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几则联话(抄自旧报)

本帖最后由 铁树朱蕉 于 2012-11-6 10:30 编辑

自学集联

1913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立志成大学问,将来担当国家之重任。他曾写下这样一副对联用以学习自勉。联云: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这副对联原出自明代著名学者胡胥仁手笔,原对联是:“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悼念易咏畦挽联

19155月,毛泽东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他的同学、莫逆之友易咏畦因病不幸去世。毛泽东非常悲痛,写了一首五言古诗悼念:“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表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涤荡谁氏女?安得辞浮贱!”诗意是讲日俄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只能靠我们这一代执剑杀敌,担当起国家民族兴亡的重任。毛泽东还亲自撰写了一副悼念挽联。联曰: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奇花初茁,待因君去尚非时。

鼓动佳联

19186月,毛泽东在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被聘作为该校附小主事(即校长)。当时第一师附属小学教员请毛写一副对联。联云:
世界是我们的;
做事要大家来。

天下无桥长此桥

福建晋江安海镇,天下第一长桥,名“平安桥”,又名“五里桥”,因桥长五里也。桥横跨晋江、南安二县交界的海湾上,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建成。桥全长2251米,宽5.3米,全用巨大石板铺架,最大重达25吨,桥墩以条石砌成,有四方形成单边或双边船形,工程浩大。为古代世界上最长的石桥,闻名中外,桥上筑有“水心亭”、“中亭”、“宫亭”、“雨亭”、“桥亭”、中亭上有联云:

世界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天下黄河第一桥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之一,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数千年来依靠皮筏、木船横渡两岸,惊险万分,所以有“天下黄河不架桥”(不能架桥)的谚语。
朱元璋统一中国,大将徐达坚决要把桥架上黄河。洪武年间(1368——1398)首先在兰州城北通济门外的黄河两岸,打下四根大铁柱,用130丈的六根粗铁链连接两岸,河中并列大木船24艘,两端牢牢系在铁链上,船上铺设木板、栏杆。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咆哮奔腾、惊险万端的黄河上建起的第一座大浮桥,名曰“镇远桥”。每年隆冬黄河自成冰河,必须先将木船拆除。数百年来,因袭不废,真是千夫踊跃,万民云集。
福建梁章巨题桥联云:

天险化康衢,直如海市楼中观不住法; 河壖开画本,安得云梯关外作如是观。

云梯关为黄河入海这要区,有河神庙,清查九峰观察题联云:

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一道桥。

由于黄河水流湍急,波浪滚滚,数次冲毁浮桥。因这里是通往“河西走廊”、青海、西藏、“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不能一日中断。咸感浮桥诸多不便,改建铁桥的呼声日益高涨。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甘肃巡抚升允,鉴于此桥对交通的重要性,经各方面募得白银306000两,委托德商承建,现存的这座大铁索桥,至宣统二年(1910)六月落成。桥长70丈,宽20.24尺,共5孔,仍名“镇远桥”。两端筑有“三边利济”、“九曲安澜”两块大石碑,与铁桥形成极为壮观的景色!这位清末不多见的满吏,硬是顶住了无能昏庸的清廷非议,全力以赴,为人民做了件好事,至今还牢记在人民的心头。
自学集联

中亭上有联云:

世界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此长桥

铁树朱蕉 发表于 2012-11-5 19:45
似乎脱一字。想不出是什么字。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

    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2-11-5 21:37 编辑

哦,应该就是这样了。不是仅脱了个字的问题,还有两字字序反了。我光顾着想加一个字进去,难怪凑不对。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天下黄河第一桥是这座桥吗。不叫镇远桥,叫中山桥。是改名了还是另有一座呢。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即使在地狱,也要把它变成天堂
本帖最后由 铁树朱蕉 于 2012-11-6 10:32 编辑
似乎脱一字。想不出是什么字。
邱晓云 发表于 2012-11-5 20:25
不好意思,抄错了,太马虎了,已经改正了。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