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原创首发]清风明月本无价——苏舜钦与沧浪亭


 清风明月本无价

                                ——苏舜钦与沧浪亭

 

 

 

 

沧浪亭,一座以亭命名的苏州最古老的园林。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因感其原址高爽静僻,野水萦洄,遂以四万钱购得,始在水旁筑亭,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亭曰沧浪亭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沧浪之歌》,也叫《孺子歌》。本是一首楚地流传的民间歌谣,却因屈原忠而被谤,流放泽畔,脸色苍白,形容枯槁,一副众人皆醉,惟我独醒的样子。隐归江湖的高人沧浪渔父见此情景,甚是怜悯,就唱赠屈子,以抚慰其心灵。

    不晓得,那穷途末路的屈子,听歌后觉悟没有。

    看来没有觉醒,也没有回头,不然就没有今天我们年年端午吃粽子,岁岁观赛龙舟的份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春秋之际,孔子对山水锺爱,已提升到礼乐的高度。然而,殊不知这仅仅是理想社会山水象征。

在现实社会景象多是穷山恶水。官场之上虽说常态为不露山不显水的一团和气,却时常于关键之时暗藏险峻,他人地狱,载舟覆舟,旦夕之间。

因此,战国末期的屈子自沉及后来的无数人间悲剧。

泪水归泪水,痛苦归痛苦。饭是要吃的,觉是要睡的,人是要活。于是,亦有《沧浪之歌》的民间生存智慧,亦生出了人间的沧浪情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流水为时间的象征,沧浪水更是社会之暗喻。

在时间面前,人为逆旅、过客;在社会面前,人多为蚁蝼、鱼虾。

不甘于随波,不甘于逐流,而《沧浪之歌》则为江湖隐逸截断众流的处世之道。既然时代沧浪之水是没有办法改变的,社会沧浪之水是没有办法逃离的,但在清浊之间却自有作为个体的人处世选项:濯缨濯足取适兴。

 实际对自然山水与社会山水的有最深刻认识,自己也屡败屡战的,常常作丧家之犬的孔子也曾教导学生说:“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不要忘记,孔子曾专门收集,整理过春秋民间歌谣的。因此,他老人家上面那番教诲,可以看作是《沧浪之歌》的语录体。

现在,我们可以界定《沧浪之歌》具有哲学层面的双重含义:一指作为客体的“水”是有清有浊的;又指作为主体的人利用“水” 的方式是多方面,既可以正面利用,也可以反面利用。

 从现代眼光考察,沧浪哲学,既不是倦缩于木桶里晒太阳的犬儒主义,也不类于现代西方的僖皮士或雅皮士,而是从东方智慧生发出来的栖止于自然山林或城市山林的,以个体生命在体验进行竹院引清风,蕉窗上明月,蛙鸣野池塘;清泉石上流,独坐幽篁里,抚琴复长啸的种种视听行为的同时,以庄子养生齐物方式,整体把握审美体验宇宙万物天地灵性而修养丰富开拓提升自我宏阔之精神境界。

 濯缨与濯足,入世与出世;儒道互释,道儒互补。让那些具有通识人格的中国知识精英们,在或专制高压或太平盛世的绵延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居江湖之远,逆境顺境,皆能泰然自若,泰然处之。究其原因,皆缘于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

《沧浪之歌》:水清濯缨,水浊濯足。一个宜字了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5 15:19:31编辑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沧浪亭,最先缘起于一场北宋官场纷争。

中心人物苏舜钦(10081048) 北宋诗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自曾祖时移居开封,他实际上生于开封。祖父苏易简,宋太宗时参知政事。父苏耆,官至工部郎中、河东转运使。

从人物简历看,苏舜钦出身于官宦世家。

祖父苏易简(公元958997),字太简,绵州盐泉县(今属四川三台)人,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状元。曾任通判、知州、右拾遗、知制诰;因于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迁中书舍人,充承旨。续唐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献,尤其深受北宋太宗皇帝赵匡义的隆恩眷顾,曾有亲赐御制诗《赐苏易简》二首,这里录一:

翰林承旨贵,清净玉堂中。应用咸依式,深严比更崇。归家思值日,入内集英风。儒措门生盛,高明大化雄。

既为嘉许苏家爷爷的工作成绩,赐诗就写得十分公文格式化,没的一点生气。太宗皇帝为开国皇帝太祖之弟,因此诗的语言大而化之。不过从诗中可以读出在皇帝眼中,苏家爷爷绝对是一位循规蹈矩的皇家公务员。有此御制诗,对于苏家的荣耀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皇帝的一等秘书,苏家爷爷当然在工作之余也写一些诗词调节情绪,消除疲劳。

如《潼川夜渡》:

清流深夜渡,候吏戴星迎。不见荒城色,惟闻孤棹声。两行蜡炬静,一叶彩舟轻。何处渔家火,遥遥隔岸明。

潼川,四川涪江,流经绵州(绵阳)、梓州(三台)。估计这为苏家爷爷锦衣还乡之作,瞧那老头子的一派得意之情。

苏舜钦的父亲苏耆,以父荫为宣节校尉,授秘书省正字。后官至工部郎中、河东转运使,显然是一个肥差。

有这样的功名的爷爷、福禄的父亲,作为官宦子弟苏舜钦没有落为纨绔子弟,这可能是家风所致。苏舜钦22岁时,因父亲官职而得以补太庙斋郎、荥阳(今属河南)县尉,景佑元年(1034)进士。历任蒙城(今属安徽)、长垣(今属河南)县令。

苏舜钦的社会的关系也相当不错。

他的岳父杜衍,为宋仁宗时庆历四年(1044)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为宰相。

他的最要好的挚友为欧阳修和梅尧臣。他在青年时就很有文声,不顾流俗耻笑,和穆修一起提倡古文,比尹洙、欧阳修等开始作古文还早。

在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中,以欧阳修为首,梅尧臣与苏舜钦为紧随其后的三驾马车。

因此,欧阳修《苏学士文集序》说“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高度推崇他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地位。

如此,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总是也欧阳修、梅尧臣如影随形的。

苏舜钦在政治上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杜衍、富弼等人延揽人才,准备实行新法。苏舜钦是杜衍的女婿,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

不过,他的性格与政治态度绝不同于爷爷那样温情主义,他的许多上皇帝书和上执政大臣书,打破了骈四俪六的束缚,文笔犀利,议论激烈,抨击弊政,往往就当时的政治事件和现实问题直抒己见,要求改革,多有性情火爆,言词激烈的政论文。

欧阳修后来在其《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中,对自己这位好友盖棺定论时,说:苏舜钦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

苏舜钦以诗和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实际他们的性格放检不同调,诗风也很不一样。苏舜钦虽曾以会将趋古淡自勉,但他的诗终究是粗犷豪迈的,和梅尧臣的委婉闲淡显然不同。梅诗对朝政的时弊针贬是比较和平含蓄的,而苏诗指陈时弊,则直截痛快,略无隐讳。如《城南感怀呈永叔》,直写见闻,一方面是人民在严重灾荒下,被迫采毒草充饥,以致十有八九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而另一方面则是高位厌梁肉,坐论搀云霓!

著名的《汉书佐酒》的掌故,也颇能描绘他的性情:

宋代著名诗人苏子美豪放好饮,在岳父杜衍(北宋大臣)家,每晚读书,要饮酒一斗。
   
一次,杜衍暗暗观察苏子美读书,苏读《汉书。张良传》,至张良刺秦王而打着副车时,击掌说:“太可惜了!没中!”遂满饮一大杯。又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与刘邦会于陈留段,拍案说:“君臣相遇,其难于此!”又举杯满饮。杜衍笑了起来,进去对女婿说:“有这么好的下酒菜肴和果品,饮一斗也不算多呀!”

性格决定命运。正当苏舜钦准备有所作为之时,一桩小事让他马失前蹄了。

时有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反对政治改革。时值进奏院祀神,苏舜钦按照惯例,用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置酒饮宴。王拱辰诬奏苏舜钦以监主自盗,借以打击范、杜。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与会的名士十余人同时被贬逐。被废后离去开封。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舍以处。”(苏舜钦《沧浪亭记》

这就是说:我苏舜钦因为获罪而遭贬,乘船南游,在吴地旅行。起初局促在屋子里。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得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不能办到。

失之桑榆,得之东隅。苏舜钦的如此遭劫,反而为我们留下一座千古名园和千古园记:沧浪亭与《沧浪亭记》。


 

今天的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人民路东侧沧浪亭街3号,与苏州大学南区相对,与文庙碑刻博物馆隔街相望。北和东北部临水。面积165亩,内小池013亩,园外水面73亩。是苏州古典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

沧浪亭古朴幽静,在苏州诸园中别具一格。苏州园林大都以高墙四围,自成丘壑,屏蔽外界。沧浪亭则外临清池,一泓清水绕园而过,河流自西向东,绕园而出,流经园的一半。此种布局融园内外景于一体,借助于积水弥数十亩的水面,扩大了空间,这种借景的手法营造出了园林景观的层次,给人以幽远空静的感觉。沿水傍岸装点曲栏回廊,布置假山古树,临水山石嶙峋,其后山林隐现,苍蔚朦胧,仿佛有山林余脉绵延远去,体现出园景苍凉郁深、古朴清旷的独特风格。

沧浪亭布局开畅自然,巧于因借,通过复廊,将园外萦回之葑溪纳入园景,是苏州园林中唯一未入其园而先得其景的佳构。沧浪亭入园本为横亘东西的土丘,土石相间。筑园之后,山体东西隆然而卧,用黄石抱土构筑,是土多石少的陆山,山上石径盘回,林木森郁,道旁箸竹被覆,景色自然,具有真山野林之趣。          

至于园林建筑环山随地形高低布置,绕以走廊,配以亭榭。

山顶之上,有小亭一座,名沧浪亭,亭为四方形,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山野气氛极为协调。亭旁大树数株,均为百年之物。亭柱上镌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是后人集欧阳修与苏舜钦的诗句所得。隔水远望,亭檐飞出于复廊之脊之上,翼然突兀,高逸遁世之意油然而生。

而当初宋代之时,苏舜钦所看到则是另外一番没有打磨的粗糙景象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六十寻,三向皆水也。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 佑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苏舜钦《沧浪亭记》

他说:一天路过学宫,向东看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胜概。我喜爱,来回地走,于是用钱四万购得。

可见沧浪亭园址最早来历为,五代吴越国王钱俶妻弟孙承,于宋开宝二年(969)任中吴军节度使,曾于此处营建别墅,一说广陵王钱元璙池馆。
    明杨循吉:《吴邑志》记载:既积土为山,因以潴水,弥数十亩,傍有小山,高下曲折与水相萦带,或云池古王僚所凿

面对这一片蚊虫孳生的积水,草树乱长的荒疏之弃地,苏子美竟怦然心动,他左右踱步,上下踏访……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看来当初,苏舜钦仅以四万青钱购得此地时,心之激动、之兴奋、之狂喜,几乎不能自己了。

他独具慧眼,于砺璞之中窥测出灵玉了。

沧浪亭,与可园苏州的郡学——清代为正谊书院——今为苏州大学南区相邻,和苏州文庙隔街相望。可见沧浪亭的地脉与苏州的文脉交汇。

筑亭后,苏子美亦有诗《沧浪亭记》、《独步沧浪亭》,有诗《水调歌头。沧浪亭》;

在沧浪亭落成后,第一个做出评价的人是欧阳修,他应邀作了长诗《沧浪亭》,其中有名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值四万钱”。在朝贺老友的同时,也心生一丝羡慕:这么好的东西,竟让你买得如此便宜。后来,传说苏子美将欧阳名句“清风明月本无价”挂做沧浪亭柱楹联的上联,以征下联,久不得;一天倒是他本人新吟一首《过苏州》,诗中有佳句“近水远山皆有情”,忽然他茅塞顿开,将此句移作下联而成了天衣无缝的妙对。

好友梅尧臣也有诗相贺。

沧浪亭,有这样的文坛巨擘的喝彩,有这样优雅的诗文推波助澜,在当时就声名远播了。

后世也不断涌出有关沧浪亭的诗歌文图。名气大的有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沧浪亭记》、明仇英《沧浪渔笛图》和清初王翬《沧浪亭图》、清佚名的《沧浪亭记》……

嘈嘈切切,急雨私语,幽愁暗恨,飞珠溅玉,于是形成了一道中国文人独特的沧浪美学之彩虹,一道中国园林独特的沧浪文化之丽景。

至于,当初苏子美在河边构筑一亭,欲借《沧浪之歌》中超脱世俗名利的清高意境,取名曰沧浪亭;他本人也是“时榜小舟,幅巾以往”,想在此清幽宁静的山水氛围中,让人感到“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

归去来兮,避世?遁世?但,沧浪亭毕竟不是桃花源,苏子美难做陶渊明啊!

在隐逸时期,苏舜钦终究没有真正做到“安于冲旷,不与众驱”,他积习太深,他心性太重,他状貌奇伟,他肝火太旺。他无法冲旷简淡,他的愤忿时时发生。江山易改,心性难移啊。

老友欧阳修在那篇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里记述说:君携妻子居苏州,买木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大涵肆于六经。而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狎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居数年,复得湖州长史。庆历八年十二月某日,以疾卒于苏州,享年四十有一。”

呜呼哀哉,享年四十有一,苏子美的人生历程戛然而止。

而且,这篇墓志铭的由来也是相当令人泣泪的。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一开头,欧阳修就记叙了作文缘由: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自君之丧,布衣蔬食,居数岁,提君之孤子,敛其平生文章,走南京,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犹可伸于死。’其父太子太师以告于予。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与其所以屈伸得失,以深诮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且悲君之不幸。其妻卜以嘉?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又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间,犹可伸于地下。”于是杜公及君之子泌,皆以书来乞铭以葬。”

在至爱亲人的眼里,出身官宦人家的苏子美,虽说诗词文章妙传天下,却可怜兮兮的屈生于人间世道!

惜哉!苏子美。

看来,苏舜钦的隐逸生活过得一点也不轻松,更谈不上高蹈了。要做隐归江湖高逸遁世何其难也,何况,当初苏子美的归隐,不似陶潜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归去来兮。近水远山对于他来说究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心的。
   
苏子美筑园了沧浪亭,他却没有悟透沧浪亭,没有参透沧浪亭。

 

真正让沧浪亭做到“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却是清代民间才子沈复,沈三白。所著的《浮生六记》描述:

当年他曾与一位芸姑娘,结成伉丽后,曾“卜居沧浪亭畔,颇擅水石林树之胜。每当茶熟香温,花开月上,夫妇开尊对饮,觅句联吟,其乐神仙中人不啻也。”(《浮生六记。序二》)

他们夫妻曾在沧浪亭侧专赁一间房屋,作一月盘桓,清凉消夏。或学邻老垂钓于柳荫深处,或登土山观晚霞夕照,随意联吟,或设竹榻于篱下,虫声四起,邀月对酌。“三鼓归卧,周体清凉,几不知身居城市矣”,直抵达了沧浪亭内锄月轩挂的那幅联的境界:乐山乐水得静趣,一丘一壑自风流。

那是一个在民间新风渐吹,新潮渐行的吴俗苏州。一夜晚,三白、芸娘、还有与三白有杯酒交的船家女素云,三人于吴江太湖湖口万年桥下,待月乘凉,饮酒歌唱,以续沧浪韵事。

后寄居鲁姓友人家,“越数日,鲁夫人误有所闻,私告芸曰:‘前日闻若婿挟两妓饮于万年桥舟中,子知否?’芸曰:‘有之,其一即我也。’”

夫妻过的 “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的日子,虽不富贵,却是风雅,真真切切恩恩爱爱有诗有画有情有趣的。

如果用今天眼光来打量:这对才子才子妇,真正过的是一种后现代的休闲生活方式:我们在雕花木窗下,喝碧螺春与糯米酒,写出使洛阳纸贵的诗,过一种叫沁园春或如梦令的幸福生活。

如果说陶潜的主动弃官,子美是被动丢官,对于天下的清风明月近水远山,他们毕竟为迷途知返,一官归来,藕断丝连。

白云悠悠,绿水青青,长笛鸣琴,瑶华境界。岂如在民间不为声名利禄所累所系,做一双成对的蝴蝶鸳鸯,沈三白与芸娘他们这般的自在自然自由呢?!

 


在《沧浪亭记》里,关于苏子美当初怎样筑园的文字不多:“构亭北,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隅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宜。”

换成今天的话说:构亭北,名号“沧浪”。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让人看得明白真切的,是在苏子美当初筑园时,沧浪亭并没有设置于今天的山林之巅,而在北部土丘傍水的地方。

那么今天的沧浪亭是在什么时候从水边跑到山上的呢?

原来在康熙初年,官家于园西部建苏子美祠。三十四年,苏州巡抚宋荦以该处又沦为荒墟,复构亭于土阜之颠,筑步碕廊与轩室数处,其名多取自舜钦诗文中,临溪建桥作入口处,名为重修,实同再创。

由此可见,沧浪亭的位移,也从另一种角度证明:历史的真实不同于历史的记录,真实中的彼地彼时彼貌与记录里的此时此地此貌,是存在着多么大的差距呀。

其实,沧浪亭在中国园林史上的位移也不是孤例,今日会稽山上的兰亭也曾是位移之后的位置。

在山,在水,乐山,乐水,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美学了。

至于那今日被称为堪称姑苏一绝的,园中五百名贤词。可以说与当初的沧浪亭更是没有一丁点关系。那是后来沧浪亭在乾隆年间几乎成了皇家别馆,乾隆帝南巡屡驻此园,在园南部曾筑拱门并有御道道光八年(1828),巡抚陶澍于园南部建五百名贤祠。官绅文士时常宴客观剧于此。

“清风明月本无价”的沧浪亭,可是让那帮官绅们砍得伤痕累累了,格调全非了,大鱼大肉,杯盘狼藉,喧嚣尘上,通宵达旦,俗不可耐。

如此做法,连民间的布衣都看不下去了。嘉庆年间潜庵《苏台竹枝词》云:新筑沧浪亭子高,名园今日宴西曹,夜深传唱梨园进。十五倪郎赏锦袍。

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布政使应宝时、巡抚张树声重建告竣,费615万余工,张撰记,门额为五百名贤祠”(应氏后人称应宝时题)。亭仍建假山巅,其余轩榭亭馆多仍旧名,增筑看山楼和形制恢宏的明道堂,诸堂构以廊贯通,这一格局基本保持至今。当时明道堂对面筑有戏台(瑶华境界),左右有观剧长厢,规制甚壮。

一座清风明月近水远山的高逸遁世的沧浪亭,热闹起来了。

可见饱食终日的官僚们前仆后继,不惜余力对于沧浪亭的美学与哲学的反讽、颠覆,其杀伤力与后来太平天国战争中园毁不可指识的情景犹为相似。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苏子美近九百年之后, 沧浪亭仍然是苏州园林中,惟一无高墙四合,园外景与园内景相互沟通,只有遮掩,没有阻截,半虚半实,半围半透的开敞式空间。此种布局融园内外景于一体,借助积水弥数十亩的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深远空灵的感觉。沿水傍岸装点曲栏回廊,布置假山古树,临水山石嶙峋,其后山林隐现,苍蔚朦胧,仿佛后山余脉绵延远去,体现出该园苍凉郁深、古朴清旷的独特风格。

“构亭北,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隅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宜。”(苏舜钦《沧浪亭记》)

一句“尤与风月为宜”的一个宜字了得!这说明苏舜钦当年筑园时,不仅囿于经济原因,更基于个人豪放自在的审美情趣,自然而然地做出了如此宜其自然的空间分割布局。

异曲同工的是,在当初苏舜钦筑园时,奠下的美学指导思想,竟与晚于他五百年后明代园林家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的美学指导思想同出一辙。《园冶》上说,园林选址上,应该“相地合宜”;在兴建时,应该根据环境 “按基形成”,“格式随宜”,“方向随宜”,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水体水面“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以构筑出适用于人居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四美境界的城市山林。

由此可见沧浪亭的筑园手法完全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的。而沧浪亭这样的筑园思想,又与《沧浪之歌》的:水清濯缨,水浊濯足——沧浪处世哲学和沧浪筑园美学本是脉泽暗通,款曲相应的。

巧哉、精哉、雅哉、千古沧浪亭,一个宜字了得!

 

                                  

                                                                     2006825。草于成都天开居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苏州园林美,最爱沧浪亭.

楼主好贴收藏了!

苏州园林美是美,只是多数时候,都是看人,游客摩肩接踵,很少能找到清净玩赏的时候。