都Pontus国王密特里达提六世Mithridates VI趁意大利同盟战争战事正酣,罗马无暇东顾之机,于公元前88年占领罗马的亚细亚行省并进军希腊,以反罗马为号召,诛杀罗马贪官、商人达8万。公元前88年,元老院派苏拉征讨密特里达提。而平民派则支持马略出征。于是元老派与反元老派的斗争演变为苏拉派与马略派之争。苏拉刚刚率军离开罗马,马略派的保民官在公民大会上提议授权马略东征并获得通过。苏拉闻讯后,迅速反攻罗马城。罗马人进攻罗马没有先例。马略及其拥护者始料未及,仓促应战,落荒而逃。马略本人历尽艰辛,最后在北非沿海一小岛落脚,纠集数百人伺机反攻。苏拉在罗马张贴“公敌公告”proscriptio/ proscription,宣布马略同党为“公敌”(public enemy proscripted),大肆捕杀马略余党,财产充公。公敌公告是苏拉发明的,苏拉取缔特里布斯行政部落大会,以百人队军人大会代行公民大会职权。他还强迫公民大会宣布元老院为最高权力机关,不经其批准,公民大会不得通过任何法案。他把自己的300名党羽塞进元老院,使其成为驯服工具。公元前87年正当苏拉忙于镇压希腊城邦的反罗马起义,秦纳Lucius Cornelius Cinna联合马略对苏拉派血腥报复五昼夜,苏拉被宣布为“公敌”,没收了财产。东方战争结束以后,公元前82年,苏拉率4万军队再次反攻罗马,秦纳派勉强抵抗一年,死伤过万。次年冬苏拉入城大肆报复。三次公布 “公敌”名单4700人,任何人都可随意处死“公敌”。同年,元老院宣布苏拉为无限期独裁官,破坏了独裁官任期不能超过六个月的共和国原则。苏拉独裁期间仍然保持共和政体的某些招牌。受到严格限制的公民大会和保民官虽然没有取缔,形同虚设。苏拉还没收公敌土地划分为12万块分配给老兵;释放 1万名公敌的奴隶,赐名Cornelius;停止向城市贫民发放廉价粮食;建立严格的官职升迁制;以立法形式确认了同盟战争后意大利人普遍获得的罗马公民权,改进了自治市管理。公元前79年,苏拉突然弃官还乡,次年病死。苏拉死后,马略派余党转入西班牙,最后被苏拉派的庞培镇压。
Sulpicius Severus 苏比丘斯 塞维鲁斯(约363- 420):基督教修道士,罗马时代的高卢历史作家,文笔优美。代表作《圣马丁传》Vita S. Martini。
summum bonum至善:the highest good
Suppliants 参见Hiketides
Supplices参见Hiketides
synagogue n.犹太人集会, 犹太教会堂, 犹太教
Syssitia [古代斯巴达的] 军营:也译“食友团”。按照来库古立法,斯巴达初生婴儿须受专门体检,不合格的处死。儿童7岁以前由母亲抚养,用独居囚禁和烈酒洗澡等方式培养儿童忍受孤独和强暴刺激的坚强意志。7岁后编入儿童营,集体食宿;行赤脚,睡芦席;食只为充饥,衣只求蔽体;每日练武,不务浮华。男子18-20岁接受军训和镇压希洛人的演习,20岁正式入伍,移居“食友团”军营,集体食宿,每日出操,至60岁方可退休回家。因此,虽然制度规定男子30岁、女子20岁即可结婚,但男子20-60岁军营集体食宿制影响了正常夫妻团聚,恩爱常如偷情一般。斯巴达的建筑主要是民居和军营,没有市场和剧场等大型公共建筑。斯巴达人藐视文化的倾向常贻笑于其他希腊城邦。但斯巴达陆军遵纪守法,勇敢坚毅,因此能够长期称雄希腊战场。
Tabari, At- 泰伯里(838-923)伊斯兰教早期的注经学家,史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生于伊朗北部的 泰伯里斯坦(今阿莫勒),后定居巴格达,从事教学和著述。他的《古兰经注释大全》,博采前人成果,是公认的经注典范。另一部《历代先知和帝王史》,从远古叙述915年,是史料详尽的巨著。还著有《圣训考证》、《教法学家的分歧》、《法官守则》等。
Tacitus塔西佗(56-120):全名是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 or Gaius Cornelius Tacitus。古罗马历史作家文学家;出身于旧贵族家庭。在罗马帝国屡任要职,公元97年任执政官,112-113年任亚细亚行省总督。代表作《编年史》Annals涵盖公元14-68年史事,《历史》Historiae 涵盖公元69-96年史事,王以铸,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编年史》和《历史》连在一起,就是一部从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开国皇帝提比略到弗拉维王朝的末帝多密善的历史。可惜两部著作都没有完整保存下来。共18卷的《编年史》现大体留存第1-6卷(主要是公元14-37年提比略时代的历史)、第11-16卷(主要是公元47-66年克劳狄和尼禄时代的历史)。共12卷的《历史》保存下来的只有第1-4卷和第5卷的一部分,记述了从公元69年初到70年8月,朱里亚克劳狄王朝最后三个皇帝与弗拉维王朝开国皇帝韦斯帕芗争夺帝位的史事以及韦斯帕芗及其儿子提图斯的胜利。《历史》中有关弗拉维王朝的部分已经全部失传。塔西佗属于贵族共和派,既承认帝制不可避免,又憎恨专制君主。《编年史》和《历史》都无情揭露了元老们被服儒雅行同狗彘奴颜婢膝两面三刀的丑恶嘴脸。对帝国下层也极尽嘲讽。因此塔西佗的嬉笑怒骂给人印象强烈。塔西佗的另外两部著作是《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马雍,傅正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日耳曼尼亚志》现存关于公元1-2世纪日耳曼社会的惟一详细的史料;《阿古利可拉传》是塔西佗为其征服不列颠的岳父阿古利可拉写的传记,文中有许多对研究不列颠早期历史有重要价值的记述。塔西佗的传世著作还有《演说家对话录》,论述演说术衰落的原因。
Tarikh-i jehan-gusha《世界征服者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Conqueror, 2 vol., 1958,全世界第一位写蒙古史的波斯学者阿塔 马勒克 约威尼Ata Malek Joveyni(1226-83)的著作。它记载了蒙古人13世纪入主伊朗的历史;在1252-53年他访问过蒙古,可能参阅了在1240年前后刚刚编写出来的蒙古编年史《蒙古秘史》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Tarragona n. 塔拉戈纳:西班牙东北部城市,省名,位于地中海沿岸,巴塞罗纳西南。在公元前 3世纪以后它是罗马属下西班牙的一个重要城镇。
Terence 泰伦斯(约前195-159):拉丁语全名是 PUBLIUS TERENTIUS AFER,普劳图斯以后最伟大的罗马喜剧家。
Tertullian 德尔图良(约160-225):拉丁语全名是 QUINTUS SEPTIMUS FLORENS TERTULLIANUS,早期基督教拉丁教父的重要代表,生于迦太基异教家庭;受基督教殉教者的业绩感动,约193年皈依基督教,不久晋铎。约207年与罗马分裂并建立自己的教派。他的《护教篇》Apologeticum (Defense) 影响较大。
Thales of Miletus米利都的泰勒斯(约公元前620-前555年):希腊哲学家。为了经商他曾游历埃及和巴比伦,深受古代东方文明的熏陶。他认为水是万物本源,一切生于水还于水,大地浮于水上。这种稍具简单化的认识虽然有早期哲学家的共同缺陷,但摆脱了神话的束缚,从自然内部用物质本身说明自然界,是划时代的创造,泰勒斯因此被尊为哲学,尤其是唯物主义哲学之父。据说他还精通天文学和土地丈量,曾经预测过公元前585年的日食。
Theagenes of Rhegium [南部意大利] 里吉恩城邦的希杰尼,希腊诗人,公元前6世纪末首次考证出荷马的生平和年代。
Thebes 底比斯,古代埃及/希腊的城市。
Themistius迪米斯提乌斯:公元4世纪拜占廷的修辞学者,记载了当时曾创建过一个官办的文书房,以便确保重要作家们的生活。
Theodore II Lascaris 狄奥多勒二世拉斯卡里斯:迁都尼西亚时代的拜占廷皇帝 (1254-58在位)
Theodore of Mopsuestia 莫朴苏斯提亚的狄奥多勒(约350-429):叙利亚莫朴苏斯提亚教区的主教,安条克学派的领袖,圣经注释家。首次把异教学者的校勘方法和历史语言知识引用到圣经,借以说明圣经的章节。
Theodore Studites, Saint 圣狄奥多勒斯图蒂特斯(759-826):曾是东正教君士坦丁堡的斯陡迪昂修道院(Stoudion monastery)院长,反对圣像破坏运动的领袖,似乎引进过拜占廷新字体Byzantine minuscule,还创建了昌盛一时的文书房。
Theognostus 狄奥酿斯图斯:9世纪早期的拜占廷学者,作品喜欢采用文学典故。
Theogony《神谱》:约公元前8世纪中后期古希腊比奥提亚诗人赫西俄德(Hesiod)的著作,汉译本有《工作与时日》和《神谱》合订本,张竹明、蒋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Theon 狄奥恩,罗马帝国初期的希腊学者。
Theophrastus 狄奥弗拉斯图斯(约前372-前287):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斯多德莱森学园的继承人。
Theophrastus提奥弗拉斯图斯(约公元前372-前287):希腊生物学家,亚里斯多德的高足。博学大师亚里斯多德曾对生物界进行过长期深入的研究,他的162卷巨著约1/3涉及生物学,他的学生们在农学和植物学方面成就卓著,其中最突出的是提奥弗拉斯图斯。他和老师曾对多种动物进行解剖,搜集多种植物进行描述和分类。亚里斯多德给许多植物的命名至今沿用。提奥弗拉斯图斯继承了老师,论述了生物有高低层次之分,可以从低到高排出阶梯序列,人是自然界最高级的动物。他还觉察到高级植物的繁殖属于雌雄交配性质。
theory of social contract社会契约论:17-18世纪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创立的国家学说,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哲学。它是反对“君权神授说”提出的,它主张“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随着私有制和不平等出现,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而展开竞争与倾轧。人们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就缔结契约制订法律,把自己交给集体,换取对个人权利的保障,这样就产生了国家、君主和臣民,社会由此走向文明。社会契约说与“自然状态说”紧密相连,由于“自然状态”有种种不便,或由于人性的局限,必须通过订立契约来规定或改善君民间的权利和义务。大多数社会契约说为改革时弊建立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辩护。但也有人用它为君主专制诡辩。
Thesaurus n.同义反义词汇编词典
Theseus提修斯:传说中的早期雅典国王。阿提卡地区原有的小国在迈锡尼文明后期消失。早期雅典有四个部落Phyle,纷争不已。大约在公元前9-8世纪,提修斯统一了四个部落,进行了改革。第一,废除阿提卡各城镇原来的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设立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第二,将部落成员划分为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个等级,规定只有贵族才能担任公职。这样就形成了以“王”(巴赛勒斯)为首的贵族垄断政制。
Thessalonica = Salonica 萨洛尼卡,雅典西南部港湾。
Thrax, Dionysius 迪奥尼修斯希拉克斯(盛年在大约公元前120年):阿里斯塔克斯(Aristarchus)的徒弟,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语法学家,深受斯多亚学派影响。
Thucydides 修昔底德(约前460-404):古希腊历史作家;雅典显贵出身,公元前424年当选十将军之一,因救援安菲波利Amphipolis失败,被流放国外20年。20年的放逐赋闲使他有便搜集敌方及其他各方有关资料,写成名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共8卷/章,记述公元前431-前411年;第1章序论写战争起因,第2、3、4章写战争的前9年(前431-前423年),每章3年;第5章写战争的第10年(前422年)以及尼西阿斯和约后的间歇期(第前421-前416年);第6、7章写前415-前413年西西里之战;第8章写德克勒亚和爱奥尼亚之战,至公元前411年突然中止。修昔底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缜密的分析才能为鉴往知来的读者提供了一部信史。推荐译本:徐松岩黄贤全 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谢德风译本错误较多。
Tiberius 提比略(14-37年在位),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迪王朝的第1代皇帝。
Tillemont, Le Nain de蒂耶蒙 (1637-98):法语全名是 Louis-Sébastien Le Nain de Tillemont, 全名翻译是路易-萨巴斯天,蒂耶蒙家族的那个矮子。法国严谨的教会史学家。1661年入博韦神学院seminary at Beauvais,1669年参与编纂《教父文献大全》the Church Fathers。代表作是《最初6个世纪的教会史料》Mémoires pour servir à l’histoire ecclésiastique des six premiers siècles, 16 vol. (1693-1712)(Memoirs Useful for 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First Six Centuries), 和《罗马皇帝史》Histoire des empereurs, 6 vol. (1690-1738) (History of the Emperors)。该姊妹篇写罗马帝国及其基督教会至公元515年。大量引用原始资料,叙事客观。他的著作是以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
Timaeos or Timaeus 柏拉图晚年写的论宇宙生成的著作《蒂迈欧》。
Timaeus 泰米阿斯(约前352-前260):出生于西西里的希腊作家,代表作是《西西里史》38卷/章,从远古写到公元前264年罗马的南征;他安坐雅典心不旁骛地撰写西部地中海各民族的历史竟然持续50年。
Times Atlas of World History, The; Edited by Geoffrey Barraclough, London, Times’ Books, 1979. 360P《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毛昭晰、刘家和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全书600多幅彩色地图,还有一些文物图录,大事年表。它描绘了远古到二战的世界史发展轨迹。附有系统的文字叙述,由80位西方史学家执笔。1983年,三联书店又把每幅地图的说明文字集结起来单独出版,书名改为《世界史便览》,成为一部简明世界史。
Tiryns 梯林斯:由谢里曼发掘出来的古希腊遗址,以其公元前14世纪巨石砌成的迈锡尼王宫城堡而闻名。该城邦在公元前468年毁灭。
Torah [希伯来语] 《摩西五经》(或《梅瑟五书》),希腊文叫Pentateuch,即《圣经旧约》前五章,是后来逐步形成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全部经典的基础。《圣经出埃及记》说以色列人辗转返回巴勒斯坦途中最重要的事是摩西写成了《摩西五经》,《五经》中又以摩西十诫 Decalogue (Ten Commandments)为要点。
Tours图尔:法国中西部位于卢瓦尔河畔城市。初建于罗马时期,15-17世纪是繁华的丝绸制造业城市,胡格诺派Huguenot新教徒的堡垒,直到1685年南特赦令Edict of Nantes被撤销为止。
Toynbee, Arnold J. 汤因比(1889-1975):英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形态史观主要倡导者之一。生于伦敦,早年在牛津大学巴里奥Balliol学院和英国设在雅典的古典学院British School at Athens学习。1912年担任巴里奥学院的督导和研究员tutor and fellow。1915年以后在英国外交部任职,曾出席巴黎和会。1919年后担任伦敦大学的拜占庭学和现代希腊学教授。1922年开始写12卷本的《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 (1934-61)。1925年受聘为伦敦大学国际关系史研究教授,兼任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主任(1939–43)。1943-46年任英国外交部研究司司长。1946年他又代表英国参加了巴黎和会。汤因比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自成体系的伟大的文明,但大部已经绝灭,目前仅存5种: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文明、中朝日的东亚文明。所有这些文明不仅“在哲学的意义上说来是同时代的”,而且“在价值上是相等的”,各有成就和缺点。文明兴起的原因是具有创造性的少数精英能够成功地应对各种挑战,衰败则源于创造力衰竭,以及民族主义、黩武主义和寡头专制的泛滥成灾。他与斯本格勒的区别是,他不认为文明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存续与否全赖应对挑战的得失;他认为历史的驱动力主要在精神而非经济,这一点与马克思有别。此外他还著有《在考验中的文明》Civilization on Trial (1948)、《从东到西巡视世界》East to West: A Journey Round the World (1958)、《希腊主义:文明之史》Hellenism: The History of a Civilization (1959)、《我的经历》Experiences (1969)等。上海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三个汤因比译本:1964年出版了由曹未风等根据索麦维尔节缩本翻译的《历史研究》3册,2000年出版了由刘北成郭小凌翻译的汤因比晚年写的单卷插图本《历史研究》。2001年又出版了徐波等翻译的《人类与大地母亲》Mankind and Mother Earth (1976)。
Trajan图拉真(公元53-117):公元98-117年在位,是第一位出生在意大利以外的罗马皇帝,罗马史上开拓版图最大的皇帝。登基前本名叫Marcus Ulpius Traianus,登基后不仅在本名前后增加了官衔Caesar和Augustus,而且把过继后传位给他的义父皇帝Nerva的名字神化后填入。其全名改变为Caesar Divi Nervae Filius Nerva Traianus Optimus Augustus。图拉真生于西班牙南部Baetica城。生父曾任行省总督、军团长,少年随父征战迁移。91年任执政官。97年任上日耳曼总督,同年被皇帝涅尔瓦Nerva收为养子、王储。公元98年即位后,曾改革财政,减免赋税,扩建公共工程,如修建道路、桥梁、港口和城市等。同时,推行扩张政策。101-102年和105-106年,两次出兵达基亚Dacia(大部分在今罗马尼亚),将其征服后设置行省;为了纪念征服Dacia而建立的图拉真记功柱Trajan’s Column至今犹存罗马城。106年又灭纳巴泰王国,置阿拉伯行省。113年开始远征帕提亚帝国,翌年攻占亚美尼亚。115年占领上美索不达米亚,再沿底格里斯河南下,于116年攻克帕提亚首都泰西封,直抵波斯湾,从而使帝国版图达到最大。117年病死于回军途中。图拉真生前膝下无子,按照当时罗马政治惯例,他收养了表弟哈德良Hadrian为王储。
transliteration 音译
Transumpts [拉丁语] 虚假文件:引用了错误、虚假等讹传历史信息的文件叫transumpts。
Traube, Ludwig 路德维格特劳伯(1861-1907):德国古典学家,拉丁语古文字学家。
Trebizond 特勒比佐德:土耳其境内的地名,古代曾经在此建立过特勒比佐德帝国。
tribune保民官:tribuni plebis:古罗马共和国的特殊官员,帝制时形同虚设。保民官不仅不是朝廷命官,而且是负责保护平民利益反击官方侵害的专职官员,是专门监督和对抗各级官府官吏的。它虽然产生在李维记载的公元前494年第一次撤离secessio运动后不久,但是,早在王政时代,史籍就有平民自己的军事酋长tribunus militum存在的记载。西文tribunus / tribuni或tribunate的词源线索告诉我们,平民后来选举的“保民官”tribuni plebes (plebeian tribunate)其实就是原来平民部落酋长职位的延续,保民管开始是二人,后来递增到十人。保民官的选举人和被选举人都必须是普兰布斯平民部落的成员。保民官虽有局部的最高监察权,但没有罗马最高官员特有的三大排场trappings & insignia,即紫色官袍purple robes、象牙凳子sella curulis和束棒fasces仪仗队,因此他们相对简朴的形象 明显地区别于罗马高官而类似于中国的农会会长或工会主席。保民官负责主持召开普兰布斯的成年男子大会(tribal assembly即部落大会),把大会提案付诸立法。初期的保民官只能在普兰布斯平民部落内部行使职权,没有国家大权。到公元前471年,通过保民官瓦莱罗法案Lex Publilia Voleronis,平民自发组织的特里布斯部落议会concilium plebis tributum才获得官方承认。该议会通过的决议称为平民法plebiscitum,起初只对平民有效,后来为争取其法律的全国效力又展开了200年斗争。平民维权斗争的节节胜利不断完善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组织及其领袖的权益保障机制。官方法律承认保民官的行为自由不受官方限制,人身不受侵犯sacrosanctitas or inviolability。侵害保民官者可以就地正法。随意处死侵害保民官的人不以谋杀罪论处。除了短暂的独裁官颁布的少数法令以外,保民官有权否决官方违背平民利益的任何法律和行政命令。因此,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罗马共和国,保民官是无冕之王。正是这些破天荒的奇特规定才使得罗马的立法、司法、行政乃至监察机制与古代其他国家判然有别。正是在野的平民组织的长期合法存在和有效监督,才使得罗马的宪政机制比别的古代国家更好更有效。
Triclinius, Demetrius 德米特立乌斯特立克里尼乌斯:意大利语名称是 (DEMETRIO TRICLINIO,13世纪拜占廷的学者,主编过希腊诗选。主要研究悲剧诗歌。
triregno, ossia del regno del cielo, della terra, e del papa, 3 vol. 3卷《三重冠,论天、地和教皇的统治》:The Triple Crown, or the Reign of Heaven, Earth, and the Pope,意大利历史学家詹农Pietro Giannone 1676-1748的著作,因反对教廷干涉那不勒斯内政被列入《教廷禁书目录》。
Triumvirate 三头政治,古罗马共和末期由 3 人联合掌权的政制。又称三头同盟。它是共和向帝制的过渡形式。前后17年有两次:公元前60年,恺撒、庞培、克拉苏第一次秘密结盟,史称前三头。按照协议,恺撒任公元前59年执政官,任内设法通过一些有利于庞培、克拉苏的法令,这样恺撒任满后即可出任山南高卢总督5年。公元前56年,三头在卢卡会晤,决定恺撒续任高卢总督5年;庞培、克拉苏任公元前55年执政官,任满后分任西班牙、叙利亚总督5年。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帕提亚战争中败亡。庞培与恺撒公元前49年开战,恺撒占领罗马。次年庞培被杀,前三头遂以恺撒独裁告终。然而,当恺撒公元前44年被刺后,内战再起。公元前43年屋大维、安东尼和李必达三人公开第二次结盟,元老院授权共治国家5年,史称后三头。三头发布《公敌宣告》,剪除共和派,于公元前42年在巴尔干半岛击溃了布鲁图和喀西约为首的共和军。公元前40年,划分屋大维管辖意大利及高卢和西班牙,安东尼统治东部叙利亚,李必达治理非洲。公元前36年屋大维剥夺李必达兵权。公元前31年安东尼兵败自杀,从此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
Tryphon 特力丰,奥古斯都时代的希腊语言学家。
Tudor [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年):包括亨利七世及其后代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
Turgot, Anne-Robert-Jacques, Baron De L’aulne杜尔哥(1727-81):全名翻译是安尼-罗伯特-雅克维斯,奥内杜尔哥家族的男爵。法国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代表之一。在法王路易十五-十六时期担任行政官和审计官。他的财政改革受到特权等级的阻挠。
Turner, Frederick Jackson弗雷德里克 杰克逊特纳(1861—1932):1892年任威斯康星大学历史教授,1910年转任哈佛14年。1909-10年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10-15年担任《美国历史评论》编委。代表作《美国历史中边疆的重要性》(1893)认为美国移民的性格主要受西进运动的影响而形成,后以“边疆理论学派”frontier thesis而闻名。
Two Cities, the参见 Chronica sive historia de duabus civitatibus
Tyrannion 泰拉尼昂:公元前1世纪,苏拉镇压本都国王米特拉达第的第三次战争结束后带回罗马的俘虏之一,小亚希腊著名学者;活跃在60年代的罗马学者。
Tyrwhitt, Thomas托马斯 蒂里特(1730-86):伦敦古典学者,以校勘出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Chaucer’s Canterbury Tales而著称。
Tzetzes, John 约翰策册斯:12世纪的拜占廷学者,他写了60卷关于希腊文献的著作,转载了许多古希腊文献。
Ursinus, Fulvius 福尔维乌斯乌尔西努斯(1529-1600):意大利学者,曾在罗马建立法尼斯图书馆Farnese library,编辑过希腊抒情诗,对钱币学和肖像学研究贡献卓著。
Usener, Hermann赫尔曼 乌塞内尔 (1834-1905),德国古典学家,
Uspenskij Gospel 乌斯蓬斯基福音书:传世最早的拜占廷草书小字体手稿,推断在公元835年写成。
Vahlen, Johannes 约翰尼斯瓦伦(1830-1911):德国古典学家,擅长研究早期罗马的学者恩尼乌斯Ennius。
Valckenaer, L.K. 瓦尔科尼尔(1715-85):尼德兰古典学家。
Valla, Lorenzo 劳伦佐 瓦拉(c.1407-57):拉丁语名称为 LAURENTIUS VALLENSIS,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历史哲学家,古典拉丁语专家。他在1444年写成的《拉丁语语法》e Elegantiae linguae Latinae(egancies of the Latin Language),不仅是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的第一部拉丁语语法教材,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科学的拉丁语学术著作。他批判罗马教廷的系列文章是宗教改革运动的滥觞。756年,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为了感谢教皇,将夺自拜占廷的意大利中部4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献给教皇,这本来是教皇国Stato della Chiesa(Papal State)的开始。但是,为了强化教会的世俗权利,有人伪造文件谎称早在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就把罗马近郊的土地赠给教会。此后一千年来,这份“伪诏”一直是教廷声称世俗权利的法宝。虽然12世纪以后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但因论证不足影响不大。1440年瓦拉发表了名著《关于君士坦丁赠礼的声明》 Declamatio contro la donazione di Constantino (Treatise of Lorenzo Valla on the Donation of Constantine),引起轰动。他通过把“伪诏”的语言和4世纪的拉丁文仔细对照,指出那份匿名文件粗野的拉丁文绝不可能产生在君士坦丁大帝时代,而是8世纪中叶的词汇和语法,彻底揭穿了文件的伪造伎俩。瓦拉倡导的古文献辨伪原理,即“古文献的语言文字必须与时代特点相吻合”,上承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学说,下启了近代文献校勘学的理论先河。
Van Loon, Hendrik Willem 房龙(1882-1944):美国的“人民”作家。生于荷兰鹿特丹,10岁时爱读史书。曾在哈佛、康奈尔和慕尼黑大学求学,获得博士学位。1902年移居美国。1915-16年在康奈尔大学,1922-23年在安条克学院Antioch College教历史。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The Story of Mankind一举成名。房龙终生致力于为文化程度较低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普及知识。他倡导的人文主义和宽容,深入浅出,将枯燥的学问化作风趣。房龙精通10种文字,还擅长小提琴和绘画。中国至今已有180多种房龙译本。最早的中译本是《人类的故事》2册,沈性仁译,商务印书馆,1925年。此译本对曹聚仁等影响很大。1927-33年间《文明的开端》一书以《古代的人》《远古的人类》等书名至少出版了4种译本。其中开明书店1927年出版的林徽音译本颇受关注,郁达夫作序盛赞房龙的生花妙笔。《人类的家园》Van Loon’s Geography 1932年刚在美国上市,次年国内就出现了3个中译本,其中傅东华译的《我们的世界》被徐懋庸当作小说读。此外还有《漫话圣经》The Story of the Bible (1923); 《宽容》Tolerance(1925)等。北京出版社1999-2001年出版了14册《房龙文集》。
Varo, Francisco万济国(1627-87):西班牙人,多明我会士。万济国1649年来华,在中国南方的福建等地传教38年。在他之前,传教士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学会汉语,才能来华传教;为了探索更有效的速成方法,许多传教士作了多种不懈的努力。也许,1703年由另一位传教士Pedrodo Pinuela编辑出版的万济国用西班牙语写的语法著作《汉语官话艺术技巧》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是继利玛窦之后同类著作中最系统的。附录有“拼音学汉语”,现藏于梵蒂冈图书馆。该书共分16章,第1章是汉语特点概论,第2章声调,第3-10,12-13章详论各种汉语词性及其用法,第11章句型结构,第14-16章介绍社交日常用语,修辞及其礼仪。毫无疑问,它是后来众多汉语语法著作(包括《马氏文通》)的先驱。
Varro, Marcus Terentius马尔库斯 特勒提乌斯瓦罗(公元前116-前27):罗马共和国最博学的诗人学者。著有74种620卷/章,数量超过亚里斯多德,涵盖自然人文百科,是古罗马学术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是公元前81-67年写成的模仿犬儒学派编纂的讽刺文集《门尼普斯诗文评注》150卷/章Saturarum Menippearum Libri CL (150 Books of Menippean Satires, c. 81-67 bc),针砭奢侈时弊,提倡还淳返朴,现存90篇近600残片。(门尼普斯Menippus of Gadara是公元前3世纪希腊犬儒学派的代表之一,以文风辛辣幽默著称)。还有《论拉丁文》25卷/章De Lingua Latina Libri XXV (Twenty-five Books on the Latin Language, c. 43 bc),其中第5-10卷/章幸存。《论农业》3卷/章Rerum Rusticarum Libri III (Three Books on Farming, 37 bc),王家绶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Vatican Council 梵蒂冈大公会议,参见Council of Trent
Vatican梵蒂冈:意大利语名为Vaticano,全世界最小的独立主权国家,全称是梵蒂冈城市国家Stato della CittàVaticana(Vatican City State )。与世俗国名对应的宗教名称是罗马教廷/宗座Santa Sede(Holy See);梵蒂冈与罗马教廷的名称区别就象钱币的两面,互相依存不可割裂;在海外出版物,特别是天主教内部,它的宗教名称使用频率更高;因为它不仅体现这个“组织中枢”与世俗国家的本质区别,而且强调它在教会中的最高领导地位。现在它领导着10亿多天主教信徒(其中神修人员160万),信徒总数占全世界人口的18%。 梵蒂冈坐落在罗马市内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第伯河Fiume Tevere(Tiber River)的西岸;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平均气温1月为7℃,7月为24℃。梵蒂冈城内领土面积0.44平方千米,但它在罗马市内和郊外的其它地方还拥有13座建筑和一个教皇别墅Castel Gandolfo;梵蒂冈城内的长住居民813(2000年),85%是意大利人,15%是瑞士卫兵和其它国籍的神职官员;梵蒂冈内外直接隶属于教廷的神俗各类工作人员大约3000人,全部享有意大利的治外法权和免税权。
vellum n.上等犊皮纸, 牛皮纸 adj.犊皮纸的
Ventris, Michael迈克尔 文特里斯(1922-56):全名是 Michael George Francis Ventris,英国建筑师,神秘古文字破译者cryptographer。1936年14岁听了伊文思Arthur Evans讲座,对他在克里特岛发掘出来的用米诺斯人神秘的线性文字书写的至今没有破解的泥板文书深感兴趣。1940年18岁在《美国考古学报》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开始发表初步推断。1939年在希腊本土发现的古希腊文本在1951年的出版,使他感觉到这种文字与伊文思发现的线性文字B几乎完全一致,因此加快了破译速度。1952年英国电台宣布他成功地释读出Minoan Linear B 属于最古老的希腊语,断代为公元前1400-1200 年,大约等于荷马时代。
Verbiest, Ferdinand南怀仁(1623-88):字敦伯。1623年10月9日,南怀仁出生在比利时Pittem, Province West-Flanders的官僚家庭(当时比利时属于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的一部分,1830年独立),18岁加入耶稣会,1658年35岁来华,先后在陕西、北京传教;1660年进京协助汤若望修历,康熙三年(1664)被杨光先参劾下狱,1668年平反任钦天监副;1674年奉诏为北京观象台铸造6件西式天文仪器,又撰《新制灵台仪象志》16卷,旋任钦天监正,加太常寺少卿;1678年撰《康熙永年历法》32卷,1680年铸造大炮320门,1682年加封工部右侍郎(正二品又加二级);1688年66岁因坠马致伤病逝北京,康熙赐谥“勤敏”,厚葬二里沟利玛窦墓地右侧。南怀仁是16-17世纪耶稣会士“学术传教”的集大成者,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工程师、外交家;他在天文、历法、地理、火炮制造方面的论著和仪器对中国文明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Verrius Flaccus [复姓] 威力乌斯 弗拉库斯:全名是 Marcus Verrius Flaccus,公元1世纪罗马的被释奴隶,语法学家。
Vico, Giambattista 佳姆巴蒂斯塔 维科(1668- 1744):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美学家,是文化人类学和人种学ethnology的前驱。维科出身于贫苦书商家庭。早年在那波里大学学习法律,1699- 1741年在母校任修辞学教授。1735年后担任那波里王家御用史官。代表作是《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Principi di scienza nuova d’intorno alla comune natura delle nazioni (Principles of a New Science Concerning the Common Nature of Nations, 1725),简称《新科学》Scienza nuova (New Science)。他首创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从野蛮到文明然后重返野蛮的一系列阶段;各民族都经历了神统治的时代、贵族统治的英雄时代和人民自治的凡人时代。英雄时代都崇尚诗歌,到凡人时代诗歌让位于哲学。还对形象思维与推理、艺术与语言的统一别有创见。
Victorius, Petrus彼特鲁斯 维克多利乌斯(1499- 1585):意大利学者,他编缉了大量古希腊文著作,对西塞罗也作了重要研究;他集中精力谨慎编订传世最佳抄本,以此来抵制早期学者们过分的修改。
Villani, Giovanni 焦瓦尼韦拉尼(1275?-1348):意大利历史作家。代表作是12卷本的《佛洛伦萨史》Cronica, or Storia fiorentina。
Villehardouin, Geoffrey of韦拉杜昂的赫弗利(1150-1213):法国历史作家,第4次十字军东征的统帅之一。他的《君士坦丁堡帝国史》Histoire de l’empire de Constantinople是第一本不用拉丁文改用本国语文撰写的严肃著作。
Vincent of Beauvais鲍威斯的文生特(1190?-1264):法国学者。代表作是百科全书似的《大镜鉴》Speculum majus (Great Mirror),是18世纪以前欧洲最博大的百科全书;分三部分:《自然镜鉴》、《教义镜鉴》和《历史镜鉴》Speculum historiale(Mirror of History)。
Virgil 维吉尔(前70-前19):拉丁语全名是 PUBLIUS VERGILIUS MARO,奥古斯都时代三大诗人之第一位,代表作是叙事诗《埃涅伊德》Aeneid (30-19 BC)即《埃涅阿斯》Aeneis,12卷1万多行,叙述英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城被攻陷后离开故土,历尽艰辛到达意大利新建邦国的故事(其后代建立罗马),借用神化血统歌颂奥古斯都统治的历史必然性,情节模仿荷马史诗。《埃涅伊德》是欧洲第一部个人创作的史诗。此外还有《牧歌》Eclogae (42-37 BC) Eclogues和《田园诗》Georgica (37-30 BC) Georgics。
Visigoth n.西哥特:4世纪后入侵罗马帝国并在法国和西班牙建立王国直至8世纪的条顿族人。visigothic, adj. 参见Ostrogoth, 东哥特
Vita Karoli Magni《查理大帝传》:Life of Charlemagne,法兰克王国的御用历史作家艾因哈德Einhard(约770-840)在大约830-833年写成的代表作;戚国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Vita S. Martini/life of St. Martin of Tours《图尔的圣马丁传》,西罗马基督徒历史作家塞韦卢Sulpicius Severus(约363-420)的代表作。
Vitae Romanorum pontificum《教皇列传》:Lives of the Pontiffs,是英国历史作家罗伯特 巴尼斯Robert Barnes(1495-1540)写的反对教皇的《列传》。
Vitelli, Girolamo 吉劳拉毛 维特里(1849-1935):意大利法律学者、古文字学者,后来变成一位专门的纸草学家。
Voltaire [笔名] 伏尔泰(1694-1778):真名 Fran?ois-Marie Arouet 弗朗索瓦 马利阿鲁埃。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出身中产阶级,可能是官僚Rochebrune的私生子。7岁丧母。少年在巴黎耶稣会的路易大王中学Jesuit college of Louis-le-Grand读书时受到贝勒反宗教著作的影响,中学毕业后开始发表揭露宫廷腐败和教会专横的文学作品。1717年因写诗讽刺摄政王Duc d’Orléans的放荡而被捕,在巴士底狱写出第一部悲剧《俄狄浦斯王》Oedipe,首次使用笔名伏尔泰。1725年再次被捕入狱,翌年流亡英国学习先进思想,成为牛顿和洛克的信徒。他热情支持百科全书派狄德罗等人的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强调自由平等却主张开明君主立宪制,以多种体裁作品批判天主教的腐朽。1729年回国,1734年发表《哲学通信》Lettres philosophiques遭查禁。后逃亡到边境城堡15年潜心著述。他开创了哲理小说体裁,他的50多部剧本大部分是悲剧。他善于用戏谑笔调讲述荒诞故事来讽刺现实阐明哲理。1745年被委任法兰西史官,翌年当选法国学院院士。1791年法国制宪议会将他的遗骸隆重迁葬至先贤祠。伏尔泰的思想不够成熟,诸多矛盾:他既反对特权等级又主张保留君主制;既宣扬自由主义又害怕人民革命;既反对迷信又强调宗教的必要性。伏尔泰全集52卷。其历史代表作是《路易十四时代》Le Siècle de Louis XIV, (1751) ; Eng. trans. by J.H. Brumfitt, 1966.和《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简称《风俗论》,Essai sur les moeurs et l’esprit des nations, (1745-56); Eng. trans. by Nugent, 1759. 都有专章论述中国历史文化,推崇儒家伦理,鼓吹托华改制。他还根据元人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法译本改写出悲剧《中国孤儿》,把故事挪到成吉思汗时代,让儒家伦理最终感动君王成吉思汗停止了屠杀。虽然他的作品在18-20世纪初声望很高,由于他反对基督教的观点过于偏激,近50年来读者趋少。
Vulgate《拉丁文圣经标准本》,由巴勒斯坦伯利恒修道院院长圣哲罗姆在4-5世纪翻译。
Wackernagel, Jacob雅各伯 瓦克纳格尔(1853- 1938):瑞士巴塞尔的古典学家,比较语言学家。在诠释梵文以及希腊拉丁文献领域成就卓著。幼承庭训,早年在哥廷根大学读书,1881年后辗转在巴塞尔大学——哥廷根大学——巴塞尔大学担任希腊语言文学和印欧比较语言学教授。
wandering n.漫游, 离题, 也指年代错乱。
Warburg, Aby 阿比沃尔伯格(1866-1929):德国古典学家,古代艺术史专家。
Weber, Max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历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早年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曾经师从西奥多蒙森,1889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任教。1903年与桑巴特等人共同创办杂志《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1910年与滕尼斯、齐美尔等人创立德国社会学会。1919年参与魏玛制宪。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1904-05); trans. 1930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不仅源于马克思所谓的经济原因,更主要的是宗教改革后新教伦理中的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西欧理性主义长期发展的结果;他的3卷本《东方宗教研究系列》 The Religions of the East series volumes, (1920- 21); trans. 1952- 58不仅建立了庞大的宗教社会学体系,而且进一步指出,正是东方各国的官方哲学及其宗教伦理阻碍了资本主义在东方的发展。他把新教经济思想首次引入研究国家和法律。他的“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既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合理性,也批判了资本主义反文化反人道的非理性。他认为社会学除了应对社会现象作合乎规律的因果分析外,还必须深入探寻导致特定社会现象出现的个人行为动机,即人的个体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他的官僚制度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来源。
Wedgwood, Josiah约西亚 韦奇伍德(1730年受洗, 1795年去世):英国陶器设计师制造商,以其精于陶器研究善于产业经营而著称。他的陶器工厂名为Etruria,它的陶器和炻器shí产品驰名欧洲影响深远。他的女儿Susannah 正是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母亲。
Weil, Henri亨利 维尔(1818-1909),德裔法国希腊文化专家。
Welcker, F.G.维尔克尔(1784-1868):德国古典学家,在波恩建立了希腊雕塑石膏铸件的第一个大规模收藏室。他坚持主张艺术和考古学在上古文物研究中的重要性,把有关希腊的艺术和宗教的广博知识运用于文献诠释,在研究上古文物领域形成了广泛的新概念。
Whig and Troy 辉格党和托利党:产生于17世纪英国的两个对立政党。“辉格”源于苏格兰的盖尔语Gaelic,意为盗马贼,后来用于讥讽不信奉英国国教的苏格兰长老派。“托利”源于爱尔兰语,意为非法的天主教徒papist outlaw。1679年国会争论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是否有权继承王位时,反对者被讥为“辉格”,支持者被称为“托利”。因为两党都携手参加了1688年的光荣革命,此后彼此矛盾一度缓和,多数托利党徒曾接受辉格党君主立宪制的主张,放弃了天赋绝对王权。安妮女王统治时,主要由乡绅gentry组成的托利党人反对宗教宽容和外国干涉,渐趋与圣公会和地主阶级squirearchy融合;而辉格党人则渐趋与贵族、大企业家、金融家、非国教者和主张改革国会选举制度者融合。此后50年英国由辉格党主政,企图复辟斯图亚特王朝的托利党人在下议院仅有大约100人,其影响主要在基层政权和农村。乔治三世在位时两党沉寂。1784年因美国独立战争,以小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为首的托利党和以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为首的辉格党再度复兴。1815年以后托利党变为保守党,辉格党变为自由党。19世纪中叶自由党势力大增 。
White, J.W. 怀特(1849-1917):美国古典学家,对古典语言的语法研究成就卓著。
Who was who in the Roman world, 753 BC-AD 476. Editedby by Diana Bowder,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655P《罗马名人录》,收录了1000位罗马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既有伟大的政治家、演说家,也有祭司、圣徒、恶棍;还收录了一些与罗马人有关系的外国人,诸如邻国的国王或王子,撰写罗马史的希腊历史学家等,神话人物不列。书后附有多幅罗马史地图,重要人物(尤其是皇族)家谱。
Wilamowitz-Moellendorff, Ulrich von乌利奇 冯 维拉莫维茨-莫伦多夫 (1848-1931):全名是 Emmo Friedrich Richard Ulrich Von Wilamowitz-moellendorff,德国古典学家。他擅长古希腊研究,对韵律学、金石学、纸草学、地形学和校勘学的研究和教学都有杰出贡献。早年在波恩和柏林大学求学。1870年普法战争服役期间走访过意大利和希腊。先后在格莱夫斯瓦尔德Greifswald大学、哥廷根大学,1897年在柏林大学担任希腊学教授。曾编订出版许多希腊古籍,例如希腊悲剧作家、荷马史诗、赫西俄德、品达、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文集。他的《希腊文献读本》Griechisches Lesebuch (1902)Greek Reader曾广为流传。1902年接任主编《希腊铭文集》Inscriptiones Graecae (1873– )。这套巨著设计14卷,至今没有出全。
William of Malmesbury曼尔麦斯伯里的威廉(约1143年去世),英国古典学家。
William of Moerbeke 莫尔伯克的威廉(1215- 86):法语全名为 GUILLAUME DE MOERBEKE,比利时弗拉芒地区的大主教,古典学者;他翻译和注释的古希腊(特别是亚里斯多德)的著作,在中世纪西欧影响很大。
William of Newburgh纽堡的威廉(1136-98):英国编年史家,代表作《英国史实》Historia rerum Anglicarum(1196-98)History of English Affairs记录了1096-1198年的英国历史。
Winchester 温彻斯特,英格兰南部城市。
Winckelmann, Johann约翰温克尔曼(1717-68):德国考古学家艺术史家。精通古希腊艺术。代表作《古代艺术史》Geschichte der Kunst des Altertums(1764); History of the Art of Antiquity 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他不仅是第一位使希腊艺术史研究走向成熟的创始人,也是能在希腊艺术史内部区别出希腊化时代与古典时代的创始人,以及能够论述古代艺术的发展与其他文化彼此联系的创始人。其影响横跨文学乃至学术领域,深刻地影响了莱辛、赫尔德尔和歌德;歌德把1805年写的纪念他的文章命名为Winckelmann und sein Jahrhundert “温克尔曼和他的18世纪”。
Wolf, Friedrich August弗里德里希 奥古斯特沃尔夫(1759-1824):德国古典学家,现代语言文献学philology创始人。少年聪慧,自学精通希腊语拉丁语。1777年成为哥廷根大学第一位文献学专业的学生。那时,文献学是依附于神学系的一个不起眼的小专业。1783-1806年他在霍尔大学University of Halle担任教授期间,把文献学提升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并培养了一代新人。他1795年发表的《荷马问题导论》 Prolegomena ad Homerum废除了“荷马史诗由一位盲人荷马写成”的传统说法,开创了“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都是由历代许多作者的口头创作而形成的,其艺术统一性来源于希腊化时代学者的整理”的新思路新观点。
Wolf, Hieronymus海尔罗尼姆斯 沃尔夫(1516- 80):德国古典学家,曾协助梅兰希顿(1497-1560)编纂古希腊《阿提卡演说家》时出力很多。
Wood, Robert罗伯特 伍德(约 1717-71):英国古典学家,代表作《雅典文物》4卷,1762-1808年出版。
Works and Days《工作与时日》:约公元前8世纪中后期古希腊比奥提亚诗人赫西俄德 Hesiod著作,汉译本有《工作与时日》和《神谱》合订本,张竹明、蒋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World to 1500, The: A Global History参见Stavrianos, Leften S.
Writers of the History of the Franks参见Historiae Francorum Scriptores, 5vol. (1636-49)
Wycliffe, John 约翰 威克里夫(1330-84):也拼作 WYCLIFF, WYCLIF, WICLIFFE, OR WICLIF,英国神哲学家,他反对圣经作为教皇权力的基础,抨击圣体论,由此激起新教改革运动。曾被掘坟鞭尸。威克里夫派称The Lollards。
Wyttenbach, Daniel丹尼尔 威腾巴赫(1746-1820),尼德兰古典学家。
Xenophanes 色诺芬尼: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诗人,最早的唯心主义埃利亚学派Eleatic school的创建者之一。这个学派反对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为代表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万物永恒,或存在或不存在,一切皆变的认识只是感性的和经验的认识,都是假象,只有依靠纯粹思想及其推理才能认识真理。
Xenophon色诺芬(公元前341-前350?):古希腊多产作家。出生雅典富豪,师从苏格拉底。他的7卷/章《希腊史》Hellenica叙述公元前411 -前362年曼提尼亚之战的历史。前两卷继承修昔底德的未竟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止于公元前403年雅典投降。后5卷是了解斯巴达衰落以及与底比斯争霸过程的主要史料。但色诺芬的见识和文才远逊于修昔底德。他反对雅典民主制,拥护斯巴达的贵族专制。后来投靠斯巴达与雅典为敌。晚年移居科林斯。此外还有《斯巴达政制》Lakedaimoniōn politeia (Spartan Constitution)、《阿吉劳斯传》Agesilaus、《经济论》Oeconomicus、《雅典的生活方式》Ways and Means or The Revenues of Athens、纪实小说《居鲁士的教育》Cyropaedia,广泛提供了公元前5-前4世纪的社会资料。他的3部回忆苏格拉底著作《答辩》Apology、《宴饮》Symposium、《回忆》Memorabilia,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回忆迥然不同。他最精彩的著作是7卷本回忆录《长征记》(涵盖公元前401-前399年,又译《远征记》,Anabasis, The Expedition of Cyrus)。书中叙述公元前401年他参加了波斯王子小居鲁士招募的希腊雇佣军。当王子在库纳克萨战役被杀,色诺芬被推为希腊万人军司令率部返回。据英国史家J.B.布瑞的看法,他可能是位“第一流的新闻记者”,虽然他在其他著作中表现出缺乏深谋远虑、浅尝辄止,欠缺史家和哲人的才智,但记者的天才使他为后人留下一部足够生动详细的跨国远征文献资料。《长征记》常被用作古希腊范文教材。
Yahweh雅赫维/雅巍/亚卫: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尊奉的神的本名,曾经讹传为耶和华Jehovah。在希伯来语最初的《摩西五经》抄本中,神的名字用四个辅音字母缩写,译为拉丁字母就是YHWH或JHWH,读作tetragrammaton,意思是“自有永有”。公元前6-3世纪以色列人流散世界各地以后,为了表示犹太神高于其它教派之神,以色列人改用一个普通称谓Elohim取代Yahweh。与此同时,为了避讳直呼神名冒犯神圣,在教堂凡需要呼唤神名之时,就改呼Adonai,意思是my Lord我的上主;后来的希腊文“七十子圣经译本”把Adonai翻译为Kyrios,意思是“主”。公元6-10世纪时犹太人的Masoretes学者们为了便于朗读,从Elohim 或者Adonai 选择了eoa三个元音分别填入缺乏元音的辅音缩写内,因此雅赫维JHWH就讹传为耶和华Jehovah,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泛滥,持续讹传达1500年之久;19-20世纪之交的西方基督教学者才发现并订正了这个大错误。(Cf.,Kenneth Barker ed., The NIV Study Bible, the Notes of Ex 3:14~15;Dt 28:58,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Grand Rapids, Michigan, USA, 1985.)
Zeller, Eduard爱德华策勒尔(1814-1908):德国古典学家,曾经撰写了一本古代文献学说史,并几次修订,至今仍在沿用。
Zeno of Citium基体昂的芝诺(约公元前335-前263年):也叫Zeno of Cyprus,出生塞浦路斯的Citium镇,青年时代曾在雅典的阿卡德米留学,从公元前300年开始在雅典创立斯多亚学派Stoic,因为斯多亚一词源于希腊文Stoa Poecile (Poikile),意思是有刻画的门廊,故名。芝诺常在此讲学,因此芝诺派又称画廊学派。芝诺特别重视理性reason,反对激情passions,反对以追求快乐为人生目的,主张安分守己,清心寡欲,甚至苦行。这种思想对早期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基于宇宙理性原则,芝诺派提出建立超越城邦、种族界线的宇宙(世界)国家,人人平等,这种天下一家的融合思想深受后来罗马皇帝们的青睐。
Zeno of Elea [意大利南部] 埃利亚的芝诺(约公元前490-前430年):希腊哲学家,唯心主义埃利亚学派Eleatic school在公元前5世纪的代表人物。
Zenodotus of Ephesus以弗所的兹诺多德:古希腊语法家,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首任馆长,以校订古希腊诗歌(特别是荷马史诗)著称。
Zielinski, Thaddeus 塔豆斯切林斯基(1859-1944):波兰古典学者,对西塞罗的辞章文采别有研究,被纳粹杀害了。
Zoilus 佐伊卢,诽谤过荷马的古希腊诗人。
Zoroaster琐罗亚斯德:公元前6世纪波斯的宗教先知,琐罗亚斯德教创始人,其身世不明
Zoroastrian [伊朗] 索罗亚斯德教徒
Zoroastrianism n.索罗亚斯德教, 拜火教, 祆xiān教, 火教, 火祆教, 明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伊朗 [古代波斯] 宗教,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因为他们的宗教崇拜仪式以崇拜火焰为特征,故名。他们宣扬神有善、恶二者,正义、光明等为善神的特征,死亡、灾祸与黑暗则为恶神的特征。善神是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ā),恶神是安格拉 曼纽,善恶不断斗争,阿胡拉玛兹达必获最后胜利。人类应该帮助善神战胜恶神。要战胜恶神,必须遵守戒律,即不说谎和保持纯洁。今伊朗、印度还有信徒。祆xiān教的祆字左边是“示”偏旁而不是“衣”偏旁。而绝大多数图书都错误地用棉袄的“袄ǎo”字地代替了这个冷僻的“祆”字,由此即有“拜火教”讹传为“棉袄教”之虞!!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