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榷] 童秀春中进士时间考辩

http://www.yantan.cc/bbs/viewthread.php?tid=76955&extra=&page=1这个帖子中收录了童秀春的墓志。其回帖中有人质疑:一般是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但这个个案特殊:丁未成進士,庚戌才點翰林院庶吉士,等于跟在后一届进士考得的庶吉士(要是丁未考的庶吉士就跟李鸿章同学了)咸豐壬子散館,也是跟的下一届,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形。难道是“留级”了?

    那么,童秀春中进士并点庶吉士到底是哪一年呢?

    我们查朱保烱等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在“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1847)”张之万榜中,并没有童秀春的题名,该榜二甲第三十六名为李鸿章。而在“道光三十年庚戌科(1850)”陆增祥榜中,三甲第七名为童秀春。


    据此我们可以认定,童秀春中进士应该是在道光三十年,而不是墓志所称的道光二十七年(即丁未年)。
   
    那么墓志中“丁未成进士,庚戌点翰林院庶吉士”的说法又如何解释呢?

    我们知道,按清代科举制,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必须进行一次覆试,覆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列等者即准参加殿试。殿试名次的排列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传胪后颁发上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殿试传胪后五日,在保和殿举行进士朝考,以选拔翰林院庶吉士,称馆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庶吉士的录取要综合覆试、殿试和朝考三次考试的成绩等第,而以朝考成绩为主。这个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会试→覆试→殿试→朝考。

    据民国《宁乡县志·故事编·第十先民传·企石童氏翚及秀春光泽锡焘传二十一》的记载,童秀春“道光丙午雋北闱,明年成进士,覆试以误停殿试。庚戌朝考入翰林。散馆,授职检讨。”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端倪。我认为,这里“明年(即丁未年)成进士”的说法跟墓志中“丁未成进士”的说法一样,都是错的,其实应该是“丁未成贡士”。童秀春应该是丁未年(道光二十七年)会试就考中贡士了,但在覆试中不知为何出现失误,以致被罚停殿试。因此不得不等到参加下一次殿试(即道光三十年庚戌科),并考中三甲第七名,这样“庚戌点翰林院庶吉士”的情况也就顺理成章了。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2-5-24 13:54 编辑

嗯,这么一说,就可以说通了。

说明一下:举人参加会试考贡士,可能要十取一,而考取了贡士再参加殿试,录取为进士,一般是全部录取,只不过名次有好坏,二甲三甲,还是一甲中状元探花,所以经常会试通过,考取了贡士,就被认为中进士了,但实际有时有意外,好比说取了贡士,还没参加殿试,突然丁忧了等等,就只能丁忧期满跟着三年后下一轮贡士考进士。康熙年间还有跟着下一轮殿试,考中状元的,乾隆年间,规定跟着下一轮殿试的,不许中一甲,也就是说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荣衔要留给本届考生。

也有没参加会试中状元的,清光绪的帝师状元翁同和的侄子就没参加过会试,皇帝送了他一个贡士,也就是参加殿试的机会,他居然一举夺魁,中了状元,成就叔侄两状元的佳话。其实他连举人都没考过。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