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王尔德、施特劳斯与莎乐美

王尔德、施特劳斯与莎乐美
——歌剧中的历史

 

   韩斌

    《莎乐美》是一部遭遇坎坷的戏剧,而它的作者奥斯卡·王尔德更是英国戏剧史上一位离奇、矛盾的争议人物。奥斯卡·王尔德1854年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父亲威廉·王尔德爵士是爱尔兰的名医,也是爱尔兰科学院的主席,王尔德的母亲是著名的诗人,出身这样一个家庭使王尔德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20岁时,王尔德以古希腊文第一名成绩进入牛津大学,成为当时的新闻之一,然而,两年后王尔德家庭遭遇巨大变故,父亲突然去世,只给家里留下微薄的遗产,母亲不得不变卖家产度日。王尔德的思想开始产生变化,从牛津毕业后,王尔德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经过大量创作实践和理论阐述,王尔德终于成为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王尔德是一个自视相当高的人,1881年首次访问美国时,当海关官员问王尔德有什么东西需要申报上税时,王尔德回答说:“除了我的天赋,我没有什么可以申报的。”但是王尔德却常常堕落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他提出过“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主张艺术家可以不受伦理规范的限制,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晚年的王尔德因为同性恋而被流放,直至去世情境惨淡。王尔德才思敏捷,动笔速度很快,然而,他又以好逸恶劳闻名,成名之后他写的越来越少,说的越来越多。王尔德生财有道(他的太太劳埃德相貌平平,不过家道殷实,王尔德娶她完全是为了银行里每年固定的利息),每场演讲收入都高达数百英镑,可是他却挥金如土,少有积蓄。

    王尔德善于写喜剧,《莎乐美》其实并不算他最成功的作品,但是,却是名声最大的,这当然得益于后来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可是,戏剧原作本身也不容忽视。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与《马可福音》中都有关于莎乐美的文字,不过,都很短。在《马可福音》里面,只有第六节21-29讲述了莎乐美的故事,

   

    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摆设筵席,请乐大臣和千夫长,并加利利作首领的。希罗底的女儿进来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欢喜。王就对女子说,你随意向我求什么,我必给你。又对她起誓说,随你向我求什么,就是我国的一半,我也必给你。她就出去,对她母亲说,我可以求什么呢?她母亲说,施洗约翰的头。她就急忙进去见王,求他说,我愿王立时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我。王就甚忧愁。但因他所立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辞。随即差一个护兵,吩咐拿约翰的头来,护卫兵就去在监里斩了约翰,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女子,女子给她母亲,约翰的门徒听见了,就来把他的尸首领去,葬在坟墓里。

   

    从这段经文中,我们起码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提出砍下约翰头颅的人并不是莎乐美,而是她的母亲希罗蒂娅,这也许就是后世艺术家总把目光集中在复仇的母亲希罗蒂娅身上的直接原因。

    莎乐美的故事早就受到画家们的垂青,不少画家都以这个题材进行过创作,但是,文学家对莎乐美的故事就显得不那么热衷了,《圣经》上的文字很短,难以铺陈叙事作成文章。直到1842年,德国诗人海涅在自己的诗歌中才引用到这个故事,而且他的侧重点也是在莎乐美的母亲希罗蒂娅,因为正是她为了复仇才出了砍下约翰头颅的主意。

    19世纪下半叶,希罗蒂娅或者莎乐美的故事开始在巴黎流传,即刻引起了好联想的法国艺术家们的关注,1876年画家古斯塔夫·莫罗 展示了自己的油画《莎乐美与希律王》,1877年,小说家福楼拜 写过《希罗蒂娅》(Herodias)等等,这个故事占据了巴黎诗人、画家和小说家们的头脑。

    作曲家中,第一个对莎乐美故事感兴趣的人是马斯涅,1878年,他曾经委托自己在意大利的出版商里科蒂帮助物色一个有关莎乐美或者希罗蒂娅的脚本,1881年,马斯涅完成了歌剧《希罗蒂娅》,但是没有取得成功。

    1893年,奥斯卡·王尔德创作了诗剧《莎乐美》,此前,他看过马斯涅的歌剧,也许这是他着手创作的直接原因。王尔德使用了法语来写,但是,在英国保守的清教徒的社会氛围下,这部诗剧依然遭到了禁演。据说,当时王尔德曾经扬言如果《莎乐美》在英国遭到禁演他就要离开英国定居法国,不幸的是,铁石心肠的检查官还是无情地将《莎乐美》打入冷宫。不过,让王尔德真正大跌眼镜的是,在巴黎《莎乐美》同样被舞台抛弃,许多剧院都不接受它的演出,王尔德为此苦恼不已。

    1895年5月,因为被控同性恋王尔德得到了苦役两年的惩罚,此时他的生命已经接近终点。然而,出乎王尔德意料,《莎乐美》居然在德累斯顿得到了上演的机会,皇帝似乎很宽容这部难以见容于老派天主教徒的戏剧,理查·施特劳斯正是在德累斯顿观看了《莎乐美》从而引发了创作歌剧的念头。可是,《莎乐美》似乎有着被禁演的坏运气,即便是被改编成歌剧之后情况也没有好转,在奥地利它始终遭到禁演,直到1918年帝国土崩瓦解之后,马勒才找到了上演的机会,而在大都会歌剧院,《莎乐美》也遭遇了预定上演计划被迫取消的尴尬局面。

    王尔德这部戏之所以犯众怒的原因很多,首先,他肆无忌惮地改变了《圣经》中的情节,把重点放在了极力渲染莎乐美的变态心理,强调感官刺激和瞬间强烈的情感流露。这样作虽然达到了王尔德自己的审美需求,却引来众多卫道士的痛斥,而且,王尔德笔下的莎乐美简直丧尽天良,寡廉鲜耻,面对约翰表现出种种令人作呕的丑态,特别是那个最后与死人头颅的吻,太鲜辣刺激,使当时的观众难以接受。

    其次,就是那个要命的薄纱裸体的莎乐美造型,当时,王尔德结识了来自危地马拉的青年外交官兼作家卡利洛,或许在受到卡利洛激进艺术观念的影响,王尔德改变了主意。有一天,王尔德问卡利洛:“你想过吗?如果她裸体会怎样?是的,彻底裸露,身上披着层层薄纱,脖子上缠绕着宝石?”于是,莎乐美那个惊世骇俗的新造型问世了。排练时,人们在为莎乐美的着装犯愁,王尔德不假思索地回答:“绿色,就象那种外国的蜥蜴!”

    至于理查·施特劳斯创作《莎乐美》就要从维也纳的一个名叫安东·林登的诗人说起了,他把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编成了韵文诗歌的脚本,这位林登在1898年曾经为理查·施特劳斯写过一首歌词。诗人林登满怀信心地把诗稿交给理查·施特劳斯过目,然而作曲家并不满意诗人那有些随心所欲的改编,此前理查·施特劳斯曾经读到过《莎乐美》的法文剧本,他认为在这个剧本的基础上改一个歌剧脚本是完全可行的,不久他读到了赫德维希·拉赫曼翻译的《莎乐美》德文版本,理查·施特劳斯对此倍感兴趣,在他的提议下歌剧脚本删去了作曲家认为“不够激动人心”的内容,删除的篇幅约占全剧的三分之一。

    理查·施特劳斯需要一个直奔主题的开头,于是他舍弃了序曲直接写了第一段歌曲《莎乐美公主今晚多么美丽》。理查·施特劳斯决意将《莎乐美》完全限定在精神世界的范围里,不需要过多的情节交待与群众场面,他使用了异国情调的和声、缤纷多彩的旋律与丝绸般闪烁的复杂动机。他还特意为希律王与约翰设计了两个性格上完全相反的动机。

    “实在太难了!”在首次钢琴伴奏的排练时,许多德累斯顿的歌唱家都表示他们无法演唱如此高难度的作品,唯一例外是扮演希律王的捷克男高音歌唱家卡尔·布里安,他表示他完全能够领会作曲家的意图,理查·施特劳斯曾经解释过自己的声乐创作风格是:“带拍子与旋律的说话的戏剧,经常表现为乐队华丽织体与复调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

    歌剧院上至歌唱明星下至双簧管演奏员都表示了不同程度地对《莎乐美》的抗议,只有指挥家恩斯特·冯·舒赫(Schuch, E.)表现出对作曲家绝对的信任,不管人们是在大街上堵住他谩骂、抗议还是在背后嗤笑诋毁他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1905年12月9日,这一天可以永远载入现代音乐史册,《莎乐美》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首演。

    那天理查·施特劳斯就坐在舒赫身边,当最后一个和弦落定,一切归于死亡的永恒寂静之后,理查·施特劳斯起身面向观众说了一句:“我非常荣幸!”观众迅即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

    首演之后的评论可谓五花八门。科西玛·瓦格纳认为作品是“疯狂的”,是理查·施特劳斯痴迷异国情调的又一经典例证。作曲家的父亲在首演之前几个月去世,他在世时曾经听儿子为他演奏了《莎乐美》中的一些片断,父亲告诉儿子:“音乐太神经质了。我感觉好像有一只金龟子在我的裤管里折腾那样难受。”扮演莎乐美的女高音歌唱家玛丽亚·维蒂西抗议剧中那段出名的“七层莎舞”,她说自己是个有身份的体面女人,拒绝演出这种暧昧、淫秽的舞蹈,最后演出时这段舞只能安排一位芭蕾舞女演员来作替身。

    理查·施特劳斯贪财是出名的,他认定《莎乐美》能够成为流芳百世的杰作,于是他给出版商弗斯特纳开出了个惊人的天价,他索要60000马克稿酬,当理查·施特劳斯的父亲得知这个要价之后对儿子说:“好歹留点谦逊吧,这个价让出版商一分钱都赚不到了!”事实证明出版商接受这个天价是非常值得的,因为《莎乐美》为弗斯特纳带来的利润远远不止他在1905年支付过的这60000马克。

    20世纪关于《莎乐美》的最后一段重要插曲来自纽约,1907年1月22日《莎乐美》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度演出,事后遭到舆论围攻,以自由精神著称的美国居然表现的如此保守出人意料。1月27日,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艺术委员会与纽约中产阶级代表的坚决反对下,大都会歌剧院被迫取消《莎乐美》的演出,并且偿付全部预售票款,此举成为20世纪音乐史上的一次笑柄。

    如今,终于再也不会有人为了莎乐美到底穿几层纱而苦恼了,这也许正是20世纪带来的进步吧!

深潭滩边戏流水,常把虾米当龙王。
都柏林人多才子.
坚强起来,才不会丧失温柔。

12世纪英语传入爱尔兰,爱尔兰作家用英语进行创作则始于13世纪。源于其悠久的文学传统,爱尔兰培育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其中有四人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诗人叶芝(1923)、剧作家肖伯纳(1925年)、剧作家贝克特(1969年,代表作《等待戈多》)和诗人希尼(l994年)。此外著名文学家还有《格力佛游记》作者斯威夫特、19世纪唯美主义代表王尔德和代表意识流小说最高成就的《尤利西斯》作者乔伊斯。

坚强起来,才不会丧失温柔。

分享阅读

 
在读书论坛里有一个《余凤高:王尔德写<莎乐美>》 和 《莎乐美》的全剧本.
 
坚强起来,才不会丧失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